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影视产业发展分析

影视产业发展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影视产业发展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影视产业发展分析

影视产业发展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房地产业;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各地区也出现了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升级与转型的态势。房地产业也是在此背景下快速发展,房地产业逐渐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房地产业通过与相关产业的联动有效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也逐渐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武汉作为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副省级城市,是我国重要的人口流入地与产业发展区。伴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住房的需求逐步提升,房地产业发展的合理化成为影响武汉乃至湖北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关注地区的房地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厘清其发展的基本经济面显得尤为重要。

一般而言,房地产业是以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的综合性产业,具备一定的杠杆效应。房地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对其研究也越来越深化与多元化。目前学术界对房地产业发展的相关研究基本围绕省级数据的研究,对市级的房地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较少,且大多集中在发展现状与对策层面。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多元回归模型,对武汉市2000―2013年的房地产业相关数据,分析了武汉房地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并根据实证结果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促进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房地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根据相关文献以及数据的可得性,选取了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工业化水平、区域开放度、住房消费需求水平以及政府的投资支出作为武汉房地产业发展的影响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其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化水平

城市是房地产业发展的基本空间载体,也与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联系。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的聚集加上各项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在此背景下,人口的增加刺激对房地的需求增长,而基础设施的完善也将为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提高基础与平台。此外,城市化的推进必然带来资源的集合以及不断整合,并不断吸引外来人才以及先进技术,从而加快房地产业的发展,因此城市化水平可以作为影响房地产业发展的因素之一。本文选取城镇人口比重表示城市化水平。

2、经济发展水平

地方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与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息息相关,从大量经验和数据研究来看,房地产业的发展会随着国民经济的增加而增加。因为经济的增长必然会刺激并拉动对住房的需求,也只有在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对住房的刚需或投资性需求才能有与之匹配的支付能力。本文试图用地区生产总值(GDP)来反映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而考察其与房地产业发展间的互动关系。

3、工业化水平

在早期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们的支付能力较弱和住房建设进程较慢,导致其住房需求层次较低,居住环境仅限于拥有较小面积的住房或较差的居住质量。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住房的需求也在产生着结构性的变化,由小面积住房向大面积住房,甚至个性化、多元化住房需求转移。因此,直观面上来看,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能刺激房地产业需求并逐渐影响房地产业的发展水平。工业化程度越高,对房地产业的建设质量要求也越高。本文用第二产业产值增加值表示工业化的相对发展程度。

4、区域开放度

区域之间对外开放是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的重要背景之一。对外开放也是影响房地产业发展的显著影响因素。开放度的提高,一方面能有效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刺激本地产品消费甚至带动就业;另一方面,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外来资本进行投资建设。外来投资规模的扩大,不仅为房地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同时也能带来先进的管理知识和技术,提高地区房地产业的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本研究选取区域实际利用外资情况来反映武汉的区域开放度。

5、住房消费需求水平

人们在满足了最基本的住房需求之后,在外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必然会向着更高级需求实现递升。随着收入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住房支付能力的提高,投资意识也逐渐强烈,为满足其居住或投资需要,越来越多的收入比例将用于住房。根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2014年的数据可知,城市家庭住房资产占总资产比例达到65%。人均收入可支配收入水平的高低也就决定了其能购买住房的水平。支配水平越高,用于房地产业的支出也将可能得到同步提高。因此,消费水平与房地产业联系紧密,可以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反映对房地产业的需求水平。

6、政府投资支出

房地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支持,包括相关政策的激励以及资金面上的投入。由于地方财政支出的预算在很大程度上对基础建设、文化娱乐、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有着巨大的作用,这些领域的投资也将反哺相关行业,例如房地产业等。因此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对房地产业的发展有着潜在的影响。本文选取政府的地方财政支出作为政府投资支出的指标。

综上所述,本文所选取的房地产业发展影响因素指标见表1。

三、模型建立与计算结果分析

1、模型构建

本文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武汉房地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被解释变量上,拟以房地产业的生产总值Y为因变量,代表武汉房地产业的发展现状;在解释变量上,以上述所提到的房地产业发展影响因素指标作为自变量,以此构建武汉房地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模型。具体模型公式如下:

Y=?茁0+?茁1?锥1+?茁2X2+?茁3X3+?茁4X41+?茁5X42+?茁6X5+?茁7X6+?茁8X7+?着 (1)

其中,Y表示为武汉市房地产业生产总值,?锥1为地区生产总值(GDP),?锥2为城市化水平,即用城镇人口比重表示,?锥3为第二产业增加值,?锥4为区域开放程度,由实际利用外资情况(?锥41)与进出口总额(?锥42)两个变量表示,?锥5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锥6为地方财政支出,?茁0―?茁8为相关系数,?着为随机误差项。

2、数据来源

考虑到数据的统一口径及其可得性,本文选取的数据主要来源于2001―2014年的《武汉市统计年鉴》。其中,房地产业生产总值,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政府投资支出,区域开放度均直接来源于武汉各年的统计年鉴。第二产业增加值是由后一年第二产业总值相减于前一年的数据所得,城镇人口比重则是由城镇人口与常住人口之间的比值获得。

