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资本市场

金融资本市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资本市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金融资本市场

金融资本市场范文第1篇

关键词:金融;创新;资本市场;研究

一、我国金融创新和资本市场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后,我国一直在进行市场转型,加强与国内外接轨,实现资本在国内外市场的高效运作,但是目前我们在金融创新及资本市场运作中仍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1.创新度缺失

从欧美的成功经验来看,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在资金供给及需求方面应该是不断完善的,能够为投资者提供多样化合理的融资渠道与工具,虽然我国金融创新也一直在加强实践探索,但是以笔者看来,国内的创新大多数过于集中在借鉴欧美成功经验,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改良,但是仍旧处在较浅的层次。创新上只涉及皮毛,无法深入我国金融资本市场的运作,结合本土化特点与优势,这种创新注定无法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在促进国内资本市场发展商效果也很有限。如果在涉及资本市场的根本性问题与金融工具上不加强探索创新,我国资本市场在日后越来越国际化的局限下,其发展所受的制肘只能更多。

2.创新动力不足

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的金融市场国有化现象严重,国家银行在金融体系中所占比例过大,这也直接导致了很多金融机构在运作上更倾向于行政化,而不是迎合市场提升从全面提升自身实力出发去进行创新。虽然今年来我国经济金融体制一直在进行改革,但是因深化程度不够,金融行业在市场性上面仍旧缺乏,这就造成了竞争意识与风险意识的缺乏,在金融创新的驱动力上相较欧美大幅度降低。虽然短期内看似毫无问题,但是在日后世界金融市场竞争白热化的情况下,必然是会被淘汰的。

3.创新进程不平衡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会带来资本市场发展上的巨大差距,对于我国来说,金融创新上如何与发达国家比肩确实是一个难题。欧美市场自由化倾向严重,更偏向于通过市场调节来深化金融创新与改革,但是我国的惯常做法是先以国内发达地区为试点,然后才逐步实现推广,这种步骤直接导致了面对同一种创新机制,我们与发达国家在节奏上也存在不小差距。如何淡化、减轻我国资本市场和金融创新发展中的行政化色彩,在笔者看来,是平衡创新进程,提升创新动力的重要途径。

二、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策略探究

针对上面所谈的我国金融创新与资本市场所存在的问题,想要实现我国资本市场的长久、稳定、高效发展,更好的实现与国际接轨,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战略化发展

我国资本市场浓重的行政化色彩,想要彻底改变这个局面,首先要从观念上深化改革,与国际接轨。只有一改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僵化的资本运作观念,才能为市场发展创造更多的可能性。深化观念后,重要的是依据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情况与需求,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计划,才能有更好的实现金融创新的可能。国家是资本市场运作的重要调整者,如何定位好这个角色,在资本运作中发挥促进作用而不是滞后约束作用,还需要在不断的金融创新与资本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探索,最终实现向市场化资本运作的过度,实现资本供给的平衡,资本配置的高效与优化。

2.市场化发展

市场是检验制度及创新生命力的最好磨刀石。近年来,在国际贸易中我国先后经历了产品倾销、贸易保护主义与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上扬等情况,在国际金融发展中遇到了众多问题,从这些事件出发,如果我国不解除金融抑制,那么在国际市场中将会被发达国家打压得越来越厉害。因此,加速金融资本市场化发展,是我们必须正视和解决的课题。以笔者来看,资本市场的发展首先要实现利率市场化,提升其可调性和传递性,降低风险。世界银行曾对我国政府调控资本市场及宏观经济管控的能力做出过评价,认为其对于发展的帮助远未达到相应标准。因此,顺利市场化发展潮流,赋予金融机构更多的自主性,让市场来检验企业发展的生命力,在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提升我国现阶段金融机构的创新动力与能力,是目前我们面对的重要课题之一。

3.规范化与国际化

金融创新提升了市场监管的难度,因此,顺应创新机制发展,配备更全面、专业的监管机制就显得十分必须,在监管中避免信息的不平衡,资本的违法运作,配合市场模式,在日后就能实现资本市场长久、规范化的运行,对于金融创新的推行和实践力度也会上一个台阶。这是目前我们希望能看到的局面,也是日后想要实现发展的必经过程。国际化是市场未来发展的最典型趋势之一,如何在国际化前提下,更好的调控我国资本市场的运作,需要多方合力,包括降低金融机构运作的行政色彩,提升市场化参与度,金融创新在深度与广度上的探究,在我国战略化机制的引导下,相信未来在国际资本市场中中国的表现能够越来越活跃,越来越优秀。

三、总结

金融的创新不仅是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的动力,而且金融的创新对资本市场的发展也具有极大的推进作用。通过上述对我国金融的创新和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得知,想要进一步实现金融的创新促进资本市场发展的作用,必须充分依靠市场主体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合理选择适合我国发展的金融产品和创新策略,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金融的创新推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毓娟 郑荣德 郭剑桥:金融创新为资本市场发展注入活力.中国科技投资,2008(05):56-57.

