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证券市场 国际化 股市
一、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立法的必要性
尽管国际证券化市场的发展是由私人性质的市场转变而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建设的发展,证券市场逐渐发展成为国际化性质的法治市场,为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所有的这些都源于不断对相关法律进行完善和修订,促进了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发展,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经济早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部分,结合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背景,对证券市场的国际化立法方式进行分析,是国家化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及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实际需要。
(一)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是国际金融市场竞争的需求
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早已存在,但没有明确的时间,但是我们可以知道金融发展的全球化使得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不断加剧。随着国际市场中上市资源的不断扩大,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也在日益加剧,虽然我国最初发展上市公司是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引进外资促进自身经济发展,但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具有较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因而被很多学者以及国际金融中心认可。
随着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和建成国际证券市场的法制化成为现阶段发展的重要课题,而且通过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进一步提高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实际竞争力。面对着证券市场竞争力,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面临着很多现实的问题,要提高国际金融综新的复合型,就要依据法律制度对其进行规定和规范。
(二)证券市场有待完善的要求
首先,提升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数据,2007年80多家红筹股的利润就超过了1000家A股公司所获得利润的70%。如此巨大的差距,给我们新的启示,根据这些报告,我们可以知道境外的红筹股公司相比国内的A股公司具有更强的盈利能力。如果这样的红筹股公司能够跨境上市,对于中国的投资者而言将会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借助世界公司的成长机会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利益。
其次,我国的证券市场结构规划有待完善,当前我国证券市场的系统风险大多数都来源于金融股所占比重太大。尽管股票市场要防止出现流动性泛滥的情况,同时也要保证股票市场的一定活跃性。金融股所占市场比例过大,就容易造成流动性不好而导致的板块效应的出现,因而提高了金融系统的风险。因而寻找外国的跨境公司上市,减少金融股的市场比重,促进其平衡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股票市场的活跃,降低了金融系统的风险。
再次,证券市场操作管理有待加强。通过对证券交易所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发现A股公司单位账面上现实的故宫权益价格与成熟市场的价格相比存在很大差距,A股公司的权益价格远远高于成熟市场的价格,因此,A股公司很可能存在股市泡沫。这种投资氛围不利于股市的健康发展,如果这种股市泡沫不能够很好地解决,将会对股市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引发金融危机。引起这种股市泡沫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资本流动性太低,投资者缺乏宽广的投资渠道,因而拓宽投资渠道对投资者以及金融市场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立法方式选择
(一)中外证券市场国际化的路径差异
世界上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不但其形成是私法自治的结果,而且其国际化路径也同样是一个自然推进的过程。因为,在私法自治理念的支撑下,对于外国公司跨境上市发达国家在最初并没有特别的规定,允许通过私法自治的方式进行上市,即使在后来通过立法来规范证券市场也同样继续坚持着私法自治。因此,发达国家对于证券市场国际化的推进实际上是完全按照市场化的路径进行的,其立法的内容主要是针对证券市场自治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而采取的经验积累。
我国证券市场的建立过程走的是一条不同于发达国家的路径,即证券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是政府推动的结果,而不是市场自身发展的结果。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向市场转化的过程,这种转化过程意味着我国对于证券市场的发展一直面临着监管市场和培育市场的双重任务。因此,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立法应是渐进式和探索式的。
(二)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阶段性立法选择
在实践阶段,我国应该按照边实践边立法的方式允许外国公司直接跨境上市,但为了防止允许外国公司跨境上市对市场的负面影响,我国允许外国公司跨境上市应按照便于控制的方式先易后难。通过在实践阶段分批次地允许外国公司跨境上
市后,我国应在实践中通过证券交易所的动态立法不断调整监管方式,积累监管经验,同时加强对动态立法的研究。在更高层面的立法过程中,要不断地结合我国证券市场开放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展开研究,并将这些问题的研究和我国其他法律的对接研究综合考虑。
此外,不管是实践阶段的证券交易所的规则制定和法律制定,还是最终的全面立法阶段的法律制定,任何时候的证券市场国际化立法都可能面临着与其他法律的冲突问题。这意味着在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阶段性立法方式中必须考虑和现有其他法律的对接,保证我国证券市场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总结
总之,我国在政府推动证券市场国际化的进程中,面临着证券市场培育和监管的双重任务,因而不能只考虑对证券市场的监管问题,而应同时或者更应考虑证券市场的培育问题。
参考文献:
[1]赵怡雯.上交所考虑吸引大型跨国公司上市[N].国际金融报,2007-11-20(1)
内容摘要:分析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积极探索实施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经济社会综合变革,是主动适应新形势,全面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从人类经济发展历史尤其是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历史出发,分析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的、重点及方向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发达国家 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 启示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历程概述
从工业革命到20世纪50年代,发展强调的是经济增长的过程,即经济产值和利润的增长以及物质财富的增加;二战后的近20年中,人们注意到,发展并非是纯经济性的,而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不仅包括经济的繁荣,还应包括社会状况的改善和政治体制的进步,发展因此被视为伴随着经济结构、政治体制和文化法律变革的经济增长过程;1972年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会议通过《人类环境宣言》之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发展是受限制的,而资源环境因素的限制是最基本的,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又被纳入发展的视野,特别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对前述三个阶段发展观点兼收并蓄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开始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并日渐成为各国制定社会和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和依据。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类逐步形成了全面、综合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从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概念被首次提出,其后兴起了全球范围的可持续发展讨论热潮,并逐渐促成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由单纯的发展理念到国家战略层次的转变。从1972年的联合国环境会议到1987年布伦特兰夫人主持完成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再到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可持续发展观形成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可以说,在可持续发展观从诞生到成长的过程中,资源环境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推进可持续发展理念发展的作用。反过来说,资源环境本身也始终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焦点问题,纵然是在可持续发展内涵日益丰富的情况下,资源环境问题仍然处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沿领域。为此,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指出:“可持续发展要求今天的人类不应以牺牲今后几代的幸福而满足其需要,同时也要求一国一地的发展不应以牺牲全球或他国(其他地区)的利益为代价”。
