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供应链管理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闭环供应链;逆向供应链;协调;博弈论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8)04-0068-04
借鉴Thierry(1995),Fleischmann(1997,2000),Guide(2003)等人的研究,闭环供应链(Closed-Loop Supply Chain,简称为CLSC)是不仅包含传统的正向供应链,同时还包含废弃品回收再利用的逆向供应链(RSC),通过产品的正向交付与逆向回收再利用,使传统的“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的开环过程变成了“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冯之浚等,2003)。
闭环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与环境的综合效益,不仅有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助于整个国际社会的可持续发展。Klasson(1996)的一份研究充分表明:通过积极致力于环境管理,企业可以获得更多利润。他们通过对162家公司的实证分析,认为环境绩效与企业获利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较强的环境绩效有利于企业获得更多利润;反之,较差的环境绩效将对企业盈利产生负面影响。Yao Weixin(2006)研究了电子产品中的闭环供应链问题,结果表明整合正向供应链和逆向供应链从而构成闭环供应链对企业来说是有利的。
一、CLSC系统结构的研究
在CLSC管理中,确定CLSC系统结构是极其重要的工作,因为它是形成系统的第一步,并且系统结构对运作绩效起着决定性作用。当前,有关CLSC系统结构的研究还刚刚起步。
在设计一个有效的CLSC系统之前要考虑成员的构成、成员的关系、系统的功能等问题。Pohlen T.L.(1992)提出根据流通渠道企业成员完成的再生或再制造的功能和能力不同,构建不同的RSC回收系统,但是他们的设计原则中只考虑了缺货对成本最优设计的影响,没有考虑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忽视了持续性发展等问题。de Brito M.P.和Dekker R.(2002)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出发,从战略决策、战术决策、运作决策等三个层次提出了RSC系统设计的框架:战略决策包括产品回收、产品设计、网络容量和网络设计等内容;战术决策包括采购、生产计划、库存管理、市场、信息和技术等内容;运作决策则包括生产进度与控制、信息管理等。Harold Krikkle等(2001)根据RSC的特点从经济、环保、供应链渠道等角度提出了CLSC系统结构的设计原则;Fleischmann M(2002)从供应链绩效的角度出发,从三个管理层面指出了CLSC网络系统设计与传统供应链设计的区别,并且提出了一个连续的网络设计模型,该模型揭示了系统关键参数对成本的影响,为选择合适的供应链结构提供了方向;陈剑等(2002)从生产―库存角度按照单级系统、多级系统和供应链重组三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供应链结构的研究成果。
二、CLSC的选址定位问题
CLSC系统中的回收物品多数需要经过检测、分级、修复等运作工序,这需要确定相应处理设备的安装地点及处理能力,使得CLSC中的选址定位问题同传统供应链相比更为复杂和有着更高的要求。
Louwers D(1999)设计了地毯废品再生网络的结构。根据对废旧地毯的收集、预处理、运输等工序以及相应的成本费用建立了一个确定预处理中心位置及处理能力的非线性连续选址定位模型。Krikke H R,van Harten A(1999)针对耐用消费品(如复印机等)提出了一个构建多级回收系统网络的混合整数线性规划(MILP)模型。他们重点研究了荷兰某一复印机制造商对某一型号复印机建立一套再制造运作程序的情况。在再制造过程中,对拆卸分解下来的零件进行检测,剔除已坏或无用的后便得到可再利用零件,假设其数量达到某一固定水平,从运作成本最小的角度在设定的方案中选择出最优的设置地点。
CLSC中的选址定位问题属于企业战术决策问题,由于其对企业经济效益的直接影响而受到市场的关注,此类研究成果很多,但是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大都是运用规划方法来研究,定量化的参变量过多,计算复杂。目前还没有出现新的思路来研究这一问题。
三、CLSC的生产问题
1、新产品和再生产品的替代
许多被认为能够再生产的产品具有持久、耐用的特点,它们通过市场逐渐地展示出显著的生命周期。可再生产的产品是这种新产品的廉价替代品,它常常在新产品的生命周期中被投入到市场,影响了新产品的销售动态。Debo,L.G.,Toktay,L.B.(2006)研究了关于新产品和可再生产品合并的动态管理的一个方面,逐渐地渗入到产品生命周期之外的一个潜在的市场。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对贝斯扩散模型进行了延伸,保留了再生产设置的两个主要特点:(1)新产品和再生产品之间的替代;(2)由于对能够再生的已使用产品的供应是有限的,从而造成对再生产品扩散的限制。研究者还指出新产品和再生产品扩散路径的特点。
2、减少错误回收
错误回收是指销售商向消费者回收的是丧失功能的产品。错误回收的成本包括功能测试、刷新(如果有必要的话)、再包装、产品在逆向供应链中损失的价值(对许多企业来说,可能要超过几个月的时间),由于产品折价出售而损失的收入。错误回收成本很高昂,而且首先由生产商承担。要减少错误回收,首先要求零售商做出努力。例如,通知消费者最适合他们需要的准确的产品。Mark Ferguson(2006)强调利用供应链协调方法来减少错误回收。更具体的,他们提出了一个目标回扣合同,每低于目标一单位错误回收产品付给零售商一定数量的货币。目标回扣合同给零售商增加努力程度提供了激励,可以减少错误回收产品的数量,并且增加净销售。在大多数情况下,该合同是一个帕累托改进。