金融资本市场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信息不对称;资本成本;金融市场

一、信息不对称与资本成本是财经学科的重要概念

信息不对称、资本成本是经济学、金融学的重要概念,而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基础是会计类信息的不对称,以及公允价值更多在会计准则中的运用使得资本成本概念在会计学中越发重要,因此信息不对称与资本成本逐渐成为会计学深入研究的范畴。

(一)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指信息在市场参与各方中存在或分布的某种不平等状态,或者主观上被市场各方认识和接受的不同程度,即一方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另一方所拥有的信息。信息不对称是经常出现的,绝对的信息对称是不存在的。传统理论研究中一般忽略信息不对称的现实状况,而假定市场是对称性市场。事实上,信息不对称在劳动市场、产品市场、金融市场是普遍存在的,并且有时非常严重。就金融市场来说,首先信息披露是有成本的,公司是按照成本效益原则、重要性原则有选择性的披露;有的公司还操纵利润,或者与机构、庄家合谋,加重了信息不对称,扰乱了市场秩序。第二,投资者是异质的,在同样披露的情况下,不同投资者实际接受和消化的信息也是有差异的。第三,信息在金融市场的传导不可能完全畅通,信息拥有者可能由于利益需要而尽可能独占信息。第四,市场制度本身不健全,不能与时俱进,不能适应越来越复杂的业务,无法充分揭示风险。

(二)资本成本

“成本”本身是一个会计学概念,即市场主体为了获得新的商品而付出的经济资源的价值,从实质上看表现为某种状态的资产。在会计中,成本主要是历史成本,不包含未来成本、机会成本。“资本”主要是一个金融学、财务学概念,但它与会计密切相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恒等式的左边是资本的表现形式,具体有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等;右边是资本的来源,其中负债即债务资本,所有者权益即权益资本。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称谓更直观地表现了资本来源和资本结构。

资本成本是经济学、金融学、财务管理学中的重要概念。不同于会计学中的成本概念,资本成本指的是资本所有权者最低要求的报酬率。债务资本成本是放款人要求的最低收益率,权益资本成本是普通股股东要求的最低报酬率。普通股股东作为所有者,不可能事先约定收益,而只能根据未来收益状况来分配。未来收益状况好,则扣除成本费用(包括债务资本成本)和所得税后所剩的就多,可用于分配的就多;反之就少。

二、信息不对称与资本成本关系研究的文献评论

由于资本成本是对未来的预期报酬率,而预期报酬的基础是信息,因此信息不对称与资本成本之间就必然有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表现为信息不对称对资本成本影响的问题。冈尼蒂斯、多普奇和彭曼(1976)以及冈尼蒂斯(1978)较早提出了信息不对称问题适用于会计信息的研究。之后,西方会计财务研究领域出现了不少研究信息不对称对资本成本影响的文献。

在宏观层面,会计学者研究了国家的信息透明度与资本成本的关系。代表性文献是玛丽・巴思(Mary Barth)、托马斯・霍尔(Thomas Hall)等组成的五人团队在普华永道的支持下,于2001年初的关于“不透明性指数”(the Opacity Index)的研究报告,该报告从腐败程度、法律法规、财经政策、会计准则和实务、政府管制力等五个方面对不透明指数进行评分和排序。在此基础上,报告通过建立O-因素模型,分析不透明性指数对国债成本的影响,结果显示O-因素每增加一分可以导致投资者要求的利率增加25.5个点。

在微观层面,根据资本成本的不同有两类:一是研究债务资本成本。代表人物是Lang、Lundholm,他们在2000年的研究成果中以《公司报告实务的年度回顾》中的评估数据(简称AIMR,在美国学术界实证研究中采用较多)的变化说明信息质量的变化,发现在公司不断改善信息披露水平后,常常会发行债券,且债券利息相对较低,这说明债券发行方和投资者都认可披露水平与债务资本成本关系。二是研究权益资本成本。代表人物是Botosan,Botosan(1997)使用EBO价值评估公式(EBO valuation formula)估计权益资本成本,使用DSCORE代替AIMR评估值评价信息质量,从公司背景信息、五到十年的历史财务数据、重要的非财务数据、预测性信息、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等五个方面对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计分,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更多的信息披露和较高的披露质量有助于降低权益资本成本。

国内的研究较早见于《经济研究》的三篇文章。顾娟、刘建洲(2004)用风险溢价作为资本成本的替代变量,通过定量描述信息,得出获得信息的投资者比例越大,风险溢价水平越低。汪炜、蒋高峰(2004)量化了不完全资本市场上每单位未披露信息所带来的超额交易成本。高鸿桢和林嘉永(2005)在国内首次运用实验研究方法,分析了信息不对称的实验室资本市场中市场有效性和信息传递的三个问题。

这些代表性文献多数通过信息披露质量指标来描述信息不对称,运用数学模型、实证研究或实验研究方法揭示与资本成本的关系,不足之处是对信息不对称的不同方面对资本成本的影响未做全面分析。西方会计学者主要是就信息披露质量与资本成本的关系进行研究,忽略了信息不对称的其他因素。国内由于金融市场数据还不够健全,特别是缺乏像西方AIMR评估值这样较为权威、可靠、广为接受的市场数据,因此笔者主要将信息不对称拆分为三个因素,并就其影响资本成本的方面进行浅析。

三、信息不对称影响资本成本的三因素分析

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从其来源看有信息披露水平、信息传导机制、信息解读能力,可通过三因素分析认识信息不对称资本成本的影响,见图1。

