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敬业调查报告

敬业调查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敬业调查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敬业调查报告

敬业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1.1种植面积的变化

茶叶是市传统农作物,1978年开始,茶叶生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调动了茶农的积极性,1982年全市茶叶面积达到8.1万亩,为历史最高水平,产量350吨。百亩以上茶叶基地有136个,其中,500亩以上的有34个。有茶叶初制厂53家,精制茶厂4家。有地方传统名茶八个。即:南城麻姑茶、金溪云林茶、临川竹叶青、南丰军峰岩茶、宜黄米茶、黎川德胜毛峰、南城洪门岭茶和甜茶等。1982年后,由于茶叶市场不景气,加上1991年的特大冻害和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市茶叶生产不断受挫,茶园面积逐年下降,到九十年代未,面积不足3万亩。进入本世纪,经过淘汰和调整,到2007年,全市茶叶总面积2.6万亩,茶叶总产量1525吨。百亩以上茶园不到50个,茶叶初制厂10余家,精制厂1个,八个地方传统名茶绝大部分没有形成产量,消声灭迹。2001年以来,白茶和青茶(乌龙茶)等茶类有一定发展,其中,白茶面积约3000亩,青茶面积约3500亩。

1.2种植品种

市茶树主要品种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从安徽、福建等地引进的上梅州、福鼎大白和茶树群体品种,种植面积占现有面积的80%左右。上世纪九十年代引进了乌牛早、福云595、龙井43、浙农117等品种,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5%左右。进入本世纪以来,引进了安吉白茶、安溪铁观音等品种,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15%左右。

1.3茶叶产量

市茶叶绝大部分为绿茶,年产量1519吨,占总产量的99.56%,其中,名优茶产量254.7吨,占茶叶总产量的16.7%,主要品种有:龙井茶、毛峰茶、麻菇茶等。近几年开发出白茶、青茶等新茶类型,其中,白茶产量2.2吨,占总产量的0.14%;乌龙茶产量3.5吨,占总产量的0.3%。

2茶叶基地生产情况

市茶叶经过多年的发展和调整,在传统绿茶生产的基础上,发展了白茶、青茶生产,并且形成了一批生产规模较大,种植品种集中,有一定影响茶叶生产基地,总面积达到13800亩。

2.1绿茶生产基地

绿茶在市种植历史较长,是一项传统农业产业,是市茶产业的主打品种,在全市各县(区)都有生产。主要基地有:

2.1.1金溪县华侨农场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引进婺源绿茶群体品种,种植面积最大时达1.2万亩,后因城市建设用地需要,茶叶面积逐年减少,现有种植面积4100余亩。全场有七个分场,现已全部改为个体承包经营,每年生产龙井等春茶25吨,珠茶90吨,亩平均产值1400万元。珠茶销售上海、浙江市场。该场生产的“秀谷银毫”多次被评为省名优茶和地方名茶。

2.1.2南城县麻菇山茶场

有300多年茶叶生产历史,茶树品种以地方麻菇茶为主,上世纪八十年代形成一个发展高峰,引进了上梅州、福鼎大白等茶叶良种,面积发展到3200多亩。后因旅游开发、茶农下山,茶园失管,面积逐年减少,现保留面积1750亩,年产春茶约16吨,产值128万元。1985年麻菇茶被评为“省地方优质名茶”。

2.2白茶生产基地

白茶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在市种植,主要品种是福建的“福鼎大白”,由于是作绿茶品种引进的,因此,没有生产白茶。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白茶认识的提高,将其识为“名贵茶“,江南茶区出现了“白茶热”,市从2001年开始引进种植生产白茶,现有面积约3000亩,主要种植基地有二个。

2.2.1市农业科技园示范茶场白茶基地

由浙江茶农丁岳进父子承包,2001年从浙江引进“安吉白茶”,在该场原有老茶树品种“鸠坑”近30亩的基础上,扩种50余亩白茶,总面积达到80余亩。2007年在临川区太阳乡新建白茶基地面积200亩。该茶场以制做手工名茶为主,现白茶产量1000公斤,产值60万元左右。近年来,该场引进、培育的茶树品种100多个。该场生产的“玉茗芙蓉”、“玉茗春”等产品,获得2007年全国茶叶学会“中茶杯”特等奖和一等奖,多次获得省优质名茶称号。

2.2.2县香檀山茶业有限公司白茶基地

县香檀山茶业有限公司是县2001年通过招商引资从浙江安吉引进客商姚根富创办的茶叶企业,几年来,在县马头山、高埠等乡镇种植安吉白茶面积2300多亩,计划在2010年将白茶种植面积发展到8000亩。2007年生产安吉白茶2100多斤,产值168万元。近年来,公司生产的“白茶”多次获省优质名茶称号。

2.3铁观音生产基地

青茶(乌龙茶)主要产于福建等南方茶区,市过去没有种植。近年来,随着来投资的福建客商的增加,市场对青茶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同时,由于土地、劳动力资源比较充足和低廉,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在投资发展青茶。铁观音是青茶(乌龙茶)中品质上乘、种植面积最大、最受消费者欢迎的一种。2004年,福建人从福建安溪引进铁观音茶树在崇仁县河上乡试验种植200亩,现已投产,加工的的铁观音茶色泽、口味、香气等指标均达到要求,与福建安溪本地产品没有多少区别。这一结果初步说明从福建安溪引进铁观音到种植生产是可行的。目前,市铁观音种植面积约3500亩,主要种植基地有三个:

2.3.1省江南有机茶开发有限公司铁观音基地

省江南有机茶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9月,由福建客商严文周创办。2007年初,在南城县万坊镇黎家边村建立30亩茶苗繁育基地,从福建安溪引进“红心铁观音”短穗进行扦插培育,当年,出圃红心铁观音茶苗900多万株,全部种植在公司的茶园。2008年春,公司分别在临川区秋溪乡、乐安县南村乡和山砀乡、南城县麻菇山、黎川县龙安镇建立铁观音茶种植示范基地,总面积1600多亩,全部按照有机茶标准组织生产。2008年,公司利用自产茶叶和联营基地茶叶,可生产铁观音茶12000公斤,产值720万元。公司计划用3-5年时间,将铁观音种植面积发展到3万亩。

