首页 > 文章中心 > 世界经济现象

世界经济现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世界经济现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世界经济现象

世界经济现象范文第1篇

世界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部分景气指标显示世界经济季末初现局部向好迹象。一是服务业带动全球全产业PMI回升。9月份,包括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内的全球全行业PMI达52.5的近6个月新高,比上月提高1.6个百分点。三季度为51.7,略高于二季度的51.6。9月份,服务业PMI为54,比8月的52回升2个百分点。二是美国景气大幅回升。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10月份达83.1,为5年来的新高。9月份美国制造业PMI达51.5,下半年以来首次回升至景气区间。三是一些主要新兴经济体制造业景气回升。俄罗斯、土耳其和巴西制造业PMI为52.4、52.2和49.8,分别比上月回升1.4、2.2和0.5个百分点。不过,这些向好迹象还只是初步的,只出现在美国、巴西等少数国家和部分行业。日本和欧元区两大经济体景气指标仍低迷,OECD合成先行指标仍在下行。

全球主要经济体延续了第二季度减缓之势。据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10月份预计,第三季度美国GDP环比折年率增长1.6%,比二季度加快0.3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放缓0.4个百分点。据英国共识公司9月份预计,第三季度,欧元区GDP环比下降0.2%,连续两个季度下降;日本GDP环比零增长,比二季度放缓0.2个百分点;马来西亚GDP同比增长4.6%,放缓0.8个百分点;印度尼西亚GDP同比增长6.2%,放缓0.2个百分点。

全球工业生产仍不景气。9月份,全球制造业产出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为48.1,虽较上月有小幅回升,但连续四个月低于50的景气临界值。三大经济体工业生产负增长。第三季度美国工业生产环比折年率下降0.4%,增速比上季度放缓3个百分点。8月份,欧元区和日本工业生产同比分别下降2.9%和4.3%,降幅比上月扩大0.1和3.5个百分点。

欧元区和日本消费支出持续不振。第三季度,美国零售额同比增长4.8%,增速比第二季度加快0.1个百分点。7、8月份,欧元区零售量同比分别下降1.4%和1.3%,连续五个月负增长。日本零售额先降后增,7月份同比下降0.8%,8月份增长1.7%,但增速远低于今年3月份10.3%的年中高值。

世界贸易持续低迷。一是贸易先行指标持续回落。波罗的海干散货运指数从7月2日的1013点降至9月28日的752点,降幅达25.8%。全球制造业出口新订单继续萎缩,虽然9月份小幅升至47.1,比上月回升0.6个百分点,但连续4个月低于50的景气临界值。美国和欧元区出口新订单指数分别升至48.5和45.7,分别比上月上升1.5和0.5个百分点,但连续4个月和14个月位于不景气区间。日本出口新订单指数升至46.3,比上月上升0.8个百分点,但连续6个月位于不景气区间。二是全球一些主要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下降。8月份,美国洛杉矶港集装箱吞吐量同比下降2.3%。中国香港集装箱吞吐量同比下降9.2%,降幅比上月扩大2.1个百分点。南非港口货物吞吐量同比、环比分别下降0.3%和4.8%,其中,南非最大港口德班港货物吞吐量同比大幅下降20.8%。韩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同比大幅下降7.2%,是今年以来首次下降。

欧元区和日本就业形势依然严峻。9月份,美国失业率为7.8%,比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2009年2月以来首次降至8%以下;截至10月6日当周,首次申领失业救济人数降至33.9万人,四周移动平均值降至2008年5月以来的最低点,显示美国就业市场正逐步改善。8月份,日本失业率为4.2%,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欧元区失业率达11.4%,与上月持平,处于1998年以来最高水平。

