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影产业分析

电影产业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影产业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电影产业分析

电影产业分析范文第1篇

(一)我国电影产业近几年来的票房收入状况

2003年我国票房收入10.5亿元左右。2003年,国产影片总票房已首次超过了进口影片的票房,把全国的前十名国产影片与进口片的前十名相比较,国产片票房超出进口片2100多万元。中国电影产业的总收入在2004年达到了36亿元,在这36亿人民币的总收入中,只有15亿元是电影票房收入。2005年底,电影局公布的2005年中国电影数据,中国电影产业总收入达到48亿元,票房收入为20亿——绝对数字增长了三分之一,票房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原地踏步。迄今全国已发展37条院线,加入院线的影院达1300多家,拥有的银幕超过2500块。

w

n

(二)以票房收入为例分析我国电影产业的竞争力

我国电影产业总体竞争力不强。从上面的表格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2005年的中国电影市场肯定更加让人乐观。当然,票房水平与韩国相比,与我国的人口规模相比,仍然令人相当悲观。2003年以前,内地电影市场的盈利的比例60%来自好莱坞大片,30%来自香港电影,仅有10%来自国产电影。随着电影产业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入,2004年、2005年国产电影继续取得了良好的票房成绩。除少数几部国产影片以外,多数国产影片的市场现状仍然是惨淡经营,能够上千万票房的影片屈指可数。应该说,200部国产电影的票房收入难以超越20部进口影片的票房收入。190多部的国产电影的票房收入不如4~5部国产大片的收入,这种严重的市场不平衡,一方面说明中国国产电影的制作与营销观念、水平、能力的不平衡,也说明中国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强,这对于中国电影市场的全面繁荣,仍然相当不利。

中国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强在于电影本身——电影市场产品仍然不够丰富。电影的题材范围比较狭窄,类型也比较单一,武侠、爱情占据了商业电影的绝大多数。具有市场影响力的电影导演、明星、制片人等仍然严重匮乏。导致中国电影产业活跃程度不足,市场规模也难以扩大。面向市场、面向群众的多样化电影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英雄》《七剑》《十面埋伏》等影片都以其充足的商业元素和娱乐元素受到青睐,丰富的想象力、强大的高科技手段和明星化阵容使得它们创造了一个个骄人的票房业绩。国产电影的海外竞争力不断增强。从上面表格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国产电影在海外的票房收入是逐年上升,而且幅度挺大。这些海外票房成绩客观上提升了国产影片的海外影响力,有助于提高国产影片海外发行的议价能力,也有利于增加海外发行合作模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二、我国电影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面临的挑战

入世给中国电影业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这不仅指在设备等硬件方面,更多的还在“软件”——电影从业人员素质、电影的管理机制、全国电影市场的宏观规划和电影产业的营销等方面。近年来,国内生产了一批优秀影片,体现了与国际接轨的尝试,在国际电影节上享有较高的声誉。但国产电影的总体现状却不容乐观,据业内人士估计,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每年仅有10%~20%的影片盈利,约一半亏损,而这一阴影至今仍未有散去的迹象,一大批影片由于缺乏吸引观众的手段而难觅“知音”;另外,由于资金短缺,一些年生产能力可以达到30部影片的制片厂,一年才拍摄七、八部影片,而且其中仅一两部是自己投资拍摄,其余则靠社会投资才得以完成;已有的片子在市场上资金难以回收,又没有新的资金来源,于是就少投产,进而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与此同时,引进的外国大片近年来又不断地冲击着中国电影市场。总之,国产电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二)面临的机遇

从经济基础上看:由于中国的社会经济水平相对较低,因而电影的生产和管理成本远远低于西方电影,这种低成本生产和流通作为发展中国电影产业一种积极的经济策略。从文化上看:全球化环境下东方文化提供了一种参照性的“还乡”意义从而逐渐被西方人关注,中国电影因而具有一定的文化优势;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澳门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华语地区,日本、韩国等亚洲其他泛华文化地区,以及世界各国的华人群落等则构成了一个具有共同性的接受中国电影的文化交流空间,中国电影具有市场潜力的优势。从西方电影来看:近年来由于片面地走上数字虚拟化、大制作、单纯追求商业价值最大化的道路,电影的人文意味和社会公益品质都明显下降,为其他国家电影文化的乘虚而入带来了契机,中国电影也具备了时机优势。

