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思政教育理念的核心

大思政教育理念的核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思政教育理念的核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思政教育理念的核心

大思政教育理念的核心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一、引言

在当今社会,思政教育已经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根本方法,加强思政教育的创新,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方法。这篇文章就核心素养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分析和研究。

二、核心素养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思政教育工作是影响学生终生发展的一项工作,它是培养学生适应自身与社会的发展,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当前情况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其中有很多问题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严重影响到了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质量、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为了让思想政治教育起到更好地作用,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对思政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等进行改革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进行改革的同时,加强创新,是思政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进行核心素养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最首要的一点是了解思政教育工作的现状。目前我国思政教育发展和改革有一定起色,但同时也不容乐观。思政教育的课堂上,对教育理念的改革和创新是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关键,但目前为止,教师的教育理念没有很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变化不大,学习者的学习成效也不好。可见思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并没有深入到高校以及课堂内部,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没有起到一个很好的作用。因此,进行思政教育工作的深化改革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对思政教育进行创新是促进思政教育发展以及学生全面发展重要举措。

三、核心素养下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当代社会,思政教育对人们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也是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步骤。但是当前条件下的思政教育工作还有一些问题,而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很好地适应社会、时代和学生自身的发展,没有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一)教育理念落后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品质越来越高,思想也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为了适应大众思想观念的发展,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和改革是极为必要的。目前情况下,思政教育在这一过程中,最大的阻碍就是教育理念落后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观念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育理念不仅不能促进学生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保障学生自身的发展和成长,还会束缚学生的思想,不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使其难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因此,理念的落后是思政教育工作的极大阻碍。

(二)教育内容与新时代以及社会的发展不符合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政内容和教育要结合相应的历史条件,结合相应的社会生活以及其现代社会的思想观念,要切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帮助学生关注社会近况,关心国家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才能起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作用,才能真正地帮助学生更好地使用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但在当代社会,思政教育工作的具体内容与社会实际不相适应。首先是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不强,内容脱离实际形势和任务的需求,部分内容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其次是教育的内容多而杂乱,条理性和系统性不强。在原有基础上将新的教育内容一概全收,淡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因此教职工在讲课的时候,讲课效率低、质量差;最后就是教育内容单一。目前思政教育的内容没有注重时事以及社会发展的情况,社会大众对求知、审美、社交行为等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思政教育中却少有这类内容。

(三)教育方法落后,不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对象的特点

此外,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对象的特点,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个极大的问题,这一问题严重影响到了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的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质量低,效率也低。当代青年人具有极强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自主思考能力较强,因此,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而有些教育工作者长期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就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降低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其次,落后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不再适应大众的需求。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只停留在课堂上,大致的流程就是教育工作者讲解,学习者分析讨论,然后师生一起总结并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模式过于封闭,而当代青年人思维开放活跃,视野较为开阔,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青年人实际运用的需求,也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青年人。最后,落后的教育方法难以满足青年人成才的需求。传统的教学手段不能适应青年人的特点,不利于青年人的发展,也不利于他们讲思政知识运用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因此,落后的教育手段,对青年人思政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有着极大的阻碍。

(四)教职工业务能力与水平能力低,综合素质差

目前,部分教育工作者专业能力和水平低,综合素质差,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一方面,教师的整体政治素养低,知识储备少,结构单一。有很多教育工作者,整体的政治素养就比较低,教育知识储备不足,因此,他们的教育方法就非常缺乏启迪性,没有吸引力。除此之外他们对自身要求不严格,除课堂教学外,很少对思想教育政治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另一方面,部分思想教育工作者教学能力差,有较高的专业水平,但教学能力不足,教学方式难以吸引学生,教学效率低、质量差。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最普遍的问题。

四、核心素养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策略

为了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首先应该更新旧的教育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模式,点面结合、实事求是;其次,改变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教职工的整体能力与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