全球通胀水平低位企稳回升。进入第三季度,全球通胀水平在低位企稳,发达国家略有回升。第三季度全球CPI同比上升3.1%,比第二季度回落0.4个百分点。8月份和9月份,发达国家CPI同比分别上涨2.6%和2.8%,比6月份的年内低点回升0.3和0.5个百分点。9月份,美国、巴西、俄罗斯和韩国CPI同比分别上涨2.0%、5.5%、6.6%和2%,比上月扩大0.3、0.3、0.7和0.8个百分点。8月份,南非、墨西哥和中国香港CPI同比分别上涨5%、4.6%和3.7%,比上月扩大0.1、0.2和2.1个百分点。

国际金融市场略有好转。一是全球股市普遍回涨。9月份,受欧洲重启购买欧元区成员国国债计划,以及美联储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等影响,全球股市普遍上涨。二是部分国家利差回落。截至9月底,西班牙CDS利差回落至355基点,比6月年中高点降低了268基点;爱尔兰,意大利和葡萄牙与6月中旬相比回落了154-537基点。发展中国家债利差从6月初的高点441基点回落至9月份的286个基点,比2009年9月至2011年5月平均值低24基点。三是发展中国家资本流入明显反弹。第三季度,发展中国家资本流入同比增长42%,其中,9月份增长45%。

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明显上涨。9月份,世界银行能源、非能源、金属矿产和肥料价格环比分别上涨0.8%、1.6%、5.8%和0.5%;农产品价格环比零增长,上月为下降0.4%。一是食品价格继续上涨。7-9月,粮农组织食品价格环比分别上涨6.2%、持平和1.4%。FAO预测2012/13年度全球谷物产量比2011/12年度的创纪录水平下滑2.6%,小麦和粗粮库存量下滑致使全球谷物库存下降。二是原油价格连续上涨。9月份,OPEC一揽子原油现货价格、纽约期货市场轻质原油价格和北海布伦特原油现货价格分别为110.67美元/桶、94.56美元/桶和112.86美元/桶,近两个月累计上涨11.2%、7.5%和10.0%。三是金属矿产品价格明显上涨。10月15日,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铜和黄金的价格分别为3670美元/磅和1745.6美元/盎司,比9月1日上涨5.8%和3%。

世界经济形势预测

第四季度世界经济会略有起色。第四季度,在金融市场改善、众多国家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财政政策刺激下,主要经济体第四季度经济增长有望略有加快。据英国共识公司9月份预测,第四季度,美国经济环比折年率为2.0%,增速分别比二季度和三季度加快0.7和0.4个百分点。日本环比增长0.3%,比三季度加快0.3个百分点。欧元区环比下滑0.1%,降幅比前两个季度收窄0.1个百分点。

明年世界经济增长略有加快。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0月份预测,按PPP法GDP汇总,明年世界经济增长3.6%,比今年加快0.3个百分点;据英国共识公司10月份预测,按汇率法GDP汇总,明年世界经济增长2.8%,比今年加快0.3个百分点。

世界经济现象范文第2篇

中国农村土地的征用是与农村土地产权有紧密关系的,因此必须分析中国农村土地的产权性质。

张五常在《经济解释卷三:制度的选择》中详细论述了私有产权的三组权利的内容。私人使用权是指私人或个人决定使用资源的权利,有权决定怎么用,但是不一定自己使用,重点是有权决定由谁使用和怎么使用,另外一个重点是使用权一定有权限的限制(张五常,2002)。收入享受权则是私人或个人运用其使用权或者转让权(出租或买卖)而获得的收入(包括货币收入和非货币收入),若政府管制收入权,则某程度的租值消散必定存在。自由转让权是私人可以自由地选择与他人订立合约,自由选择合约的形式,将资产的使用权进行买卖或出租。没有任何的私人使用权,则不可能有私人的收入权。凡是有私人转让权的资产,在某程度必定有私人使用权及收入享受权。一样资产凡有任何形式的私人转让权,某程度上必有私产的性质(张五常,2002)。由此,我们可知,转让权对于判断资产是否私产的关键性作用。

