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世界经济的未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腾讯WE大会上现代化的技术呈现使得颇具年代感的北展剧场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同时,古老与现代的激烈碰撞也使得现场的观众有些“眩晕”。紧接着一场场前沿科技的演讲接踵而至,在观众大呼过瘾的同时也使得他们随着演讲的深入而进入了一个畅想的空间。那一刻,对于未来科技世界,他们有了新的认知;那一刻,对于未来科技世界,他们有了更多的期待。
像钢铁侠一样飞来飞去
在钢铁侠系列电影中,小罗伯特・唐尼饰演的斯塔克在穿上金红色的钢铁衣后转瞬间就成了一个能够在空中飞来飞去的钢铁侠。当看到这些镜头的时候,观众们无不惊叹,而惊叹之余,他们也在想自己能不能在有朝一日飞上天空,圆一把飞行梦。
其实,人类的飞行梦自古有之,并且从没有间断尝试,直到莱特兄弟发明飞机,人类才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空中飞行。如今,我们可以乘坐飞机周游各国,也可以透过飞机的舷窗来眺望云层之上不一样的世界,但做到这些的前提是你必须在飞机里,而不是飞机外。
坐在飞机里体验飞行与钢铁侠的飞行是一回事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那么,人类可以像钢铁侠一样飞来飞去吗?
这个问题在腾讯WE大会上似乎得到了解答。来自深圳的光启科学带来了一款名为“马丁飞行包”的产品。深圳光启科学董事局主席刘若鹏提到,走进这个飞行包带上安全带,左手控制起降,右手控制方向,个人即可实现垂直起降,也可以快速前行,同时也可以在1500米以内的高度随意地飞行。大家坐上这样的飞行包,可以持续飞行30到45分钟,而这就是可以实现我们每一个人儿时梦想的钢铁侠飞行包。
另外,刘若鹏也表示,这款飞行包除了应用于紧急救援等专业需求外,其个人版也将计划在2017年上市,目前已开始接受个人预订。
虽然并不知道这款飞行器是否能成为我们实现飞行梦想的载体,但是它的出现还是让我们重燃希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像钢铁侠那样飞来飞去将不再是梦想,而会变成真真切切的现实。
与另一个自己同台对话
以前,电视剧或电影里总是会出现同一个人面对面对话的场景。那时,观众都觉得很神奇,不知道这样的场景是如何呈现的。现在,“身经百战”的观众早已知道这样的场景是通过剪辑或特效呈现出来的,只不过是导演玩的小“把戏”。
不过,这种“把戏”就不能成为现实吗?答案是肯定的。而当与另一个自己同台对话的场景通过科技手段真正实现的时候,其所带来的震撼还是前所未有的。
这将是一种怎样的科技?全息投影技术的出现使这一切成为了可能。这项技术不仅可以产生立体的空中幻像,还可以使幻像与表演者产生互动,一起完成表演,产生令人震撼的演出效果。
另外,虚拟现实技术总是会与全息投影技术同时被提及。在腾讯WE大会的现场,虚现科技的首席执行官庞晨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关于虚拟现实交互的演讲。她表示,当我们头戴显示器的时候就会看到一个虚拟世界,不过仅仅看到并不能满足我们,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去与这个虚拟的世界进行沟通和互动,这也就形成了虚拟现实的交互。
什么是好的虚拟现实的交互呢?人的自然动作才是最适合虚拟现实的交互方式。庞晨提到,我们利用极小空间方案,通过虚拟现实行动平台,可以让使用者在现实中极小的空间就可以实现在虚拟世界中无限的360度的行动,通过传感器捕捉人体的行动动作、信号,并且映射到内容当中去。它们不需要特殊的内容,也不需要特殊的场地,也就是说我们只要一平方米就可以在虚拟世界中想走多远就走多远,我们不需要租一个篮球场,也不用担心撞到东西,也不用担心走出范围。
这仅仅是一种虚拟现实的解决方案。而在未来,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必定会惊艳世界。这,才刚刚开始。机器人来了 我们去哪儿
众所周知,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多种类型的机器人,像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娱乐机器人以及军用机器人等等。
在腾讯WE 大会上,谢菲尔德机器人研究所主任TonyPrescott为观众讲述了他的研究项目。这个机器人的名字叫做SCRATCHBOT,它没有听觉,也没有视觉,而是使用大脑机制来连接大脑的神经系统,并通过胡须来感知外部世界。
最近这十年,是世界经济高速发展中的十年,也是中国入市后经济增长最快的十年。但现在我们又在尝一个苦果——繁荣后的痛苦,因为现在我们面临着西方危机。
我没有说西方金融危机,而是说西方危机。因为我们面临的不单单是金融经济危机,而是一个真正的西方危机。所以,我今天要讲的是世界经济在西方危机的刀尖上爬行,依然在发展,但非常艰难。
先讲讲世界经济,了解了世界经济形势,也就了解了中国未来会怎么走,也更了解我们的汽车又会怎么走。而关于汽车业,我认为未来十年它的发展应该快于GDP增长。因为中国汽车市场已经成为世界的一个中心,这是一个事实,世界汽车产业的中心在东移。下面我讲几个观点。
一、世界经济的环境非常复杂。我们面临的这场危机是十年前爆发的,2008年雷曼兄弟倒闭,当时我们认为应该会过去了,但现在4年已经过去,第5年已经开始,危机的阴霾还是挥之不去。这场危机留下了满目疮痍,转嫁危机的心态在西方甚嚣尘上,我们新兴市场因此受到危机的影响。
二、2012年非常复杂,是大选年,世界上50%的国家都要大选。大选年会有一个问题,就是经济问题政治化,国内问题国际化。在这样的形势下又面临欧洲债务危机的恶化、蔓延以及徘徊,使一年当中的很多形势分不清,不确定性在上升,所以有理由认为世界经济可能陷入危机中。