想要做好思政教育工作,首先要更新教职工的教育理念,只有更新了教职工的教育理念,才能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从而提高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让教职工讲课更有吸引力,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帮助学生建立起主动学习的意识。

(二)创新教育内容,使教育内容更适应时代的需求

创新教育内容要从三个方面来做,首先要解决教育内容不切合实际需求、缺乏针对性的问题,根据社会实际情况做出改变,要使其内容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对应;其次促进教育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再增强内容的具体性;最后增强内容的系统性、条理性,使学生学习起来更加容易。

(三)提高教职工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素质,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质量和工作效率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职工是帮助学生理解思想政治内容,增强学生思想政治学习意识的关键性因素,想要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质量,先要提高教职工的业务能力和水平,提高教职工的综合素质。因此,学校和一些教育机构在聘请教职工时,一定要严格把关,保障其专业能力和水平,保障其专职业素养。教职工在教学的时候,应该全面了解学生的特点,时刻反思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此同时,教职工还应该不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还要综合学习其他专业的知识,来增加自身讲课的吸引力,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五、结束语

大思政教育理念的核心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职;思政教学;个性化

一、目前中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学实效性不强,导致教学质量不高。所谓的实效性就是通过教师讲解相应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对促使学生的价值观、思想及行为都发生相应的变化,并起到一种长期的社会效应。虽然中职院校的思政教师一直努力不懈地教学,可是却并没有保证教学的实效性,甚至在一些中职院校被边缘化。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客观上看是受我国的社会变革环境影响,但本质原因却是思想政治教学本身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缺乏新意

现阶段,我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组成部分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基本原理等四门。可是中职院校学生有时却不能充分理解,从而不光无法说服并有效引导中职学生,甚至会使学生对思政教学产生一种逆反的心理。

(二)思想政治教学的方法过于模式化

经过中职院校教师们的积极探索,目前中职院校的思政教学有效实现了实践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刚开始,这些教学方法确实非常新颖,激发了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可是长时期一直都采用这些方法,学生就会产生审美疲劳,从而很难保证教学效果。大量实践证明,在思政教学评教方面,只有在教学中贴近学生的兴趣爱好、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目前,中职院校的政治教育通常采用的都是大堂课,因而教师进行创新的重点就是要针对学生现代探索教学方法。

(三)中职思政教学的过程具有单向度特点

绝大多数的中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师都接受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可是在实际教学当中往往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中职院校的政治教育课堂中,百人以上的规模很常见,一方面限制了教师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另一方面还大大减少了教师同学生间的对话和交流,所以政治课堂很容易陷入到纯粹的理论性说教局面,不能对学生主体进行关怀。这种教学方式不光引不起学生心理共鸣,更会降低思想政治教学的有效性。

(四)中职院校的思政教学评价不够科学

现阶段,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评价具有两种倾向,一种为片面强调对书本知识的考核,另一种为用社会技能应用人才的需求标准衡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片面强调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及背诵,就很容易陷入到对于相应理论教条的考核当中,这种考核方式不能有效考核学生的思维方式,所以获得的卷面分数根本无法对学生的素质进行科学评价,可是另一种考核则同中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相差不多,用创造的社会财富标准来考核相应的思想政治教学实效性,那么就会使中职思想政治教学同社会财富增长严重脱节。

二、提高中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的有效性

中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实效性核心就是有效实现当代中职学生在思想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在性感上积极接受,在实践中乐于践行。从宏观上看,应从教育理念方面着手,从微观上看,则要利用课上引导及课外实践达到价值观念、思想、行为的转变。在中职思想政治教学当中,学生处于核心地位,所有的教学探索及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学生进行展开,个性化教育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作用,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及发展差异。所以,从尊重主体性作用方面来看,个性化教育同中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较强的内部联系。