从政策方面看:为进一步吸纳外资,2004年11月广电总局和商业部联合了《电影企业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43号令)和《中外合资、合作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企业管理规定》(44号令)两个文件,由此不难预测,今后势必将有更多的国际资本被引进来参与影视合资制作(包括由外资合股的电影院线组建),文化开放的空间势必越来越大,这就为中国电影产业在全球化市场上的主体性拓展带来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三、对提升我国电影产业竞争力的几点思考

(一)积极培育和发展一个成熟的电影市场

国家应该制定一系列完善的电影法规、政策来保证电影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提供进入电影产业的优惠条件和激励机制,规范电影市场,促进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政府主管部门应当更多地在法制框架内管理电影,多些宏观调控、少些具体干预,通过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遵循市场规律和电影规律,加快体制机制改革,重塑市场主体从而提高电影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采取多种措施,培养、选拔和使用一批适应世界电影艺术、电影市场需要的创作人才、管理人才、经营人才和研究人才,克服中国电影人才老化的瓶颈,推动中国电影人力资源的整体升级。鼓励电影产业的竞争性和多样化,努力培育几个具有先进的制作生产能力、完善的发行放映网络以及较强的后电影产品开发经营能力的现代电影企业集团,以使它们在市场上相互竞争,形成较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以激活整个电影市场,从而使电影业成为系统的文化产业。

(二)高度重视消费主体和消费客体的作用

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善于从蓬勃发展的社会实践中发现创作的主题,从平凡的社会生活中挖掘深刻的思想内涵,从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文化需求中明确创作的方向,努力创作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优秀作品,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少年儿童和农村题材作品的创作,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中国电影的繁荣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要做到以消费者为中心,不断改变影院的硬件和软件条件,提高服务设施和服务态度,如建立综合性影院和多元化、多层次的票价系统。

(三)不断加快电影产业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要利用电影产业其他产业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千丝万缕的关系,以资本为纽带,为电影业的多元化经营开拓思路,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大电影产业——不仅要开放电影产业,而且还开放媒介产业,以发展数字电视、新媒体为突破口,促进以电影产品更新换代为核心的大媒介产业链条的纵向和横向整合,像时代华纳、迪斯尼一样,逐步形成跨领域、跨媒介、跨行业、跨地域的综合媒介集团。要走信息产业和娱乐产业相结合的道路,形成有商业价值的品牌,特别要和信息传媒产业中的网络部分紧密相联系,使中国电影保持高度的新闻性、文化性与时尚性,成为“新闻富矿”、“大众话题”、“社会时尚”、“娱乐先锋”。

(四)不断改革电影发行和放映市场

要打破电影生产、发行、放映业目前存在的脱节和对立状态,应该继续鼓励和支持电影业各个环节相互渗透、共同发展、形成制片与发行、放映利益共同体,逐步实现“影、视、录一体化,制作、发行、放映一条龙”的目标。不断推进院线改革,培育现代市场体系,强化中国电影的发行能力。政府应该逐渐有限度地向外资开放发行领域,改变进口影片的垄断发行方式,鼓励形成多元投资的以发行为中心的大型投资—制作—发行一条龙的电影企业或者媒介集团,提高中国电影海外市场发行和多媒体渠道扩展的能力和水平,提高中国电影产业链条中的“腰”的硬度。

(五)不断加强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

要积极创造和培育国内市场,扩充市场容量。要抓住国际社会渴望了解中国的历史机遇,扩大中国电影的海外宣传力度,开发海外电影市场,积极争取电影二级市场,包括复映市场、电视播映、音像制品和其他附属产品的开发,同时注意把握国内电影与国际电影竞争的新趋势。

参考文献

[1]巴里·利特曼.大电影产业.尹鸿等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孙献韬,李多钰.中国电影百年[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4]孙安民.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5]张虹远.对外开放,对内放开——中国电影繁荣发展之路[J].中国电影市场,2005,(9).

