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研究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研究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研究范文第1篇

1999年以来,伴随我国高校的大规模扩招运动,我国公立高校开展了如火如荼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一方面,社会化的后勤设施设备建设使高校扩招面临的住房难、吃饭难等瓶颈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另一方面,社会化的后勤服务供给在为高校师生提供市场化、企业化、专业化服务的同时,也给高校管理和育人带来了许多困惑,一些高校因此减缓了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步伐,一些甚至退回到改革之前的行政化服务供给模式。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难在何处?

我国经过市场经济改革的洗礼,现在高校后勤服务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模式:高校行政化供给模式、高校模拟市场化供给模式、高校后勤独立法人模式、社会企业供给模式以及校内外混合供给模式。多种多样的供给模式给高校后勤带来的是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利益主体以及多样化的经营管理风险。这样,高校后勤服务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市场状况:高等教育面对没有自己独立生活来源的大学生必须实行公益,而参与后勤服务的社会企业、后勤实体及其员工却希望按照市场化提供服务同时获得市场化的报酬。同时,经济并不宽裕的政府和高校也不愿意把更多的资金投向具有私人产品性质的后勤服务领域。结果,在高校后勤服务领域,政府和高校对后勤服务的投入与管理、后勤服务机构的市场化经营和后勤服务育人功能的实现、高等教育公益性在高校后勤服务中的维护之间,就发生了较大的矛盾和冲突。

是以政府、高校减少投资为主,或是以投资者、经营管理者、服务者的利益目标为主,还是以高等教育公益性为主呢?这和计划经济时期后勤作为校内单纯的服务机构相比较,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公立高校如果仍然按照计划经济时期的思路进行整齐划一的后勤服务和管理,显然不能适应这种变化。但迄今为止,我国法律还没有全面地规范高校后勤服务的应然状态。因此,与其说“我国公立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陷入了困惑和徘徊之中”,[ 1]不如说它还处在探索之中。

那么,在法律还没有明确规范的前提下,如何把握高校后勤市场特点确保后勤育人功能的实现,如何在后勤服务市场化中协调多方利益实现和谐后勤,如何在加强后勤管理的同时保证人性化、法治化的服务,如何在后勤管理中控制后勤服务风险的产生,如何才能进一步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以促进后勤服务育人的水平,如何才能打造一支适应现代大学制度的后勤服务队伍,尤其是在市场化服务的环境下如何才能在提供优质后勤服务的同时维护高等教育的公益性,使我们的大学生能够安心学业学有所成?这些都已经成为市场经济时期高校后勤服务的重大课题和紧迫任务。

当前我国高校后勤改革研究领域中,大多数研究者站在后勤服务与管理者的角度,以后勤工作的经验总结为主,视域主要在“如何做大做强后勤实体”,而对后勤服务的利益主体(大学生)却重视不够,对“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首要目标是育人”这一理念认识不足。因此,这些学者的研究缺少了应有的认识深度与研究广度,缺少了应有的中立者立场,也缺少了应有的社会公信力。

为此,全面、细致地研判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将为我国公立高校现代化后勤保障工作提供正确的方向和方法,为进一步改革提供实践、理论和政策设计的依据,为确保我国公立高等教育健康发展提供充分的智力支持。

二、国外高校后勤管理的有效经验

在发达国家,高校后勤服务都已经被其高度发达的法律法规所规范。美国的《国内税收法典》是美国非营利组织获得免税地位的基本法律依据。法典规定了36种现行免税组织,其中包括“专门为以下目的成立和开展活动的组织:慈善、宗教、科学、公共安全测试、文学、教育、促进国家或国际业余体育竞技、预防虐待儿童和动物”,包括“由教育机构组成且服务于它们的集体投资组织”,包括“为成员提供生活、疾病、意外事故津贴等福利的互团体”等。美国所有高校后勤服务机构的法律地位、免税资格都由此得到确立和保证。[ 2]在法国,法律规定全国大学事务中心和地区大学事务中心是具有行政性质的国家公立机构。其预算来源为三个部分:法国高等教育部、法国外交部和中心自身的经营收入。[ 3]

在英国,《1960年慈善法》《1987― 1988年英国税务指南》《1988年公司与所得税法》都规定:英国的学校一般注册为慈善团体,学校所从事的一切教育 活动均属非盈利性活动,属免税范围。[ 4]

高等教育公益性的保障是这些国家立法的基础,后勤服务也是高等教育公益性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立法保障高校师生员工的后勤服务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如今,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的智力支撑作用已经显示,保证高等教育公益性是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倾力发展高等教育,保证高等教育公益性的实现,以培养国家需要的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创新型人才。

三、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方向

《高校后勤新论》(向立志著,海南出版社,2013年6月版)正是试图破解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困境与难点的有效尝试。该书共七章25万字。该著作跳出了后勤当事人的视角,站在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角度,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体制下生活、后勤保障的不同模式入手,对比分析了两个时期高校后勤保障的特点,回顾了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历程。

