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景观规划原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概念及发展概述
1.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概念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是随着近年来都市生活水平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而逐渐出现的集科技示范、观光采摘、休闲度假于一体,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综合园区。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是由最初的农田发展到统一规划的集观光、休闲、娱乐、教育为一体的有组织的园区发展的高级形态。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将生态、休闲、科普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生态型、科普型、休闲型的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出现和存在,改变了传统农业仅专注于土地本身的大耕作农业的单一经营思想,客观的促进了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开发,有效的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
2.国内外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发展概述
(1)国外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发展概述
农业景观在城市园林中的应用由来已久,在欧洲关于伊甸园的神话描述中,便记录下了人们对于梦想与神秘的极乐世界的向往,而这个极乐世界是与外界分离的安全性很好的空间,里面种植了奇花异果。在古埃及和中世纪欧洲的古典主义花园里不仅种植着各式各样的花卉和蔬菜,而且还有枝头挂满果实的果树,以供贵族们观赏食用。在这一时期,园林中也相继出现了葡萄园、桔园、蔬菜园、稻田、药圃等或规则或不规则的园中园。在16世纪以后的二、三百年里“农业景观是漂亮的”这一思想逐渐盛行。到最近100年里,伴随教育和休闲活动的普及,对农业生产景观的欣赏逐渐为各阶层所接受。这样的理念,既景观可以同时具有观赏性和生产性,启迪了许多西方的景观设计。如今天的英国东茂林生态园利用各类果树为植物造景材料,大大丰富了园区景观,并为旅游者提供了果品观光、采摘等其它城市公园所不能开展的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19世纪30年代欧洲已开始农业旅游,然而,这时观光农业并为被正式提出,仅是从属于旅游业的一个观光项目。20世纪中后期,旅游不再是对于农田景观的欣赏观看,代之相继出现了据有观光职能的观光农园,农业观光游逐渐成为其休闲生活的趋势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旅游度假需求的日益增大,观光农业园由单纯观光的性质向度假操作等功能扩展,目前一些国家又出现了观光农园经营的高级形式,即农场主将农园分片租给个人家庭或小团体,假日里让他们享用。如德国城市郊区设有“市民农园”,规模不大(一般2公顷,分成40-50个单元),出租给城市居民,具有多功能性,可从事家庭农艺,种菜,花卉,果树,达到生产乐趣,回归自然,休闲体验的需求。
1982年由欧洲15个国家共同在芬兰举行了以农场观光为主题的会议,探讨并交流了各国观光农业的发展问题,各个国家也在此基础上有了很大的不同程度的发展。
(2)国内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发展概述
在我国园林发展的初始阶段周朝的苑、囿中,便栽有大量的桃、梅、木瓜等农作物。《诗经.周南》中就有颂桃的诗句:“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生动地描述了桃花盛开,枝叶茂盛,硕果累累的美景。《周礼·地官司徒》记载:“场人,掌国之场圃,而树之果、珍异之物,以时敛而藏之。”郑玄注:“果,枣李之属。瓜瓠之属。珍异,蒲桃、枇杷之属。”这句话译成今文就是:“场人,掌管廓门内的场圃,种植瓜果、葡萄、批把等物,按时收敛贮藏。”如今,果品、蔬菜也同样运用在了当前城市园林景观中,如第五届深圳中国国际园林博览园“瓜果园”主要是采用奇异瓜果、蔬菜品种来营造具有丰富园林色彩的栽培景区,既有观赏价值,又有科普教育意义。入口有标志性景石,简洁、自然、环保,蜿蜒溪流贯穿果园,分外亲切、宁静,曲线优美、图案丰富的大理石园道指引着游客的观赏线路。为增加趣味性和观赏性,园内精心设计了许多特色园林小品,如框景瓜果竹架、竹亭、花架廊、园林木桥、竹门、园林竹架、木架亭等等。植物配置以实用、观赏的奇花异果为主体,采用岭南园林植物配置手法,使植物丰富的色彩、柔和多变的线条、优美的姿态及风韵有机结合起来。
我国的观光农业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兴起的,首先在深圳开办了一家荔枝观光园,随后又开办了一家采摘园。目前一些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珠海、苏州等地已相继开展了观光休闲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效益,展示了观光农业的强大生命力。如北京的锦绣大地、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无锡马山观光农业园、扬州高冥寺观光农业园等,山东的枣庄万亩石榴园、平度大泽山葡萄基地、栖霞苹果基地、莱阳梨基地等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为城市旅游业增添了一道靓丽风景。
其中,在我国各大城市中,台湾和北京的观光农业发展最好。尤其是我国台湾观光农业的发展居世界领先地位,如今台湾观光农业经营状况为:1、一乡镇一休闲农渔园区;46处(2001年计划设置);2、休闲农场;175处;3、观光农园:385处;4、教育农园:141处;5、市民农园:56处。
二、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理论基础
1.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依据
(1)景观生态学原理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Ecology)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如今,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焦点放在了在较大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的生命力也在于它直接涉足于城市景观、农业景观等人类景观课题。观光休闲农业园区作为农业景观发展的高级形态,伴随着人类活动的频繁,其自然植被斑块正逐渐的减少,人地矛盾突出。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需按照景观生态学的原理,
从功能、结构、景观三个方面确定园区规划发展目标,保护集中的农田斑块,因地制宜的增加绿色廊道的数量和质量,补偿景观的生态恢复功能。
(2)景观美学原理