顺应这一认识变化过程,在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由于人们一开始并不了解污染的严重危害,大多数国家都走过一个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到20世纪70年代,迫于资源环境危机和可持续发展考虑,发达国家开始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资源再生产业,把传统的以“资源―产品―废弃物―污染物排放”单向流动为基本特征,表现为高耗能、低利用、高污染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为特征,表现为低能耗、低污染、高利用率和高循环率的“循环经济”。这一转变对这些国家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缓解资源短缺、减轻环境污染压力产生了显著效果,尤其是应运而生的环保产业为这些国家带来了丰厚的物质利润。据估计,21世纪初发达国家再生资源产业规模已达到6000亿美元。国内外经验表明,经济增长不能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和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为代价,尤其是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粮。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遵循经济规律,还要遵循自然规律,把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结合起来,切实转变消耗高、资源浪费、污染环境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新兴经济体。但一般认为当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靠物质资源的高消耗来实现的,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近年以来,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显现,煤、电、油、运瓶颈制约日益严峻,原材料供应十分紧张,铁矿石、石油、铜、氧化铝等进口大幅度增长,部分生产资料价格上扬,资源约束矛盾越来越突出。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能源资源需求总量还会增加,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矛盾将长期存在,节约能源资源,大力促进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是缓解能源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同时,我国环境形势严峻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变,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生态环境破坏呈加剧之势,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土地沙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每年因环境破坏造成的损失达到GDP的8%-12%(世界银行等机构预测),近年来,中国平均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约3亿人次受灾,倒塌房屋300万间,紧急转移安置人口约90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2000亿元;大力节约能源资源,减轻能源资源消费给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巨大压力,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另外,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广泛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创造了条件,但面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节约能源资源,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从源头上减少污染,使企业生产过程和产品的原料成分、能效、回收、废弃和处置等都能符合国际环境标准,关系到增加企业国际竞争力和外贸可持续发展。而且,金融危机爆发后,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浪潮汹涌而起,我国以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遇到了直接挑战,产能过剩日渐突出,结构性矛盾正在积累,及时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减少对外部市场需求的依赖,扩大内需,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走出一条绿色低碳、以人为本、科学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之路,关系到中国能否迅速崛起和实现赶超目标,也关系到中华民族复兴目标的实现。可以说,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因此,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赶超发展中亟待解决的战略任务。
同时,全球气候变暖和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建设低碳循环型社会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低碳循环型经济,不仅可以大大降低对资源的依赖,有效改善我国的环境质量,增强综合竞争力,而且是完成碳强度减排目标承诺的基础(我国政府已经做出了“到2020年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左右”两项承诺;环保部“十二五”规划已经拟定了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COD)总量控制目标,即到2015年,二氧化硫的排放总量将比2010年减少10%,而COD的排放总量将比2010年减少5%)。可以说,增长方式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软肋,并可能影响我们成功崛起的进程。因而,及时有效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过度追求高增长的发展取向,转向增长质量和可持续性,构建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和培育内生增长潜力的良好环境,创新体制机制和改善宏观调控,扫清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各种阻碍等等,是我国亟待解决的战略任务。
对策建议
综合以上,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减轻环境压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去认识和把握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及时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减少对外部市场需求的依赖,扩大内需,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走出一条绿色低碳、以人为本、科学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之路。世界经济发展历史证明,按照内外环境变化而适时调整发展战略和路径是任何一个经济体保持活力和竞争力的基本条件。从我国国情出发,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的应该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从过于依赖出口和投资转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从过于依赖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以实现我国经济的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可以说,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是应对危机的重要举措,而且是争夺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核心主题和战略,在此过程中,自主创新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发展引擎,以发展新能源和科技创新为重要特征的低碳经济,将成为经济复苏和重塑竞争力的主攻方向,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结果。危机对我国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要积极应对挑战,根据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力争走出一条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来。
