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世界经济现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世界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部分景气指标显示世界经济季末初现局部向好迹象。一是服务业带动全球全产业PMI回升。9月份,包括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内的全球全行业PMI达52.5的近6个月新高,比上月提高1.6个百分点。三季度为51.7,略高于二季度的51.6。9月份,服务业PMI为54,比8月的52回升2个百分点。二是美国景气大幅回升。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10月份达83.1,为5年来的新高。9月份美国制造业PMI达51.5,下半年以来首次回升至景气区间。三是一些主要新兴经济体制造业景气回升。俄罗斯、土耳其和巴西制造业PMI为52.4、52.2和49.8,分别比上月回升1.4、2.2和0.5个百分点。不过,这些向好迹象还只是初步的,只出现在美国、巴西等少数国家和部分行业。日本和欧元区两大经济体景气指标仍低迷,OECD合成先行指标仍在下行。
全球主要经济体延续了第二季度减缓之势。据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10月份预计,第三季度美国GDP环比折年率增长1.6%,比二季度加快0.3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放缓0.4个百分点。据英国共识公司9月份预计,第三季度,欧元区GDP环比下降0.2%,连续两个季度下降;日本GDP环比零增长,比二季度放缓0.2个百分点;马来西亚GDP同比增长4.6%,放缓0.8个百分点;印度尼西亚GDP同比增长6.2%,放缓0.2个百分点。
全球工业生产仍不景气。9月份,全球制造业产出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为48.1,虽较上月有小幅回升,但连续四个月低于50的景气临界值。三大经济体工业生产负增长。第三季度美国工业生产环比折年率下降0.4%,增速比上季度放缓3个百分点。8月份,欧元区和日本工业生产同比分别下降2.9%和4.3%,降幅比上月扩大0.1和3.5个百分点。
欧元区和日本消费支出持续不振。第三季度,美国零售额同比增长4.8%,增速比第二季度加快0.1个百分点。7、8月份,欧元区零售量同比分别下降1.4%和1.3%,连续五个月负增长。日本零售额先降后增,7月份同比下降0.8%,8月份增长1.7%,但增速远低于今年3月份10.3%的年中高值。
世界贸易持续低迷。一是贸易先行指标持续回落。波罗的海干散货运指数从7月2日的1013点降至9月28日的752点,降幅达25.8%。全球制造业出口新订单继续萎缩,虽然9月份小幅升至47.1,比上月回升0.6个百分点,但连续4个月低于50的景气临界值。美国和欧元区出口新订单指数分别升至48.5和45.7,分别比上月上升1.5和0.5个百分点,但连续4个月和14个月位于不景气区间。日本出口新订单指数升至46.3,比上月上升0.8个百分点,但连续6个月位于不景气区间。二是全球一些主要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下降。8月份,美国洛杉矶港集装箱吞吐量同比下降2.3%。中国香港集装箱吞吐量同比下降9.2%,降幅比上月扩大2.1个百分点。南非港口货物吞吐量同比、环比分别下降0.3%和4.8%,其中,南非最大港口德班港货物吞吐量同比大幅下降20.8%。韩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同比大幅下降7.2%,是今年以来首次下降。
欧元区和日本就业形势依然严峻。9月份,美国失业率为7.8%,比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2009年2月以来首次降至8%以下;截至10月6日当周,首次申领失业救济人数降至33.9万人,四周移动平均值降至2008年5月以来的最低点,显示美国就业市场正逐步改善。8月份,日本失业率为4.2%,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欧元区失业率达11.4%,与上月持平,处于1998年以来最高水平。
全球通胀水平低位企稳回升。进入第三季度,全球通胀水平在低位企稳,发达国家略有回升。第三季度全球CPI同比上升3.1%,比第二季度回落0.4个百分点。8月份和9月份,发达国家CPI同比分别上涨2.6%和2.8%,比6月份的年内低点回升0.3和0.5个百分点。9月份,美国、巴西、俄罗斯和韩国CPI同比分别上涨2.0%、5.5%、6.6%和2%,比上月扩大0.3、0.3、0.7和0.8个百分点。8月份,南非、墨西哥和中国香港CPI同比分别上涨5%、4.6%和3.7%,比上月扩大0.1、0.2和2.1个百分点。
