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无机化学方法

无机化学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无机化学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无机化学方法

无机化学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教材建设;教学方法

化学是研究“应天地之万变,集物质之精华”的科学,药学是揭示药物与人体或药物与病原生物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用于维护人类生命和健康的西药和中药都是化学物质,所以,药物对抗疾病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化学反应的过程。因此,化学不仅是蓬勃发展不断变革的科学,更是我国高等药学教育的重要基础课程。无机化学和无机化学实验分别是药学院校新生升入大学之后的第一门化学理论和化学实验课程。沈阳药科大学的无机化学实验是面向全校本科新生开设的课程,其授课对象覆盖6个学院(药学院、制药工程学院、中药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以及医疗器械学院),授课人数达1900人,授课时长48学时。作为首门化学实验课程,无机化学实验的教学质量对后续化学基础、药学专业以及相应实验课程的学习效果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如何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水平,以培养学生规范的实验技能和良好实验习惯、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主观的求知热情以及增强学生自主创新意识,是本课程在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1,2]。近年来,笔者所在的无机化学教研室联合化学实验中心,从实验教材建设、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已经取得一定成效。

1教材建设

教材作为知识承载的工具,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参考。教材对于保证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好的教材能使师生如虎添翼,差的教材会令师生思维受限,甚至误导。所以,我校在无机化学实验改革中首先从教材建设入手。为突出无机化学实验的药学专业特色,在新版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我们注意与国内药学发展现状相结合,吸纳可以展现无机化学在药学领域中实际应用的素材作为实验内容。为此,在保留原有“药用氯化钠的制备及杂质限度检查”实验的基础上,新版教材中增加了经典的无机药物合成实验——药用氢氧化铝的制备、鉴别、制酸力检查及含量测定,以及药用碱式碳酸铋的制备、鉴别、制酸力检查及含量测定,这些无机药物合成实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药学专业的浓厚兴趣,还为后续药物合成以及药物分析课程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从而巧妙地完成了借助于基础化学实验课程将新生领进药学专业之门的目标。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下,为逐步实现与发达国家的高校教材同步接轨,以适应21世纪我国教育、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在新版教材中采用了双语编写体系。双语实验教材不仅可以帮助外国留学生快速地掌握课程内容,还可以促进国内学生在本科阶段积累化学实验专业英语,为将来去国外深造以及进行国际学术交流打下重要基础。近年来,无机纳米材料发展十分活跃,推动许多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在生物、医药、催化、传感、吸附和分离等领域,新技术材料展现出多种多样的应用潜能。为能及时了解无机化学领域近年来的科研成果,在新版教材中,我们增加了无机纳米材料的合成实验——二氧化钛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催化活性测定、纳米四氧化三铁的化学沉淀法制备及表征,增设这种前沿性实验旨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通过了解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和实际应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与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无机化学实验不但可以强化学生基本化学实验的技能和技巧、培养科学思维,还可以促进无机化学的理论教学,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并掌握基本原理和元素化学性质。为实现这一目的,在新版教材中,我们对原教材中的化学原理实验和元素化学实验两部分内容进行了重新选择和优化,使实验内容覆盖了无机化学理论教学的各主要方面,包括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四大化学平衡、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理论以及元素化学,实现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2教学手段