3、回收商品的价值
企业管理者往往忽视了逆向供应链中的速度问题。一般他们把快速反应当作正向供应链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那些产品会快速磨损的产业。即使消费者会返还产品给制造商,但是采取消极态度会减慢回收商的回收速度,以至于再产品的大部分价值丧失了。制造商和他们的人必须要应付来自消费者的不断增长的回收商品。回收商品的价值(销售90天内回收的)在美国每年已超过1万亿美元了。尽管回收产品提供了一个规模庞大的潜在的
可回收资产,但是制造商目前只能从中得到一小部分利益,大部分产品价值由于长期的拖延而消耗掉了。因此,有必要制作一个适当的逆向供应链设计来竞争利益。V.Daniel R.(2006)根据延迟模型提出了一个网络流量,包括确定逆向供应链设计中操控者的时间边际价值。他们通过在不同工业中的两个企业的具体事例证明了他们的方法,并且测试了在一个高效的和一个有相应的回收网络之间,企业如何影响它们的选择。
4、CISC的生产计划
Akeshi MURAYAMA(2006)描述了一个逆向供应链的生产计划方法,一个分解的企业从回收的可利用的产品中收取可再使用的零部件,再把这些零部件提供给制造商。这个方法强调这样一个问题,即回收的产品和可再利用的零部件的时间选择和数量是未知的。首先,在每一个时间周期预测可回收产品和零部件的数量,然后执行以原材料要求计划为基础的生产计划。这个方法可以使我们在每个时期对以下情况作出计划:要分解产品的数量,能被再使用的零部件的数量,生产的新的零部件的数量。
四、CLSC的定价策略
R.Canan Savaskan(2006)着重研究了厂商通过逆向渠道收集前期可消费产品的选择和当零售是竞争状态时正向渠道的产品定价策略之间的相互作用。他们构建了一个直接的产品回收系统――厂商从消费者手中回收使用过的产品,一个间接的产品回收系统――零售商充作产品回收商从消费者手中回收废旧产品。首先检查零售商的产品收集分配如何在产品市场上影响他们的策略行为,然后讨论当选择一个合适的逆向渠道结构时,厂商所面临的经济情况。当一个直接的回收系统使用时,渠道利润由回收产品的规模决定,当一个间接回收系统使用时,渠道利润由零售商之间的竞争程度所决定。Gu,Q.-L.(2005)运用博弈论研究两部门逆向供应链的定价策略,得出了两个非合作博弈均衡(Stackberg均衡和Nash均衡)和合作博弈均衡,并且给出了每种价格策略下的回收产品的最优数量。
五、小结
尽管目前对CLSC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多数研究为定性分析或个案研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此外,受CLSC的不确定性和信息制约等因素的困扰,以上大多数文献仅限于对问题的静态、单一运作期情况的考虑,并且研究重点基本都集中在系统的组织结构,而对系统的信息结构和决策结构则鲜有研究。这为我们今后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1、CLSC要求更仔细地设计、计划和控制
CLSC可能会变得更复杂,因为消费者可以在产品生命周期内、产品使用期结束后、产品生命期结束后三个阶段内返还产品。每种类型的返还产品都要求逆向供应链适应回收产品的特点以使产品回收价值最大化。
2、CLSC的战略价值
当前,在企业和研究部门,很少把逆向供应链当作一个商业过程,而是把它当作一个独立的活动,此外,企业和研究部门关注实际的和战术的问题,而不是战略问题。许多企业把再生产看作是一个技术性问题,即如何把一个丧失原有功能的回收产品加工成一个和新产品一样满足产品质量要求的产品。企业常常消极接受回收产品,因此,回收产品在质量、数量和时间上是不确定的。公司并不排列相应的再生产成本和销售机会。他们害怕再生产品的销售会损害新产品的销售和产品的牌子。再产品的销售渠道很难打开,并且销售数量和时间都是不确定的。最后,企业很少鼓励工程师去设计方便拆卸或容易再生产的产品。
大多数关于闭环供应链战略上的研究可以大致上归为两类:一是CLSC的成员的最优策略,此类研究可以在Maiumder,G(2001),Heese et al.(2005)的文献中发现;二是调查能够促进CLSC活动的有效的立法方式。一般的方法包括原始材料使用的税收,重复利用的补贴,处置费用,抵押物偿还系统和生产者支付计划。见Calcott,Walls(2005)。
3、CLSC的研究需要不断拓宽新领域
相当的研究已经涉及“绿色供应链”或“对环境依赖的再生产”,企业总是把环境问题看作负担,是需要最小化的成本,而不是一个机会。企业需要一个可行的商业模型来把商业机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有机地嫁接起来,让企业意识到回收产品的价值。在美国,企业已经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对开始对逆向供应链感兴趣了,(美国的企业每年在废品回收方面损失1000亿美元的收入)而在欧盟,企业则是由于法律的原因开始对逆向供应链感兴趣。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采购管理;模式研究
一、引言
采购环节最为企业发展的过程当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一直以来都是受到企业管理层的关注。但是一直以来,人们受到传统思想的制约,一直都是认为,采购工作其实就是以最低的价格为企业购进原材料和所需的服务,为企业正常运行提供支持。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如果依然还是将采购管理关注的重点放在价格上面,对于完全的去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将会非常不利,而是应该以对采购的总体成本作为出发点,从商品的质量、交货的时间、库存的管理以及资金的合理分配进行管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供应链的管理的概念也就逐渐出现在市场上。实际上,“供应链”就是将原材料经过零部件供应商购买材料,交由生产厂商进行生产,转卖给批发商,批发商再转卖给供应商,最终交给客户投入使用这样一个过程。但是供应链管理则是把这一过程当中的每一个点都作为管理的对象进行统一的管理。这样进行管理周期比较短,效率也比较高,竞争强,对抗风险的能力比较强,对于降低企业的成本以及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十分有利,所以越来越多的被各个企业应用。