三、世界经济是在U型复苏中。世界经济跟中国经济发展的轨迹几乎一致,今年中国经济也走了一个U型,即高开低走,第一季度比较高,低走在第二季度,第三季度可能触底,第四季度则可能回升,但不是强劲反弹,不可能出现2008年那样的U型大反弹,未来发展依然这样。
所以世界发展趋势是双向的,西方出现了危机后的经济低迷,而东方依然在崛起的高增长。
四、我们现在面临的是西方危机,它进入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是雷曼兄弟倒闭后的华尔街金融风暴。然后因政府要救私营企业,私营银行债务国家化,最后国家债务危机在欧洲爆发。其实美、日债务比欧洲要重得多、问题严重得多,为什么欧洲就出现危机了呢?
另一个问题,由于金融危机引起经济大衰退,已经出现了三高一低现象。经济低增长,甚至是长期L型低迷发展,失业率在高企。失业率绝对不是一般周期性问题,而是一个结构性问题,而财政高赤字以及债务也是历史上最高的。
经济上出现了三高一低现象,社会和政治出现了“四化”。“四化”是矛盾在激化,社会在分化,政治在结化,责任在淡化。去年美国的占领华尔街到今天欧洲、希腊、西班牙这些国家的罢工、游行,都因他们面临着高失业率,面临中产阶层贫民化,出现了只进行全球合作而不承担责任的心态。
五、西方危机可能会长期化,长期化的结果就是制度性危机,制度性危机是暂时不可以解决的,必须从根基上解决问题。这是一个事实,制度问题不是一般经济规律的问题。我们处在一种自身危机的环境下,经济在不确定的环境下发展,表面强劲、实际脆弱、不确定性上升成为主要特点。
即使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今年世界经济依然可达3.3%的增长,这不算差,是过去30年的平均增长水平,明年要回到3.5%到3.8%,而未来5年世界经济要增长4.4%,既然有那么多风险,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评价?因为世界在变,新的力量、新的主流在出现,新兴市场在崛起。
六、形势逐步在稳定,欧洲债务危机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可能基本结束。为什么?因为它走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爆发期,2009年10月希腊危机爆发。然后是蔓延期,蔓延至2010年10月葡萄牙、爱尔兰出现问题。之后进入今年的徘徊期,在这一时期,他们都在增长。而从明年1月1日开始,也许是欧元区欧盟制度性重建的元年,欧洲绝处逢生,大家置之死地而后生。
西方危机不是我们的危机
世界经济乱象丛生,而新力量、新主流正在拉动世界经济发展,今天世界市场的70%是新兴市场供应的,世界需求的一半也是新兴市场供应的,所以我一再强调这次危机是西方危机不是我们的危机,只是我们的心态被危机化了。
大家都在说经济很困难,外部经济的确很困难,因为人们不知道明天是什么,人们不知道是不是会失业,所以他们不消费,觉得非常困难,所以我们称世界经济在衰退,事实上没有在衰退。
另一方面,国际贸易又到了一个低点,但不是衰退。过去往往是国际贸易高于世界经济增长,国际资本流动高于国际贸易的增长。但现在国际贸易在下行,为什么?发达国家在去全球化,我们面临出口市场非常困难,我们的出口出现了目标能不能实现的问题。其他指标都能实现,但出口指标能不能实现?国际贸易在下降,但不是在衰退。
我们要看到世界经济的一股新力量,新兴市场和发达国家从2001年中国入市以后就出现了双速增长,但过去十年我们没有感觉到,现在我们感觉到,为什么?发达国家危机了。也就是发达国家未来经济增长要出现非常低迷的情况,美国可能会除外。
亚洲则非常不错。2012年到2017年,亚洲将依然引领世界经济增长,亚洲在世界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是40%,其中有50%以上是中国贡献的。现在所有新兴经济体的增长记录都不错,中、东欧在今、明两年经济增长可能较低,但未来还能实现比较好的双增长。
我们又看到了希望,这些国家经济调整以后依然会有高增长。中国经济增长即使在下行,但依然是发达国家和新兴大国当中增长最快的,未来5年我们的平均增长在8.5%。
印度在调整当中,根据国际货币经济组织IMF预测,未来5到6年印度经济能增长6.5%。巴西自己说要做巨人,因为巴西经济增长一直有困难,但突然出现了一个综合需求,经济非常不错,当然今年经济可能只有3%多一点的增长,但未来依然会实现4.8%到4.5%的增长。
俄罗斯由于资源需求上升,全球价格相对稳定,可能实现4%的增长。但现在有两个底线,一是日本在2011年大地震以后出现了衰退。欧元区今年经济可能负增长,未来它的增长可能只有1.1%到1.2%,欧洲区可能要出现L型增长,但美国经济调整非常成功。
发达国家恢复时间会很长
从汽车业的调整可以看到,美国这样的国家,汽车业绝对不是夕阳产业,已经是主导引领美国经济复苏的产业。未来的制造业很有可能要回归美国,这是一个现实问题。美国经济未来可能有3%的增长。而美国今年年终经济以实际不变价格计算,已经恢复到了危机前,比危机前高1.5个百分点,欧洲和日本还没有,恢复时间会很长。
这就是三级的发展,所谓的美、欧、日之间的经济比较。美国不会出现财政探底,可能有4800亿美元的财政悬崖风险,约占GDP的3.8%,但美国很有可能会避免,因为QE3(每月购买额度40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已经出来了。QE3的目标看似是为了就业,其实是为了财政悬崖,是为了赖账。所谓赖账是现阶段债务已经超过了16万亿美元,必须长期低利率化,必须要创造通货膨胀,这样才能使债务降下来。所以美国即使有财政悬崖风险,但会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两次探底不太可能出现。