以前我校无机化学实验的授课一直采取主讲教师黑板板书讲解实验原理联合现场演示来强调基本操作技能、技巧以及注意事项的方式。这种授课方式,存在一些弊端,比如,不同班级由于主讲教师不同,导致对学生基本实验操作规范的要求不统一;对于化学实验基础参差不齐的新生来讲,没有特别措施的讲课方式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听课需求;处于不利听课位置的学生无法看清教师实验演示细节;黑板板书的教学手段形式单一、信息有限、教学效率低下等。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成为可颠覆传统课堂教学,使其内容更丰富、教学更高效、可重复学习、备受青睐的新形式。为此,在无机化学实验改革中,经过教研室全体教师集体备课研究后,统一制作出所有备选实验的ppt课件,并将课程中涉及的标准基本实验操作制作成24个规范的基本操作视频。课堂上,教师采用讲解实验ppt课件联合播放基本操作视频的方式为新的教学手段(如图1所示)。为提升教学效果,主讲教师课前半小时开始循环播放基本操作视频,对于普通学生,这可作为课前操作预习,而对实验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讲,这是一个弥补基础知识的有效方式,另外,它还可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提供研究操作细节之用。采用这种手段授课,解决了不同主讲教师对学生操作要求无法一致、学生的实验基础不齐、无法保证全部学生掌握实验操作的细节以及黑板板书的教学手段单调、信息受限等系列问题。我们总结制作的24个标准基本操作视频包括:玻璃仪器洗涤、超声波洗涤、加热方法、加热套使用、恒温干燥箱使用、冷却方法、试剂取用、托盘天平构造与使用、电子天平使用、纯化水取用、滴定管使用、pH计使用、pH试纸使用、比色管使用、恒温磁力搅拌器使用、点滴板使用、离心机使用、电动势测定、常压过滤、减压抽滤、甘汞电极-锌电极原电池组装、硝酸钾溶解度测定、药用氯化钠制备及硫酸亚铁铵的制备。这种以标准基本操作视频取代以往教师操作演示的教学模式,可以保证全班学生高效轻松地掌握全部操作要点,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教学效率。例如,基本操作“减压抽滤”,在视频中,我们按照实验流程录制了滤纸的剪裁、抽滤瓶的安装、布氏漏斗斜口的方向、滤液的转移、晶体的转移、先拔橡皮管后关泵、以及滤饼的转移等所有操作要领。再如,“药用氯化钠的制备”实验,目的是练习和巩固称重、调节pH、减压抽滤、常压过滤、蒸发、浓缩等基本操作,而对于新生而言,这是第一次接触到步骤繁琐的综合实验,难免手忙脚乱或对部分步骤的注意要点记忆模糊;标准基本操作视频播放的教学模式,不但能使学生更系统地了解实验流程,还能使学生对实验的每一步都有更具体明晰的掌握。

3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体,以传授知识为导向(Lecture-BasedLearning,LBL),在该法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所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参与性不强。当今国际上推崇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教学方法[3,4]。PBL方法以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方式取代以教师知识传授为主的方式,强调学生在解决教师提出问题的过程中获取对事物的认识,以现实问题作为驱动力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5,6]。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将PBL方法引入本课程的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中。比如,硫酸亚铁铵的制备实验,几乎涉及到全部的基本实验操作,学生如果能够自行设计并完成的话,既可以对本课程的主要实验技能和技巧进行复习和运用,又可以充分提升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提前两周,教师将相关的实验问题布置给学生(比如,反应物溶液的液性是怎样的?反应温度是多少?采用怎样的固液分离方式?怎样检验产品质量等级?如何进行产品检验操作?),让学生自行设计解决方案并完成实验。为探寻“反应温度是多少?”、“怎样检验产品质量等级?”等问题,学生需要查阅大量文献,无形中培养了主动查阅文献、梳理文献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为探寻“采用怎样的固液分离方式?”、“如何进行产品检验操作?”等问题,学生需要对常压过滤、减压抽滤、比色管使用等基本操作进行复习,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为获得精确的实验结果,学生能够充分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使知识得以综合运用、融会贯通。

4结语

从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以来,无机教研室和化学实验中心全体同仁围绕着教材建设、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出了大量工作和努力,并取得一定成效。今后,我们还将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在如下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及时将最新科研成果引入实验教材中、不断探索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新思路、多渠道争取实验室建设经费以改善本科实验条件、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完善和提高,为国家培养出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竞争实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端药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巧云.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1(2),33.

[2]黎红梅,刘静,王险峰.大学化学,2011,26(5),39.

[3]吴明彩,毕富勇.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3),309.