国际金融市场略有好转。一是全球股市普遍回涨。9月份,受欧洲重启购买欧元区成员国国债计划,以及美联储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等影响,全球股市普遍上涨。二是部分国家利差回落。截至9月底,西班牙CDS利差回落至355基点,比6月年中高点降低了268基点;爱尔兰,意大利和葡萄牙与6月中旬相比回落了154-537基点。发展中国家债利差从6月初的高点441基点回落至9月份的286个基点,比2009年9月至2011年5月平均值低24基点。三是发展中国家资本流入明显反弹。第三季度,发展中国家资本流入同比增长42%,其中,9月份增长45%。
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明显上涨。9月份,世界银行能源、非能源、金属矿产和肥料价格环比分别上涨0.8%、1.6%、5.8%和0.5%;农产品价格环比零增长,上月为下降0.4%。一是食品价格继续上涨。7-9月,粮农组织食品价格环比分别上涨6.2%、持平和1.4%。FAO预测2012/13年度全球谷物产量比2011/12年度的创纪录水平下滑2.6%,小麦和粗粮库存量下滑致使全球谷物库存下降。二是原油价格连续上涨。9月份,OPEC一揽子原油现货价格、纽约期货市场轻质原油价格和北海布伦特原油现货价格分别为110.67美元/桶、94.56美元/桶和112.86美元/桶,近两个月累计上涨11.2%、7.5%和10.0%。三是金属矿产品价格明显上涨。10月15日,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铜和黄金的价格分别为3670美元/磅和1745.6美元/盎司,比9月1日上涨5.8%和3%。
世界经济形势预测
第四季度世界经济会略有起色。第四季度,在金融市场改善、众多国家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财政政策刺激下,主要经济体第四季度经济增长有望略有加快。据英国共识公司9月份预测,第四季度,美国经济环比折年率为2.0%,增速分别比二季度和三季度加快0.7和0.4个百分点。日本环比增长0.3%,比三季度加快0.3个百分点。欧元区环比下滑0.1%,降幅比前两个季度收窄0.1个百分点。
明年世界经济增长略有加快。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0月份预测,按PPP法GDP汇总,明年世界经济增长3.6%,比今年加快0.3个百分点;据英国共识公司10月份预测,按汇率法GDP汇总,明年世界经济增长2.8%,比今年加快0.3个百分点。
中国农村土地的征用是与农村土地产权有紧密关系的,因此必须分析中国农村土地的产权性质。
张五常在《经济解释卷三:制度的选择》中详细论述了私有产权的三组权利的内容。私人使用权是指私人或个人决定使用资源的权利,有权决定怎么用,但是不一定自己使用,重点是有权决定由谁使用和怎么使用,另外一个重点是使用权一定有权限的限制(张五常,2002)。收入享受权则是私人或个人运用其使用权或者转让权(出租或买卖)而获得的收入(包括货币收入和非货币收入),若政府管制收入权,则某程度的租值消散必定存在。自由转让权是私人可以自由地选择与他人订立合约,自由选择合约的形式,将资产的使用权进行买卖或出租。没有任何的私人使用权,则不可能有私人的收入权。凡是有私人转让权的资产,在某程度必定有私人使用权及收入享受权。一样资产凡有任何形式的私人转让权,某程度上必有私产的性质(张五常,2002)。由此,我们可知,转让权对于判断资产是否私产的关键性作用。
明白了产权的概念,我们就可以分析我国农村土地的产权性质。首先来看使用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2003年3月1日施行,以下简称《承包法》)规定:“为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第一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有权依法承包由本集体经济组织发包的农村土地”(第五条)、“未经依法批准不得将承包地用于非农建设”(第八条)、“发包方承担下列义务:(一)维护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得非法变更、解除承包合同;(二)尊重承包方的生产经营自,不得干涉承包方依法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第十四条)、“维持土地的农业用途,不得用于非农建设”(第十七条)、“耕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草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至五十年。林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至七十年”(第二十条),从中可以看出,农村集体组织成员(农民)通过承包的方式获得农地的一定期限的经营权(使用权),他人和组织不能干扰,同时也对农地的使用进行了一定的规限,如:未经批准不得用于非农建设。这说明中国农地是具有私人使用权的。