二者的内部联系表现为:(一)个性化教育必须把握互动性及主动性。个性化教育重视个体个性的不同及发展的差异,重视主体作用发挥,而且这种尊重主体作用并不是孤立学生主体,而必须把主体作用发挥到互动的环境当中。现阶段中职思想政治教学就是缺少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缺乏互动的教学过程;(二)个性化教育必须体现方向性及思想性。思想政治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利用宣传真理使学生树立牢固的科学真理观,引导学生积极追求真理,并逐渐成为内在的心理需求及自发行动。

三、如何在中职政治教学中应用个性化教学

(一)树立牢固的个性化教育理念

要想在中职政治教学中有效应用个性化教育,相应的教师就必须树立起牢固的个性化教育理念,相信所有学生都具有学习潜能,只要条件合适,所有的学生都会具有较强的学习激情和动力,最终学有所成。在教学当中积极实行个性化教学

1、针对学生发展阶段科学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在不同发展阶段学生们的认识深度及知识基础不同,因而必须按照学生具有发展阶段来科学制定教学内容,从宏观来看,要积极转变本科和中职较喜爱相同的状况,按照学生特征编订适应其学习的教材;从微观来看,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打破自然班上的上课状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来划分班级,为基础知识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

2、针对学生个性特征选取恰当的教学方式。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是传统教学的单纯的讲、随意进行实践、小组讨论等都不能长时间维持学生兴趣,所以必须根据学生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可以让性格开朗的学生进行演讲,让性格内向的学生做一些理论研究等等。

(三)科学制定个性化考核标准

教学考核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所以教师要高度重视考核标准制定工作。应用个性化教学,应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制定出合适的考核标准,绝对不可以用一张试卷成绩断定学生进步与否,因为考核标准不光要肯定进步着、激发懒惰者,还具有较强的引导作用。

四、结论

中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而言非常重要,可是因为种种客观原因,在教学中还存在一定问题,无法保证教学质量,所以政治教师必须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应用个性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

参考文献:

[1] 黄燕.谈小树课堂中的学生个性化学习[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9):3.

大思政教育理念的核心范文第3篇

一博雅教育理念的内涵

“博雅”一词来源于拉丁文,本义是“适合自由人”。这里的“自由人”与现在所说的意思不一样,是指在古希腊时期的社会及政治上的精英。在古希腊时期提倡博雅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各种知识和有着优雅气质的人,让学生摆脱庸俗,而成为卓越的人。但又不只是通晓各种理论知识,而是培养出具有个性思想的人。博雅教育随着时代变化的需要而不断改变其所涉及的范畴,到了现代社会,为了适应现代化教育,博雅教育虽然涉足的范围不同于以往,但是其内在的核心理念没有改变,依然是为了培养出一种适应社会所需的通才教育。《1828耶鲁报告》对耶鲁学院经典的博雅教育理念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其核心的内容归纳起来,就是要对学生提供完整的教育,不单是适应于学生在现实中需要的知识,还要能训练和装备学生的心灵,也就是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份报告是19世纪美国最有影响的教育文献,在美国教育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后这份报告陆续被其他国家的教育者解读。在中国,博雅教育又被称为通识教育、全面教育、人文教育、通才教育、自由教育、素质教育等,虽然有着多种称呼,但其致力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一致的。我国《教育规划纲要》对现阶段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所提出的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与博雅教育的理念是一致的。而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主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渠道来实施。

二博雅教育理念对当下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启示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实行班级授课制,班级作为一种为了教学而存在的组织,其作用不单是在教授学生学科知识方面,而且在对学生的思想形成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我国法律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里所说的高级专门人才,是说大学应该要培养出既要具有一定专业性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同时也要塑造具有个性思想、创造性思维的人。这样的人才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又有科学技术方面的文化修养。大学教育不是单纯为了学生的就业为目标,而是在摒弃了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之外的,以培养具有综合素养和博雅特质的人为目的。本文引进博雅教育的理念,主要针对现代大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教育中实用主义、工具主义、功利主义弊端的存在,博雅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在对高校学生进行教育时,是以班级组织为单位进行的。所以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对班级文化的建设。而博雅教育强调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思想道德修养,塑造学生独特的气质,成为社会有用的人同时,还要学会做人。所以思政教育和博雅教育理念是相容的,在进行思政教育时引入博雅教育理念,有助于完善这门课程内容,丰富教学方法。

