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内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电化教学;兴趣;核心素养
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战略,丰富了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的内涵。具体来讲,素养指的是结合先天基础,通过后期的训练和环境影响,形成的某种基本品质。而素养体系中的关键性因素提炼出来即为核心素养。从美术教学角度上讲,核心素养包括了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态度、创新能力、文化理解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一、开展电化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身体发展到一定阶段,且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情感态度之后,出现了美术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全面了解,对其思维特点给予充分的尊重。教师要采取合理的引导措施,将其学习热情激发出来。如果学生在美术教学中完全感觉不到乐趣,学习存在较强的被动性,那么,学习效果就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
以美术课人物线造型为例,传统教学模式下,老师往往会要求学生统一画一种作品,如小鸟等,部分学生往往会提出意见,要求画一些其他内容,自己的父母、小狗、花朵等;这些想法的出现,主要原因就在于学生对自己的父母比较熟悉,或者家里养了条小狗,小花在路边也随处可见,认为能够画得更好;而小鸟接触的较少,不够自信,无法将其画出来。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不应该一味指责,否则会降低学生的绘画热情;而是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让其结合自身兴趣和生活实际,选择自己比较擅长和了解的绘画内容,以便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增强其自信心。再如,欣赏课教学中,部分作品经过印刷次数较多,没有较好的色彩效果,学生的兴趣与美感完全得不到激发。如果生硬地让学生去画画,则无法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就需要积极地运用先进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查找相关资料,之后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展现给学生;这些素材资料十分生动、形象,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有趣性,通过欣赏大量的作品,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解析美术作品的文化背景
人类在不断发展中,形成美术这种重要的文化遗产,不同阶段的美术作品,在创作特点、现实意义及主流思想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也就是说作品的价值内涵会直接受到创作文化背景的决定性作用,将时代特点充分体现出来。那么在初中美术教学活动中,就需要让学生对不同作品的地域特点、文化背景等有机感知,对不同艺术流派的起源和发展积极了解,对艺术作品的主流价值观和融入的作者思想进行分析。艺术作品除了美感之外,社会人文特征及精神特征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以我所教授的湘版教材九年级《走下神坛》一课中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作品为例,将人文主义思想给充分体现出来,强调解放天性,对科学文化及人权大力肯定与提倡,且将人体美体现于诸多的艺术作品中。那么,在对这些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进行学习时,就需要对作品背后崇尚自由的思想多多分析,帮助学生深刻体会人文主义思想内涵。再如我国的古代作品中,一般会在比较显眼的位置安排地位较高的人,为了表达尊敬,还会给其伟岸的身材。通过了解社会背景来对艺术作品内涵有效领略,学生就能够对艺术作品价值全面体会,实现艺术素养提升的目的。
三、鼓励学生创作艺术作品
在美术课程教学中,需要对学生的创造意识大力激发和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而非常重要的一种途径就是让学生参与到艺术活动中,对自身艺术素养水平进行发现和验证,学生的艺术素养则能够通过学生制作出来的艺术作品所反映出来。在美术课堂中,教师要引领学生亲自创作绘画及其他艺术手工艺品,通过动手实践,将个人的艺术潜力挖掘出来,培养审美能力与艺术情操,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需要将学生的接受能力充分纳入考虑范围,选择的艺术形式应尽量简单方便,绘画、剪纸、泥塑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同时,为了将学生的艺术兴趣激发出来,鼓励其创作时,将个人情感表达出来,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此外,也可以让学生临摹一些优秀作品,如《开国大典》,学生通过临摹这幅作品,不仅能够对我国现代绘画艺术的成就进行了解,而且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热情激发了出来。
四、结语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对于基层的初中美术教师来讲,要结合学科特点,积极创新与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有机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其创造力、审美力等,提升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闫明刚.浅谈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5,6(10):123-125.