3、数据处理与检验结果

基于数据的特征,为了更好地进行数据分析,尽量减少异方差现象的情况,并且更加符合正态分布,本文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了对数处理。由此,公式(1)具体的回归方程表示为:

LnY=?茁0+?茁1Ln?锥1+?茁2LnX2+?茁3LnX3+?茁4LnX4+?茁5LnX5+

?茁6LnX6+?茁7LnX7 (2)

根据本文所搜集的2000―3013年的武汉统计数据,对所有的自变量指标分别与房地产业生产总值建立一元回归模型后,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并呈现正相关性。但是通过初步的统计分析可知,本文所选择变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多重共线性,对整个方程进行回归的结果并不理想。尤其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第二产业增加值、地方生产总值、进出口总额和地方财政支出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因为这些变量本身就是与地区生产总值的组成部分,对其有着拉动作用;同时,地区经济的增长反过来也将促进相关变量的提升。若将过多具有多重共线性因素的变量纳入到回归方程中,回归结果的可靠性将会被削弱。因此,本文通过逐步回归的方法及其结果,最后选取了地方财政支出、第二产业增加值、城市化水平三个变量作为影响武汉房地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由2001―2014年的统计数据可知,利用stata13软件,通过回归分析得到结果如表3。

由表3可知,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R为0.986,调整过后的R平方为0.982,其相关系数将近为1,意味着模型的拟合优度较高。同时模型的F=231.10,显著性水平P=0.000<0.05,表明所选取的变量的t值均在5%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同时,回归结果较为显著,所选指标与房地产业的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

根据表4可得如下回归方程:

LnY=-52.917+13.475LnX1-0.389LnX3+0.671LnX6

(3)

由公式(3)可知,选取的三个变量通过回归所得到的t值均在5%的水平下显著,表明各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并且选取的指标能较好的解释对武汉房地产业发展的影响。其中,城市化水平,政府投资支出与房地产业生产总值呈现正相关关系,系数分别是13.475和0.671。具体可解释为当其他情况不变的情况下,城市化水平或政府投资支出每增加1%时,武汉市房地产业的生产总值分别将增加13.48%或0.67%。由此可知,城市化水平的相关系较大,因而对武汉房地产业生产总值的增加具有更为明显的推进作用。第二产业增加值在公式(3)中与房地产业生产总值呈现负相关关系,在城市化水平与政府投资支出不变的情况下,武汉市第二产业增加值每增加1%,其房地产业生产总值减少0.39%。

四、结论与建议

由上述研究结果可知,城市化水平与政府投资支出与房地产业生产总值成正相关,与预期结果一致。其中,城市化水平对房地产业的发展影响尤为重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为武汉市房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同时,政府投资的不断增加,为武汉房地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显著的促进作用。此外,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区域开发程度以及地区经济增长对房地产业的发展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武汉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对武汉房地产业发展的影响具体可理解为:一般而言,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提高能促进房地产业生产总值的提高,因此在将第二产业增加值与房地产业生产总值进行一元回归时,表现为正相关关系,与预期结果一致。但因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并未很好实现有效衔接,第二产业的增加有可能减少了第三产业的投资,进而对房地产业的发展产生抑制。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推进城市化进程,保持房地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伴随着武汉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房地产业作为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转变的突破口,依然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选择之一。从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看,城市化的发展也将推动与优化房地产业的发展与转型,因此需要将城市化与房地产业两者有机结合并协调发展,以促使房地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

第二,完善政府投资结构,在房地产业发展过热期间,在适当时期内可以提高第二产业的支出以平抑房地产业的过快发展。若房地产业逐渐出现萎缩并影响地区经济发展时,则应适当降低第二产业的投资支出以加大第三产业的投资。由于房地产业属于先导性与基础性产业,因此无论发展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都需要房地产业的率先发展。政府的投资支出应该增加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匹配度,实现其无缝对接。

第三,扩大区域开发程度,优化产业结构。房地产业的发展作为未来城市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为实现其持续发展,需要打破地区之间的垄断性所造成的壁垒,积极引入外资进入房地产业,并不断促进其形成规模经济。优化外商与本地企业之间的协作共赢格局,并形成产业之间的互补以满足居民的住房需求。

参考文献

[1] 赵黎明、刘振聚、黄卫华:房地产业发展趋势分析及政策建议[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6(2).