(一)将博雅教育理念融入到班级管理中

思政教育要求建设好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是思政教育一个方面的反映。良好的班级文化是保障思政教育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博雅教育反对功利性的教育,认为教育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健全学生的心智。所以教育不但采用显性教育,还要通过一些隐性的教育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在思想、观念、价值、道德、态度、情感等方面产生影响,利用正确的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班级文化虽然是由班级各个成员反映出来,但是班级文化反过来会影响学生,良好的班级文化会对学生的身心、学习、思想等方面起到很好的熏陶作用。反之,班风很差的班级,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学业和思想方面的发展。所以,在班集体这一个环境中,需要树立一个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风貌,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形成班级文化时将博雅教育的理念引入到其中,也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各学科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在班级中做到关心、尊重、帮助和团结同学,自己所做出的行为要顾及他人的感受。此外,鼓励每个成员要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在班上多与同学交流讨论,从而成一种活跃的班级气氛。

(二)引导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

班级文化会在无形中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动方式等产生影响,也就是成为学生思想、行动的引导。所以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还是通过班级文化的建设来进行的。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没有得到正确的思想引导,那么在学生走出校园后很容易产生一些问题。特别是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网上各种资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大学生极容易受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而形成错误的思想观念。因此,在实施人本教育的基础上,应该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教育。所以,要把班级文化建设要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形成社会主导的、班级成员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排除掉错误的思想观念,以此来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塑造。这样通过班级文化的建设,无形中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真正履行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也是博雅教育理念在班级文化中的显现。

(三)提升教育者博雅教育的能力

引导班级文化的建设最重要的是班主任这一角色,班主任在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对大学生人格塑造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可以说,班级文化建设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班主任是否起到了积极作用。所以班主任应该要具有一定的博雅教育能力。在对班级进行管理时,班主任本身具有的思想观念对班级文化的建设有很大的影响,所以班主任在带领学生制定出民主、科学的班级制度规范,将主流的社会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班级文化的建设中的同时,班主任要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要具有掌控全局、提高学生积极性的能力,要与学生多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难。还要多了解符合时展所需要的信息资讯,看一些人文社科方面的书籍来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在实践中提高自我职业道德的修养。此外,除了班主任,思想政治教育者也要提升博雅教育的能力,在教学中主动运用新的理论方法,把当下主流的思想结合到教学中,转变以往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出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感兴趣的讲课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理论联系到实际生活、时事政治,启发学生对一些社会问题进行思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思想塑造的重要性。最后通过这些教学实践总结教学活动经验,反思其中存在的不足。然后通过不断的学习,提升自我的教学能力。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和班级文化建设之间关系的分析,提出班级文化建设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针对当前思政教育和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不足,提出了国外的博雅教育理念,通过对古今中外博雅教育的分析对比,可以看出这一理念运用到当代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合理性,并结合我国高校班级建设实际,提出把博雅教育理念融入到班级文化建设的具体方法和重要性。

参考文献

[1]蔡磊,乔学斌.基于博雅教育理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教育评论,2015,(05):54-56.

[2]阳静.论高校班级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及实现途径[D].西南大学,2010.

[3]王同亚,付金兰.博雅教育理念对中国大学实施博雅教育的启示[J].现代企业教育,2008.

[4]康许培,陈凤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班级文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20):137-139.