日本已经在重整旗鼓开始发展,这是中国最大的竞争对手。国际贸易可能要回归,国际经济也要回归,汽车业不可能再拷贝过去十年的高增长。
据IMF最新统计,2014年到2017年世界经济要增长4.4%。可以看一看危机前的2004年和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是5.1%,发达国家增长是2.7%。未来发达国家可能只有2.5%,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过去危机前有7.9%,现在回到6.1%。
也就是说,国际贸易在危机前的4年当中有8.8%的高增长,未来很有可能只有6.1%的增长。后危机时代世界要回归,非理性的繁荣要走向一个正常的发展,这个发展就是世界经济依然还会有较理想的增长,也就是我说的表面强劲、实际脆弱的一种增长态势。
发达国家的危机是现实的,他们现在的增长不可能在以前增长线以上。美国的总统经济报告已经做到2022年,他认为2022年前美国经济只能增长2.4%,不能恢复到过去3.5%的潜在增长。
从西方危机我们看到失业率,欧洲的失业率已大11.3%,美国的失业率虽然降到了8.1%,但要知道美国有很多人是放弃就业。所以我们看到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失业率在高企,又看到了一个债务危机,发达国家债务是历史上最高,新兴市场债务是历史上最低。
仍是千载难逢的时代
世界已经被同化,现在的世界是一个倒三角形。
全球衍生产品有650万亿美元,全球金融资产有250万亿美元,世界经济只有不到70万亿美元。这是一个倒三角形状,世界经济已经完全被掏空,已经被金融化。我们未来的路怎么走,如何去金融化,如何去杠杆化,如何发展实体经济,包括汽车行业,都是一个问题。
但是,中国汽车业的春天可能就要来到,但肯定过去。如果说中国汽车业有三个阶段的话,过去十年是一个阶段,是出发阶段,也是高发阶段。未来十年会进入一个稳定发展期。2020年以后可能有一个饱和期和一个相对较低的发展。我一直认为中国汽车业有可能比中国GDP增长要快,也就是会超过8.5%。
第一个理由,中国城市化没有完成,只有51%。
第二个,工业化还在中期阶段,没有结束,国际化还要深入发展,市场机会非常大。新兴市场未来10年、甚至20年要引领世界经济发展,这是改变不了的事实,除非新兴市场自己出了问题。现在新兴市场的中产阶层在逐步显现,中产阶层未来几年要引领世界经济的发展。
第三个趋势就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在开始,技术性的突破和创新在发展,给中国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环境。
我有一个想法,中国的市场可能要从城市往农村转。我是浙江人,我的家乡现在相对富裕,家乡的农民都要买车了,但他们要求不高。而中产阶层现在的目的是10到100美元一天的可支配收入,虽然买不起高档的车,但要求有合适的车可买。汽车行业必须要考虑这个问题。
现在新兴市场的规模非常大。这样的市场如果拓展起来,我们的市场有多大?所以,我对汽车业永远有信心,它跟房地产不一样,房地产是被掏空的。房地产是投资,汽车是消费,汽车能拉动消费增长,对消费贡献非常大,对经济的贡献也非常大。
[关键词]复苏悬念 风险因素 “二次探底”
[中图分类号]F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2)01-0106-04
[作者简介]王东(1955―),北京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金融。
一、留给2012年世界经济的悬念
2011年世界经济的总体形势,用“风雨飘摇”来形容并不为过,下半年出现的一些意料之外和意料之中的变化,对正在复苏中的世界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导致世界经济始终处在有“惊”有“险”的氛围中。虽然,最终2011年依然延续着金融危机后的复苏性增长,但在多种风险因素的打压下增速减缓显现端倪,不仅增长数据与早期的预测相差甚远,而且增添了更多的风险,并加大了不确定性,将世界经济能否保持金融危机后持续复苏的悬念留给了2012年。
2011年12月1日联合国的《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显示,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速出现了下滑迹象,2011年这一迹象更加明显,增长率由2010年的3.6%下滑至3.1%,增速减缓趋势已没有什么悬念了,2012年世界经济复苏能否延续,哪怕是缓慢复苏,国际机构的预测普遍悲观。根据联合国的《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预测,2012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低于2011年,仅为2.8%,其中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主要来自发达经济体。与此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的预测与联合国的预测基本一致,对2012年世界经济前景也给出了悲观预测。因此,受发达经济体经济疲弱、欧债危机深度恶化、有关国家财政紧缩措施、各国应对危机政策缺乏协调以及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由强转弱等因素影响,未来几年世界经济将继续在“二次探底”的边缘徘徊,从而加大了能否延续金融危机后复苏的悬念。当然,近期许多国际机构的预测还不能说是最终判断,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和最终的增长数据有可能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而修正,但无论预测是上调还是下调,不可否认的是,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领域的风险在短期内难以消除,因此仅从国际机构的预测数字来判断世界经济的前景显然不够充分,需要从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的基本面进行全面分析和理性看待,警惕复苏出现反复。
