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学建模的含义

数学建模的含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学建模的含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学建模的含义

数学建模的含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建模思想;渗透

小学数学基础学科是一门抽象性的工具学科,它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数学模型的构建方式,完整地描绘出现实生活和事物的特征,并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社会的联系,从而增强小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学以致用的建模思想运用过程中,引领小学生逐步进入数学知识的殿堂。

一、小学数学建模思想渗透和应用综述

小学数学基础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把握数学基本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数学学习能力、数学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需要在素质教育的理念倡导下,充分引入数学建模思想和方法,这是数学思维中的重要思想,它对于小学生数学知识的建构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由于小学生的可塑性极强,因而在小学阶段就渗透和融入数学建模思想,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自成一体的、适宜自身学习特点的数学学习模式,从而在数学建模的尝试学习过程中,增强学生自身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提升小学数学学习效率。

二、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建模思想渗透举措分析

1.注重引导小学生积累感知的表象,搭设数学建模基础

小学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和融入,必须以一定的感知表象为基础和前提,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较强,因而要引领学生对数学模型建构的对象进行充分而全面的感知,要对表象进行感知积累,在众多共性事物中,抽象、剖离出共性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特征及关系,在学生掌握了丰富的感知表象经验之下,为后续的数学模型构建奠定基础。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学习和认知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的事物,如:孙悟空手中变幻伸缩的金箍棒、平均等分的苹果等,通过对这些生活感知的表象内容,进行不同角度的观察,理解不同数学模型中的共性,从而增强学生的数学感知能力,实现对“分数”数学模型的建构。

2.探索数学模型的属性与本质特征

在小学数学模型的构建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渗透建模思想,而这个建模思想的渗透和融入,并不是独立于数学概念和原理之外的“独立体”,而要体现出数学模型的本质属性,要将生活中的数学进行升华和提炼,从而揭示出生活数学的本质属性,由生活数学转化为学科数学,从而使数学建模教学更具有实际意义和价值。

例如,在数学“平行线”的概念教学中,可以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利用学生头脑中的生活数学模型:马路上的人行斑马线、五线谱、课桌的两边等,从而引导学生对“平行线”的数学本质进行思考和探索,在问题设疑或情境设疑的策略下,通过数学本质的揭示,增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知和理解。又如,在“一半”和“半个”的数学概念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明晰其含义,要明确意识到“一块的1/2”和“1/2块”是存在本质上的区别的,在前者的表达方式中,1/2是数的概念,揭示其部分与整体之间的数学关系;而后者的1/2则是量的概念,用于体现事物的大小概念。只有在单位 “1”是一个物体的状态下,两者才具有相同的含义;而当单位“1”表达的是一个整体,则两者的含义就大相径庭。可见,要准确而清晰地揭示出数与量的本质区别与联系的前提下,才能进行分数的模型建构,从而准确把握分数的数学本质属性。

3.引发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优化数学建模过程

在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引导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机会,为学生提供联想和想象的空间,允许学生在反复的实践过程中,实现跳跃式思维,从而实现新旧知识的链接,在想象和联想的反复实践中,完成数学模型的建构。

4.及时进行概括与提炼,提升数学模型的应用价值

在小学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和应用过程中,要实现建模过程的不断深化和递进,要在数学知识的复习和回忆过程中,不断对数学建模过程和方法,进行及时概括和总结。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活动水平,并拓展数学建模思想的实际应用价值。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的建模思想渗透和融合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数学知识的前期预设,关注学生在数学建模思想和方法运用中的过程,并引领学生对感知的表象,进行抽象化的归纳和提炼,从而在学生自主揣摩和反复的实践过程中,生成自主的数学化学习方法,并将数学模型应用于生活实际中,增强数学模型的实际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黄培添.小学数学教学中建模思想的渗透[J].学周刊, 2015(14).

