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再生资源行业盈利模式

再生资源行业盈利模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再生资源行业盈利模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再生资源行业盈利模式

再生资源行业盈利模式范文第1篇

市场庞大 巨头进入

根据商务部统计,2014年我国十大类别的再生资源回收总量约为2.45亿吨,回收总值为6446.9亿元。如此庞大的市场,吸引了100多家再生回收平台,其中不乏百度、阿里巴巴等BAT巨头。不过,这些平台出发点不一样,各自的模式也不尽相同。

“再生活”公司通过一年多的摸索,自建回收队伍和物流体系,提供周期性的回收和生活服务,吸引了北京、上海20余万用户,日单量达1万余单。

2015年7月,“城市矿山第一股”格林美启动了全国首个全方位分类回收互联网平台“回收哥”,欲成为全国最大的废品废料供应商。“回收哥”专注废品回收,在荆门、武汉、深圳、广州4个城市整编了3000多个回收人员,单日废品回收量已突破300吨。

去年8月上线的“淘弃宝”也自建队伍,为家庭和企业提供废品上门回收服务。成立时间较短的“淘弃宝”年后将自建分拣中心完善物流体系,并把业务范围从北京市五道口、学院路、回龙观区域扩展至知春路、望京,未来还将进军深圳、成都、西安、广州等地。

“换钱”则更关注回收行业本身,除了为已有的万余名用户提供便民的废品上门服务,还想为从业者改善就业环境,谋得社会福利,最终提高回收行业的效率,使该行业标准化。

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副会长潘永刚曾表示,“互联网+”模式可有效整合现有回收人员,提升回收市场的管理层次和整体水平。不过,也有专业人士担忧,没有政府的支持和充足的资金,这些平台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

初心不一 服务模式各异

这些再生回收平台有着相似的服务模式。

首先,通过APP、微信服务号等渠道搭建平台,用户在平台上下单,回收人员接单后与用户联系上门回收废品。

其次,收集的废品直接售卖给再生资源处理企业,将传统的产业链条从5至7条压缩为3条,从而提高了行业效率。传统的回收产业链条分别是用户、个体回收人员、回收站、分拣站、大型回收站、加工处理企业等,而像“再生活”或者“回收哥”只有3条,用户、回收O2O平台、加工处理企业。

不过,因为初心不一,以及对回收行业的理解不同,它们提供的服务种类和回收队伍的建立方式都不一样。

“再生活”专注于用户,因此一切服务都围绕着用户展开。该平台创始人夏凡介绍,“再生活”已建立了二百余人的线下服务队伍为家庭用户提供服务。用户卖废品的收入以余额的形式存入个人账户,可用于兑换平台便利店的商品和维修手机等生活服务。

夏凡调研发现,单卖废品是亏损的,上门一次成本6元,而收废品的平均客单价只有4元。因此,“再生活”的业务模式为,一次上门,解决客户两个问题。“回收废品的同时为客户配送周期性消耗的家庭日用品,用两端业务的毛利弥补一次上门的成本。”夏凡说。

这种回收+配送的“正逆物流”运营模式获得了投资者的青睐。2015年1月“再生活”完成天使轮融资,同年7月完成A轮融资。今年年初,“再生活”将启动B轮融资。

“淘弃宝”也使用“回收+配送”的服务模式。不过,与“再生活”不同的是,“淘弃宝”发现,超市、便利店、零售店等企业用户每天能产生较多的废品,为平台带来可观的利润。因此,除了为5万多个人用户提供服务外,“淘弃宝”还为企业用户提供现金结账的周期。“淘弃宝”创始人李天亦表示,个人用户想象空间大,流量积累后可以为公司带来更多盈利点,例如通过废品了解用户消费习惯。企业用户利润高,为公司提供了六成现金流。

凭借着个人用户和企业用户双重服务模式,“淘弃宝”完成了Pre-A轮1500万元融资,今年3月将启动A轮融资,打开北京市场,未来将延伸至深圳、成都、西安、广州等地。承接了格林美的回收业务,“回收哥”的用户同样包括个人用户和企业用户两类。不过,“回收哥”的企业用户多为工厂,一次即可回收上百吨废品。考虑到工厂废品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回收哥”使用自有员工而非加盟人员负责企业用户。

“换钱”创始人马宁大学时期就卖过废品,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痛陈该行业的种种弊端:唯利是图,标准严重缺失,企业没有社会责任心引发二次污染,一线回收人员收入差距大,承担着最重要的工作却未换来应有的尊重等。因此,他聚焦于如何改善一线回收人员的工作环境和整个行业的效率。

马宁介绍,“换钱”要塑造三个价值:一是为老百姓创造价值,提供O2O废品上门回收便民服务,同时培养其垃圾分拣的习惯;二是为回收人员提供更稳定、体面的工作和更公平的交易环境,为他们解决一些社会福利问题;三是在回收行业塑造标准,通过自动化、机械化和信息化的方式,优化整个供应链,提升效率,控制回收物的流向。“换钱”没有建立电子支付体系,所有交易现金结账。加盟的回收人员从用户手中购得或者捡拾到废品后转卖给“换钱”,后者再转卖给加工处理企业。

回收队伍 自筹还是众包?