2.3.2乐安县大华山茶业开发有限公司铁观音基地

乐安县大华山茶业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由乐安人董崇芳创办。2007、2008二年,公司先后从福建安溪引进铁观音茶苗,在乐安县南村乡种植450亩和200亩。今年,预计可产茶450公斤,产值27万元,产品全部由县外贸包销。为了促进铁观音茶销售,在国家供销合作总社的支持下,2008年成立了中国供销合作社乐安县华盖山茶业专业合作社。

2.3.3崇仁县河上乡铁观音基地

河上乡是市最早引进种植铁观音的地方,2004年,福建安溪人在该乡岗山村种植铁观音80亩,获得成功。2005年和2006年,岗山村支部书记付国发接收福建人种植的铁观音茶园,并将种植面积扩大到210亩,所加工制做的铁观音茶经安溪品茶技师鉴评,认为该乡生产的铁观音茶色泽、口味、香气等指标均达到要求,与安溪本地产品没有多少区别。在试种成功的基础上,该乡2007年和2008年分别增加铁观音种植面积400亩和500亩,总面积达到1100亩。2008年,预计全乡可生产铁观音茶800公斤,产值16万元。

3存在问题

3.1产业化水平不高

市50%以上茶场是作坊式加工,产品质量标准不统一,拳头产品不多,龙头企业少而散,各自为战,生产、加工和销售呈分散的局面,环节多、成本高、损耗大,没有形成产业合力和规模效益。没有精深加工产品,大都为初级产品,价格相对较低,特别是绿毛茶均价仅为20元/公斤左右,加上间接成本偏高等,茶叶整体经济效益不理想。

3.2品种结构与布局不够合理

一方面是无性系品种少。市茶树无性系品种是近些年才引进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1/3,在老茶区主栽的茶叶品种仍是外地引进的“群体种”实生苗和20年前引进的“福鼎大白”实生苗,株间差异大,鲜叶质量不统一,且采叶期集中,近年来引进的白毫早、平阳特早等早熟无性系品种尚未形成规模,早、中、晚品种的结构还尚需调整。另一方面是茶类结构比较单一。市茶叶99%以上为绿茶,绿茶又以价格低廉的珠茶等机制粗茶为主,价值高、市场走俏的白茶、青茶产量少,茶叶总体效益处于低位。

3.3对茶业投入少,茶园基础设施差

各级财政对茶业的投入极其有限,茶农自我积累、自我投入的能力不足,茶叶生产条件差;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手段落伍,技术推广经费少,难以对广大茶农进行必要的科学用药、用肥培训,一些新技术无法及时有效地在茶区得到推广应用,茶农科学种茶水平提高不快,一些老茶场,茶叶加工厂房陈旧,设备落后,加上缺少冷藏条件,无法从源头上保证茶产品的质量。大部分茶园年久老化,基础设施不配套,生产上受制于天的现状未能改变。

3.4标准化生产仍处起步阶段

市无公害茶叶标准化生产尚未全面实施,目前金溪县华侨农场上报的无公害茶园,大多是低水平的管理模式。部分地区在新建茶园时,对水土保持不够重视,建园过程的水土流失较为严重。部分丘陵连片茶园的病虫害防治缺乏科学性,过分依赖农药,造成不必要的环境污染。茶叶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不配套,质量检测尚未正常开展。

4市茶产业发展意见

茶叶因含有人体必需的磷、钾、硫、镁、锰、氟、铝、钙、钠、铁、铜、锌、硒等27种无机矿质元素和蛋白质、脂质、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生物碱、茶多酚、有机酸、色素、香气成分、维生素、皂苷、甾醇等多种有机化合物,自古以来被识为“万病之药”,深受人们的喜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叶的消费量和消费水平也随之增长。市是个农业大市,有500多年茶叶种植历史,种植加工基础较好,有发展茶产业的潜力。通过这次调查,我们看到,近年来,市茶产业在沉静多年后,开始复苏,彰显新的生机,因此,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发展。

4.1发展思路与目标

4.1.1发展思路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标准化、无害化生产为手段,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实现产业化经营;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规模开发、做出特色;巩固提高绿茶、积极发展白茶、稳步开发青茶。

4.1.2发展目标到2013年,用五年时间,使全市茶叶总面积发展到6万亩,总产量达到3100吨,实现茶产业总产值10亿元。重点发展三大茶,其中:绿茶,由于总体效益不高,品种老化混杂,以巩固面积、改造提高为主,面积保持在2.5万亩左右,产量1300吨;白茶,因其营养价值高,种植加工技术成熟,市场潜力大,应大力发展,面积达到3万亩,产量300吨;青茶是新引进茶品种,由于在市种植加工时间短,种植加工技术和销售两头在外,要积极开发、稳步推进,品种以铁观音为主,面积达到1.5万亩,产量1500吨。

4.2主要措施

为了做优做大做强市茶叶产业,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4.2.1搞好产业布局和规划

要充分发挥现有茶叶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按照因地制宜、规模开发的原则搞好茶产业布局。绿茶:以金溪为主,重点抓好老茶园更新改造,增加名优茶生产,提高经济效益;白茶:以、临川为主,选用白茶、绿茶兼用的优良品种,大力发展;青茶:以乐安、南城、黎川、崇仁为主,品种以铁观音为主,加强与福建安溪的合作,引进加工销售人才,稳步发展,做出特色。茶园的选址要按照无公害、绿色产品的要求进行,避开污染源,单个茶园的规划面积控制在1000亩以下,以200-300亩为宜,以防规模过大,难以组织足够的采摘人力。

4.2.2加强茶业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抓好茶树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茶树无性系良种是发展名优茶的必要条件,是推行机械化和促进茶叶产业升级,实现优质高效的根本保证。主产县(区)要建立一个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做到自繁自用,促进茶树品种结构调整,推进茶树品种改良。二是搞好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主产区要建立县(区)、乡(镇)的茶叶生产技术网络,使茶农能方便得到所需的技术服务,使新技术能迅速地在生产中得到示范推广。三是加大培训力度。积极开展茶农技术和信息培训,为茶农传授先进实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从根本上降低农残,提高茶叶品质,实现农民增收。