[4]Neville,A.J.Med.Princ.Pract.2009,18(1),1.

[5]Hmelo-Silver,C.E.Educ.Psych.Rev.2004,16(3),235.

无机化学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科学生;物理化学;本科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197-03

物理化学课程是化学化工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学科基础课程,也是学好后续专业课的必要准备。由于物理化学是在前人大量实验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和归纳,从而得到很多的各种定律理论及公式,所以历来的化学化工类学生都对之望而生畏。尽管物理化学公式多、概念多、模型多,但是很多知识源于物理的原理和实验,而且经常用高等数学为工具进行推导和演算。总之,该课程理论性强,逻辑思维性强,抽象概念多,因此,如何在课堂上将物理化学讲授的生动、形象,激发工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教师才能较好的指导。我校涉及工科的化学化工类本科专业主要有:应用化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等。以下是我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关于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些方法。

一、提出问题法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进行探究式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例如讲授“Carnot循环”一节时,可从Carter小时候观察奶奶烧开水,看到水在锅里沸腾将锅盖顶起来,受此启发,长大后Carter发明了蒸汽机。一种工作在高温热源(锅炉内水蒸汽)与低温热源(空气)之间,源源不断地将高温热源吸收的热转变为功并将部分热量传递给低温热源,其最大效率是多少(工业上能提高生产效率)?然后联系前面讲过的可逆过程特点(系统膨胀对环境做最大功,压缩得到最小功),引出Carnot循环。

又例,讲授偏摩尔量时,理想混合物如苯(A)和甲苯(B),没有体积效应,即Vmix=nAV*mA+nBV*mB,而真实混合物如水(A)和乙醇(B),具有体积效应,即Vmix≠nAV*mA+nBV*mB,为什么呢?这是由于两种分子(A和B)的结构和分子之间范德华相互作用力不同造成的。

二、例举一些与讲授知识紧密相关的自然现象或工业上的应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性反应,这种反应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例如,讲授“Henry”一节前,举例啤酒、碳酸饮料开瓶后,大量气泡从瓶口溢出,问学生为什么?讲授“Raoult”一节前,举例为什么海水在低于0℃结冰?“表面物理化学”一章涉及许多自然现象或应用,例如,讲授“表面张力”一节前,可举例为什么水滴自动形成球形?可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解释,若形成不规则形状,则各处的曲率不同,附加压力不同,不稳定;形成球形表面积最小,则表面吉布斯自由能最小。讲授“附加压力及Kelvin公式”一节前,可举例如下:人工降雨;干旱的稻田土壤龟裂,在缝隙里比较湿润;香菇干在梅雨季节若没有密封包装,则容易受潮;等等。Kelvin公式可以解释两种重要的现象:(1)毛细凝聚现象:在多孔固体表面,水蒸汽被吸附时,在细孔道内弯曲液面上的蒸汽压比平液面上小,容易发生凝聚。例如,干香菇在梅雨季节很容易受潮;多孔性结构的物质如活性碳、硅胶等常作为干燥剂;泥土中孔道和缝隙常常保持潮湿状态;等等。(2)亚稳状态的存在:例如过饱和溶液、过热液体、过冷液体、过饱和蒸汽等亚稳现象。亚稳状态在热力学上不稳定,在动力学上却能保持暂时稳定的状态。讲授“固体表面吸附”一节前,可举例活性炭用于蔗糖汁脱色制白沙糖。

三、例举一些与讲授知识紧密相关的物理化学实验

实验是一种实践,它是感性的,而理论是理性的。从感性上升到理论是逻辑必然,是认识更加深入的过程。理论指导实践,反过来实践或应用推动理论的发展。从生动、鲜活的实践提炼上升到理论是认识的飞跃。例如,讲授“热化学―等压热效应与等容热效应”一节前,讲述氧弹量热器测量物质燃烧热―等容热效应,如何换算为等压热效应?从Gay-Lussac-Joule实验讲授理想气体热力学能变和焓变,从Joule-Thomson实验讲授实际气体的热力学能变和焓变及其节流膨胀的应用,从铋―镉相图的步冷曲线测量实验讲述简单的低共融二元相图等。