[6]边涛.数字电影在中国呈燎原之势[J].综艺,2005,(11).

电影产业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编剧;融资;发行;技术;美学

电影产业表现尤为突出,全年电影综合效益106.65亿元,同比增长26.47%。全国城市电影票房收入达62.06亿元,比年初预测的50亿元增加12亿元,在2008年增幅30%的强势基础上同比增幅达到42.96%,连续6年实现25%以上的高速增长。海外销售收入27.7亿元,各电影频道广告收入16.89亿元。电影放映终端市场十分活跃,全国城市院线总计达到1687家。(凤凰网)

从这些数据我们不难看出当代中国电影市场热潮滚滚,收益也是极为可观的。

再来看一组我自己总结的数据:1987年以前中国电影没一部赔钱电影。1987——2009年产量逐年增加,但可以赚钱的电影少之又少。从97年的不足百部到09年的456部,十几年的时间电影产量足足翻了4.5倍,10年的产量一定会突破500部,加上电视电影会有多于600部。

今天笔者就自己的所知来分析是什么让当代中国电影“陪了夫人又折兵”。

首先:中国电影缺失的三大环节

1.没有职业编剧

在中国这个庞大的电影市场中,编剧行业还算盛行的时代(据我所知在北京就有近万人在从事编剧的行业)竟然没有一个职业编剧(当然,刘恒先生是个个案)。

在电影界早就有“一剧之本”这一说,没有好的剧本何谈影像呢!这在电影发明之初电影人就已经认识到的,那么对于现在已经是电影大国的中国,“剧本荒”已经成为了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大导演在拍经典小说或人物传记,如: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陈凯歌的《梅兰芳》、《赵氏孤儿》,即使是习惯了给百姓讲故事的冯小刚也在借着史实说事,拍出了动情的《唐山大地震》,中国的三大王牌导演都无戏可拍。那么第六代导演又在拍些什么呢?贾樟柯纪录片《海上传奇》在拿已故名人说事;王小帅的《日照重庆》也是在拿史实说事;张阳的《无人驾驶》除了剪辑很牛X,但绝对是中国版《撞车》,毫无新意。这些电影除了些许的好评外,就剩下赔钱了。

我们来看好莱坞十年前就已成功的案例之一《铁达尼号》,它的剧作是由三十几个专业资深编剧打造出来的,我们且不说它的场面宏大,技术过硬,单就故事来说就它已经很成功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好莱坞竟然有3500个职业编剧,这和电影产量相当的中国相比,真是“大巫见小巫”了。

可见,好编剧、好故事对于当代中国电影是多么的重要啊!

2.发行环节薄弱。

我们拿中国三大民营公司华谊兄弟、保利博纳、新画面来分析看。

这三大充当中国电影业领头羊的民营影视公司现在都处于发行的萌芽状态,没有形成很成熟的电影体制。即使他们发行的电影总的来说是赚钱的,但他们只发行有市场保障的电影,比如大制作电影、大导演拍的电影、明演员演的电影,有些小成本电影也发,但前提是自己公司制作的。

当然我们也有成功案例,当年《阳光灿烂的日子》就利用其故事情节制造冲突、制造新闻取得了成功。近几年的《十全九美》、《疯狂的石头》等影片也都是小成本发大财的成功案例,但这些影片的成功不完全取决于发行策略,是因为影片类型新颖,观众猎奇等原因。像《女巫布莱尔》投资5万英镑1200万美元票房的成功案例我们至今没有。

3.融资环节弱。

资金短缺是中国电影产业转型后一直困扰着电影制作人的最大问题之一,前面我们说没有剧本电影无从做起,那么没有钱电影更是无的放矢。虽然近几年国家在扶植电影产业,也给了一些相应的优惠政策,比如少上税或者不上税,鼓励银行低利息贷款给电影投资人,但融资一直困扰着电影创作。

