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数学科学记数法

初中数学科学记数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数学科学记数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数学科学记数法

初中数学科学记数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 “激励”教学 具体操作

初中数学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学科。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开始接受更为深层却又更抽象、乏味的知识,学生既有求知欲又不是很喜爱数学。原因在于乏味的计算不能给学生带来兴趣,严密的推理虽训练学生思维,却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我们怎样才能利用好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训练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呢?抓住学生心理特征,适度“激励”是为学生打开数学学科大门的钥匙。但如何操作好“激励”教学?针对数学教学中的“激励”教学,我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激励”措施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1.“激励”教学适合分层教学。每名学生的成长过程不同,相应的积累的数学知识也就有多有少。面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数学教师就不能局限于了解知识的层面,可以用“激励”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分析、创新、举一反三,让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更高处的果子”,学生就会产生自信心,当然就会更加努力摘到果子。如在苏教版七年级数学教科书中,有这样一个例题:直线a、b被直线c所截,∠2+∠3=180度,直线a和直线b平行?为什么?对于这样的例题,很多优秀学生很快发现∠1+∠3=180度(∠1和∠2是同位角),很容易就会说出两条直线相平行。优秀学生如果只局限于认识还是不够的,可以激励他们向更高的果子跳去,使得他们对类似的习题能够举一反三,得到更为深刻的思维训练。而对于成绩一般的学生来说,也需要适当激励,但要符合他们自身的特点,不可过多地要求他们达到一些遥不可及的目标。否则时间长了就会使得他们丧失学习的积极性。

2.适当的奖惩会使学生信心十足。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学习得到教师的认可,此时会信心倍增。如果学生在取得成绩后,教师认为这样的成绩距老师的要求还相差甚远,不仅不表扬,相反还批评学生的不努力。这样学生就会感受到自己努力学习还会被教师批评,从而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在七年级,很多学生都对初中数学的学习充满自信。一名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在一次表扬之后,经常拿着不会的习题来问,每次我都是耐心地讲解,在测试中他出乎意料地得了班级第二名。优秀学生是激励出来的,那种不顾及学生感受的违背激励规律的教学是不可取的。当然学生在粗心大意的情况下犯了错误,我们要指出粗心的原因,帮助学生改正错误。

二、“激励”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具体操作

1.培养学生兴趣。数学是一门知识灵活的学科,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加探究,培养学生自我摸索的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仅仅是知道、了解有这样的习题,不如学生喜爱学习更有效,喜爱学习不如以此为乐趣更加容易被接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探究。

2.关爱法激励学生。学生在学校很多时候都是与同学和教师相处,教师若常常指责学生这里不是那里不是,学生就会对教师有看法。当学生和教师成为对立面的时候,教师的教学常常就会被忽视,学生就会心不在焉。当学生毫不在意教师所教学的内容时,教师的教学艺术再好,也只会成为一人谈,课堂毫无效果。相反,若教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挺身而出,像父母一样关爱他们,学生对教师就不会产生距离感,信任教师。当然,关爱并不仅仅表现在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上,更多的是能让学生深感教师的关爱无处不在。诸如:教师的语言、眼神等都是缩短师生间距离的一种关爱的形式,关爱是师生相处融洽的保证。

3.设疑法激励学生。我们可以采用设难置疑的方式,激发学生渴求新知的心理。如我在教学平行线性质的时候,就没有直接地推导其性质,而是先由学生举出生活中两线平行的实例。学生列举出很多的实例:有桌子、黑板、教室等。这个时候我问学生:“教室中的桌子和黑板平行吗?教室中的四面墙壁与黑板平行吗?”学生此时不敢妄自发言了,通过讨论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首先将它们安排在同一平面下作延长线,相交就不是,不相交就是。这样的疑问促使学生更为全面地了解知识的外延性,不至于只局限于书本上的平行线的性质,也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