四、类比法

类比推理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手段,类比教学法对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事物和概念、发展学生的求异性思维以及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类比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被广泛运用,形式多样,但是类比教学的运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类比的运用要适度,不能盲目依赖。例如,讲授“电解质溶液的电导”一节时,将离子导体与金属导体进行相应的对比讲述,让学生对这两种导体的特点、影响导体电阻的因素等有明确的认识。再比如,可以提问学生,电化学反应其实也是一种氧化还原反应,那么,这种氧化还原反应与普通的氧化还原反应有何区别?引导学生经过思考后加深对电极反应的认识。

五、讲述科学家的生平故事,特别是他们的科学精神

讲述科学家的生平故事,可激励学生以他们为榜样,勇攀科学高峰。涉及的物理化学家主要有:Carnot、Joule、Clausius、Gibbs、Helmholtz、Claperon、Faraday、Nernst、Arrhenius等。比如在讲Ag|AgCl电极时,可以讲周公度先生的一个亲身经历。周先生早年在北大做实验助理教师时制备Ag|AgCl电极,第一次制备时发现电极上有一个黑点,他一开始认为可能是实验操作问题,然后重新做,结果第二次还有,这时,他认为这可能不是实验操作的问题,而是有相关实验现象产生。于是,周先生对电极上的黑点进行了详细的结构分析,结果发现了一个文献中还没有报道过的晶体结构,并将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相关主流学术期刊上,该研究成果奠定了其在国内结构化学领域的领军地位。经过这一事例可以教育学生要善于发现问题,并勇于解决问题。这一点不仅可以教书,而且还可以育人。

六、学生课堂练习法

讲授气体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化学势――理想气体及其混合物的化学势时,先让学生做以下例题。

计算1.0 mol理想气体在等温下从标准压力P变化到任意压力P化学势的变化。

标准态:在T、P的纯理想气体。以上就是化学势表示式。

七、介绍科技前沿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把一些与课程有联系的最新科技进展穿插在理论的讲授中,学生通常对这部分比较感兴趣,既拓展了学生的科学视野,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授“化学电源”一节,除了介绍教材上列举的蓄电池(如铅酸、金属氢化物―镍电池等)和燃料电池,还补充介绍了目前广泛使用的锂离子电池。随着全球矿物能源的日益减少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对于新能源的利用和研发越来越重要,因此特别介绍了锂离子动力电池和超级电容器作为替代轿车传统发动机的能源动力,可达到减少环境污染和减少对石油的依赖。

八、提问学生法

对于比较容易和简单的讲授内容,可采用此法。一方面可提出下面讲课的内容,另一方面可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例如讲授“Hess定律”一节时,可以提问学生:Hess定律的内容是什么?Hess定律在什么条件下成立?等问题。

此外,还有先讲结论法、归纳法、演绎法等。总之,要根据授课内容来选择合适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让学生感到物理化学重要(是其他化学基础课程的理论基础)、有用(工农业生产应用,解析自然现象等)、形象而不抽象,达到学生自觉和主动学习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掌握物理化学知识。

参考文献:

[1]傅献彩,沈文霞,姚天杨,侯文华.物理化学[M].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韩德刚,高执棣,高盘良.物理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王森林.关于物理化学习题课件的一些设想[J].大学教育科学,2003,82(2).

[4]王森林,陈亦琳.讲授工科化学本科表面物理化学一章的一些做法[J].高校教育研究,2009,(10).

[5]陈加福,曹艳.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文理科教学中的合理利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05).

[6]杨喜平,张玉军,阎向阳,尹春玲.物理化学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10).

[7]刘维桥,尚通明,朱雯.物理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1).

[8]马传国,王亚珍,陈国华.对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初步探索[J].高教论坛,2010,(05).

