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近年企业并购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发展中国家加入企业并购浪潮。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受本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和为了迎接来自外国企业竞争的挑战,也加快了企业并购和资产重组的步伐,其中东南亚遭受金融危机打击的几个国家表现尤为突出,这些国家的银行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并购之风日盛。
3、强强联合迭起,巨额并购案例增多。去年末,艾克森以近790亿美元的价值收购了美国的美孚公司,创下西方企业并购史上的最高纪录,从而缔造了全球最大的石油公司。今年4月,美、英、日三国的通信企业联手合作,成立了全球最大的通信集团。经济学家们认为,这种强强合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十分巨大,它极大地冲击了原有的市场结构,刺激更多的企业为维持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不得不卷入更加狂热的并购浪潮之中。
4、跨洲和跨国并购频繁。1998年以来,国际上许多巨型公司和重要产业都卷入了跨国并购,美国的许多大企业在欧洲和亚洲大量进行同业收购,如美国得克萨斯公用事业收购英国能源集团;美国环球影视公司收购荷兰的波利格来姆公司等。而海外公司收购美国公司也同样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手笔和快节奏,如德国的戴姆勒收购了美国的克莱斯勒;英国石油公司对美国阿莫科石油公司的并购。发生在欧洲和亚洲内部的跨国并购之风也出现了空前未有的增长势头,如英国制药企业收购瑞典的制药企业;法国的石油公司收购比利时的炼油厂;菲律宾黎刹水泥公司与印尼锦石水泥厂的合并等。进入1999年以后,跨国并购更是异常迅猛,先后出现了福特收购沃尔沃、英美烟草公司收购荷兰乐福门和法国雷诺汽车收购日本的日产汽车等跨国并购案例。
5、同行业横向并购多,跨行业并购少;合作型并购增多,恶意兼并减少。1998年以来的全球同行业横向并购几乎涉及所有行业:石油、化工、钢铁、汽车、金融、电信等等重要支柱产业和服务业。在同行业并购中,有两个重要趋向:第一,电信业成为并购最频繁的行业。以去年的美国为例,该国信息产业的合并总额较上年增长了386%;第二,服务行业并购案例居多。这充分说明了各国企业正加紧调整本国产业结构,并试图在服务行业争夺更多的世界市场份额。
企业再掀横向并购之风的动向表明,规模效应随着跨国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值得指出的是,自1998年以来,企业在出现并购行为的同时特虽强调合作。据调查,去年以来,几乎所有重要的并购协议,都是在当事双方经过谨慎选择、长时间接触、耐心协商和洽谈之后达成的,没有再次出现80年代的恶意并购行为。
6、跨行业并购在高新技术领域兴起,并出现了一股引人注目的产业融合潮。
自1998年底至今,高新技术领域的并购出现了十分明显的产业融合现象。通过并购实现产业融合是当今世界经济中一个值得关注的新动向。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网络业同传统媒体相互融合,并使数字化技术向通信业、娱乐业等许多行业迅速渗透,给产业性质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甚至创造出一些新的产业。例如雅虎与福克斯公司联手以及美国在线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联合等,就是媒体业同网络业相互融合的实例。并购使产业融合迅速进行,必将对产业结构的变迁和经济发展带来极其深刻的影响。西方经济学家对此已给予了极其充分的关注和研究。
此次全球并购浪潮的另一显著特点表现为,并购是一种战略驱动型的经济活动,是企业着眼于未来竞争的战略性行动,不是出于目前的经营或财务压力,而进行股票市场炒作的短期战术行为。因此,经济专家们指出,只要跨国重组和结构调整没有完成,全球性的并购活动就会继续下去。国际经济专家还指出,此次并购浪潮是以合作型和换股方式为主,并不需要大量的现金投放和股市交易,因此不会出现像30年代早期或60年代后期那样的由企业合并引发的大的股市动荡。这一特点也为此次并购浪潮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全球企业并购的原因及背景1998
年以来全球企业并购出现新动向并非偶然,它是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变化的反映,也是全球一体化程度加深、国际竞争力加剧、技术进步加决的结果,又反过来促进全球一体化、国际竞争和技术进步。据分析,全球企业并购的原因有以下几点:·90年代初,区域经济集团化打破了旧的世界经济格局,传统的国际贸易壁垒呈现被区域壁垒取代之势。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贸易转移效应,导致原来以出口方式进入市场的区外公司因受到歧视而只能以直接投资代替商品出口,并选择在一体化区域内部并购企业进行直接生产。
·世界市场的供给能力增长快于需求能力的扩大,是导致企业并购的必然结果。9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科技产业迅速发展,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新兴产业蓬勃兴起,传统产业也焕发生机。产业迅速发展与市场扩张缓慢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扩展自身实力,增强竞争力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另外,高技术的迅速更新、计算机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和世界金融市场的迅速扩张也为本次企业并购提供了前提。
·作为全球一体化的一部分,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也为本次跨国并购带来了压力和动力。据分析,1998年欧洲许多并购案都是着眼于欧洲一体化所带来的更加激烈的竞争态势而着手的。一体化完成后,欧洲的经济国界将逐渐消失。统一货币欧元的面世,使欧洲的洲际型金融和股票交易市场的建立也势在必行。可以想见,欧洲金融市场的建立,将为欧洲内部及跨大西洋的融资提供更多的便利,同时也为欧洲跨国并购带来新的便利和动力。