目前,回收O2O企业建立回收队伍有两种方式:一是招聘社会人员成为公司全职员工,开展上门回收业务;二是以众包的方式,邀请一线回收人员加盟平台,用抽成或者转卖的方式支付报酬。

自建队伍的“再生活”认为,原有回收人员管理难度大。随着大宗商品市场国际价格不断回落,废品价格也大幅下降,最底层的个体回收人员在行业的生存空间遭到市场挤压,难以保证服务的持续性。个体回收人员原先的盈利模式在于区域垄断、价格不透明、缺斤少两等,整编时就要考虑,价格透明化给回收人员带来的损失能否通过导流的订单量弥补。

“淘弃宝”通过千份当面访谈发现,个体回收人员的素质是一大隐患。居民认为上门回收或多或少地侵犯到了自己的隐私,因此不愿意让公众形象不佳的回收人员进入自己的住宅。而且,对于专注用户的两家企业来说,整编回收人员意味公司无法抓住用户。

不过,“回收哥”认为,上述弊端也是机会。该公司总经理张宇平认为,岗前培训和一套完善的评价考核体系能够解决管理问题。在回收人员的生存空间遭到挤压时,“回收哥”用五到七成的抽成比例更能吸引个体回收人员加盟。

“用利益吸引回收人员加盟,且门槛低,只要有钱赚,回收员就会坚守。”张宇平表示,压缩产业链后,可以用节省的成本来补贴支付给加盟人员的抽成,最后“回收哥”还是能比传统回收模式多挣一到两成。

“当自建的队伍做大后,你会发现,你也变成了区域垄断。”马宁表示,区域垄断是回收行业孕育出的生态环境,自有其道理。

再生资源行业盈利模式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发展循环经济应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写入宪法,当前应加快建立起一套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包括建立衡量循环经济的标准、建立企业实施循环经济的财政、税收等激励制度、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绿色保障制度体系、绿色技术支撑体系、废弃物资源化产业体系。应借鉴发达国家实施循环经济的政策、立法成果。

1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1.1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保障资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我国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环境污染、资源危机、生态安全等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瓶颈。依据国家环保总局的统计分析,我国万元GDP能耗水平超过发达国家3一ll倍。每创造一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是日本的11.5倍。中国的能源利用率仅为美国的26,9%,日本的l1.5%。到2020年,要再实现GDP翻两番。即便是按能源再翻一番考虑,保障能源供给也有很大的困难。如果继续按照传统的发展模式来实现工业化,中国的资源需求量将接近世界其他国家资源消费量的总和。当前我国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已近极限,每年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超过1000亿元,每年用于改善环境的经费高达2830亿元。

1.2发展循环经济是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O的《贸易技术壁垒协定》和《卫生与植物检疫协定》要求各缔约国在制定国内法规时以国际标准为基础。加入WTO后,由于我国出口的部分产品的环境标准低,在国际贸易中经常遇到少数发达国家技术壁垒和反倾销诉讼。这已影响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我国出口产品应当符合国际市场环境标准和市场准人、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等,否则,产品将可能会失去国际市场。

2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立法借鉴

自从2O世纪90年代国际社会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把发展循环型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深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已经成为整个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和趋势。以立法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是西方国家的重要举措.为我国以立法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能提供相关启示和借鉴。

2.1德国的循环经济立法

德国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德国的废弃物处理法于1972年制定,但当时只是强调废弃物排放后的末端处理。1986年德国制定《废物管理法》,强调要通过节省资源的工艺技术和可循环的包装系统。把避免废物产生作为废物管理的首要目标。1991年,德国首次按照资源~产品~资源的循环经济理念,制定《包装条例》,规定生产商和零售商对于用过的包装,首先应避免其产生,其次要对其回收和利用。该《条例》将各类包装物的回收规定为义务,设定了包装物再生循环利用的目标。1992年。德国又通过了《限制废车条例》,规定汽车制造商有义务回收废旧车。1996年德国推出了新的《循环经济与废物法案》,提出将系统的资源闭路循环的循环经济理念从包装推广到所有的生产部门,该法规定,每年总计产生超过20o0吨以上废物的制造者,必须对避免、利用、消除这些废物制定一个经济方案,包括:需要利用和消除的危险废物的种类、数量和残留物:说明已经采取和计划采取的避免、利用和消除废物的措施;说明何种废物缺乏利用性而必须进行消除及其理由。

德国法律明确规定自1995年7月1日起,玻璃、马口铁、铝、纸板和塑料等包装材料的回收率全部达80%。在德国的影响下,法国提出2003年应有85%的包装废弃物得到循环使用。荷兰提出到2000年,废弃物循环使用率达到60%。奥地利的法律要求对80%回收包装材料必须再循环或再利用。丹麦要求2000年所有废弃物50%必须进行再循环处理。

2.2日本的循环经济立法

日本是发达国家中循环经济立法最全面并提出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国家。1991年制定了《关于促进利用再生资源的法律》,其目的是减少废弃物,促进再生利用以及确保废弃物适当处理。1997年又制定颁布了《容器包装再利用法》,据此逐渐建立起了相互呼应的循环经济法规。2000年是日本建设循环型经济关键的一年。该年召开了“环保国会”,通过和修改了多项环保法规,包括《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特定家庭用机械再商品化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食品循环资源再生利用促进法》、《建筑工程资材再资源化法》、《容器包装循环法》、《绿色采购法》、《废弃物处理法》、《化学物质排出管理促进法》。