[9]邓谦.多媒体技术在物理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3).

[10]朱雯,尚通明.物理化学教学改革初探[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06).

[11]贺诗华.工科非化学与化工专业《物理化学》重组与重整实践[A].2010.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

[12]曾明荣,黄婷婷,翁建新.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8,(04).

[13]张飞跃,黄燕梅,李斌.我校物理化学开放实验改革刍议[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S1).

无机化学方法范文第3篇

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追求教与学的高效,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导学案辅助学生自主学习便应运而生。教师希望通过导学案将学生的学习前置,使学生在课堂上有备而来,从而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但在教学中却发现有的导学案问题设计随意,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这样的导学案用于导学,只能让学生费神,从而导致预习达不到预期效果。笔者希望通过透视学案问题设计中的误区,找出问题的症结,进而为政治学科导学案的优化提出自己的思考。

一、高中政治学案设计中的误区

1.导学案问题设计习题化。有些教师将导学案“知识问题化”误解为“知识习题化”,于是导学案被异化为习题的堆砌,完全丧失了导学案的价值和功能。例如,高三年级政治导学案摘录。问题1:财政和货币政策的运用(C)2013.山东卷2012年,我国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实现了预期调控目标。下列调控目标、调控政策、具体措施三者对应最恰当的是()A.控物价——稳健的货币政策——严控对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贷款。B.稳增长——积极的财政政策——减轻服务业和小微型企业税收负担。C.调结构——积极的财政政策——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D.惠民生——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

导学案不排斥习题,但导学案绝不是习题的堆砌。所以设计学案要有提炼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导学案问题设计简单化。导学案问题设计简单化主要表现在:问题设计思维含量低,例如,宏观调控的手段有哪些?市场调节缺陷有哪些?这样的问题,纯碎为了知识记忆而设计,学生只需要在书本上找找答案,就能回答,问题设计思维含量低,不能引导学生去自主思考和探究,体现不出学生的思维。如果改为:“材料中政府运用了哪些宏观调控的手段?材料中体现了市场调节的哪些缺陷?”这样把问题融入到材料中,结合材料考察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只凭死记硬背无法完成,必须要进行思考才能解决。

3.导学案问题设计模糊化。导学案上的问题设计形式古板单一,缺少导学应有的层次化,学生的思维受到导学案问题的影响,被束缚在十分狭小的空间,思维水平的提升受到制约。教师在设置探究问题时要围绕学习目标,设计出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问题,使问题具有层次性。如在学习政治生活《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一课时,政府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是本课的重点问题。设计问题时应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三个层面进行。这样的设问,层次清楚,步步深入,容易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这样的安排虽然打破框题限制,但适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并与已有的知识技能相联系,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

二、高中政治学案优化设计的方法

1.问题设计要层次化。自主学习的问题是导学案的主要内容。探究问题要分层设置。问题的层次性,是指学案的学习内容安排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的生成规律,做到先易后难,循序渐进。课堂探究的问题要有思维的梯度,体现由易到难,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如“我国的政党制度如何?”很明显,这个问题范围过大、太笼统,学生遇到这样的问题很难完成。这时,教师可将这个问题在学案上尽一步细化为:问题一、我国政党制度的内容有哪些?问题二、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如何?问题3: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如何体现?问题4: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如何体现?

2.问题设计要情境化。好的情境材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去积极思维,快速地提取相关信息,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如在讲授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主体性时,教师可提供诗句:“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让学生去自主学习。生思考:在同时同地农民和地主的价值选择为什么会不同?学生很自然想到他们的阶级不同,需要不同,所以会做出不同的价值选择。在学案设计中,如果我们只是直接地去向学生提供探究的问题,学生会感到茫然而无从下手。