从总体形势看,虽然世界经济已步入了一个复苏型增长阶段,但由于复苏态势的不稳定和风险因素的增多,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不仅存在,而且进一步显现。
首先,美国经济虽然有望进入危机后新的增长周期,但增长受到内需疲软和高失业率以及债务风险上升等因素的影响,将会有所减慢,消费低迷仍将是困局,失业状况要想从根本上得到改善目前还十分困难,债务风险上升增添了新的隐患,为此美国需要继续维持较长一段时期刺激经济的极度宽松货币政策,甚至不能排除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来刺激经济的可能。因此,即便美国经济二次衰弱可能性或许因宽松货币政策所排除,但不等于能够恢复到正常的发展轨道。一旦极度宽松货币政策也失去作用,美国经济将难免再度陷入衰退,世界经济也将会受到严重冲击。
其次,在债务危机仍得不到有效缓解和救助机制不能确切落实的情况下,欧盟的经济复苏最有可能出现反复或剧烈波动,财政和债务状况的恶化将在较长时期干扰着欧洲各国经济的恢复,甚至不能排除债务危机继续恶化的可能。由此可见,债务危机仍将是欧元区切肤之痛,受其影响欧洲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最为突出,甚至有可能将整个发达经济体拖下水。
其三,日本经济虽然在前一段时期逐渐摆脱了长达近20年之久的衰退困境,但2011年发生的严重地震和海啸及其后的核泄漏危机,又将其带入了一个既要恢复经济又要进行灾后重建的艰难时期。再加上受日元不断升值和其经济结构性问题以及政府频繁更迭等负面因素影响,日本经济增速自然会受到一定制约。因而,日本经济要彻底从近20年的停滞和地震的阴霾中摆脱出来绝非易事,未来日本经济出现反复可能性也存在,其中也不排除出现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
其四,尽管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形势大大好于发达经济体,仍将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速,依然是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世界经济的重心已逐渐向新兴经济体转移。但是,2011年以来全球范围不断升温的贸易保护主义正严重阻碍着新兴经济体的进一步复苏,此外如果发达经济体陷入经济衰退必然也会殃及新兴经济体。因此,2012年新兴经济体能否排除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继续保持经济的强势也存在着不确定性,显然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态势的强或弱,在很大程度上为2012年世界经济的复苏增加了又一层面的悬念。
其五,随着发达经济体刺激经济措施力度的增强,以及西方货币新一轮的轮番贬值,发达经济体将其风险向全球转嫁使新兴经济体承受的压力必将增大,同时全球性通胀压力有可能升温,导致世界经济增速减缓。2011年以来国际市场上各种大宗商品价格轮番上涨的“综合症”,虽然有受到全球极端天气和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但也进一步表明市场上流动性泛滥和投机炒作推高了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从而在全球范围形成了事实上的通胀,成为世界经济形势基本面中潜在的重要风险因素。尽管受欧美债务危机深化和发达经济体经济前景堪忧影响,国际市场上各种大宗商品价格在前期的高点上一度大幅下行,但各种大宗国际商品价格剧烈波动和跳水并未减缓全球通胀预期压力,市场上流动性充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全球性通胀形势也没有改观。全球性通胀压力的有增无减,一方面反映了发达经济体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市场流动性泛滥;另一方面,在世界经济脆弱复苏的环境下,通胀预期风险使许多国家经济政策转向扼制通胀,导致其经济增速减慢,受此影响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也随之放缓。
从上述基本面看,2011年世界经济笼罩在发达经济体债务危机和经济疲弱及失业率上升的阴影下,欧洲能否从债务危机的泥潭中拔出?发达经济体的经济颓势是否能够扭转?世界经济的走势又将向何处发展?这一切答案仍存悬念,需要时间做出回答。但可以确定的是,未来一段时期,世界经济复苏的脆弱性和风险依然主要体现在:由于目前世界经济并未全面走出危机,也没有恢复到正常的发展轨道,经济下行的风险始终没有排除,一有风吹草动便会“风生水起”。特别是欧洲、美国以及日本不仅经济复苏乏力,而且均处在高额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台高筑以及失业率居高不下的状态,这种财政不断恶化和高负债以及高失业率的复苏,必然导致发达经济体向外释放风险,从而使世界经济风险大增。事实也是如此,近期发达经济体经济不仅仍无改善迹象,而且衰退的可能性不断增加。