4.目标激励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为每名学生制定一个合理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了解到自己通过努力是否有进步。学生在进步中都会兴趣倍增,所以当学生达到目标时,教师就要给予学生肯定甚至是奖励,让没有达到目标的学生也能为了达到目标而奋进。如在教学中有的学生将布置的作业都完成了,但成绩仍然不是很如意,时间长了这些学生就会丧失学习的信心。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就要帮助学生重新制定目标,让学生达到目标之后再作调整。这种目标法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

三、“激励”教学能拓展学生思维

数学学科在初中各科中是最具思维价值的一门学科。讲究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逻辑推理的理解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这些能力往往在其他学科中得不到训练,却又需要学生掌握。所以应激励学生多做探究,鼓励学生学会观察分析,让学生在各个空间都能找到规律所在。如正方体、长方体等,在平面上很难看到它们的另一面,这就得拓展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想象中得到思维的训练。从而最终达到拓展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效果,发展学生的智力。

“激励”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适当运用,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办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科学记数法范文第2篇

一、引导建构,优化教学

在网络教学中,教与学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师生关系更容易体现直接、平等、合作关系。学生的知识不仅仅来源于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可以利用网络的开放性,进行自我构建,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控制台中断学生操作,将教学内容实时传递给每个学生,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有问题可向老师电子举手或通过耳麦请教老师,教师可跟不同的学生交流,一对一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这种新型的点对面、点对点的教学模式使师生地位作用都发生了变化,使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在宽松、平等环境中自主学习,不但有利于学生个体发展,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性,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创新思维中完成学习任务,真正成为驾驭知识的主人。

如《文字处理》一章,可以围绕“以环保为主题,撰写一份电子小论文”为主线,展开教学,首先让学生明确主题,选好子课题;其次,为文章构思,如果把主题看作宝塔的尖顶,这一步的任务则是构建塔的框架;有了具体的目标,接下来就可以让学生到互联网上搜寻与主题有关的内容,这个环节,教师要敢于放手,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性,增强他们独立完成任务的信心和决心,从而找到获取信息的方法。搜集完信息,可以让学生就自己的资料和结果进行分组讨论,发表见解。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问题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后展开一个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任务驱动,强化实践

“任务”是指我们将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设计成一系列的“学习实践”。通过任务来调动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拓展知识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任务”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心理情绪,特别是学习的情绪方面尤其重要。因此我们在设计“任务”时要很好的为学生营造恰如其分的以人为本的具有个性化的人文主义学习情趣和愉快的学习心理环境,如应具体考虑怎样组织学生进行任务完成和小组协作的形式、怎样根据教材将所学的知识点设计成有层次的、个性化的学习任务,并根据知识点来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知识,锻炼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协作能力的多样性任务。

任务的设计要紧紧联系他们的周围实际生活,联系他们的学习,要体现任务的实践性、趣味性、人文性。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现,使他们在实践中构建自己知识体系。如:《word对象的插入与设置》中自选图形的应用,将《一米阳光》剧照、《中学生吸烟有害健康》作为学生的活动任务;在学习网络技术基础时,布置“畅想Internet未来生活”的主题任务;此外还可以结合时事(世界环境日,爱滋病,3.15等热门话题)与《搜索与下载》、《电子小报制作》、《网页制作》等进行教学。有了任务,就可以成立兴趣小组,加强合作性学习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

三、学科整合,融会贯通

中学阶段在加强学生基础教育的同时,应当加强各学科之间,特别是信息技术与各学科之间的和谐渗透式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科整合教学法是把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克服信息技术课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使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网络环境与信息技术的优势也可以促进其他学科的教学,提高整体教学的科技含量。