二、传统采购模式与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区别
1.管理方式不同
传统的采购模式是企业根据库存的需要,供应商之间进行招标竞价的方式,最后选择报价比较低的供应商进行产品供应。通过这种方式对库存进行管理,比较容易造成信息失效或者是信息失真,与此同时还会引起供应商之间进行竞争。供应链管理则是把供应链上面的每一个点都看作是整体进行处理,关注每一个相互之间的关系,对供应链实施管理也就是对整个过程进行管理,依照订单来进行供应。
2.管理效率不同
原始的采购模式,采购方为了能够获得更好的利益,会对很多的信息进行保留,不公开,为了能够在谈判时争取主动地位,所以在议价的过程当中会损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库存管理也只是能够对企业现在的情况进行评估,不能够依照市场情况进行判断,一旦市场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就会对造成影响。供应链管理则是采用订单式的管理模式,去除了传统的买卖双方之间进行询价、议价、定价的繁琐的过程,这样节省了成本。与此同时,采购工作人员的主要任务也是逐渐从单纯的采购工作向和供应商与制造商之间进行沟通的过程,这样能够保障双方及时对信息进行反应,提高工作效率。
3.需求双方角色不同
传统的采购模式,供需双方之间经常都是根据双方需要临时建立关系,双方之间没有经过了解,在采购过程当中也比较容易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这种合作将会为企业创造问题。但是供应链管理时对企业的生产管理作了整体的规划,设定供应商和企业之间的长期的合作的关系,这样做能够使供求双方在出现问题时及时应对,积极解决。
三、新环境下采购管理的优化
1.优化采购流程
采购流程作为采购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采购流程进行合理的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采购成本的高低以及企业所创造的绩效。之前的比较传统的采购模式不能够及时的去适应当代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因此必须要进行重新的优化设计,特别是在对和客户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上进行适应,与经常发生变化的外部环境之间相适应。采购流程的高效运行需要对传统的采购流程进行重组,将原始的采购流程的信息化程度进行改良。对采购流程进行重组需要统一内部的采购流程以及标准,强化企业当中每一个工作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并且还有保证企业和外部客户,企业和供应商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保障所获取到的采购信息是一致的,使在整个供应链上能够对信息进行高效准确的传递,优化采购运行机制。除了这些之外,还应该对信息进行改革应用相关的科学技术手段对信息进行高质量以及高效率的传递,实现对市场客户之间的需求进行快速的回应。
2.优化采购成本
对于供应链的管理模式,把能否进行交易用价格的高低来进行衡量使不合适的,对于现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个企业如果想要在竞争当中获得优势,必须要从总的供应链出发进行考虑,尽量的降低成本。把采购的成本尽量提高,提高到做高端战略高度,保障与供应链企业之间能为能够给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将具备优势的资源进行整合之后,进行战略合作,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实现采购成本的最优水平,进而促进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3.对采购部门实行绩效考核
原始的采购部门都是根据生产部门所递交的采购方案进行采购,完成相应的采购任务,对他们实行绩效考核将侧重点放在了考勤的考核上面,而不是对所创造出的实际的绩效进行考核。在供应链的管理模式之下,采购部门有了一定的主动权,在对所需材料进行选择以及采购方案的实施上,都可以根据企业的发展提出自己的想法。所以实行绩效考核的内容更多了,考核内容由原始的考勤向为企业所做出的贡献转变。实际上,进行考核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让采购部门在这个过程当中对自己所了解到的信息进行及时的反馈,为企业发展提出有意义的建议。
4.形成供应商评价机制
在供应链管理模式当中,供应商是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下的,假设供应商出现了问题,将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影响。所以,供应商的好坏对于企业的发展影响很大,建立一个完善的评价机制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供应商进行评估,不再是单单用价格来选择,质量才是重要的指标。不仅仅包括产品的质量,还有管理以及技术的质量。还有就是在这个体制当中还应该有一些对于企业的激励机制,以保证供应商能够更加高效的为企业进行服务。
四、结束语
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做好采购的管理相关工作是现在企业必须要去面对的挑战,企业需要正确的去面对挑战。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实现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段然.基于供应链的采购管理内部控制研究[D].云南大学,2015.