另外即使有资金,也都是扎堆似的投资,比如商家大都只在大制作影片中加入植入性广告,一些大制作、大导演、名演员的电影,在拍摄之初就已经赚回了成本,如《非诚勿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很少有投资人去资助新锐导演拍摄处女作,鼓励他们进行艺术创作,更多的时候要偏重于主旋律、少儿、农村、少数民族等特定题材的影片,对艺术片、中小制作的商业类型片资助相对很少。

其次:中国电影技术困境

中国电影一直是技术落后的电影,甚至在中国怀柔数字基地没有出现以前,中国所谓的大制作电影是要拿到日本或者韩国做剪辑、做特效的,即使是今天,中国也没有一个技术过硬的现场特效组,简单的爆破也要由韩国或日本团队来完成。

最后:中国电影的美学困境

对于当代中国电影,不仅是中、小成本电影,即使是大制作影片普遍都存在着“刺激有余而感兴及余兴不足”的问题

王一川老师在其《主流文化与中式主流大片》一文中提到:“艺术品对人的美学效果一般可以达到这样三层次:初级层次是“感目”,即诉诸个人的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第二层次或中级层次是“会心”,即让个人的心灵或心脑产生心会;第三层次或最高层次则是“入神”或“畅神”,即深入个人内幽微至深的神志层次。

中国电影起初存在的目的是宣传政治,为政治所服务的,“政治大于艺术”是中国电影的劣根性之一,可以上院线的电影,政治立场首先要明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无疑打压了中国电影人的艺术创作思维。致使电影成为“单纯的传声筒”。

其他:院线制度扶植大成本影片,压制中、小成本影片

单就院线来说,院线老板一定会把大制作影片排到好的影厅、好的时间段,小制作影片即使上了院线也大都被排在不好的影厅,不好的时间段。如当年上映的贾樟柯的《三峡好人》不就是被院线排在了早晨8点30的场次吗?试想一下,谁会早晨起来就去看一部沉闷的艺术电影呢?如果能像法国电影那样,在院线中有固定的艺术电影院线,我们再突破一下,为中、小成本电影业开辟自己的院线,那么中国的小成本电影之路是不是会更好走呢?

总结:

电影产业分析范文第3篇

一、盲目追逐电影IP

IP,即知识产权,是电影产业中吸引人们关注的概念。当今中国电影产业中掀起了一股追逐电影IP的热潮,任何一个元素都能被称为IP进行改编拍摄成电影,这种“无IP,不电影”的局面弥漫着电影业。不可否认,一些好的电影IP确实通过搬上荧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产生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反响,但目前中国电影市场中充斥着大量没有价值的IP,对电影产业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盲目追逐电影IP会伤害到观众的利益,一些根据网络小说IP改编的电影,虽然有一定粉丝量,但拍摄方不尊重IP的完整性和既定故事情节,大肆重构甚至曲解原来的故事结构,使得电影情节和原著严重背离,这对以往看过原著的观众产生了很大的伤害。电影是一种独特表达,电影因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在百余年的历史里构建起了自己的视听语言,并被称为是第七艺术。因此并不是任何内容都能放到银幕上,电影工作者应该尊重基本的工艺规范和艺术范式,尊重基本的大众媒体所应承载的文化责任、社会责任。中国电影的首要目标仍然是拍好电影,而不是盲目的IP崇拜。

二、电影泛娱乐化

随着互联网电影企业的介入和国家电影政策的调整,拉低了电影产业的准入门槛,各种人员纷纷涌入电影产业,大量非专业人员试水电影行业拍摄电影想分得一杯羹。这种状况一方面有利于电影产业的繁荣发展,另一方面又给电影产业带来了泛娱乐化和庸俗化的趋势。有些创作人员不顾电影产业的艺术性特征,只关注电影产业的商业性,为了经济效益,一味迎合大众口味,降低电影的质量,导致一种电影类型火了以后,紧跟着会产生一大群同类型的影片,让观者产生了抵触心理。有些影片票房收入虽然客观,但却遭到骂声一片,高票房并一定是高质量的影片,相反一些高质量的影片往往无人问津,惨淡收场,这是当前中国电影产业值得深思的问题。