数学建模的含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数学建模 职业学校素质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已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国家需要培养一大批能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应用型人才;他们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能解决问题。这些问题包括社会问题、生产经营问题和日常生活问题等,这就给数学教学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平台。目前,职业学校又面临一个这样的学习弱势群体一数学功底差,他们认为在职业学校只学一技之长,学数学是无用的。试想有这样想法的职业学校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又怎能谈得上积极与主动呢?多数学生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面对所学专业实际问题往往不知从何着手,不知把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简化、抽象为合理的数学结构,并运用自己掌握的数学知识去分析求解,从而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在职业学校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1 数学建模的定义、方法、过程步骤

1.1什么是数学建模?当人们面临对一个实际问题时,不是直接就现实材料本身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经过一番必要而且合理的假设和简化,恰当地运用数学语言、方法去近似地刻划实际问题得到一个数学结构(数学模型),通过数学上的结构揭示其实际问题中的含义,合理地返回到实际中去,这个过程就称为数学建模。

数学建模就是建立数学模型。数学建模是一种数学的思考方法,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能近似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数学手段。

1.2数学建模的方法

数学建模的方法很多,但从理论上讲,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1)机理建模方法(2)系统辩识建模方法。直接利用观察数据,根据一定的优良准则在模型中找出与数据拟合的最好模拟,这种方法在建立过程控制模型中是常用的。

1.3数学建模的过程步骤

1.3.1分析问题: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掌握第一手资料。

1.3.2假设化简:根据问题的特征和目的,对问题进行化简,并用精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

1.3.3建立模型:在假设的基础上利用适当的数学工具、数学知识、来刻划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建立其相应的数学结构。

1.3.4求解并检验模型:对模型的求解,并将求解结果与实际情况比较,以此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

1.3.5模型分析:如果模型与实际比较吻合,则要对计算的结果给出其实际含义,并进行解释。

事实上,从方法论角度看,数学建模是一种数学思考方法,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数学工具。从具体教学角度看,数学建模是一种数学活动。

2 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含义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2000年发表的《中国教育绿皮书》将素质教育归为五个方面: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发展学生主动精神,注重个性发展;着眼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因此,职业学校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实践,其核心是发扬学生的主动精神和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数学建模在职业学校素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

随着数学教育界中“数学应用意识”教育的不断深入,提高数学应用性的教育迫在眉睫。数学应用性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二是数学建模。通过数学建模,使学生可以从熟悉的环境中引入数学问题,增加与生活、生产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巩固学生的数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正是素质教育和数学教育相结合的目的。

根据数学建模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建模思想,开展建模活动,对职业学校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3.1数学建模能够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建模的过程,是实践一理论一实践的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强化数学建模的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语言,也是为了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全面认识数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数学建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数学建模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没有一定的规矩可循,没有事先设定的标准答案或答案不是惟一的,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因此需要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面对复杂问题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想象力、洞察力以及解决问题的逻辑推理和量化分析能力,善于从实际问题提供的原形中抓住其数学本质,建立新颖的数学模型。

3.3数学建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双向翻译能力

数学建模它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把实际问题翻译成数学模型,又将数学模型的结果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翻译出来,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双向翻译能力。

3.4数学建模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文献资料信息的能力

在信息社会中,大量信息和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和扩散,这就要求学生有良好的获取文献资料信息的能力,以便适应现代社会技术创新和知识更新的需要。数学建模问题有强烈的实际背景,涉及到不同的学科领域,问题错综复杂。这就促使学生围绕实际问题广泛查阅资料,获取自己有用的材料,从而提高了学生自觉使用资料的能力。

3.5数学建模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及相应软件的能力

数学建模需要对复杂的实际问题和烦琐的数据进行处理。目前计算机和相应的各种软件包,不仅能够节省时间,得到直观形象的结果,有利于深入讨论,而且能够促使学生养成自觉应用最新科技成果的良好习惯。许多良好的计算机软件为求解模型或仿真模型提供了便利的平台。数学建模对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是极其重要的。

3.6数学建模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毅力、意志,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数学建模活动能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决心和勇气,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交流、表达的能力;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培养其人文素质,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

数学建模的含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设计策略

纵观人类发展史,数学建模知识的身影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地方.特别是在新课程下,传统授课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教学的要求,所以加快授课方法变革和创新刻不容缓.而通过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传授建模思想,那么可以使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来解决现实生活实践问题,从而可以进一步实现数学学科教学难点的突破.因此,对于建模教学的运用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明确建模步骤,奠定扎实基础