·信息技术突破性发展已经并正在成为企业的组织结构变革的方向。由信息技术突破而引发的组织管理制度创新洪流,正将企业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这种推动在金融业、银行业的效果最为明显。在1998年全球并购中,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占整个并购总额的40%以上。·西方国家政府近来对企业并购放松限制,对本次并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企业并购尤其是横向并购容易形成垄断,西方国家对此一向比较慎重。但随着国际经济的迅速发展,国界的约束力不断减弱,在一国国内某种商品独霸市场的可能性大大减少。基于此,近年来,从美国到欧洲、从西方的商界到政界都开始对企业并购变得容忍,甚至支持。全球企业并购可能造成的影响
本次全球并购浪潮可能会对国际经济和其他有关方面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首先,它将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区域集团化的分隔局面,加速经济全球化进程。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的增强在对地区经济的合作和整体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的同时,也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妨碍了不同集团的国家间商品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大规模跨国企业并购不仅是对不利于世界经济发展的贸易保护主义的突破,也是对当今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地区经济集团化运动所产生的封闭性不良后果一定程度的纠偏。
其次,它将对当今处于低迷的世界经济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随着企业并购之后自身实力的增强,企业的科技开发和市场开拓能力通常也将得到提高。这些合并后的企业群对所在国经济发展将会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最终带动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第三,它将进一步加速生产国际化进程。二战以来,跨国公司的发展已经促成了以“世界为工厂”,以“各国为车间”的国际生产协作体系,此次企业跨国并购无疑将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跨国公司的发展进而加速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第四,它还对国际间的反托拉斯法和企业管理制度发出了挑战。目前世界上有60多个国家有反托拉斯法及管理机构。但管理重点、标准和程序各不相同,给跨国并购带来障碍,甚至相互冲突,而且使并购案耗费时日和行政费用,增加并购成本。目前,美国司法部正着手研究同其他国家的跨国并购协调问题。一旦具体方案出台,必将对许多国家企业和外贸的立法和司法造成重要影响。
第五,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可能会出现规模扩张和市场份额争夺轮番升级的大竞赛。巨型企业合并不但不会带来竞争的减少,反而会在规模迅速膨胀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剧竞争。超大规模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惨烈、更加无情,尤其是在目前许多行业生产过剩的情况下,竞争失败者将被无情地淘汰。另外,不断升级的大竞赛还将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也卷入了这个漩涡之中,甚至亚洲一些开放程度较低的国家,也被西方发达国家趁金融风暴之危大批入境攻城略地。
第六,将有利于发达国家竞争地位的进一步确立和提高。在这场大竞赛中,发达国家凭借其资本实力占居优势竞争地位,发展中国家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因此,总的看来,此次并购浪潮有利于加强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中心地位和主动权;发展中国家如果不能采取适当措施,可能会在这场竞争中更加被动和失利。第七,并购中出现的误区将给合并后的企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在目前的并购热中存在如下误区:企业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达成协议上,而不是实际的融合上,错把并购本身当成企业发展战略。第八,跨国并购可能导致对管理权的争夺和更为激烈的文化冲突。这些争夺和冲突将随着无形资产地位的提高和跨国并购活动的增加而日益凸现。
一、世界软件与IT服务外包产业并购活动发展态势
近年来,世界IT技术市场并购活动较为活跃,2007年IT技术市场并购达到了阶段性的高点,并购交易数量为713件,比2006年的577件增长23.6%,交易金额高达1267亿欧元,比2006年的877亿欧元增长44.5%。然而由于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从2008年开始,世界IT技术市场并购活动出现了显著下降。2008年,全球技术领域共发生570件并购案,比2007年减少20.1%;并购金额为932亿欧元,比2007年减少26.4%。2009年仍然持续了2008年的下降态势,全年并购交易量和交易额分别为297件和368亿欧元,分别比2008年下降47.9%和60.5%。图1显示了金融危机前后全球IT市场并购变化。
软件与IT服务(SITS)外包产业无疑是全球IT市场并购活动中最为活跃的领域。软件与IT服务外包产业并购从2003年开始出现了快速的增长,尤其是2005年该产业的并购数量急速上升,2006年并购金额达到了阶段性的高点。2008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无论从交易数量还是金额的绝对值来看,均较2007年有较大回落。但是相比较于其他IT技术领域的并购来说,软件与IT服务外包产业共发生394件并购案,并购金额为730亿美元,占当年IT技术市场并购交易额的78%,比2007年的58%提高了20个百分点。