明白了产权的概念,我们就可以分析我国农村土地的产权性质。首先来看使用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2003年3月1日施行,以下简称《承包法》)规定:“为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第一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有权依法承包由本集体经济组织发包的农村土地”(第五条)、“未经依法批准不得将承包地用于非农建设”(第八条)、“发包方承担下列义务:(一)维护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得非法变更、解除承包合同;(二)尊重承包方的生产经营自,不得干涉承包方依法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第十四条)、“维持土地的农业用途,不得用于非农建设”(第十七条)、“耕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草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至五十年。林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至七十年”(第二十条),从中可以看出,农村集体组织成员(农民)通过承包的方式获得农地的一定期限的经营权(使用权),他人和组织不能干扰,同时也对农地的使用进行了一定的规限,如:未经批准不得用于非农建设。这说明中国农地是具有私人使用权的。

再来看收入享受权,《承包法》规定,“承包方享有下列权利:(一)依法享有承包地使用、收益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权利,有权自主组织生产经营和处置产品;(二)承包地被依法征用、占用的,有权依法获得相应的补偿”(第十六条)、“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转包费、租金、转让费等,应当由当事人双方协商确定。流转的收益归承包方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截留、扣缴”(第三十六条),这些规定都表明农民具有运用土地的经营权(使用权)或者转让权(承包经营权流转或被征用)获得收入的权利。最后来看转让权,《承包法》明确规定:“国家保护承包方依法、自愿、有偿地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第十条)、“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第三十二条)。这就说明农地的转让权不是自由的,因为最主要的转让方式(买卖)被明确禁止。

经过上面的详细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农村土地具有一定的使用权(承包经营权)、收入享受权和某程度的转让权,因此中国的农村土地具有某程度的私产的性质,但是由于其使用权的规限(主要是农地除批准不得用于非农建设)和转让权的不自由(没有土地的买卖权),因此中国农地不是纯粹的私产。而这种土地的产权状况为政府(暴力)征用土地提供了理论的依据。无怪乎,有的学者认为,农民对自己应该拥有多少土地权利并没有话语权,农民的土地权利是国家“给予”的。至于给予什么和给予多少权利则服从于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目标――主要是城市化和工业化目标。

二、交易费用与暴力征地

中国农地产权残缺是导致政府“征用”土地(而非买地)的原因,但是“暴力征地”则源自于交易费用的高昂,此处的交易费用主要包括量度费用和信息费用(周双文,2010)。

(一)地价量度的困难:高昂的量度费用

征地的本质是政府与农民进行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使用权)的交易,但是不是通过市场方式(价格制度),因此征地补偿款不是土地的市价。“暴力征地”现象的直接起因是交易(非市场交易)双方(政府与农民)对于征地补偿款不能形成一致意见,农民通常认为政府的补偿款过低,不愿放弃土地使用权,抵抗政府征地,从而形成双方的暴力冲突。政府与农民对于征地补偿款不能形成一致意见在于地价量度的困难,即存在高昂的量度费用。如果采用市场的交易方式,则土地的市价就是土地租值收入的折现值。但是由于采取的是非市场的征用方式,政府是土地需求的垄断者,因此有压低征地补偿款的激励,以便获得更多的垄断租值,很多地方政府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买卖地收入,被称为“土地财政”。

(二)补偿款的发放落实:信息费用的困扰

即使征地补偿款的标准达成了一致,但是农民如何才能确保政府及时兑现补偿的承诺呢?《土地管理法》虽然规定:“禁止侵占、挪用被征收土地单位的征地补偿费用和其他有关费用。”但是在现实的征地过程中产生的农民与地方政府的矛盾,很多是地方政府拖欠不低补偿款造成的。因为政府是土地需求的唯一垄断者,同时又是规例的制定者,还是暴力的合法拥有者,如果政府拖欠、克扣土地补偿款,农民能够采取的利益诉求的渠道较少,而采用暴力抵抗政府征地可能是保护自己财产的较佳手段。所以农民对政府的补偿款发放落实是不信任的,但是在现实中,政府很难做到将补偿款在征地前一次性付清给农民,导致了征地过程冲突重重。这种征地中农民与政府就补偿款的发放落实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就是信息费用。

世界经济现象范文第3篇

【关键字】:园林规划;园林设计;空间合理运用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s landscape business has been rapid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enable the cause of landscape has been further improved, and my door should be in compliance with the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design on the basis of understanding of landscape construction status, use of the design concept, design and space for a clever combination of, so thatrapidly mature development of China's landscape business.