在西方文史中,景观(Landscape)一词最早可追溯到成书于公元前的旧约圣经,西伯文为“noff”,从词源上与“yafe”即美(beautiful)有关,它是用来描写所罗门皇城耶路撒冷壮丽景色的(Naveh,1984)。因此这一最早的景观含意实际上是城市景象,人们最早注意到的景观是城市本身。但随着景观含义的不断延伸和发展,“景观的视野随后从城市扩展到乡村,使乡村也成为景观”(Cosgrove,1998,P70)。
人类向往自然,农业拥有最多的自然资源,所以农业是提供体验最适当的来源。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其本质上是一种人们对生活的美的享受和体验,是实施自然教育最理想的场地。在园区内的观花观果,感叹大地对于万物的抚育,向往着生态的、和谐的大自然环境,从而融入着人们的多层次的美学体验。
(3)景观安全格局原理
景观中存在着一些关键性的局部、点及位置关系,构成某种潜在空间格局。这种格局被称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它们对维护和控制某种生态过程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农业景观安全格局,由农田保护地的面积、保护地的数目以及与保护地之间的关系等构成,并与人口和社会安全水平相对应,使农业生产过程得以维持在相应的安全水平上。在景观过程中,格局决定功能,要实现土地持续利用这一景观功能的稳定性,要求相应景观空间格局的维持与优化。景观稳定性越高,景观受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越强,受干扰后的恢复能力也越强,越有利于维持景观格局,保障景观功能的稳定发挥。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中观光旅游者的介入、园林绿化树种及名特优新品种等异质性的引入有助于景观稳定性的维持。景观稳定性以景观格局的空间异质性来维系景观功能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地持续利用的保护性与安全性目标,可采用反映景观异质性的景观多样性、景观破碎度、景观聚集度和景观分维数等指标来衡量。
2.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理念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景观规划建设用破与立的方式而非传统的农业生产建设,以城市---农田作为一个城市整体为出发点,强调了与城市生活的对话,形成了“可览、可游、可居”的环境景观,构筑出了“城市—郊区—乡间--田野”的空间休闲系统。景观规划设计充分以原有绿化树种、农作物为植物材料进行园林景观的营造,园林小品风格自然淳朴,田园气息浓厚;各景观功能区突出以人为本,同时又要和生产相结合。根据不同地块、不同树种、品种的观赏价值进行安排,使人们在休闲体验中领略到农耕文化及乡土民风的神奇魅力。
3.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1)生态的原则
旅游势必会带来大量的污染,园区自身的生产生活需要注意生态方面的要求,重视环境的治理,更不要对自身和周边产生不良的影响。景观规划的生态原则是创造园区恬静、适宜、自然的生产生活环境的基本原则,是提高园区景观环境质量的基本依据。
(2)经济性原则
开展旅游观光和进行园林的改造无非是为了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规划设计当中要把经济生产融合到园区建设中来。尤其对于各类采摘园来说,采摘的经济效益很高,规划设计要能够使采摘进行的更好,同时注重在非采摘季节吸引游人,更好的提高经济效益。
(3)参与性原则
亲身直接参与体验、自娱自乐已成为当前的旅游时尚。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空间广阔,内容丰富,极富有参与性特点。城市游客只有广泛参与到园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更多层面的体验到农产品采摘及农村生活的情趣,才能使游客享受到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氛围。
(4)突出特色的原则
特色是旅游发展的生命之所在,愈有特色其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就会愈强,因而规划设计要与园区的实际相结合,明确资源特色,选准突破口,使整个园区的特色更加鲜明,使景观规划更直接地为旅游服务,为园区服务。
(5)文化的原则
通常我们谈及农业,首先想到的是其生产功能,很少想到其中的文化内涵,以及由此而来的一些诗词歌赋。所有这些使人很容易忽视农业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所以在园区的景观设计中应深入挖掘出其内在的文化资源,并加以开发利用,提升园区的文化品位,以实现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6)多样性原则
不论是观光旅游或是专题旅游,不论是团队旅游或是散客旅游,都要为旅游者提供多种自由选择的机会。园区景观规划的多样性原则既是要求在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线路、游览方式、时间选取、消费水平的确定上,必须有多种方案以供选择;更要求园区品种选择、景观资源配置突出丰富性、多样性的特点。
三、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思路和方法
同济大学吴人韦教授总结了以产业为中心,走经济规划之路、以土地为核心的土地利用规划、以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为核心的规划三种农业园区规划思路,并对三种规划思路和方法作了分析比较。在此本文作者结合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特点及游客休闲度假的需要,提出一种新的即以观光休闲为中心的景观旅游规划思路。
1.景观规划的核心
此种规划思路体现出了以提供农产品为第一性生产,兼顾保护与维持生态环境平衡以及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观光资源的三层次功能。以观光休闲为核心,进行规划布局、功能分区,提升园区的景观环境质量。
2.景观规划的程序和内容
(1)基础资料收集和分析
主要包括园区所在区域的农业发展状况;园区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包括气候、日照、水文、降雨量、土壤条件、地形地貌、环境污染程度、不同地块的肥沃程度);交通条件(园区周边环境状况及旅游资源);社会人口现状;经济现状;已有的相关的规划成果;现场踏勘工作所获得的现状资料。
(2)目标定位
确定规划目标,以目标为导向进行规划;确定园区的性质与规模、主要功能与发展方向;并在景观规划过程中对目标作出讨论并进一步提炼。
(3)园区发展战略
在调查-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对园区自身的特点作出正确的评估后,提出园区发展战略;确定实现园区发展目标的途径;挖掘出提高农业观光休闲的市场潜力。
(4)园区产业布局
确定农业产业在园区中的基础地位,规划在围饶农作物良种繁育、生物高新技术、蔬菜与花卉、畜禽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的同时,提高观光旅游、休闲渡假等第三产业在园区景观规划中的决定作用。园区产业布局必须符合农业生产和旅游服务的要求。
(5)园区功能布局
园区功能布局要与产业布局结合,充分考虑游客观光休闲的要求,确定功能区,划定接待服务区、农产品示范区、观光采摘区、生产区范围;完成园区功能布局图。
(6)园区土地利用规划
合理确定园林绿地、建筑、道路、广场、农业生产用地等各项用地的布局,确定各项用地的大小与范围,并绘制用地平衡表。对不同土地类型的各个地块做出适宜性评价,达到农业土地的最合理化利用,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7)景观系统规划设计