尽管软件和IT服务外包产业是风险投资最为关注的领域,但由于经济形势不明朗,企业资金紧张,再加上资本市场仍显疲弱,2009年上半年并购活动继续延续2008年的低迷态势。但是随着经济的复苏迹象增强,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信心也随之提升,提前布局,并购有潜力的技术和企业成为软件和IT企业的重要战略选择。根据TechCrunch统计的数据显示,2009年第三季度新成立创业公司数量、风险投资额、并购交易量都稳步上涨。而且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在2008年大幅削减研发费用后,为保持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并购是更为快捷的发展途径。
从并购活动的主导区域来看,仍然是以欧美为主要市场。尤其是美国凭借其在信息网络技术和商务管理模式创新中的领先优势,一直以来成为全球软件与IT服务外包产业并购最为活跃的区域市场。2009年,在信息技术服务领域,美国企业并购数量占全球总交易量的51%,比2008年占比46%还有所上升,其他国家均不超过10%。2009年美国企业并购金额占全球并购总额的比例为56%,比2008年的69%略有下降。
虽然美欧仍是软件和IT服务外包领域并购热点区域,但是亚洲在金融危机后表现出的强势增长备受瞩目。2009年亚洲在软件和IT服务外包领域的并购活动继续快速扩张,其并购交易金额占全球比重显著上升,从2008年的13%上升到25%,而相比之下,欧洲的并购交易金额所占比重却从2008年的39%下降到了2009年的17%。
二、全球软件和IT服务外包产业并购的动因
软件和IT服务外包产业的不断成熟加剧了市场竞争。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千方百计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能使企业在较短时间内扩充实力、获得市场和客户,是企业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捷径和重要手段。在这一因素的驱动下,软件和IT服务外包产业的并购活动日益频繁,并购方式趋向多样化。从近年来的并购案例看,软件和IT服务外包企业间的并购主要表现出以下动因:
1. 扩大市场份额,保持和提升竞争优势地位。并购一般是通过兼并(Merger)和收购(Acquisition)使得企业的控制权发生转移,如果并够成功,收购方将获得被收购方原有的市场,甚至可以扩大市场份额。通过收购自身具有但竞争力弱的技术或产品,扩大自身原有产品的市场份额,增强竞争力。IBM通过过去10年中的几十起收购,极大地增强了已有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覆盖应用开发、系统管理和安全、信息管理、协作、中间件等,逐渐成为能够向客户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全IT供应商。2009年IBM以12亿美元收购商业智能软件SPSS,大大增强其在商业智能细分产品领域的市场竞争能力。
2. 获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实现产品升级。并购可以获取自己不具备的先进技术或产品,扩充产品线,直接实现技术和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向客户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能力。2009年4月,Oracle以74亿美元收购Sun。通过这项收购,Oracle可以向企业客户提供从硬件到基础软件、支撑软件,再到企业管理应用软件的整体解决方案。另外,云计算逐步成为计算的主流模式后,对已有软硬件技术、产品、市场格局将带来深远影响,加速新一轮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2009年HP以27亿美元现金价格收购网络软件及设备生产商3Com,意欲成为云计算时代云基础设施供应商。
3. 获取人才、网络和客户等资源,提升行业战略地位。并购可以直接获取更多的人才、网络和客户资源,尤其是通过软件的锁定特性,快速拓展市场空间,整体提升企业在本行业中的战略地位。Oracle通过2004年收购竞争对手PeopleSoft和2006年收购Siebel,获得了庞大的用户群体,进一步推动其数据库、企业管理应用软件的销售。Google通过对YouTube的收购,迅速获得在线视频领域的领导地位。
4. 跨入新行业,实施多元化战略。并购是企业跨入新行业新领域最快捷的途径。为实现业务转型,收购经营非本企业核心业务的企业,以并购方式快速实现多元化经营战略,从而分散经营和投资风险。近十年以来,IT系统投入呈逐渐软化的趋势,硬件比重不断减少,软件和服务比重稳步提高。随着“软件即服务(soft as a service,SaaS)”概念的蓬勃发展,这种趋势有望加速。2009年软件企业间的并购出现的一个新的特点是,面对SaaS、云计算等不断涌现的新计算模式可能对产业带来的冲击,传统硬件厂商追随IBM和HP通过大量的收购软件服务商向服务转型而获得成功的脚步,开始了大量的转型收购。2009年,Xerox以64亿美元收购ACS,DELL以39亿元收购Perot Systems就是这种行为的典型代表。
三、中国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驱动下并购整合趋势明显
由于中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较小,再加上中国国内经济面临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外贸战略转型等新变革,中国的软件和IT服务外包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2009年,中国政府出台了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促进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对20个确定为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内的技术先进型服务外包企业,自2009年1月1日起至2013年12月31日,对符合条件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技术先进型服务外包企业离岸服务外包收入免征营业税。根据计世资讯(CCWResearch)的研究报告《2009-2010年中国IT服务市场研究年度报告》的研究结果表明,2009年中国IT服务总体市场规模为1020.8亿元人民币,比2008年的878.6亿元同比增长16.2%。
在这一系列利好政策和市场发展的双重驱动下,2009年中国IT行业共发生并购案例44起,已披露金额案例数量为26起,涉及并购金额为4.38亿美元,其中中国企业跨境并购案例15起,已披露金额案例数量为5起,平均并购金额为2127万美元;境内并购案例29起,已披露金额案例数量为21起,平均并购金额为1579万美元(见表1)。