4.2.3抓好茶叶标准化实施和监控

随着市场的国际化,对茶叶产品的质量与卫生的要求更加规范,因此必须加大投入,加强产品标准化和卫生监控体系建设。首先,要加强茶叶标准化建设。不仅要制订完善的茶叶产品标准体系,而且要制订茶叶生产技术规程标准,建立茶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指导茶农按标准组织茶叶生产。第二,要建立、健全茶叶质量监控体系。要完善市级茶叶检测机构的检测设备和功能,同时在茶叶主产区建立产地检测机构,不仅重视终端产品质量检测,而且要逐步实现“生产、贮运、销售”全过程质量控制,严格按标准要求组织生产和销售。

4.2.4发展壮大龙头企业

小规模生产和分散经营方式是影响茶叶综合竞争力及整个行业效益提高的重要因素,小茶厂,规模小、设备差,技术水平低,经营随意性大,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难于同农户之间形成稳定的产品供需关系。因此,各主产茶区应选择一些资金、设备、技术雄厚,发展潜力大的企业作为龙头企业,也可以资本为纽带对现有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创立大品牌和名牌,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要大力推广“公司+农户”或“公司+基地+农户”及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先进的生产经营模式,提高茶叶产业化水平,增加茶农收入。要树立品牌意识,搞好产品的商标注册,改进茶叶包装,树立名茶品牌,提高茶叶生产的经济效益和企业的知名度。

敬业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可喜变化

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于年。经过上十年的探索和发展准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条件渐趋完备,推进产业化经营的经验不断丰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典型不断涌现。特别是省委、省政府确定农产品加工的“四个一批”的发展战略后,我省农业产业化进入腾飞成熟的新阶段。出现了一系列可喜变化。

1、龙头企业快速成长。到年,全省已有国家级龙头企业33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34家,市级龙头企业1545家,县级龙头企业3058家。当年规模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收入1751亿元,其中销售亿元的企业465家,5亿元以上的企业72家,10亿元以上的企业20家,龙头企业的数量居全国领先水平。

2、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很快。在省委、省政府“四个一批”工程的指导下,各县市争创农产品加工值过100亿元的势头十分旺盛。目前已有11个县市农产品加工值过50亿元,其中东西湖区过300亿元,、过100亿元。年,全省农产品加工值达到3440亿元,比上增长34%,与农业总产值之比首次突破1:1,达到以1.08:1,一年的增长速度超过前5年的总和。如此发展下去,必将成为农产品加工大省而高耸于中华大地。

3、农产品加工园区蓬勃兴起。在省级20个农产品加工园区和9个示范区的带动下,全省形成了层层做规划,县县建园区的发展态势。预计全省已建和在建的各级各类农产品加工园区在80个以上。、、、已作出规划,力争到2013年,农产品加工值均达到1000亿元以上。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一可以提升农业档次,走出了农业大省靠卖初级产品的低效益老路,结束了喝珠江水、吃粮的历史;二可以增加新的就业岗位,促进城镇劳动力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三可以帮助地方财政增收,促进县城经济的发展壮大。

4、农业产业化链条正在形成。我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具有三大特征:一是涵盖范围广,既有粮、棉、油、猪和林木等九大优势农产品加工企业,也有水果、茶叶、蚕茧、食用菌等特色产品加工企业。二是加工规模因产品规模而上。粮、棉、油、禽、鱼等大宗农产品,相应发展了像等过10亿元和近100亿元的大中型加工企业;茶叶、水果、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小宗产品相应发展了萧氏、新城(当阳)、三里岗食用菌、聚达食品(房县)、房县神农中药材等年销售值数千万元的加工企业。三是精深加工起步趋势良好。福娃的营养糙米卷,使稻米升值5倍以上,而且原料资源丰富,产品食用方便,市场适应范围广,蕴藏着巨大的市场力。莱克和华山水产公司利用虾壳生产氨盐和甲壳素、建元食品公司从小麦麸中提取膳食纤维素、神丹公司研制生产的“低胆固醇营养健康蛋”、都绿源公司生产的茶多酚,以及萧氏茶公司即将投产的茶食品等,起到了引领拉长农业产业链条的作用。这三大特征,为我省农业产业化链条变粗拉长奠定了好的基础。

5、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方兴未艾。全省已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7643个,网络了全省近30%的农户。省级农业主管部门正在实施组织推进、组织示范、人才培训、农超对接、品牌培育五大工程,农业专业合作必将快速发展。这些合作组织涵盖了农业各产业和农业服务业,虽然规模有大小,模式有不同,但共同特点是,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合作社或直接与市场对接,或与龙头企业对话,还可承担国家下达的农业建设项目,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得到较好的体现,对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存在五个问题:

1、龙头企业不大。突出问题是散而小。龙头企业的数量居全国领先水平,加工值居中等偏下的地位;全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3300多家,加工销售值1751亿元,年均每个企业只有5000多万元,不足的1.5‰,不足的3‰;我省200多家饲料加工企业,年生产饲料400多万吨,仅及“六合”一个企业年产量的一半。年,全省农产品值3440亿元,也只占农产品加工值的18000亿元的19%。我省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农产值比为1.08:1,低于全国平均1.75:1的水平。

2、农产品品牌不响。“中国500最有价值的品牌”,全国有24个食品品牌上榜,我省周边省份均有上榜企业,而我省没有,这已是我省连续六年无上榜企业。

3、利益连接不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要求是促进农民增收。我们常常称谓的龙头企业,即农产品加工或销售企业,为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引导农民走向市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起到了重大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农民增收。但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连接机制基本没有建立起来,农民与企业两张皮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去年全省农产品加工值比上年增长30%以上,而农民从中得到了多少增收份额?可以说小得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

4、农民的农业主体地位不高。这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是关系稳定完善家庭联户承包制、坚持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大事。一些地方引进工商大资本进入种植养殖业,几千上万亩耕地转租给企业经营几十年,农民由耕地的主人变成雇农。这种作法看似提高了农业效益,转租耕地的农民每亩也可以得到几百元的租赁费,但在的风险是很大的。实际上是动摇了家庭联户承包责任制,剥夺了农民的主体地位和就业机会。熟悉种养业而失去种养机会且没有稳定职业的农民,有可能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

5、农产品加工层次不深。我省农产品加工仍然处在稻谷大米、小麦面粉(面条)、油菜籽食用油为主体的加工层次上,大宗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仍然是小打小闹。精加工、深加工产品的占比远不及、、、等省。在3400多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值中,精深加工产品的产值只能占到百分之几,没有形成气候,造成产业链条不长,资源综合利用率、转化增值率低,效益不高。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建议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是建设农业强省,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必须采取更加得力有效的措施,推进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再上新台阶。我们建议:

1、坚持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没有龙头,就没有产业化;没有大龙头,就发展不了产业化。做大龙头,需要从体制机制创新入手,改变小、散、弱的状况;需要从高科技嫁接入手,靠产学研合作,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延长产业链条。

首先,要确定打造航空母舰的发展目标,学习借鉴烟草的成功经验,靠行政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办法,做好企业整合工作。在每个同类行业选择1-2个基础好、机制活、发展力大的企业为核心企业,组建企业集团,统一企业商标,统一产品品牌,统一营销策略,聚集力量,提高综合实力和产品市场占有率。可考虑对现有的稻米、棉花、油脂、生猪、水禽、蛋品、淡水鱼、茶叶等主导优势产业的加工企业进行重组联合,重点做大做强福娃牌大米及制品、奥星牌食用油、神丹牌蛋品、精武牌禽肉制品、天种牌生猪及加工品、萧氏牌茶叶等品牌。企业的联合,最好是紧密型,也可以是松散型,无论是那种类型,都要坚持“几统一”,联合对外,聚集发展。

第二,靠发展精深加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一是大力开发油菜籽多层次加工与综合利用技术。设在的中国油料研究所,已研制出双低菜粕高效饲用技术、新型食用菜籽蛋白制备技术、菜籽粕制备多肽和复合氨基酸技术、菜籽皮开发利用技术,水化油脚开发磷脂技术、脱臭食甾出物提取维生素E及植物甾醇技术等。支持企业开发利用这些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就可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就能使企业靠单一的油脂加工转向深层次开发利用而把龙头做大做强。

二是下大力支持稻米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近15—20%稻壳、碎米、米糠、米胚经过生物科技工艺精深加工可得到100多种多附加值产品。以大米为原料的可生产高蛋白米粉、变性淀粉,加工前后比值可提高到1:4。福娃集团生产的营养糙米卷,使稻米升值5倍以上。

三是大力开发生猪、禽蛋、鱼虾等养殖产品的精深加工技术。以淡水鱼加工调理水产食品、鱼糜及鱼糜制品,风味休闲鱼制品、营养健康蛋白粉和调味料。以猪肉为原料制成猪肉脯、肉松,从猪血中提取延缓人体衰老的SOD、凝血酶、血红素、血粉;以猪骨为原料加工成骨粉、骨泥;以蛋品为原料制作蛋品发酵粉、速溶蛋粉、浓缩蛋液、鱼油蛋等,都有巨大的开发价值和升值空间。在欧盟和日本等国家养殖产品的深加工产品已有好的先例,我省应充分发挥产品大省的优势,加快深加工产品的开发步伐。

第三,支持龙头企业运用现货与期货两个市场进行产品交易。期货交易是市场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我省已有的美尔雅、长江等三个期货经纪公司,积极开展期货业务服务,为企业规避市场风险,扩大企业规模作出了一定贡献。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期货交易对发展市场农业的重要作用,支持龙头企业特别是油脂、棉花、饲料、小麦、早籼稻等加工企业参与期货交易,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组织+期货或龙头企业+农户+期货运作模式。由政府发起设立期货投资基金,由政策性投资公司运作,解决好企业进入期货资金短缺的问题。同时要注重期货人才的培养和期货知识的培训普及,加强期货交易的相关建设,如交割库等,为龙头企业进入期货交易创造条件,力争我省农产品期货交易量达到和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2、坚持以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为重点,培植壮大农产品品牌。品牌是质量、批量、信誉的综合反映。做大做强品牌必须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商品数量,讲诚信,守信誉。一是大力推行标准生产,按照各类基地不同产品,制定和颁发产品标准、质量标准和相关技术操作规程,力争大宗农产品无害化,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的产品绿色化,创造条件,大力发展有机生态产品,靠绿色化和有机产品赢得品牌知名度。二是大力发展高品质产品,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都市在全省率先推行的标准化果园基地建设,基地生产的柑桔价格比普遍园地产品高5—8倍。这一现象值得关注。全省九大优势农产品和九大特色产品基地,都应学习都的作法,从品种、栽培、用肥以及保护性措施等方面,作出具体可行的方案,促进基地产品产量高、质量好、绿色化,让农民生产的产品卖个好价钱,让农产品加工企业得到优质好原料。三是所有龙头企业,都要通过CSO9000、HACCP等质量体系认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生产,确保产品达到无害化、绿色化。四是整合现有品牌。对相同品种,相同质量的产品,由政府引导,将多个品牌整合为一个相对知名品牌,靠整合扩大品牌规模效应。五是重视基地建设,结合高产农田建设、低丘岗地改造、低产林改造等项目,加速标准化农田、标准园地建设,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3、坚持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农业产业化,必须坚持以农户的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宗旨,实行真正意义的种养加、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把建立和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作为产业化工作重点,确保产业发展壮大,农民持续增收,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实现这一目标,关键要选择好产业化经营模式。总结各地经验,发展前景最好、值得大力推广的模式大致有以下五种。

(1)企业+农户+订单+利润返还模式。洪森米业公司与农户按当时市场价格签订稻谷收购合同,公司按照当年稻米加工销售收益高低,向农民返还一定的利润,少则每百斤返2元,多则返5—8元,保证稻农收入高于其他地区。这是一种初级的利益联结模式,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推广价值。

(2)“几提供”一回收模式。就是农产品收购加工企业与农户签订生产收购合同,负责向农户提供良种,提供肥料(饲料),提供疫病防治服务,提供生产技术指导,按合同确定的价格回收农户的产品,保证农户有较好收益。汉口精武、温氏集团就是按这种模式运作的。温氏集团在的养鸡,通过向农民五提供一回收,保证农户饲养50天左右的优良肉鸡,每只能获纯利1—2元;在,有的农户一年可获利10万多元。福娃集团在当地与农户签订有机稻产购合同,也按这一模式运作,保证了有机稻生产农户比一般稻农亩均收益高20%以上。这种模式比较受农民欢迎。因为投入成本少,生产风险低,获得的报酬比其他农户多。