Keywords: garden planning; landscape design; rational use of space.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园林规划设计是将待建园林进行创意设计,完善其功能,丰富其内涵。根据经济条件和艺术法则的相关指导进行落实,并在图纸上创作的一个过程。其最终目的是要为人们创造优美舒适、健康文明的让人流连忘返的游憩环境。因此,园林规划设计不仅要考虑其经济、技术和生态问题,同时还要在艺术上考虑美观的问题。那么这就涉及到了设计出来的形象与空间的结合。园林规划需要了解消费者的心理,观察周边的环境与自然特征。

1.中国现代园林景观发展

任何的园林的设计都不是十全十美,或无可辩驳不可更改的,应该留有选择余地,同时尽管原理相同,不同人的也会有不同的风格,在形式也各有差异,同时都有自己的可行之处。自己的设计尽管经过论证,亦难免有忽视或处理不当的地方,将自己的设计方案及论证拿出来供建设单位及相关人士进行研究讨论,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补充、删除,吸收别人合理的意见,最后尽可能地完善设计方案,同时在实施中还能达到具有可操作性的理想效果。这既给别人以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可以让使用单位能一目了然各项指标的基本要求,也使自己的设计理念得到充分的发挥。

2.园林规划

城市绿化对社会经济的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园林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按地域来分,它包含风景名胜区规划、城市绿地规划和公园规划;按规模来分,可分为规划大纲、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它的重点在于分析建设条件,研究存在的问题,确定园林主要功能和建设规模,确定地皮和地皮之间、地皮与工程之间、工程与经济间的合理时间和空间关系。合理的园林规划可以为整体的园林设计带来整体的协调感,同时也可也进一步为园林的规划设计和空间的合理结合以及应用提供保障。

3.园林设计

园林设计在我国应该说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之所以说它古老,是因为造园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有一批在世界上堪称绝佳的传统园林范例和理论,然而说它年轻,是由于这门学科在实践中发展、演变和与现代社会的融合接轨,却又是近几十年的事情,20世纪80年代之前,园林规划设计业内人士很少,加上国力有限,除了出现过个别优秀作品外,总体上还处于比较初级的水平。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城市化的进程带动了全国城市园林设计的繁荣随着城市功能的逐步健全,以公园、绿化广场、生态廊道、市郊风景区等愈加成为城市的现代标志,成为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改善生活品质和满足文化追求的必然途径,城市园林生态、景观、文化、休憩的功能定位逐步被业内认同,从传统园林到城市绿化,再到城郊一体化的大地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观念在逐步深化和完善,领域也在拓宽。

在设计建筑或者规划设计时,对周围环境的整体考查和设计时的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使得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呼应,协调自然,让它在使用时更方便,更舒适,提高整体的艺术价值。我们还需要把握景观的主题化、生态化、情境化、娱乐化、动感艺术化等景观设计五大技术。设计应具备一定的独特性、新颖性和自然性。尤其是在当今的时代,个性化是一个很重要的设计理念,独树一帜的设计风格可以使整个园林的感觉截然不同,在不同的细节上用以不同的装饰方式,这便可以使得园林的整体上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4.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

首先是保护多样性原则,保护本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包括原有生物生息环境的保护和新的生物生息环境的创造;保护城市中具有地带性特征的植物群落,保护乡土树种及稳定区域性植物群落组成,有节制地引种;在发展而草地的同时,保护野生草花与杂草;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等。而我们无法想象的是一个美丽的园林可以坐落在一片沙漠之上。

