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解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目前,教师专业发展是个热门的话题。专家们提出了很多建议,教育行政部门也采取了许多措施,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数学教师,尤其是成长中的青年教师,我觉得有责任也很有必要提高自己的数学专业素养。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 、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理清数学课程每个领域的核心目标及其相应的数学内涵,以及每个具体的数学内容的课程教学要求
同时,结合学生实际,列举一定数量的事例,以便于更准确地把握这些数学内容的深广度及相应的数学学科价值和教育价值。就数学课程的整个体系而言,数学课程的核心目标在于,通过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通过培养数据分析观念、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以及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而实现学生在数学上的全面发展。而相对于不同的课程领域,其侧重点有所差异。
二、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向书本学习
读书是教师获取新知识开拓视野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第一选择。数学教师首先必须具有扎实的数学专业知识,其次,数学教师要读有关教育理论的书籍,更要读与所教学科相关的社会学、哲学、心理学以及自然科学等方面书籍。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教师要把在书本上学来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和学的效率,并在此基础上对实践进行反思和总结,这是教师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没有对实践的反思,所学的一切知识就只能是死的书本知识,不可能内化教师自己的知识;同样,没有总结就没有提高,也不可能有新理论、新方法的创生。因此,重视反思和总结是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形成自身教学风格的必由之路。
三、系统学习数学学科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
把握数学的思维特征和数学抽象的核心特征,对于核心数学思想,如数学抽象、数学推理、数学建模,要真正理解并用小学数学的典型事例加以解读。针对数学课程内容中的核心概念、核心思想、核心方法,开展专题研究。这样的专题研究,一方面可以系统发掘这些核心词所涉及的数学内涵、本质特征;另一方面可以结合数学学科的大量案例,详细地分析数学课程内容中的这些核心词所体现的课程目标及其教科书呈现的特点。
四、注意培养自己的数学教学语言
准确、科学的数学教学语言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体现了数学知识与其语言形式的统一,数学知识的科学性决定了数学课堂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数学中的每一个概念都有确切的含义,每一个定理都有确切的条件。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必须清楚、准确、科学,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正确地掌握概念、定理,并逐步养成严谨、缜密、富有条理的思维习惯。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青年数学教师可能会由于经验的不足从而导致一些问题发生。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的组织一定要讲求顺序,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设计好讲课程序。青年数学教师必须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吃透教材,把握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的重难点,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对于每一节课上的教学语言如何组织应该做到心中有数。课后尽量多进行教学反思,多多反思自己的教学语言的不足之处。
五、钻研教材,灵活处理教材
如果要上好每一节课,那么它在备课的过程中,对教材就不能停留在一般了解的水平上,而是要认真钻研教材。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弄清这部分内容在数学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它与已学内容的联系、区别,以及与以后要学习的知识的关系等等。然后就是要考虑采取哪些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教学中一定要把握重点、难点。
钻研教材、处理教材的另一个方面就是精心选编练习。如果你认为教材中配备的练习不合适,就要自己选编练习。一定要克服在布置作业上的随意性,因为那样等于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就应该具有根据教材灵活组织练习题的能力, 哪些知识学生掌握起来有困难, 可以突出重点难点的多练习练习, 才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巩固掌握。
六、能调控课堂教学