新课标指出:信息技术既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分支,又是所有学科发展的基础。当前,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的同时,努力推进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这无形对信息技术的网络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掌握电子邮件收发、网上浏览、资料检索等计算机技术,如“网上研究”无疑为研究性学习这一门新型学科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方式,生物课上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在网上检索关于生物的起源、进化等内容,信息技术课上我们让学生查找有关社会、科技问题等资料,比如土地沙漠化、沙尘暴等热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撰写小论文,制作主题网页。通过这种方式的研究、学习,极大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作文的审阅是语文老师工作的一大分支,有了网络,老师可以在网上作文题目和要求,学生通过校园网、互联网收集素材,进行网上作文,在学习过程中,若遇到问题可以通过留言板向老师或其他同学提问,寻求帮助,学生可通过电子邮件把作文发送给老师,老师在网上进行答疑,批改作业,范文点评、组织讨论等。这样,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再受时空的限制,学生作文既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在家里以电子邮件方式送交,老师批改作文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也可以电子邮件方式将结果及时反馈给每一位学生,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营造了一种学生充分参与的学习环境,极大发挥了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启发发现,强化动机

“发现教学法”主张学习者自己去发现教材结构,注重情感态度对实现教学目标所起的作用。这种方法能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态度、推量和预测的态度、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而要培养这种探究态度,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培养发现的喜悦感,通过发现以前未发觉的各种关系的法则性和各种观念的类似性,从而对自己的能力具有自信。所以这就要求教师作少量讲述,尽可能保留一些与旧知识相似规律的新知识,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它,以使学生获得对自身能力的自信感,觉得对学习有兴趣。

发现法教学的整个过程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现点”的选择适当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发现过程,这个“发现点”既不能让学生对于其结果一目了然,又不能让学生望而却步,而是提出以后,让学生提出多种设想。在围绕“发现点”组织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抛砖引玉,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展开思维,防止出现离题千里,不着边际的局面。如《文件复制与磁盘复制》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先引出第一个发现点“文件复制与磁盘复制能否相互替代”,让学生通过对“文件复制”和“磁盘复制”概念的理解,排除两种显而易见的不能替代的情况;进一步提出第二个“发现点”:两张3.5英寸软盘间如何进行“文件复制”?让学生自己试验只用一台驱动器直接进行文件复制;再提出第三个发现点“文件复制”能复制软盘上的所有信息吗?最后提出“发现点”:为什么两张相同规格、相同容量的软盘间“文件复制”和“硬盘复制”不能相互替代?通过讨论,得出原因是:文件复制操作只能复制文件,而磁盘复制操作是整盘复制,能将软盘上的所有信息(包括所有文件和卷标)完整地复制。至此,运用“发现教学法”,突破了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总之,发现来自细心的观察,不断地思考,大胆地设想,勇敢地实践。多让学生经历“发现”过程,是对他们独立探索的观念和能力的培养。

初中数学科学记数法范文第3篇

提出问题首先要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引起好奇心、求知欲,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教学问题与学生的兴趣产生共鸣,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中学数学老师如何调动、培养和增强不同数学基础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值得研究的。

例如,高一数学教材上讲等比数列时首先提到,国际象棋的棋盘上共有8行8列,构成64个格子。国际象棋起源于古代印度,关于国际象棋有这样一个传说:国王要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问他有什么要求,发明者说:“请在棋盘的第1个格子里放上l颗麦粒,在第2个格子里放上2颗麦粒,在第3个格子里放上4颗麦粒,在第4个格子里放上8颗麦粒,依此类推,每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的2倍,直到第64个格子,请给我足够的粮食来实现上述要求”。国王觉得这并不是很难办到的,就欣然同意了他的要求。请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国王有能力满足发明者上述要求吗?一句话从而制造出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设置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强调问题思维的有效途径,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有意注意的常见方法。

二、强调自主学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自主学习强调培育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进行能动的学习,即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或不情愿地学习。在新教材中,有很多部分是要求学生去自主探究,去收集整理资料,自主地去获取新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等,这些都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那么,怎样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成为教学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问题中,试问:你们认为国王有能力满足发明者上述要求吗?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去学习,去研究。在学生的脑海里产生了问题,一个国王应该有能力满足发明者的这点要求,看上去好像数字不大,经过分析计算,发明者要求的麦粒总数就是2的64次方减1,这个数字非常大。