金融危机爆发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纷纷进行了政策调整,经济的战略转型使得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浪潮汹涌而起,我国以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遇到了直接挑战,中国经济必须迎难而上,积极应对挑战,及时调整经济结构,而结构调整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减少对外部市场需求的依赖,提高内需,而提高内需的基本要点就是提高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同时提高有效投资的比重,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从长远看,全球气候变暖和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使得绿色环保、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及可持续发展正在催生一场绿色产业革命浪潮。发达国家利用他们的科技研发、技术标准、市场准入等方面的优势,已经占领了绿色低碳经济的制高点和话语权,而绿色低碳经济本质是人与自然及人与人和谐发展的生态经济。人类经济在经历工业化与信息化之后,正在走向以低碳和循环为核心的绿色经济,这种经济是一种符合发展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而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必须通过绿色工业革命来完成,即通过整个产业、整个国民经济、整个世界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来完成。为此,我们要想迅速崛起和赶超,最紧迫的应该是及时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重要性关系到我们能否控制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和经济发展的质量与可持续性,也直接影响中国的国际形象。因此,扩大和提高内需、节能降耗与减排、技术创新实施的迫切性日益加剧,我们只有优化制度建设,强化政策导向,通过产业政策和治理行动积极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和发展模式,才能为实现崛起和民族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针对我国国情,调整经济结构应该包括经济结构优化和结构升级两个主要方面。结构优化是指国民经济的各种比例关系协调、合理;结构升级是指依靠科技的重大突破与创新,实现国民经济结构的高级化。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一般可通过两个基本途径实现:一是对国民经济存量进行调整,主要是对已形成各种结构进行改革、改造和优化升级;二是对国民经济的增量进行优化和升级,主要是把握好投资方向和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具体来说,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从经济发展战略、政府效能提高、市场运行优化、体制机制创新、教育改革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可以说,调整经济结构是手段,经济结构调整是对内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的重要途径,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提升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层次和地位,应成为后危机时代我国实现持续增长和赶超战略的正确选择。通过调整结构,要着力构建经济健康发展的内生增长机制,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而科学发展的核心应该是“以人为本”, 发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形成,保障和改善民生应该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参考文献:
1.李建伟等.未来两年我国经济发展环境与发展趋势[J].经济学动态,2010(4)
2.唐未兵等.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J].经济学动态,2010(3)
3.曾青云等.论成人教育与农村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2005(1)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增长;金融创新;技术创新
供给和需求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供给学派主张供给决定需求,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但是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虽然我国通过扩大政府投资缓解了经济危机的冲击,但是持续扩大政府投资导致我国政府的负债能力下降,我国的经济增长在2015年明显下滑,供给与需求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改善我国的经济现状,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建立在实现经济结构升级,企业竞争能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基础上的。因此,如何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实现企业的创新,推动我国增进的增长,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面临的问题
1.传统经济模式与现代经济发展脱节
我国的经济在改革开放之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我国也一跃成为了世界性的经济大国,但是高速的经济发展也使得我国传统的经济模式与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适应的现象,同时经济过快增长也使得我国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因此调整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使我国的经济发展遭到了重创,当时我国采取了扩大政府投资的经济政策,虽然对复苏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大的作用,但是也对我国经济调整造成了阻碍,其中我国老龄化严重、投资下滑,消费上升,企业效益下降等都是扩张性财政政策无法满足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表现。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实体经济仍然是推调动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手段,但是近年来我国实体银行的贷款比例下降,银行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量降低,实体经济也逐渐走向疲劳期,银行金融企业的拉动下降,使得我国的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重创,对国民经济的整体增长造成不利影响。从银行金融行业的疲劳发展中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的银行结构也面临着很多的问题,银行自身的结构性调整不足也是影响我国经济出现下滑的主要原因。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网络金融的出现,对我国的实体银行业务产生了严重的冲击,也使的银行融资和吸收资金的能力逐渐下降,银行的传统经济模式遭到了极大的质疑。
2.经济结构失效,产业缺乏创新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开始的,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但是传统经济结构的失效,导致在很多产业中出现了产能过剩的现象,尤其是很多工业行业产能利用率严重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由此可见陈旧的经济结构已经对我国很多行业的发展造成了阻碍。农业、工业、服务业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形式,工业是我国经济结构的主要支撑,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服务业已经支撑了我国经济建设的一半份额,但是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技术上仍然远不敌发达国家。工业作为我国经济结构的主要支撑,虽然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贡献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工业发展带来的是严重的生态破坏,而当前严重的生态污染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备受压力,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我们来说更是一种极大的挑战。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已经趋于一体化,人才和科技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我国在公共教育方面的支出相比发达国家相距甚远,并且持续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公共教育支出的不足,使得我国的人才培养力度不够,人才结构失衡,人力资本积累有限,科研能力和科技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从而导致我国的产业缺乏创新,市场适应能力下降,产业升级受限。