该著作分析了高校后勤市场的特点与后勤实体经营的基本原则,针对投资主体多元化现象,提出了协调各方利益、建设和谐后勤的主张,提出了高校后勤应该实行人性化、法治化、技术化、精细化、创新化和财务中心地位的管理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基建维修管理、餐饮管理、学生社区管理、产业管理等工作的特点、问题与方法,深刻阐述了后勤管理中的风险及其预防与控制。

此外,该书还考察了高校后勤队伍建设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优化后勤队伍建设的对策。全书结尾时,作者借鉴发达国家在高校后勤服务中实现公益性原则的经验,提出了高等教育公益性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核心目标,并提出了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背景下维护高等教育公益性的策略。

作者向立志同志曾经多年从事高校后勤管理的实际工作,多年静心研究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政策、理论和方法,相信读者可以从本书中得到后勤管理与育人等诸多方面的启示。

当然,由于我国法律对于高校校内后勤实体的经营还没有明确支持,公立高校后勤服务机构还不能理直气壮地介绍自己的经营状况。同时,后勤经营管理还涉及企业经营中的许多核心机密,所以,以个人的力量全面地收集这些经济数据就非常艰难。本书中这一方面显得比较欠缺,希望作者和其他同志今后继续努力。

我国市场经济还只有30多年的历史,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供给,还缺少可操作性的法律规范,法律对市场的规范还不够精细,契约精神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政府管理粗放型现象还比较普遍。这些都有赖于人们认真研究并提出有效的对策。但愿有更多像《高校后勤新论》这样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产生。

参考文献:

[1 ] 皮光纯.如何认识当前高校后勤社会 化改革形势 [ EB/OL ] .http ://sdlgny.〖JP6〗sdut .edu .cn/Article/Show Article. asp?ArticleID =201, 2007-03-22.

[2 ] 李玉娟.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主体地位研究――基于与美国法比较视角的分析 [ J ]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1(5).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后勤 管理制度 文化核心

一、问题提出

所谓服务,就是要有好的产品,后勤管理好就是服务价钱合理、服务系统集成优化。一是建议通过产业联盟的形式,降低服务成本。二是要有好的基础设施,满足方便、高效、人性化的服务模式。高校后勤的产业愿景和商业模式包括效益、服务、管理三个方面,三个方面包括治理结构、利益机制和权利分配,也包括战略、模式和流程,还包括愿景使命、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确实,正如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指出的,近年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力地支撑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办学模式转变、办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以及学校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高校后勤产业的初期,依靠独特的商业模式迅速的激活了市场并获得了有利的行业地位,它们的商业模式通过对早期市场特点的呼应获得了成功。然而,随着高校产业向纵深发展,众多的后来者们发现仅仅靠复制先行者们的商业模式并不能让他们成功,反而让他们深陷亏损的泥沼。随着高校服务产业图景进一步的演变,原有的后勤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必须调整或者寻找新的商业模式,方可让企业获得成功。高校后勤的企业需要有真实的成就感,具有多元的服务价值。

二、问题分析:

1985年清华大学后勤提出“服务育人”的行业“宗旨”,学校把后勤员工称为“不上讲台的教师”,后勤承担一些教育责任。后勤公司利用自身资源为学生开设的劳动课、技能训练、勤工俭学、社会实践等在不少高校取得相当成果,对学校教育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勤社会化改革全面启动以来,产业愿景逐渐建立了经济服务方式,商业模式的后勤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后勤市场日益开放,后勤实体生存发展受到严重威胁。

从1999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在上海召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会议以来,高校后勤社会化研究,一直作为一种经济模式,改革褒贬不一,认识也不尽相同。一是“单一的推行学校内部承包责任制,以后勤公司任务经费包干、承包人单项定额承包,专业总务后勤大承包”;二是推行校内后勤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政企分开”、“两权分离”、后勤体制上构成学校行使计划、监督、控制职能,后勤系统行使经营、管理服务职能,出现了“小机关、多实体、大服务”的多元后勤管理模式和服务格局,也就是后勤产业集团,从学校事业编制中剥离出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自我发展的后勤经济实体,为全面实现后勤社会化打下了基础。

那么,什么是高校后勤面临的问题呢?