建模教学是一项系统性的教学活动,其实施步骤的合理性直接关乎建模教学的效率,所以为了提升建模教学的质量,就必须要合理确定建模步骤.而就建模教学的具体实施步骤而言,其过程可以分成三个主要阶段,即:简单建模阶段、典型案例阶段和综合建模阶段.其中的简单建模阶段实际上就是结合数学授课内容,在必要的教学环节中导入建模教学,并且需要选择一些简单的数学实例来引导学生进行合理建模,以便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建模的具体运用方法,使学生逐步养成正确的建模意识;典型案例建模则是要求数学教师为学生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接着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以使学生切身经历和体验建模的具体过程,以使学生初步掌握建模的基本方法;而综合建模阶段则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来完成数学教师所指定的建模任务,具体包括学生自身来搜集教学资料,提出建模假设,解决实际问题等环节,以借此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此一来,通过循序渐进的建模学习步骤,有助于逐步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针对简单建模阶段的教学内容而言,其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和认识建模方法,并且懂得运用五步建模法来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所以相应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数学建模的基本含义、基本方法及其相关的数学知识.比如,数列、函数、不等式、线性规划和统计等方面的高中数学内容均可以将其改编为一些比较简单的建模题目.针对典型案例建模阶段的教学内容而言,可以以建筑物的振动模型、土地承包、产品销售、市场物品交易以及动物身长同体重之间的关系等等,以便使学生逐步接触和了解建模的具体运用策略.而针对综合建模阶段的教学内容而言,可以选用图形剪裁、酒店清洁、图书馆添书和酒店清洁等方面的知识为平台,融汇各种必要的高中数学知识点,从而不断提升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2.精选建模内容,加强知识整合

正如上文所述,针对不同建模学习阶段的建模教学而言,教师必须要合理选择一些合理的建模问题,以确保建模教学的整体质量,促使学生尽快实现数学教学知识的整合.而就具体的建模内容而言,其需要在充分考虑授课内容和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特色、兴趣爱好和认知能力等来综合选择,以便充分促使学生自主投入到建模内容的学习中来.而就建模内容的选择原则而言,其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建模内容要尽量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尤其是学生已经非常熟悉或者感兴趣的内容,以便借此背景来使学生充分体验数学建模的乐趣.其二,要确保内容选择难度的适宜性,采用层次化的学习模式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必要的数学知识.其三,要尽量确保建模内容的趣味性,比如当前社会生活中的经典内容和热点话题等,以便激发学生学习建模知识的兴趣,促使学生运用建模思想来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例如,在讲解“函数模型与应用”这部分授课内容的时候,为了可以借此教学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建模思想和意识,相应的数学授课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以“收集数据并建立函数模型”等为建模主题的建模任务,学生可以结合“工资奖励”和“投资回报”等实际问题来构建不同奖励方案或者回报下的函数模型,从而使学生通过建模的过程中将那些已经掌握的基本函数知识有效地整合起来,以借助学生对于相关建模知识进行分析和归纳,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建模能力.

3.创新教学方法,践行实践探究

数学建模的含义范文第4篇

1.高中数学建模定义及过程

所谓数学建模就是指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方法,也就是通过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简化,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应用某些规律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该数学问题,解释验证所得到的解,从而确定能否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多次循环,不断深化的过程.

由以上建模过程可知,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开展数学建模教学,可以把学生所学数学知识与实际适当联系起来,使学生在了解数学妙用的同时,更能进一步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也是深入理解数学概念领悟数学应用思想的有效途径.

2. 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和步骤

①模型准备

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其实际意义、建模目的,搜集掌握对象的各种信息.弄清对象的特征,用数学语言来描述问题.

②模型假设

根据实际对象的特征和建模的目的,对问题进行必要的、合理的简化, 使问题的主要特征凸现出来并用精确的语言提出一些恰当的假设.

③模型建立

在假设的基础上,利用对象的内在规律和适当的数学知识来描述各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构造各个量间的等式关系或其它数学结构.

④模型分析

利用获取的数据信息,采用解方程、画图形、证明定理、逻辑运算、数值运算等各种数学方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对模型的所有参数进行数据分析.

⑤模型检验

对所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准确性和稳定性分析,将模型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形进行比较.若模型与实际较吻合,则要对计算结果给出其实际含义,并进行解释.再次修改假设,重复建模过程,不断完善,以更好的为实际所应用.