①假定1000粒麦子的质量为40克,那么麦粒的总质量超过了。7000多亿吨;

②假定三个人一年内大约能吃掉1吨麦子,全球总共有60亿人口,7000多亿吨麦子能够提供全地球人吃350多年。

这个数字大得惊人,简直不可思议,国王是无法满足发明者要求的。

三、培养的学生积极思维能力,勇于探索的思想

首先要改变那种只局限于教师给题学生做题的被动的、封闭的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散发点,精心创设问题的情境。问题设计得科学艺术,能激起学生学习动机,开阔学生思路,诱发求知的欲望,使学生的思维由潜伏状态转入活动状态,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形成。设疑要从学生熟悉的角度和关心的事物人手,提出具有趣味性、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的认知心理。

13世纪初,欧洲最好的数学家是斐波拉契,他写了一本叫做《算盘书》的著作,是当时欧洲最好的数学书。书中有着许多有趣的数学题,其中有这样的一题:如果一对兔子每月能生一对小兔子,而每对小兔在它出生后的第3个月里,又能开始生一对小兔子,假定在不发生死亡的情况下,由一对初生的兔子开始,一年后能繁殖成多少对兔子?

斐波拉契把推算得到的头几个数摆成一串。

1,1,2,3,5,8……

这串数里隐含着一个规律,从第3个数开始,后面的每个数都是它前面两个数的和。根据这个规律,只要做一些简单的加法,就能推算出以后各个月兔子的数目了。

这样,要知道一年后兔子的对数是多少,也就是看这串数的第13个数是多少。由5+8=13,8+13=21,13+21=34,21+34=55,34+55:89。55+89=144,89+144=233,可知题目的答案是233对。

四、建立和谐的数学课堂,创建良好的教学气氛

有趣的东西会使人兴奋、愉悦。愉悦的心情是和谐课堂的奠基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宽松的气氛,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赞赏学生,要以积极的态度和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学生光借助想象是很难理解数学问题的,这时候动手操作就能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题意,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在这些活动中他们能不但积累经验从而有利于抽象思维的发展。数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摆、弄直观材料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

初中数学科学记数法范文第4篇

1 巧用现代信息技术交互性,改变学生学习方 式,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现代数学教育强调“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应用能力。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如用Authorware制成题组训练课件,学生笔算后,选择正确答案。若答对了,窗口立即弹出激励性文字:“你答对了,真了不起!”若答错了,窗口马上显示:“你答错了,请再试一次!”直至出现正确结果,万一再尝试失败,则显示解题步骤。这样处理,学生学习兴趣浓,效率高。若在网络教室上课,每个学生都有参入机会,教师也能从服务器上迅速查出答题的正误率,借此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

学生从“听”数学的学习方式,改变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做”数学;过去被动地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而现在像“研究者”一样去发现探索知识。通过实验、观察、猜想、验证、归纳、表述等活动,不仅可以形成对数学新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学习能力。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缩短了学生和数学之间的距离,数学变得可亲近了。

初中数学复习课或习题课,特别适合这种人机交互的学习环境。因为初中数学教师完全有能力制作这类课件,即便没有此能力,在“教育综合信息平台”运用“试题辅导”栏目也可以达到此效果。从知识复习,例题讲解,到巩固练习作业,每一教学环节都可以设置成不同的层次,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地进入相应层次。这种交互性能提供多种主动参与活动,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2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 与保持

2.1 化无形为有形

初中数学理性知识成分太重,传统的数学强调逻辑思维训练,缺乏图文支持,缺乏供学生探索的环境,于是只能靠学生的死记和教师的说教,比如“平移、旋转、中心对称”这些内容,如果教师讲解、学生看图,学生不容易区分它们,而几何画板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它能使图形“动”起来,形象、清晰地显示平移、旋转、中心对称分别是怎样的图形变换,这样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教学效果明显。