(3)公司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就是公司与合作社签订产购合同,合作社代表社员与公司谈判价格及应享受的权利。它的好处是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改变了分散的小生产进入市场的弱势地位,增强了农民的话语权,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主流方向。推广和应用这种模式,一是要推进农业各类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按照合作社法,规范合作社行为,使其成为真正代表农民利用的合作组织;二是要盘大做强专业合作社,靠能人牵头,组建跨乡镇、跨县市的大型农民专业合作联社,以大合作社对接大的龙头企业,发挥规模合作效应;三是要加强组织引导,促进示范社率先与龙头企业对接,实现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的同步成长壮大。

(4)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100万只蛋鸡专业合作社,社员分别由蛋鸡饲养者(农民)和参股经营的投资者组成。合作社统一购进鸡苗、饲料,统一技术培训指导,统一对蛋品加工包装,统一生态鸡蛋商标和品牌,统一对养鸡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参股经营的投入资金有效利用了社会资本,解决了养鸡户缺资金的难题。由于“几统一”,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商品市场价格,增加了合作社经济效益,确保蛋鸡生产者和经营投资者得到了丰厚的回报。这个实例虽然规模不算大,但它类似于日本的农协,充分表达了更高层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形式,农民高兴,市场满意,有效解决了农村基层组织“统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的事情。如果我省养猪、种粮、植棉大户,组成跨县市的专业合作社,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在合作社内形成一体化经营,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就能实现质的飞跃,保障农民持续大幅增收就有可靠的载体,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就能有效建立起来。

(5)股份合作模式。就是龙头企业与农业生产者(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农民的土地入股,农产品生产与农产品加工销售由股份公司统一核算。农民既是企业的股东,又是企业的打工者,既能参与股份分红,又能获得打工收入,与企业形成“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型利益联结关系。这一模式执行起来有较大难度,可以在小范囤试行,不断摸索经验。特别要注意防范因企业风险导致对家庭承包土地的侵犯。

4、坚持以城乡统筹为指导,建设和发展农产品加工大园区。这是产业聚集,形成合力,壮大企业实力的需要,是加速城镇化进程,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客观要求。要通过大园区建设和发展,形成一批50万人口左右的中等城市,形成一批上十万人口的中心大镇,形成一批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促进农村人口三分之一成为城市市民,三分之一到中心镇就业定居,三分之一的农村人口从事规模化农业生产。实现这个目标的客观可能性是有的。从发展趋势和现实基础看,以四季美农贸城成为中心,建设全国一流的国际农产品物流配送大园区,年交易额力争超过1000亿元;以新沟所在的福娃集团为中心,建设以稻米为主的营养食品生产大园区,力争年加工销售值突破500亿元,以莱克、华山水产品有限公司为中心,建设淡水鱼精深加工大园区,力争年加工销售值突破100亿元;以小溪塔国际茶城为中心,建设茶叶精深加工大园区,力争年加工销售值突破100亿元;拓展和提升国家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区的发展水平,建设东——食品精深加工产业带,发展粮油、猪肉、禽蛋加工食品,力争年加工销售值突破1000亿元。坚持数年,常抓不懈,努力把上述“五区一带”建设成为独具产业特色,精深加工产品覆盖全国市场的发达经济区。同时,将“五区一带”建设成销纳农村转移人口的重要基地,靠这一措施,力争转移农村人口200万人以上。

5、坚持以政策倾斜为保障,助推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我们在多处调查中,一些基层干部和企业在这方面的呼声很高。希望和制定实施“四倾斜”政策。一是资金倾斜。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主要是从事农产品加工、销售,原料收购批量大,季节性强,所需流动资金量大,迫切希望贷款政策倾斜。一方面,要降低贷款门槛,允许厂房、机械和库存商品作为贷款抵押品;另一方面扩大省级农业产业化担保公司担保资金规模,建议省财政投入担保公司的担保金由现在的1.8亿元增加到4亿元,支持担保公司滚动发展,不断扩大担保规模。通过上述办法,保障企业资金需要,提高企业开工率和设备利用率。同时,应给予财政扶持倾斜,对带动农民增收作用强的企业,在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基地建设、产学研结合等方面给予财政扶持。建议学习借鉴、等省的作法,在用好已有加工园区建设资金的同时,省财政连续5年,每年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用于上述项目支出的贷款贴息。

二是项目倾斜,各级财政应设立农产品加工专项、期货交易贷款贴息专项、农业产业化经营奖励等专项,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鼓励加工企业与农民一道共同开展产业化经营。城市从今年起每年安排500万元,支持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的作法值得各地借鉴。对已有农业项目,包括高农田建设、丘陵岗地改造、低产林改造、农田基地建设、农业水利建设等,都应优先安排到农业产业化基地实施。

三是用地斜倾。省里实施“四个一批”工程,对各市县促进大、影响大,发展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的积极性很高。但用地是突出的制约瓶颈。普遍要求对园区建设用地给予倾斜。建议将每年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优先安排到加工园区,并按政策减免园区土地征用的有关费用,简化审批程序。对龙头企业支持新农村建设,开展迁村腾地多出的土地指标,允许和支持龙头企业用于建设发展。

敬业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产品流通渠道,实现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这类组织在登记时要求起点低,协会发展不均衡,服务功能弱,市场竞争能力不足,人才和资金缺乏等问题,制约了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的瓶颈。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后,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基于此,我就当前我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的现状进行调查和研究。

一、全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现状

我区于1987年成立,有2乡2镇1街办,近11万人口,其中有8万多农村人口,2万多城镇人口,有45个村、7个居委会。目前,全区已登记农村专业经济协会18个,20*年撤销1个、注销2个。通过几年实践,部分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在我区虽然有一定发展,但总体上看,还处在探索发展的初级阶段,很多方面还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模不大、运作不规范,盲目发展。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多数协会规模不大,发展也不均衡,尤其是不规范。目前,我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15个,通过调查,大部分协会运作不规范,如收取会费、财务制度、会员大会制度等都没得到正常运作。规章制度流于形势,业务活动也较少。比如:协会收取会费。收取会费是协会生存的基本保证,也是开展协会工作、执行协会章程的关键一步。只有收取会费,协会和会员才会有相互促进、相互监督的作用,才更有生命力。而我区15个协会中只有2个协能够正常收取会费,运作相对规范,如桥边柑桔产销中心协会去年经会员大会通过会费标准,全年收取会费5000多元,每年为会员发行4期宣传刊,举办2期柑桔技术培训班,会员和当地群众非常拥护,会员收入有较大提高。而有的协会完全是行政单位命令不得已成立,成立后,没有开展一次业务和活动就“夭折”了,有的成立完全是为了向上争取资金,资金的使用没有具体的监管办法,没有建立财务帐,不参加年检等。同时,我们发现,有盲目发展的现象,如我区原注册了4个柑桔协会、3个养猪协会。20*年因自行解散注销1个柑桔协会、长期不开展业务撤销1个养猪协会,然而目前仍然还有继续到登记机关咨询登记柑桔协会相关事谊,并再三要求登记,登记机关认为,盲目地进行登记发证,势必会引恶性竞争,影响社会稳定。