上述法规对不同行业的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再生等作了具体规定。如《废弃物处理法》第3条第2款中规定,“生产者应当努力对伴随其生产活动而产生的废弃物加以再生利用,以减少废物的排放量,同时,在产品的制造、加工、销售过程中,应当考虑所制造、加工、销售的产品、容器在变为废弃物时,不会使它们的恰当处理变得困难。”《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从法制上确定了日本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提出了建立循环型社会的目标和根本原则,该法宣布要从过去那种“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经济社会中脱胎换骨,转变为21世纪的“最佳生产、最佳消费、最少废弃”的后工业时代生产、生活方式、构建一个降低环境负荷并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循环型社会。日本是世界上率先以基本法的立法模式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国家。与德国先在有关具体领域实施循环经济思想,然后建立系统整体的循环经济法规不同,日本是先有总体性的再生利用法,然后向具体领域进行推进的。

2.3美国的循环经济立法

美国虽然于1976年通过了《资源保护回收法》,1990年通过了(1990年污染预防法》,提出用污染预防政策取代以末端治理为主的污染控制政策,但目前还没有一部全国实行的循环经济法规或再生利用法规不过自从2O世纪8O年代中期,俄勒冈、新泽西、罗德岛等州先后制定促进资源再生循环法规以来,现在已有半数以上的州制定了不同形式的资源再生循环法规。

3循环经济的价格障碍与政府财税职能

3.1企业实施循环经济存在着价格障碍

在我国矿业生产中.存在着矿藏资源价格过低和矿业生产支付的环境成本过低现象,而在原材料回收、加工、再生环节中却要付出较高的环保成本,由此造成了原材料价格显著偏低,而再生资源价格没有优势,另外,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再生成本高,规模效益差.以上原因导致在自由市场条件下循环经济生产方式很难自发产生

3.2政府需用财税政策克服企业实施循环经济的价格障碍

政府推广循环经济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要运用各种财税、经济手段克服企业回收、利用再生资源的价格障碍.让实施循环经济的企业有利可图.使企业自觉“循环起来”。

4加快建立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法律、政策、制度的推进和保障;需要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需要企业、科学界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需要资金、技术的强力支撑。

4.1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基本国策写入宪法

在我国《宪法》和《环境保护法》等法律中应增加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条款,且在相关立法中应将推进循环经济作为发展经济、保护环境立法之理念。在此基础上制定我国《促进经济生态化发展法》、《资源综合利用再生利用法》、《可再生能源法》,同时加快建立具体资源再生行业法规,技术规章等。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来推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应首先体现在综合经济部门制定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投资政策、环保政策、产品回收政策等方面。当前,应加快建立起以《循环经济促进法》为核心的一整套促进、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在立法上,应将发展循环型经济、建设循环型社会作为政府、企业、民众的义务。

4.2实施循环经济要从根本上实行“四个转变”

一是由环保计划管理型向环保市场经营型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政府的职能主要是制定标准、规则、政策和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实施循环经济的激励和惩罚措施,而环境保护则要努力向社会化、产业化、专业化、企业化经营的方向发展。

二是由传统的单向思维向新型的多向循环思维转变:各类经济建设项目,应综合考虑资源消耗、污染治理、废物利用、清洁生产等环节,应以循环经济的理念为指导。实现减量——再用——循环的最大效益目标。三是由经济运营型向绿色运营型的转变:现代企业,不仅要为企业和国家创造财富,更要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成本。努力实施绿色产品战略,这就需要牢固树立绿色经营思想,包括如绿色管理、绿色开发、绿色生产过程、绿色技术保障体系。实现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四是实现传统工业向生态工业的转化:循环经济下的工业体系主要有三个层次,即单个企业的清洁生产,企业间共生形态的生态工业园区以及产品消费后的资源再生回收。

4.3建立衡量循环经济的标准

衡量工业部门是否实施循环经济,应看它是否以“减量”和“循环”为主要手段。并通过资源利用上的减量和将主要废弃物资源化,提高资源利用率,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效果。应出台具体的考核指标,作为对企业实施循环经济的激励、奖惩依据。 4.4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绿色GNP由世界银行在80年代提出,它较全面地体现了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的框架,已逐步成为衡量现展进程、替代传统宏观经济核算指标的首选指标。目前,一些国家已采用了新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在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时,要扣除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破坏的损失。绿色GNP的计算如下:绿色GNP=GNP一(产品折113+自然资源损耗+环境污染损失)我国应加快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试点和总结,采用绿色GNP代替传统GNP核算包括建立企业绿色会计制度、政府和企业绿色审计制度、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等。此外,应通过各种媒介建立资源、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信息市场和信息平台,发展资源循环利用的中介组织。

4.5建立绿色保障制度体系

一是绿色制度体系,包括绿色资源制度、绿色产权制度、绿色市场制度、绿色产业制度、绿色技术制度:二是绿色规范制度。包括绿色生产制度、绿色消费制度、绿色贸易制度、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回收制度等:三是绿色激励制度,包括绿色财政制度、绿色金融制度、绿色税收制度、绿色投资制度等。以上制度的建立和有效运转都需要立法来规范和保障。

4.6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

目前,我国企业使用其他企业的废弃物。如工业废渣、粉煤灰等,原来的产生者不仅不付费,还要向使用者收费,使综合利用资源企业无利可图。严重挫伤企业再利用和再生利用资源的积极性:我国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税收优惠有时落实不到企业头上。政府必须以制度创新构建资源再利用和再生资源生产环节的盈利模式。使市场条件下循环型生产环节有利可图,促成企业形成实施循环经济的自发机制。对企业生产再生资源产品的,国家财政、税收部门应积极研究制定和实施税收减免优惠政策。提高再生资源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对企业综合利用资源的,各地税收征管部门要加快出台并严格执行税收减免政策,建立起促使企业自发实施循环经济的激励机制。