3.经济发展中的供给与需求矛盾滋生
供给与需求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形式,供给结构也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在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供给结构存在很多的问题已经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受产能出口的影响严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经济逐渐趋于一体化,出口也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形式,出口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形式,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对于出口的依赖性过强,出口规模的降低使得我国很多产业出现了产能过剩的现象;其次,我国当前的供给结构与经济文化的日益增长产生了脱节的现象,当前的供给结构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消费需要了,也就是说供给与需求出现了很大的矛盾;再次,我国金融体系不够完善,尤其是缺乏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导致金融行业的信贷能力下降,银行的信贷分配也有失公平,换言之,银行信贷能力无法更好的满足企业的信贷需求;最后,我国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膨胀现象,很多企业在现代社会中生产成本过高,而居民有限的消费能力也导致供给和需求的矛盾加剧。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创新路径
1.升级产业结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根据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来看,缺乏产业创新,产业结构失效等对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造成了十分严重的阻碍,因此我国的经济发展想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实现创新,就要升级产业结构,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笔者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构建科学的产业体系。农业、工业、服务业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形式,但是农业增长对提高我国整体经济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在产业体系的构建中,要科学利用好3个产业之间的关系,可以采用工业带农业的形式,通过增加工业需求,提高农业的供给,从而实现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推动农业产业的经济增长,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科技实现农业产业的自我创新和自我发展,发展现代农业、技术农业等;在工业和制造业的发展中融合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工业、制造业的智能化发展;服务业的发展是以农业和工业为基础的,所以服务业的发展也要结合现代科技,不断推动信息服务业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加强产业的人才培养。人才是21世界最重要的资源,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因此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企业人才是提高企业竞争力最有效的办法,也是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基础和保证。
2.金融创新和企业技术创新相结合
经济增长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金融又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一大重要因素,因此金融创新势必会对经济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但是根据学者研究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直接联系不大,只有将金融创新与企业技术创新结合起来,才能起到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我国的金融体系主要是指社会实体银行,从上述的供给与需求矛盾中可以看出,金融实体银行信贷能力的弱化,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因此金融创新的关键是对金融资金的利用,银行只有将资金真正的用到迫切需要发展的企业中,才能够使得企业实现技术创新。但是想要实现金融创新并不是简单的事情,金融创新要与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降低金融投资的门槛,为更多的企业注入投资资金,帮助企业尽快的实现技术的升级。由此可见,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应该选择监督成本较低的金融创新类型,这样一来,金融投资的选择就会多样化,尤其是增加了收益较差项目的投资概率,而且还可以提高金融投资的成功率。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这种金融创新形式并不多见,一般银行都会选择投资收益高、回报率多的项目,但是这种形式的金融创新会导致投资的范围受到限制,导致很多的企业无法获得金融投资,影响企业发展,最终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造成不利的影响。
3.完善供给机制,实现经济增长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我国经济改革的重要手段,其以增加经济增长,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为出发点,主要是对资源实现优化配置,从而推动资源的有效利用,最终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经济创新要完善供给机制,通过健全的供给机制,保证经济的持续、稳步、健康发展。笔者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增加居民收入。居民收入的增加可以拉动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可以缓解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主要可以通过健全企业职工的工资制度来实现。
第二,注重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城乡二元结构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而农村经济发展的缓慢,农民收入微薄等都是影响我国总体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主要可以通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来实现。
第三,改善我国的就业市场,扩大就业渠道。经济的过快增长,教育的大众化发展,使得我国的就业人员每年都在增多,因此提高就业质量,扩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使得无业人员为经济增长贡献一份微薄力量。
第四,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人们的后顾之忧,是确保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现状使得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创新经济选择路径,对推动我国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当前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面临的问题来看,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选择正确的金融创新方式,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完善和创新供给机制等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创新路径的理想选择。
参考文献:
[1]康珂. 经济新常态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逻辑与路径[J].现代管理科学,2016,09:39-41.
[2]吴志远.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因地制宜――以江西省为例[J]. 地方治理研究,2016,04:21-29.
[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郭永辉. “文化+”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选择和强大动力[N]. 光明日报,2016-03-17016.