景观系统规划设计更强调对园区土地利用的叠加和综合,通过对物质环境的布局,设想出园区景观空间结构的变化和重要节点的景观意想。包括基础服务设施规划;游憩空间规划;植物景观配置规划;道路系统规划;水电设施规划;
(8)解说系统规划设计
解说系统规划设计内容包括软件部分(导游员、解说员、咨询服务等具有能动性的解说)和硬件部分(导游图、导游画册、牌示、录像带、幻灯片、语音解说、资料展示栏柜等多种表现形式)两部分,其中牌示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完善解说系统规划设计,向旅游者进行科普教育,增加游客对悠久的农耕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的知识,如生态系统、农作物品种、文化景观、以及与其相关的人类活动的了解。
(9)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实施
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实施是景观系统规划设计的进一步细化,是对总体方案做的进一步修改和补充,并对重要景观节点进行详细设计。完成园路、广场、水池、树林、灌木丛、花卉、山石、园林小品等景观要素的平面布局图。在完成重要景观节点详细设计的基础上,着手进行施工设计。
(10)评价
结合园区原有现状分析,对景观规划设计的过程和实施作出评价。主要包括:规划设计方案的适用性评价、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投资与风险评价、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社会效益分析与评价。
(11)管理
建立职能完善、灵活高效的管理机制,以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立符合现代化企业制度要求的开发运营体制,可采取“公司+农户+经济合作组织”的经营管理模式。
(12)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在形式上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本(含汇报演示文本)、图集;基础资料汇编;从内容上讲涵盖:园区社会及自然条件现状分析;园区发展战略与目标定位;项目建设指导思想及原则;园区空间布局;园区土地利用;园区功能分区及景观意向;园区环境保障机制;园区游憩系统布置;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实施方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评价、组织与经营管理。
四、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建设与发展
1.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目标及意义
(1)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目标
近年来,北京市加强集生态示范、科普教育、赏花品果、采摘游乐、休闲度假、生产创收于一体的观光休闲农业园建设,成效显着,为都市农业、都市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以北京市观光采摘园为例,制定出台了北京市果树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目标,提出了“八带百群千园”京郊观光采摘园布局的总体发展框架。其中“八带”就是构筑京城的“树种优势产业带”,即苹果、梨、桃、葡萄、柿子、板栗、核桃、仁用杏。“百群”则是重点发展100个具有北京本土特色的果品群,建成100个高质量的名特优品种群。“千园”是建设1000个特色明显、品质优良,具有观赏、休闲、科普功能的公园式采摘园。
(2)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意义
据市场调查显示,有95%的北京市民希望到郊区旅游、观光和度假,近三分之一的市民愿意将双休日用于郊区旅游,其中有25%的市民有在外住宿的意愿。巨大的市场需求为发展民俗旅游和农业观光创造了发展空间。
2003年年底,京郊各类农业观光园数量达1942个,接待游客将近4000万人次。综合收入已经达到了27个亿。
2004年底,京郊各类农业观光园数量超过2000个,从事民俗旅游和观光农业的农民近10万人,观光农业年收入突破30亿元。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建设使北京市农业生产开发实现了由单一经营到多元化发展,由单纯的京郊农业生产转变为区域开发、成片发展,同时也为北京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开拓了新的领域。如今,走出家门,放飞心情成了许多市民郊游的初衷,他们自驾车到郊区游山玩水、观光采摘、休闲度假。新型的旅游资源和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加速了旅游资源结构调整,提升了自然生态和景观环境的质量。
2.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类型
在以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的对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进行分类,可分为大规模景区型,休闲度假型,科研科普型,名特果品采摘园,田园风光型,景区依托型,农事体验型七大类型。
1)大规模景区型
一般规模面积较大,园区成片分布,赏花赏果的吸引力都比较大,容易形成大尺度的园林景观。大规模景区型可成片开发,形成区域发展的特色和优势,规划要求功能多样、旅游项目多样、景观优美、设施齐全、管理规范。如平谷的桃、大兴的梨、顺义的葡萄、房山的磨盘柿等。项目:平谷区10万亩桃花园景区;大兴区万亩梨园。
2)休闲度假型
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景观,例如山水相依,气候宜人、田园风光秀丽,并且距离北京市中心城区或者各个区县城区中心有一定的距离。项目:朝阳区蟹岛绿色生态度假村
3)科研科普型
一般具有良好的科研基础优势和科技示范推广价值,种质资源丰富、科研力量比较雄厚和设备先进。其建设功能定位可发挥“一个带动、三种基地、一个中心”的作用:
①成为带动郊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开展产业化经营的示范园区;
②成为果品高新技术、新优品种研发、示范、推广的基地;
③成为提高果农经营管理水平的技术培训基地;
④成为观光、休闲和科普教育的基地;
⑤成为果品贮藏、销售、信息服务的中心。
项目:北京市农科院果林研究所;黄垡名梨大观园
4)名特果品采摘园
主栽树种以传统北京名果、特优新品种为主,开展传统名果的观光采摘旅游活动。
项目:门头沟区京白梨基地;密云县万亩鸭梨基地
5)田园风光型
它位于大都市的近郊区,其土地利用属性复杂,变化快,是城市扩张的首要空间,在城市的地域扩散中呈现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交错的特殊性,具有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以及特有的田园文化特征和田园生活方式。可以按照田园风光的类型来发展,即以果园特色、果品品质来吸引游客,又以现代景观设施、游憩设施来满足游客需要。
项目:四季青樱桃园;门头沟樱桃园;丰台区长辛店田园公园
6)景区依托型