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指出,“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建立后勤服务的市场机制,提高后勤资源配置水平,满足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直接目的,是保障学校持续发展,降低管理成本,同时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理论上说,专业建构涉及的问题远远不仅仅限于校内,它涉及企业和社会的权力要素的影响模式、权力中心的归属,但教育后勤的主体权利空间在实施校内资源管理上的服务是缺乏主体的发展性的,随着社会主体能力多样化,所以无论是高校还是普通高等教育的管理改革均用模块化的方式。

高校后勤产业愿景,具体来说有“六思”:“一思自身资源优势;二思相关资源整合可能;三思能否给师生带来新的产品和服务;四思存量商圈的排挤力与自身容身空间;五思制度设计与团队融合;六思收入与成本平衡点何时出现。”2对企业的核心发展战略,管理者执行的就是建立强大的责任体系以及检测责任体系的能力,这不仅仅是体现在绩效管理的决策方法和手段,还在于在市场效益和商业风险之间,后勤产业愿景和商业制度将是现代管理者的必然选择。高校后勤部门需要极大的提高工作技能,实现更好的信息管理和管理结构,同时努力降低成本。

总体而言,高校后勤服务是有投入、有产出、核算成本、讲究效益的经济活动,与社会第三产业的生产劳动具有相同的商品价值,并通过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加以体现。后勤实体需要理清与学校母体之间的权益关系,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后勤实体参与社会市场竞争,占领了其它高校市场,有的还占领了校外社会市场,表明其生产力水平已经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有力量走出校门,与社会企业争夺市场。?因此,正如李岚清指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是不要高校后勤,也不是简单地把学校后勤推给社会,而是要动员社会的力量,把高校后勤搞得更好,建立起一种新型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高校后勤保障体系。”

高校后勤揭示了一种趋势,后勤建立起后勤服务的“机制”,形成产业化、专业化、集约化的高校后勤实体模式,相对垄断当地高校服务市场,在社会市场也占有较大份额,最后,将高校后勤部门与学校规范分离以并入、托管、联办等方式参加服务中心为载体的改革,组建专业化的“高校后勤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突破学校范围优化配置后勤资源。服务公司的关键性变革在于产业愿景与商业模式之间的广泛行为研究。调查数据显示,有45%的高校后勤把企业决策作为自己首要面临的挑战,第二项是高校后勤的商业治理风险控制,有42%的学校后勤部门认为需要改善计划预算和预测,3显然,目前的高校公司体系,处在整个经济转型期变化,这个体系的效绩问题首先反应出来,因此,企业风险首先在资金上揭示。因此,后勤问题还是我们进行国有资本的整合、投资、运营的研究。

我们必须结合现代商业背景来研究这个问题。高校后勤问题不是一个职责与收益的问题,如果把高校后勤放在公司治理框架下,首先要和团队一起建立好股东的委托责任。企业契约理论的理论认为,公司中股东和经理的关系符合纯粹关系,后勤公司法人自然成为股东价值管理的中枢。契约关系和契约背景导致高校后勤的问题的集中与放大。

因此,高校后勤管理问题其实就是企业的理念问题,企业文化背景问题,这是一个企业的核心问题。高校后勤愿景的作用一般在《章程》中对企业价值的界定中可以分析期“价值整合方式”。企业的“获利”,取决于企业的“理念”,而不是沉湎在“报表”。 根据调查,表现最好的后勤模式在两方面表现出色:一个是财务效率,一个是业务洞察力。“研究把这些称作‘价值整合者’,他们精通以上两个关键领域,并能将两者的价值整合在一起。”4在产业链、产品链下面有一条价值链。多少价格才能保证我们的目标毛利得以实现,这就是由战略预算实现的,所以离开商业模式是没有办法有它的保证技术的。

三、路径与建议

综上所述,高校后勤服务首先是建立和维系一个好的公司内部控制程序。这个程序要保证公司经营理念,反映公司的效益路径,突出效率的整体性。因此,高校后勤问题就是管理报告如何体现公司章程下的科学性、可靠性,创新公司的独到的运行法律法规。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管理的职能路径就是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防范经营模式本身带来的局限性,以及各个运营环节、各个制度流程的风险,使得企业发展能得到良好的实施,将业绩指标融于公司战略,并贯穿于价值创造的全过程。

不仅如此,管理作为企业变革的先行者,是深入到生产运营的各个环节的战略整合。战略服务对学校而言,就是路径问题。后勤面临的基本问题是如何保证战略得以有效实现,达到经营目标,所以,每个人、每个岗位、每个动作的战略环节,要解决收益均衡和发展均衡的整合,也就是说,后勤管理还需要履行制度的制定以及实施的角色,制定一套企业内部整合制度尤其重要。

企业管理的根本核心在于价值,价值必须制定制度进行保护和实施,而制定的基础就是每个人的自我价值和企业保持高度的一致,形成公司伦理。首先,公司要强化每个人的价值,使每个员工感觉到是为自己来干,使得企业的机制充满活力。其次,每个人的价值都小于企业,工资的增长不得超过效益的增长,采取的分配措施是累退。企业要求人们去追求卓越,追求的越高越好,所以制度的核心就是追求的越高越好。透过预算这样的方式把企业内部的流程,每个岗位的权力、职责、权限,每个岗位应该完成的动作、目标全部整合起来,让企业充满了制度整合的特征。学校后勤能保持持续发展和改革,达到更高的业绩,关键的因素不在于领导,而在于后勤是否拥有一批懂业务,能经营、会管理、善沟通、愿拼搏、踏踏实实、公道正派、廉洁勤政、求真务实的团队。就是抓住“产业发展与商业模式”核心――产业发展与服务育人的“并举”要求,就是说“以人为本”,建立“人的发展后勤服务”的思想,形成学校改革的机制创新的局面,达到(1) 共同育人;(2) 共同发展;(3)共同就(创)业;(4)共同建设的“四育人”后勤服务体制与“并举”的后勤育人机制。

参考文献

[1]彭怀祖.高校后勤改革的现状及趋向[J]. 高等教育研究,2005,(5).