2.2 化抽象为直观

初中数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几乎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受数学概念,只能靠强化记忆知道概念的共性和本质特征。“函数”一章就是一个典型的概念教学,关键就是让学生对“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有一个明晰直观的印象。运用多媒体的直观特性,分别显示解析式y=x+1,用动画形式直观地显示:“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这样做,不仅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函数概念的理解就非常透彻。

2.3 化静止为运动

运动的几何图形,可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印象,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比如“圆”这两章,各知识点都是动态链接的,许多图形的位置发生变化,图形间蕴藏的规律和结论是不变的。熟悉几何画板的教师,都会用几何画板来演示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圆和圆的位置关系,鼠标动几下,几种位置关系,学生一目了然。

3 信息技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增设疑问,巧设悬念,使学生更多地观察、实验和主动地思考,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让目标在学生心中更明确。

例如,笔者在“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学中,先从三角形的内角和入手,在求四边形的内角和时转化为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和(计算机图形演示:从四边形的一个顶点引出的对角线把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后提问五边形内角和的求法。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四边形内角和的求法的回顾与进一步的思考,适当的提问配合演示,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引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这就为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的证明打下坚实的基础,很快达到学生掌握这个知识点的目标。

4 信息技术在与初中数学的整合中应该注意的 问题

4.1 应以学生为主体

要认识到,信息技术是使学生更有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一种工具。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数学学习,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不要为技术而技术,要以服务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变辅教为辅学。经常看到有的教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去做一个课件,一节课热闹下来,学生什么收获都没有。教师的教学活动应以建构一个学生乐学的情境为原则,因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发展智能,在所开展的整合研究中,反对一节课一个课件演示到底,搞黑板搬家式的课堂教学。只考虑教师的方便,什么课都搞成电脑演示,那么将会适得其反。使用信息技术的出发点是利用好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学生思维,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4.2 应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

整合既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用句通俗的话来说:“麦当劳来了,大米饭还要吃。”一讲到整合,一些教师就以为每节课都要用电脑来教和学,其实整合后的教学活动不应理解为全堂上机或多媒体演示,不应忽视书面表达和口头交流,不应忽视阅读、计算和证明。同时,学生的活动不应是自由活动。“一节课过去了,学生敲了半天计算机,却收获不大。”一句话能说明白的,一个教具能演示清楚的不一定非通过计算机。要讲究实效。整合,并不是另起炉灶,而是把各方面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在开展的整合研究中,在学期初就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对一些用传统方式来教,效果一样或更好的,一定用传统方式来教。例如有理数的运算、方程和方程组的求解等,用传统教学一样奏效;但方程与函数的关系以及许多几何问题等,则采用多媒体技术来教,直观、形象,能展现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其效果与传统教学相比,效果更好。

初中数学科学记数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导入

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一堂数学课要想成功就离不开一个精彩的“课题导人”。“灵巧的导人”能够点燃学生数学学习思维的火花,启迪学生智慧的灵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就好比是一杯醇香的清茶,点点滴滴沁入到学生心田,让他们迅速进入课堂的教学状态,促使他们的思维在课堂上可以处于高度积极主动的状态里,这对于提高整节课的课堂效率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千万不可小视。

当然,课堂导入的时间分配要合理,因为每节课只有短短的45分钟,可以配给课堂导入的部分的时间是十分有限的,只能够控制在几分钟之内,否则整个课堂就会忽视教学的主题,显得头重脚轻,持续时间太长还会直接影响到初中数学教学的整体进度。[1]教师引入话题之后,希望学生的每一次发挥在自己预计之中,但客观情况往往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气氛过冷或过热。在气氛缺乏的时候要能积极引导,在讨论的展开偏题太远的时候也要做到适时带回,收放有度方能把握时间于自己掌控之中,这样才能积极发挥出课堂导入应有的作用。