[2]张璨.基于供应链的汽车零部件采购管理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
[3]王健.石油企业EPC总承包项目物资采购管理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15.
【关键词】RFID;供应链管理;应用
0 引言
传统的供应链管理,主要用人工方式,企业对数据采集过程中,大多都采用人工扫描条形码的方式录入数据。这种方式不仅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由于人为因素的介入,存在录入数据不准确,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可以实现快速、实时、准确的数据采集与处理,能有效解决人工管理方式引发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RFID技术不仅是企业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的关键,而且是部队后勤实现精确保障的基础。
1 RFID系统和供应链管理概述
RFID系统包括电子标签、读写器和应用软件系统。电子标签是用来粘贴在目标对象上并记录目标对象相关信息的元器件。读写器承担着读取标签中的信息以及向标签中写入数据的功能,可以同时识别多个目标。应用软件系统主要负责相关数据的处理,具有人机交互的功能。整个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在电子标签进入到读写器的射频范围后,标签按照读写器发出的指令进行数据传输等相关操作,读写器读取数据并解码后,传送到应用软件系统进行处理。
供应链是各式各样的简单供应链相互交错形成的错综复杂的网络,涉及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客户的客户的产品生产与交付的一切努力[1]。供应链管理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2]。企业合理高效的供应链管理能够共享各环节的实时信息,及时获取客户的实际需求。
2 供应链管理应用RFID的优势
RFID技术最重要的应用是在物流供应链领域,通过采用RFID技术,可以较好地弥补传统条形码的不足,大大提高供应链管理能力。
(1)环境适应性强。RFID电子标签具有防水、防磁、耐高温的特点,即使在高温高压、空气潮湿这样的恶劣环境下,也能够正常工作,这一优势非常适合恶劣的战场环境中在军事方面的应用。
(2)存储容量大,数据可更改。标签的存储容量可达2的96次方以上,对于可读可写类标签,可以对其中的数据进行更改,实现重复利用。
(3)减少人工管理,降低出错率。采用RFID技术可以同时扫描多个商品,简化识别过程,减少人为因素的介入,也使得读码的出错率降低,有效保证每件商品只被读到一次。
(4)可以对商品进行追踪定位,实现可视化管理。通过在货架、托盘、运输工具等设备上安装电子标签读写器,配合导航定位系统,就能实现对商品的追踪和定位,达到可视化管理的目标。这样,部队在进行物资供应时,就可以准确了解物资实时的位置信息。
(5)有助于解决商品的缺货问题,并使库存最小化。应用RFID有利于管理人员正确分析当前供应链上下游的实际需求,使企业不但能准确预测存货不足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及时进行补充,而且还可以依据市场需求,合理控制库存,使库存最小。
美国Symbol公司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采用RFID技术,对于零售企业而言,物流成本可以降低3%到4%,库存量可以降低5%到10%,货架的利用率可以提高5%到8%,销售额可以增加2%到10%[3]。除了以上的优势以外,应用RFID技术,还可以对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进行实时监控,提高供应链管理的自动化水平,缩短投资回报周期。
3 RFID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事例
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在2006年底前,在其137个配送中心中的12个应用了RFID技术,并预期到2007年4月份,使应用RFID系统的商店数量增长到1000家,这一举措表明沃尔玛对于RFID的高度重视。研究发现,采用RFID技术,可以省去人工采集条形码数据的开销,使得沃尔玛每年节约83.5亿美元。
在海湾战争中,美军的后勤补给沿用了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理论,对战场所需物资大规模向前线投送。但是由于没有准确预测战场需求,而且有时不知道集装箱中物资的种类,导致大量的物资没有被有效利用,保障效率低下。总结海湾战争的教训,美军把注意力转向对RFID技术的研究。1995年下半年,在其向波斯尼亚投送的物资中,有35%采用了RFID标签,在2001年10月的“持久自由”行动中,电子标签的使用达到了85%[4]。基于RFID的推广,美军提出了“资产可见性”的理念,并在伊拉克战争中实现了精确保障的目标,极大地提高了保障效率。
4 RFID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虽然RFID在物流供应链领域得到重视和应用,但其本身还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RFID技术才能更好地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
(1)技术标准不统一。RFID的标准体系包括ISO/IEC、EPC global、Ubiquitous ID等,这些标准之间不能相互兼容,使得某些地区制造的RFID商品只能在本地区内使用,不利于商品在全球流通,同时也制约着RFID技术的发展。
(2)标签的成本较高。相对于条形码,RFID标签的价格目前仍处于较高水平。此外,对于成本非常小的商品,如牙签、橡皮,电子标签的价格比商品本身还高,限制了RFID的应用。