[2]谢弦.服务企业内部营销问题探讨[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5,(5).

[3]李雪松.刍议服务营销中的顾客期望管理[J].现代财经,2006,(4).

[4]柯超凡.浅论差异化服务营销策略[J].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3).

[5]李盖虎.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发展历程的分析与预测[J].湖南大众传媒技术学院学报,2007,(4).

[6] 吴兆龙,丁晓.服务营销发展刍议[J]. 科技管理研究, 2006, (3).

[7] 陈静宇,温剑娟,雷源.国外服务期望及其管理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 (8).

[8] 梁彦明.服务营销管理[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9]陈祝平,陆定光.服务营销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后勤 文化建O 育人 自信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059-01

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的重要讲话中,创造性地拓展了党的十提出的“三个自信”,特别强调“文化自信”,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充分肯定了文化自信的地位和作用。

高校后勤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方面反映高校的文化特质、文脉传承和校园精神;一方面也要体现后勤实体自身的战略愿景、发展目标和价值取向。一个生机勃发的高校后勤文化,它首先是自信的文化,因为自信能够产生动力,形成合力。后勤文化自信应从思想、理念和形象自信入手,从容应对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形,不断强化服务育人功能,努力提高后勤队伍凝聚力和向心力。

盐城师范学院后勤保障集团、基建处在学校的正确领导和各部门、二级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总结后勤改革和事业发展经验成果,大力推崇文化自信,夯实文化根基,创新文化品牌,努力营造稳定、和谐的校园育人氛围。

1 加强思想自信,牢固树立服务育人意识

后勤职工整天和锅碗瓢盆、扫帚抹布、泥灰油烟打交道,看似低人一等,但其社会价值不容低估和忽视。事实证明,唯有住得舒适、吃得好,用水用电有保障,学生才能安心学习和生活,教学才能顺利进行。后勤人必须充分认识到自身价值,以阳光积极的心态和充满自信的精神努力工作,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我校后勤注重对员工思想自信的培养,努力抓好员工职业道德教育。积极开展“服务明星”评选、职工技能大赛、职工技能培训,邀请专家岗敬业思想教育辅导;组织参加全国高校后勤协会、省高校后勤研究会及相关专业委员会的学习活动,及时把握高校后勤工作动态,了解相关政策;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组织党员干部结合岗位实际开展“立足岗位讲奉献”、“学习王强精神”、“立家规、正家风”等系列研讨活动,支部组织开展“进军营、学模范”、“儿童福利院献爱心”等主题党日活动,使全体后勤员工都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服务意识显著增强,工作作风有效转变,服务效率和保障能力明显提高。

2 倡导理念自信,正确指引服务育人方向

理念是文化的灵魂,它为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样,高校后勤文化理念贯穿文化建设的始终,它能够体现高校后勤文化的特色和亮点,具有一定的品牌示范效应。

盐城师范学院后勤保障集团、基建处自2014年成立以来,在文化建设上,秉承“三服务、两育人”宗旨,坚持与学校中心工作相结合,与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相结合,与提高职工整体素质相结合,形成了以“保安全、稳增长、促改革、构和谐”为重点的工作思路,“倾力保障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的服务理念, “善于学习、敢于超越、勇于创新”的价值观和“爱岗敬业、勤俭自强、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后勤精神。

在文化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强化制度建设,完善岗位职责和行为标准,促进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我们推进内部管理改革,促进服务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我们建立内部竞争、约束机制,提高后勤整体运行效率;我们倾力打造校园文化环境,校园内绿地、花木、喷泉、雕塑构成天然和谐的优美画卷,学生公寓、道路、垃圾桶、图书馆景观带、王强展览馆无不流露后勤文化特色。

3 打造形象自信,努力优化服务育人氛围

后勤职工是“不站在讲台的老师”,他们的思想作风,工作态度,对学生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

我校后勤在食堂、公寓、卫生所等服务环境中张贴文明用语,要求员工在服务中带头使用文明用语,水电维修工人在维修完毕后收拾并带走维修垃圾,办公区域实行首问负责制,“言事帮帮”平台接受学生投诉,帮助学生解疑答惑等等,都对学生产生教育于无形的作用。我们还主动联合学工部门、二级学院开展“校园美食文化节”、“文明宿舍评比”、“节水节电节粮”宣传、学生“美厨大赛”、急救知识演练、超市“爱心义卖”等活动,通过向贫困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领导干部帮扶对口班级、师生联谊共建等方式,让学生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后勤员工的关爱和奉献精神,并因受到这种精神的感染而充满爱心和乐于奉献。