与2008年相比,2009年并购案例数量下降15.4%,涉及并购金额下降63.9%,已披露金额案例数量下降23.5%,平均并购金额下降52.8%。就2009年年内而言,并购案例数量稳中有升,涉及并购金额快速增长,自第二季度起并购金额环比增长均超过50%,第四季度并购金额环比增长更是高达223.3%。通过这些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国软件和IT服务外包产业并购市场虽然目前仍在低位运行,但已经显示出较强的复苏态势。
根据安永会计师事务所(Ernst & Young)最新报告称,2010年第二季度全球IT市场共进行了577笔并购交易。其中美国IT市场共进行了272笔并购交易,排名首位。中国占33笔,交易数量排名第三。表2显示了2010年以来中国部分软件和IT服务外包企业并购案。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虽然对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有一定影响,但也给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表2显示了2010年以来中国部分软件和IT服务外包企业并购案。据咨询公司NASSCOM分析,2020年整个产业规模将达到1.5万亿美元,80%将来自新领域。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缓和,软件与IT服务外包产业在短暂休整后,并购活动也将随之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中国的软件和IT服务外包产业在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之后,已经初具规模,但是相比于IBM、惠普等国际巨头,无论是规模实力还是服务能力都差异巨大,整体市场集中度较低。因此,可以预计,中国在未来几年软件和IT服务外包并购将相当频繁和密集,因为这是加速市场整合的最快捷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葛清平. 《产业利好,国产软件并购出击》,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0-2-8
关键词:港口并购 迪拜世界
2009年11月,曾经领先全球的港口业投资商――迪拜世界(Dubai World)宣布债务重组,“迪拜债务危机”爆发并迅速波及至全球,包括国内天津港、青岛港、烟台港在内的三大港口集团以及中海集运、中国远洋、中远太平洋、新世界发展等上市公司都受此牵连。2005至2006年间,迪拜世界下属的迪拜环球港口(DP world,即“DPW”)先后斥巨资收购了CSX国际集装箱港集团、英国铁行轮船公司(P&O),其中后者的并购案金额高达68亿美元。相对于马士基、和记黄埔这些运营稳健的港口公司,迪拜的激进式扩张虽然实现了公司的快速发展,并在短时期内成长为全球港口业巨头,但其系统性风险与财务风险也随之急剧攀升,并最终引发了债务危机。由此可见,在当前形势下,国内港口业如何采取可行的并购策略,如何在实现企业迅速发展的基础上保持其运营、财务的稳健性,无疑是非常引人关注的。
一、全球港口业并购的历史进程及呈现特点
(一)全球港口业并购的历史进程
1、第一阶段(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
该阶段又被称为起步阶段。在此时期,全球各大港口运营商的经营重点为巩固母港市场,其跨区域或跨国并购交易较少出现。据专业数据库(SDC)资料统计,此期间内全球并购交易额为62.55亿美元,并购交易所涉金额一般较低。
2、第二阶段(90年代中期至2005年)
该阶段又被称为发展阶段。在此期间,HPH(和记黄埔)、PSA(新加坡港务)等港口巨头均加紧了对外扩张步伐,并初步奠定了其市场地位。例如,1999年HPH收购鹿特丹ECT,2001年PSA收购欧洲HNN,均为较典型的并购案例。
3、第二阶段(2005年至今)
该阶段又被称为阶段。在此期间,全球性的港口并购活动空前活跃,并购金额及数量均达到了历史的最高点,迪拜世界(Dubai World)成为了该阶段当之无愧的领军者,这些并购活动时至今日对全球港口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全球港口业并购的主要特点
1、以跨国并购为主导
作为承担全球贸易的主要运输方式,航运业是诸多运输方式中全球化程度最为明显的,而服务于航运业的港口,其投资与布局也相应的呈现出全球化趋势。根据Thomson公司并购专业数据库SDC的资料显示,从1980-2007年间全球共发生了1235宗港口并购案例,其中属于跨国并购的为489例,约占40%;而在2005-2007年的港口并购潮中,跨国并购案例为142例,约占该期间港口并购案例的百分之四十以上。由此可见,港口跨国并购参与者的行业地位、交易金额、影响程度等均显著高于国内并购,此期间内许多国内港口企业如上海港等也参与了其中。
2、政治因素影响较深
2006年,迪拜环球港口(DPW)出资68亿美元收购英国铁行港口集团(P&O)的全球业务,其中包括位于美国纽约、新泽西、巴尔的摩、新奥尔良、迈阿密、费城六个港口的业务。但是,该收购进程却遭到了美国国会及六港口所在地州政府的阻扰,虽有时任美国总统布什的鼎力支持,该并购计划最后仍遭到了失败,DPW被迫将其转让与美国本土的公司。由此可见,由于港口的战略意义及区域定位,其收购行为很难绕过政治因素,许多国家对于涉及国家安全的港口、能源、电信等重要基础设施,都设置了严格的审查程序,并且还包括直接出面干涉的可能。
3、并购者日益多元化
据SDC的权威统计,越来越多的港口并购案例实施者并非为港口运营商或船公司等上下游企业,而是金融资本或石油资本,前者近年来在国际港口并购案例中所占的比例为40%,后者则与前者基本持平。以迪拜世界(Dubai World)为例,这是一家业务横跨房地产和港口的企业集团,其经营的港口和运输集团业务遍及全球,并且具有强烈的政府背景以及石油资本作为其依托。此外,近年来欧美地区私人股权投资、养老基金、保险资金等金融机构也开始介入港口并购活动,其资本运作力度超过了业内本身,港口所具有的垄断性、稳定性是吸引其投资的关键。
二、国内港口业并购实施现状及启示性建议
(一)国内港口业并购实施的现状
2006年5月30日,上海港集团旗下的A股上市公司――G上港开始停牌并称将有重大事项公告,这标志着继厦门港、大连港、天津港成功登陆香港联交所主板后,内地港口的领军企业――上海国际港务股份有限公司也基本实现了整体上市。据悉,近年来内地港口因经济向好其投资前景日趋受到关注,“十一五”期间各地港口纷纷加速扩建,“十二五”期间受国家政策影响其整合并购步伐将加快。