这类一般毗邻北京市其它景区,依托景区的客源来开展旅游活动,它本身单独的吸引力不大,不必有太多的旅游服务设施及景观改造。这类园区与其它景区之间的旅游吸引产生互补,互相提供客源,协同发展。项目:昌平区日川果园;
7)农事体验型
利用田舍、果品以及傍依的田园风光,吸引众多城市游客,“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娱农家乐、购农家品”,丰富市民们民俗体验需求。项目;台湖第五生产队园区
3.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建成景观特性
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以大自然为舞台,以传统文化为内涵,以休闲、求知、观光、采摘为载体,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依托乡土树种和当地材料创造出简洁、质朴、美观的园林景观。(如表1)即使游览者获得身心健康,知识增益的同时,又能增强游客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营造成具有:自然性、独特性、文化性、参与性和持续性的现代化观光休闲农业园区。
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建成景观特性表1
特性含义
社会性提升园区及其周边的环境品质,满足人们娱乐、休闲的需求,把人们从繁忙的社会生活中解脱出来。
生态性人工化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既满足人的活动需求,又增强园区开发的生态效益和可持续性。
通达通方便,以周边风景名胜区为依托,即可望又可游。
科普性普及农业科普文化知识,园区观光与科普知识教育相结合。
参与性通过各种采摘及民俗活动的开展,加强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多样性注重了环境多样性的保护和景观多样性的开发。
舒适性以人的尺度为标准,创造美观、大方、舒适的环境景观。
文化性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内涵,赋予观光农业园独特的文化品格。
整体性保证各个农业观光园、园内景观要素及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和完整性。
愉悦性即以赏心悦目的园区景观感染人、愉悦人。
4.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旅游资源开发
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建设,不仅完善了各种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更配备了各种旅游配套设施,以满足游客的旅游观光休闲需要,丰富了都市居民休闲娱乐内容,其旅游资源开发项目与创意有:
2.1生态回归游:以园区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来满足久居城镇的居民渴望回归自然、融于自然,享受大自然的恬静和安详,放松疲惫的身心。目标市场:城市市民
2.2观光采摘游:因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开展果品及其它农作物采摘,园林式的园区旖旎风光,开都市观光休闲活动之先河,让游客不采摘也丰收。目标市场:城镇居民
2.3休闲度假游:开发生产草坪,结合园区里的度假别墅,配备常见的运动设施。临水游憩区则能满足都市人的亲水、戏水的渴望。目标市场:白领阶层、外企员工、时尚青年
2.4民俗体验游:介入周围农庄,利用农村特色地域文化和民俗习惯,鼓励当地农民开设特色农家旅舍,“吃农家粗粮,干农家细活,享乡村陶然之乐”。目标市场:外国游客、城市家庭、中小学生
2.5会议考察游:适当利用园区办公会议室召开行业内小型会议,远期建设办公区外的会议度假园。目标市场:专家学者、各种大小型会议
2.6购物旅游:吸引游客慕名而来,购买各种农产品,果的加工品、各种果木制品以及果树盆景。目标市场:水果爱好者、园艺爱好者。
2.7节庆文化游:开展多种节庆活动,例如:植树节、花卉观赏节、梨花会、风筝节等活动项目。目标市场:城市及周边居民、投资商、分销商
2.8苗圃观光游:利用乡村优美的生态环境,进行青少年林业生态教育,达到寓教于乐。目标市场:市民、青少年
2.9科普实习探索游:利用优质农业资源基地开展科技观光,以展示现代化的种植栽培技术、园艺,充分展示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目标市场:青年学生
五、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启示:
1、从城市化进程的角度
城市在快速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快速的蔓延和扩张,这也就给了城市边缘区农田景观衍变一种不确定的空间限制条件,它们必须要迎合未来城市扩散对土地资源重新分配的需求。这就要求农业土地一方面在经济上有利可图并转向专门化,在成为都市居民的公共开放休闲空间使获得增值。另一方面,还要求自然环境保留“原始野性”的价值,因为它们不带有任何都市标记而受到推崇。农田应与城市的绿地系统相结合,成为城市景观的绿色基质。因此,我们认为城市化不简单是城市景向乡村的蔓延,城市的扩展、疏解大城市的机能以及提高田园城市公共生活的水平与质量应该在保持农田景观应有的规模和乡村风光特色前提下进行。
2、从旅游业发展的角度
目前我国已成为国际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国内旅游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旅游产品正从观光型向观光、度假、和专项旅游相结合的趋势发展。而观光旅游正与度假旅游、和专项旅游一起,成为21世纪我国旅游的3大亮点(周建明,2004)。也就是说,新的世纪,传统的静态休憩模式受到冲击,现代化参与性外出休闲模式将倍受现代都市人的认同和青睐,旅游活动形式从而向多元化、特色化和参与化逐步演变发展。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融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对话,充分尊重和利用土地的自然环境,强化整个环境的融合与渗透,强调与城市生活的“对话”,有效发挥空间环境构成的再创造价值及人文价值。原有农田景观与农业旅游观光园建设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基地自身的经济效益,还可以对推动城市绿色产业结构调整,为人们提供高品味健身休闲场所,对富裕农民提高收入具有重要意义;是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一体的新型绿色产业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郭焕成、郑健雄主编,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2、吴忆明、吕明伟编著,观光采摘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吕明伟,园林艺术中的植物景观配置,山东绿化2000,(2)31-32
4、吴人韦,杨建辉,农业园区规划思路与方法研究,城市规划汇刊,2004.1(53-56)
5、俞孔坚,生物保护的景观安全格局,生态学报,1999,19(1):8-15
6、Lv,Mingwei,LandscapePlanningOfMetropolisTouristOrchard,(KeyNotespeech),InternationalWorkshoponUrbanAgriculture、Agro_tourismandCityRegionDevelopment.Beijing.China.