(3)实现的复杂性。利用RFID技术执行某些功能时,实现起来比较复杂,可能涉及较大的人员变动以及供应链的调整,比如流程的重组与维护。
(4)隐私保护问题。在互联网时代,隐私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消费者担心在购买商品以后,不法分子会利用RFID标签对自己进行非法定位。人们只有在隐私得到保护的情况下,才会放心使用和接受RFID等高科技产品。
(5)市场被条形码占据。虽然RFID技术相比条形码有非常大的优势,但是条形码的应用已经根深蒂固,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想在短期内改变这种状况比较困难。
5 结语
虽然条形码的应用已经相当普及,但其自身存在无法克服的缺点,而RFID技术可以弥补条形码的不足,实现快速、实时、准确的数据采集与处理,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许多企业以及美军都已经认识到RFID技术独有的优势并积极应用,相比之下,我军在这方面起步晚,技术还不成熟。如果我军也能广泛应用RFID技术,将极大增强保障的针对性,实现精细化保障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肖艳,赵启兰,兰洪杰.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管理[J].中国流通经济,2001,(5):14-16.
[2]雷红琴.物流与供应链管理[J].中国市场,2005,(5):50-51.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模式
1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1、1供应链内涵
一个完整的供应链始于原材料的供应商,止于最终用户(见图1)。供应链的目的是要使整个供应链产生的价值和利润最大化。在大多数商业供应链中,供应链的价值与供应链营利紧密相关,供应链营利越高,供应链也就越成功。
1、2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SCM)理论是物流管理与系统论等其他相关学科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研究领域,它是确保顾客满意的一个主要环节,即保证在正确的时间把正确的产品/服务送到正确的地方。SCM帮助管理人员有效分配资源,最大限度提高效率和减少工作周期,从而增强竞争实力,提高供应链中各成员的效率和效益。
2供应链管理模式
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管理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产计划与控制、库存控制、采购与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支撑体系、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选择、业务外包与扩展企业、供应链的构建、供应链企业组织结构与业务流程重构。而笔者将这几个方面归纳为以下三个要素:
2、1货物的实际流动
货物在物流管道中的实际流动是供应链活动中最明显的一个方面。在分析供应链时,要分析从原材料或零配件供应的起点开始,通过生产制造环节和分销配送环节,直到最终用户手中的货物流动。
2、2供应链信息化
电子商务是一种未来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拓展市场的有效方式,它也为传统的供应链管理理论与方法带来了新的挑战。而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则是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必然产物。其核心是高效率地管理企业的信息,帮助企业创建一条畅通于客户、企业内部和供应商之间的信息流。
2、3控制供应链的组织和管理结构
现代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精要,是对管理供应链建立一种整合的方法,从而使供应链内部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服务提供商以互利互惠、互信互补的原则,一同去面对市场竞争。
3中外控制供应链管理组织结构现状对比与分析
3、1国外关于控制供应链的组织和管理结构的解决
国外关于控制供应链的组织和管理结构的解决方法有很多,可以说,国外的企业发展,很注重企业环境的发展,以下笔者列举两种有代表性的供应链结构的解决思想。
(1)归核化战略:美国在与日本很多企业都实施归核化战略——企业集中资源,培育其核心能力,大力发展核心主业,把主业做大、做强、做精,并在全球范围谋求物流外包或与全球的外部企业缔结战略联盟,以整个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国内、国际竞争。
(2)绿色供应链管理:在整条供应链中,虽然一些位于关键环节的企业,对于环境管理制定并实施严格的内部标准,但他们的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分销商却并不一定遵守同样的标准,这就使得供应链环境管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遭到了破坏,根本无法达到关键环节企业的环保目的,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便产生了绿色供应链管理。
绿色供应链中包括多个环节,在众多环节中,如何选择绿色供应链的战略合作伙伴,特别是对供应商的选择显得极为重要。
3、2国内控制供应链的组织和管理结构的解决