可采取的措施包括:第一,行政手段:如排污许可证、资源配额;第二,税收手段,如污染税、原料税、资源税、产品税等,特别是应加快出台再利用和再生利用废弃物的企业实施税收减免的具体政策:第三,收费制度,如排污费、使用者费、环境补偿费等:第四,财政制度,如治理污染的财政补贴、低息长期贷款、生态环境基金、绿色基金等;第五,加大资金投入:继续提高政府对环保的投入比例,发挥其引导作用。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用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例,发展中国家为0.5%~1%,发达国家为1%~2%,我国用于环境保护的比例为0.7%~0.8%。随着循环经济的提出和实行,此项投资应逐渐增加。应积极探索成立循环经济发展基金灞动发展,专款专用。第六,充分利用加入WTO的机遇,加强国际和区域间的合作,积极申请UNEP、UNDP等国际机构的资金和技术援助。

4.7生产措施

4.7.1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用于生产、产品和服务的整个过程,以增加生产效率和减少对人类及环境的危害。对生产.它要求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减少废弃物的数量和毒性;对产品。从要求减少原材料到产品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对服务。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当前.我国政府经济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应研究并加紧出台各产业部门推广、评价清洁生产的衡量指标体系。

4.7.2建设生态工业园。生态工业园区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发展形态之一.正在成为许多国家工业园区改造的方向.应成为我国第三代工业园区的主要发展形态。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生态工业园区的目标是尽量减少废物,将园区内的一个工厂或企业产生的副产品用作另一个工厂的投入或原材料,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最终实现园区共生企业间或产业间的生态工业网络和“零排放”。

4.7.3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包括清洁生产技术、信息技术、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回收和再循环技术、资源重复利用和替代技术、环境监测技术以及网络运输技术等等,尽可能把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中,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

4.7.4建立废弃物资源化产业体系。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有两种方式:一是原级资源化,把废弃物生成与原来相同的产品,如将废纸生成再生纸,废玻璃生成新玻璃,废钢铁再生钢铁等。这种方式利用可以减少原生材料量的20%~9O%:二是次级资源化,即把废弃物变成与原来不同的新产品.可减少原生材料量的25%。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的再生资源回收总值已达到一年2500亿美元.并且以每年l5%~2O%的速度增长。

4.7.5确定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先领域。首先,应该在资源的开采、生产、废弃等社会生产的主要环节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①在资源开采环节,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防止掠夺性开采:推进共生、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低品位油气资源和非常规油气资源,提高矿产资源的开采和洗选回收利用率。②在产品生产环节。应着重推进冶金、石化、化工、电力、有色、建材、轻工(包括造纸、纺织印染、酿造等)等资源消耗重点行业的资源节约和清洁生产。③在废物利用和处理环节,应加强对冶金、电力、石化、轻工、机械制造、建材建筑等行业的废弃物回收利用.为粉煤灰、煤矸石等大宗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创造更好的环境:应加强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利用和废弃物处理。其次.在城市建设中。应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合理规划城市规模.在功能区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要考虑城市产业体系之间的衔接和环境容量的大小。有关城市要注意与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的改造相结合。再次.在农业生产中.应加强生态农业建设.积极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产品结构.发展绿色产业和无公害产品.积极提高土、肥、水、种、药等投入要素的效率.推广使用高效安全生物农药,从源头上消除餐桌污染。要为综合利用秸秆、牲畜粪便等废弃物创造条件。大力发展沼气工程并使之成为农村能源的补充和替代。

再生资源行业盈利模式范文第3篇

关键词:资源税;税制改革;计价征收;影响

国务院《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确定了2010年九大重点改革任务,其中一项就是要求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出台资源税改革方案,完善企业所得税和消费税制度。这一举措将极大地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有效提高资源开采使用效率、降低社会成本、促进环境改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资源税改革的主要内容

资源税改革主要包括三项内容,即扩大资源税的覆盖范围、提高资源税税率、改变资源税计征方式。

首先,进一步扩大资源税的范围,对开发、利用应税自然资源的中外纳税人统一征税。资源税涉及的内容不仅包括自然资源,还包括了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开发产生的能源。征税范围将涉及石油、煤炭、天然气、矿产、盐、土地、森林、草原、滩涂、地热、水、电等能源和资源。

其次,逐步提高资源税税负水平。结合资源产品价格调整和收费制度改革,适时取消不适当的减免税,提高资源税税率,调节资源开采企业的资源级差收入。

最后,完善资源税计征方式。改革“从量定额”征税为“从价定率”征税。从量征收的方式不仅不能反映价格波动,还导致资源收益分配不合理,而从价征收的方式可以有效改变这一现状,并实现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的平衡。

二、资源税改革对企业等微观主体的影响

1.加大企业经营运作成本

资源税税制改革无疑将加大资源类生产企业的营运成本,尤其是资源开采企业和资源、能源消耗大户。因为按照从价计征,其资源税可能比原来按从量计征高出很多,财政部财科所一份关于资源税的研究报告建议,资源税改为从价定率征收后,具体税率应为销售价格的5%~15%。提高资源税还将提升下游产品的制造成本,减少下游产品的利润空间,降低相关产业的投资收益率。这将迫使企业对产品进行更新换代,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改进生产流程,实施循环生产和清洁生产,从而进一步规范企业的资源开发和使用行为,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2.促进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