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发达国家恐怕只能背着沉重的债务包袱无奈选择继续实行货币刺激政策,且不论这对发达经济体的经济推动作用是否有效,但无疑会在全球范围催生新的资产泡沫,带来新的资产和通胀风险,使世界经济复苏大打折扣,甚至有可能引发新一轮的经济或金融危机。因此,主要发达经济体再次陷入衰退的风险正在加大,成为影响2012年世界经济走向和复苏的关键因素,如果发达经济体不能及时有效控制债务风险和修复经济,并有可能拖累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世界经济陷入新一轮衰退成为现实恐怕也在“情理之中”,这也就是留给2012年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和悬念的主要因素。虽然新兴经济体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也需要警惕发达经济体经济与金融风险的外溢,同时还需要防范输入性和内在通胀的上升,避免经济增长出现大幅度的下滑。由此,2012年世界经济前景不仅难以乐观,甚至二次探底之虞则有可能进一步加深,导致全球悲观情绪弥漫。与此同时,伴随着欧债危机有可能进一步扩散和解决的难度越来越大,以及发达经济体普遍经济形势前景的不妙和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的减慢与通胀预期压力的增大,世界经济又一次面临着何去何从的严峻局面。
二、2012年世界经济的主要风险
2011年在多种风险因素的影响下,世界经济面临着二次探底的风险,至今这些风险仍未消除,留给了2012年。
概括当前世界经济的风险因素,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 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和市场信心的缺失,导致国际金融市场“风生水起”。2011年下半年以来,世界经济二次探底之忧弥漫全球,在极度恐慌的氛围下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已,先是全球股市的恐慌性下挫和大宗商品价格不明方向的上窜下跳,尔后全球股市和大宗商品价格虽有技术性修复和企稳,但投资者对经济二次探底的忧虑并未消除。在经济二次探底氛围的烘托下,不能排除国际金融市场仍然酝酿着新一轮的动荡,2012年的国际金融市场不会风平浪静,稍有风吹草动便有可能再次遭受冲击,全球股市则首当其冲,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剧烈波动同样难以避免,国际金融市场的风声鹤唳也会使世界经济雪上加霜。此外,虽然世界经济已步入复苏的轨道,但毕竟增速严重下滑趋势已显现端倪,2012年世界经济再度反复和国际金融市场出现动荡的可能性依然不能排除。
2. 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严重下行,导致世界经济走向不确定性更加突出。从欧盟、美国和日本这三个发达经济体2012年的经济走势看,各界的基本判断是,当前主要风险和不确定性来自发达经济体,其增速的下行将是世界经济复苏进程停滞的主要危险,同时使得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外部经济环境变得更加严峻和复杂,正常发展受到拖累,使2012年世界经济的增速减退。
3. 债务危机威胁着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安全,欧债危机远未结束导致发达经济体国家人人自危。2011年欧债危机的深度恶化导致欧洲许多债务高危国在经济、金融、政治和社会各领域危机四伏,甚至涉及到欧元的存续。欧债危机未了,美国信用风险又随后爆出。2012年美债危机是否会如同欧债危机一样进一步深化,虽然目前还不能下此结论,但可以断定的是美债危机还会不断发酵,只是何时“发作”并不清晰。同样,面临债务高风险的英国和日本等国也是岌岌可危,危机随时以可能相继爆发,目前只是被欧债和美债危机所掩盖,遮挡了各界关注的视线。一旦英国或日本的债务风险进一步升级,发达经济体的债务危机有可能全面爆发,并有可能导致发达经济体陷入一场以债务问题为形式的金融危机。当前,欧债危机与美国等发达国的信用风险交织在一起,不仅严重阻碍着发达经济体的复苏,也干扰着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增长。2012年全球主要经济体将有超过7.6万亿美元的债务到期,世界各国都将面临着巨大的还债压力,其中日本和美国到期的债务最多,分别为3万亿美元和2.8万亿美元,其他发达经济国家包括欧元区国家到期债务数额也十分惊人,因此发达经济体面临的还债压力也最大。
4. 全球宽松货币政策集体“亮相”,其影响难于预料。2011年,由于世界经济复苏势头减弱,面对经济复苏与通胀矛盾,全球各大央行不得已纷纷选择了宽松货币政策。意味着世界各国将刺激经济放在了首要位置,防范通胀似乎并非当务之急,其后续的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目前还难于预料。有人担心,全球范围新的宽松货币政策导向,将导致世界经济复苏与通胀矛盾进一步加剧。如果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走高和通胀压力增大,必将使已然复苏乏力的世界经济大伤元气。与此同时,发达经济体实施的极度宽松货币政策,也有可能会引发又一轮的货币竞争性贬值,从而使各有关国家的货币摩擦升温,逐渐演变成一场新的货币战和汇率战,演绎出新一轮贸易战,导致世界贸易发展受阻,严重危害世界经济的复苏。
三、2012年的期待与机遇