关键词 多媒体;美术;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4-0081-02
1 高中美术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的,基于人的发展需要,以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综合素养为目的的教学模式。著名美术教育家尹少淳说:“美术是最具有人性意味和最具综合性质的人类活动之一。”传统应试教育理念不仅束缚着众多知识性学科的教学,也影响着如美术等艺术性学科的教学,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认为美术课就是让学生“学会画图画”。实际上,美术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我国《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发展学生审美能力”,以及“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
1.1 美术素质教育呼唤创造性教学
高中美术课程纲要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形态,改变以往的学科本位,在美术课堂中体现知识的综合性与均衡性。美术教学的综合性与均衡性是指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结合,即重视不同知识间的整合利用,发展学生均衡的智力结构。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方面,美术素质教育立足于强化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锻炼交流与合作能力,突出教学实践功能,培养学生美术创新素养。
1.2 美术素质教育主张人文精神培养
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文化价值观,美术课程无疑是人文课程,它不单是美术技艺的展示,还是人类精神文化的结晶,蕴含着人类情感的释放与交流。高中美术素质教育要求展现了当代全新的教育理念,即使教育关注学生人格与人性,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看待世界万物的思维方式。美术作为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载体,已成为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
1.3 美术素质教育重视审美情趣的提升
我国《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专门设置了美术鉴赏教学内容,将其定义为运用感知、经验与知识,理解美术作品的表达内涵,获得对美术作品的基本判断与审美享受的教学过程。审美教育与素质教育不可分割,传统智力训练在素质教育中表现为一种逻辑认知思维,而审美教育则侧重于学生的情感性体验,使学生在美的规律中获取美感与生活情趣。美术在创造直接的可感知的美的形象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通过熏陶、感染等基本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人性需求,是学生心理素养与情感素养教育的主要渠道。
2 多媒体应用在美术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随着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已普遍应用于美术教学领域。多媒体教学体现了技术与人的关系,为美术教学形式与内容带来重大的革新。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使美术课堂围绕多媒体课件展开,既改变了传统教学手段,又优化了教学课程,从以下三方面体现了美术素质教育的核心精神。
2.1 多媒体应用与美术实践创造
高中美术素质教育的创造性教学模式指向学生在美术课堂中的实践创造,现代多媒体教学软件具有直观性与形象性特征,强化了美术教学课堂创设教学情境的质量与效果,提升了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文本、动画、声音与图像的结合运用,让学生在听、看、说、画中观赏美术作品、讨论美术认知、发现美术问题、锤炼自己的画笔,使教学过程极具交互性,扩大了学生的教学参与度,启发与锻炼了学生的美术创造思维与动手实践能力。
2.2 多媒体应用与美术人文熏陶
美术教育应让学生当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教育纽带,以“思”为教育核心,以“生活”为源泉,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在美术学习活动中受到熏陶、启发、激励。高中美术素质教育的人文精神培养基于学生在美术课堂中获得的人文熏陶,多媒体教学通过技术环境,充当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信息组织与传递角色,建立在人机关系上的教学信息传递过程体现了新的特征。一方面,多媒体应用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具有资源摄取的丰富与便捷性,有利于人文学科之间的互补与整合,为培养学生均衡的人文知识结构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多媒体应用比起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时空的开放与灵活性,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促使学生在广泛的人类历史文化时空中自由获取教义,接受人文熏陶,发展健康身心。
2.3 多媒体应用与美术审美鉴赏
高中美术素质教育对审美情趣的提升立足于美术审美鉴赏教学,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帮助学生感知美术作品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一方面,多媒体应用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系统,多感官的激发有利于构建学生主动自发的学习感知动机;另一方面,多媒体对鉴赏材料的呈现方式更具艺术感染力,而艺术感染力是唤醒学生鉴赏情绪,形成学生审美体验的关键力量。在美术审美鉴赏中,多媒体可以说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如很多世界著名美术作品,通过书本图片或者教学挂图,很难让学生全面、直观、深入地去感受作品的魅力,但利用多媒体技术,充分结合声、光、色、影,能让学生获取更深入、更切实的审美体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3 高中美术素质教育中的多媒体应用策略