关键词 软件业发展现状 展望发展 政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软件产业是信息产业的主导产业,是我国重点发展扶持行业。为了加快发展软件产业,国家对软件业在税收、出口、人才等方面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但纵观我国软件业发展,软件业仍普遍处于小、散、软状态,在短期内还无法成为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支柱产业。软件业发展包括投资、研究、设计、服务中介、市场开发等环节,只有这几个环节的协调、有效发展,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软件业竞争力。
一、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软件业总体概况。
软件业是当前世界上增长最快的朝阳产业,并将成为21世纪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过去10年中,信息技术产业是经济生活中发展最强劲的产业之一,在这一领域中软件业的发展名列前茅。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的统计,我国于1997年已跻身于世界十大信息和通讯技术市场之列。
目前,我国软件业基本情况如下:我国从事软件开发、生产、销售、维护和服务的软件企业已增加到10000家以上;专业从事软件开发的企业达到3000多家;我国软件企业大部分为中小企业,也形成了少数有一定规模和市场竞争力的软件企业集团,如北大方正集团、中软总公司、用友软件(集团)公司、东大阿派、拓扑软件和金蝶财务等;尽管国外厂商仍然占据高端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大部分市场,但国内软件企业开发的软件也已囊括了平台软件、中间软件到应用软件各个层次,如东方通科技的中间件、金蝶的财务管理软件等已分别在中间件和管理软件市场占据了相应地位。
全国专门从事软件开发的专业人员约有15万人,加上从事计算机应用的技术人员,总数达到50万以上。我国各类高校每年培养3.3万名计算机与软件专业人才,软件人才约占一半,且硕士、博士以上的高层次人才仅占4.6%。
由政府出资兴建的具有一定规模的软件产业园区已达15个,北京中关村、上海浦东、广州天河等软件园区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软件研究和开发基地。在园区内为软件企业提供优越的基础设施和优惠政策,为软件科技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在集中资源推动软件业发展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国各大行政区域中,华北、华南及华东三地区软件销售额占据了软件市场60%以上的份额;我国已经在诸多领域的软件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其中有一些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家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攀登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下,国内企业和研究机构在操作系统软件、开发工具软件、信息安全与网络管理软件、人机交互软件如汉字识别等方面已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并开发出了相应的自主软件产品。
(二)我国软件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软件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是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还没有形成明确清晰的软件产业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在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方面还没有真正到位,发展环境还没有实现优化,再加上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国产软件的发展规模和速度还不能为国民经济提供足够的支撑,使得我国在软件产业发展方面,处在世界发达国家和周边发展中国家的“夹缝”之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未见缩小,反而有日益扩大之势。长此以往,如果不从根本上加快软件产业的发展,我国将痛失占领国际竞争制高点的大好时机,形势的紧迫性和严峻性可想而知。
1、软件产业的发展空间巨大,但国产软件市场份额十分有限。
我国目前正在大力推行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建设,这无疑为软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需求,软件产业的发展空间很大。但是,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并没有形成对国产软件有效的需求,反而有助于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发展。如微软公司的在华业务,两年内增长了2.5倍,是微软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最快的部分,而国产软件的市场占有率仅维持在30%左右的水平,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软件产业几乎全面处于全球软件产业链的中下游地位,在核心产品和关键技术的发展方面受制于人,在国内市场国际化的大环境中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另一方面,目前的政府采购从尽量节约财政资金方面考虑得多,而在通过启动政府采购为国产软件创造市场空间方面考虑不够,未能给国产软件以有力的实质性扶持。
2、缺乏核心产品和关键技术,核心竞争力薄弱。
为了保障安全,有些国家如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在军事部门中完全使用自己独立研制的操作系统。但是,在我国,国外软件产品占据了2/3的国内市场,其中在系统软件方面几乎没有我国自主版权软件的立足之地,国产支撑软件只是凤毛麟角,应用软件同样面临剧烈竞争。缺乏基础和核心技术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自主创新能力弱,不仅使得大量利润流入外国企业,严重影响我国软件产业的积累和再循环能力,而且还严重威胁着我国的信息安全。一个国家的信息产业在别国提供的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长此以往,对于国家利益、国防安全都是非常危险的。
3、产业发展基础薄弱,无力与跨国公司抗衡。
据CCID(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统计,我国从事软件开发、研制、销售、维护和服务的软件企业有3000家左右,加上兼营软件的企业,总数大约有5000家。
我国软件产业规模结构的特点是以中、小企业为主,50人以下的企业占55%左右,50~200人的企业占42%左右,1000人以上的仅有中软总公司、东大软件、用友软件、北大方正等十几家公司。我国软件产业人均产值平均不到15万元人民币,而微软每年人均产值高达62万美元,这表明我国软件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处于较低水平,市场竞争力不强。
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是导致产业发展基础薄弱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软件技术人员约有19万人左右,此外,还有30万人在从事计算机应用、科研与教育工作。但是,我国软件技术人员中绝大多数是从事程序开发、技术支持和服务的人员,软件产业发展所急需的系统分析师、架构设计师、高级工程师、项目经理和技术工人的数量非常匮乏,无法满足软件产业发展对各层次人才的需求。在典型的知识型产业中缺乏急需的专业知识型人才,再加上“一低两高”(劳动生产率低,人力成本高,开发成本高)的现状,发展速度之慢也就不足为怪了。