资源税实施价外征税,通过税负传导,必然提高资源类产品如煤电油气的价格,加大居民或消费者的生活成本,使消费者成为资源税税负增加的重要承担者。这将对人们的资源消费行为产生较大影响,有效遏制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生活方式,促进人们节约用电、合理用水,引导更加节能、环保的消费行为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资源税改革的宏观影响

1.增加财政收入,缩小地区差异

资源税改革有利于增加国家税源,因为资源税征税范围和力度都将增加,不仅对企业也对消费者征税,所以税源将会大幅度提高,且税收收入与资源价格上涨同步增长,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此外,除了海洋、石油外,大部分资源存量在中西部地区,而资源的利用主要在东部地区,资源税的改革能够增加地方的财政收入,有利于中西部和东部地区的财富转移,从而缩小地区差异。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两型社会”建设

资源税税制改革后,资源和能源依赖型企业的营运成本增加,这将有效抑制高耗能行业的过快增长,有效转变“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中国是一个资源总量大国,但又是一个人均资源小国,无论是不可再生资源还是可再生资源都相对短缺,与其他一些发展较快的国家相比而言,中国的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资源的稀缺性更为严重,资源税税率提高后,可以很好地调控中国资源开采浪费的现状,使资源得到合理的开采,避免过度开采导致的非可持续发展。资源税改革后,包括企业和消费者在内的整个社会都会自觉主动地关心节能环保问题,从而极大地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四、完善资源税税制改革的建议

资源税的改革是一个艰难的多方博弈过程,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因为资源从“无价”到“有价”,从近乎免费使用到有偿使用,这一变动过程牵涉到许多重大利益关需要重新调整。新的资源税制度的推出仍然面临着很多困难,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综合考量,逐步实施

资源税改革的两个重要变化就是计征方式改为“从价计征”和提高资源税税率,这将给资源相关企业造成较大的压力,增加其运营成本,甚至超出部分企业的承受能力,造成企业破产、工人失业等不良后果,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为此,相关部门在设计资源税改革具体细节时,尽可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统一设计和考量,逐步实施,以保证各相关行业和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

2.合理设计税率和确定计征方式

本着实现价值目标和符合本国国情相统一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进行税率设计,使其既能实现资源开采的外部成本内部化,又不至于负担过高影响纳税企业的高品质发展。首先,要全面提高资源税的税率,并形成与市场相联系的浮动的资源税率,体现税收的弹性调节作用;其次,税率设计还要考虑资源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影响,对不可再生资源、非替代资源、稀缺性资源要课以重税,以限制掠夺性开采。再次,资源税率的确定要使资源开采企业形成一定的成本意识,把企业的盈利模式转移到强化管理、提高资源开采率和资源深加工上来,而不是像过去一样单纯的靠扩大产量来增加利润总额。另外,对不同性质的资源分别采用不同的计征方式,如,对部分价格变化比较频繁、幅度比较大的应税产品,如,煤炭、石油、矿产品等直接实施“从价计征”,而对价格相对比较稳定,变化不太频繁的资源,如水、电等可先行实施“从量计征”,再逐步实施“从价计征”。

3.与其他配套措施相结合

围绕资源税的改革将会牵涉到许多重大利益关系需要重新调整,改革时需要发挥配套政策的协调作用。

首先,要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将回采率或资源开采后污染的处理情况与资源税税负水平相联系,制定鼓励回收利用的优惠政策,促进节能减排;对引进耗能少、污染小的先进设备和用于循环生产、清洁生产的设备实行优惠政策(如采用加速折旧、退税等);对于用于节约资源和能源、环境保护方面的支出,在计算所得税时进行优惠扣除;建立和并逐步推行资源耗竭补贴制度。

其次,尽快设立环境税,完善中国的环境税收体系。欧美国家征收的环境税有:(1)对排放污染所征收的税,如二氧化碳税、水污染税、化学品税;(2)对高耗能、高耗材行为征收的税,如油税、旧轮胎税、饮料容器税、电池税;(3)为减少自然资源开采、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资源而征收的税,如:开采税、地下水税、森林税、土壤保护税;(4)对城市环境和居住环境造成污染的行为征税,如:噪音税、拥挤税、垃圾税;(5)对农村或农业污染所征收的税,如:超额粪便税、化肥税、农药税;(6)为防止核污染而开征的税,主要有铀税。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虽然也采取了一些税收措施,但比较零散且在整个税收体系中所占比重较小,无法充分起到调节作用,也无法满足环境保护所需资金。所以,中国应尽快设立环境税,完善环境税收体系,使能源资源的产品价格体现环境成本,理顺稀缺资源的价格,从而降低资源的消耗速度,促进生产和消费向可持续方向发展。

最后,要完善税收管理体制,理顺地方和中央的责权利关系。自然资源归国家所有,而中国现行的资源税作为地方税种,在管理体制上是由地税征收、地方独占资源税收入,这与资源税设置的目的相违背。从公平分配的角度出发,资源税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应当是“国税征收,税收共享”。地方政府要有效监督各类资源的储量和计税情况,并和国家有关部门一起制定完善资源税税负标准,中央应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权利,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浮动税率。

参考文献:

[1]商艺.资源税改革——绿色税收的崭新一页[J].当代经济,2008,(6):124-125.