目前,很多企业的“现代化的”领导者都已经开始引进外国关于这方面的先进措施。例如,①中国卫通的全面实施归核化发展战略。2006年,中国卫通加强了集群通信业务的专业化管理,同时对IP业务进行了积极调整,已经见到成效,中国卫通在2006年顺利扭亏为盈,并为2007年归核战略的深入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②2003年,红塔集团从中国烟草产业状况、烟草业的演化规律出发,开始了红塔“以烟草为主业,提质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归核化战略的定位,在中国烟草业引起较大反响。红塔在2003年提前实现了三年内止跌回升‘的目标,而同时,红塔卷烟产品也成功进入东南亚、非洲、欧美和中东等地市场。由于我国绿色供应链管理尚处在起步阶段,还远远没有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可以说在我国普及绿色供应链管理将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历程。
除了引进国外的先进理念,国内的很多企业也在探索自己的供应链管理结构的改造道路。并且解决的方向与国外有所相似,例如都开始意识到供应商的选择对于企业的重要性。然而,我国企业虽然在管理过程中为提高管理效率也曾采取过许多措施,但多是在企业内部或企业的部门内进行,没有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去考虑。多数企业不理解供应链管理,更不了解国外管理的现状,企业内部传统的物流部门的职能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商业环境,急需从管理理念上进行改革。
3、3国内关于控制供应链组织和管理结构的解决方式的建议
(1)注意对企业供应链管理环境的改善。要推进行业法律、法规的完善,加强供应链管理的规范化。实现行业供应链管理的协议化,减少企业与企业之间、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管理差异性。
(2)强对供应链组织结构的改造,开放思想提高合作意识,努力改革组织机构,建立面向市场的组织,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估系统,从而创建畅通无阻的供应链。
(3)建立供应商质量保障体系,加强企业与供应商的联系。可以使有实力的供应商参与企业重要问题的改造,与其建立战略联盟的伙伴关系,以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4)在企业大力发展多元化的同时,做好项目评估,减少企业高成本的业务和冗余的投入,集中企业核心资源,充分应用业务外包。
(5)中小型企业一定要加强以整体供应链为核心的观念,要以行业供应链管理规范为管理规范准则。
针对《供应链管理》课程的特点、教学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首要教学原理可以突破该课程教学模式重构的关键点。基于首要教学原理,在《供应链管理》课程中以“聚焦完整任务”为宗旨,围绕着“激活原有知识”、“展示论证新知”、“尝试应用练习”和“融会贯通掌握”四个阶段进行教学活动,构建该课程的五星教学模式,可以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习效能,有利于培养具有完整知识结构、较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能解决实际供应链管理复杂任务的供应链管理人才。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教学模式重构;首要教学原理;五星教学模式
1引言
目前,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实践的前沿和趋势,也是管理科学研究的热点,代表了未来管理的发展方向,融合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众多领域的内容,是经济管理类学生和管理从业者应该学习和掌握的内容。《供应链管理》已成为国内外各类商学院的热门课程。尽管《供应链管理》课程非常重要,但是该课程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脱离实际,教学手段方法过于单一,考核方法单一,教学理念落后(唐中君和丁媛,2011),以传递信息代替教学,过于依赖媒体等问题,教学效能和教学魅力差强人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高。这就导致高校培养出来的供应链管理人才所具备的知识技能与企业实际需求相脱节。近年来一些高校教师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供应链管理》教学改革的方向,如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侯心媛,2011)、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李巍巍和唐凯,2009)、基于师生协同的教学(李静宜,2011)、基于体验式的教学(陈玲玲,2012)等教学理念。但是,这些研究往往只是一种教学理念在《供应链管理》教学中的浅层构思,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
2《供应链管理》课程的特点
《供应链管理》课程有以下几个特点:(1)内容多、涉及面广,对学生的知识面要求高(杜志平等,2010)。《供应链管理》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多,涵盖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信息管理、采购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物流管理等内容。以上每一个部分都是一个独立的应用领域,各自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和教学方法都有差异。(2)应用性强、实践难度较大。供应链管理注重各类管理原理和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实际应用,但是学生却不可能为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而长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和实习,增加了学生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技能的难度。