再来看收入享受权,《承包法》规定,“承包方享有下列权利:(一)依法享有承包地使用、收益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权利,有权自主组织生产经营和处置产品;(二)承包地被依法征用、占用的,有权依法获得相应的补偿”(第十六条)、“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转包费、租金、转让费等,应当由当事人双方协商确定。流转的收益归承包方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截留、扣缴”(第三十六条),这些规定都表明农民具有运用土地的经营权(使用权)或者转让权(承包经营权流转或被征用)获得收入的权利。最后来看转让权,《承包法》明确规定:“国家保护承包方依法、自愿、有偿地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第十条)、“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第三十二条)。这就说明农地的转让权不是自由的,因为最主要的转让方式(买卖)被明确禁止。
经过上面的详细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农村土地具有一定的使用权(承包经营权)、收入享受权和某程度的转让权,因此中国的农村土地具有某程度的私产的性质,但是由于其使用权的规限(主要是农地除批准不得用于非农建设)和转让权的不自由(没有土地的买卖权),因此中国农地不是纯粹的私产。而这种土地的产权状况为政府(暴力)征用土地提供了理论的依据。无怪乎,有的学者认为,农民对自己应该拥有多少土地权利并没有话语权,农民的土地权利是国家“给予”的。至于给予什么和给予多少权利则服从于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目标――主要是城市化和工业化目标。
二、交易费用与暴力征地
中国农地产权残缺是导致政府“征用”土地(而非买地)的原因,但是“暴力征地”则源自于交易费用的高昂,此处的交易费用主要包括量度费用和信息费用(周双文,2010)。
(一)地价量度的困难:高昂的量度费用
征地的本质是政府与农民进行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使用权)的交易,但是不是通过市场方式(价格制度),因此征地补偿款不是土地的市价。“暴力征地”现象的直接起因是交易(非市场交易)双方(政府与农民)对于征地补偿款不能形成一致意见,农民通常认为政府的补偿款过低,不愿放弃土地使用权,抵抗政府征地,从而形成双方的暴力冲突。政府与农民对于征地补偿款不能形成一致意见在于地价量度的困难,即存在高昂的量度费用。如果采用市场的交易方式,则土地的市价就是土地租值收入的折现值。但是由于采取的是非市场的征用方式,政府是土地需求的垄断者,因此有压低征地补偿款的激励,以便获得更多的垄断租值,很多地方政府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买卖地收入,被称为“土地财政”。
(二)补偿款的发放落实:信息费用的困扰
即使征地补偿款的标准达成了一致,但是农民如何才能确保政府及时兑现补偿的承诺呢?《土地管理法》虽然规定:“禁止侵占、挪用被征收土地单位的征地补偿费用和其他有关费用。”但是在现实的征地过程中产生的农民与地方政府的矛盾,很多是地方政府拖欠不低补偿款造成的。因为政府是土地需求的唯一垄断者,同时又是规例的制定者,还是暴力的合法拥有者,如果政府拖欠、克扣土地补偿款,农民能够采取的利益诉求的渠道较少,而采用暴力抵抗政府征地可能是保护自己财产的较佳手段。所以农民对政府的补偿款发放落实是不信任的,但是在现实中,政府很难做到将补偿款在征地前一次性付清给农民,导致了征地过程冲突重重。这种征地中农民与政府就补偿款的发放落实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就是信息费用。
关键词:网络游戏 成瘾 戒断效应
成瘾(addictive behavior)是一种复杂、令人费解而又广泛存在的人类行为。很多消费行为可能演变为一种成瘾,典型的例子包括吸烟、饮酒、赌博等等。近年来,随着网络游戏的迅速流行,网络游戏成瘾现象正为越来越多人所关注,但有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学领域。本文试图以经济学中的成瘾理论为基础,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网络游戏成瘾现象。
网络游戏成瘾现象