大思政教育理念的核心范文第4篇

高校思政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为主要内容,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政教育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从概念可以看出,思政教育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而人文教育是以培育人文精神为核心的,虽然二者的出发点有所区别,但从目标来看,都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者都强调以人为本,重视培养人的内在品质和道德素质。从施教的内容来看,思政教育主要以哲学、思想道德修养课、现当代革命史为内容;而人文教育以文、史、哲、艺为内容。不难看出,人文教育的知识面更加宽广,在思想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更能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还可以看出,人文教育的实质不仅是知识性和实用性,更加体现在精神性和智慧性,是将对人的思想教育由知识层面向心灵层面的升华。因此,在思政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是必然的选择,把人文教育渗透到思政教育中,丰富思政工作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提升高校学生思想道德境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思政工作中注重人文教育,让学生在一种良好的人文氛围中接受教育,这种尊重人、关怀人、以人为本的方法,遵循了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必然会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

二、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人文教育现状

(一)对人文教育的轻视甚至忽略,导致思政教育目标的偏离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包含个体目标和整体目标两个方面,个体目标是指学生个体的政治素质目标、思想素质目标、道德素质目标、法纪素质目标和心理素质目标;整体目标则指学校民主的政治氛围、活跃的思想氛围、高雅的文化氛围和安定的学习环境等方面。22-23然而,由于对人文教育意义的认识不足,导致对人文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一些高校只注重传授知识,放松了对学生思想道德、法律法规、心理健康的正确引导,培养出来的人被戏称为“有知识,缺文化;有学问,缺修养”;特别是一些理工科院校,由于学校层面的不重视,人文类学科处于边缘化状态,学校减少开设相关人文类课程;在学生的拓展性活动中过分注重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轻视甚至忽略文化艺术素质的提升。在目前的高校思政教育中,学生的主体性还是很难得到彰显,不少思政教育者及管理者还是倾向于灌输式教育,对学生缺乏人文关怀,缺乏对学生个性化的足够尊重。因此,不少高校的思政教育收效甚微,甚至有些学生对思政工作产生了逆反心理,表现出不配合的倾向,致使思政工作停滞不前。

(二)人为割裂人文教育与思政教育,导致思政教育内容缺失或偏颇在高校中,对人文教育的认识不足或偏颇普遍存在。因为以往的思政教育过多关注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大学生的个体发展和人格完善,而我们要走出单纯的知识传授,并贯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要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为此,很多高校将大学生思政教育和人文教育作为相对的两种学科知识教育,分两个领域进行,没有将二者有机融合,教育者各持一词,各自为政,教育内容和方法存在重大偏差,从而导致了学生思想意识领域的矛盾。比如部分高校举行的文艺晚会中,只注重单纯性的娱乐,而不注重高雅精神和文化层次的提升,整场晚会没有一条主线贯穿,零零散散地拼凑几个节目,甚至有些节目出现低级趣味的现象,完全达不到寓教于乐的效果。而在思政教育的理论课上又死抠教条,填鸭式地灌输,不仅内容上不能与人文历史相关联,在形式上更加缺乏人文关怀。因此,在高校人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分开实施思政教育和人文教育,只能将教育存留在表层,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三)对人文教育理解的简单化或片面化,导致高校人文教育活动流于表面与形式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至上”观念日渐深入人心,高校的科学教育也上升到了最高位置,社会与教育发展出现了日益功利化的倾向。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文教育也出现了知识化与工具化的倾向,高校往往只重视人文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其核心内容——人性的完善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再加上一些思政工作者对人文教育认识片面化,重人文知识传授,缺人文精神培养;重技能型人才培养,缺人文理念熏染。因此,一些高校开设的选修课,多半是技术性、技能型的课程,学生以学习技能、找到好工作为目的进行选修,而那些以提高人的道德修养、人文素养的人文类课程却少有人问津。由于对人文教育简单化的理解,很多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了大量的文化拓展活动,以为文化活动越丰富,校园文化提升越快,学生的人文素养就越高。但从现实情况来看,一方面,很多活动的开展流于形式,日益套路化、类型化,到什么时间开展什么活动几成定式,而且参与者往往是一些老面孔,都是部分精英,活动也是以特长展示为主,活动开展的全员性、普及性严重不足,活动开展热热闹闹,文化提升收效甚微;另一方面,受社会文化浮躁的影响,一些活动的开展追求表面的形式新颖,以引人眼球为目的,往往脱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可执行能力,最后变成了一个简单的符号,甚至肤浅的商业代言,校园文化无从谈起。