虽然,课堂教学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但是,课堂教学是否成功,其关键还在于教师对课堂的调控能力。一个教师是否成熟关键是看他能否驾驭课堂。一个新教师在课堂上,他考虑最多的是自己怎么“教”,生怕自己讲错了、讲漏了。而成熟的教师在课堂上,考虑更多的则是学生怎样“学”。他不仅能熟练地组织教学,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而且能恰当地调控课堂的情绪,不失时机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积极的投入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 相信一定会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的。
七、善于反思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最需要反思的就是自己的教学行为,从教材解读与设计、教法与学法的选择、课堂细节的处理等层面去反思。作为日常的教学,我常常用这样的几个问题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这节课,我投入激情了吗?对教材的解读,有没有深度?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合理吗?这节课中最难忘的一个细节是什么?这节课最大的遗憾是什么?如果重新来教这节课,哪个地方最值得改进?作为一个老师,我们除了反思教学,还可以反思育人方式,反思一切可以反思的东西。同时,要边反思,边记录,用笔留下文字,为以后进一步研究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提供鲜活的案例。
八、把根须深扎在课堂教学的沃土上
关键词:原创题;有机化学;命题思路;考查意图;教学研讨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5)2C0070C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2 命题思路
2.1 渗透新课程理念,追求命制形式的创新
两道试题命制均以能力立意,对学科知识、方法和素养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
(1)有机基础试题采用物质中心或反应中心的辐射命题模式,而有机实验探究试题采用以处理工业废水的问题解决模式,追求化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的理念。
(2)在命制形式上追求创新,如有机基础考查中增加了知识的动态建构和科学方法的运用,突破有机推断和合成的内部静态封闭考查。废水处理的有机实验探究包括“成分探究、物质分离、物质检测”等过程,突破考查角度单一、功能相对集中的情况,挖掘和展示有机实验基本操作的方法和应用的独特性和丰富性。
2.2 动态考查核心知识,关注多种信息的解读
结构简式、方程式、反应类型作为中学有机化学基础知识与技能,具有基础性、建构性和生长性。结构简式是有机化学的“词汇”,它表明了有机物的结构方式,以价键为准则表示原子间的连接顺序、数目配比、碳骨架和官能团,方程式是有机化学的“语言”,主要是用结构式及反应条件来表明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反应类型是有机化学的“内涵”,是有机反应的微观表征,与反应机理密切相关[6]。三者都是试题命制关注的重点。
试题融合高考四大题型中的文字信息、工艺流程、图表信息,提示信息等形式,将综合素养考核进行项目分解,达到能力与方法考查的设计与追求。信息多样性主要基于能力选择和层次的要求。在信息解读、迁移和运用过程中,追求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2.3 问题针对性强,兼顾引导性与开放性
笔者在问题设计时,首先针对有机基础或实验的重难点和核心步骤,反映主干知识、科学方法和化学思维,关注知识点、线、面结合和重、难点的突破。其次,注意兼顾答案的预设性和开放性,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和创新的可能。其三,针对体现能力追求的引导性和综合性,如通过原理分析、有序实施、数据处理达到方案设计的不断深入,同时在实验的“取样、操作、现象和结论”等的相关性和匹配性中完成探究过程。
参考文献:
[1]广东省教育考试院编.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语文、数学(理科)、英语、理科综合考试大纲的说明[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95.
[2][3]刘在群编著.有机化学学习笔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39~296.
[4]林屹,秦炜,黄少凯,戴猷元.溶剂萃取法处理苯酚稀溶液及其废水的研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3,(3):261~265.
[关键词]高师 小学数学教育类课程改革 路径选择
[作者简介]孙国春(1964- ),男,江苏如皋人,南通高等师范学校副校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江苏 南通 226006)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3-0133-02
教育部于2011年10月颁布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体现了国家对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是进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依据。高师小学数学教育类课程如何体现《标准》精神,本文提出如下改革路径。
一、高师小学数学教育类课程的定位选择