3.问题设计要具体化。学案要学生学有目标,更要使学生会学,这样学生才能想学。学生在使用学案进行自主学习时,设计的每个问题后面都能找到老师精心设计的学法,这样学生自学的效果显著提高。导学导思的内容形式多样,内容不限,只要能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即可。例如,学习文化生活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一课,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本课的重点问题。在学案设计时可以结合“二十四孝图”的故事,进行辩证法分析。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认识到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应该提倡;但“二十四孝图”中的“刻木事亲”“埋儿奉母”的故事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这些具体做法不可取。因此,对待传统文化一定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会正确分析的方法,提高了学生全面、辩证分析事物的能力。

无机化学方法范文第4篇

1实验的部分

1.1实验的试剂

选择使用5.83×10-4mol/L的雷公藤内酯醇乙醇溶液:选择10mg的雷公藤内酯醇,并使用无水乙醇将其溶解,容量设定为100ml。对硼砂缓冲溶液的配置:配置PH值为9.26的硼砂溶液共计0.1mol/L。

1.2实验的方法

在10ml的比色管中将雷公藤内酯醇乙醇溶液溶入,并在其中PH值适当的一定量的缓冲溶液以及KCL溶液1mol/L,在将一种新的溶液加入到试管中后,均要轻轻地将试管摇动,保证溶液的均匀性,而后将其定容为10ml,而后选择部分的溶液放置在电解池之中,并应用三电极系统对其进行扫速,速率为500V/s,在其达到了一定的电位后,由研究人员对其进行扫描并对其循环伏安的曲线进行记录。[l1]当实验完成之后,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数据以及实验的结果进行综合性总结,分析与讨论。

2结果与讨论

2.1化学成分的研究

2.1.1生物碱从1950年科学家将第一个生物碱提出出来开始,对于这一方面的研究便从未间断,据相关资料表明,到当前为止,已经被提出出来的生物碱共计由13个,主要分为两个不同的类别,分别为精脒类生物碱以及大环酯类生物碱。两种类别的生物碱主要由下图1所示:2.1.2二萜类作为雷公藤生理活性的最为主要的成分,二萜类到目前已知已经分得的共计有13个,在当前对其基本结构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类,分别为环氧二萜类,雷酚萜类以及山海棠素类,三类的结构图分别如下图2所示:2.1.3三萜类从1936年科学家将第一个三萜类化合物研究出来开始直至当前,科学家们通过你的研究,已经从含有雷公藤的植物之中划分出了18中不同的三萜类化合物,雷公藤的三萜类化合物均属于五环化合物,其分贝属于乌素烷型,齐墩果烷型以及本栓烷型,三类的结构图分别如下图3所示:

2.2化学成分的活性研究

研究表明,雷公藤的活性种类较多,主要包含杀虫作用,免疫与抗炎作用,抗生育作用以及抗肿瘤作用,将其中不同的成分进行组合,所得到的药理活性也必然是不同的,在药理活性之中,免疫与抗炎的作用是最为主要的,也是当前临床中对雷公藤药物应用最为广泛与直接的。在雷公藤的诸多生物碱之中,或多或少的都会同免疫与抗炎这一活性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近年以来,对雷公藤相关药物的研究其中最为活跃,最为热门的一个方向便是雷公藤的抗肿瘤作用,通过研究发现,在雷公藤的二萜类化合物之中,对于抗肿瘤的作用能够较好地体现出来,而随着我国环境的不断恶化与人们生活规律性的不断下降,肿瘤患者的患病人数也在不断激增,临床中急需一种有效的抗肿瘤的治疗药物,以达到应急的效果。作为雷公藤药物毒副作用之中的一个侧面,抗生育的作用也有着一定的体现,且这一作用存在着可逆性,这一说明了雷公藤能够作为一种具有着抗生育效果的药物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经过研究其结果表明,雷公藤的粗制剂,多甙以及生物碱均具有着这一种活性。另外,雷公藤还具有着杀虫的效果,且早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整株雷公藤便可以作为杀虫的药剂,其生物碱对于这种活性有着十分明显的体现。