尽管发达经济体增速乏力,世界经济前景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性,但世界经济复苏的大方向已然确立,这使得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经济面临着较好的国际环境和最佳机遇。一方面为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在全球范围拓展外部发展空间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世界经济体系和治理结构进入调整期,使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在更大程度上参与国际事务成为可能,并在未来世界经济格局中将进一步缩小与发达经济体的差距。
在世界经济艰虞之际,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国家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目前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不仅对多边贸易体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也严重危害和影响着全球贸易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受到的影响最为显著。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将长时间处在一种不均衡发展状态,使得各国间经济和贸易关系的争端将不断增多。特别是由于美国长期存在着巨额贸易逆差,在短期内不仅难以改变这一状况,甚至贸易逆差还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对此美国国内的贸易保护主义情绪会进一步上升,与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国家的贸易矛盾和摩擦将有可能激化,并有可能导致相互间爆发“贸易战”。二是发达经济体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国家面临不断上升的输入性通胀压力,不得不适度调整货币政策应对通胀的上升,从而也在一定程度制约了经济的快速增长。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关系趋于改善,经济与社会发展趋于协调,一些突出矛盾正在逐步缓解,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2011年中国经济增速略有放缓,但在很大程度上是主动调控的结果,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突出。显然,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前景仍将是促进世界经济复苏的强大力量。
当前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一是各主要经济体经济形势千差万别和复苏不平衡,其中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国家经济依然保持着强势复苏;美国在失业率居高不下和经济不振的情况下,经济前景则更加不确定;而欧洲多国债务危机使其陷入了经济政策的两难选择。二是经济复苏形势的差别导致各国政策上的不一致,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一段时期世界各国应对危机的合作与政策协调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分道扬镳进一步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平衡状态。三是世界经济复苏的脆弱性难以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冲击,因此世界经济走向处在一个不确定性时期,复苏与风险并存的局面没有改变。尽管,近一段时期美欧经济复苏乏力,主要新兴经济体为缓解通胀压力纷纷收紧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出现了放缓趋势,但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没有改变。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国际环境总体上仍有利于中国和平发展。在全球化发展趋势没有改变和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的今天,一方面为中国在全球范围提高配置资源能力、拓展外部发展空间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全球科技产业变革趋势,为中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技术和产业整体跃升创造了条件;同时,世界经济体系和治理结构进入调整期,发展理念和模式的多样性更加受到重视,为构建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使中国在更大程度上参与国际事务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经济展望报告[R].2011年9月20日.
[2]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R].2011年12月1日.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世界经济危矣[N].奥地利《新闻报》网,2011年12月27日.