影视产业发展分析范文第2篇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朝阳产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增强地区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文章使用灰色关联模型,运用重庆市2006-2010年相关数据,分析了文化产业增加值与其影响因素的关联度大小,并对各关联度进行排序,然后依据各关联度大小进行原因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环境、政府政策以及社会文化环境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最为密切。同时也发现,城市居民自身需求及人力资源要素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没有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发展更多的是依赖文化产业主体――企业以及政府政策的推动。

关键词:

文化产业;灰色关联;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8-5831(2013)06-0050-06

自党的“十六大”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决策后,全国掀起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热潮。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文化已经成为支柱产业之一。在中国,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朝阳产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开辟就业领域,增强国家、地区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一、文献综述

文化产业在各个国家或地区的概念有所不同,比如在美国叫版权产业,在英国叫创意产业,在西班牙叫文化休闲产业,在中国、日本、德国、荷兰、韩国等许多国家叫文化产业,而在台湾地区被称为创意文化产业。为了改进和完善文化产业统计工作,规范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口径、范围,国家统计局于2004年4月1号正式《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将文化产业的内涵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要想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那么对影响其发展的因素的研究分析就很重要。国内外很多学者对此做了多方面的研究。Pratt认为,新媒介产业所形成的社会氛围作为特殊的社会―空间网络,实际上是决定新媒介活动区位的最重要因素,强调了信息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影响[1]。Shahid Yusuf等强调了城市外部环境六要素机制对文化产业的发展[2]。Deborah Leslie等人则认为,文化区的发展最主要是以密集的社会组织为主,政府只起到了间接的介入作用[3]。

中国很多学者也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从单个因素角度研究方面,彭南林强调文化体制的重要性,指出要完善产业促进政策,建立有序、开放与法治相结合的文化体制,按现代企业制度构建文化产业组织,促进文化产业发展[4]。吴忠泽指出要依靠科技创新作为支撑和引领中国现代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引擎[5]。杨国蓉则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6]。肖川强调了政府制度支撑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7]。而林东升则突出强调了文化消费的重要性,指出文化消费的增长和不断发展将成为拉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8]。雷宏振、宋立森则强调文化产业发展的本质在于创意,知识创新是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持续动力[9]。

从多个影响因素研究方面,袁维海总结出发展文化产业的坚实基础是文化消费,源头活水是资金投入,有力保障是政策法规,根本动力是体制改革[10]。杨绪忠等指出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统计指标包括通过人、财、物、技术多个方面的投入,以及增加值和增加值的增长率在第三产业中的比率等[11]。厉无畏、王慧敏认为文化要素和人的创造力的变迁会带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兴盛[12]。王志成等则运用实证研究论证了城市发展创意产业存在两类主要影响因素:创意经营环境和创意资本基础[13]。王婧认为文化产业经济贡献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经济基础、基础设施水平、政府扶持[14]。袁海总结出文化消费需求、文化企业数量、人力资本水平、政府的财政支持与城市化对文化产业集聚有正向影响[15]。王安琪则指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各种生产要素、文化需求、文化市场发育程度、企业治理结构、政府政策和法律状况、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都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影响[16]。

纵观已有文献发现:第一,对文化产业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都局限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缺少对影响因子的定量分析。有些分析甚至仅仅集中于单个影响因素。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政府和企业对文化产业的大力支持与密切关注,定量研究方法的引入也显得越加迫切。第二,对中国文化产业的研究多是以宏观见长,基本集中在对中国整体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而对具体区域尤其是西部地区城市的实证研究几乎没有。鉴于此,本文将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影响重庆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进行研究。

二、理论分析

由于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很多且复杂,而不同因素的实质性作用又存在差异,有一定的主次之分,因此需要对其进行甄别。灰色关联分析主要是对态势发展变化的分析,根据各指标因素之间发展态势的程度来衡量因素间接近的程度。且灰色系统对样本数量的多少没有特别的要求,分析时也不需要典型的分布规律,分析的结果一般都与定性分析吻合。所以为了更准确地研究影响重庆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本文将首先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根据代表性、可获得性和可比性原则,选取相应的数据指标对其进行系统的量化分析并对其关联度大小进行排序。在此基础之上,针对各个指标因素对文化产业发展影响的大小,对其结果进行原因分析与说明。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选择一变量作为量度指标并设为模型的参考数列,而与参考数列相比较的就是选取的小指标所构成的比较数列,分别记为

X0={X0(K),K=1,2,3...}

Xi={Xi(K),K=1,2,3...}(i=1,2,3...)

第二,考虑到选取的指标数据单位不一致以及数量差异也比较大,所以数据很难进行直接比较,鉴于此,本文采用初值法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即每个数列均除以该数列的第一个数,记为Xi′(i=1,2,3…)。

第三,在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后分别对每个比较序列与参考序列作差,然后运用灰色关联系数计算公式:

(二)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文化产业增加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重庆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因此本模型将其作为量度指标设为模型的参考数列,而选取的11项小指标构成比较数列。然后对相关数据无量纲化处理,记为Xi′(i=0,1,…,11),并计算重庆市文化产业影响因素关联系数和关联度。最后对关联度排序。结果分别如表2、表3和表4所示。

从总体上可以看出,参考序列的各个指标与重庆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关联程度很高,都超过了0.6,说明本文指标的选取是合适的,并且其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也都是显著的。