(一)信息披露水平对资本成本的影响

在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信息不透明、不真实的情况较为严重,投资者热衷于投机炒作,追求短期买卖收益。这一时期投资者并不很关注公司的基本面和信息披露情况,或只进行简单的信息获取,因此并不具备信息披露水平影响投资者决策的条件。近几年,监管机构不断加强对信息披露的管制,机构投资者队伍逐步壮大,普通投资者日渐成熟,投资者逐步加强了对市场各类信息的关注,并以所披露的信息作为决策的基本依据,从而信息披露水平影响资本成本成为可能。从风险收益对称原理分析,投资者对信息披露的低水平要求更高的风险溢价,亦即信息披露水平越低,对风险溢价的要求越高,资本成本就越大。

(二)信息传导机制对资本成本的影响

与债券、股票价值相关的信息以适当形式披露后,要真正影响投资者在资产定价、组合投资等方面的决策,信息还必须充分到达投资者。但由于信息传导机制的不完善和金融市场发展的不成熟,信息并不会完全到达,或者不会到达所有投资者,到达的信息也可能在传导路上形成噪音和干扰,从而投资者在同一时刻的信息占有并不均等。在微观上,收到有利信息的投资者的比例越大,预期报酬率就越小,资本成本就越小。在宏观上,整个市场越多的投资者能获取有利信息,平均的资本成本水平就越小。

(三)信息解读能力对资本成本的影响

信息解读能力与投资者的结构、成熟程度及专业分析师等有关。机构投资者不仅资本雄厚,更重要的是他们一般拥有专业分析师,搜集、分析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较强;普通投资者经历了市场大风浪后逐渐成熟起来,一方面注重对披露信息的自我分析与解读,另一方面也注意搜集各类机构投资者、证券分析师的投资建议和研究报告等。市场竞争使得能力强的投资者期待并能够获得较高的报酬率,但就整个市场而言,信息解读水平的提高会降低所披露信息的价值,降低投资的预期报酬率。因此,从金融市场整体或宏观层次看,信息解读能力的强弱与资本成本成反向关系。

四、信息不对称对资本成本影响研究的启示

上述分析表明,信息不对称对资本成本的影响是通过金融市场的信息披露水平、信息传导机制、投资者的信息解读能力来作用的。目前在西方成熟的金融市场上,专业分析师已经在价值评估中运用这一关系,并进行具体量化的描述,进而影响金融产品的定价和投资者的投资行为。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实践的发展和金融数据挖掘技术的进步,随着会计学者、金融学者研究的深入,人们对信息不对称与资本成本关系的认识将更加清晰,特别是逐步量化信息不对称的各因素对资本成本的影响,将有利于投资者的资产定价和价值评估。这也是这一领域研究的主要目标和意义所在。

“三因素影响论”对我国金融市场参与各方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债券、股票发行主体(国家、地方政府、公司企业等)除披露必要的信息外,应积极向市场传递更多的有效信息,以获得市场更大范围的认可。对于自身存在风险的负面信息,也应通过多种方式与市场沟通,表达积极改善的愿望和对未来的信心。监管当局应建立健全各项法规制度,保障信息传导的顺畅性、及时性,增加信息有效传输的范围;金融管理部门还应根据金融市场的发展,及时拓展监控范围,增强对私募股权基金、私募投资基金、开展银信理财合作的投资公司、民间借贷机构等的监管,完善监管机制。投资者应不断补充各类知识,在市场磨炼中成长,提高信息解读和分析的能力。通过金融市场各方的共同努力,营造更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降低资本成本,提高金融市场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1] Diamond,D.and R. Verrecchia,1991,“Disclosure,Liquidity,and the Cost of Euqity Capital” [J]. Jounnal of Finance,46.

[2] Easley D.and O’Hara M.,2004, “Information and the cost of capital” [J]. Jounnal of Finance,NO.4,1553-1583.

[3] Sengupta P.,1998,“Corpotate Disclosure Quality and the Cost of Debt” [J]. Accounting Review,73,459-474.

[4] Welker,M.,1995, “Disclosure Policy, Information Asymmetry, and Liquidity in Euqity Markets” [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16,485-520.

[5] 顾娟,刘建洲.信息不对称与股票价格变动[J].经济研究,2004(2).

[6] 汪炜,蒋高峰.信息披露、透明度与资本成本[J].经济研究,2004(7).

金融资本市场范文第3篇

关键词:资本市场;金融风险管理;问题及措施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并且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与国际资本市场相比,我国资本市场的起步相对比较晚,还没有构建科学完善的资本市场发展模式,市场经济主体还未树立良好的金融风险管理意识,现有的系统管理机制还不够成熟,金融风险管理机制以及措施还有待完善。其中金融风险管理问题频频出现,极大的冲击了我国的资本市场。为了确保我国资本市场的稳定运作,管理工作人员需要综合考虑不同的影响要素,深入分析资本市场之中金融风险管理工作的现实条件,针对问题出现的实际原因探索出一条全新的管理思路。高效解决金融风险管理工作所存在各种问题及矛盾,确保资本市场综合实力的稳定提升。

一、资本市场中金融风险的原因

为了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实现我国的稳定性发展,国家开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为基础,不断促进资本市场的稳定运作。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计划经济的历史遗留因素还非常常见,这一点使得资本市场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其中金融业的稳定运作最为关键,这一行业的稳定建设及发展不容忽略,直接关乎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在复杂的资本市场环境中金融风险频频出现,严重影响了国家经济的稳定建设,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有效践行。学术界在对资本市场之中的金融风险进行分析时,提出了以下几个原因。