去年12月,我们筹办“出彩后勤人”2016年迎新文艺晚会,晚会通过演绎后勤人真实的工作、生活故事来宣传典型、弘扬正气,折射后勤人“出彩”的一面,观点独到新颖且极具感染力,并一举荣获学校2015年党建工作创新奖二等奖。

今年9月,学校媒体浓墨重彩地报道了“甘于奉献为幕后,勤勉前行促发展”后勤暑期工作巡礼,从“一封满含深情的感谢信”到“一场无声的战斗”,从“一次日行千里的奔波”再到“一个没有休息的暑假”,通过一个个典型事例,把后勤人平凡、朴实,顾大局,能干事的本质和能战斗,能吃苦,讲奉献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校内引起巨大反响。

为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深入扎实开展,后勤基建党总支引导全体党员职工立足岗位作贡献,结合暑期工作深入开展“后勤党员亮身份,模范带头树形象”活动,通过宣传后勤党员事迹,展示党员风采,引导见贤思齐,凝聚强大力量,铸就坚强堡垒。

同志曾经写道: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高校后勤文化的核心不是创造最大经济效益,而是要建立文化自信,因为只有自信的文化,才充满活力,才能实现持续长远发展。后勤人要坚持文化自信引领,把自信融入到后勤服务领域、服务项目和具体工作中去,积极塑造后勤人团结奋进、蓬勃向上的良好形象,讴歌后勤人爱岗敬业、竭诚奉献的高尚情怀,展示后勤改革、创新和发展成果,营造和谐稳定、风清气正的育人氛围,推动高校后勤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后勤 经济学 社会化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7-105-02

一、高校后勤改革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的商品经济学说及市场经济理论。马克思的商品经济学说关于“服务就是商品,服务有一定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观点,为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市场经济的发展决定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就是实现后勤实体企业化、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后勤服务产业化、后勤队伍专业化。

2.制度变迁的理论。新制度经济学认为,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是在原有的制度安排不均衡的条件下,在不同的制度选择集中,由高校为适应外部变化、捕捉制度不均衡的潜在获利机会而寻求的诱致性制度变迁;以及政府出于推动高等教育发展而施以政策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改革兼有这两者的成分。

3.交易费用的理论。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来看,高校的后勤提供是由学校主导还是由市场配置,就要取决于管理所产生的交易成本和市场交易成本比较而言孰大孰小。

4.产权经济理论。剩余权力是产权理论研究的核心,剩余控制权的主要经济意义是,允许所有者拒绝不支付所有者要求的价格人使用它的资产,而这就是所有者能够获得并保有资产的剩余收益。

对于后勤社会化改革来讲,前提是在对现有的资产进行全面的清产核资的基础上,进行明确的产权界定,明晰资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理顺产权关系既是后勤改革的基础,也是后勤改革的目标。

二、高校后勤服务属性的经济学分析

1.高校后勤服务:从纯粹公共产品到私人产品。高校后勤的改革,既体现为理论也体现为实践的不断推陈出新。随着改革向深处跨越,为了有效地消解新的实践困难,在理论上仍必须“走回去”,必须在源头上回答高校后勤改革的本质内涵以及现实指向等诸多问题,而剖析高等教育服务和高校后勤产品的经济本质区别,明晰后勤服务产品的本质属性,籍以指引改革方向,则是当前理论之第一要务。

首先对产品性质的内涵做一概略性的说明。所谓公共产品或公共物品,按萨缪尔森的话,就是公共产品是指那种不论个人是否愿意购买,都能使整个社会每一成员获益的物品。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划分,最简单的理解是源于产品受益范围的不同:用于满足以整个社会为单位共同提出的公共需要的产品为公共产品;用于满足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分别提出的私人需要的产品为私人产品。纯粹的公共产品具备两个本质特征: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收益的非排他性,即消费者在消费某种产品时并不妨碍其他消费者对该产品的同时享用,也不影响其他消费者从该产品中获得利益,不影响整个社会的利益,以及在消费这种产品时,很难将拒绝为此产品付费的消费者排除在受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问题研究范围之外。

(1)高校后勤服务作为公共产品何以成为必然。高校以事业方式自办后勤是与传统社会、计划经济体制的大环境相适应的。把高教当作公共产品来提供,所以高校后勤也只能体现为公共产品,唯其如此,高校的基本运行才能得以保证。高校与高校后勤处于密不可分的捆绑式结构,后勤的资源配置与教育资源的配置一样遵循计划,高校吃政府的“财政饭”,后勤吃高校的“财政饭”。