随着宽带网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用户的急剧增加,网络游戏这种新型的娱乐方式正为越来越多人所接受。根据DFC intellegence2003年6月的报告,2002年世界网络游戏用户数达到了7300万,预计在2008年将达到1.98亿;而《中国网络游戏产业研究报告》称,2002年中国网络游戏用户数达到807.4万,预计在2006年将达到4490.6万。在网络游戏(以下简称“网游”)越来越流行的同时,越来越多人意识到,玩网游容易使人“上瘾”。韩国一项对网游用户的调查显示,69%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有一点中毒”,而认为自己“完全不能摆脱”的占了16%。(Iresearch,2003) 而在另外两项针对北美网游玩家的调查中,均有60%左右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对网游“上瘾”。和其他成瘾相似,网游成瘾者常常表现出以下特征:冲突:内心或是外在行为出现自相矛盾,上瘾者常常表现出悔恨的情绪;戒断效应:戒除网游时会产生焦躁不安等负面情绪;复发:试图戒除者常常不能成功,但反复多次后有可能最终戒除成功。
经济学中的成瘾理论
涉足于成瘾这个研究领域的并非只有心理学家。近年来,国外有不少经济学家试图用经济学的方法来分析成瘾,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这为我们用经济学方法分析网游成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理性成瘾理论
经济学中最广为人知的成瘾理论当属贝克尔等人创立的理性成瘾理论。他们认为:“成瘾,即使其程度很深,从包括稳定偏好的有预见性的最大化行为的意义上讲,通常也都是理性的行为。”而这里所说的理性“意味着随着时间的变化,个体在事先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前后一致。”也就是说,消费者的偏好是保持稳定的。从这个前提出发,他们提出了著名的Becker-Murphy模型。在这个两商品的模型中,理性的消费者根据自己的效用函数、消费资本函数和对商品价格的预期计算出最优的消费路径,决定自己在各期对两种商品的消费量。对于一个消费者来说,当且仅当商品C具有邻近互补性时,增加当前对C的消费量会增加其未来对C的消费量,此时称该消费者对商品C是潜在上瘾的。而某个具有潜在上瘾倾向的消费者最终是否上瘾,取决于他的初始资本存量及其需求曲线的位置。
理性成瘾理论的关键特征在于其沿用了新古典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及其分析框架,并做出了偏好稳定的假设。理性成瘾理论对成瘾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但是其缺陷也是比较明显的。在Becker-Murphy模型中,理性的消费者通过计算最优消费路径来确定各期的消费量,从而使自身效用达到最大化,与消费者在决策中的实际思考方式是大相径庭的。事实上,个体的计算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计算出一生的最优消费路径,甚至很难得出近似“最优”的消费路径。可以说,贝克尔等人在引进经济人假设的同时也引进了其致命缺陷。其次,理性成瘾理论对成瘾中的许多现象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比如,对成瘾性物品的消费中,常常会出现消费者将自己送进诊所以戒断成瘾的现象。伯恩海姆等人指出,消费者如果具有贝克尔意义上的“理性”,那么他们即使不想再对成瘾性物品进行消费,也绝对不会将自己送进诊所,因为这只会减少消费者选择的范围。另外,对于戒除后的高复发率、上瘾者表现出的悔恨和感觉到的自我失控等现象,理性成瘾理论都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格鲁贝尔等人对成瘾性物品所作的一些实证研究证实了消费者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是也得到了一些与理性成瘾理论不符的结果。菲尔等人运用实验经济学的方法对具有跨时期影响的消费行为进行了研究,其结果拒绝了理性成瘾理论。
对理性成瘾理论的改进
尽管理性成瘾理论在对成瘾的解释上遇到了不少困难,它还是对成瘾的经济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奥法尼德斯等人对理性成瘾理论做了一定的改进。他们假设对于某种商品,潜在的消费者事先并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可上瘾型”,只能通过实际的消费经历来判断。如果一个可上瘾型的消费者选择了消费该商品,却在上瘾之后才发现自己属于可上瘾型,他将对自己的选择感到悔恨,但已经难以自拔。苏拉诺维奇等人从另一个角度对理性成瘾理论进行了较大的改动。他们提出的模型的特点在于:对理性成瘾理论中的理性人假设做了一些修正,即假设消费者会考虑现在对成瘾性物品的消费在未来的影响,但不会去计算复杂的最优消费路径,而只决定当期的消费量。强调了成瘾的一个重要特征:戒断效应,即上瘾者在试图中止或者减少对成瘾性物品的消费时,往往会在心理上出现强烈的负面情绪,有时还会出现生理上的不适。他们提出了戒断成本的概念,并且把戒断成本函数做为效用函数中独立的一部分。