(一)国债投资主体也不够明确

资本市场在我国的发展较晚,同时发展比较曲折,经历了较为漫长的过程,国债投资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忽略。国债投资扮演着重要角色,直接关乎资本市场的稳定运作,综合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分析不难发现,国债投资主体不够明确,存在随着模糊性,最终导致资金的使用效率不够理想,严重影响了资金的正常流转以及迅速回收。国债投入非常关键,为了彰显国家的重要作用及优势,在投入的过程中需要以银行资金的有效配比为基础,确保银行资金能够参与进投资领域之中,一般为国债投入的2倍~3倍。因为国家投资主体不够明确,最终导致社会投资备受阻碍,可能性极大降低,难以确保资金向社会资本的有效转化,工作效能率停滞不前。因此资本市场面临着许多的金融风险及压力,资本金融市场的运作速度持续下降,同时也间接影响了国家的稳定建设及发展,不利于国家经济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资本累积不够理想

在市场经济快速改革的过程中,国民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取得了许多的成绩,但是人群消费水平以及国民生产总值的发展速度都不够理想,这一点使得前期的资本积累工作备受阻碍,积累度相对偏低。通过对资本积累度的分析及研究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的开发力度还有待增强,发展模式比较单一和传统,难以实现多元化的稳定运作。在资本累积度持续降低的今天,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增效及发展面临着诸多冲击以及压力,无法实现稳定运作,金融杠杆逐步加大。因此金融风险持续产生,严重影响了国家经济的稳步发展,同时也不利于金融市场的繁荣建设,导致一部分建设资金管理资金被浪费,与预期目标差距非常显著。

(三)长期短期资金失衡

资本市场之中的资金量比较大,长期资金和短期资金最为关键,两者之间的平衡发展不容忽略。但是在对我国的资本市场进行分析时不难发现,国家之所以会出现许多的金融风险,实质的金融风险管理质量不够理想,主要在于长期资金和短期资金的发展持续平衡。其中长期资金所占有的比重偏高,增长态势较为显著,相比之下,短期资金占据较小的比重,同时发展速度相对偏慢。这一点导致两者严重失衡,长期贷款难以收回,不良资产持续产生,金融风险的产生概率有所提升。严重偏离了经济市场发展的主干道,不利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建设,导致我国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及压力。

(四)大量货币未转化为资本

尽管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非常迅速,但是存在许多问题及矛盾,其中货币量比较大,但是无法实现资本的有效转化,因此我国资本严重不足。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剧的今天,国外资本直接进入我国,导致我国资本市场中的货币主体越来越丰富及复杂。在国外资本正常运作以及参与国家竞争的过程中,国内资金在转化为资本面临许多困难及障碍,无法实现顺利转化以及稳定运作,严重阻碍了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家经济综合实力不断下降,出现了许多的发展问题及矛盾冲突。

二、资本市场中金融风险管理问题的原因

(一)国际资本冲击国内金融体系

在信息化以及科技化时代下,国家之间的交流以及互动越来越频繁,国界逐渐被消除,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地球村。这一点使得国际资本直接进入我国,严重冲击了国内金融体系,导致国家的货币发行受到了极大的阻碍。国际资本对国家货币发行的影响显而易见,如果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以及改进,就会导致通货膨胀越来越严重,证券市场的稳定运作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如果本国资本市场中流入了国际资本,那么外汇储备就会持续上升,最终导致国内基础货币的供求失衡,出现了供应过大或者是供应不足等问题。难以确保货币供应量的稳定运作,无法实现货币供应量的持续扩张,出现了供应量紧张等问题。国民收入实际水平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如果国民的收入水平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那么社会需求也会有所提升,这一点会导致产品价格居高不下,严重还会出现通货膨胀问题,证券价格波动较为显著。在通货膨胀的初期阶段,证券市场会有所上涨,商品价格也水涨船高,这一点会使得各种社会矛盾应运而生。其中供需矛盾最为典型,政府为了稳定整个市场,通过宏观调控积极发挥国家的调控作用,严格控制资本市场的流动资金,资本市场中的资金量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价格也会有所下调。如果通过膨胀问题越来越严重并且持续发展,那么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之中,企业的资金成本会越来越高,严重甚至会出现资金短缺等问题,这一点对上市公司的影响最为直接。上市公司的实际效益会越来越低,利润空间被极大的压缩,严重阻碍了证券交易活动的顺利开展,导致资本市场失去平衡,证券价格急剧下降,不利于国家经济的稳定建设以及宏观发展。

(二)出现了严重的市场泡沫

市场泡沫的出现备受关注,之所以会出现这一问题,主要在于有价证券的公司失衡。在全面促进资本市场开发的过程之中,外国资本对国内有价证券的影响显而易见,国内有价证券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需求量呈现急剧上升的态势。但是有价证券的供应量平衡不容忽略,如果供应量比较有限,就会导致有价证券的价格出现明显的上涨。对于股票市场来说,股票的投资价值分析不能忽略,通过对这一价值的深入分析及研究,积极了解不同的概括性指标,比如市盈率。如果市盈率水平较高,则代表股票投资时所面临的风险较大,同时投资风险会持续下降,这一点使得整个市场的稳定运作备受阻碍,失去了原有的平衡性,严重影响了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建设。