[2]林伯强.资源税约束垄断性收入[J].经营管理者,2008,(2):84.

再生资源行业盈利模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快递盒;回收利用;环境保护;资源浪费;环境污染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X705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1-0081-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01.040

1 研究背景

1.1 快递包装盒的巨大需求量

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网购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新型消费模式,因而快递包装盒的使用日益广泛。根据国家某部门的监测数据反映,2015年全国快递业务量完成206亿件,同比增长48%。庞大的快递订单数据的后面隐藏着的则是快递包装盒大量使用后所造成的快递垃圾及接踵而至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如果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将会使日益增加的快递垃圾得到有效缓解,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而且能够尽可能减少环境污染,促使我国加快向绿色物流转变的步伐。

1.2 我国资源矛盾日益突出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势如破竹,屹立于世界之巅。但是,如此成就的背后却是不尽的环境恶化与资源浪费。正是由于在环境压力和资源矛盾的双重影响下,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依然是粗放型增长,距离集约型、循环绿色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还有很大差距。所以,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就是要以最低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而现实状况是,包装盒消耗的资源数量巨大,并且经过焚烧掩埋的快递垃圾又极度地污染环境,如果我们将拆包完好的快递盒进行回收并循环使用,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省国家的整体资源及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程度。

2 快递盒回收问题的现状

2.1 国内现状

在我国,绿色消费的观念起步较晚,许多消费者只是对其有一个初步认识,缺乏主动性与践行力度。基于这样的现实,政府应该不断加强宣传教育,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争取使得绿色消费模式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目前,我国开展对垃圾进行分类的工作缓慢,还未取得显著成效。快递盒等包装垃圾和众多的厨房垃圾混合在一起,只能掩埋或焚烧,最终对资源与环境造成极大威胁。按我国当前的回收水平计算,如果全国一年回收纸箱14万吨,可节约生产同量纸的煤8万吨、电4900万度、木浆和稻草23.8吨、烧碱1.1万吨。事实表明,将回收来的快递盒进行循环再利用,可以很大程度地节约国家整体资源,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总而言之,我国对于自动化、专业化、智能化的分拣、处理系统的认识及使用迫在眉睫。

作为一个规模化、新型化的行业,快递业在标准化建设方面依然存在一定的空白地带。在我国,涉及包装的国家规范只有一个,即国家邮政局制定的《快递业务操作指导规范》,其中规定快件封装时应该使用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快递封装用品,充分考虑安全因素等,但对于过度包装问题却没有具体规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快递封装用品国家标准》,对包装袋的种类规格、技术要求、包装、标志等方面提出全面要求,但因为级别太低,仅仅作为推荐性行业标准,并不具备法律的强制性。

2.2 国外现状

美国从上世纪便开始关注绿色包装。例如,许多州政府通过法律强制性要求公众回收包装废弃物,并根据企业回收力度给予税收优惠;联邦政府也制定了保护环境与规范包装的方针政策:包装材料的回收再利用,开展环境保护运动。美国完善的回收利用体系,不仅改善了环境,减少资源的消耗,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德国颁布《循环经济法》用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商品生产者和销售者必须承担回收包装垃圾的责任,且要求消费者丢弃包装垃圾前,必须对具有二次利用价值的包装废弃物贴上绿色标志的标签,有效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能够更好地开展回收工作。

日本制定并实施《能源保护和促进回收法》《包装再生利用法》,也致力于回收体系的建设。政府出资建立大量的回收站,并鼓励民众对包装废弃物进行分类,指定专人定时回收、集中转运至专门的处理中心,开展再循环、再利用的回收加工。

国外其他的国家也各有特色,本文不拟列举。

3 快递盒回收问题的解决策略

3.1 不同人群对于回收快递盒的思路

消费者认为如果将快递盒集中回收起来,再抱着一大堆纸箱送到回收点,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情。单独送一个,肯定不划算;攒多点再送,又会占据家里的存储空间。回收快递盒是一件回报率极低的事情,因为会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及空间,自己所付出的成本会远远高于回收所得到的价值。然而要将回收价格提高到消费者的预期水平,其总成本势必会超过购置新纸箱的费用。

快递企业认为回收的快递盒会增加企I的额外成本。粘贴在二手快递盒上的物流单据,由于很强的附着力,往往难以彻底清理干净,这就需要快递企业采取专业化手段进行处理,快递公司不得不为这个环节所发生的费用进行买单。另外,回收的快递盒,还要面临如何妥善保管的问题。现在,各大快递站点有限的仓储空间都已经被每天大量的包裹所占据,很难再腾出多余的空间来存放回收的快递盒。室内仓储空间紧张,室外存储又容易损坏,根本无法保证快递盒的完整性、重复性使用。

快递员工作节奏快,绩效工资又是根据快递件数来衡量的,况且每天还有定额的配送任务。所以他们的目标是以最快的速度送出更多的包裹。如果在中间加入了回收快递盒的环节,不仅会增加派件时间,还会占据其运输工具上的空间。快递员的工作量加大,最终还是要转嫁到快递公司的人力成本上。

废品收购人员认为,近几年随着整个市场上收购价格的持续走低,生意很是惨淡。每天爬楼层,辛辛苦苦地扛下楼,最后也卖不到几个钱。雪上加霜的是,城管管得又严,废品摊点不让乱摆,还要每月给物业交管理费,仔细算下来,挣不了多少钱,勉强糊口而已。