关键词:都市农业园区 景观生态学 景观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 TB4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远远超出了城市土地的负荷,从而导致了日前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日益受到严重的破坏和污染。日益扩延的都市范围使得农业土地的范围越来越小,都市边缘肥沃的土地日益蔓延为都市的蔓延范围,此种现状严重的破坏了如今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理论指导,导致了今时今日环境污染破坏严重、耕地日益减少、全民身体素质下降等社会问题。在此种社会背景下,对自然的依赖性最大的农业,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也由第一产业的发展方式朝着向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方式慢慢转变。
都市农业园区是都市农业的重要载体形式,同时也是现代农业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市农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对于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将从景观规划设计的视角出发,结合景观生态学、景观安全格局、景观美学及园林景观相关原理对都市农业园区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使都市型农业园区的规划建设更加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都市农业园区的概念及内涵
具有地域性特征的都市农业园区,是都市农业的重要载体形式,是指在城市内或者都市圈范围内,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等一定手段,在遵循可持续发展及资源调控利用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通过详细的规划来聚集农业的生产方式、发展方式,对农业的各种要素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使之能够成为功能布局优化、结构层次合理的经济、社会、生态协调的系统。
都市型农业园区的主要特征是依托于都市又服务于城市。都市型农业园区的建设一方面可以成为现代都市农业日益发展成熟的重要的载体形式,在此种载体中发展都市农业在一定程度上可遏制了现代都市的无限制的扩张,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及休闲娱乐、农业科研教育场所,同时也保证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模式的成功转变。
2.西安都市圈农业园区发展现状
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园区的发展和建设主要以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为主要依托而发展的。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规模化、标准化型:特点为种植规模大、标准化程度高,集中展示出了农业化的发展水平。2)高科技现代农业展示型:普遍采用智能温室、无土栽培、组培育苗的现代化设施和手段。3)农业生产与休闲相结合型:特点为园区农业生产主体突出,观光休闲设施配套齐全,游客可参与土地租赁,果树和动物认养等农事活动。4)民俗文化、农家乐型:其以村镇为单位,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和手工艺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购。
3.都市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相关理论依据
3.1景观生态学相关原理
1.景观在生态学中的含义
对于都市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指导方法论的研究,首先应将景观在生态学中的含义进行清晰的阐释和梳理。根据笔者对相关文献的总结和梳理,认为景观在生态学中的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⑴景观是由不同空间单元镶嵌组成,具有异质性。⑵景观是具有明显形态特征和功能联系的地理实体,其结构与功能具有相关性和地域性;⑶景观既是生物的栖息地,更是人类的生存环境。⑷景观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具有尺度性;⑸景观具有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表现为综合性。[胡先祥.景观规划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8(27)]
2.景观生态学中的几个重要概念:
1)斑块(Patch) 是景观中的点状因素。在一个较大的景观系统中可将那些点状的景观要素归类于“斑块”。在都市农业园区中的整个景观规划范围中的绿地广场、建筑群体以及园区边界地带的公共空间都可作为斑块来看待。
2)廊道(Corridor)是景观中的线形因素,其最显著的作用便是可以作为生态系统中的转输载体,可以起到一定的生态作用。廊道在景观中可分为以下三类:河道水系或蓝色网络状廊道;森林、林荫道或绿色带状廊道;街道(硬质道路)或者灰色线状廊道。它们可分别简称为蓝道、绿道和灰道。
3)基质(Matrix)景观中的面状因素。它是作为景观区域镶嵌在生态系统背景或按照农业园区功能及生活所形成的不同类型的历史风貌特色景观、标志性景观区,亦是构成农业园区景观特征中最广泛又敏感的部分。
4)边界(Boundary) 属于农业园区景观生态体系各要素构成相邻系统的交界面和接触界定的区域。在农业园区中的建成区部分,在不同功能分区为依托的园区内的人工生态系统是属于内部生境,城乡自然生态系统的乡村城郊则属于外部生境,城乡结合部带则就属于边界区域。它深刻地影响着环境生境的可持续的发展,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持。
5)异质性(Heterogeneity)指在一个景观区域中,景观元素类型、组合及属性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变异程度,是景观区别于其他生命层次的最显著的特征。景观异质性包括了空间异质性和时间异质性。
6)尺度(Scale)指研究对象时间和空间的细化水平,任何景观现象和生态过程均具有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尺度特征。
3.2景观美学
景观美是在特定的有限整体生态环境里,按照客观的美的规律和人对白然足够明勿的审美观念创造出来的艺术性鲜明、突出、生动的形象,有力地揭示了人对白然既征服又保持和谐一致的本质。景观美学是应用美学理论研究景观艺术的美学特征和规律的学科。美是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抽象和概括,它是通过人类的感官对外界环境的感受而产生的愉悦。观光农业园内一切景观形式都应体现出农业的本质,反映出对农业景观美的认识、抽象和提炼。
3.3园林景观理论
园林景观理论认为景观由景观元素构成,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等。在园林景观理论中农业观光的主要对象是农业景观。农业景观的自然和人文观赏因素很早就被人们所发现和运用,从中外园林景观的产生和发展历史上,我们能看到很多农业的影子。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上找到农业观光的原始形态。《周礼》上有:“园圃树之果瓜,时敛而收之。”;《说文》上有:“园,树果;圃,树菜也。”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古典园林产生之初―周朝的苑、囿开始,园林中就栽有大量的桃、梅、瓜等农作物。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其实也是把自然元素和人文元素通过造景规划实现的过程。借助于园林景观理论,规划建设者可以从地域特征出发,通过对植物、土地、水、场地、建筑等造景元素的规划设计,创造视觉优美、生态良好、空间舒适的观光游憩场所。综上所述,园林景观理论和都市农业园区的建设密切相关。
4.结束语
都市农业园区作为都市农业的重要载体形式,也是都市农业发展的核心所在。因此研究都市农业园区的景观规划设计首先应从研究其相关的景观规划设计原理为主要研究理论基础,对于以上研究理论的梳理和分析有利于指导景观规划设计的基础,同时也对都市农业园区的生态规划建设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胡先祥.景观规划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8(27)
关键词:生态理念;城市建设;园林景观;涵义
1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原则
1、保护多样性原则
对本地区生物多样性进行有效保护,主要包含保护原有生物环境及创新新的生物环境,对城市中具有地带性特征的植物群落进行保护,包含丰富的乡土植物与野生植物栖息的荒废地等,在园林景观引种中必须具有节制性,在进行人工草地种植时,必须对野生花、草进行有效保护,完善湿地生态系统。