3.1 多媒体在高中美术创作课堂中的应用
在高中美术创作课堂中应使用多媒体软件改变美术课堂的创作技巧展示方法。高中美术教学内容的缺乏,即展示素材的单一性限制了教学本身,不利于提升学生对美的创造力。因此,多采用多媒体软件,使图文声像并茂,能有效改变美术创作技法的直观形态,比如对Photoshop、Authorware、Flash、PowerPoint等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综合应用。
3.2 多媒体在高中美术学科整合中的应用
虽然高中美术学科容量增加了很多,但单纯的课本知识依然极为单薄,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通过整合应用多媒体课件,能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提升知识的共享性。高中阶段,学生的知识容量猛增,构建知识的交互渠道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时代计算机成为美术教学的新媒体,将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基础,有机组织美术与其他学科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知识的横向拓展,提升学生综合人文素养。比如在分析美术作品创作技巧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使美术知识与历史知识通过多媒体课件合二为一,突显美术学科的人文思想内涵。
3.3 多媒体在高中美术鉴赏课堂中的应用
在高中美术鉴赏课堂中应采用多媒体技术增强美术鉴赏的感染力,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实现美术作品与学生的情感交流。高中美术作品鉴赏课堂要求教师提升PPT课件制作的水平,在追求感官效果的同时也应过滤掉无用信息,使学生在美术鉴赏过程中不至于“眼花缭乱”,分散注意力。另外,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强美术视觉效果是强化艺术感染力的有效途径。比如Photoshop中的艺术笔触就能呈现碳画、浮雕、水彩等不同的艺术效果,而使用马赛克功能可以使作品失去具象,展现抽象构图。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有针对性地对作品进行变化,提供对比欣赏与优质的精华部分展示,对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具有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课堂新标准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美术教育 人文精神 培养途径
美术自身就是一种美的创造活动,作为一种视觉艺术,是在时间与空间的维度中进行着的艺术实践活动,它通过创造艺术作品来表达人的情愫,通过特定的色彩来记录人们对于过去的记忆和情感,运用艺术的美来呈现人类对于未来的憧憬和向往。美术作品是人类文明的发展的一个载体,是对人类人文、历史的展现,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认知。在当前学校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的大局下,美术教育作为真善美的培养和传承的重要方式,理应担任人文精神培养的重任,依靠对美的技术笔法和艺术家情怀,来营造一个人文精神培养的有利氛围,真正传达人文精神的真谛,培养下一代高尚情操。本文从人文精神的内涵出发,在分析当前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缺失的基础上,阐述了加强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对于美术教育的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1]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及与美术教育的关系
1.人文精神的内涵
所谓“人文”,是指人类文明区别于蛮荒时代的重要特征,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标志。它与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向对立的一种事物,它的核心是人文精神,是体现在人们的思维、言行中的某些观念、价值理念、人格尊严、审美情趣和信仰等等。人文精神注重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强调人存在的尊严、道德,关注人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强调人与人的平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物的共荣共生。它具有一种寻求真善美的干劲,也表现为寻求自由的情怀。
2.美术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美术教育是美术传承和美育培养的重要方式,它美术老师是通过教学手段让学生逐步掌握美术专业基础知识,培养美术专业技能的一个过程。它可以实现学生在对美术技巧进行习得的同时,来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艺术素养,通过受教育者对美的发现、思考和理解,来不断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来创造美、体现美和塑造美。美术教育的主要职能是通过教育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美术基础知识,了解美术各个流派的基本特征,各位美术大师的技术特征,各个区域和地域及时代的美术作品形式等。同时,也着重培养学生的美术技能,以及美术综合能力,诸如想象力、理解力、鉴赏力、创造力等综合品质。因而,美术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发挥着培养人,启迪人、关注人的特殊作用,对于人文精神的培养也起到至关重要的意义。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可以实现受教育者综合素质提升的前提下,达到陶冶情操、提高生活情趣、提升人文素养的目的;同时,也能够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潜质,提高对艺术之美的追求,提升对美的创造能力。因此,美术教育与人文精神存在重要关系,不可割裂,美术教育不仅是传授美术知识和技能,更是引导去发现美、学习美和创造美的一个过程,它的关键是让受教育者能够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内在文化素质。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渗透着人文精神的学习,是一种文化教育活动。