其次是应用生态学原理的原则,只有应用生态平衡原则创建的生态系统才可能稳定,要着眼于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协调绿地系统与自然地形地貌的关系。应用生态位原则,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配置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了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

然后是适地植树,因地制宜原则,植物是生命体,每种植物都是进化的结果,它在长期的系统发育中形成了适应各自环境的特性,这种特性是很难改变的。我们应尊重客观规律,在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的原则下,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竞争,避免种植不适应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给园林带来属于它本来的生机景象。

最后是统一规划,合理安排原则,统一规划城市绿地,在城市中心区和边缘区之间保留绿地,并用绿地环绕市区外缘。营造公共绿地时,尽量少建园林建筑和小品,以提高绿地率。营造生态风景林时要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安排各林种的布局。

5.园林空间的利用

园林的道路是园林的组成部分,起着组织空间、引导游览、交通联系的作用。它像一个脉络一样,把园林的各个景区景点连成整体。然而中国传统园林“道莫便于捷,而妙于迂”,园路规划决定全园的整体布局。各景区、景点看似零散,实以园路为纽带,并且通过有意识的布局,有层次、有节奏、有方位的展开,使游人充分感受到园林艺术之美。园林的空间不具有独立性,好比一片空地,如果没有参照物那么他也不能说明是片空地。通过规划虽然设计了园林,但并不能给人看到一个自然美好的园林,这时便需要规划与空间的结合。在空间上把握好整体的协调性。

6.设计规划与空间的结合

这个结合包含了很多层意义,比如植的树要与周围的假山、小路相协调,给人一种整体的感觉,要有美观大方之感。结合的时候要具备建筑美、绘画美、整体美的特点。结合的时候也需要避免一系列问题。如:

1.不可生搬硬套,把其他园林的优点搬到自己设计的园林当中,使景观缺乏新意,让它在游客心中大打折扣,造成没有创意、乏味、枯燥之感,最后景观就成了“一潭死水”。

2.植物的分配不合理,在园林中植物占着很大的比例,如果没有合理的安排好植物的分布,就会使结果适得其反,使他看起来像一团乱麻,让游客心生反感,想要抓紧时间离开此地。

7.结语

总的来说,对于园林设计我们应加强管理,规范它的内容,使它变得制度化,与设计共同受到重视,相互结合并配合,有效地对设计进行补充,完善设计工作与任务,保证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园林艺术是一门既高雅又复杂的学科,所以需要我们一面创造美一面维护美,营造一个唯美的氛围。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园林设计不同于其他非生物性建设的设计。园林除了道路、土地、休息建筑之外绝大部分是活的植物世界,植物受自然环境因素的主使而生存,它们的生长绝大部分取决于生存的环境。对于许多不可知的自然界变化是难以预估的,所以论证后的规划

在实施中也许会发生些许变化,需加以注意。在进行设计的同时,我们要科学的分析城市环境的现状,科学而全面的了解景观设计的自然性和平衡性。

【参考文献】:

【1】吴泽椿.“园中院”的园林艺术评价[J].广东园林.1981年01期

【2】宛素春.现代园林空间设计中的一些问题[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1982年04期

世界经济现象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自主学习;石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8.086

1 引言

外语学习者基本会有这种感受,即外语的学习进行到某一阶段后,就不会像初级阶段稳步提升,而是觉得稳定甚至有时退步。本文根据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结合实际,对新形势下的石化现象进行研究,尝试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2 网络自主学习模式下的石化现象

Selinker发现许多第二语言学习者(将近95%)未能达到目标语能力,即“中介语连续体的终点”(白凤欣2007:115)。中介语是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通过相关学习策略,在输入目标语的基础上所建立的第二语言系统。当中介语中出现有别于目标语的规则时,石化现象便会产生(姜毓锋,2011)。石化现象在第二语言学习中严重地制约英语学习者使用英语的准确度。