现时偏向型偏好理论
与贝克尔等人坚持的偏好稳定假设相反,许多经济学家试图通过偏好的变化来解释成瘾。奥多诺格和拉宾提出的现时偏向型偏好(present-biased preference)理论是这一类理论中的代表。他们引入了准双曲线型贴现率以代替不变的贴现率,这使得消费者的偏好具有动态不稳定性,而且表现出一种现时偏向,即在任一决策时期t,t和t+1期之间的贴现率比t+k和t+k+1期之间的贴现率要高。这种现时偏向性使得消费者出现了自我控制上的问题,事先做出的决策常常因为执行时间的临近而发生变化。奥多诺格和拉宾指出,大量的证据表明,准双曲线型贴现率假设较稳定贴现率假设更贴近实际,而由此引起的自我控制上的问题在成瘾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
诱发性认知理论
伯恩海姆和兰格尔在神经科学和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诱发性认知(cue-conditioned cognition)理论。他们指出,神经科学中的一些研究表明,成瘾性物品会直接影响大脑的认知机制,使个体在做消费选择时的注意力集中在成瘾性物品之上,这一点在“瘾君子”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从上述研究结果出发,他们假设个体在决定是否消费成瘾性物品时,可能会进入一种“热认知模式”,此时大脑的认知机制处于失灵状态,导致个体不顾自己的内在偏好,总是选择消费成瘾性物品。而个体进入热认知模式的可能性受环境因素和过去的消费选择的影响。反之,如果个体进入的是“冷认知模式”,那么他将考虑到潜在的所有选择,并比较所有结果,包括现在的消费选择对未来进入热认知模式的可能性的影响。由此出发,伯恩海姆和兰格尔建立了一个简单的随机过程模型。在这个模型中,个体在每期决定是否消费成瘾性物品之前可以先选择三种生活方式:放任(exposure),这种情况下,个体进入热认知模式的可能性最大;避免(avoidance),即个体有意识地去避开可能引发热认知模式的环境因素,从而减少了进入热认知模式的可能性;纠正(rehabilitation),即个体求助于专业诊所,以彻底断绝自己进行消费的可能性。在上述随机过程中,个体可能表现出各种各样的行为模式。
在网游成瘾现象中的应用
在列举了经济学中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成瘾理论之后,我们尝试着将它们运用于对网游成瘾现象的分析。如前所述,贝克尔等人的理性成瘾理论在基本假设上存在较大的缺陷,对成瘾难以给出合理的解释。奥法尼德斯等人的理论突出了消费者之间的差异性,但是将成瘾的成因完全归于外生的“可上瘾型”特性和信息的不完全,显然是缺少说服力的。诱发性认知理论依赖于神经科学中对有形成瘾性物品如的一些研究成果,现在还不能应用于分析对网游这种无形产品的成瘾。苏拉诺维奇等人的理论对理性人假设做了一些相对合理的修正,突出了成瘾中的戒断效应,但是该理论没有充分考虑各期消费之间的相关性,忽略了成瘾包括网游成瘾中常常出现的增强效应。
网游成瘾的经济学分析
在这一节里,我们将提出一个适用于分析网游成瘾现象的简单模型。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将仅仅提出模型的基本架构,而对一些较为直观的结论,本文将省略其具体推导过程。
网游成瘾模型的基本假设
我们假设消费者在每个时期都将其空闲时间用于网络游戏或人力资本投资,其目标是使当期的效用函数取得最大值。为了简化模型,我们假设消费者在每一期只有两个选择:消费网游;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我们用xt表示消费者在第t期的消费选择:xt=1代表消费者消费网游; xt=0代表消费者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消费者在第t期的效用函数为:
我们称at为正成瘾资本,wt为负成瘾资本,λ,θ分别表示其贬值率。
E(at)表示消费者从网游中获得的乐趣。我们假设当at0,当at>k时,E’(at)
C (wt) 表示消费者的戒断成本,其形式为一个分段函数:当wt≤j 时,C =0,当wt>j 时,C=f (wt ),f (wt )>0,f’(wt )>0。这反映了消费者的负成瘾资本累积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停止消费会产生戒断效应,且戒断效应的强烈程度和负成瘾资本的数量是正相关的。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假设消费者在没有经历戒断效应之前,对其并不了解,其效用函数中没有C (wt) 这一项。
B (σt)表示消费者对人力资本投资在未来所产生的收益流的期望效用,σt表示消费者在当期对未来效用的贴现率。显然,B和σt是正相关的,即B’ (σt )>0。安斯列曾指出,在遭遇不快乐后贴现率暂时下降的现象较为普遍。因此我们假设当消费者在经受戒断效应之后,下一期的贴现率会暂时下降。我们称之为挫折效应。