在价值定位方面,高师小学数学教育类课程存在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应以体现“师范性”为追求,即选择“实践取向”;二是认为要以提高“学术性”为重点,即选择“理论取向”。认识出现分歧实属正常,关键是两种取向都存在局限性。“理论取向”把自身封闭于固有的理论体系中,违背了实践能力只能来源于实践本身的哲学规律,忽视了“对教育的理解,只有在丰富的现实的教育实践中才能真正获得”①的客观事实,背离了教师工作的实践本性。“实践取向”将服务于教学实践作为教育目标,其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作为专业实践,需要教师基于自己教育教学实践的理性觉知和基于瞬时情景决断的教学机智②,它是一种在理论与实际操作之间来回修正二者的辩证张力,是一种“在行动中反思”的工作方式。③“实践取向”的缺陷是,没有给理论在实践中的作用以明确定位,极易使教育工作在滑向经验主义的泥沼中逐渐失去“专业”资格。
《标准》指出:“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在研究自身经验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④对教师身份的这种界定,为高师小学数学教育类课程的价值定位提供了法理依据。
反思性实践者不同于感性实践者,教师不能仅仅通过模仿他人、重复自己去维持专业实践活动,也不能只靠直觉层面的技术打磨去获得教学行为的改善。反思性实践者必然是理性实践者,教师应该以批判的精神对待他人过往经验,通过合理取舍实现科学的扬弃;应该以研究的态度对待自身专业实践,通过理论与行为的来回修正实现教学的持续革新。概而言之,教师必须具备将继承精神与批判思维相结合、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相融通、实施行动与反思行动相统一的意识和能力。
因此,高师小学数学教育类课程的价值定位,既不能是“书院式”的封闭理论学习,也不能是 “工匠式”的机械技艺操练,应该在理论的基石上凸显实践导向。
二、高师小学数学教育类课程的内容选择
遵循“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教师教育课程新理念,⑤在内容选择上,笔者提出三个原则:
1.从学科的视角选择有助于师范生解读和加工小学数学教材的课程内容。数学教师应拥有多少学科知识尚未达成共识。美国学者芬内玛(Elizabeth Fennema)等人指出,教师的数学知识和学生学习之间不存在必然的直接关系⑥。但是,曹培英通过现场观察发现,小学数学教师近一半的课后分析或多或少涉及学科知识的纰漏或对学科知识理解的偏差,⑦由此推断,本体性知识欠缺已经成为制约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为了解决新增小学数学教师本体性知识缺失的问题,一些高师院校恢复了曾经取消的《小学数学基础理论》,但效果并不明显:一是因为课程内容过于陈旧,未能包含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新增数学知识;二是因为教材叙述方式照搬其他数学课程,难以对解读、加工小学教材以方法上的启发。基于此,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教育类课程除了应适度加强数学课程标准导读、小学数学教材比较分析外,应以课标为依据,精心选择学科背景深厚、知识内涵丰富、抽象程度较高的相关知识模块组成研究专题,如数系扩充、整除理论、方程与函数、几何测量、图形变换、坐标思想、极限思想、随机思想、数学建模、解决问题的策略等。师生共同参与研究,以探寻知识模块的学科背景、剖析蕴含的学科思想方法、揭示相关知识学习的难点关键,帮助师范生形成对学科知识的深度性理解和结构性认知,逐步学会解读、加工小学数学教材的科学方法。
2.从教育的视角选择有助于师范生分析和指导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课程内容。从教育的视角看,学习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关于学生学习和学法指导的知识是教师教学中最有效也是最缺乏的教育知识。
基于上述认识,小学数学教育类课程除应精选小学数学课程理论、教材理论、教学理论中核心知识以满足教学基本需要外,应重点选择有助于师范生研究和指导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课程内容:一是选择数学学习主要流派的基本理论和主要观点,提供研究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分析框架和表达方式;二是选择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典型案例,重点分析小学生的学习障碍和突破方法,体会小学生数学学习研究和学法指导的实践经验;三是收集关于数学关键知识学习和学法指导的相关信息,丰富分析和指导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知识储备。
这里所说的关键知识,是指多数小学生感到难于理解的数学知识。因为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大困难,不是因为障碍的存在而是因为障碍的积累;学生学习数学最大的乐趣,不是因为没有障碍, 而是因为克服障碍。⑧所以,分析积累数学关键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学生障碍信息及其克服方法,对提高师范生分析和指导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至关重要。