4、国家软件产业政策在落实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国务院《关于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在促进我国软件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该文件规定的政策并没有完全得到落实,同时还有一些问题在落实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来。
例如,在投融资方面,该文件规定的由国家扶持的软件产业风险投资公司和投资基金至今尚未组建。由于软件企业固定资产少、无形资产比重大,缺少可供抵押或质押的资产,很难争取到银行贷款。在软件企业上市方面,国家各部门制订的政策法规相互矛盾,现行的政策法规阻碍了软件企业的上市融资之路。同时,由于软件企业的规模较小,前期研发投入过大,而且研发费用很难转化为固定资产,与传统制造业的盈利模式有所不同,同时发行股票的规模也无法放大,因而,在目前实行股票发行核准制的情况下,证券公司在推荐软件企业发行股票方面积极性不高,软件企业上市存在实际的困难。另外,国务院有关文件中关于软件企业在资产评估中无形资产占净资产的比例,以及软件企业境外上市融资等规定缺少实施细则。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现有的软件产业政策是从软件产品销售收入比例和自产软件产品销售收入比例等方面来界定软件企业,而将软件服务业、软件产业孵化器、软件企业的分支机构以及国产软件的和分销商排除在外,实际上使软件产业链条上各环节、各要素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导致有些环节发展滞后,成为整个软件产业发展的"掣肘"。
关于软件采购方面,目前政府采购主要是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目的设计,对通过政府采购为国产软件发展创造市场空间的政策目标考虑不够,缺乏指导政府采购的标准规范和产品、服务目录。
关于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目前版权法的执行仍未取得预期效果。据美国SIIA(软件与工业信息协会)的调查报告显示,越南和中国是世界上盗版率最高的两个国家。随着政府对知识产权的重视,近几年两国的盗版率已有所下降,但依然保持在50%以上。盗版率居高不下,不仅严重制约了国内软件企业的发展,损害国家形象,也严重影响了跨国公司和风险投资进入我国的积极性。
二、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策略
我国要改变在全球软件产业链中的地位,尤其是改变在系统软件市场中的被动局面,存在很多难得的机遇。重要的是我国要抓紧时间,不能再沉湎于于事无补的过多的争论。目前,最紧迫的事情是,尽快确定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战略,充分调动发挥我国拥有的优势,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唯其如此,我国软件产业才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跨越式发展,跻身于世界软件大国之林。
(一)国家行为和企业行为互动。
这里的“国家行为”并不仅仅是指国家要制定合理的软件产业扶持政策,主要是指要通过国家投入、组织和引导来推动软件产业的发展。我国的信息产业基本上是建立在美国提供的核心技术的平台上,这对一个国家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因而,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核心产品和关键技术,使之产业化,并为之提供市场空间,这是我国在国家层面上必须要做的事情,我们不能把发展软件核心产品和关键技术的希望寄托在软件企业的身上。这是因为,第一,发展具有自主版权的软件核心产品和关键技术,不像软件服务业那样,单靠优秀的人才资源就可以做得很好。操作系统和支撑软件等系统软件产品,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资金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的行业门类,只有国家才能集中大量的资金资源和人才资源,以国家为主导,统一组织和协调,才能有可能取得成功,指望单个的企业或企业之间的联盟就可以解决软件的核心问题是不现实的。第二,目前我国软件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资金不雄厚,根本无力解决发展系统软件所需要的庞大资金和面对巨大风险,同时,资本的逐利性也不可能要求软件企业主动站在国家的角度上为国家"排忧解难"。第三,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形势逼人,只有动用国家的力量,集中国家的资源,像我国当年研制"两弹一星"那样,采取非常规的运作方式,迅速缩短我国软件产业在核心产品和关键技术方面与软件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才能摆脱长期以来我国在国际软件产业链中的被动地位和尴尬局面。
当然,在发展软件产业方面要体现国家行为,并不意味着国家直接用行政手段来干预,而是以国家为主导,采取市场运作和商业化的形式,比较可行的操作办法是:国家投入巨资,以国家为主导,同时吸收社会各界包括软件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投资机构,甚至跨国公司的资金,直接组建实体,从事软件核心产品和关键技术的研制、开发、生产和销售,在该实体内容形成从研发到产业化的“一条龙”,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研发和产业化脱节的“痼疾”。
(二)软件产品和软件服务并重。
国家与企业在发展软件产业的道路上既有分工,又有互动。国家可以运用国家的意志,集中投入,采取实体经营的形式,将来自国家和社会的优势资源整合在一起,集中攻克软件产业中的核心产品和关键技术,建立自己独立的产品体系。同时,国家在信息化建设中,给软件企业创造市场机会,推动软件服务业的成熟壮大。而企业呢?主要集中于软件服务领域,大力发展信息系统集成、ASP、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数据中心与资源外包、数据加工与处理、软件测试、信息系统咨询与评估、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软件与信息系统管理人才工程化培训等业务,为软件产品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应用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积累专门知识和软件人才。国家要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有条件的软件企业大力发展软件服务业,以此来提升企业素质。同时,鼓励有条件、有意愿的软件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定制软件和服务市场,学习和掌握国家软件市场运行规则和业务流程,积极参加CMM认证,完善质量保障体系,促使软件企业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提高国际化素质。
(三)重在开发国内市场。
毫无疑问,我国软件产业的国内市场空间是巨大的。我国应当以电子政务、电子金融、企业信息化、社会保障为重点,大力开发和推广应用我国自主版权的软件核心产品和关键技术、行业应用软件、信息安全软件等产品,通过巨大的内需来拉动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
电子政务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各种产品和技术,推动行业企业信息化和家庭信息化,所采用的技术和产品对社会具有广泛的示范性和引导性。由于我国电子政务具有的安全性、个性要求、本地化等特点,国产软件企业将在该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尽快制订统一的电子政务标准规范,提出推荐政府采购的产品或服务目录,避免各级和各地政府部门在电子政务的实施方面"一哄而上",各自为战,削弱电子政务对国产软件的拉动作用。