产业发展拉动经济发展,消费需求决定生产,这就使得文化消费成为文化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重庆市城市居民消费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并没有发挥很大的作用。但是截至2010年底重庆市常住人口2 884.62万,北京市和上海市分别为1 961.2万和2 302.66万,远超过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的这2个直辖市,这本身就意味着其拥有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表5)。目前,重庆市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虽然与其他直辖市有着很大的差距,但是在文化消费方面已经取得了进步。

从表5可以看出,由于重庆市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及相应的消费支出都较低,重庆市城市居民从2006年至2010年文化消费支出总量上也都低于北京和上海这2个直辖市,但是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增加额的均值却高于文化产业发展迅速的北京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重庆市文化消费的潜力还是巨大的,这也为重庆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市场支撑。

四、结论

企业每年的研发经费投入、政府每年的研发经费投入、文化机构数与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关联度排在了前四位,且都超过了0.8。这说明产业环境、政府政策以及社会文化环境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最为密切,也意味着它们是目前提高重庆市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

而重庆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城市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等是关联度相对较低的因素。其中城市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和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关联度分别排在了第七和第八,这反映出目前重庆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还不是主要依靠居民自身对文化消费的需求带动的,这可能与当地居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有关。同样发现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关联度位于第六,尤其是普通高校在校学生与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关联度排在了倒数第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人力资源要素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大,其发展更多的是依赖文化产业主体――企业以及政府政策的推动。

消费作为产业发展的源泉,虽然重庆市城市居民在文化消费方面与文化产业发展迅速的北京和上海这2个直辖市存在较大的差距,但是重庆市近年来文化娱乐服务消费占消费支出比重的平均增加额却超过了北京市,加上重庆市2 884.62万庞大的常住人口,这说明了重庆市文化产业有着发展潜力和巨大的消费需求市场,消费将来能为重庆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动力支持。

五、对策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结果并结合其发展现状,要实现重庆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就必须充分调动各个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对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

第一,支持和培养文化企业。产业环境对重庆市文化产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企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主体,企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个产业的发展形势。对于文化产业而言,要努力整合有活力有潜力的大规模文化企业,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进一步完善对企业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同时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只有不断创新,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才能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第二,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努力培育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整合各种文化资源,将其与经济相融合,并且完善当地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开发利用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使其转化为文化资本,从而将其打造为文化产业品牌。同时也要继续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对文化产业的主体提供优惠政策和营造公平、开放、自由的竞争环境,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两方面,为其发展释放更广阔的空间,从而刺激企业不断创新。

第三,引导居民文化消费意识。重庆市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向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消费息息相关。这意味着需要引导居民增强文化消费意识,提升消费水平。通过对消费者进行有效的引导以及提供健康和谐的文化消费环境,使更多居民参与文化消费很有必要。

第四,加强文化产业人才的吸收和培养。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而当前重庆市人才资源发挥的作用相对不大,因此要努力开发人力资源,积极引进和培育优秀的文化产业人才,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推进产学研一体化,以及采取一系列有力的优惠政策吸引文化产业人才,全面加快重庆市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五,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扩大层和相关层的比重,形成传统文化产业带动新兴文化产业,新兴文化产业又推动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互动局面。因为文化产业核心层发展相对成熟,增值业务的开发和增长空间比较有限;而以新兴文化产业为主的层以及相关层,增值业务开发空间大、市场潜力大,具有明显的优势。

参考文献:

[1]PRATT A C.New media,the new economy and new spaces[J].Geoforum,2000,3l(4):425-436.

[2]YUSUF S,NABESHIRAA K. Creative industries in East Asia[J].Cities,2005,22(2):109-122.

[3]LESLIE D,RANTISI N M.Governing the design economy in Montreal,Canada[J].Urban Affairs Review,2006,4l(3):309-337.

[4]彭南林.发展文化产业与构建多元化的产业主体探讨[J].中国软科学,2004(10):143-147.

[5]吴忠泽.科技创新:现代文化产业翱翔之翼[J].中国软科学,2006(2):1.

[6]杨国蓉.关于社会文化环境的忧虑与优化――基于重庆市的实证研究[J].探索,2010(1):111- 111.

[7]肖川.论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制度支撑[J].中国经贸导刊,2011(5):50-51.

[8]林东升.论文化消费增长与文化产业发展趋势[J].东岳论丛,2011(5):105-106.

[9]雷宏振、宋立森.文化产业集群内组织间的知识外溢对知识创新的影响研究[J].软科学,2011(4):17-18.

[10]袁维海.文化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探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4(1):58-59.

[11]杨绪忠,张玉玲,刘冶.文化产业指标体系研究[J].统计教育,2005(9):43-43.

[12]厉无畏,王慧敏.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8.

[13]王志成,谢佩洪,陈继祥.城市发展创意产业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7(8):49-53.

[14]王婧.中国文化产业经济贡献的影响因素[J].统计与决策,2008(3):111-112.

[15]袁海.中国省域文化产业集聚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经济经纬,2010(3):66-67.

[16]王安琪.文化产业与总体经济互动机制研究[J].商业时代,2011(13):117-117.

[17]张卫国,柴瑜,曹万立.公益类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实证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78-79.