一、游戏比赛导入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个人代办的导入方式作为新课的引言,将一些游戏内容转变为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对课堂兴奋起来,促使数学课堂不再枯燥乏味。[2]青少年最为主要的嬉戏的生活方式就是游戏,且好强是初中学生的本性,因而在数学新课的导入中运用游戏就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初中阶段的第25章是《概率初步》,而概率是一个难以理解的、抽象的概念。在新课的导入方面,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分两人一组做大家都熟悉的游戏——“剪刀、石头、布”。然后对游戏失败的那位同学提问:“你输得服气吗?想要赢回来吗?你认为怎样做才能赢回来呢?”学生就会回答:“我想赢回来,我认为只要继续做游戏就能赢回来。”这样一来,学生在游戏当中的情绪很自然就被迁移到课堂知识当中,从而去积极探究发生事件的概率。因此,概率这一课堂导入就是以初中学生非常熟悉及习惯的“剪刀、石头、布”这一游戏作为出发点,通过比赛的形式切身感受概率产生的过程以及计算概率的方式方法,将数学概念从具体的生活小游戏当中抽象出来,在课堂上经历形成数学知识的具体过程,从而激发初中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二、巧用故事导入

在数学长远的发展历程里,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值得人们颂扬的数学故事诞生。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上有机结合教材内容,适当介绍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或者数学史,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创设出课堂导入的情境,这不仅仅可以有效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够督促学生了解数学史,了解一些著名数学家独特的人格魅力,促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接受高尚的思想熏陶。

例如,人教版初中数学第五章是《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师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历史故事——笛卡尔在梦里观察到蜘蛛在蜘蛛网上慢慢爬动,受到这个梦的启发,笛卡尔创造出解析几何。教师巧妙运用这一动人的故事引入解析几何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将数学背景融入到自己熟悉的情境里面,促使学生感受到现实、自然和亲切,并逐步将常识性的知识以及经验性的所见所闻延伸到学习当中,养成多思考、勤动脑的良好习惯。

三、演示实验导入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运用一些直观的教具演示实验,并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开展实验实践,有效导入课堂。使用这样的方法开展课堂导入可以将抽象的数学内容形象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过渡,加强学生对感性的认知,从而训练学生从特殊回到一般的抽象能力,锻炼学生养成严密的数学思维以及高水平的表达数学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重新定位数学学科,提高初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例如,教师在讲解《轴对称》章节的“轴对称变换”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在课前用薄的纸板制作一些形状各异的图形,有的不是轴对称图形,有的是。在开始讲课之前,教师将准备好的图形摆出来,请几位同学上讲台自主选择一些图形进行对折,看看哪些图形在对折之后不能够重合,哪些能够重合。然后再告知学生能够重合的图形正是该堂课要讲授的轴对称图形。这样就能够形象而生动地导入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四、联系生活导入

数学源自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的实际,而实际的生活例子不仅具体,且很生动。所以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如果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将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些数学学习材料搬到课堂上,作为课堂学习的背景认知材料,那么学生就能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积极学习、主动思考,为课堂的后续开展奠定基础[3]。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这一章的内容之后,教材里面有一个“镶嵌”的课题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这样导入:一天,学生李明下午放学回家后去爸爸工作的瓷砖厂等爸爸一起回家,到了厂里,李明发现那里的瓷砖几乎都是规则的四边形,没有见到正五边形、正八边形等其他形状的瓷砖拼接的地板样板。于是他想要好好利用等爸爸下班的时间研发正五边形形状的瓷砖,因为这样的瓷砖市场上没有,应该会受到人们的欢迎。在用边角料研发正五边形瓷砖的过程中,旁边的叔叔们都在笑他。这时,教师提问: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完这一节课大家就会明白了。像这样用学生身边存在的事和物入手导入课堂,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计算,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带着这样的疑问学习数学知识,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意义,很好地凸显出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提高学习的效果。

五、结语

初中数学课堂的导入技巧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正如“导入有法,导无定法”,也就是说即便是针对同一教学内容,导入的具体方法也要因人而异,要重视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根据所学知识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选用,精心设计。

参考文献:

[1]苏强.初中数学新课导入理论探讨[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