二、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的不足
1.思想陈旧
长期以来,美术教育教学思想仍旧不能跟上时代的节奏,顺应时展要求,仍较为陈旧。片面认为美术教育的核心和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受教育者的美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忽视了美术教育应有的提高受教育者人文素质中应有的重要作用。以至于学校在美术教育专业设置中缺乏对于受教育者人文素养培养和提升的具体课程,老师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方面也较为轻视,总认为自己只需教好学校设置的专业课程就达到了目的,发挥了作用,对于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通过自己的课堂就能有很大提升的,由于抱有这种思想,导致老师在课堂中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的意识淡薄。同时作为学生,由于背负升学、就业压力,往往不能全面考虑自身发展,而是顺应市场需求,总想触类旁通,多接触市场需求量大的设计等方向,以便于谋求好未来。这种陈旧的教学思想和学习态度,对于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方面明显缺少。
2.缺乏联系
当前美术教育中暴露出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美术教育过分强调美术专业化,而淡化了各个学科之间的相关性,忽视了学科之间联系。美术教育不只是对于美术单个学科的学习和训练,而是需要其他学科体系的相互联系和综合。美术教育涉及美学、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等多个学科的相关知识,其知识体系和知识框架不是仅仅有一个学科就能够实现的,而对于学习者来说,他们的知识结构也不能单纯地是美术一个方面,应该具备文学知识、科技知识、哲学、艺术等多种知识,这样才能培养出素质全面的学生。否则,在缺乏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学习培养的学生,其美术知识再健全,技能再纯属,也是缺乏思想和意识的作画机器,他进行的创造过程不是人类人文思想的体现和艺术的结晶,而只能说是没有深意的肤浅作品。[2]
3.方法单一
当前美术教学的方法单一,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亟待更新。长期以来,美术教育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侧重于技能和技法培训,而忽视对学生人文知识的培养,因而,教学手段方面,也就更多地表现为课堂上注重对于知识点的讲解过程和具体方法技巧的讲授过程,往往是对于知识进行教条式地讲述,对于技能画法的统一示范。一是单纯地讲授,缺乏个性化地引导。往往老师在课堂上统一讲述和示范,对于每个学员缺乏针对性地指点和引导,另外,更缺乏对于每个学员具体作画的人文情趣的把握和指导,仅停留于知识和技巧层面。二是仍单纯借助于传统教学设备,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当前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高度发展,各种创造方法也层出不穷,但在美术教育课堂上,教师仍然很少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进行美术创造的方式的讲授。而最多是借助于PPT演示以下美术专业基础知识而已。[3]
4.实践脱节
纵览古今,凡是称之为大师的美术人物,都是经历了世事沧桑,历览古今中外,深谙世事人情,而很少是闭门造车,两耳不闻窗外事而创造出艺术巨著,成为文化巨匠而名垂千古的。美术的创造需要源自于生活,源自于生活中长期的文化积淀。因而,美术教育需要紧密联系生活,结合实际,勇于实践。然而,当前的美术教育中明显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学员们明显缺乏对于生活的思考和体会,没有形成真知灼见,不能锤炼心境,就不能体现在艺术创作上。当前美术教育虽然强调训练和写生,往往学生们都是在画室内凭感觉作画,或仅凭景物在眼睛中的映像来反映生活,因而反映在作品中的就是肤浅的图像,不可能有生活的真谛,更不会有深刻的人生内涵。
三、加强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
1.开拓视野,提高思想认识
为了有效地在美术教育中加强对人文精神的培养,需要各方来提高思想认识,注重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真正开拓视野,提升境界,推进美术受教育者整体素质的提升。首先,学校管理者需要适当增加提升学生人文精神的相关课程的设置。从制度和学科上提供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的保障。其次,对于美术教育者来说,他们应该提高思想认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另外,作为学生本人也应该提高对自身文化修养提升重要性的认识,从整体素质提升出发,来谋求未来更好地发展。
2.加强联系,整合学科资源
在美术教育教学中,不能孤立地教授美术专业知识,而不去联系和综合其他相关专业知识。需要不断加强各相关学科的联系,让学生在学习美术和美学基本知识的同时,能够同时兼备教育学、心理学、哲学、文学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以有效提高美术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优化他们的知识结构,增强人文精神和艺术情操。
3.更新方法,探索科技手段
在美术教育中,要摒弃传统的教条讲授的方法,克服统一讲解而不能针对性和个性化教授的弊端,积极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探索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提供多元化教育教学服务。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来演示各个艺术作品的魅力,同时也可以动态展现各个艺术创作的过程,也可实现对创作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来有利于受教育者审美情趣、人文精神的培养。