(四)人文教育研究与管理不健全,导致人文教育成果弱化近几年来,高校人文教育缺失问题已经引起较为广泛的关注与研究,针对人文教育的基本内涵有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在人文教育的主旨上形成了基本一致的意见,即通过人文教育,使大学生成为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具有丰富的精神和内心世界的人;但在高校如何开展人文教育,学者们各有主张。在高校人文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方法途径方面,学者们都强调要改革现有的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现有学科和专业,加大人文类课程的设置比重,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等等;但对人文教育内容的调整与课程设置以及如何行之有效地加强人文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等方面还缺乏具体可行的操作措施。另外,在人文教育的管理方面,很多高校反馈体系不健全,人文教育的内涵被割裂开来,只强化“人”的管理,忽略了“文”的教化和“政治”教育引导的统一,无法了解、引导学生对人文教育活动的认同度,这种无目标、无要求、无方法、无评价的人文教育管理,缺乏精神评价指标体系,后续评价与管理机制不健全,使得人文教育内涵无法真正实现,导致人文教育成果弱化。

三、高校思政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路径分析

(一)高校思政教育必须加强与重视人文教育,明确高校思政教育的总体目标高校思政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党的领导,爱祖国,爱人民,努力学习理论知识,有艰苦奋斗精神,有良好道德品质,努力为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大学生;大学生是否具备这样的素质,是否德才兼备,是否能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是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基本标志,也是高等教育发展必须遵循的方向。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加强与重视人文教育,必须转变教育模式,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学生为本,在教育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会符合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

(二)高校思政教育要融入人文教育,积极发展与丰富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在思政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必须讲究策略方法。首先,要制定明确的目标,采取必要的激励措施引导人文教育的实施。激励措施包括物质激励、精神激励、榜样激励和情感激励,其中情感激励是人文教育的实质。高校的思政教育,不是简单的单向信息传达与执行,它需要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双向交流,要注重情感沟通。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机制的运行,不可能孤立完成,它必须通过人与人的交流才能实现,要由简单的信息沟通到思想上和感情上的交流,促进人文教育的实现。其次,人文教育的实施要尊重个体,要重视个体的需求。只有个人的需要得到了尊重,人的主动性、创造性才会激发与形成,继而才有发展的空间。因此,人文教育要坚持贯彻以人为本,要尊重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要了解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工作。

(三)全面理解人文教育理念,开展富有成效的人文教育活动人文教育以全人教育为理念,通过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教育来培养完整的人,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并最终实现人的全面价值。因此,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发展人是实施人文教育的基础。大学阶段是一个人富有理想与激情的阶段,是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个积极向上、不断发展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高校应通过各种形式的人文教育,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形成健全的人格。同时,高校要注重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其实现个人价值。高校要根据学生自身的个性与特色,为学生创造宽松的环境,开展富有成效的人文活动,如开展大学生艺术节、校园周末影院、青年论坛、艺术行为修养提升课堂、高雅艺术进校园等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主体性养成,并提升校园的整体文化氛围。学生的主体性形成后,其想象力、创造力、进取心才能充分发挥,人文教育的优越性才得以彰显。

大思政教育理念的核心范文第5篇

关键词:儒家;德育思想;高校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214-01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获得思想政治理论和教育的重要途径,而新时代的各种复杂环境,使得学生需要更强大的思想力量来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因此,如何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各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在中华历史的长河中,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开创儒家学说的同时,也为后代树立起了教育的典范,建立了许多至今仍有较强实用价值的思想和学说。其德育思想对当今的教育而言,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将儒家的德育思想渗透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既可以发扬传统教育理念中的精华,又可以收获积极的效果。