3.2 不同群体的根据行业特征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为了保证现代物流的快速与可持续发展,政府亟待建立快递包装的行业规范与国家标准。快递盒的循环使用,事关公共利益,政府应从立法、监管和市场等方面建立循环利用的链条,加强宣传力度,完善配套设施,实现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最终实现绿色包装;建立全环节的责任制,使得包括快递企业在内的整个产业链都担负起责任。

同时,政府可出台正面的激励政策,给予快递企业一些比如降低税费之类的补贴,以此提高企业回收快递盒的积极性。

快递企业应积极推行“逆向物流”模式,即与电商形成合作,通过返还积分、兑换商品、押金制等方式,调动消费者积极性,提高参与度。另外,快递企业与各大电商平台开展合作,倡导实施最简包装及绿色包装的全新理念,尽可能地使用环保、绿色包装材料,少用或尽量不用不可降解塑料包装。

快递企业实行专门针对快递员的奖励制度。每回收一个快递盒就给予一定的绩效奖金,以此来提高快递员的回收积极性,同时达到回收的目的。

消费者可以以更加“温柔”的方式拆开纸盒,使其具有更高的回收价值。取出物品后,把快递盒恢复原状,折叠整齐,降低回收方的时间成本,其实也是提高自己的空间利用率。快递盒是放错地方的艺术品。消费者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拓宽快递盒废物利用的渠道,譬如将快递盒进行DIY就可以做成收纳盒、鞋盒、抽纸盒、灯罩、笔筒等。

制造厂商推行快递包装绿色化,促进快递包装的环保化进程。立足于产品包装的顶层设计,满足现代物流需求。现代物流认为,包装是物流系统的重要功能要素,包装既是生产的终点,又是物流的起点。包装与运输、储存、装卸搬运、流通加工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对保护商品、方便流通、降低物流成本等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制造商应该改变传统产品包装设计理念,同时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业务指导,综合考虑产品销售流通环节对产品包装质量的要求。

快递员应提升自身的环保意识,同时快递员应该减少派件过程中的暴力,以此保证回收来的快递盒的完好性与可用性。

物流行业协会应制定统一的合理化商品包装标准,促进回收利用体系的建设。从物流总体角度出发,包装合理化要朝着包装标准化、包装成本低廉化、包装技术多功能化、包装智能化、包装绿色化的方向发展,从而防止包装不足、包装过度和包装污染,以减少包装环节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

4 结语

快递盒的回收再利用,从物流学的专业角度来看,被称为回收物流,属于逆向物流的一部分。回收再利用,一方面可以减少资源浪费,使正向及逆向物流更有效率,逆向物流与正向物流如图1所示,但更重要的是可以减轻对环境的伤害程度。不过对物流行业本身而言,逆向物流产生可以实现物流和快递业的完美闭环,衍生物流与快递业新的盈利模式,促进其进一步发达和繁荣。

图1 逆向物流与正向物流框图

我国现阶段资源、能源紧张,快递盒垃圾急剧上升,迫使我们必须坚持“以回收利用为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快递盒的循环使用将物流、环境、经济三者紧密联系起来。回收利用问题是开展绿色物流的必经环节;同时也是对减少资源浪费、保护环境提出的具体要求以及对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有利举措。因此有必要以市场为依托建立科学化、专业化、合理化的回收体系,加强包装废弃物法制法规的建设和国家的宏观调控,加快绿色包装新材料和新产品的开发与研制,当然还需要提高全民的回收环保意识。只有处于快递盒回收系统中的每一个要素都相互衔接、相互协调,才能最终实现协调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保护环境与节约资源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 汤慧玲,张海楠筝.绿色快递包的调查与设想[J].现

代商业,2014,(2).

[2] 李霞.基于电商购物环境下的快f包装[J].环球市场

信息导报,2015,(23).

[3] 胡语嫣,江梅筝.浅析快递包装盒的回收再利用[J].

新西部(理论版),2016,(4).

[4] 常俏.快递包装的“绿色难题”[J].中国物流与采

购,2016,(14).

[5] 杨丽辉,覃京燕.复用型绿色快递包装设计理念探究

[J].包装工程,2016,(10).

[6] 贺林平.快递包装废弃物如何再利用[N].人民日报,

再生资源行业盈利模式范文第5篇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

从来,世界经济已经历了长达8年的阵痛。作为高度融入全球经济的中国,同样经受了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的各种挑战。2016年是中国经济全面转型发展的关键之年。就建筑业而言,技术研究向哪转?怎么转?就成了一个大问题。2016年9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大力发展装配式集成建筑,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建筑业转型升级指出了方向。

装配式集成建筑的模式创新

装配式集成建筑源于欧美的技术创新,近年来在中国逐渐被接受并不断创新。国家住建部、各地政府、科研院校和相关企业都在积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以企业为例,万科、远大住工及正奥科技等都进行了积极探索。总的来看,装配式建筑目前已形成了以模数化精准设计、钢结构技术、围护墙技术、标准化装配技术和智慧化部品配套集成体系为主的核心技术。

装配式集成建筑模式由技术创新推动,呈现出以下7个方面的创新特征。

1.生产方式转变。生产方式转变是装配式集成建筑最显著的特征。装配式集成建筑是指将传统建筑行业在工地上建筑施工的建造方式,转变为在现代化工厂制造生产部件并在工地上装配的制造方式。由建造方式转变为制造方式是传统建筑企业向装配式集成建筑企业转型的重要基础。而工厂化生产正是装配式集成建筑模式的基础性变革。装配式集成建筑企业由于其生产方式的转变,使自己从做工程变成了做产品,从施工承包商转变为产品制造商,企业性质随之发生了变化。