4.联系生活,注重人文体验
美术教育应积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感受生活,通过自身经历来获取生活经验。应要求学生们在每年都抽出一定时间,亲自深入到社会基层,深入到人们群众之中,通过自身观察和感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体味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真正历练身心,才能通过生活这一艺术之源泉来创造出美的作品。
参考文献:
[1]沈语冰.20世纪艺术批评[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
[2]杨立梅.综合艺术课程与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王媛.论在美术新课改中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性[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3).
一、探索与创作。上好每节艺术课,挖掘作品中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对任课老师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因为美术本身就是一种极高的人文情怀和文化底蕴相当丰富的艺术门类。它更多关注人的精神境界,应当说美术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极好教材。老师们在教学中更多的是关注美的熏陶,把教学内容中那些最富美感,最具艺术感染力的亮点挖掘出来,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去感悟美、发现美,从而形成一种积极乐观的求知态度。关于这一点,我认为应从六个方面去教学。
第一,让学生了解美术与社会的关系。美术是一种艺术,它来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即美术必须建立在对社会的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的,但美术作为一种艺术是对生活的加工和提炼。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
第二,发挥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创作。美术是表现和激发学生创造才能的最佳方式之一。美术活动最能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来感受生活。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感相联系,将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体验与艺术家对它们的表达联系起来。尝试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表达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或将自己对生活和美的理解写进美的成长记录里。
第三,联系社会:找出美术与社会的结合点,运用恰当的方式和技法表现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和看法。了解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发展,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生产、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学会分析、综合和评价的思维技能,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使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摆脱物质利益的束缚,并具有文明感和历史感。
第四,结合实际,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表现相同的题材。未来社会需要具有探究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人才。通过建立在广泛的社会、文化情景中的、以美术为主体并联合其它学科部分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在新情景中探究,发现与美术有关的问题。由于美术教育具有人文性质,因此美术学习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美术自身的领域中。需要在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架起桥梁,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美或跨越美术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与探索性的学习,能使学生在良好的时间内比较全面地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发展规律与趋势。
第五,协调合作。事实上,几乎所有的人类文明成果都绝非某个单独个体努力的结果。美术课上有选择地适当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绘画、设计、装饰物等作业,可以使个体与个体在积极的合作与交流中反省,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协作、谦让、文明的合作意识。活动过程中,要求每个学生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彼此积极支持和信任,主动沟通和交流,圆满完成集体学习的任务。学生在小组交流活动中打动着彼此的心灵,表达着彼此的情感和人文追求。
第六,游戏与教学相结合。“游戏”是人的天性,是人最自由的状态之一。游戏教学具有愉悦性、趣味性,符合学生的年龄和身心特点,而且其生动活泼的形式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游戏式教学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游戏形式,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不能为了单纯追求学习者内在学习动机的形成而流于形式,降低了美术课程的学科性。此外,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又是游戏的参与者,教师尽可能地一起活动、平等交流。