[18]邓聚龙.灰色系统理论教程[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33-85.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Influence Factor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WAN Lijuana,ZHANG Bianlingb

(a.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b.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44,P. R. China)

Abstract:

影视产业发展分析范文第3篇

台湾陶瓷产业的发展可追溯至新时器时代,经过不同时代的制陶观念融入以及制陶技术的引进和革新,共同造就了台湾今天的陶瓷产业。具体来说,台湾陶瓷产业起步于日据时期,在日本殖民政府的扶植下,一方面通过引进日本传统的制陶技术和陶瓷品种来改进陶瓷的生产工艺,另一方面有计划地从其本国派遣技师来台训练本地的员工,引进日本的制陶技术与观念,这促使了台湾陶瓷产业的现代化发展。日据时期,台湾陶瓷产业得到了起步和发展,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台湾陶瓷产量占全球市场份额排名第五。在经历了短暂的繁荣后,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下滑,出现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台湾本土市场的开放,台湾陶瓷产品逐渐失去了其优势。台湾陶瓷产业的发展虽然受到了外来市场的不断冲击,但是这反而促使了台湾陶瓷生产走上了高端精细化的创意产业发展路线。目前台湾各类陶瓷产品种类繁多,按使用的功能来分有日用瓷、卫生瓷、建筑瓷、艺术瓷、工业瓷和陶瓷用原料及设备等六大类。在这六大类领域中,制作精良且极具创意性的陶瓷成为台湾陶瓷产业未来发展的主方向。目前台湾陶瓷产业的发展处在一个转型的关键期,如何根据台湾陶瓷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的生产特点有效引导台湾陶瓷产业走上创意产业之路,成为台湾陶瓷产业未来发展的关键。本文试对台湾陶瓷产业进行SWOT分析,了解其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优劣势以及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这对处于转型时期的台湾陶瓷产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台湾陶瓷产业的发展现状

台湾陶瓷产业的发展从起步到繁荣差不多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目前台湾陶瓷产业却又陷入了一个相对低迷的发展时期。处于全盛时期台湾陶瓷产业每年总产值达新台币200-300亿元,而从1998年以后,由于全球其它地区的陶瓷产业的生产体系不断完善,加之贸易障碍与日剧增,台湾的陶瓷产业由盛转衰。台湾陶瓷产业的这种下滑趋势,在2000年后也并没有得到改善,2002年台湾加入WTO后,台湾陶瓷产业市场开始面临全球市场的竞争,这使得台湾陶瓷产业的经营更为困难。总体来说,从上世纪90年代末到最近几年,台湾陶瓷产业的总体发展呈下降趋势,虽然在2002年经历了发展的低谷后,有逐年增加,但近几年又出现下滑,2009年产值降为127亿新台币,而需求降为184亿新台币。

在台湾陶瓷产业的贸易方面,2001年一2010年,台湾陶瓷产业基本上进口大于出口,且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其中2010年达到最高,进口金额将近3.8亿美元,究其原因,主要是台湾本地市场陶瓷产量减少,同时连带出口也呈现逐年萎缩,2009年出口降到谷底,仅5600万美元,2010年随着经济的复苏,增加到7200万美元,进口扩增到4.5亿美元的历史高峰。

从台湾陶瓷产业的区域分布上来看,其在台湾地区并没有形成产业的集聚效应。根据台湾“经济部统计处”资料显示,2008年台湾共有陶瓷厂商446家,主要分布地区在新北市(213家)、苗栗(56家)、桃园(51家)、新竹(25家)、台南(21家)等县市。这些陶瓷厂商的产品,有96%内销、4%外销,由此可见台湾的陶瓷产业以内销为主。

最后从台湾陶瓷生产的企业规模来看,目前台湾陶瓷产业大多为资本额低的中小企业,这类企业欠缺研发与设计能力,竞争能力不强,易受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另外在台湾,陶瓷产业不受年轻人重视,以致产业发展缺工问题越来越严重,这种缺工问题如果继续恶化,将严重影响陶瓷产业的研发、生产、营销等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三、台湾陶瓷产业的SWOT分析

台湾陶瓷产业的发展,就其地区内部的发展条件来看,有其优势(Strengths)与劣势(Weakness);从外部发展条件来看,其发展所面临的机会(Opportunities)与挑战(Threats)也一同存在。对台湾这个产业的SWOT具体分析如下:

(一)在发展优势方面

台湾陶瓷的产业的发展从起步到全盛再到目前的低迷,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在这一个多的世纪内,台湾陶瓷产业建立了相对于大陆、东南亚等地区更为完善的产业链。这种完善的产业链之所以能有效的建立,主要是因为台湾陶瓷产业拥有长期的代工技术,从而技术基础比较好,同时加之比较注重产品品质,这些都为它创造了条件。正是因为这种完善的产业链条,台湾陶瓷产业具有紧密的上中下游生产体系及完整的产品种类,这些都能促使其能顺应变化的市场需求。