目前,国内大小港口的总数量已超过1500个,其中规模居于领先的55个港口已有外资进入,世界上最大的四家港航集团――香港和记黄埔、新加坡港务、丹麦马士基、荷兰铁行渣华都已进入我国,例如和记黄埔已参与经营国内数家集装箱港口,包括上海、厦门、汕头、盐田、北仑、江门等。与此同时,国内港口企业的整合也在加速,由于受到投资主体国有化以及地域保护的限制,这种整合多是出于战略合作的形式,例如2009年山东省内的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结为合作联盟,合力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再如,为争夺长江航运优势,2008年张家港港与重庆港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实现了一次跨区域的合作。从目前来看,以区域内合作为基础,拓展区域外合作、力争国际化合作正成为国内港口业的主流理念。
(二)国内港口并购的启示性建议
从全球港口业并购的历程与特点来看,其成功案例与失败案例是并存的,虽然大多数并购案例最终都实现了双赢,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但也有像迪拜世界(Dubai World)此类的前车之鉴。由此可见,任何企业在制定并购决策前,都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可行性分析,并根据其财务状况对并购风险进行估测。具体如下:
1、信息不对称的预防
在并购活动实施前,企业首先需全面搜集被并购方信息,通过所有可能的渠道,尽量细致的了解对方的信息,这包括被并购方的核心技术、财务状况、资产质量等等。在此环节中,企业尤其是需对被并购方的真实债务状况、资产担保状况,有无未决诉讼等预计负债进行全面调查,该调查过程尽量采取第三方的形式,通过与被并购企业有合作关系、日常业务往来的企业,来摒弃信息不对称的发生。
2、防范并购融资风险
以迪拜世界(Dubai World)为鉴,国内港口企业在并购活动中应尽量减少其并购融资成本,提高并购资金预测规划的准确性,充分优化并购方的融资结构,有效降低并购所导致的融资压力。当前,国内企业并购融资常采用两种方式,即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和非上市公司债务融资,这两种融资方式都可充分降低融资成本。此外,港口企业还加强对自有资金的利用,充分挖掘自身潜力以缓解融资压力。
3、注重企业文化整合
在并购完成后,实施并购的港口企业还要注重对被并购企业文化的整合,单纯的物质激励此时只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由于不同的企业拥有不同的价值观,这种信仰、处理问题准则的差异极易造成管理成本的空耗,为此必须加以有效的整合。实际上,企业文化整合是否成功也是判断并购成败与否的一项重要标准。
参考文献:
【1】徐军,内地港口五年后将现并购潮 .[J]. 市场周刊(新物流),2006(06)
【2】季愚,集装箱港口的并购潮 .[J]. 信息产业报道,2007(10)
【3】黄建华.方淑芬,港口并购的人力资源整合研究 .[J]. 中国港口,2005(06)
关键词: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文化冲突;文化整合
一、引言
所谓并购,指的是一家企业对其他目标企业的兼并、收购的一种行为。作为一种企业经营战略,企业并购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各个企业的青睐。为何企业并购越来越受到瞩目?在作者看来,较于其他的企业经营战略,企业并购具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这些优势主要体现在大幅度地节约时间、较快地获得1+1>2的协同效应等。
在世界并购浪潮日益升温的今天,中国企业近来的并购活动,尤其是跨国并购备受瞩目。自2005年以来,TCL注资阿尔卡特、联想收购IBM PC业务、吉利汽车出手沃尔沃等并购案让人耳熟能详。近期公布的数据表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在过去五年中掀起了热潮,总投资金额从2008年的103亿美元发展到2012年的652亿美元,增加五倍有余。
二、企业并购的高失败率及文化整合问题
与企业并购在短时间内能给企业带来诸多利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企业并购同时也是一项高风险、高失败率的经营战略。Pfeffer的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美国发生的并购案成功率不到50%。Philip H.Mirvis等人的研究也指出,全世界并购活动约有75%以失败而告终。
为什么并购失败率如此之高?林伸二指出,在并购中企业将面临12大风险。在笔者看来,在这些风险中最不能忽视的就是并购中企业的文化整合的问题。众所周知,在并购业界存在着一个“七七定律”,即70%的并购没有实现期望的商业价值,其中70%的并购失败于并购后的文化整合。由此可见,并购中的企业文化整合问题,是影响着企业并购最终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之一。
就中国企业的现状而言,由于中国企业的自身能力不足等各方面原因,中国企业在并购中文化整合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德勤中国在2009年对过去11年间中国企业并购进行调查后发现,并购失败原因当中,有84%的原因都与人员和文化冲突,即文化整合有着直接的关系。如何尽快解决企业并购中的文化整合问题,是中国企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三、企业并购文化整合的理论研究
面对频繁发生的企业并购及随之产生的企业文化冲突问题,诸多欧美学者开始通过定性、定量等分析方法,对企业在并购中如何更好地解决文化整合问题进行了研究。
1.Buono等人认为,在并购前正确的认清对方的企业文化,提前做好应对企业文化混乱的准备是降低文化冲突的最好对策。
2.Afsaneh Nahavandi等人认为,在企业并购时,根据并购方与被并购方对于自身及对方企业文化的认知程度,存在着四种文化整合模式,即同化、渗透、隔离、去文化模式。
3.Cartwright Susan等人认为,企业文化整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整合模式和方法是随时间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同时,根据企业文化特点的不同,企业文化之间的适应性也会有所不同。选择适应性好的企业来进行并购,有助于提高文化整合的成功率。
4.Rikard Larsson 等人在他们的研究中指出,只有在整合过程中使用双重管理方式,即同时注重社交性和形式性的刚柔并济的管理方式,才能达到最佳的文化整合效果。