二、审美与辩证。在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使每个学生能通过美术教育了解艺术的价值,重视艺术作品和文化,提升生活素养。通过各种美术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美术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从而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三、文化与内蕴。校外美术教育力求使每一个学生了解每种艺术的发展脉络及其风格流派。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提高鉴赏能力,尊重科学与人格,扩展艺术视野。
关键词:高等学校;美术类专业学生;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4-0027-02
高校美术类专业对学生的教育未必一定要唯“专业”至上。艺术人才应该具备多项才能,应该是拥有丰富知识与生活经验的人。在保持专业水准的同时,设法使学生增加一些人文素养或其他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丰富美术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应是我们美术教育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重要方面。比如,在学中国画学生的学习中加入对我国古诗词歌赋的学习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中国画从唐代开始就有诗画结合的传统,所以中国画的画家如果没有较好的文学与书法修养,那么他就绝不能创作出一幅完整的中国画的画作的。
一、高校美术类专业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必要性
1 美术是人文学科之一,美术作品要传达的是人文精神
一般认为,人文学科主要指文学、艺术、历史和哲学等,实际上社会学、法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也属人文学科。高校美术类专业作为艺术类学科中的门类之一,它当然也是人文学科。美术作为视觉文化的一部分,它本身就是为了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而诞生的。美术作为视觉形象,它是历史与文化传承的媒介,是对人类文明演化过程的展现。在众多的人文学科中,美术具有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陶冶人的情操的特点。美术的这个特点是其他人文学科均不具备的,其他人文学科如文、史、哲等,主要是通过丰富的文字描写与辩证的说理等来启迪人的智慧、丰富人的思想的。
美术与美术作品是人类文化的结晶。美术所传达的讯息常常能够提升人们的直觉、推理、联想与想象的能力,能使人们分享到来自于生活的思想和情感,并使人从中获得认识,从中建立起自己相应的价值观。因此,美术具备一切人文学科所应具备的特征,美术在人文学科中发挥着它的特殊的人文教化的作用。
2 目前高校美术类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普遍较低
目前,我国高校美术类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普遍较低。较低的表现主要是:学生的知识面窄、文化知识匮乏、对美的理解与认识不够、缺少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及对社会问题反映冷淡等。
在知识与文化方面,目前高校美术类专业的学生不仅对丰富的学科以外的知识不感兴趣,甚至对本学科中的文化课的教学也采取一种应付了事的态度。比较典型的事例是,有的学生甚至把比如美术史等必修类课的学习也当做是一种负担,不仅不去深入研究,甚至连考试都会“挂科”。至于对其他如文学、美学和音乐等课程,不少学生更认为没有学习的必要。这样,当他们毕业走人工作岗位以后,当他们要面对的是有较高或较丰富的文化内涵的设计和创作的要求时,由于自己的文化底蕴薄弱,所以就往往会使作品落入俗套,缺乏深度。
美术类专业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其心理状态、审美境界和人生态度与他们已具备的专业技能和学习经历不相匹配,这也影响和制约着他们向高层次的发展。使人无法想象的是,目前不少学美术的人竟不知道什么是美,不知道怎样来欣赏美,所以就更谈不上怎样去表现美与创造美。这些人还较普遍地对时事缺少关心。至于在逻辑思维、辩证分析和科学判断等方面,他们的能力更欠缺,他们在面对社会问题或人生难题时,往往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样,他们的美术作品,要么与时代的发展相距太远,要么就是只会表现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琐细现象,从不涉及大的社会问题。他们不明白,一件真正可以传世的艺术品的诞生是离不开自己所处时代也离不开严密的哲学思维的。
美术作品应反映一定的历史和文化,应反映一个人的人生态度。但是,目前很多美术类专业的学生由于忽视了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所以就使其美术作品或设计作品中所反映的内涵极度地贫乏。美术教育中的人文素养教育的缺失已严重地影响了高素质美术人才的培养。
3 高校美术类专业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意义
艺术名家中不乏具备多方面修养的人。达・芬奇所涉猎的领域就涉及到了14世纪的所有学科,以至于自认为绘画并不是他太擅长的一门艺术。19世纪浪漫主义的绘画大师德拉克罗瓦从小就接受了来自于家庭的良好的音乐教育,成年后与作曲家肖邦成了密友。可见,高水平的人文素养是艺术家成功的要素之一。
人文素养教育有助于美术类专业学生理解其专业领域的知识,有助于他们学习和掌握专业技能,从而更深层次地推动他们在自己专业领域的发展。较高的人文素养还能使他们更懂得人的生命的价值,从而重视健康,珍爱生命。这是因为,人文素养的提高能使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能使他们有一种恰当的生活方式,能使他们采取合理的办法来应付或承受来自于外界的种种困难和压力。所以,人文素养教育是培养美术类专业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一环,搞好人文素养教育可使学生弥补起其入学时在文化上的缺陷。对美术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加强对他们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同时,再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就能使他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古代的艺术,也可以使他们能更好地领会当代的艺术。