(二)在发展劣势方面

因地域的限制,台湾陶瓷产业的原材料大多来自于进口,这一方面会导致其陶瓷产业的生产成本比其它地区的同类产品高。另一方面,过度依赖原材料的进口,可能会影响到其最终产品的定价问题,如当国际陶瓷原材料价格发生波动时厂商往往难以对生产成本加以控制,从而最终会导致产品的价格定位不明。另外,随着台湾市场的不断的开放,其陶瓷产品受到其它国家或地区低价进口产品的冲击也越来越大,另外加之陶瓷产品仿制所带来的产品研发不足,这导致了台湾本地市场陶瓷产品获利能力的下降,不利于厂商的长期经营。

(三)在发展机会方面

2010年海峡两岸签署ECFA后,台湾从大陆进口原材料的关税降低,这使得台湾部分的陶瓷原材料进口及产品的出口成本都大幅下降,从而有利于其扩大生产规模和拓展大陆市场。另外台湾相关部门目前大力推动陶瓷产品的品牌认证以及扶持地区内陶瓷产业的多样化经营,这不仅有利于陶瓷生产厂商扩大产品市场规模,同时更有利于其树立陶瓷品牌,提升其陶瓷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四)在面临的挑战方面

由于地区间陶瓷生产企业采取低价倾销竞争,以及陶瓷产品的非法转运,这造成台湾市场的陶瓷制造厂商销售毛利无法达到产销平衡时的成本,从而影响到以内需为主的陶瓷厂商生产积极性。此外,部分陶瓷产业的中下游厂商并没有采取品质取胜的营销策略,加之地区间对产品专利保护程度不一,这都致使台湾陶瓷产品竞争力的下降。

影视产业发展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云和;木制玩具;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一、云和木制玩具产业发展基本状况

1.云和木制玩具产业发展现状。通过几年的迅速发展,云和木制玩具已经形成了多种新型商业模式相结合的营销模式,并逐步向经济主流和商务核心方面延伸,在深度和广度上向“多元化”的发展状态拓展。当下,电子商务作为网络化的新型经济活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云和县木制玩具企业结合自身特点,开展电商业务,形成了一套线上线下共同发展的经营体系。目前,云和在阿里巴巴注册为会员的木制玩具企业239家,在淘宝、天猫上有网店680余家,网上从业青年2000余人。2013年,网上年交易额2.6亿元,2014年上半年网络销售额1.7亿元。云和县荣登阿里巴巴集团研究中心的2013年“全国电子商务发展百佳县”榜单,位居全国第二十七位、浙江省第十五位、丽水市第一位。

2.云和木制玩具产业发展面临的瓶颈。(1)企业经济基础薄弱,抵御风险能力不强。在云和近800家木制玩具企业中,有超过73%的企业年产值不超过500万。云和木制玩具产业总体规模较大,但是截至2013年规模以上企业(年产值在2000万人民币以上)只有14家。云和县绝大多数玩具企业经济基础比较薄弱,规模较小,实力不强,使得企业抵御风险能力低下,如市场一有动荡,经营管理稍有差错或国家外贸政策稍有调整,就可能对企业造成重创。2008年由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在云和木制玩具企业中造成了巨大风波,这也说明了云和木制玩具企业抵御风险能力不强。(2)产业经济效益有待提高。从1998-2014年的发展来看,大体上云和木制玩具的利润总额在逐年上涨,但就当今云和木制玩具企业的经济效益来讲,还是存在经济效益偏低的情况。主要表现为成本增大,产品附加值低,物资消耗高,浪费严重,技术设备力量落后等。玩具产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其能够持续盈利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劳动力成本比较低廉,但近年来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大幅地挤压行业的利润,如果不能实质性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有可能陷入经济学家所说的“中等收入陷阱”。目前云和木制玩具企业的加工利润一般仅维持在10%左右,因此,利润总额持续增长的背后,隐藏着经济效益普遍偏低的问题,木制玩具产业的经济效益还有待提高。(3)产品附加值低,自主品牌单调。世界玩具市场的变化风起云涌,传统的木制玩具已远远落后于当代潮流,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主要表现为产品档次低,质量不高,缺乏影响力显著的自有品牌,大多企业仍以贴牌加工为主,对市场的控制力不足,丢失了市场的话语权。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使得产品设计能力欠缺,这也导致了商品的产值和附加值低,高新技术产品比较少,自主品牌的比重小,自主知识产权匮乏。(4)市场单一,严重依赖海外市场。市场未充分开发也是中国木制玩具行业面临的问题之一。中国的木制玩具绝大多数出口国外,走国际市场路线,对国外市场养成了深度依赖,一旦国外市场出现贸易壁垒或者产业动荡等不确定因素,就会给木制玩具产业带来毁灭性的冲击,直接导致大量的木制玩具企业破产。浙江省云和县的木制玩具产业也不例外。虽然目前云和县木制玩具行业产销的绝对量都很大,占全省的70%,全国的50%,全世界的4%,但都是销往国外,其国内市场未充分开发,没有形成内外销结合的产销结构,销售思路的转变滞后,局限于国外市场,没有及时从国际市场路线转变到国内市场路线。