(三)市场稳定性急剧下降

资本市场在我国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外国资本的参与积极性比较高,这一点使得国内证券市场的稳定性持续失衡,波动较为明显,国际资本实际流出量呈现急剧上升的态势。但是股票市场的收益率却无法得到保障,绝对波动比较显著,其中绝对波动以及相对波动的影响有所区别,如果政策市场的实力比较强,已经构建了相对较为成熟的运作模式,那么对于新兴证券市场来说,收益波动性比较显著。新兴债券市场的发展速度较快,实质的信用风险比较明显并且变动较为显著。流动性相对较差,迎来了繁荣发展阶段,具体的规模还有待提升。对于巨额国际资本来说,如果集中进入我国,在我国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就会直接影响我国资产的价格,出现许多的波动性风险,导致市场的稳定性被破坏。国家需要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峻性,积极调整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策略,关注对不同影响要素的分析以及研究,了解自身在参与市场竞争做过程中的真实地位,确保市场的稳定性。加强对市场的宏观调控以及统筹管理,保证我国能够在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

三、资本市场中金融风险管理措施

针对上文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国家需要反其道而行,关注对管理策略的有效调整以及全面突破,了解国家在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问题,抓住经济发展的重点以及难点。在进一步改进以及优化升级的基础上保障各类金融风险的有效规避,真正实现金融风险管理工作的全面突破以及有效改进,为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稳定运作做好前期的铺垫。

(一)明确国债投资主体

国债投资主体的明确最为关键,这一点直接关乎和资本市场的稳定运作。在管理金融风险的过程中,国家需要以国债投资主体的进一步明确为基础,全面促进金融体制的有效改革,逐步完善资本市场,在改革金融体制的过程中积极营造良好的资本运作环境,确保全国市场的统一运作。合理引导资金流向,促进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提升,集中资本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速度,其中证券市场的规范化管理最为关键。在新时代背景之下,企业债券市场以及股票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规模有所扩大,企业所获得的融资渠道以及投资渠道比较多元。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企业可以灵活利用资本市场,积极加强和发展资金的有效筹集以及管理。国家需要站在宏观的角度,以国债投资为主体,为资本市场的稳定运作以及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确保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加强对通胀率的有效控制以及管理。国际收支平衡最为关键,市场经济主体需要以外贸顺差的进一步增强为依据,关注对外汇储备的深入分析及研究,着眼于宏观经济发展的现实条件,确保总量平衡,真正实现内外有效互动,逐步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加强对国际投机资本的有效控制以及增强,积极提升自身的抵抗能力,有效应对各种金融冲击,规避各种金融风险,实现自身的努力运作。

(二)全面促进资本累积

资本累积的全面促进以及优化升级是资本市场的稳定运作的基础及前提,良好的资本市场运作秩序有助于加强金融风险的管理以及合理规避,实现稳定运作。我国需要着眼于国际资本市场的具体冲击情况,以构建完善的国内金融体系为依据,关注对市场泡沫的深入分析以及研究,着眼于资本累计工作的相关要求,在进一步改进以及全面突破的基础上真正应对时展的挑战及压力。在新时代背景之下,资本市场中的资金额度越来越大,这一点有助于促进经济的稳定建设及发展,但是各种风险也应运而生。资本市场一方面能够获得更多的盈利空间,另一方面也出现了许多无法规避的损失,因此在调整经济发展模式的过程中,需要以资本的有效积累为依据,关注对这一工作的全面改进以及有效突破,了解时展的趋势。着眼于市场经济改革的现实条件,在综合分析以及考量的基础上,以资本管制的自由化运作的基础,充分凸显资本累积工作的重要优势以及价值,保障我国在积累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实现了国家资本经济的稳定发展。其中货币与资本的转化不容忽略,这一点直接关乎资本市场的长效发展,国家需要着眼于资本市场运作的具体规律,了解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关注对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分析以及调整,积极利用现代化的调控政策以及手段,在全面突破以及有效改进的基础上确保各项管理工作的进一步调整,真正实现资本市场的又好又快发展。杠杆作用的发挥非常有必要,这一点直接关乎资本的前期累积,国家需要确保企业获得更加丰富的融资以及投资渠道,以全面统筹以及合理安排为基础,了解外贸顺差的合理性以及针对性,确保宏观经济总量的平衡维持。注重内外部之间的有效交流及沟通,逐步增强我国资本市场的抗击能力,有效规避各种发展风险以及发展压力,在全面调整以及改进的同时保障各类金融风险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实践,为国家的经济政治建设打下扎实的制度基础以及资金基础。另外在新时代背景之下,资本市场的运作模式产生了明显的变动,不管是哪一种资本模式,都离不开资本的原始累积。国家需要抓住这一问题的核心所在,了解不同阶段的工作重心以及工作要点,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及发展模式,通过对重难点问题的深入分析以及研究,积极规避各种通货膨胀问题,保障整个证券价格的稳定性以及合理性,确保社会供需平衡。尽量规避各种供需矛盾,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定秩序,加强对不同影响要素的深入剖析以及研究。一方面提升国民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需要根据社会需求的具体变动完成前期的资本累计工作,这一点对国家经济的稳定建设及发展有显而易见的影响。