2、机构不全、体系不稳、组织化程度不高。自2004年中央1号文件下发以后,各级政府要求迅速成立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推动“三农”迅速发展。起初,我们按照边发展、边登记、边规范的管理原则,采取灵活性和原则性相结合,做到先登记后规范,放宽登记条件,降低登记门槛。协会成立后,没有形成系统的工作机制,没有制定切实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没有强有力的管理措施。大多数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存在会员人数少、缺资金、缺场所、缺专职人员的现象,协会综合实力较弱,很难起到带动一方的作用,甚至处于名存实亡的“休眠状态”。从调查情况看,农村专业技术经济协会存在《章程》制定不规范、组织机构不健全,内部制度不健全等机制运行不良现象。有些制度虽然制定了并且也上墙悬挂,但都没有按制度具体操作,一纸空文,如财务制度,全区目前只有一个协会按照财务规定做帐。协会组织机构不健全,主要是组织机构人员配置不齐,全区没有一个协会有专职人员具体负责协会的日常工作;“三无”情况比较突出,十五个协会基本上没有固定的协会场所,没有常设机构,没有固定专职人员;加上从2007年7月开始,《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施行后,农业部门重点开展农村专业合作社的组建工作,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由于无补助资金,纷纷要求注销协会成立合作社,从而使农村专业经济协会面临挑战,发展更为艰难。由于组织化程度不高,影响力小,缺乏带动力,导致协会的操作和发展往往是“能人带着干,能人说了算”,一般会员很难发挥其作用,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等。

3、政府培育工作欠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是农村改革中产生的新生事物,政府职能部门应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大培育力度,积极引导协会依法自我管理、自我完善。但是,政府相关部门培育发展协会的工作还存在着很多不足。首先表现在思想上错位,盲目成立协会,普遍开花,同类协会较多,没有统筹规划和指导,政府从资金上的奖励力度不明显。客观上来讲,有的协会的成立完全是为了争取上级的资金,根本没有在协会发展上下功夫,没有真正为协会今后的生存来考虑问题,没有从会员利益着想,最终协会是自生自灭。同时,协会管理者对相关政策缺乏了解,缺乏政策方面的知识,执行和运用相关法规、政策不是主动自觉的,而是被动接受政府职能部门的安排,对于政府部门的某些不合规范的行为也不能给予监督和抵制。其次是对协会管理者的培训力度不足。比如政策法规、管理知识、实用技术、市场信息等,但目前为止除民政部门、农技部门对其进行过培训外,缺乏更多的培训,协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

3、职责不明、功能单一、成效不明显。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不以盈利为目的,而以最大限度为会员服务为宗旨,做到“民办、民管、民受益”,其业务范围主要包括搞好协调,维护会员利益;加强行业自律,建立行业诚信,规范市场秩序;提供政策、技术、信息等服务,进行生产经营指导;开拓市场,畅通流通渠道。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作为一种新型组织,无论农民和协会的发起者,还是少数领导,对农村专业协会的“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还不能正确把握,宗旨不能深刻领会,对发展前景持不乐观的态度。具体表现在:有的农户“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自立能力、自我发展功能不强,有依靠组织习惯,在合作时只能赢不能输,也就是只能利益共享,但不能风险共担;有的种养殖大户和能人缺乏奉献精神,对领头组建农村经济协会总是顾虑,怕泄露了自己的专业技术,怕同行砸了自己的饭碗;有的干部注重眼前利益,把上级给不给钱和给多少钱作为建立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前提,忽视了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潜在效益。

二、今后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对策与措施

1、制定优惠政策,重点扶持。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区制定的相应政策。对协会举办的公司或企业,税务和工商给予政策上的扶持,采取民政部门摸底认定,税务部门审核,在税收上先征后返或限期进行减免税收的办法进行先发展后管理,从而激发协会的积极性。二是对协会真正开展好的,见成效的,切实给当地农民带来经济收入的,各级政府对做出贡献的协会和主要负责人不惜重金给予奖励,重点扶持。三是进一步加大经济环境整治力度,规范经营秩序,严厉打击非法协会,为协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制定规划,稳步推进。民政部门作为农村经济协会的登记管理部门,农业、科技、土地、林业、工商、公安等部门密切配合,加大调查研究力度,当好政府参谋,制定培育农村经济协会“稳步推进,有序发展”的整体思路。重点在特色农业发展中,引导企业和农民自愿组建农村经济专业协会,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实现“一个协会就是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带动一批农民”的格局。在具体操作中,规范管理和典型示范相结合。民政部门和业务主管单位要形成合力,对登记的协会进行管理和指导,做好服务工作。指导协会通过民主方式完善规范的章程,并经常行使管理职责,确保其规范运行,健康发展;对长期不开展业务,管理松散,名存实亡的协会,严格按规定进行注销。

敬业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一、以冬泳的勇气坚定信念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面对危机,全县上下应该充分了解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深刻把握我县工业企业的运行情况,深入分析经济危机产生的影响,以冬泳的勇气,坚定信念,提振信心,积极应对。