2012: Suspense and Risks of the World Economy
Wangdong
(Inustituti of World Economics & Politic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2)
二 金融危机成为世界经济波动常态
金融经济国际化早在70年代就已露端倪,80年代进一步发展,到了90年代演化成席卷全球的大趋势。尽管几次金融风暴的冲击使金融经济国际化受到异议,但是,随着经济垒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金融经济国际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已成共识。金融国际化使得国际资本轻而易举敲开了世界各个国家的大门,表面上表现为垒球经济一体化以及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合理高效流动,但本质上我们可以看到金融的国际化进一步加深了国际资本对世界经济的全方位控制,为国际资本搅动世界经济创造了条件和机会,国际资本只是在等待的合适的时机和机会来制造增值的机会。基于国际资本在世界经济中的绝对控制地位,技术垄断、资源垄断、规则垄断、金融国家化使得国际资本如虎添翼,金融危机成为世界经济中的经常发生的现象,金融危机的常态化使得世界经济陷入经静性的波动中。
三 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迅速演变成席卷垒球的金融危机,世界各国的投资者损失惨重,这场危机在范围、程度、损失方面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并且很快波及和影响到实体经济,成为自二战以来最为深重的经济危机,它不仅沉重打击了发达经济体,同时遏制了发展中和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增长,延缓了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像中国这样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产业机构调整和升级换代的步伐,全球经济被迫陷入停滞和衰退中,人民在危机中痛苦地挣扎着。
关键词:宏观经济;分析;预测
中图分类号:F123
目前,三大发达国家经济体都存在着问题。美国经济复苏乏力;日本则经历了地震、海和核泄漏事故,这使得日本去年经济增长几乎为零;欧洲则发生了国家债务危机。世界经济形势将如何演进?其对中国经济又有哪些影响?中国经济面临着怎样的困难呢?文章分别从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和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问题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对以上问题进行解答。
一、未来世界经济走势
世界经济正遭受到两场危机的影响,第一场是美国金融危机,其余波犹在;第二场是欧洲债务危机,它正在肆虐全球经济。发达国家三大经济体都出现了问题。各大经济预测机构也相继下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值,对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的判断是比较悲观的,并且其悲观程度还在不断加深。这体现为各家预测机构纷纷调低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值。
世界银行对2012年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值为2.5%,低于2013年的3.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2012年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值为3.3%,低于2013年的3.9%;同样,联合国对2012年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值也低于2013年的预测值。这些具体的预测值虽然有差异,但反映的趋势是基本一致的,即2013年世界经济形势要好于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见表1)。这与2011年这三家机构所做的经济预测类似。在2011年初,这三家机构都预测2012年会比2011年好,到了年中,它们又改变观点,认为2012年可能和2011年差不多,到了2011年年底和2012年年初再做预测的时候,它们又都表示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不如2011年。现在它们又普遍乐观表示2013年会比2012年好,希望这些机构2012年的预测能够准确一些。然而,要做到预测准确并不容易,因为未来的世界经济形式将会十分复杂,特别是欧洲债务危机结局的不确定性更是添加了复杂性。
欧洲债务危机的结局为什么难以预料呢?从逻辑上分析,欧元本不应该存在。无论是哪一种货币,人民币、美元、日元或者欧元,其本质也就是一张纸,之所以能成为货币是因为具备了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具有信誉,谁有信誉民众就相信谁。第二个条件是必须具有权威性。比如,一张人民币背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一张美元背后是美国政府,一张日元背后是日本政府,但是欧元背后又是哪一个政府呢?所以欧元从诞生之日起就先天不足,它虽然具有可信性,但是它缺少权威性。一旦遇到困难和危机,需要货币的权威性起作用时,欧元的先天不足便暴露无遗。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要不出现一个强权者将欧洲统一起来,这样欧元背后便有了一个政府,权威性自然而然便得到解决;要不就将欧元区解体。然而,政治家都是短视的,他们认为欧元区解体所带来的麻烦比现在想办法维持它的麻烦更大,所以他们采取很多措施在维持欧元区。即便欧洲债务危机的最终结果难以预料,但是短期而言,人们的普遍共识是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将明显增长,全球经济确实存在着二次探底的危险。这其中有两个原因。首先,美国经济的复苏力度是历次经济周期中最弱的。从图1中可以看出与1975年、1982年和1991年的经济衰退相比,2009年这次经济衰退对美国经济影响更为严重。经过了两年,经济的复苏水平远不及1975年和1982年的复苏水平,略低于1991年的复苏水平。
从图2报告美国就业恢复的历史数据来看,此次金融危机美国经济复苏乏力。1980年,美国只用了11个月就业便得以恢复。在1973年的经济危机中,美国用了16个月就业便得以恢复,在2001年的经济衰退中,美国用了28个月就业就得到了恢复。之前就业恢复时间最长的一次是1990,用了近31个月,而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的失业率在36个月以后仍然居高不下,丝毫看不出有恢复的迹象。