2、应用生态学原理的原则
通过生态平衡原则进行生态系统的创建,以此增强其稳定性,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必须从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出发,对绿化系统和自然地形地貌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调节,应用生态学原理,建立结构健全、功能齐全的种群复层群落结构,确保各种植物之间相互共处,合理进行植物之间的配置。
3、高效性原则
当今地球资源严重短缺,主要是由于人类长期利用资源和环境不当所造成的。而要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必须高效利用能源,充分利用和循环利用资源,尽可能减少包括能源、土地、水、生物资源的使用和消耗,提倡利用废弃的土地、原材料包括植被、土壤、砖石等服务于新的功能,循环使用。
2 生态理念下城市园林景观规划及建设要点
园林景观规划具有科学、艺术和社会三个方面要素构成,三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不同的景观设计师和景观作品对三个方面有不同的侧重,因而指导思想和表现形式不尽相同,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设计就存在缺陷。如果从这点来理解,生态设计思想作为景观设计中科学原则的重要部分,应当贯穿设计过程的始终。在现今,景观设计师的任务和责任已转变为帮助人类合理的进行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的利用以及为人类创造户外活动空间,所有的景观设计都必须建立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之上,生态设计应是景观设计中的一个普遍原则。在设计过程中,不应当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应将人看作自然系统中的一个因子,生态设计意味着人为过程与生态过程相协调,遵循生命的规律,对环境的破坏达到最小。但是这个最小没有一个衡量的标准,所以生态设计应当是在现有的知识和技术条件下朝这个方向的努力。
作为生态景观规划,不应单纯地把重点放在设计上面,也不能完全放在自然本身上面,而是应该把重点放在“结合”上面,这其中包含着人类的合作和其他生物的伙伴关系的意思。作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他寻求的不应是武断的硬性的设计,而是去充分地利用自然提供的潜力,当然这还必须要根据自然本身的限制条件来设计。例如,设计中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并且保留当地传统的一些文化特点。越来越多的景观设计师在设计中遵循生态的原则,这些原则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但具体到每个设计,可能只体现了一个或几个方面。通常,只要一个设计或多或少地应用于这些原则,都有可能被称作“生态设计”。充分利用场地上原有的建筑和设施,赋予新的使用功能。高效率地用水,减少水资源消耗是生态原则的重要体现。一些景观设计项目,能够通过雨水利用,解决大部分的景观用水,有的甚至能蛲耆自给自足,从而实现对城市洁净水资源的零消耗。在这些设计中,回收的雨水不仅用于水景的营造、绿地的灌溉,还用作周边建筑的内部清洁。或者利用自然净化的机理设计各种人工湿地,水的流动、水生植物的生长都与水质的净化相关联,使景观被理性地融合于生态的原则之中。
尽管从外在表象来看,大多数的景观或多或少地体现了绿色,但绿色的不一定是生态的,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形成和保持效果的景观,并不是生态意义上的”绿色”的。设计中应该多运用乡土植物,尊重场地上的自然再生植被。自然有它的演变和更新的规律,从生态的角度看,自然群落比人工群落更健康,更有生命力。一些设计师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在设计中或者充分利用基址上原有的自然植被,或者建立一个框架,为自然再生过程提供条件,这也是发挥自然系统能动性的一种体现。从大的尺度来看,一片森林作为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一片水域作为一个水域生态系统,一片湿地作为一个湿地生态系统; 从小的尺度上看,景观内的一个池塘、一小片树林、一条溪流同样可以被视为生态系统。在对某一尺度上的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时所要考虑和实现的目标,是运用生态学原理使各个生态系统内部的结构与物质和能量流尽可能达到动态平衡,同时与相邻生态系统保持有机的联系。任何尺度意义上的景观,特别是城市景观系统,与其关系最紧密的是人类自身。人类的活动和影响自始至终全方位的贯穿于整个景观系统。无论是在时间和物质空间上,还是在精神空间上,均对不同尺度的景观系统产生巨大的影响。
3 协调城市景观与生态规划的有效措施
1、城市景观规划的主要任务通过对城市景观构成要素的归纳分析,考虑各种外在影响因素,构筑城市景观的总体格局,建设结构合理、特色浓郁、环境优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互交融的城市景观体系。因此在城市景观规划的整个过程必须贯入生态设计的思想,从城市选址、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都要有城市景观与生态规划的体现,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城市景观与生态规划的作用,取得最佳效果。
2、恢复城市湿地,巩固生物生境系统湿地是地球表层上由水、土、水生或湿生植物相互作用构成的生态系统。湿地不仅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也是众多野生动物、植物的重要生存环境之一,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被誉为“自然之肾”,对城市及居民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
3、建立城市环境防护体系。在城市扩建的过程中,一些沿河或沿路的防护林带,往往因河岸整治、人造景观或道路拓宽而被毁掉。其他地区的防护林带也在无休止的开荒耕种或滥砍滥伐,以及农用地在转为城市开发用地的过程中被肆意切割或占用,使得原有防护林网的完整性及其防护功能受到严重损坏。在城市周围、城市功能分区的交界处形成较大规模的绿化隔离带,不仅能防风固沙、减轻污染、净化环境,而且有利于优化城市布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的关系无处不有,无时不在,要消除对立,强化统一,就必须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在经济建设中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类的持续发展与环境的高度统一。
参考文献
[1]许岚;;城市建设与生态规划[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2]杨一宁;基于生态学原理的园林景观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3]崔素娅;;生态规划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表达[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关键词:园林景观;规划和管理;施工建设
Abstract: In today'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pursuit of the main direction of food and clothing of the people is not life simple, from the means of subsistence consumption turn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material consumption and enjoy information consumption. In fact, the landscape design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is very long, the pursuit of quality of life in today's people's demand even more, good landscape design work is providing important aspect of a good rest, work environment for people, but also the need of soci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how to carry out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of landscape, in order to ensure construction smoothly and finish..