(3)面向任务。《供应链管理》的课程内容与一定的供应链管理任务相关,如供应链战略决策、供应链策略选择、物流系统、信息流系统、商流系统、资金流系统等课程内容都可以归纳成相对独立完整的任务,让学生去完成。(4)知识来源广泛。随着企业和社会对供应链管理关注度的提高,关于跨国公司和国内企业供应链管理最佳实践的新闻报道不断出现在互联网、报纸、电视等各类媒体中,为学生获得供应链管理知识提供了广泛的渠道。(5)知识更新快。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国内外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逐步升温,研究成果逐年增加,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从1996年到2009年,该领域研究文献的数量从7篇增加到5362篇,增长了765倍(邓明荣和葛洪磊,2012)。
3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供应链管理》教学模式重构
3.1首要教学原理简介当代著名教学技术与设计理论家、教育心理学家Merrill(戴维•梅里尔)博士提出的“首要教学原理”(又称为“五星教学模式”)试图确定能够最大程度地有利于学习的任何教学产品的若干基本特征;是有效教学的各种处方(Merrill,2001,2002)。首要教学原理以“聚焦完整任务”为教学宗旨,认为教学应该由不断重复的四阶段循环圈—“激活旧知”、“示证新知”、“尝试应用”和“融会贯通”等构成,共有五个原理(阶段)和15个操作要点,形成“结构—指导—辅导—反思”的教学循环圈(盛群力和宋洵,2008)。首要教学原理对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不仅关注教学过程,更关注学习过程;将教学原理同教学设计模式结合起来;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效率和主动性;实施起来有很大的灵活性;是研究教学过程的新制高点(盛群力和马兰,2006;戴维•梅里尔,2007),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理想的理论基础和开发工具。目前已有相关教师将首要教学原理用于建筑类课程(蒋友宝等,2008)、汽轮机原理(李树春,2011)、战略管理(宋阳等,2012)等课程的教学设计中。
3.2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供应链管理》教学模式重构基于《供应链管理》课程的特点、教学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可以得到该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点与首要教学原理的五项首要原理是相互对应的,如图1所示。可见,首要教学原理可以为《供应链管理》教学模式重构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持和开发工具,形成五星级的教学模式。(1)聚焦完整任务。根据现实企业需求重构《供应链管理》课程的完整教学任务,并形成针对每堂课的子任务序列。首要教学原理以“聚焦完整任务”为宗旨,认为当教学内容在联系现实世界问题的情境中加以呈现,学习者介入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才能够促进学习。因此,基于现实企业供应管理的实际决策过程,可以以某一产品或某一企业的实际供应链为具体案例,提炼出《供应链管理》课程中学生需要完成的完整的、复杂的供应链管理任务,包括供应链战略决策、供应链策略选择、供应链流程运作、供应链集成管理、供应链绩效评估、供应链改进与提升等。将供应链管理任务进一步细分成不同的单元子任务,如将供应链的流程运作细分为供应链物流运作、信息流运作、资金流运作和商流运作等,并根据子任务之间的逻辑关系将其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样等顺序加以编排,形成针对每堂课的单元子任务序列,为学生提供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让学生一开始就知道学习结束之后他们能够完成的供应链管理任务。(2)激活原有知识。根据认知特点,对完成单元子任务所需知识技能进行分类,并设计其内容结构和呈现方式,同时针对这些知识技能来激发学生原有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已知信息和操作技能等。首要教学原理认为当相关的旧经验被激活时,学习才能够得到促进。因此,根据认知特点,将《供应链管理》课程中的知识技能分为信息、成分、概念、程序、过程等五类。对每一类知识技能分别设定适合其特征的内容结构,如说明主体功能、标明事物结构、区分类型特征、设计程序步骤、给出过程规则等。同时,对每一类知识技能分别设定适合其特征的呈现方式,如文字、图像、公式、多媒体、案例、动画、模拟等。由于供应链管理的知识技能大多以企业管理的知识技能为基础,因此可以让学生回忆其在前导课程、实习实训、新闻事件、操作实践中已掌握的企业管理知识技能,并以合理的内容结构和方式呈现出来。(3)展示论证新知。针对知识技能的类型,设计多维的《供应链管理》教学方法。首要教学原理认为每一种知识技能类型都有相匹配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因此,针对信息、成分、概念、程序、过程等五类知识技能,借鉴现有的《供应链管理》多维教学方法(葛洪磊和郑映群,2014),设计讲解示范、游戏实验、软件操作、模拟仿真、案例分析、视频赏析、实地考察、调查分析等多维教学方法,以充分地展示论证这些知识技能,提升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4)尝试应用练习。针对完整任务和子任务序列,设计多样化的应用情境,激发学生运用新知识。首要教学原理认为当要求学习者运用知识或技能解决问题时,才能够促进学习。