二、云和木制玩具产业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1.变量的选取与说明。影响云和木制玩具产业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人力资源投入、科技创新能力、政府支持力度等等,而产业增加值是反应产业发展的核心指标。因此,本文选取云和木制玩具产业增加值、人力资源投入和科技创新能力三个变量进行影响因素分析。

云和木制玩具产业增加值,指在一定时期内云和木制玩具单位产值的增加值(单位:万元);人力资源投入:采用云和木制玩具产业历年的就业总人数作为人力资源投入指标的度量(单位:人);技术创新能力:采用云和木制玩具产业历年的专利授权量作为技术创新能力指标的度量(单位:项)。

本文将运用2005年-2014年样本数据,以云和木制玩具产业增加值为被解释变量,以人力资源投入和技术创新能力为解释变量,建立计量经济模型从量化角度分析这些影响因素对云和木制玩具产业发展的影响。

2.模型建立

可以看出,云和木制玩具产业增加值以及各影响因素的差异明显,其变动的方向基本相同,相互间可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探索将模型设定为线性回归模型形式:Y= β1+β2X1+β3X2+μ

利用EViews做出回归结果如下:

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4/21/16 Time: 18:52

根据数据,模型估计结果为:

Y=-840.08+1.8344X1+2.1290X2

(833.8172)(0.0531)(2.1350)

t=(-1.0075)(34.5230)(0.9972)

R2=0.9986 F=2585.412 n=10

3.模型检验

(1)经济意义检验。模型估计结果说明,在假定其他量不变的情况下,人力资源投入每增加1%,平均来说云和木制玩具产业增加值会提高1.8344;在假定其他量不变的情况下,科技创新能力每增加1%,平均来说云和木制玩具产业增加值会提高2.1290。这与理论分析和经验判断相一致。

(2)统计检验。①拟合优度:有数据可得:R2=0.9986,这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很好。②F检验: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在F分布表中查出自由度为k-1=1和n-k=8的临界值为5.32。由数据可得F=2585.412,其值大于5.32,说明回归方程显著。即人力资源投入和科技创新能力联合起来切实对云和木制玩具产业增加值有显著影响。③t检验: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查t分布表得自由度为n-k=8临界值为2.306。有数据可得β2对应的t统计量为34.5230,大于2.306,说明在其他解释变量不变的情况下,人力资源投入对云和木制玩具产业增加值有显著影响,而科技创新能力对云和木制玩具产业增加值的影响比较弱。

三、结语

通过上述模型分析可以看出,从经济检验来说,人力资源投入可以促进云和木制玩具产业增加值的提高,说明其就业人数越多,就越能促进产业增加值的增长;技术创新能力的t检验值比较显著,但是对云和木制玩具产业的发展起到的作用比较弱,可能是由于高技术还没有被充分应用到云和木制玩具产业的发展中。但随着云和木制玩具产业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企业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整个木制玩具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程云行,沈月琴,汪樟春.浙江省云和县木玩具行业发展的思考[J].浙江林业科技,1998,04.

影视产业发展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重庆工业经济;实证分析;贡献率;研发投入

中图分类号: F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03-0002-03

一、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的现状

高新技术产业日益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导产业,代表着未来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方向,是国际经济、技术竞争的制高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我国实现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战略,也是国家和地方实现经济振兴的重要途径。重庆作为我国中西部唯一的中央直辖市,也是全国几大老工业基地之一,在西部大开发和中央直辖各项优惠政策的支持下,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初见效果,经济出现了快速增长势头。

(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模

“十一五”期间,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先后实施24个重大科技专项、150个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等,投入近10亿元,取得了混合动力汽车、3G芯片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

2010年,重庆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368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2761个。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达2515.37亿元,比上年增长42.3%,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7.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达7.95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348.6%。

2010年重庆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00.00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27%。市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66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1个,其中国家级中心11个;博士后流动站70个;14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目前全市企业创新研发平台已基本涵盖研发、设计、制造的全过程,直接依托企业构建的研发平台占全市总量的75%以上。

(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及布局

从分布领域看,重庆市高新技术企业涉及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装备制造、环境保护等领域。其中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医药三大领域工业总产值占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的64%,产业规模已经凸显。电子信息、新能源、高端制造三个领域工业总产值已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的26%,产业规模正在形成。

从产业布局看,2009年重庆市拥有重庆大学科技园、北碚大学科技园两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拥有47个工业园区,其中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西永综合保税区、万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国家级开发区。重庆北部新区挂牌成立于2001年,面积130平方公里,2009年北部新区生产总值GDP达545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393亿元,累计签约项目3551个,合同投资总额1265亿元。累计引进外商投资企业868户,世界500强入驻近40家。在2010年6月18日,适逢重庆直辖市成立13周年,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之后,中国第三个国家级新区――重庆两江新区于此期间正式挂牌成立,这也是中国内陆唯一的国家级新区。重庆两江新区建设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长江上游的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和制造聚集区,享受国家给予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的政策,包括对于土地、金融、财税、投资等领域赋予先行先试权,允许和支持试验一些重大的、更具突破性的改革措施。“两江新区”建设将标志着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大发展时代的到来。