Key words: Landscap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of the building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04-0000-00
园林景观设计,是通过在特定的地方借助特定的手段结合艺术的内容将某一地方的地貌特征结合改造,并将一些与地貌或者环境相适应的植物或其他的东西放置在一定的地方,相互映衬、协调所形成的的人工景观。通过对园林的理解定义可以看到,园林景观不是简单的一项工程,[1 赵典宏、栾春梅、刘虹泽、梁芳:《景观工程施工技术初探》,载《林业科技情报》,2009年第3期。]1懂得工程设计和施工就能完成的事情,而是在其中包含了美学艺术和建筑学理论相结合的产物。为了防止在施工中出现问题,需要对施工的整个过程做出一个严格的规划,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并且在施工中进行全面的监督和管理,保证园林设计的美观和工作的顺利展开,本文将对园林景观施工的规划和管理进行论述。
一、园林景观规划和管理的特点
园林景观的规划和管理同于其他的工程,由于园林景观的特殊的性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和管理,而且在这一过程之前需要考虑多种因素,所以园林景观规划和管理有自己的特点。
1.园林景观的规划和管理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
园林景观设计应当根据当地的气候、地形、周围的环境进行综合的考虑,所以在设计园林景观之前要做好调研工作,形成工作报告通过研究进行决定。这就决定了在园林景观的规划和管理中的模式总是在不断变化和进行选择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工作人员能够切实根据实际进行发现和解决问题。所以说园林景观的规划和管理不是遵守特定的模式进行的。
2.园林景观的规划和管理能够实现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的结合
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应当注意自然形成的景观和将要进行的人工景观设计进行完美的结合。比如地点的选择是根据当地的地貌特征进行决定的,这就是自然形成的景观,要根据这一地貌进行人工改造让其更符合设计的合理性[2 孙慧、周海娟:《园林景观施工技术和管理措施探索》,载《工程科技》,2010年第11期。]2,呈现出美观的一面,同时能够与周围的环境遥相呼应。如果说在园林景观设计时完全改造自然景观是不可能的,而且一旦彻底改变当地的环境就有可能造成严重的环境损坏,而且所欲想的人工景观的美感也不会长久,所以在进行规划和管理工程中应当做好这两方面的结合问题。
二、园林景观施工中规划和监管的原则
在施工过程中不是简单的布置施工任务让工人去执行就能解决的问题,在进行施工前要做好规划工作,在施工工程中要做好监管工作。同时对园林景观施工的规划和管理不是漫无目的、随心所欲进行的,而是有一些原则性要严格遵守。
1.强调服务性原则
园林景观的建设的目的就是为居民提供一个安定、舒适的工作和休息环境,所以在施工的规划和管理过程中要时时刻刻强调为使用者服务的理念,在建设过程中坚持这样的心态去工作,并贯穿施工的始终。
2.坚持独创性原则
园林景观讲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美观,而能够引发美观的原因就是使用者看到了自己在其他地方没有看到的景观。所以就要求在园林景观规划的时候注意做好设计工作,根据当地的环境运用发散性思维设计出一个体现独创性的景观。重点凸显出景观的新颖,让看到的人能够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这才是园林设计应当达到的效果。
3.注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融合的原则
既然是自然景观,其形成和存在就有其独特的一面,所以这也是一项宝贵的景观财富,应当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并进行合理的改造,[3 黄艺运:《浅谈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注愈事项闭》,载《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年第6期。]3使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能够合理的融合在一起发挥其美观作用,同时达到人民要求的舒适的目的,这才是景观的规划设计应当坚持的最主要原则。
三、园林景观施工中的规划和管理的内容
前面已经进行充分的论述,园林景观的规划和管理不是一项简单的活动,而是一个由详细规划和系统的工程,这一过程体现的建筑学和美学的完美结合,具体来说,园林景观在施工中的规划和管理包括以下几点:
1.在园林景观施工前的规划与管理
综上所述,园林景观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主要分为施工前、施工中和施工后。在施工前的重点就是对园林景观的设计问题,也就是规划问题。对园林的设计应当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秉承节约的思想进行。首先就是要在图纸上显示出来将要施工的具体地点和景物布置,给施工人员讲解清楚施工的具体细节。当然在规划中也少不了管理的问题,对规划的整个过程和内容需要有专人进行管理,并组织对将要进行施工的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工作。必须指出的是,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个详细的规划是以后施工的顺利指导,所以应当高度重视施工前的规划和管理工作,切实做到位、做到实。
2.园林景观施工中的规划与管理
施工就是在特定的地点开始工作,园林景观的施工情况如何就决定将会在这一区域形成怎样的景观。虽然施工中不需要对图纸或者已经形成的规划进行修改,但是仍然少不了对园林景观进行细节的规划。在施工之前虽然可以做到尽量的施工设计,但是很难面面俱到,在施工中还是会碰到一些急需解决有没有提前想到的问题,这就需要工作人员在发现问题时重新针对问题进行规划,或者修改一些原来的规划亦或者将原来的规划补充一些内容。同时在施工中的监督和管理是必不可少,有了全面的监督和管理才能保障工程的质量,有一个严格的监管制度才能有效约束施工人员遵守施工的要求,保证施工顺利完工。
3.园林景观施工的后的规划和管理
园林景观施工后并不是所有的施工解决就完成了工程,虽然工程的施工完工,但是在施工完成后仍然需要进行规划和管理。在完工后,景观并不是永远不会变化,而是会在天气或者人的原因下发生损害或者有其他破坏美感的情况发生,这就要求在施工后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作出详细的规划,制定好维护方案以防万一。园林景观需要维护和管理,所以在施工后管理的工作更要注意,做到保障景观的完美和尽量减少人为的破坏。
结语