(三)平衡长期与短期资金

长期资金和短期资金对资本市场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管理工作人员需要注重对内外部因素的深入分析及研究,确保长期资金和短期资金的合理比重。资本管制工作不容忽略,这一工作的难度系数相对偏高,对管理工作人员是一个较大的挑战。在全面落实自由化的资本管制工作时,许多的国外资本直接进入我国,导致国内资本受到一定的冲击,其中储蓄缺口以及投资缺口的出现使得资本市场的稳定性大打折扣。之所以会出现这一原因,主要在于我国缺乏顽强有力的金融体系,导致长期资金和短期资金严重失衡。对此,国家需要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了解现阶段资本市场中长期资金与短期资金的具体占比,积极关注各种金融危机出现的规律以及实质原因,加强对货币的有效管控,主动规避各种金融风险,尽量避免盲目信贷。着眼于股票以及房地产市场泡沫出现的现实问题,保障金融机构的稳定运作,给予金融机构更多的制度支持以及资金支持,充分彰显金融机构的宏观调控作用以及平衡价值,保障各项管理工作的有效突破以及全面改进,积极规避资金出逃以及账户赤字。

(四)促进货币转化为资本

货币向资本的有效转化最为关键,这一点是资本市场得以稳定运作的基础及前提。在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之中,国家需要深化对资本市场运作模式的分析及研究,抓住资本市场发展的规律及重难点,了解金融风险产生的实质原因,在全面协调和宏观管控的基础之上确保货币顺利的转向资本。其中企业的资金成本提升较为显著,企业资金的缺口问题非常严峻,严重影响了上市公司的实际利益,同时也不利于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这一问题的出现与货币向资本的转变存在一定的联系,这一工作出现了许多问题及障碍,对此,国家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巨额资本的有效控制,了解社会主义资本市场发展的特殊性要求。以构建稳定有序的资本管制机制为基础,进一步提升资本管制的质量以及水平,坚持自由化的发展方向,确保货币向资本的顺利过渡,提升资本市场的综合实力。让我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充分的凸显自身的优势,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国,为金融市场的宏观管理及风险规避提供相应的参考。

四、结语

在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各种金融风险频频出现,其中金融风险管理工作不容忽略。国家需要意识到金融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解各类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具体影响要素,采取与之对应的解决对策,积极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定性,充分保障金融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改进。

参考文献:

[1]阳.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发展探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2(62):30-35.

[2]李红权.金融市场的复杂性与金融风险管理——一个基于非线性动力学视角的分析原理[J].财经科学,2006(10):9-16.

[3]鲁炬,谷伟,万建平,等.VaR和CVaR在金融市场风险管理中的对比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4(08):26-27.

[4]徐延利,王玲玲,刘丹,等.基于动态Copula模型对金融市场风险管理的探究[J].中国软科学,2010(S1):105-110.

[5]黄海峰,马弘毅.MainMethodsforChina'sFinancialRiskManagemet[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09):31-36.

[6]凌晓东.受险价值管理——国际金融业风险管理的新规范[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8(04):57-61.

金融资本市场范文第4篇

中国金融改革的战略目标是什么?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的金融体系,有了重大调整,竞争力明显提升,但中国金融改革的战略是什么,始终还不是十分清楚的。只有战略目标明确,未来才能有效地推进我们的改革,才能更好地设计我们的各项改革政策和措施。

我认为,再经过十年或者是二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金融体系应该是一个以发达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为基础的现代金融体系。这是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所应追求的战略目标。这样一个战略目标,实际上在文件或者教科书里并不是经常提到的。这个战略目标实现的基础是发达的金融市场,而发达的金融市场最重要的核心是资本市场。这样的现代金融体系有两大核心功能:第一大功能是,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配置金融资源。金融本质上还是要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中国经济规模越来越大,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金融体系才能使规模不断增大的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呢?中国金融体系如何成为一个对中国未来百年成长源源不断的动力系统,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一个战略问题,这就如同美国的金融体系推动美国经济百年成长一样。

具有这种强大资源配置功能的金融体系必须是开放的,是高度市场化的,它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以此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性增长,与此同时,还要有很好的风险分散的能力,风险一旦来临,这样的金融体系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分散风险,以确保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当前金融改革的三大任务

我所主张的这样一种金融体系,大体上可以实现这两大功能。如果我们把这样的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体系确立为我们金融改革的战略目标,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期内我们就必须推进三项改革。

1. 要进一步推进中国金融体系的市场化的改革。中国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

一是,中国金融机构的市场化改革。中国金融机构市场化改革的核心是金融机构的多样性、多元化,重点是民间金融的阳光化和制度化。要让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到包括商业银行和其他非银行的金融机构的发起、设立、并购重组和运行中。这样有利于提升金融机构的市场化程度和市场化竞争力,才会清除地下钱庄的高利贷化。高利贷市场是对实体经济的严重摧残和侵蚀,必须通过一种制度的设计使其阳光化,这是中国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面临的一大问题。

温州金融综合改革的使命和目的,实际上就是要探索民间金融阳光化、制度化和金融机构的多元化。但这种改革是不是具有全国推广的价值,正在观察,但这条路是必须走的。虽然金融是一个特许行业,不提倡过度竞争,但还是要有适度的竞争。适度竞争才会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才会推进改革。推进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基点,就是要推进金融机构的多元化,其核心是民间资本要参与其中的改革和发展。