经济形势“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已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其涉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冲击强度之大,为上个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所罕见。对我国的经济影响不仅表现为对资本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冲击,使我国外汇储备大幅缩水,而且导致出口份额减少。由于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高达60%,出口主要集中在受危机影响较重的欧元区和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因此,致使我国的出口份额大幅减少,对我国的实体经济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危机衍生机遇,这是在世界范围内的一次市场的重新“洗牌”,必将推动全球资本、产业、技术的加速转移和整合,这对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无疑是一次难得机遇,对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县工业经济运行相对平稳,受冲击相对较小。当前,我县的棉纺织、面粉加工行业经营趋于稳定,行情逐渐回暖,但利润空间较小,发展前景令人堪忧。植物油加工行业波动较大,棉籽价格高企,而卫生油、棉粕、短绒等成品的价格受外盘大豆类产品价格的影响,涨幅较小,导致企业经营倒挂,加工无利可图,甚至亏本,大部分企业停产静观其变。仅造纸行业受危机影响较小,发展后劲比较充足。棉纺织企业的开工率达90%以上,而植物油企业的开工率仅为20%,面粉、造纸行业的利润率分别为0.5%和25%。总体来看,我县工业企业多数从小作坊式家庭经营起步,通过资金的逐步积累,“雪球”式滚动发展起来的,经济外向度不高,工业化、城镇化正在加速推进,生态环境好、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工业园区初具规模、商务成本相对较低。因此,我县工业经济受危机的冲击相对较小,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基本趋于平稳。

坚定信念,提振信心。历史的经验证明,信心是战胜危机的核心要素,信心是战胜危机的力量源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次世界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增速放缓的根源是信心危机。遍观全球各国,无论是政府的发展信心,消费者的消费信心,还是企业家的投资信心都产生了极大的起伏波动。美国前总统罗斯福说过一句名言:“最大的恐惧来自恐惧本身。”在宏观经济低迷的局面中,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积极的心态、坚定的信心,是勇气和力量的源泉。因此,面对危机,关键是要提振信心。我们不能置身其外,独善其身,应该以冬泳的勇气,坚定信念,积极应对。一方面,政府要稳定全局,提振信心。在发达国家经济遭受重创之时,以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为代表的“金砖四国”等新兴市场经济体正在这场危机中显现出难得的一抹“亮色”。特别是我国陆续出台政策措施的效果正在显现,被视为“世界经济稳定的来源”。无论是全世界最大的全球性综合投资银行——美林证券,还是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对中国经济寄予厚望,认为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轨迹将介于“V”和“U”之间。(所谓“V”形走势,就是说经济运行在触底之后会迅速反弹,快速上行;所谓“U”形走势,就是说在经济触底之后会持续一段低迷状态,然后实现恢复增长。)这就是说经济可能会有一个短期调整,但会较快回升,并将先于全球经济走出低迷。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政府的信心是最重要的,因为政府的信心对全社会具有引导和带动作用。政府要强化宣传,加强引导,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经济前景的信心,因为信心决定着他们的生活,特别是消费的行为方式,最终会反作用于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企业要坚信“多难兴邦,多难兴企”。企业是经济发展的市场主体,企业家是企业的顶梁柱。企业的整体信心对企业发展、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企业要坚信“失之东隅”,必“收之桑榆”,越是艰难,越要积极面对,不要被眼前的市场低迷现象所吓倒。2009年1-2月份我县企业的销售额、利润分别实现30.07亿元和1.7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01%和5.23%,实现了开门红。因此,面对危机,我们要坚信危中生机,危后有机。只要我们坚定信念,积极作为,就一定能够做到“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二、以冬泳的方法抢占市场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加剧,中国经济也感到了丝丝寒意。为应对危机,政府应该积极为企业创造优良环境,提供优质服务。企业也应该创新方法,练好内功,在“冬泳”中实现强身健体。

政府应加强收费管理,减轻企业负担。企业兴,则经济兴;企业强,则经济强。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企业更需要关爱,更需要支持,建议以“服务基层、服务项目、服务企业”的三服务活动为契机,加大环境优化力度。企业老板普遍反映,在国家取消养路费和二级公路收费站以后,公路、交通、交警及部分执法部门收费严重,对企业的正常运营产生了严重影响,对来我县卖棉花、棉籽的车辆超载、超高、改型查得十分严,一旦被查至少交50元罚款,导致很多外地运棉车辆不敢来我县交易。不少企业老板还反映,2008年我县“百日无收费活动”期间,环境较好,但活动过后,某些执法部门对企业变本加厉的收费。如:某部门在活动时表示全年只给企业收费2万元,但活动过后却狮子大开口,变为4.5万元,稍有异议,就故意刁难,企业老板对此是敢怒不敢言。这对在危机下勉强经营的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针对此种现象,建议物价、监察等部门要全面清查涉企收费项目,规范收费程序,最大限度降低收费额度,减轻企业负担。同时,要强化跟踪监督,定期不定期组织有关部门深入企业对收费情况进行全面检查,通过设立投诉箱、投诉电话和电子信箱等多种投诉形式,对故意刁难企业,不按规定收费的部门,公开曝光,严肃处理。各职能部门应切实开展好“三服务”活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为企业搞好服务,特别是针对当前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苦难较多的实际,创新服务措施,对困难企业跟踪服务,主动帮助企业解决土地、资金、用工等方面的问题,真正为企业排忧解难,使企业快度难关。

行业协会应积极发挥行业自律,提高诚信意识。据调查,我县虽然成立了棉纺织、植物油等行业协会,但是行业协会有名无实,严重缺乏行业自律,抢占市场、争夺客户的现象时有发生。据植物油协会反映,2008年,油脂协会为稳定价格多次召开会议,虽然开会时大家都表示遵守约定,但是会后大家还是各自为战,企业间恶意竞争的现象时有发生,内耗仍然严重。对此,政府应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建议各行业协会要制定严格的协会章程和制度,明确协会责任与义务,严格行业管理,真正发挥行业协会自律、自治的组织作用,提高整个棉纺织、植物油等产业抗御风险、应对市场冲击的能力,切实提高企业的诚信意识。广泛收集市场信息、产业动向、交易动态等信息,实现信息、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的共享,积极为企业搞好服务。