3.从实践的视角选择有助于师范生践行和反思小学数学教学的课程内容。从实践的角度看,选择恰当的教学案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相关教学理论和小学教学实践,但是,选择安排具有情境性、参与性、研究性的教学实践活动,更有助于师范生反思性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可选择五个层次:一是研讨式观摩。组织优秀教师教学录像、现场教学的集体观摩和观后研讨,直观感受优秀教师的教学技艺和教育智慧,初步了解小学生的情意特点和认知方式,获得对小学数学课堂的感性认识和相关教学理论的意象性理解。二是仿真性演练。组织对小学数学教学(或片段)的仿真性演练和现场性评议,训练实用性的教学技艺和公开表达的心理素质,矫正偏颇认识和偏差行为。三是辅实践。通过担任小学教师课堂助理,参与小学数学课堂管理和学习辅导,体会小学数学课堂的真实情境,获得小学数学学法指导的初步经验,建构相关理论知识的实践意义。四是主体性实践。按照学校安排,组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习,体验小学数学教学的复杂过程,感受小学生情绪表现的易变性和个体学习的差异性,体会课堂意外事件的频发性和有效应对的艰巨性,积累课堂教学的实战经验。五是反思性研究。组织对实习生课堂的教学诊断,拓宽教学思维的空间和视野,激发反思意识,培养批判精神,矫正偏差教学行为。通过上述方式,实现实践活动与知识学习的统整和融合,形成理论与实践的循环互动。
三、高师小学数学教育类课程实施策略选择
1.在课程资源开发上坚持开放性。高师小学数学教育类课程具有特殊性:在课程取材上,覆盖面比较广,包括多个学科、多种形态;在知识时效上,更新周期短,要求适应小学教学实践的最新要求。因此,在课程资源开发上要坚持开放性:在横向维度上,不能过分依赖教材文本、教辅资料,应将选材范围扩展到音像资料、网络资料等各种形态;在纵向维度上,不能自我封闭,应建立与地方小学、教研部门的互动机制,及时吸纳来自小学一线和教研部门的最新成果,保持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和有效性。
2.在教学团队建设上强调协作性。高师小学数学教育类课程具有综合性强、知识更新快、实践指导要求高的特点,一名任课教师很难完全实现课程目标,必须建设一支专业化的教学团队。应根据课程改革和实践指导要求,选择学有专长的高师教师、具有真才实学的小学教师和教研员,组成学科知识和教育知识俱全、理论素养和实践智慧兼备、知能互补、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既考虑教师的个人专长确定分工,做到人尽其才,又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定期会商,凝聚智慧,通过集体协作,提高整体效益。
3.在课程教学方式上增加交互性。高师小学数学教育类课程的目标指向是师范生的专业实践,而专业素养不能仅仅靠“外塑”的形式去达成,而“要从一种外在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的‘灌输’或‘训练’转变为一种内在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的‘发展’”⑨。仅采用批量生产式的课堂教学方式是不够的,应运用网络技术的信息流转优势、适度借鉴职业教育的“师徒”模式,从如下方面增加教学的交互性:一是创新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拓宽师生对话空间,开展同伴间的互助和教师个性化的引导;二是建立网络学习平台,师范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获取和上传课程信息,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更新和增值,也可以通过网上咨询、在线讨论等形式,及时得到教师的指点和同伴的援助,实现高效学习;三是在专业实践中,组织数量足够的导师队伍,采用小组式的“一带多”师徒模式,做到每位师范生至少接受一次教材分析、教案设计、课前试讲、现场试教、集中诊断、二次复教、课例论文写作等专业实践,反思研究的全过程辅导,经常参与或旁听导师主持下的专业实践研讨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师范生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来回穿梭、在理性与感性之间往返角逐,以形成对理性教学实践的直观认知,发展理性教学实践能力。
4.在学业成绩评价上注重实践性。现行高师小学数学教育类课程的学业评价,以闭卷考试为主,主要考查对理论知识的识记和理解,忽视了对学习过程和实践能力的关注,导致一些师范生课程成绩出众、专业实践平庸的高分低能现象,挫伤了师范生学习小学数学教育类课程的积极性。为此,高师小学数学教育类课程的学业评价,除了应关注师范生对理论性知识的掌握情况外,更要关注师范生在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实际能力,把师范生课堂学习表现、课外研修情况、专业实践效果、学科教学作品等列入评价范围,加强对师范生学科教育素养和教学实践能力的评价,力求通过评价的导向作用,有效促进师范生理性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
[注释]
①宁虹.重新理解教育——建设教师发展学校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1(11):50.
②孟凡丽,程良宏.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及其批评[J].教师教育研究,2010(4):14.
③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105.
④⑤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EB/OL].http:///view/6707321.htm#2,2011-10-08.
⑥(美)D.A.格劳斯.数学教与学研究手册[M].陈昌平,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222.
⑦曹培英.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本体性知识的缺失及其对策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6(6):41.