从产业技术创新影响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重庆市逐步形成了一批具有技术创新影响力的高新技术标杆企业。如长安集团形成“三国五地”的研发格局,跻身我国汽车第一阵营;轨道交通公司成功研发并运营国内首条跨座式单轨交通,获得全国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全国交通建设领域十大科技成就奖;康明斯公司全新引入电控大马力发动机平台实现本地化生产,填补国内空白;金山科技、华邦制药、亚德科技、大唐测控等5家民营企业通过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成为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十强”。

二、高新技术产业对重庆工业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根据重庆高新技术产业近12年来的发展情况,计算高新技术产业对重庆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加以分析,同时通过弹性计算,分析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与重庆工业增加值的关系,以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重庆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高新技术产业对重庆工业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分析

按照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统计摘要2011》中的计算说明,得出高新技术产业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的计算公式:

占工业总产值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的工业产值/工业总产值×100%

对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的增量/工业增加值的增量×100%

利用以上公式,采用时间序列对1999年至2010年重庆的工业总产值、总产值增加值及其增量和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工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及其增量进行计算得出下图,并进行分析:

图1 重庆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及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数据来源:《重庆统计年鉴》(2000~2011年)

从图1可以看到:重庆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99~2006年一直高于40%,2007~2010年都保持在30%左右。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1999~2004年一直保持在45%左右,最高达到52%,2005~2009年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保持在30%左右,其中在2008年,尽管受到自然灾害和全球金融危机等多重影响,重庆高新技术产业仍然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其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达到22%的高贡献率。在“十一五”的结束之年2010年,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快速增长,达到了41.95%。同时可以看到,虽然最近几年高新技术产业占重庆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有下降趋势,但是其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稳定保持在30%左右,并且从2008年开始该比重有逐年上升趋势。以上都表明了高新技术产业对于重庆工业经济的发展有着很显著的支撑作用和巨大的影响力,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重庆工业经济发展的一个巨大引擎。

(二)高新技术产业部门对重庆工业经济增长的弹性测度与分析

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是由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投入增加和技术进步引起的。然而,资本、技术和劳动是在一定的产业结构中组织生产。对于给定的资本、技术和劳动,不同的产业结构会导致不同的经济增长表现。根据这一思路,列出以下模型:

表示重庆工业增加值,表示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表示工业其他产业部门增加值,A表示经济的制度和技术因素。需要说明的是从工业增加值核算的角度来说,工业总增加值等于各工业部门增加值的总和。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产业之间存在着比较复杂的相互作用,利用弹性测度模型可以很好的测度某一产业部门对于经济的影响敏感度。对上述函数全微分。得:

将该方程两边同除以Y得:

系数表示各部门的增长弹性,以标记,根据上式得到计量经济模型:

该方程的系数表示了不同工业产业部门的经济增长弹性,反映了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本文采用了重庆1999~2010年的工业增加值为

,重庆1999~2010年的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为,重庆1999~2010年的工业其他产业部门增加值为,进行回归

从回归估计的结果看,模型拟合很好。达到99.99%以上,拟合优度很高,通过拟合优度检验。F值很大,表明模型的线性关系在99%的置信水平下显著成立,方程通过F检验。各系数均通过1%显著性水平的t检验,回归结果合理。

由结果知,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对重庆工业增加值的弹性为0.3659,即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每增加1%,重庆工业增加值将随之增加0.3659%。以2010年为例,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占重庆工业增加值32.82%,代入弹性公式,则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每增加1个单位,重庆工业增加值将随之增加1.12个单位。这表明了高新技术产业对重庆工业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显著的拉动作用,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了重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性。

(三)重庆未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趋势

根据《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重庆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及《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渝府发[2011]35),特别在“意见”是中明确提出,未来五年内要把科技创新作为核心战略,把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这使重庆迎来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大历史机遇,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都很巨大。

根据“十一五”时期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工业产值年平均增速15.2%,预计到“十二五”末,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将达5000亿以上,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的30%左右,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进入全面发力、阔步前进的新阶段。

三、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自1999年以来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对重庆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较大,有着非常显著的支撑作用和拉动作用以及巨大的影响力,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重庆经济发展的一个引擎。同时可以看到,重庆地处我国中西部,在西部大开发和中央直辖各项优惠政策的支持下,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都很巨大,是未来重庆市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源泉。重庆必将成为全国高新技术产业成果不断涌现的热土。

参考文献

[1] 重庆市统计局.重庆统计年鉴(2000-2011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11[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3] 林中元.高新技术产业对重庆经济发展的影响及预测分析[J].重庆与世界,2011,(11).

[4] 重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2010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5] 王敏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启示[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4).

[6] 陶庆先.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竞争力与地方经济增长关系探究―基于28个省份54个国家级高新区的实证分析

[J].科技与经济,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