此外,计划经济体制下,产业专门化程度较低,甚至没有形成产业的概念,尤其是第三产业。没有来自社会的冲击,高校后勤自然处于没有竞争压力的态势之中,处于行政垄断的保护之下,处于低水平的独家经营的状态。高校的一切都属于计划控制的范畴,后勤自然也不可能越出这个雷池。其结果是,服务对象的广泛性(涵盖教职工及其家庭和全体大学生),服务内容的宽泛性(师生员工及其家属、子女的所有生活问题),服务提供的福利化,排斥成本核算等等都使得高校后勤成为一种公共产品。

(2)高校后勤服务成为私人产品何以成为必须。随着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不断深入,高校后勤服务已具有较强的排他性和竞争性,如后勤服务资源的利用率达到饱和,则必有一部分人无法享受这种服务,或者享受的服务质量较差。高等教育是准公共产品,接受这种服务的对象相对固定的,他们较少具有流动性和变异性,因而作为高等教育这种准公共产品的服务对象是明确的。但是高校日益开放,体现在高校后勤的服务对象上,已不再限于师生员工,还有很多的教职工家属,甚至延伸到校外,如果这时再用公共产品、福利化的思路来提供高校后勤,则会产生严重的“溢出效应”,与国家大力兴办高等教育是相违的。高校后勤服务之所以要成为私人产品,是因为高校后勤的经济性质不同于高等教育的性质。国家在保持高等教育准公共产品性质的同时,没必要把不同性质的高校后勤也捆绑在一起,这样既违背教育规律,又违背经济规律,使得高校后勤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因素。

后勤服务不同于教育,它的消费具有直接效用,因而更具竞争性和排他性。学校增加一个学生,边际成本不为零,会降低原有学生得到教育服务的水平,如平均受教师关注的程度会降低,生均校舍面积、图书、仪器等教育资源会减少。并且在技术上学校完全有能力将教育的消费者(如不付费者)排除在学校或教室之外。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后勤是私人产品,至少可以说,在高等教育这一准公共产品中,由于高校后勤的存在,其私人产品的比重更重了些。而私人产品符合完全竞争假定前提中关于产品的消费利益必须内部化的要求,从消费方面看,私人产品不存在市场缺陷,如果产品在生产方面符合完全竞争的假定条件,即该产品的每个生产者都只是价格的接受者,不具有控制市场价格的能力,且能在现有技术的条件下最有效地生产这一产品,那么市场提供将使得这种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处在理想的水平上。也就是说,私人产品的市场提供可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

2.高校后勤:教育与产业的双重属性。

(1)高校后勤的教育属性。我国的高校后勤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教育和产业的双重属性。从后勤工作的性质和功能来看,不论是基建房产、总务、设备,还是物管、养护、维修、膳食,它们的工作从根本上来讲最终都是服务于教学和科研,服务于人才的培养,因而具有教育属性。理解和重视后勤的经济属性,必须首先理解和重视后勤的教育属性,承认和重视高校后勤的教育属性,就要思考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如何保证高校对大学生的补贴和扶持真正到位?怎样限制后勤服务者通过垄断、随意提高价格来实现利润最大化?如何使全体学生的日常生活消费水平控制在能接受的范围内?怎样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

(2)高校后勤的产业属性。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后勤又具有明显的产业属性。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总体框架的确立,后勤工作不可能沿袭过去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日益扩大的高等教育规模、师生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都要求从管理方式到管理程序都要把后勤工作作为一个产业部门来运作。产业是具有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它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从需求的角度来看,是指具有同类或相互密切竞争关系和替代关系的产品或服务;从供给角度来看,是指具有类似生产技术、生产过程、生产工艺等特征的物质生产活动或类似经济性质的服务活动。由上面的分析可知,高校后勤服务首先是一种产品,而且是私人产品,既然是私人产品,就应由市场提供,既然由市场提供就具有竞争关系和替代关系。同时,既然是产品而且是私人产品,就是一种物质生产活动或类似经济性质的服务活动。回到前面提出的产业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可以确定:高校后勤具有产业属性。

三、对高校后勤改革的认识

1.高校后勤的经济属性对后勤改革的启示。高校后勤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纯粹公共产品发展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私人产品,这种经济属性的转变就决定了传统的福利型后勤提供模式是没有效率并且难以持续的,在高等教育高速发展的今天,难以适应高校后勤的需求,因此必然走向社会化的发展道路。但是,后勤的社会化改革并不是要脱离和违背教育,而是要更好地支持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这就要求要正确处理经济规律与教育规律、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高校后勤服务工作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经济活动,属于社会第三产业,具有经济特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后勤要按经济规律办,讲求经济效益,又要遵循教育规律,注意社会效益,才能发展壮大。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高校后勤具有教育和产业的双重属性,因此后勤社会化改革必须兼顾社会效益和坚持高等教育公共品属性。为教育服务决定了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在遵循经济规律的同时,也遵循教育规律,“三服务、两育人”的宗旨不能变,后勤服务永远肩负着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责任。同时,社会化改革后,高校后勤将进入市场经济环境中,为了保证今后的生存和发展,后勤部门要努力适应市场经济,强化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树立以改革求生存、向市场要经费、向管理要效益的观念。