3.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的三个案例及分析

①方程或不等式模型

对于实际应用问题,可以通过建立目标函数,然后运用解(证)不等式的方法求出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其中要特别注意蕴涵的制约关系,一旦忽视,将出现解答不完整.此种应用问题属于不等式模型.

例1:甲、乙两地相距S千米,汽车从甲地匀速行驶到乙地,速度不得超过c千米/时,已知汽车每小时的运输成本(以元为单位)由可变部分和固定部分组成:可变部分与速度 v(千米/时)的平方成正比,比例系数为b;固定部分为a元.

(Ⅰ)把全程运输成本y(元)表示为速度v(千米/时)的函数,并指出函数的定义域;

(Ⅱ)为了使全程运输成本最小,汽车应以多大速度行驶?

分析:几个变量(运输成本、速度、固定部分)有相互的关联,抽象出其中的函数关系,并求函数的最小值.

解:(读题)由主要关系:运输总成本=每小时运输成本×时间,

②三角模型

作为工具学科的三角,跨学科的应用是它的特点,不少物理学、工程测量、航海航空等问题都可以转化为三角函数来解决,此种题型属于应用问题中的三角模型.

例2(射门问题)国际足联规定世界杯决赛阶段,比赛场地长105米,宽68米,足球门宽7.32米,高2.44米,试确定边锋最佳射门位置(精确到1米).

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大多数学生都束手无策,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几个探究方向:

(1)到球场实地去观察一下,边锋在球场上如何运动,一般在何处起脚射门?

(2)向踢球经验丰富的同学请教足球的有关知识;

(3)到图书馆查阅有关材料;

(4)认真思考本题所谓的最佳射门位置在数学上的具体含义;

(5)在此基础上考虑如何利用数学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分析求解:设边锋所在位置为M,最佳射门位置为M对球门AB水平视角最大,确定M点位置,即O M的长度,与足球场长度和球门高度无关.

③几何模型

数学建模的含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建模活动;内容设计;组织原则;数学建模能力

在初中课程内容中,数学建模活动既没有明确的课程定位、目标要求,也未设置专题活动内容,更没有明确的教学要求、实施策略等,致使很多一线教师对初中数学建模活动的内涵、内容设计和组织原则等认识模糊,甚至将应用题教学与数学建模活动简单地画上等号。因而,正确理解初中数学建模活动的内涵,明确建模活动内容,掌握组织原则,才能取得预期的活动成效。

一、初中数学建模活动的内涵

数学建模活动由数学、建模、活动三个关键词构成。“数学”凸显数学学科本质属性,蕴含着数学眼光、数学思维、数学语言等诸多含义,最终指向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建模”是指运用数学符号系统建立数学模型;“活动”是指为实现学习目标而采取的行动。初中数学建模活动是指初中生(以下简称“学生”)在实际情境(生活情境、社会情境、科学情境和数学情境)中,从数学的视角发现和提出问题,用数学的方法分析问题,简化、假设、抽象出数学问题,建构数学模型,确定参数、求解验证,最终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活动。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模型思想”的表述,将数学建模活动看成是一种思想,包括从现实问题到数学问题、从数学问题到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求解及结果验证三个过程。2017年版高中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建模活动是一种过程,分为现实问题的数学抽象(实际模型)、数学表达(数学问题)、建构模型求解问题三个阶段。从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与形态可以看出,模型思想的建立过程与数学建模活动过程的本质是一致的,都包含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形成数学问题,用数学方法建构数学模型,计算求解模型并解释现实问题的活动过程。事实上,模型思想必然形成于数学建模活动的过程中。

二、初中数学建模活动的内容设计

1.构建数学模型活动

数学建模中的“建模”是指建构数学模型[1]。数学知识本身就是一种数学模型,从数学知识属性维度看,数学模型一般分为概念模型、方法模型和结构模型。因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本质是一种构建数学模型的学习活动,构建数学模型是学生习得数学知识的基本途径。从初中数学建模活动(以下简称“数学建模活动”)的过程看,构建数学模型活动本身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数学建模活动,而是数学建模活动过程的某个阶段或某个环节。在这类建模活动中,活动重点是渗透模型思想,使学生学会建构数学模型,为完成完整的数学建模活动奠基。