三、版权意识不强

互联网电影企业一方面促进了电影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给电影产业带来了一些不良后果。互联网的特性之一是共享,免费,而电影产品作为一种商品决定了其不能免费分享给受众。一些互联网视频网站不经许可非法下载电影作品供网友观看,这就导致了大量观众不用付费就观看到了电影院里的电影,造成了片方的巨大损失。网络视频网站版权意识的薄弱打击了电影创作者的积极性,不利于电影产业的长远发展。

四、网络众筹投机化和不规范化

电影产业分析范文第4篇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培养模式是一种以市场和用户需求为导向,有效促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与用户四者之间在各方面的深度合作,有效促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有效推进学生的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的教育形式。而电气工程专业作为与企业联系比较紧密的专业,更应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改革现有的教育模式,形成高校教育特色,促进校企双方协同发展,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快速稳定可持续发展,来打造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

[关键词]

电气工程专业;产学研用协同效应;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校企深度合作;路径

一、引言

随着我国电气装备行业的发展,电缆、电机、变压器的研究与生产的重要性越来越显现出来,企业对电气工程类技术人才的需求迅速增长,同时也对人才的综合质量和培养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实用创新型人才已成为21世纪的新要求[1-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科研水平的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的增强、结构的优化、特色办学是高等学校的办学宗旨[4]。而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必须不断地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实践。2011年在清华大学庆祝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同志提出,要把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战略选择。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的目标,高等院校应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力增强科研能力,在“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这一重要讲话从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对高校协同创新的机制体制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规划[5]。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则是让产、学、研、用分别从生产、教育、科研和需求的角度出发指导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地改变原有师资队伍的素质结构,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同时将生产、科研中出现的新技术、新成果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沿和热点问题纳入到人才培养计划中的人才培养模式。它可使学生更多认识到学科发展的前沿态势,并形成有的知识体系,学以致用,实践创新,为将来毕业在用人单位开展更高层次的开发与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现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虽已为电气行业培养出了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但面临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和更新换代快的现状,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特别是现在部分课程教学内容重复陈旧,不能较好地体现最新学科发展趋势,教学方式也不能与企业实际相接轨,更严重是实验教学方面,基本上是围绕本课程知识的验证性实验,欠缺具有实用价值的设计性实验,导致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较好的满足企业和行业的要求。随着教学改革研究的深入,发现在确保专业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知识的前提下,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对电气工程人才的需求,成为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所遇到的重要问题。