二是,必须推进中国金融结构向市场化方向调整和变革,其中,大力发展包括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是其关键。没有一个发达的金融市场,没有一个发达的资本市场,这样的金融体系就没有分散风险的能力。刚才我说了,我们未来的金融体系一定要有分散风险的能力,没有分散风险的能力,你可能辛辛苦苦30年,一夜回到解放前。有了分散风险的功能,虽然每天都在波动,但实际上金融体系还是安全的。所以,金融体系分散风险的功能至关重要。沙漠、戈壁貌似没有风险,其实风险很大,大海虽然每天都有波涛,但其实是安全的。金融过去最重要的功能被定义为配置资源,而现在实际上配置风险是最重要的。这就是为什么要发展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原因所在。

2. 要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我们知道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有两条:一个就是让企业包括国有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化的主体,有完全的定价权,产权明晰,责任利益边界清楚。第二条经验就是,价格由供求关系来决定,由市场来定价。对比中国金融改革,我们前一条做到了,后一点没有做到。中国金融机构成为市场化的主体正在实现,但是对价格的决定权目前还没有。利率主要还是由国家来确定的,从而才会出现银行体系高额的垄断利润。在实体经济连续下滑的情况下,从今年半年报披露的情况看,银行业的利润平均增长了20%,在实体经济严重困难的时候,银行业还有如此高额的利润,这实际上是垄断价格带来的,来自于利率的垄断。

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发展金融市场,有利于调整中国传统的金融结构。利率市场化不是提倡恶性竞争。在中国的商业文化中,有一个毛病,一听到市场化就开始恶性竞争,通过价格战把对方置于死地。任何行业的发展,都应有一个适度的利润,没有适度的利润这个行业是不可能发展的。在金融领域特别要注意这一点。

3. 要加快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这是三大任务中最具有战略意义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闭着眼睛想一想还有什么大事没完成的,那就是人民币的国际化没有完成,那就是中国金融体系的开放没有实现。人民币不国际化,金融市场就是一个封闭的市场,建立一种可以在全球配置资源和分散风险的金融体系就不能实现。这其中,人民币的国际化至关重要。在我们的金融文化里,有时对风险的理解过度了。我们对风险理解的特别深,以至于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我们的改革,以至于我们不敢往前走。

2008年的金融危机,多少有点让我们后怕,不知道未来还有什么问题。实际上,人民币国际化是大势所趋。人民币要顺势而为,尤其当欧元出现危机的时候。人民币国际化要过两个门槛:第一个门槛是,成为完全可交易的货币。只有跨越这个门槛,中国金融体系的国际化,建设现代金融体系的目标才可能实现,才有可能把上海建设为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不是一个口号,它是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动机,如同纽约成为全球金融中心、成为美国经济强大的发动机一样,意义和作用非常重要。它不是一个形象工程,是实实在在的制度改革,但是前提是人民币必须国际化。也许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甚至风险,那也要迈过去。现代金融本身就是风险,没有风险就没有现代金融。物物交换的时代是没有风险的。纸币的出现意味着有了金融风险。所以对风险要有一个完整的理解,否则我们就会缩手不前,改革和发展就会停滞。

前面说的战略目标和金融改革的三大任务,到2015年或者到2020年都应基本实现,否则我们将错过最黄金的时期。我们具备了推动金融改革三大任务所有条件,剩下来的就是对当前形势的判断,缜密的政策设计和推进改革的勇气。

关于当前中国资本市场的一些看法

当前中国资本市场的确遇到了严重困难,很低迷,背离了中国经济。中国金融体系现代化没有资本市场的大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一点一定要有深刻的理解。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之所以如此曲折,源于我们对资本市场的误读和偏见。比如说误读,不少人都认为,资本市场是一种财富分配机制,没有“创造”财富的功能,这可能是一种误读。实际上,资本市场有发现价值的功能,有让金子闪闪发光的功能,发现价值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一种“创造”价值的过程。金子埋在沙子里谁都不知道它的价值,因为它被掩盖了。当我们把掩盖的沙去掉后,金子就会闪闪发光了。资本市场就是这样发现价值的,不要以为它本来就有价值,不要以为埋在沙子里也会闪闪发光。为什么工商银行在上市之前,很多学者都认为,它基本上已经破产了,上市之后为什么就会有过万亿的市值呢?这就是资本市场的作用。

长期以来我们对资本市场怀着偏见,说是泡沫的发源地,是赌场,是投机者乐园。以为在资本市场上赚取的财富就是投机性财富,不值得一提。这些偏见误导了政策,政策让资本市场不断边缘化。

在实践中,还有一些偏见和误读。比如说,以为资本市场只是融资的场所。我到各地去调研,各地的领导都说,我们当地有多少家上市公司,去年融资了多少。这种认识就是典型的误读。他们把融资看成资本市场上唯一的功能。实际上资本市场最核心的功能不是融资,而是孵化财富,是投资。资本市场最核心的功能是财富管理,股票是证券化后的企业资产,是财富管理最重要的配置对象。由于误读和偏见,资本市场在中国的发展道路将会很漫长,也会很曲折。但是我们必须把这些偏见和误读讲清楚,要正本清源。

误读和偏见带来了我们政策的严重偏差。中国资本市场长时间处在一个供求关系严重失衡的状态中。我们的政策在处理资本市场供求关系方面是严重失衡的。我们只关心融资,而忽略投资功能,只关心融资者的利益,不关心投资者的利益。当前我们最重要的是要恢复市场信心。中国资本市场已经出现了信心危机,要高度重视。恢复市场信心必须要做三件事。

第一,要让市场融资的速度减缓下来,水库都没有水了,怎么还在放水呢?