2.应用数学模型活动

数学建模活动更强调的是建立模型和解决问题的过程[2]。数学模型的价值在于将现实世界与数学的壁垒打通,通过数学模型连接现实世界与数学世界,使学生体悟数学建模的现实意义。现行初中数学教材注重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设置了大量的应用类问题,为学生应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良好的载体。比如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中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用一次函数解决问题、锐角三角函数的简单应用、收取多少保险费才合理等属于应用数学模型活动。虽然这些应用类问题具有封闭的、数据清楚、信息正好、结果唯一等特点,不同于真正的数学建模问题,但应用数学模型活动也属于数学建模过程的重要阶段,解决应用类问题所考查的能力往往正是数学建模过程中某些环节所需要的能力[3]。教师要利用好这些素材,开展有意义的数学模型应用活动,在活动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重点提升学生建构数学模型解决应用题的能力。

3.主题综合实践活动

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是指以现实世界中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明确具体研究主题,综合应用学科知识(不限于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活动。在初中阶段,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是数学建模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学生参与完整的数学建模活动,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重要途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源于杂乱无序的现实世界,学生需从“原生态”的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我们一般将其称为数学化能力。数学化能力是数学建模的关键成分,在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中应予以重点关注。每个学期开展1~2次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经历完整的数学建模活动过程,培养数学建模能力。综合实践主题的选题源自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综合实践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应用意识和数学建模能力,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比如在分析问题环节,先梳理影响出租车收费的相关因素,再确定主要因素(里程数),调查收集燃油附加费的收费标准。在提出假设环节,假设出租车收费只受里程数影响,不存在乘客主观因素的影响;假设打车策略以费用为唯一标准,不考虑顾客的主观感受,也不考虑出租车公司的有关优惠活动。主题综合实践活动任务给学生提供了“原生态”的问题情境,能有效驱动学生从现实世界中发现和提出有意义的实际问题,运用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个流程看,学生经历了相对完整的数学建模活动过程,有效弥补了以上两种阶段性建模活动在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上的不足,对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至关重要。

三、初中数学建模活动的组织原则

1.阶段性原则

阶段性原则是指根据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参照数学建模过程将数学建模活动分为不同的阶段,发挥数学建模活动的教育价值[4]。数学建模活动是一个完整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具体包括现实原型———实际模型———数学模型———模型求解———检验解释等。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受数学知识与数学能力所限,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使学生经常性地经历完整的数学建模活动过程[5]。在平时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注重渗透数学模型思想,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建模的某个环节或某个阶段,体现数学建模活动的阶段性原则。初中数学建模活动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标准数学模型学习阶段、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应用题)阶段、主题建模实践阶段。三个阶段由低到高、层层递进,教学中应根据数学建模活动的内容特点,对建模活动目标精准定位,分阶段、分层次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2.适切性原则

适切性原则是指数学建模活动内容应源于学生熟悉的、真实的实际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智力水平和心理特点,注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上的差异[6]。从实际情境的视角看,选用的问题情境要符合实际情况,是学生熟悉的情境。对于综合性实际情境,应具备一定的挑战性,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物理等相关学科知识,但建立数学模型时涉及的数学及跨学科知识应符合其认知水平,不能随意提高数学建模活动的要求。从数学建模的教育价值看,数学建模活动应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基础上,运用数学知识又不限于数学知识主动连接现实世界,感受数学建模的应用价值。

3.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组织的数学建模活动应能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建模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发展性原则属于数学建模活动的目标范畴,即为什么组织、为谁组织数学建模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是数学建模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组织不同类型的数学建模活动时,都应遵循发展性原则,提高数学建模活动立意,将活动目标落到实处。比如在构建数学模型的活动中,活动的内容设计应有利于引导学生经历现实问题到数学问题再到数学模型的抽象过程,特别是对数学对象的第二次抽象时,教师应将教学重心放在引导学生用数学符号建构数学结构(数学模型)上,分阶段发展学生数学建模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孙凯.从问题类属谈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J].数学通报,2020,59(12):30-33.

[2]张景斌,王尚志.中学数学建模活动为中学生创造发展空间[J].数学教育学报,2001,10(01):11-15.

[3]张艳娇.谈“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如何在教科书中落实[J].中学数学杂志,2020(09):1-7.

[4]刘伟.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20:132.

[5]温建红,邓宏伟.“综合与实践”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的策略与建议[J].中学数学月刊,2021(03):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