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职责和使命,从国家到高校再到教师,都非常重视,但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特殊性,有些客观因素限制了高等院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我国广大的学者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许多优秀的研究成果已经呈现,但仍然有一些重要的问题需要深入研究[6-8]。首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脱离实践。目前有些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地方应用型大学和以培养精英人才为目标的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竟然具有很高的一致性,令人深感困惑和不解。究其原因可能有两种:一是部分院校将人才培养模式仅作为一种理论,而流于形式,并不用其来指导人才培养;二是部分高校完全脱离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盲目照搬有些优秀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同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形成自身优势和特色不突出的人才培养方式。再由于全国高校本身占有的资源、地域条件等都不相同,生搬硬套某种培养模式对于高等学校人才的培养是不利的。其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认识不全面。目前的研究对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的观点不统一,但一些关键性的要素还是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如培养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管理与评价等。然而,现阶段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常常仅以学校作为主体,忽视了学校与企业与社会的交互作用。校企合作培养是目前最大限度发挥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高等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培养学生,初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产学研合作相比校企合作培养,引入科研院所参与人才培养,实现产学研深度合作,充分发挥学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不同教育环境和资源,并充分发挥产学研三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机融合。特别是产学研用联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将校企研用四方力量深度融合,共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时,学校充分考虑企业实践资源,将其与学校实践资源有机结合,建立以校内实践资源为主的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和以企业实训基地为依托的校外实践教学中心。目前较突出的问题是在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明显不足,表现在:①创新意识和自信心缺失,不能较好利用高校现有教育条件。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定义为是否能无意识或有意识地自发地进行实践活动,并呈现很高的自觉创新性。我国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缺乏必要的创新启蒙和传统创新文化的教育,另一方面应试教育的无效引导和启发的影响,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缺乏个性和自信心,冒险精神薄弱,创新意识淡薄并缺少主动创新精神。②创新性思维欠缺。教学理念落后、创新性教学方法缺乏和现在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脱离,使得我国部分在校生养成了跟随性和依赖性的学习习惯,养成了单一的或直线式的呆板片面性思维方式。③创新技能弱,创新性研究成果少。由于受学校教学设施不足和高考扩招的双重影响,学生理论实践的的平均机会不多,大学生的科研参与度明显不足,严重影响了高等院校学生提高创新技能和获取创新性研究成果。通过采取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企业研究课题相结合方式进行探索,做到“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因材施教”,“校内实践基地与校外实习基地相结合[9]”;并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纳入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充分发挥企业需要的科研引领作用、企业资源的教育实践作用,将其与高校的创新与实验实践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探索有效的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来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实用型电气装备制造业人才,同时对同类院校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三、研究路径

在确保电气工程专业学生基础理论和知识学习的前提下,从紧跟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出发,融合高等院校与企业和研究机构的优势,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校企合作培养”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宗旨,调整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教学内容和方法,建立适合电气工程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为相关院校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提供参考和理论与实践支持,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1)高等院校的理论课教学是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强化和整合电气工程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开设产学研用合作教育的教学课程,突出学生实践教学的主导地位,确保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具备完整且创新的理论知识。(2)完善产学研用深度合作的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建立起“科技创新活动—课题研究—毕业设计”为主线的校企联动实践基地,尝试毕业设计“双导师制”模式,完善毕业设计管理、监控体系;改革实验教学,鼓励学生开展设计性和研究探索性实验,构建校内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培养学生创业能力。(3)教学和科研相融合,注重科研训练,采取“工-读结合”“研-读结合”的途径,将系统的科研能力培养和训练应用大学一年级有潜质的学生,建立科研与人才培养模式互动机制,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的工程技术资源、研究开发平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4)校企深度合作,建立稳定的企业实训基地,构建校外实践教学中心,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行“订单式”培养与“A+B”培养等多样化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5)认真分析总结该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发挥各协同主体(如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的自身优势,促进高等院校的理论教学,完善产学研用四方协同创新环境的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用四方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路线如图1所示。通过结合专业优势,与知名电气装备制造企业展开积极合作,优化整合校企资源,积极探索关于电气工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相关问题。可以实现:①探索找到“互惠”的利益结合点,有效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有效挖掘企业技术人才资源,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入大学课堂,将企业需求和先进技术尽早地展示给学生,帮学生们树立目标。②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构建由高校校内的实践教学平台和产研用的实践教学中心组成的电气工程专业实践与教学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人才培养体系。尝试毕业设计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与电气工程类企业需求相结合,实现毕业设计的“模式创新”。③建立适合电气工程专业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可为相关院校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理论实践支持。紧跟科技发展和抓住科技人才需求,融合高等院校、企业和研究机构的优势,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校企合作培养”的人才培养宗旨,调整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创新型实用型人才。

四、结语

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电气工程专业的自身优势,积极开展与知名制造业企业深度合作,探索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等相关问题,改革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整合校企资源,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实践即是内容最丰富的教科书,又是实现工程创新最重要的源泉的积极作用,同时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合理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更要顺应国家“2011计划”的要求,结合高校实际成立协同创新中心,加大实践教学改革的投入,有效利用企业和科研院所优势,来改进人才培养的模式。因此,高等院校如何实现与企业、科研院所和用户的深度合作,有效利用其优势资源构建产学研联合实践教学体系,是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武文霞,肖雪山.高校协同创新的比较研究和路径选择[J].中国高校科技,2014(5):42-45.