企业应创新理念,抢占市场,实现稳健经营。“冬眠”捱危机,不如“冬泳”克危机。面对危机,等待观望,犹豫彷徨,就可能陷入被动,失去先机;苦练内功,蓄势待发,才有可能在形势复苏后迅速起跑,实现赶超。因此,在复杂的经济危机形势下,企业应该大力提升企业老板的素质,定期聘请有关专家学者,给企业老板进行专题培训,加强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产业发展政策的学习,使他们破除陈旧的发展观念,激发发展欲望。有针对性地组织企业老板到发达地区参观考察,实地学集团、大公司科学的管理方式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全面提升企业家的整体素质,让他们敢于打破传统经营模式,积极转变经营理念,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建立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鼓励参与资本市场,积极协调金融创新,拓宽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加强品牌建设,加大宣传力度,创新营销模式,积极利用好网络等媒体,开展营销活动,深入挖掘扩大客户群,切实提高企业及产品的知名度与美誉度,积极抢占市场,扩大市场份额,企业要积极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短期经营运作计划,确立发展方向,从战略上避免经营上的“近视”现象,实现企业的稳健经营。

三、以冬泳的过程强筋壮骨

化危为机在于为。纵观世界经济形势,发展轨迹都遵循着繁荣、回落、调整、再繁荣的规律。当前我县就正处于经济周期性发展中的调整期,此时进行技术改造、结构调整成本相对较低,因此,全县上下应以冬泳的勇气直面挑战,勇闯激流,危中求机,变道突围,在金融海啸的剧烈冲击波中转型升级。

敬业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换句话说,循环经济是指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实现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小的污染来获取最大的发展,自“十一.五”开展工业循环经济经以来,**区的工业经济快速持续增长,连续三年的增长速度达到了25%以上,工业产业结构初步形成,质量效益显著提高。

至今年6月,全区累计工业总产值完成74.6亿元,增长25%以上;财政收入完成12.28亿元,增长20%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1亿元,增长30%以上。初步形成了农产品加工、建材(钢铁、水泥、砖瓦)、有色金属采选、制糖、金属硅、烟草(香料烟)、酒类(啤酒)、木材加工、大理石板材等支柱产业为支撑的工业发展新格局。

二、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十一.五”以来全区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已经达到了9户,增加了2户。其中4户废旧金属回收公司,2户废啤酒瓶回收公司,1户废耐火材料回收公司,利用废砖瓦、废石渣、废炉渣等多种工业废弃物水泥生产企业2户。累计回收利用各类废弃物39.52万吨,实现销售收入70180.5万元。

回收废旧金属10.26万吨,生产钢材9.75万吨,实现工业产值3.7亿元。

利用废蔗渣21.1万吨,节约煤炭资源60285吨(标煤),产生经济效益4823万元;利用废糖蜜55230吨,生产酒精15780吨,产生经济效益5996万元;利用废弃物滤泥、废醪液47200吨,生产甘蔗专用滤泥复混肥7300吨,产生经济效益1460万元。

回收粉尘10460吨,废砖瓦、废石渣、废炉渣等多种工业废弃物80909吨,生产水泥37.61万吨,产生经济效益13163万元。

回收废耐火材料2747吨,生产耐火砖5060吨,产生经济效益1017万元。

利用各类工业固体废弃物16800吨,生产节能新型墙体建筑材料800万块,产生经济效益240万元。

回收废啤酒瓶40822吨,产生经济效益3777.5万元。

回收木材加工的废弃物10920,生产机制木炭3120吨、产生经济效益2704万元。

工业循环经济工作的深入开展对工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

一是避免了工业废弃物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净化了环境。二是成功的运用了“以废治废,变废为宝”,“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工业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三是通过实施工业循环经济,支柱产业不断壮大,区工业产业结构初步形成,支柱产业,拉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6%。工业经济已培育了8户工业产值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了34户,经济量占全区工业经济总量的71.4%,成为全区工业经济的主要支撑,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很好的处理了经济增长与工业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关系。工业企业消耗能源总量控制在34.9万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3.6%。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下降到399.2立方米,下降2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水,循环利用率达到60%以上。绿色环保产品生产企业达到13户,实现工业产值45000万元;重点产业工业污染治理,工业废水、废气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达标率达90%以上;环评执行率和“三同时”保持100%,所有新、改、扩建项目污染物全部达标设计排放。淘汰主要高耗能、高污染落后生产能力,钢铁淘汰落后工艺生产能力,整体等量搬迁康发钢铁公司生产线,提高工艺生产设备装备水平,工艺,环保设施达到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标准;淘汰了落后电冶炼炉生产能力联合金属硅厂6800kva、乾鑫金属硅厂4000kva),产量9000吨;水泥淘汰保山西庄建材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落后立窑生产线,产量10万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耗总量17180吨标煤;煤实物量628362吨,折标煤18424吨;电力实物量17346万kva,折标煤21320吨;燃油实物量2690吨,折标煤109342吨;木柴、焦碳等折标煤22694吨。

三、主要措施

(一)加大宣传,提高认识,营造全民参与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浓厚氛围。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既关系当展,又惠及子孙后代,利国利民,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要通过运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和印发宣传品等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大力普及循环经济相关知识,广泛宣传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提高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各级领导干部树立

科学的发展观,把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到各项经济工作中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企业领导树立循环经济的新观念、新思维,创新发展思路,开拓性地经营企业;使公众树立自觉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自觉抵制浪费行为,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及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逐步变成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二)强化领导,落实责任,健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工作机制,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一是组织落实,成立由区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循环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由发改委、环保、财政和科技等职能部门组成的常设性工作机构。二是责任落实,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目标考核体系,对区直有关委局和重点企业下达发展循环经济责任目标,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三是研究制定政策,通过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认真分析本地本部门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本地本部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四是强化督查督办,发展循环经济领导小组要定期听取汇报,研究工作,深入基层,发现和解决问题。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加强协作,确保循环经济项目、资金、技术和优惠政策落实到位,扎扎实实地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建立适合我区实际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纳入“十一五”规划。要通过调查研究、科学论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编制符合全区实际的循环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统筹安排节能、节水、工业垃圾综合利用、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等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重点围绕建材(钢铁、水泥、砖瓦)、有色金属采选、制糖、金属硅、烟草(香料烟)、酒类(啤酒)、木材加工、大理石板材等支柱产业为支撑的九大产业,拉长产业链条,优化产品结构,促进产业之间的共生耦合,协调发展,重点安排工业废弃物再利用、再循环项目。围绕“三废”的综合利用,重点发展综合钢铁、水泥、砖瓦利用等项目;在建材生产及转化方面,康发钢铁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围绕废金属的综合利用,重点发展水泥、通过建立适合我区实际的发展模式和经济体系,使全区工业循环经济有序运作,快速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