一、儒家德育思想的内涵

1、仁爱。儒家思想的主要精髓体现在“仁”。“仁”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核心部分,孔子认为,只有通过“仁”对自身的修养进行要求和约束,才能使自己到达道德的制高点,成为“君子”,并提出了“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等诸多思想。以“仁”出发,则要求对周边的人、事、物都有“爱”,并据此形成了孝悌、忠信、宽容、正直等道德规范。

2、礼仪。礼仪是仁爱思想的外在体现,是对个人立身行事的道德约束,也是社会交际中的行为准则。诸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等都是对自身行为的道德约束,除了自律,还要求“君子”有自我教育的能力。另外“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则是对待人接物的礼仪要求,而孔子认为“礼”是社会之本,通过“礼”的施行,能够构建更加和谐的人文社会,这与当代中国的发展理念十分契合。

3、忠恕、诚信。忠恕、诚信是仁爱思想的延伸。忠恕的思想,就是要求自身能够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忠实、宽容待人,进而使人与人之间能够和谐共处。诚信不仅要求个人能够诚恳待人,互相信任,也要求自身能够对他人更加讲信用,进而形成自身为人处世的准则。

二、儒家德育思想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渗透方法

1、借鉴儒家德育思想,充实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课程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和未来发展,以及对自己之后再工作中的定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思政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思想能够激发学生内心的共鸣,并且在短暂的教学时间内对学生形成深刻的启示,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儒家的德育思想中,有许多思想分支在当代的思政教育中都具有良好的实践意义,诸如“博爱”、“自强”、“淡泊名利”、“民族忧患”等都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价值观等相契合,在课堂教学中也便于引用。例如,在进行《思想道德修养》的学习时,教师可以根据有关的内容,引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思想,并举出历史中的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感受到有关思想的精髓,并将其吸收,最终化为己用,成为自身做人行事的基本准则。

2、借鉴儒家德育方法,丰富思政课程的教学形式

儒家的德育不仅体现在理念上,在实际的教学中也有至今仍然适用的教学方法。首先是因材施教。高校的学生基本形成了自身的人格,在行为处事方面具有自己的理念。而现在的思政课程往往采用大班教学的方法,使得不同的学生接受相同的教育,最终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教师应当充分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其次是言传身教。教师不仅需要将有关的思想政治理论准确地传达给学生,还需要在实践中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鲜明的、积极的榜样,以自身的行为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再次是教学相长。教师和学生应当进行一定的交流,不仅要达到有关的教学效果,还要倾听学生的意见,了解其情感诉求,才能使思政课程达到更加完美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结束后利用回访的方式吸取学生的评价,并以此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3、借鉴儒家德育内涵,营造思政课程的教学氛围

无论是高校内部的学术氛围还是文化氛围,都能够对学生产生一定的熏陶。而学校在进行思政教育的同时,应当将儒家的德育内涵渗透到校园内部氛围的各个环节,进而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一方面,学校针对儒家德育思想的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应当加强。通过教师学术水平的提高,带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另一方面,学校应积极制定相应的方式,营造良好的儒家德育思想氛围。在进行校园文化的建设时,可以充分利用儒家的德育思想为载体,对学校的文化活动和物质环境进行渗透。例如,在教学楼的关键部位悬挂儒家名人的图像和名言,或者举办有关儒家思想的演讲比赛等等。

三、儒家德育思想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渗透的原则

1、辩证性原则。儒家思想经过了几千年的传承,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其受到了不同时代思想家的修正和运用,因此,在当代进行利用的同时,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的同时,保持端正的态度。

2、针对性原则。高校的思政教育有其独特的教育目的,因此,借鉴儒家思想时应对其不同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选取。通过有关素材的深入挖掘,帮助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

3、时代性原则。不同时代的文化有其不同的特征,而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我们更应该结合现代社会建设的核心价值观和人文精神,对儒家的德育思想进行选择性的开发、利用和融合,才能使其充分发挥自身价值。

综上所述,有关的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的同时,应当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对儒家德育思想中的精华进行开发和利用,进而提高思政教育的教学效果,对学生人格的完善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