[2]李志义.研究型大学如何构建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8(Z2):34-37.

[3]陈昌贵,曾小军.通过协同创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J].江苏高教,2013(1):16-19.

[4]陈伟民.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创业教育机制构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6(4):34-37.

[5]胡军,林列.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分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4(3):29-31.

[6]吴爱华,刘晓宇.深入推进理工科人才培养机制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1-6+17.

[7]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科学学研究[J].2012,30(2):165-174.

[8]邹娜,李娟.国外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管理,2014,(6):31-32.

电影产业分析范文第5篇

家电企业整体盈亏、市场环境走势的风向标。其他家电产品与电视产品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电视产品在今年的不景气,直接让国产家电企业提前进入“寒冬”。要想度过去,仅仅靠自家“烧煤”显然是不够的。

寒冬逼近国产家电企业瑟瑟发抖

国产家电企业遭遇寒冬,可以用血淋淋的数字来证明。四川长虹的三季报公告显示,2015年前三季度长虹净利润亏损4.95亿元,比上半年的亏损幅度增加3亿元。而深康佳A的2015年前三季度的业绩预告显示,前三季度康佳将亏损8.3亿元至8.8亿元,而去年同期康佳盈利4757.93万元。其中第三季度的亏损尤其严峻,预计为5.3亿-5.8亿元,而去年同期这个数字是盈利221.91万元。TCL集团第三财季财报显示,2015年1-9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65亿元,同比下降6.97%。

这三大国产家电企业之所以业绩表现不佳的重要原因,就在于电视业务成为拖累。据奥维云网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创维、海信彩电出货量都在400万台左右,分别为420万、390万,而TCL、长虹和康佳则分别为303万台、280万台和230万台。

事实上,不仅仅是财报数据表现不佳,就连实际销售数字也在证明电视产品目前的无力。就在刚刚过去的传统“金九银十”销售旺季,被企业寄予厚望的电视产品销售量继续陷入低迷。中怡康的销售统计显示,国庆两周期间电视产品零售373万台,同比下降7%。

殃及池鱼家电市场持续低迷

作为家电市场的风向标,电视产品的疲软,直接影响整个家电市场的走势。在今年8月份,除了因季节因素空调销量有所增长以外,其他家电产品几乎无一例外地处于下滑态势。据中怡康的国庆期间三周(9月14日到10月4日)销售统计显示,“冰洗空”白电三大件量价齐跌,空调销量313万台,同比下跌8.1%,销售额109亿元;洗衣机销量418万台,销售额82.3亿元,分别跌3.6%和2.3%,冰箱销售345万台、108亿元,跌3.6%、11.1%。

在传统销售旺季表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在其他时间节点,销量只会是更低。就连靠互联网炒作赢得关注度的格力日子也不好过,财报显示其上半年营收419亿元,同比跌17%,利润几乎没有增长。更为严重的是,国产家电企业并没有实现海外弥补国内亏损的目标。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1-8月彩电出口4385万台,同比下滑9.3%,出口总金额477.5786亿元人民币,同比跌10%,空调总出口量3319万台,同比跌6%,出口总金额454亿元,跌6.9%……

毫不客气地说,整个国产家电企业遭遇到一场前所未见的寒冬,国内、国内都呈现不景气的一面。这场寒冬首先波及电视产品,并快速向“白电”蔓延。整个家电市场被“冻结”,且在短时间内看不到迎来春天“解冻”的希望。

主动求变以创新带来温度

家电市场遭遇的寒冬,其实很大部分原因是由整个经济大环境造成的。当下,宏观经济形势疲软,消费收入的增长速度远低于预期水平。消费者纷纷捂紧“钱袋子”,导致需求萎缩。别说是提升生活质量的需求,就连刚需都变得低迷。国产家电企业希望借助“消费升级”带动“产业升级”的愿望,已然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