那么,欧美的文化整合理论能适用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的文化整合中去么?遗憾的是,笔者认为这一系列理论很难完全适用于现在的中国企业。
和欧美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存在着很多特点和不足。主要体现两个方面。(1)中国企业的现代化企业发展史十分短暂。由于1978年之前的国内企业都是国家计划经济制度下政府的隶属单位,造成了一大部分的企业依赖政府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2)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也存在着不足。中国企业对企业文化的认识相比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准,导致在企业并购中往往忽视企业文化等方面的整合。
此外,除了这些内部自身因素,中国企业也同样面临着各种外部困难,主要体现在西方媒体对中国企业的妖魔化导致国外企业对中国企业产生偏见和误解等方面。这种误解和偏见会给企业文化整合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企业必须花费额外的精力去获得对方的信任和理解,所以在文化整合方面,相对于其他企业会承担更大的整合风险、付出更多的整合成本。
综上所述,目前中国企业自身内部和外界的种种不足和限制,导致了不能全盘沿用欧美的文化整合方式,更需要寻找到适合自己情况特点的整合方式。在笔者看来,联想与IBM个人电脑业务并购中的文化整合案例对目前中国企业来说很有借鉴和参考意义。
四、案例分析
2005年联想并购IBM 个人电脑业务(以下简称IBM),这起并购案一时引起世界的瞩目。
联想在并购IBM之后,并没有立刻开始大规模的文化整合行动。对于双方文化整合,联想提出了“坦诚、尊重、妥协”的六字方针并在联想并购IBM当天,宣布由原IBM的史蒂芬・沃德担任新公司的CEO。除其他原因外,避免并购后文化冲突,让在IBM公司内威望极高且拥有广泛人脉的沃德来管理新公司,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平和局势和稳定员工人心的作用。在沃德任职不到一年的时间,被称之为文化整合的第一阶段――“稳定为要”阶段。首先稳定了企业内部特别是原IBM员工的情绪,有效地避免了因并购而产生的文化落差,最大限度地遏制了大规模员工离职的现象,同时为第二阶段的文化整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05年12月,随着公司第二任CEO阿梅里奥的正式上任,企业文化整合也正式进入了第二阶段――“全球化融合”阶段。在这时,经历过并购初期的动荡之后,新公司内双方的企业文化的虽已不再激烈地碰撞和对立,但依旧不能融合为一个整体。面对这种情况,联想巧妙地从外部引入第三种文化,即阿梅里奥及他所带来的戴尔高管所代表的戴尔文化。联想的这种举措,如催化剂般刺激了公司内部的文化融合。之后,联想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企业文化讲座,通过不同层级员工管理者的文化培训等形式,将公司内的各种企业文化加以提炼、升华并最终加以整合。
2009年2月,以杨元庆担任新CEO、柳传志重新出山为标志,联想的文化整合也正式进入第三阶段――“文化纠偏”阶段。并购四年之后,两家公司的企业文化已融为一体。在这个前提下,高层重新对公司的企业文化进行了修正和改进,融入了更多老联想的团结意识,提出“说到做到,尽心尽力”的口号,加强了员工主人翁意识,从而进一步完善了联想的企业文化。
联想在文化整合时放低了姿态,在并购初期有效地避免了文化冲突。只有适当地放低身段,采取一定的妥协态度,才能在不引起对方反感、避免文化冲突的情况下稳步推动文化整合。第二阶段,在公司内文化趋于稳定时适时地引入第三种文化,在给当时企业内部处于相互博弈状态的企业文化带来适当的外部刺激的同时,更好地促进了双方企业文化的融合。最后,在IBM方面完全认可联想之后,逐步地在企业文化中重新移植自己的文化基因,逐步完善企业文化,取得了文化整合的最终成功。
尽管联想在企业文化整合中取得了成功,但同时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到联想在这次文化整合中的不足:在文化整合过程中,很多关键步骤联想还不得不依靠外部的力量。联想公司自身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亟待解决。
五、解决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的文化整合问题的措施
目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中的文化整合和欧美企业相比存在着许多独特的困难,因此整合方法也应该注重自身情况。
外国企业,特别是欧美企业对新兴的中国企业存在着一些误解和偏见,甚至在一些别有用心的媒体渲染下,对中国企业的并购充满曲解和敌意。对中国企业的不了解会加深文化整合中的各种误会,甚至带来冲突。所以笔者认为,在现阶段,中国企业在重视文化整合的同时应该尽可能地放低姿态,以一种谦虚的姿态去了解和尊重被并购公司的企业文化,从而更好地进行文化整合。同时,因为文化整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切忌在刚开始尚未完全了解对方或未获得对方完全信任时进行以我为主的文化整合。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文化整合是一项需要长时间来完成的工作,所以在开始阶段应尽量放低姿态,不招惹不必要的麻烦。在文化整合的各个阶段,根据外部及内部文化整合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整合策略。在稳定大局的前提下为自己创造一个平稳的整合环境,有条不紊地进行文化整合活动。密切观察外部和内部环境的变化,适时地调整整合方式和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达成文化整合的最终目标。
此外,由于企业文化整合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所以中国企业在借助外部力量的同时,还需在培养相关方面的人才方面多下功夫。因为,拥有属于自己的文化整合专业人员,无论是在节省成本,还是在提高文化整合效率等方面都会对中国企业的并购及今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文风.企业并购与文化整合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2]德勤中国.跨越鸿沟-中国企业并购后文化整合报告[R].德勤中国,2009.