因此,设计新的案例分析、模拟仿真、软件操作、调查分析、企业实践、参加竞赛等任务或任务序列,形成多样化的应用情境,指导学生综合应用学到的供应链管理知识技能,及时检查错误并给予纠正,同时逐渐减少指导以提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能力。这既是应用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考核反馈的过程。(5)融会贯通掌握。根据学生特点,设计灵活的方式激发学生运用新知识。首要教学原理认为当学习者受到鼓励将新知识技能融会贯通或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时,才能够促进学习。因此,根据学生在知识技能应用中的表现进行分组,通过个人反思、小组讨论、小组展示、小组辩论、企业实践、参加竞赛等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创造、发明或探索供应链管理的新知识及其应用途径。
4《供应链管理》五星教学模式的持续改善
基于首要教学原理重构《供应链管理》教学模式,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和优化的过程。在教学模式的重构和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动态进行供应链管理实践要求与学生已有知识技能的差异分析。企业进行供应链管理的实践要求是形成《供应链管理》课程完整任务和任务序列的关键,而完成完整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与学生已有知识技能之间的差异是确定教学内容的关键。因此,一方面需要通过调研动态地了解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实践要求,另一方面要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体系进行摸底,然后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确定完整的任务和任务序列以及重点的教学内容。随着实践与教学活动的动态演化,企业供应链管理实践要求与学生已有知识的差异也会动态变化,需要进行动态的调研和差异分析。(2)持续贯彻知识技能类型与教学策略的匹配关系。知识技能类型与教学策略的匹配涉及信息、成分、概念、程序、过程等五类知识技能与其内容结构、呈现方式、讲解说明、尝试练习和学习指导等五个方面的匹配。知识技能类型与教学策略的匹配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是整个教学设计的关键。因此,要合理划分五类知识技能,并在理论分析和教学实践中检验知识技能类型与教学策略的匹配关系。(3)合理权衡教学方法多样性与可行性的悖反关系。同一课程内容和任务序列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但是设计和实施多种教学方法却会面临实施成本和时间的限制。因此,如何为不同的课程内容和任务序列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需要权衡教学效果与实施难度之间的关系,做出合理的取舍。
参考文献
[1]Merrill,ponentsofinstructiontowardatheoreticaltoolforinstructionaldesign[J].InstructionalScience,2001,29(1):291310.
[2]Merrill,M.D.Firstprinciplesofinstruction[J].EducationalTechnologyResearchandDevelopment,2002,50(3):4359.
[3]陈玲玲.供应链管理体验式教学探析——浅谈ERP沙盘模拟在供应链管理教学中的运[J].科教文汇,2012,(5):7273.
[4]戴维•梅里尔.教学策略效能的不同水平[J].远程教育杂志,2007,(4):1822.
[5]邓明荣,葛洪磊.供应链管理:战略与实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6]杜志平,刘永胜,刘俐.供应链管理课程特点与教学方式探讨[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9):7475.
[7]葛洪磊,郑映群.供应链管理课程多维贯穿式实践教学体系[J].现代商贸工业,2014,(8):126127.
[8]侯心媛.基于工作过程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1,(20):6263.
[9]蒋友宝,贺艺华,杨春侠.结构稳定性课程采用五星教学模式的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1):5154.
[10]李静宜.基于师生协同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创新模式的实践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1,(10):5657.
[11]李树春.首要教学原理在“汽轮机原理”精品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1,(4):8385.
[12]李巍巍,唐凯.基于建构主义教学观的《供应链管理》教学改革[J].物流科技,2009(,8):116117.
[13]盛群力,马兰.走向3E教学——三述首要教学原理[J].远程教育杂志,2006,(4):1724.
[14]盛群力,宋洵.五星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兼及一堂课的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7(1):6972.
[15]宋阳,毛帅,杨雷.论《战略管理》课程的波纹环状教学模型设计[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15(5):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