信息化时代下的网络自主学习也不会完全消除英语学习的石化现象。笔者对辽宁医学院参与课题研究的120名高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本调查问卷针对网络自主学习中的英语石化现象分布领域和成因展开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根据对调查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发现大专学生在英语基础知识掌握的各方面,如语音、语法、词汇、句型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石化现象。其中,在语法知识和句型知识方面石化最为明显,石化比例达到50.4%。石化体现在语法方面主要表现在学生对目的语语法的掌握不够准确,又因受母语负迁移作用,使得目的语时语法和句型的表达常常出现错误;在词汇运用上的石化现象也颇为显著,约占40%,主要是记忆不够牢固,应用不太贴切;语音方面石化比例较小,约占9.6%。从结果上显示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模式提供给学生最地道的文字、图像和声音,使得教学内容变得更加逼真充实、从而阻止学习者被错误发音所误导。(2)根据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笔者发现通过网络自主学习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石化非常严重达到90%,口语和听力石化的比例较低。

3 网络自主学习模式下的石化现象产生因素

(1)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鼓励学生不断获取知识,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如果没有学习动机,学生的英语学习就会出现石化现象。然而很多大专学生都很缺乏学习动机,他们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或者只是机械式地完成作业。在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效果产生重要影响。积极的选择和补充自己的知识还是消极地选择容易的内容敷衍时间对学生英语石化区域和程度都有直接影响。

(2)学习方式。网络环境中的学习资源非常丰富,学生获取也非常方便,但形象化学习资源会诱导学习者更多是用“眼睛”或“耳朵”而不是“大脑”和“手”去记忆和分析,所以学习者在通过网络解决问题时,往往追求速度、趣味而逐渐忽视思考、研究本质、不断沉淀的思维方式,导致思维障碍。长此以往,学习者的语法和词汇知识就会逐渐匮乏,而阅读和写作能力会逐渐降低。

(3)学习环境。

在对学生进行访谈后发现大多数学生专注于自我学习,不太与其他同学讨论问题。因此,在缺少教师及同学的监控下,学习者无法觉察出自己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语言石化也会产生。

(4)网络自主学习模式下的石化现象改善途径。

为改善网络教学平台自主学习的效果,学校应致力于创造良好的网络学习氛围,使学习者拥有健全、稳定的网络学习环境,同时还需要从不同层面展开网络教育。第一,增强学生的网络学习意识和技能,规范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第二,将系统中大学英语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内容变得更加明确化、深层化、专业化,向学生提供一个全方位的教学素材,如精品课件、参考资料及模拟题等,以便学生自主学习更有方向性。第三,鼓励学生利用QQ,Email等网络工具开展小组协作学习,同伴之间可以积极交流和帮助,从而激发更强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要注意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温馨的网上教学氛围。

4 结束语

笔者详细分析网络环境中高职学生英语石化现象的成因及改善途径,旨在引起英语教师对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出现的石化现象的关注,鼓励教师和学生及时转变观念,增强主观能动性,采取更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来缓解石化现象,朝着更高地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世界经济现象范文第5篇

[关键词]烧结普通砖;石灰爆裂;消除途径

中图分类号:TU522.1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4)08-0228-01

烧结普通砖石灰爆裂现象是由于原料中含有石灰石过多,并且由于没有粉碎到一定的粒度,在烧制过程中,高温使石灰石变成氧化钙(生石灰),出窑后吸取了空气中的水分变成氢氧化钙(熟石灰),体积剧烈膨胀,使砖局部产生爆裂。轻则导致烧结砖表面有小坑爆点,影响制品外观;重则缺棱掉角砖表面形成不贯通的裂纹,甚至开裂破坏、松散解体。若把这些刚出窑的含有氧化钙的烧结砖用在房屋建筑中、势必造成墙体结构破坏、强度损失,建筑物倒塌的严重后果。