设Vt=B (σt)-C (wt) -E (at)显然,当Vt0时,消费者选择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对网游成瘾的分阶段分析
开始成瘾。消费者初期对戒断成本缺乏了解,其效用函数中没有C (wt)这一项。当B (σt)0,E (at) 将逐期上升。
戒断效应的出现。如果在第m期,由于某种外来冲击,B (σm)出现了大幅度的上升,使得B (σm)>E (am),消费者在该期将停止消费网游。于是,如果此时负成瘾资本已经超过j,消费者将体验到戒断效应所带来的负效用,并开始意识到戒断成本的存在,消费者第m+1期的效用函数中将增加戒断成本这一项;不仅如此,由于刚经历过戒断效应,其对未来效用的贴现率也会暂时下降。如果Vm+1=B (σm+1)-C (wm+1) -E (am+1)
反复戒除。当at>k时,消费者开始对网游感到厌倦,E’(at)0那么此时消费者将再次停止对网游的消费;但是由于挫折效应的存在,消费者在下一期的贴现率再次下降,使得Vn+1
戒除成功。如果E (at)下降到一定程度,使得即使贴现率下降,Vt仍大于0,那么消费者在某一期停止消费后,并不会因为挫折效应而在下一期重新开始消费。如果负成瘾资本的贬值率较高,Vt将随着消费的停止而逐期增加,消费者最终成功地戒除了网络游戏。
关键词:网络自主学习;石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8.086
1 引言
外语学习者基本会有这种感受,即外语的学习进行到某一阶段后,就不会像初级阶段稳步提升,而是觉得稳定甚至有时退步。本文根据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结合实际,对新形势下的石化现象进行研究,尝试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2 网络自主学习模式下的石化现象
Selinker发现许多第二语言学习者(将近95%)未能达到目标语能力,即“中介语连续体的终点”(白凤欣2007:115)。中介语是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通过相关学习策略,在输入目标语的基础上所建立的第二语言系统。当中介语中出现有别于目标语的规则时,石化现象便会产生(姜毓锋,2011)。石化现象在第二语言学习中严重地制约英语学习者使用英语的准确度。
信息化时代下的网络自主学习也不会完全消除英语学习的石化现象。笔者对辽宁医学院参与课题研究的120名高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本调查问卷针对网络自主学习中的英语石化现象分布领域和成因展开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根据对调查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发现大专学生在英语基础知识掌握的各方面,如语音、语法、词汇、句型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石化现象。其中,在语法知识和句型知识方面石化最为明显,石化比例达到50.4%。石化体现在语法方面主要表现在学生对目的语语法的掌握不够准确,又因受母语负迁移作用,使得目的语时语法和句型的表达常常出现错误;在词汇运用上的石化现象也颇为显著,约占40%,主要是记忆不够牢固,应用不太贴切;语音方面石化比例较小,约占9.6%。从结果上显示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模式提供给学生最地道的文字、图像和声音,使得教学内容变得更加逼真充实、从而阻止学习者被错误发音所误导。(2)根据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笔者发现通过网络自主学习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石化非常严重达到90%,口语和听力石化的比例较低。
3 网络自主学习模式下的石化现象产生因素
(1)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鼓励学生不断获取知识,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如果没有学习动机,学生的英语学习就会出现石化现象。然而很多大专学生都很缺乏学习动机,他们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或者只是机械式地完成作业。在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效果产生重要影响。积极的选择和补充自己的知识还是消极地选择容易的内容敷衍时间对学生英语石化区域和程度都有直接影响。