其次,欧洲债务危机的严重程度超乎预期。希腊、葡萄牙、爱尔兰、西班牙和意大利五个国家的财政赤字、国债占GDP比值以及国债利息率均居高不下,同时,这五个国家的债务总额也较高,分别为3520亿欧元、1740亿欧元、1750亿欧元、7370亿欧元和19110亿欧元。欧洲所有国家的债务总额高达83000亿欧元,相当于中国外汇储备的2倍多。由此可见,依靠中国来解决欧洲债务危机是不可能的,能够真正解决欧洲债务危机的还只能是欧洲国家自身。欧洲国家难道真的没钱吗?显然不是。当前世界经济情况十分奇怪,富人成为了债务人,相反穷人倒成了债权人。富人的富裕体现在他们的财富上,而这些资产是可以变现的,只不过他们不愿意失去其富人的地位,不愿意变现所拥有的资产。作为欠债的富人归根结底还是富人,而拥有债权的穷人,归根结底还是穷人。解决当前危机需要富人出让其财富。
二、中国经济面临的“一难”:通胀压力犹在
在当前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下,中国经济又面临着怎样的困难呢?中国经济面临着“两难”。其中“一难”便为物价难题,通胀压力犹在。之前我国遭遇的通货膨胀主要是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现在则主要是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这与我国国力增强有关。西方发达国家有效需求往往不足,但它们也会出现通货膨胀。它们的通货膨胀并不是由需求拉动的,而主要是由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的。现在这种情况也在中国出现了。一方面这使我们很苦恼,出现了一种以前我们没有遇到过的新的通货膨胀形式,在处理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上,我们的经验不足;另一方面我们也挺骄傲,这说明我们国家已经强大了起来。劳动力成本上升所形成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需要我们在未来的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学会如何应对这样的通货膨胀。
2012年以及未来一段时间中国还存在通货膨胀的压力,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的任务依然繁重。这其中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成本推动的刚性因素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劳动力成本在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也在提高。国务院2012年了提高稻米收购保护价的规定,提高幅度在10%以上。此外,土地价格也居高不下,这是与财政体制甚至是与政治体制相关的。成本推动的刚性因素是未来出现通货膨胀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西方国家应对危机的手段仅剩下量化宽松政策。它们的财政政策、财政状况已经极度恶化,财政赤字占GDP比重远远超过3%,不可能再通过财政政策挽救经济。同时,利率也低到了1%,缺乏进一步下降的空间。西方国家最后也只剩下直接的货币政策――量化宽松政策来挽救经济。长期来看量化宽松政策必然为中国带来输入性通货膨胀。
第三个原因是中国货币政策仅仅是对货币增量进行控制,中国货币存量依然巨大。2010年,中国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变成稳健的货币政策,这种政策调整结果对抑制通货膨胀的进一步恶化产生了非常明显的积极作用。然而,解决的问题也仅仅是货币增量,货币存量规模依然较高。稳健性的货币政策并不能使M2和GDP的比值在短时期内发生显著改变,所以中国还存在通货膨胀的可能性。2011年甚至未来一段时间内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需要防止物价出现反弹。
三、中国经济面临的“二难”:经济增速减缓
中国经济面临的 “二难”是中国GDP增速减缓。自2010年第4季度以后,季度GDP增速表现出逐季减缓的趋势(图3)。月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也有轻微下降(图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虽然比较平稳,但是考虑价格因素之后也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从图5报告的中国对外贸易情况来看,进口增速略微上涨,出口增速则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进出口总额的增长幅度也略有下降,这均预示着中国经济增速有放缓的势头。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既有被动的外部冲击因素,也有中国主动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因素。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欧美国家的财政状况不断恶化,财政赤字继续上升,政府债务也在增加,欧美国家的政府不得不痛苦地实行紧缩政策。保守判断,即使欧美经济不出现衰退,其经济复苏也将十分艰难和缓慢,世界经济在较长时间内依然会是萎靡不振的状态。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在恶化,这对中国的出口有很大的影响。中国的出口增速以及外贸顺差增速都在减慢,今年中国提出的外贸进出口增长的预期指标只有10%,为改革开放以来最低的水平。
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落实十七大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任务,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也是要使经济增速稳步回落至合理区间,将经济增长速度维持在一个适度的水平。此外,自2010年以来,为了控制货币供给流动性过多助长价格上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已调整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这种政策的结果必然是在抑制通货膨胀的同时波及到生产,使得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资金产生困难,经济增长会出现进一步的下降。这导致通货膨胀压力受到抑制的同时,经济增速也有所减缓。
在2012年,中国既要保持增长速度又要保持物价稳定,如果一定要为这两个目标排序的话, “稳增长”还是应当放在第一位。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形势的一项重要对策便是以不变应万变,全力保持宏观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汪同三.认清经济形势,把握调控重点[N].人民日报,2011-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