一、魅力课堂的核心理念
教与学的根本在于师生内在的动机与动力,是对知识及其运用的最大化追求。以师生发展为中心,我校旗帜鲜明地亮出“魅力课堂”教学主张,力求达成三个维度:有引力,但不媚俗;有个性,但不怪诞;有效益,但不背离。这就构成了魅力课堂的三个原则――
1.吸引力原则
魅力课堂是学生们的乐园。
学生以在课堂上学习为乐事,有兴趣是魅力课堂的第一要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这是求学的三层境界:知、好、乐。魅力课堂力求让学生以在课堂上学习为乐事,需教师课前下足工夫。乐园非俗园,反对没有品质的,一味迎合学生的媚俗课堂。
2.个性化原则
魅力课堂是师生成长的家园。
人的个性潜能是无限的,如果不被唤醒就会萎缩乃至泯灭。教育的使命就在于唤醒、发掘个体的潜能。我们将努力把魅力课堂打造成教师、学生个性张扬的家园,一方面,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关注每个生命个体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实施富有个性的魅力课堂教学,不夸张,不怪诞。
3.效益性原则
魅力课堂是学生们的学园。
“轻负高效”是魅力课堂的追求。打造高效课堂,是教育人从未停止过的努力与追求。学生的发展是魅力课堂建设的目标与核心。它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者的兴趣培养、方法指导、思维开发、创新合作、情感积淀等。魅力课堂更多关注过程,强调“行走在路上”。我校以学生为中心,不偏废学科的功能,既彰显每门学科的特色,又不背离学科的特征,注意到位而不越位,着手建设具有东关气质的课堂文化。
二、魅力课堂的校本化探索
学科课程的落实,是建立在校本化的改造施行的基础上的。课程结构决定学生的素质结构,课程实施水平影响学生的素质发展水平,学科课程只有与先进教学主张结合起来,才能形成课程文化核心――学科课程文化。学校对现有学科的课程进行了梳理、思考和归纳,提出并探索涵泳语文、数学建模、体验英语和雅趣体艺课程文化项目。
1.魅力课堂之涵泳语文
语文教学强调的是让学生识其字,读其文,品其意,感其情,立其德,最终获其能。学习语文的过程,学生学法,教师教法,百花齐放,不可一概而论。但无论什么学法、教法,都有其共性,均为字、词、句、段、篇,由文字到内容进而情感的一种升华,是一个酝酿、积累、感悟、吸收、使用的内省式过程。语文学习这个内省吸纳的过程,就是“涵泳”,这是语文学习的必由之路。出于对语文学习这一本质特性的认识,我们提出了“涵泳语文”的主张,我校的语文课堂也因“涵泳”而异彩纷呈,独具魅力。
涵泳语文是对传统语文教育的创造性继承,是基于课堂探究学习、课外广泛阅读、读写并举的语文学习活动。它体现了对汉语母语的敬畏,对经典文章的深入研读,对教材文本的个性化解读领悟及创造性学习的接受。将“涵泳”的概念引入语文课堂教学,表明语文学习是一项关乎心灵的活动,必须达到心与书的融合,要让书本上死的文字化为滋养学生成长的养分。涵泳语文强调“读、思、品、用”:“读”是涵泳语文学习的外像,“思”是涵泳语文学习的过程,“品”是涵泳语文学习的内核,“用”是涵泳语文学习的目的。
2.魅力课堂之数学建模
建模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方式,它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有助于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和作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体验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增强应用意识;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校市级课题《小学数学应用问题的教学策略研究 》顺利开展,省级重点课题《用建模思想指导小学数学应用性问题教学的实践研究》成功立项,最近几年我校开展主题教研活动的实践,都紧密围绕着模型思想有序展开。
数学建模作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途径,已经成为不同层次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内容。其实,数学建模及教学研究在大学开展得较多,在中学开展数学建模还处于探索阶段。在小学阶段如何开展“数学建模”活动?我校用数学建模的思想来指导数学教学,涉及具体的年级、丰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体现出一定的差异,但也存在着很大的关联性。就教学策略的一般步骤来看,我们提出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验证”课堂结构板块,即精选问题,创设情境,培育建模意识;组织跃进,抽象本质,体验建模过程;提炼方法,变换情境,运用建模求解。
3.魅力课堂之体验英语