2.3雷公藤提取物的检验

无机化学方法范文第5篇

1 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发展特点分析

无机化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对其他相关学科的学习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该学科教学改革广受关注,本文对其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后,对课程发展特点进行如下总结:

1.1 实验教学逐渐深入化 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工作在近几年取得了显著成绩,教学方向由传统的实验方法、考核形式等内容的研究转为与科技前沿相结合的研究,研究性实验总量上升,研究范围逐渐由教学过渡到创新性、微型化、绿色化以及学生参与性等,研究工作更具实用性。

1.2 实验教学的绿色化 绿色化学是用化学技术和化学方法减少化学反应中原材料、催化剂、溶剂和试剂等的使用对人体和环境造成的损害,同时尽可能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产生。目前,无机化学实验涉及的药品种类较多,用量较大,部分试剂具有一定的毒性,且还会随着反应释放有毒物质,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很大伤害。为减少以上问题的发生,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时要注重环保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树立可持续的环境观;通过化学生产工艺的合理化,提高试剂利用率,减少药品排放量;提高实验设计水平,从源头上控制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选择低毒或无毒的化学试剂代替有毒物质。如氯气(Cl2)制取实验可与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或二氧化锰回收试验组合起来,提高原子利用率,使其成为无污染的绿色化学实验。

1.3 实验教学微型化 微型实验最早是由美国提出的一种化学实验理念,该理念提倡用小巧实验仪器代替传统的试验仪器,减少化学药品的用量,从而达到降低成本,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目的。微型化学实验可与常规实验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当然,目前微型化实验教学还面临着一些问题,物质产品低,配套教材少,使用范围受到了很大限制。

1.4 实验教学的精细化 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研究不断深化,其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研究者已经将无机化学实验特点与无机化学课程的教学实践相结合,从实验评定、过程管理等多个环节进行规范化,提升了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质量。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无机化学实验将进一步精细化,逐步实现个性化指导,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

1.5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引入 计算机技术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化学实验教学方面同样具有很好的利用空间。如一些研究性实验或者有毒实验,可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得到试验结果。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一方面提高了工作效率,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还实现了绿色化教学,提高无机实验教学生动性,同时减少了化学试剂的用量。

2 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从教学改革现状以及所取得的成效来看,无机化学实验在整个实验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只有做好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才能培养具有专业操作能力和一定创新意识的人才。为此,笔者对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如下分析:

2.1 无机化学实验的基础性作用更加明显 无机化学实验的内容设置应以基础性为主,从开始阶段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如化学试剂等级、固、液、气的取用方法,仪器的洗涤和使用等;教学中可通过无机化合物的合成和提纯实验基本操作练习,使学生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科研素养。化学实验纷繁复杂,学生要能在实验过程中从复杂现象中发现问题,利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知识运用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氢氧化锌(Zn(OH)2)两性验证实验中,要控制好反应条件,否则将会得出相反结果。正确操作为向Zn2+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NaOH),然后能观察到生成白色沉淀,继续滴加沉淀消失,最后变为无色溶液;若学生没有控制好NaOH的用量,将直接略过沉淀生成过程,学生就会得出“Zn2+不与NaOH反应”的错误结论。无机化学实验要注重基础操作,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和观察能力,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

2.2 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注重综合性和研究性 无机化学实验教学除要注重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外,还可设计一系列具有一定难度的、应用型或趣味型的综合试验。如测定鸡蛋壳中钙元素(Ca)、镁元素(Mg)的含量、废弃物中有效物质的回收利用等,既可锻炼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探索能力。化学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化学实验,没有实验,任何新的物质都无法被探知,因此化学实验可被视为研究学习的有效途径。为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研究功能,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应适当增加设计性实验,教师为学生提供参考资料和实验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进行创新性研究或对未知物质进行性能探究。如在做完“硫酸铜晶体制备实验”后,可进一步引导测“五水硫酸铜晶体的含量和纯度”。学生可独立或者分组设计实验路线,通过实际操作验证实验方法是否科学、合理,然后通过后续的改进提升实验方案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