2.销售模式转变。传统建筑企业的销售方式就是参与招投标,寻找承接工程项目的机会,销售的是一种局部阶段。装配式集成建筑企业则可以广泛地面向市场,销售自己的建筑构件等产品。而且是从传统建筑企业小规模短距离的销售方式转变成大规模远距离的系统销售方式,从城市市场扩大到农村和海外市场。

3.产业链转变。传统建筑企业只是产业链上的一个环节,而装配式集成建筑企业可对接上下游产业链上的若干企业,甚至可以形成产业集群,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4.盈利模式转变。传统建筑企业收入基本靠获得施工费用。而装配式集成建筑企业可以从设计、制造、销售、安装、投融资等产业链中的多个环节获取更高利润,甚至可以成为城市建设的系统性开发商,获取综合开发的垄断利润。

5.成本管理模式转变。传统建筑企业的成本管理一般只能依靠节流施工环节和降低劳动力成本,而装配式集成建筑企业可依靠扩大规模、提高效率、节约资源能源、利用机器人替代人工、大数据管理等多种方式从整体上降低企业成本。

6.创新手段转变。传统企业创新有太多局限性,而装配式集成建筑企业则可以借助互联网手段向创新型企业转变。既可以依靠互联网沟通市场信息,实现网络销售、线上指导、售后服务,也可以分享互联网金融服务,甚至开发国际市场。

7.市场外延扩大。装配式集成建筑企业可以实现全产业链整合,可依靠制造基地建设产业集群,并且在产业集群里可以做到包括医疗、教育、文化、智慧交通、新能源等相关产业在内的跨产业联动,迅速扩大其外延。

传统建筑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传统建筑业是与新型装配式集成建筑业相比较而言的,我们把主要以现场施工方式为主的建筑企业称作传统建筑企业。

传统建筑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以手工建造为主、以承包工程为主。一般很难掌握项目的开发权和主导权,在市场中长期处于低水平竞争的弱势地位。特别是一些中小型建筑企业,其命运一定程度上掌握在开发者手中;传统建筑企业属于分阶段中的一个环节,巨大的利润空间被产业链两端挤压,盈利能力不强;商业模式单一,创新空间有限,科研动力不足;其生产模式受季节性影响很大,生产周期较长,资金周转缓慢,往往会造成人力资源浪费、设备资源浪费、资金成本增加、管理成本增高、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从而抑制企业成长空间。传统建筑业的负外部性主要体现在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上。

装配式集成建筑的核心优势

装配式集成建筑隔热保温性能好,有利于建筑节能,同时95%以上的构件可拆解、可回收利用,符合中央提出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方针。目前,中国的建筑材料无论质量、价格,还是品种、规格都可以满足未来装配式集成建筑的需要。装配式集成建筑完全符合国家的产业发展政策,其核心优势如下。

1.低碳环保。由于装配式集成建筑在选择材料时完全倾向于低碳环保,大量应用低碳、生态、环保科技,所以会使室内空气得到净化。同时由于实行了工厂化制造,循环利用率高,生产周期短,建筑垃圾大量减少,对建筑工地周边的环境污染非常少。

2.节约能源。装配式集成建筑可以是零能源建筑,其所需的电能、冷能和热能全部来自建筑本身的蓄能装置产生的自然能量,而无需外部供应,其节能指标最高可达50%以上。

3.缩短建设工期,加快资金周转。装配式集成建筑的结构构件大多在工厂制造。施工周期大幅缩短,一般而言,按照传统建筑模式建造一座大楼,工期为两年,而按照装配式集成建筑模式,建造时间大约会缩短为5个月,可加快资金周转。

4.提高抗震强度,增加使用寿命。装配式集成建筑不管是木结构、钢结构还是钢混结构,都可抗9级以上地震,适用于地震多发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在这种建造模式中集中使用了经过防火技术处理的材料,极大地提高了建筑物的阻燃耐火性能。在钢结构模式中,还大量使用钢材这种具有弹性、可变形的材料,大大提高了住宅的安全可靠性。

5.节约材料资源,回收利用率高。用钢材作框架,保温墙板作围护结构,可替代黏土砖,减少了水泥、砂、石、石灰的用量,减轻了对不可再生资源的破坏。装配式集成建筑材料回收再利用率超过80%,建筑拆除垃圾极少,便于“建筑迁移”,还可节约原材料的5%以上。

6.增加建筑面积。由于结构体系基本采用了重钢、轻钢、薄壁轻钢、木结构、混合结构等,传统建筑使用率一般为75%左右,而集成房屋使用率可达80%-90%。增加建筑面积8%-12%。

7.比较建安造价降低。此模式以建筑结构主体为基础,提供按照用户要求而定制的各种低碳、节能、环保的新型建筑结构、节能墙体、建材、内外装饰、配套电器家具、装配新能源系统、智能系统等部品,最终交付可以使用的各类完整建筑产品。如果同一建造基地的生产规模达到一定比例,其造价会低于传统建筑造价。

装配式集成建筑模式的难点

1.小规模企业很难覆盖成本。装配式集成建筑企业需要一定的生产规模,如果生产规模太小,成本就会增加。如果高于传统建筑成本,市场就难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