英语学习既是一种认知活动,也是一种体验活动。体验英语就是关注言语体验的教学,言语体验既是一种言语活动,也是言语活动的结果。学习,更是一种体验。体验,既指向学习结果,更指向学习过程。我们从关注教师教的方式、学生学的方式到关注学生认知情感体验的转变,在英语学习中体会到语言的魅力,在用语言做事中感受到自信和乐趣,形成“以言成事”的课程文化。“以言成事”重在关注学生的言语体验,学习是学生对言语魅力的体验,对文化的体验,对文本的体验,是言语实践的体验,是在使用语言做事中感受成功的体验。体验英语既指向语言运用,建构言语体验,又着力于生活体验和文本体验共生的契合点。
体验英语课堂的特质之一是情景组块教学。情景组块的关键是找到学生生活体验和文本体验的共生点,即主线情景,贯穿于课堂的始终,搭起学生生活体验和文本体验之间的桥梁。活动串联是体验英语的第二个课堂特质,这里所指活动不是零散的一个个活动,而是主题情景下的串联活动,环环相扣,前一个是后一个活动的基础,后一个是前一个的延伸,最后形成一个整体。体验英语的课堂特质之三是具有言语思辨活动。英语课堂不仅仅是学生听说读写的过程,更是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研读教材,挖掘教材的思维点,在个性化文本解读的基础上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和讨论主题。
体验贴士是体验英语的第四个课堂特质,穿插在课堂教学之中的学科性规律总结、点拨和感悟。体验贴士在揭示英语学科学习中一些必要的规律时呈现,学生可以从贴士中简洁明了地了解学科规律。同时,教师在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予以点拨。这种提示既是学习策略的小提示,也是智慧的启迪,人生的感悟。
4.魅力课堂之雅趣体艺
雅包含典雅、美的概念。儿童体艺教育是注重未来人才素质的需要,其目的不是造就几个专业运动员和艺术家。美感是艺术的最重要因素,没有美感就没有艺术。因此,儿童体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美感。雅,就是在体艺教学中以美的感受面对人生,使学生的身心得以全面健康地发展。趣,就是兴趣,是体艺学习的基本动力。体艺教学活动要富有趣味性,学生参加时才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体艺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进行情感教育,把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美好、健康、丰富的感情上,让他们懂得爱,富有同情心,用人类各种各样美好的感情陶冶他们的情操。
三、魅力课堂的实施举措
魅力课堂,是回归教育本真的课堂,是师生找到自我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上找到归属,教师体验职业自觉的幸福,学生充满学习的热情,洋溢成长的快乐。魅力课堂还是回归学科本位的课堂,理解学科规律,遵循学科规律,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个性之美。
1.聚焦课题,统领魅力课堂实施管理
我校以课题研究为主抓手,开展课程文化建设。以“人文东关”“七彩课程”“魅力课堂”为学校课程文化研究的主线,以“小学魅力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课题为框架,形成学校课程体系,并以这个课题的研究来统领学校课程的发展和管理、指导魅力课堂的实施。
2.聚力课堂,加强魅力课堂并实践研究
我校开展常态课、研讨课、展示课、样板课四级课堂教学研究机制。常态课的质量是实施魅力课堂的保证,学校加强常态课的备课指导和督导,改革常态课的备课模式,对“二次备课”提出明确要求,开展备课指导和研讨活动,以魅力课堂的核心原则作为衡量标准。加强同创共享课、年级展示课、魅力课堂竞赛课等多层次课型的研讨,真正理解魅力课堂的三个原则的精髓,从魅力课堂的评价标准出发,打造出有引力、有个性、有效益的东关魅力课堂特色。
3.聚合教研,提升魅力课堂研讨质态
在这方面,我校深化“辩课沙龙”为主的教研方式,以专题形式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改变以往“上课、说课、评课”的常规顺序,改为有准备地说课(说出教学设计、重点、难点、困惑)、有目的地听课(上课)、有准备地研讨(议学)。专题教研以魅力课堂学科课程文化项目为中心,确定每次大组教研的主题和相关要求,提前将研讨的主题告知教师。教师在参加教研前了解主题,带着目的、思考和自己的期待去参加教研活动,教研时生成新的思考和启发,做到研有所得。
4.聚汇活动,搭建魅力课堂的展示平台
我校曾结合序列化教研活动,彰显课程特色,突出“魅力”课堂的主题,开展魅力课堂之教学研讨周活动。又以东关讲坛为载体,结合研讨周的课堂教学实际情况,从学科入手,将魅力课堂和学科课程文化的发展相结合,探索出符合各个学科特点的“魅力课堂”学科特质。以网络为平台,以论坛的形式交流“魅力课堂”实施中的情况,每位教师可以提出自己实施中的体会、感悟和困惑,大家可以跟帖相互切磋,形成交流群,改进实施的方法和路径。我校还以小记者为主体,用学生习作的方式展示魅力课堂,让学生从他们的角度来谈谈自己眼中的魅力课堂,突出课堂的变化和学生们的感受。