1. 烧结普通砖耐久性的影响因素

砖砌体结构的耐久性是指结构在其使用过程中抵抗外界环境或内部自身所产生的侵蚀破坏的能力。

烧结普通砖是以粘土、页岩、煤矸石、粉煤灰为主要原料,经焙烧而成的尺寸为240×115×53mm六面体块材。其结构是由块材和石灰交错排列而成的复合体,由于块材的各向异性和尺寸各异,二者材性、厚度不一,接触面作用机理复杂,加之砌筑方式及施工质量的影响使得烧结普通砖结构的耐久性能十分复杂。从产生耐久性损伤的直接原因来看,主要如下:

1.1材料特性

烧结普通砖原料的主要矿物成分是石英、长石和伊利石,其它矿物成分有闪石、透辉石、方解石和赤铁矿等。砌筑砂浆是由胶凝材料、细骨料和水以及根据性能确定的其它组分按适当比例配合、搅拌硬化而成的工程材料。一般来说,如果材料密实度差,其内部孔隙率就大,外部环境中的各种液体和气体渗透进入其内部的可能性就会增大,外部介质侵入的机率也随之增加,这将加速砖砌体结构的劣化。由于产生的条件和原因不同,孔隙的孔形、尺寸、数量和分布对材料的渗透性能有很大的影响。

1.2外部环境

由于环境条件对结构耐久性有着重要影响,一般环境中的二氧化碳、环境温度与环境湿度、酸雨等将使砌筑砂浆碳化,造成配筋砌体中的钢筋产生锈蚀,而环境温度与环境湿度等则是影响钢筋锈蚀的最主要因素;特殊环境中的酸、碱、盐是导致砖砌体腐蚀破坏主要原因;灾害环境主要指地震、火灾等对结构造成的偶发损伤,这种损伤与环境损伤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也将使结构性能随时间劣化。

2. 石灰爆裂的产生与原因

当原料土中夹杂有石灰质时,则烧砖时将被烧成过烧的石灰留在砖中。石灰有时也由掺入的内燃料带入。这些石灰在砖体内吸水消化时产生体积膨胀,导致砖发生胀裂破坏,这种现象称为石灰爆裂。石灰爆裂对砖砌体影响较大,轻者影响外观,重者将使砖砌体强度降低直至破坏。砖中石灰质颗粒越大,含量越多,则对砖砌体强度影响越大。从发生机制上来说,当制砖原料中含有较多的石灰质,且破碎后原料颗粒较大时,焙烧过程中在砖体内形成尺寸较大的生石灰颗粒。生石灰颗粒不断吸收空气中的水分,逐步水化成消石灰。生石灰水化形成消石灰的过程是一个体积膨胀的过程。随着生石灰不断水化成消石灰,砖体内生石灰聚集物体积不断增大,砖体承受生石灰聚集物膨胀所产生的拉应力也越来越大,当该压力大于砖体的抗拉强度时,即会对砖体形成破坏。少量的生石灰聚集物可形成砖体表面破坏,大量的生石灰聚集物则造成砖体酥裂。

我国已经明确提出禁止使用粘土砖,用工业废料、粉煤灰、生石灰、水泥等;经过蒸压制成的加气砖是新型的墙体材料,它是利用废料生产的,具有节能环保的优点,同时这种加气砖质量较轻,可以抗震、隔音、耐火的优势,在钢筋混凝土的时代,加气砖已经是不可代替的好墙体材料,已经成为时代的先锋,承担者艰巨而光荣的使命。我国相关标准规定:烧结普通砖优等品不允许出现最大破坏尺寸大于2mm的爆裂区域;一等品不允许出现最大破坏尺寸大于10mm的爆裂区域,在2~10mm间爆裂区域,每组砖样不得多于15处;合格品不允许出现最大破坏尺寸大于15mm的爆裂区域,在2~15mm间的爆裂区域,每组砖样不得多于15处,其中大于10mm的不得多于7处。