(2)学习方式。网络环境中的学习资源非常丰富,学生获取也非常方便,但形象化学习资源会诱导学习者更多是用“眼睛”或“耳朵”而不是“大脑”和“手”去记忆和分析,所以学习者在通过网络解决问题时,往往追求速度、趣味而逐渐忽视思考、研究本质、不断沉淀的思维方式,导致思维障碍。长此以往,学习者的语法和词汇知识就会逐渐匮乏,而阅读和写作能力会逐渐降低。
(3)学习环境。
在对学生进行访谈后发现大多数学生专注于自我学习,不太与其他同学讨论问题。因此,在缺少教师及同学的监控下,学习者无法觉察出自己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语言石化也会产生。
(4)网络自主学习模式下的石化现象改善途径。
为改善网络教学平台自主学习的效果,学校应致力于创造良好的网络学习氛围,使学习者拥有健全、稳定的网络学习环境,同时还需要从不同层面展开网络教育。第一,增强学生的网络学习意识和技能,规范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第二,将系统中大学英语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内容变得更加明确化、深层化、专业化,向学生提供一个全方位的教学素材,如精品课件、参考资料及模拟题等,以便学生自主学习更有方向性。第三,鼓励学生利用QQ,Email等网络工具开展小组协作学习,同伴之间可以积极交流和帮助,从而激发更强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要注意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温馨的网上教学氛围。
4 结束语
笔者详细分析网络环境中高职学生英语石化现象的成因及改善途径,旨在引起英语教师对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出现的石化现象的关注,鼓励教师和学生及时转变观念,增强主观能动性,采取更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来缓解石化现象,朝着更高地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关键词]烧结普通砖;石灰爆裂;消除途径
中图分类号:TU522.1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4)08-0228-01
烧结普通砖石灰爆裂现象是由于原料中含有石灰石过多,并且由于没有粉碎到一定的粒度,在烧制过程中,高温使石灰石变成氧化钙(生石灰),出窑后吸取了空气中的水分变成氢氧化钙(熟石灰),体积剧烈膨胀,使砖局部产生爆裂。轻则导致烧结砖表面有小坑爆点,影响制品外观;重则缺棱掉角砖表面形成不贯通的裂纹,甚至开裂破坏、松散解体。若把这些刚出窑的含有氧化钙的烧结砖用在房屋建筑中、势必造成墙体结构破坏、强度损失,建筑物倒塌的严重后果。
1. 烧结普通砖耐久性的影响因素
砖砌体结构的耐久性是指结构在其使用过程中抵抗外界环境或内部自身所产生的侵蚀破坏的能力。
烧结普通砖是以粘土、页岩、煤矸石、粉煤灰为主要原料,经焙烧而成的尺寸为240×115×53mm六面体块材。其结构是由块材和石灰交错排列而成的复合体,由于块材的各向异性和尺寸各异,二者材性、厚度不一,接触面作用机理复杂,加之砌筑方式及施工质量的影响使得烧结普通砖结构的耐久性能十分复杂。从产生耐久性损伤的直接原因来看,主要如下:
1.1材料特性
烧结普通砖原料的主要矿物成分是石英、长石和伊利石,其它矿物成分有闪石、透辉石、方解石和赤铁矿等。砌筑砂浆是由胶凝材料、细骨料和水以及根据性能确定的其它组分按适当比例配合、搅拌硬化而成的工程材料。一般来说,如果材料密实度差,其内部孔隙率就大,外部环境中的各种液体和气体渗透进入其内部的可能性就会增大,外部介质侵入的机率也随之增加,这将加速砖砌体结构的劣化。由于产生的条件和原因不同,孔隙的孔形、尺寸、数量和分布对材料的渗透性能有很大的影响。
1.2外部环境
由于环境条件对结构耐久性有着重要影响,一般环境中的二氧化碳、环境温度与环境湿度、酸雨等将使砌筑砂浆碳化,造成配筋砌体中的钢筋产生锈蚀,而环境温度与环境湿度等则是影响钢筋锈蚀的最主要因素;特殊环境中的酸、碱、盐是导致砖砌体腐蚀破坏主要原因;灾害环境主要指地震、火灾等对结构造成的偶发损伤,这种损伤与环境损伤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也将使结构性能随时间劣化。
2. 石灰爆裂的产生与原因
当原料土中夹杂有石灰质时,则烧砖时将被烧成过烧的石灰留在砖中。石灰有时也由掺入的内燃料带入。这些石灰在砖体内吸水消化时产生体积膨胀,导致砖发生胀裂破坏,这种现象称为石灰爆裂。石灰爆裂对砖砌体影响较大,轻者影响外观,重者将使砖砌体强度降低直至破坏。砖中石灰质颗粒越大,含量越多,则对砖砌体强度影响越大。从发生机制上来说,当制砖原料中含有较多的石灰质,且破碎后原料颗粒较大时,焙烧过程中在砖体内形成尺寸较大的生石灰颗粒。生石灰颗粒不断吸收空气中的水分,逐步水化成消石灰。生石灰水化形成消石灰的过程是一个体积膨胀的过程。随着生石灰不断水化成消石灰,砖体内生石灰聚集物体积不断增大,砖体承受生石灰聚集物膨胀所产生的拉应力也越来越大,当该压力大于砖体的抗拉强度时,即会对砖体形成破坏。少量的生石灰聚集物可形成砖体表面破坏,大量的生石灰聚集物则造成砖体酥裂。