目前,我国拥有15000家大中型企业和1100多万家小企业,这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的需求急迫,同时,对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实施的需求将日益旺盛,企业信息化潜在市场规模日益庞大,同时,加入WTO也将要求我国企业按照国际规则开展商务活动,这必将加大对企业管理软件的需求。现在管理软件开发出来的有效用户只有中小企业总数的5%左右。企业信息化将直接带动ERP(企业资源计划)、CRM(客户关系管理)、SCM(供应链管理)等软件的发展。
(四)建立产业自主体系。
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核心产品和关键技术,建立产业自主体系,需要从国家层面上来加以组织、协调和引导。目前,Linux在全球的兴起为我国逐步打破WINTEL体系,建立基于Linux的系统软件产业体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当前最重要的是建立我国软件产业自己的标准体系,占据全球软件产业链的最上端,最终发展成为可与美国抗衡的软件强国。
(五)发挥人才优势、重视人才培养。
软件企业是智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人才是关键、是财富,因此,高素质、高水平、稳定的骨干队伍至关重要。软件技术发展迅速,及时的更新知识十分必要,因此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再培养。我国有很好的人才基础,关键在于人才的吸引、培养和队伍的稳定。要重视软件营销人才的培养和经销、管理队伍的建设,努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三、我国软件业的前景展望
国家已开始高度重视软件业,制定了一些促进我国软件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目前我国的客观经济形势也有利于软件业的发展。我国软件业与软件市场将面临一个较好的发展环境,其有利条件有: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宏观经济总体看好;知识经济的呼唤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软件企业经营环境将逐步改善;国民经济信息化加快速度,软件市场空间巨大;软件业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加入WTO对软件业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在我国计算机工业迅猛发展的形势下,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目标不断实现。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将对软件产品和信息服务保持旺盛的需求,估计未来几年内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增长速度将逐渐超过硬件。可以预计在不远的将来,我国软件市场将会迎来爆炸性增长的一天。
四、结论
软件业是当前世界上增长最快的朝阳产业,并将成为21世纪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软件产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和灵魂,其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必争的焦点和战略制高点。为抢得发展先机,树立在全球软件产业链中的有利地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纷纷制定了立足本国国情的软件产业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采取了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措施,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适合本国特点的发展道路。
我国软件产业虽然起步晚、基础薄弱,在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但是只要我们认清我国软件产业面临的严峻形势,把握国际软件共享运动带给我国的机遇,充分调动我国拥有的各种资源,提出兼具可行性和理想性的软件产业发展战略,走出一条既适合国情又能占领知识经济制高点的软件产业发展道路,就一定能够促进我国软件产业在知识经济时代实现跨越式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
注释:
田耕.我国软件出口贸易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商贸.2009年第13期.
李旭慧.我国软件产业发展深析.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0年第27卷第5期.
参考文献:
[1]王元地,孟齐美.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第26卷第8期.
[2]王杨,刘澄.我国软件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商业时代.2009年第13期.
[3]田耕.我国软件出口贸易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商贸.2009年第13期.
[4]罗光春.国内外软件产业发展战略比较研究.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8卷第6期.
关键词:服务贸易区域贸易合作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概况
(一)总量不够
我国的服务贸易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快速发展,从1982年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44亿美元到2008年的3044.5亿元,增长了几十倍,而且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世界的比重也由0.6%增长到2008年的4.2%。但总的来说,尽管增长的倍数很多,由于基数太小,与其他国家相比,总量还是不够。2008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的3.7%,远落后于排名第一、占世界出口额的14%的美国;服务贸易进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额的4.4%,落后于排名第一的美国的10.5%。不仅如此,我国服务贸易还呈现出连年逆差且逆差逐渐扩大的趋势。
(二)结构失衡
我国的服务贸易中,传统服务贸易占主导地位,新兴服务贸易的比重较小。长期以来,旅游和运输占据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大半壁江山。直到2008年,我国运输和旅游这两个传统服务贸易行业进出口额为1657.5亿美元,仍占服务贸易总额的54.4%。而金融、保险、计算机信息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服务产业,近年来增速较快,但比重仍然很低。
(三)管理落后
我国对服务贸易管理落后主要表现为:法律法规不完善,很多服务部门的立法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例如《电信法》历经多年的讨论还是没有出台;还未形成各部门密切配合、政府和企业紧密联系的服务贸易促进协调机制和工作体系,也没有制订完善的服务贸易发展中长期规划;我国的服务贸易统计方法、统计口径与国际标准存在出入,反映出我国服务贸易管理落后。