2.高校后勤改革的层次与框架。高校后勤社会化,即是将高校教学、科研、师生生活的后勤支撑条件置于社会化服务的大环境中,开放现有的高校后勤管理系统,走市场化的道路。最终达到“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国家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政府、学校和社会监督管理”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

后勤社会化既是一个管理模式改革,更是一个经济体制改革,它是将后勤服务部门,由计划管理的、行政命令的、福利型的经济单位,向市场为导向的、按行业规律组建成的、服从价值规律的现代企业的转变。其过程为:后勤部门人财物逐步实现与学校行政管理体制脱钩,成为独立自主、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服务型企业实体;吸引社会投资逐渐实现后勤实体产权多元化;建立完善的高校市场准入机制,鼓励社会第三产业加入高校后勤服务提供;校园服务与社区服务协调发展,高校摆脱后勤经营管理工作,自主选择服务提供商,其对后勤的职能仅仅保留规划与监督的功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将本该由社会举办的后勤保障服务还给社会,学校主要负责教学、科研、育人。后勤服务部门脱离学校行政系统,以企业化的经济组织形式融入社会,必将带来高校办学模式的重大转变。从改革的内容或者说改革的框架来看,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体制改革。变供给制、福利型的无偿服务拨款制为经营型、企业型的有偿服务收费制。建立“精干、高效”的后勤行政管理和实行企业化管理的后勤服务经济实体。按“管理、服务功能和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利用”的原则,组建企业化的服务公司,从事后勤保障工作。

(2)运行机制改革。将计划经济经费拨款的运行机制改为主要靠市场经济收费制驱动的新的运行机制。学校尽可能将公用经费指标按照招生数量和工作性质分解到各单位,对师生的福利尽可能由暗补改为明补,减少实物分配的无偿占有量,增大货币分配的有偿占有量。

(3)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按照社会化方向和企业化管理的要求,建立相应的劳动人事制度。实行定编定岗,坚持公开、公平、竞争的原则,双向选择,以岗定人,引入竞争机制。

(4)分配制度改革。打破原有的工资制度,引入激励机制,以岗位、贡献、效益为主要考核指标,严格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兼顾公平”的原则进行分配。

(5)资产管理制度改革。实施后勤社会化管理改革,应在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并应在保值增值的前提下,可采取引进、联营、租赁、服务合作等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社会化改革。

四、结束语

高校后勤改革没有统一的样板可循,各高校要根据实际条件选择各自最佳的改革时机和改革模式,要在借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自身办学发展的最佳模式。而就后勤服务的具体项目而言,因其经营性质和重要程度的不同,在同一学校内部的各个部门的改革上也不必追求改革的统一性,不必强求各方面都要在同一时间、按同一方式一步到位地推进,可以灵活地选择改革形式,不必拘泥于形式的统一和时间的同步。社会化改革的下一步应重点解决后勤实体的企业化建设、后勤实体的产权多元化改革以及一些思想观念上的误区等问题。

参考文献:

1.嘶蒂格利茨.经济学(中译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1

3.章勇.高等教育成本核算的研究[J].重庆工商人学学报,2004(5)

4.杜驰.高校教育成奉核算初探[J].南方冶金学院学报,2004(3)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高校;后勤

1 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含义

企业文化,或称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

高校后勤企业文化是高校后勤员工在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在为教学、科研、师生服务和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为目标的指导下,通过服务实践和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集成。它既合理兼顾和保持校园文化的氛围、管理规范、传播、和育人功能,还要追求实体企业文化的人文观念、市场观念、服务观念、团队协作观念。

通俗的讲,就是后勤企业的员工都必须明白如何行动才是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而且都自发地这样做,对自己生活工作的企业有一种眷恋感和依附感,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形成一种为企业工作,同时企业会为每位员工带来幸福感的思维,员工会在潜意识里会产生以规章制度、道德公允的准绳来约束自己。

2 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造成的后勤企业经营动力不足,与高校其他行政部门没有实质性区别,员工等更要思想根深蒂固。长期以来,后勤实体作为学校的保障部门,根据总体规划,按指示办事,缺乏创新,还是以“事业单位”的思维操作运行。

高校后勤企业实施企业文化的建设使得企业更加协调、稳定,将对后勤改革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高校后勤企业在后勤社会化改革中要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有必要建设起具有高校后勤特色的且适合教职工和企业员工的企业文化。

高校后勤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服务中必须有文化因素作为思想支柱,为高校后勤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指明方向,高校后勤企业只有即时掌握自身所处市场环境,研究特定的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才不至处于被动地位。