3 石灰爆裂的消除方法

3.1淋水消解

砖在出窑以后,立即通过淋水工序过一道,使砖坯完全浸湿、浸透为原则,淋水装置采用架空水箱的形式进行淋水,水箱下面是淋水车位,水箱下设置专门设计的条形淋水嘴,使水箱中的水呈水帘状流下。调整水箱溢流装置,可改变水箱水面高度,从而调节淋水嘴淋水量。淋水后的余水沉沙后排入循环水池,由循环水泵循环利用,效果比较好。除了淋水的方法以外,将出窑的烧结普通砖浸在水槽中进行消解效果更好,消除石灰爆裂的危害更彻底。因为淋水的效果往往受淋水强度、淋水时间和砖垛大小的影响,弄不好消解不彻底,不能根本消除石灰爆裂的影响。淋水消解的方法虽然可行,但是却增加了生产工序和生产成本。

3.2加强焙烧

石灰爆裂对成品砖的破坏,也与成品砖本身的强度有关系,成品砖强度越高,石灰爆裂产生的危害越小。适当提高焙烧温度和延长焙烧时间,提高成品砖的烧结程度和成品砖的强度,降低石灰石爆裂产生的危害。所要提高砖的内在质量,提高抵御石灰爆裂的能力,此外,砖坯中的相关物质成分在高温下固相反应,生成稳定的硅铝酸盐矿物,消耗了部分石灰石,进一步减轻石灰爆裂的压力。

3.3控制细度

大颗粒的生石灰颗粒存在于砖体内,水化产生的膨胀量大,因而在砖体内部产生很大的应力,当内应力超出砖体的弹性变形范围时,砖体即被胀裂。因此石灰石颗粒尺寸越大,成品砖内熟石灰水化产生的集中应力越大。不难理解,控制细度就是最大限度地减轻石灰石颗粒在砖坯在的危害,实践证明,当石灰石颗粒小于1mm时,“石灰爆裂”的危害程度降低80%以上,颗粒小于0.5mm时,“石灰爆裂”的影响基本消失。不仅如此,采取充分搅拌的方式,使原料中的石灰石细颗粒处于高分散状态,避免成品砖内生石灰颗粒聚集,防止水化所产生的集中应力,也大大降低了“石灰爆裂”产生的危害。因此,降低原料的细度是解决“石灰爆裂”最关键的措施。

4. 石灰爆裂的消除配套措施

4.1增加土质检测

对于申请建立的烧结砖厂,应在建厂前对其进行严格的土质检测,看是否适合烧砖。笔者在工作中就曾遇到过一个砖厂刚建好就烧砖失败的例子,该厂所烧的砖全部凝结在一起,导致砖窑作废,建厂失败,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比如某某地区的大多数烧结砖厂所用的原料为页岩,所烧的砖都通称为“页岩砖”,而页岩中石灰石的含量不稳定,含量超过要求的可能性非常大,其导致产生石灰爆裂的危险性也很高,由此,就必须加强对土质的检测,以杜绝和减少石灰爆裂事故的发生。

4.2加强巡查监管

当前因建筑材料不合格引起的质量事故,同样会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在此,笔者建议,质监部门用于对食品加工企业进行定期巡查的办法,应同样用于对烧结砖生产企业,在制定对烧结砖生产企业巡查的办法时,要注意判定需要解决的内容,以减少石灰爆裂等建材质量事故的产生。

总之,烧结普通砖在生产时,未经检验就出厂销售,就不可避免带来安全隐患,甚至有可能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为此需要对石灰爆裂现象的研究,并积极进行消除。

参考文献

[1]王亮,詹予忠,沈国鹏等.粘土砖的腐蚀劣化机理[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34(1):142-145.

[2]童丽萍,雷小娟.黄河淤泥烧结多孔砖抗冻性能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08(10):23-26.

[3]童丽萍,高振鹏,雷小娟等.黄河淤泥承重多孔砖耐久性研究[J].中国建材,2008, (10):97-99.

[4]Charles Selwitz, Eric Doehne.The evaluation of crystallization modifiers for controlling salt damage to limestone 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2012:205-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