针对我国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很多学者提出了发展对策。但这些对策大多从国内经济发展角度提出,极少从区域贸易、区域经济合作的角度提出。笔者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而且中国也在积极参与、推动地域经济一体化。区域贸易不仅促进了地区货物贸易发展,对促进地区服务贸易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
我国参与区域贸易合作的动因
扩大市场半径。美国经济学家杰夫•马德里克在《经济为什么增长》一书中,论证了经济增长的原因。他认为,经济增长需要创新,但科技创新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由贸易发展、殖民地化、国内市场膨胀所导致的市场成长是西方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动因”。在目前WTO谈判受挫,全球经济一体化受挫的情况下,发展区域经济贸易合作是最佳的替代方案,可以有效的扩大市场半径,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国内政策推动。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努力扩大服务出口”;商务部于2008年和2009年分别出台了《商务部关于做好2008年服务贸易工作的指导意见》、《商务部关于做好2009年服务贸易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都提到:利用多边和区域渠道加强对重大问题的谈判和磋商。紧密结合我国服务业发展现状和实力,在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贸易安排(特别是自由贸易区)谈判中推动建立平等、自由的国际服务贸易体系。将服务贸易纳入双边经贸重点促进工作的范畴。深化内地与香港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
我国参与的主要服务贸易区域一体化组织概况
内地与香港、澳门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2003年6月和10月,内地与香港、澳门特区政府分别签署了《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均于2004年1月1日起实施。此后,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内地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又分别签署了六个补充协议。CEPA中关于服务贸易制度的内容有5条:市场准入、服务提供者、金融合作、旅游合作、专业人员资格的相互承认。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2002年11月,我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正式启动了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进程。2007年1月,双方又签署了自贸区《服务贸易协议》,已于当年7月顺利实施。根据《服务贸易协议》规定,我国在WTO承诺的基础上,在建筑、环保、运输、体育和商务等5个服务部门的26个分部门,向东盟国家开放市场;东盟10国也分别在金融、电信、教育、旅游、建筑、医疗等行业向我国开放市场。
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协定。《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协定》是2006年11月签署,2007年1月1日生效的。2009年2月,中巴两国签署了《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定》,根据协定,在各自对WTO承诺的基础上,在全部12个主要服务部门中,巴方将在11个主要服务部门的102个分部门对中国服务提供者进一步开放,包括建筑、电信、金融、分销、环境、医疗、旅游、运输、快递、研发、计算机教育、娱乐文化和体育等众多服务部门。我国将在6个主要服务部门的28个分部门对巴基斯坦服务提供者进一步开放,具体包括采矿、研发、环保、医院、旅游、体育、交通、翻译、房地产、计算机、市场调研、管理咨询、印刷出版、建筑物清洁、人员提供和安排服务等。
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2005年11月,中智两国签署《中智自由贸易协定》,自2006年10月1日起开始实施。2008年4月两国签署《中智自贸协定关于服务贸易的补充协定》。根据协定,我方在计算机、管理咨询、采矿、环境、体育、空运等23个部门和分部门,以及智方的法律、建筑设计、工程、计算机、研发、房地产、广告、管理咨询、采矿、制造业、租赁、分销、教育、环境、旅游、体育、空运等37个部门和分部门将在各自WTO承诺基础上向对方进一步开放。
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协定。2008年4月,中新两国签署《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协定》。这是中国与发达国家签署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协定,也是中国与其他国家签署的第一个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等多个领域的自由贸易协定。《协定》已于2008年10月1日开始生效。目前,新西兰在商务、建筑、教育、环境等4大部门的16个分部门做出了高于WTO的承诺,中国在商务、环境、体育娱乐、运输等4大部门的15个分部门做出了高于WTO的承诺。
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协定。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谈判启动于2006年8月,于2008年9月圆满结束谈判,签署《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协定》。《协定》涵盖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人员流动、海关程序等诸多领域。在服务贸易方面,双方在医疗、教育、会计等服务贸易领域做出了高于WTO的承诺。
中国-秘鲁自由贸易协定。2009年4月28日,中秘两国签署了《中国-秘鲁自由贸易协定》,这是我国与拉美国家签署的第一个一揽子自贸协定。
在服务贸易方面,在各自对WTO承诺的基础上,秘方将在采矿、研发、中文教育、中医、武术等部门进一步对中方开放,中方则在采矿、咨询、翻译、体育、旅游等部门对秘方进一步开放。
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策略
合理利用区域贸易合作机制,有侧重的促进我国服务贸易。我国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各有不同的合作领域与侧重点。例如中新(新加坡)自贸区,双方在医疗、教育、会计等服务贸易领域做出了高于WTO的承诺,可以在此区域着重发展我国的医疗、教育业的服务贸易。
不同的区域贸易合作机制所涉及的制度有待完善。例如关于服务的原产地制度,CEPA对自然人提供的服务,采取了国籍和永久居留权标准,对商业存在提供的服务采用了业务执行本地化标准。随着近年来服务外包的飞速发展,将服务的来源等同于服务提供者的来源是不恰当的,剥夺了成员通过合理的原产地规则来追溯服务正是提供者的权利。
继续推进新兴服务在自贸区的合作。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结构失衡,新兴服务贸易比重较小,新兴服务业发展落后。若适度开放这些行业,是可以促进发展的。而在自贸区内在双边合作的基础上适度开放新兴服务行业,例如电信、金融业,负面影响较小,开放度可控。
但我国目前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合作领域以传统的服务贸易为主,新兴服务贸易的合作较少。我国和新西兰、新加坡签署的自贸协定,都几乎未涉及新兴服务贸易领域。服务业是新加坡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其中新加坡在商业服务、交通通讯、批发零售、金融服务等行业优势较明显。而双方合作的主要领域是医疗、教育、会计等服务贸易领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