二、中国当代高校美术类专业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中应包括的内容
1 文化素养教育
人文素养教育中的文化素养教育应包括文学、艺术、哲学、法学,还应包括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学和人类学等比较广阔的领域。如此多的内容,对于美术类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想使他们都能全都有所涉及是不可能的,所以就要有所选择,或有所侧重,要根据学生所学专业来确定他们要学习的内容。比如,学习国画的,可以学一点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学一点中国古代著名的诗词歌赋;学习油画的,可以学一点西方的哲学与经典,可以对影响西方现代艺术形成的西方哲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学习设计的,应了解现代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应对现代设计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的西方现代文学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同时掌握大众消费、经营管理和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2 道德观念教育
道德观念中包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也包括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及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树立。崇高的道德情感的确立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它会成为一个人前进的动力,甚至成为创作的源泉。不能指望,一个在精神上匮乏、一个对人对事对生活毫无激情或毫无同情心和责任心的人,他在艺术上能有什么作为。社会需要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这样的人,他能用一颗滚烫的心去感受、去体悟和去表现丰富而多彩的生活和复杂的人性。一个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只有具备了人文情怀和人文素养,他的艺术技能才会是有根的。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我们的道德观念的教育应以家庭观念的教育为核心,然后由爱家推及爱国。
3 审美情趣教育
在对美术类专业学生进行的人文素养教育中,我们应特别注重让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与生活中去亲身体验、用心感悟那些高尚而高雅的情感。真切的情感产生于真实的生活。如果学生在生活中不能实际地去实践自己的人文情怀,那么他们从书本上或艺术作品中所学到的人文知识,就将是肤浅的、缺乏根基的。生活中到处都有美。对这种生活中的美,有些人能够发现它,有些人对它则熟视无睹。因此,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的教育,应善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去发现和体会生活中的那些散发着无穷魅力的人文素材,从中认识美、欣赏美,进而学会创造美。
三、高校美术类专业学生提升人文素养的对策
1 高校美术类专业的教学计划应向人文方面倾斜
在现实社会条件下下,学生人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不能仅靠学生的自觉,必须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甚至必须改革学校的课程设置。首先,学校应增加人文修养类课程。增加人文修养课程是弥补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文化素养先天不足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采用这种方式,由于涉及的范围比较大,所以在短时间内加以实施就有困难。其次,在课程设置不变的情况下,设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使教师在课堂上能向学生渗透人文素养教育。比如,在理论课教学中开设美术欣赏课程,借此丰富学生对人文知识的了解。再如,在专业技法类课程中运用课上交流或课下留学习任务的方式,促使学生重视人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如此,通过教师的引导,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就可以使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良好的人文氛围之中,就可以使学生的人文素养逐渐有所提高。
2 强化高校美术类专业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
营造一种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是提升高校美术类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为达到这个目的,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进一步挖掘校内外的人文教育资源,比如邀请校内外的名人、专家给学生举办人文讲座,借此强化美术类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二是积极支持学生社团尤其是其中的人文社科类学生社团的活动,借助这类社团活动活跃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三是增加学校及学校周边地区的文化建设,合理设置人文景观,同时加强对校园内部商业网点的管理,避免过于浓厚的商业气息冲淡校园内部的人文氛围;四是大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走入社会,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将他们对人文素养的认知和情感转化为自己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