高校后勤企业要时刻明确对其服务对象的责任和义务,以承担教职工和学生后勤工作为首要任务兼顾良性盈利,需要有正确的企业文化辅佐企业向前发展。

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可以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转变全体员工的观念,使企业的每个职工把自己的工作和言行都看成是实现企业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使他们对自己作为企业的成员而感到自豪,对企业的成就产生荣誉感,从而把企业看成是自己利益的共同体和归属。他们就会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自觉地克服与实现企业目标不一致的行为。

企业文化既是企业管理组织结构和体系,也是造成这种结构和体系的观念,也是规章制度所显示的管理思想。企业文化既是凝结在产品服务中的质量意识,也是人际关系的处理办法和所体现的处世哲学。

3 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则

3.1 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应以人为载体、强化以人为中心

这由于人是文化生成与继承传播的第一要素而决定的。这里的人不仅仅是指企业家、管理者,也体现于企业的全体员工。企业文化建设中要侧重于对人的充分关心、尊重、理解和信任。这样才能形成一致的奋斗目标,使人凝结成一个具有战斗力的整体。

3.2 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要注重表里如一,不搞形式主义

文化要通过企业员工的语言和行为表现出来,这就容易导致表里不一致的现象产生。建设企业文化必须首先从职工的思想观念入手,使全体员工增强主人翁意识,与企业同呼吸、共成长。要通过对员工进行目标教育,使他们把个人目标同企业发展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自觉参与到企业的各项工作中。

3.3 个异性是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要注重个异性

文化本来就是在企业本身组织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每一个企业的发展历程不同,企业的构成成分不同,面对的竞争压力也不同,所以其对环境作出反应的策略和处理内部冲突的的方式都会有自己的特色。企业有了自己的特色,而且被顾客所公认,才能独树一帜,才有竞争的优势。其价值内涵和基本假设各不相同,而且企业文化的类型和强度也都不同,正因如此才构成了企业文化的个性化特色。

3.4 高校后勤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企业文化是一个微观经济组织文化,具有经济性

所谓经济性,是指组织经营活动过程中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及其他成果时所耗费的资源最少。经济性主要关注的是资源投入和使用过程中成本节约的水平和程度及资源使用的合理性,最终目的都不会离开企业经济目标的实现和谋求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所以,企业文化建设实际是一个企业战略问题,也被称为文化战略。

4 建设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途径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经营管理战略中的一项长期、艰巨、细致的系统工程,应把企业文化建设置于生产经营的首要位置。

4.1 领导者、管理层及员工共同参与

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领导者的表率的重要性有如一支队伍的旗帜,起到决定性作用。企业的目标、精神和企业的经营理念等都需让员工知道、理解、接受并转化为他们的自觉行为,建立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凝聚员工感情,共同建设高校后勤企业特色文化。

4.2 确立目标并做好宣传工作

企业的战略目标影响企业文化的形成的方向,要让员工的使命感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紧密联系起来,企业员工才会自觉地为实现这种目标而团结奋斗。每个高校都有其意义深远的校训,企业也可以制定能表达文化核心内涵的口号、广告词等,在直观上有利于在企业中形成积极向上、勤奋敬业的良好风气,有利于培养员工对企业、对顾客、对社会的责任感。

4.3 转变传统高校后勤服务的观念

服务水准起点高,后勤的社会化改革就是要引进社会企业的经营管理的理念、管理的模式、管理的方式方法来转变传统高校后勤服务的观念,提高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程度,增强为教育事业服务的能力。加强后勤“硬件”建设,实现企业文化与企业经济的协调发展,通过企业全方位对环境和配套服务和设施等的优化,建立宽松和谐的文化氛围,利用企业文化的感染作用,硬件设施的改善带来的优质的服务将赢得师生的信任和支持。高效、优质的服务对后勤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后勤服务管理、后勤服务方法改进、提高后勤服务质量,探索与发展全新的后勤服务形式,是提高高校后勤企业服务品质,保证和提高后勤企业服务质量的唯一出路。

4.4 积极开展后勤企业文化创新

任何企业都会倡导自己所信奉的价值理念,而且要求自己所倡导的价值理念成为员工的价值理念,从而使自己所信奉的价值理念成为指导企业及其员工的灵魂。企业文化创新是指为了使企业的发展与环境相匹配,根据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形成体现企业共同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并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活动过程。企业不仅从思想上认识到创新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也是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而且逐步深入地把创新贯彻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落实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中。

4.5 实现服务理念方式的创新

高校的后勤服务企业的特性决定了企业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服务的最终目标,本质是为学校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方便,解决后顾之忧。创新求变需要时间的磨砺,它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要积极创建立体、灵活的经营服务理念、管理制度、发展战略,高校后勤企业要以求实创新的态度去适应日益表现出的管理人性化、运行灵活化、文化多元化的校园总体环境。

总之,实施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工程的建设,即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和后勤企业健康发展起着积极推动的作用,又可将其视为一项需要与现代先进企业文化结合而不断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冯凤麟.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j].现代企业,2005,(5).

[2]刘清华.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理念培育[j].学习月刊,2006,(6).

[3]杨以勤.论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