园林景观施工的规划和管理是一个系统、完整的工程,要达到景观美观的要求必须结合多种学科,还要实现自然和人文的密切结合。同时,不论在施工前、施工中或者施工后都要求进行规划和管理,制定出详细的实施方案,保障园林景观达到预想的效果,为使用者创造舒适、美观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赵典宏、栾春梅、刘虹泽、梁芳:《景观工程施工技术初探》,载《林业科技情报》,2009年第3期。
2.孙慧、周海娟:《园林景观施工技术和管理措施探索》,载《工程科技》,2010年第11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档案管理;规范化
高职院校档案管理脱胎于企业档案管理,在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完善过程中,更多地借鉴了其他高校成熟的档案管理经验。高职院校档案管理的本土适应性差,契合高职院校的档案管理规范与措施的缺失,使得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不能与院校建设相适应,造成档案利用率低、学术成果不能更好地推广,档案资源未能更好地推动高职院校健康发展,反而成为其发展的阻力。要改变高职院校档案管理现状,首先要在思想认识层面端正对档案管理的态度,充分地认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其次在制度方面进行有效规范,使档案管理规范化、体系化,最后在资源上进行倾斜,使档案管理网络化、信息化,使档案资源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一、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总结而言,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存在两个突出问题,其一是对档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其二是对档案资源利用率低下。首先,对档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使档案管理工作长期处于学院管理的底层位置。高职院校现阶段将主要管理精力放在教学管理中,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学生管理等工作是学院管理的重点,对待档案管理的态度则是需要时查阅,不需要时无人关注。陈旧管理制度下的档案管理,也不能发挥出档案资源的价值,在学院建设中,对档案管理的资源投入较少,管理人才滞后、管理设备落后等因素,严重制约档案管理的正常发展。其次,对档案资源的利用率低下。现阶段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中,档案资源只是作为被查询的资料,被动服务于高职院校建设,而档案管理的目标,是档案资源主动服务于高职院校建设。档案资源的利用率低还表现在档案资源的共享性差,区域内高职院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各自为政,导致档案管理的重复建设,档案资源不能共享,使得档案资源的深层次价值不能更好地挖掘出来。
二、高职院校档案管理规范化路径
规范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应从以下几点做起:以制度为保障,以人员为基石,以技术为支撑,以服务为目的。
(一)以制度为保障
统一化、科学化的管理机制才能保证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才能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高职院校应出台针对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以此来强化档案管理,使档案管理真正成为高职院校管理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制度的出台,要借鉴成熟院校档案管理的先进经验,并以自身特点作为基础,对档案管理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制定行之有效的档案管理制度。
(二)以人员为基石
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与工作人员的素质密切相关。现阶段档案管理工作未受重视,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也是鱼龙混杂,普遍认为档案管理工作所需要的专业性不高,因此担任管理的人员多不是专业出身。另外,由于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知误区,使档案管理工作待遇不高,难以留住专业人才,人员流失现象严重。如果要把档案管理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就必须建立一支专业性强、有责任心、综合素质高的队伍。在吸收专业人才的同时,也要注重现有员工的知识更新,轮番进行技能培训,使专业的管理团队成为档案管理工作全面提升的动力。
(三)以技术为支撑
高职院校应积极推行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使档案的收集、整理、检索更加高效。完善高职院校办公自动化的建设,将文献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丰富档案资源拓展档案服务范围。在档案管理中,不仅要对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优化,更要结合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大数据技术等,以技术手段提高档案管理效率,提高档案资源利用率。
(四)以服务为目的
传统的档案管理,更注重档案的归档、保存,新时期的档案管理,其目标是档案资源价值的深层次挖掘。档案管理要突破传统观念,档案资源不仅是记录历史的凭证,更要成为建设高职院校的武器。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档案管理的规划化,要从思想认识入手,以行之有效的制度规范档案管理的各个流程,做好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提高档案管理部门的服务质量与服务意识,立足于档案管理工作是服务于院校建设的基本点,进一步推动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建设,为高职院校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艳.浅谈高职档案管理的创新与优化[J].职业,2016(5).
[2]殷志伟.如何做好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J].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