[3]林伸二.日本企のM&A略[M].北京:同文,1993.
[4]Buono,Bowditch,Lewis.When Cultures Collide: The Anatomy of a Merger[J].Human Relations,1985(38).
[5]Afsaneh Nahavandi ,Ali R. Malekzadeh Acculturation in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8(01).
[6]Cartwright Susan,Cary L Copper.The role of culture compatibility in successful organizational marriage[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1993(05).
聚焦中国并购市场,由上市公司唱主角的国内并购大戏不断,海外并购也是势头不减,在政策给力,现金充裕的大环境下,外资并购逐步回暖。更加值得注意的是,VC/PEBack并购正一大步流星地发展,以并购方式退出有望成为市场新宠。
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11年第季度中国并购市场共完成并购案例227起,同比增长48.4%,环比增长22.0%,披露金额的202起案例并购总额达141.52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并购金额53.91亿美元相比,增长高达1625%,与上季度并购金额126.44亿美元相比,环比增长11.9%。其中,国内并购案例有186起,涉及金额5824亿美元;海外并购19起,但涉及金额高达55.78亿美元,几乎与国内并购持平:外资并购有22起,涉及金额为27.50亿美元。
全球并购春江水已暖
放眼全球并购市场,清科研究中心通过研究近期并购市场的状况并结合并购活动的规律认为,2011年全球并购市场存在如下发
展趋势:全球并购回暖企稳或迎新一轮并购
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逐步复苏,并购企业的信心增强,资本流动性充足,融资成本较低。2010年全球的并购活动增长近22.9%,为2007年以来首次实现年度上升。2011年季度,全球并购活动总额达7.163.00亿美元,同比增长16.0%。后金融危机时期,随着金融危机的阴霾逐渐散去,全球经济大环境逐渐回暖,并购市场的信心日趋增强,企业对于并购的热情正在升温。
另外,发达国家仍保持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市场流动性仍较强。而且全球企业认识到危机中充裕现金流的重要性,为了控制风险,加强了资金储备。有数据显示,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成分公司自雷曼破产以来积累的现金总量已经增加了超过1000.00亿美元。企业在金融危机期间自身囤积的大量现金使得较大规模的收购或并购行为成为可能。因此,我们预计2011年全球范围内企业并购活动或将重新进入活跃期,全球或将迎来新一轮并购浪潮。
新兴市场仍为并购明星中国表现不俗
全球并购市场中,中国、俄罗斯、巴西等新兴市场表现总是灼人眼球。去年新兴市场国家并购交易总额占全球并购交易总额的比例进一步提升,新兴经济体资本市场并购交易金额达8.063.00亿美元,超过全球并购交易总额的三分之一,较2009年同比大幅增长了76.0%,并购交易总额创下历史新高。2011年第一季度,“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交易总额为1.184.00亿美元,占据了新兴市场并购交易的绝大部分。
新兴市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已走上快速发展轨道,其经济实力及其在世界经济中的积极作用不断加强,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新兴国家,都在政策上对并购重组支持和鼓励。例如,中国颁布了鼓励和促进兼并重组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对并购活动起到了有利的推动的作用。随着新兴国家经济的崛起,新兴国家企业对外扩张的意愿旺盛,因此可以推断,2011年新兴国家依然是并购大潮中的耀眼明星。
能源矿产争夺战火力不减并购潜力无限
油气资源日益紧缺,石油价格居高不下,世界各国能源企业的并购的交易数量和金额一直在全球并购交易中名列前茅。2010年能源及矿产行业并购交易总额仍然领先于其它所有行业,拔得头筹。并购总额达到5400.00亿美元,占全球并购交易总额的25.9%。而金融行业及化工行业分列二、三位,并购额分别为2918.00亿美元和2296.00亿美元。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各国均处于缓慢复苏时期,对资源的需求巨大,因此可以预计,能源、资源等领域仍是并购行业持续不变的热门话题。
中国并购春意更阑珊
聚焦中国并购市场,去年中国相关并购交易规模达全球10.0%。就亚太区来说,中国市场已经是亚洲最大的并购交易市场,占全亚洲交易总额的23.0%,领先于印度、俄罗斯,巴西等其他三家“金砖四国”成员,表明中国已整体迈入并购环境成熟国家行列。在清科研究中心研究范围内,2010年中国并购市场共完成622起并购交易,同比增长111.6%披露金额的501起并购案例交易总金额达到348.03亿美元,同比增长5.0%,与2009年基本持平。而最新公布的2011年第一季度的数据显示
中国并购市场共完成并购案例227起,同比增长484%,环比增长22.0%披露金额的202起案例并购总额达1415.2亿美元,与2010年同期的并购金额53.91亿美元相比增长高达162.5%,与上季度并购金额126.44亿美元相比环比增长11.9%。