我国已经明确提出禁止使用粘土砖,用工业废料、粉煤灰、生石灰、水泥等;经过蒸压制成的加气砖是新型的墙体材料,它是利用废料生产的,具有节能环保的优点,同时这种加气砖质量较轻,可以抗震、隔音、耐火的优势,在钢筋混凝土的时代,加气砖已经是不可代替的好墙体材料,已经成为时代的先锋,承担者艰巨而光荣的使命。我国相关标准规定:烧结普通砖优等品不允许出现最大破坏尺寸大于2mm的爆裂区域;一等品不允许出现最大破坏尺寸大于10mm的爆裂区域,在2~10mm间爆裂区域,每组砖样不得多于15处;合格品不允许出现最大破坏尺寸大于15mm的爆裂区域,在2~15mm间的爆裂区域,每组砖样不得多于15处,其中大于10mm的不得多于7处。
3 石灰爆裂的消除方法
3.1淋水消解
砖在出窑以后,立即通过淋水工序过一道,使砖坯完全浸湿、浸透为原则,淋水装置采用架空水箱的形式进行淋水,水箱下面是淋水车位,水箱下设置专门设计的条形淋水嘴,使水箱中的水呈水帘状流下。调整水箱溢流装置,可改变水箱水面高度,从而调节淋水嘴淋水量。淋水后的余水沉沙后排入循环水池,由循环水泵循环利用,效果比较好。除了淋水的方法以外,将出窑的烧结普通砖浸在水槽中进行消解效果更好,消除石灰爆裂的危害更彻底。因为淋水的效果往往受淋水强度、淋水时间和砖垛大小的影响,弄不好消解不彻底,不能根本消除石灰爆裂的影响。淋水消解的方法虽然可行,但是却增加了生产工序和生产成本。
3.2加强焙烧
石灰爆裂对成品砖的破坏,也与成品砖本身的强度有关系,成品砖强度越高,石灰爆裂产生的危害越小。适当提高焙烧温度和延长焙烧时间,提高成品砖的烧结程度和成品砖的强度,降低石灰石爆裂产生的危害。所要提高砖的内在质量,提高抵御石灰爆裂的能力,此外,砖坯中的相关物质成分在高温下固相反应,生成稳定的硅铝酸盐矿物,消耗了部分石灰石,进一步减轻石灰爆裂的压力。
3.3控制细度
大颗粒的生石灰颗粒存在于砖体内,水化产生的膨胀量大,因而在砖体内部产生很大的应力,当内应力超出砖体的弹性变形范围时,砖体即被胀裂。因此石灰石颗粒尺寸越大,成品砖内熟石灰水化产生的集中应力越大。不难理解,控制细度就是最大限度地减轻石灰石颗粒在砖坯在的危害,实践证明,当石灰石颗粒小于1mm时,“石灰爆裂”的危害程度降低80%以上,颗粒小于0.5mm时,“石灰爆裂”的影响基本消失。不仅如此,采取充分搅拌的方式,使原料中的石灰石细颗粒处于高分散状态,避免成品砖内生石灰颗粒聚集,防止水化所产生的集中应力,也大大降低了“石灰爆裂”产生的危害。因此,降低原料的细度是解决“石灰爆裂”最关键的措施。
4. 石灰爆裂的消除配套措施
4.1增加土质检测
对于申请建立的烧结砖厂,应在建厂前对其进行严格的土质检测,看是否适合烧砖。笔者在工作中就曾遇到过一个砖厂刚建好就烧砖失败的例子,该厂所烧的砖全部凝结在一起,导致砖窑作废,建厂失败,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比如某某地区的大多数烧结砖厂所用的原料为页岩,所烧的砖都通称为“页岩砖”,而页岩中石灰石的含量不稳定,含量超过要求的可能性非常大,其导致产生石灰爆裂的危险性也很高,由此,就必须加强对土质的检测,以杜绝和减少石灰爆裂事故的发生。
4.2加强巡查监管
当前因建筑材料不合格引起的质量事故,同样会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在此,笔者建议,质监部门用于对食品加工企业进行定期巡查的办法,应同样用于对烧结砖生产企业,在制定对烧结砖生产企业巡查的办法时,要注意判定需要解决的内容,以减少石灰爆裂等建材质量事故的产生。
总之,烧结普通砖在生产时,未经检验就出厂销售,就不可避免带来安全隐患,甚至有可能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为此需要对石灰爆裂现象的研究,并积极进行消除。
参考文献
[1]王亮,詹予忠,沈国鹏等.粘土砖的腐蚀劣化机理[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34(1):142-145.
[2]童丽萍,雷小娟.黄河淤泥烧结多孔砖抗冻性能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08(10):23-26.
[3]童丽萍,高振鹏,雷小娟等.黄河淤泥承重多孔砖耐久性研究[J].中国建材,2008, (10):97-99.
[4]Charles Selwitz, Eric Doehne.The evaluation of crystallization modifiers for controlling salt damage to limestone 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2012:205-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