第二,要让新增资金进入市场,采取有效的政策去引导这些资金进入,包括地方政府的社保金和养老金。我看了审计署的报告,地方政府对养老金和社保基金的管理是不称职的。他们要么把钱放在银行做存款,要么挪用。前者是不尽责,后者是违规违法。把这些社保基金、养老金变成银行存款真是失职,我们经常说我们的社保基金、养老金有巨大缺口,这种管理办法当然会有缺口。不投资就一定会有缺口。养老金社保基金一定要有投资功能。我们靠投资才有可能保证未来的退休金支付。

所以我们要形成一个市场化投资的文化,这些资金都需要进入市场,它们都需要有增量收益,我们的政策要允许这些资金的部分比例进入市场。都说这是养命钱,不能投资,这是吓唬人,“养命钱”吓住了很多人。美国人的养老金就不是“养命钱”?关键是制度建设、机制完善。不是把钱放在保险柜里,那是“大财主”文化。我们需要投资文化,不需要“保险柜文化”。把这些“养命钱”搁在家里,锁在保险柜里就负责任?那才是真正的不负责任,没有投资财富永远不会增加,谁把钱锁保险柜里会升值?一分钱都不会增加的。钱存在银行里也不是投资。很多貌似负责任的口号实际上才是最不负责的、最没能力的表现。

金融资本市场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货币政策;融资政策;金融政策;政策衔接

[中图分类号]F8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9)06-0038-03

一、资本市场条件下货币供应模式

1.单一商业银行融资渠道下的货币供应模式

在单一商业银行融资渠道下,资金由盈余方向赤字方转移只能借助于商业银行渠道进行,商业银行在资金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金融媒介的作用。具体说来,商业银行以吸收存款的方式将社会上各种闲散资金集中起来,然后再以贷款的方式投向企业。商业银行在发挥金融媒介作用过程中就像一个“蓄水池”,一方面资金盈余者以存款的方式将手中:的资金存入商业银行,另一方面资金赤字方以借款的方式从商业银行借入资金。在二级银行体制下,社会资金通过商业银行渠道能够实现多大量的转移,或者说,商业银行金融媒介作用大小的发挥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中央银行制定的存款准备金政策,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政策,影响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水平,进而影响商业银行信贷能力,影响到货币供应量M1。

2.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双重融资渠道下的货币供应模式

在资本市场条件下,企业可以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等方式直接筹措资金。这样,在资金由盈余方向赤字方转移过程中,会有相当部分资金绕开商业银行这一媒介,通过证券市场直接流入企业,这即是所谓的“金融脱媒”现象。因此,在资本市场条件下,社会资金发生分流,一部分以存款的形式存放于商业银行,进入商业银行“资金池”,然后由商业银行通过发放贷款的方式流向企业,增加货币供应量M1,另一部分以存款的形式存放于投资者的资金账户内,进入资本市场“资金池”,然后由投资者通过购买债券、股票的方式流向企业,增加货币供应量M1。在我国,企业发行债券、股票融资是由证监会核批的,从而证监会实施的融资政策对企业通过证券市场融资具有调节作用,进而对货币供应量M1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资本市场条件下,与商业银行融资渠道和资本市场融资渠道相对应,调控货币供应量的管理机构有两个:一是中央银行,二是证监会。如果中央银行为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而调高存款准备金率,那么,通过商业银行系统流向企业的货币数量M1就会减少,企业的投资需求就会下降,物价水平就会下降;反之则相反。然而,如果证监会放宽证券市场的融资政策,那么,通过资本市场流入企业的资金就会增加,货币供应量M1就会增加,企业的投资需求就会增加,物价水平就会上升,从而会部分抵消中央银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反之则相反。

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与证监会融资政策的现状考察

自2007年初以来,我国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呈逐月上升的态势,特别是从2007年6月起,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从4.4%快速上涨,到2008年4月达到8.5%(见表1和表2)。为此,中央银行也相继采取了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不断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从2007年6月的11%上调至2008年6月的17.5%(见表3)。然而,伴随着适度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经证监会核准的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的筹资金额却在2007年7月至9月呈爆发式增长,随后呈回落态势(见表4和表5)。

我们以证券市场筹资总额作为自变量x,以货币供应量M1作为因变量y,建立二元一次函数y =a+bx。我们选取2007年7月至2007年9月证券市场筹资总额与货币供应量M1(见表6和表7)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为0.812740,两者高度正相关(见图3)。计算结果表明,在这一时期,证券市场筹资总额的增加对货币供应量M1的增加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中央银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我们选取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证券市场筹资额与货币供应量M1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为-0.076634,二者几乎不相关。计算结果表明,在这两年间,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较弱,其原因在于我国直接融资在社会总融资格局中占比较低,特别是2008年1月后证券市场筹资金额极度萎缩(见表7)。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