5.聚集师资,探索魅力课堂的保障机制
“数与代数”领域中最核心的素养就是运算能力.运算能力是数学思考的重要内涵、问题解决的有力支撑,是知识技能的外在体现,是总目标整体实现的基本条件.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必须明确三个概念:运算、运算技能和运算能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是这样界定的:“根据一定的数学概念、法则和定理,由一些已知的量得到确定结果的过程,称为运算;能够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进行运算,称为运算技能;不但会根据法则、公式等正确地进行运算,而且理解运算的算理,能够根据题目条件寻求正确的运算途径,称为运算能力.”
如何在数学课堂中注重培养运算能力,提升学生数学素养,我是从以下三方面来实践的:
一、情境创设,注重趣味性与问题解决相结合
在具体情境中解决问题更容易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能深刻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上册“数学乐园”,是前6个单元学习后的综合实践课.游戏中一共有23道题目,包含了前6个单元所学的内容.根据学生入学仅两个月、识字量小、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经验少的实际,我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9道题(数的认识与加减法计算)进行探索和拓展.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开课伊始用学生特别喜爱的卡通形象“大头儿子”引入,自然地将学生带入数学乐园,点燃解决问题的火花,从而轻松地进入学习状态.学生明确了游戏规则后同桌进行合作,接着将9道题融入帮助大头儿子解决问题的情境中进行梳理、汇报和拓展.最后以大头儿子回到家里向爸爸妈妈汇报今天的收获结束本节课.纵观整节课,帮助“大头儿子”解决问题的情境创设,学生自始至终参与活动积极踊跃,巩固提升运算能力、丰富学生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渗透归纳的数学思想.
趣味性与问题解决相结合的情境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为数学能力的形成创设良好的氛围.
二、探究体验,注重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活动过程.”学生利用学具进行操作的过程,是对知识感知体验的过程,操作感知得越充分,算理就越清楚.在教学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下册“十几减8”一课时,学生能很快算出12-8的结果等于4,但对于怎么算出的过程却不是很清楚.通过教师引导:“你是怎么算的呢?你能[小棒或者画图来表示你的想法吗?”学生进行操作.学生先通过自己画图或摆小棒进行独立思考来理解算理,然后再通过同桌交流合作来加深对算理的理解,学生有了思维的碰撞,能力也进一步提升,最后由学生代表向全班交流自己的操作过程,计算方法进一步清晰.无论是画图还是摆小棒都是学生们感知算理的过程.从动手操作到语言表达,从理解算理到提升算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进一步提升.
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探究体验,更真实地再现思维的碰撞,为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奠定基础.
三、灵活运用,注重“数与代数”领域与其他领域相合
运算能力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既要纵向发展,也要纵横交错.运算是贯穿整个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因此运算能力在除“数与代数”的其他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搭配中的学问”需要帮助小女孩找出2件上装和3件下装的所有搭配.学生从猜测到验证,通过摆一摆、数一数,有的学生会直接用列乘法算式的方法算出有几种搭配方法.从摆一摆、连一连,到抽象出搭配中所含的乘法原理,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尤其是在需要搭配的数据较大时,运用乘法更加简便准确,从而优化了搭配的方法.
跨越领域的灵活运用运算解决问题,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运算的实用价值,为整体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