中国并购市场持续活跃,是因为在国际经济持续缓慢复苏,国内经济保持良好运行态势的大环境,为企业并购重组提供了良好的运作平台。在政策方面,预计2011年,国家将着力推进鼓励和促进兼并重组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也会有更多有利于并购重组的政策陆续出台。今年,国家将坚持产业结构调整的主线,淘汰落后产能,通过重组并购加速行业集中度的提高。并且,未来将继续落实对企业兼并重组的引导和政策扶持。通过完善兼并重组的税收优惠政策,商业银行的并购贷款业务,以及地方人民政府的财政贴息等,为并购重组拓宽路径。
(见表1、表2)
清科研究中心根据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及2011年第季度中国并购市场发展状况认为,2011年中国并购市场将具有如下发展趋势:
国内并购大戏不断上市公司唱主角
在国家“促转型,调结构”的战略目标的指引下,并购重组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推动,将在2011年持续大规模的开展。
近年来,央企整合在大刀阔斧的进行。截止2010年12月,中央企业数量已经从2003年国资委成立之时的196家减至不足100家,而且央企现在的改革方向是整体上市,国资委有意在今明两年内推进40家央企整体上市,这意味着央企整合概念的投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下一阶段,民企、外资及地方国资委也将参与央企重组,并积极推动央企上市。因此中央企业之间的整合将在2011年中国并购市场中占据重要位置。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机械、电子)台金、化工等支柱产业及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将成为央企整合中的重点。
另外,资本市场并购重组已经由简单的收购、保壳重组逐渐演变成以产业链和价值链为导向。以公司内在价值评估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的系统工程,这些都是促进兼并重组的利好因素,因此预计,2011年以上市公司为主角的并购大戏将持续。
海外并购势头不减中国跃居世界第二
2011年第一季度,中国海外并购的交易增长迅猛。本季度,海外并购案例共完成19起,披露金额的15起案例并购金额为15.78亿美元,占本季度中国市场并购总额的39.4%:平均并购金额高达3.72亿美元。海外并购交易总额环比增长高达438.3%,同比增长211.6%,并购案例数环比增长72.7%。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的案例每年都在递增,并购规模也在逐步扩大。中国社会科学院今年12月在京2011年《世界经济黄皮书》称,中国企业正由被收购方转为资产收购方,并购交易额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
预计2011年,海外并购将持续火热。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特别是“金砖四国”之一,在金融危机后期发展势头强劲,整体实力迅速提升,而发达经济体目前的复苏相对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和投资活动始终处于相对低迷状态。在国家鼓励和支持有实力企业
走出去’的政策环境下,拥有雄厚资金的储备的中国企业,通过并购和投资的方式,加紧了融入国际市场的步伐。预计,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交易中,能源及矿产行业依旧会成为最主要的领域,而机械制造行业也出现加快海外并购步伐的势头。另外,海外高科技清洁技术企业及行业知名公司也将成为并购的目标。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而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预期下,2011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交易仍将保持强劲势头,并购交易数量和金额均有望超越2010年。
外资并购逐步回暖政策给力现金充裕
2011年第一季度,中国外资并购的交易数量和金额也呈现激增的态势。外资并购案例共完成22起,披露金额的16起案例并购金额为27.50亿美元,占本季度中国市场并购总额的19.4%,平均并购金额达1.72亿美元。海外并购交易总额环比增长106.3%,同比增长高达4089%,并购案例数环比增长了144.4%。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以及国家对外资并购的政策支持,预计2011年中国并购市场外资并购将保持回暖势头。
预计2011年在资本流动性充裕及国内吸引外资政策鼓励的大背景下,外资并购活动将逐步回暖。后金融危机时期,发达国家推行多轮量化宽松政策,资本流动性显著增加,资金寻找出口。众多大型跨国公司手握重金,并购重组动力强劲,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将成为并购的首选目标。再加上国内出台了鼓励和引导利用外资的相关政策,如鼓励外资以并购方式参与国内企业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拓宽外商投资企业境内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信贷支持,为外商投资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有利于外资并购交易活动。
相关并购“大步流星”并购退出成市场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