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景观工程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发现;保留;改造;提升
中图分类号: TU984.18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01.055
1项目背景及现状分析
1.1项目背景
本案位于红石公园的南端,红石公园始建于1987年,代表着20世纪公园的典范。而此次设计将传承古典园林的精髓,融入新型的重视景观元素,寓意着时代的传承与发展,是重要的城市景观展示平台。
1.2规划建设内容
莱芜市红土河景观提升工程位于鲁中大街以南、鹏泉大街以北、长勺路以东。北临红石公园,东靠新东方华庭居住区。项目总设计面积为31248.7平方米,其中水体面积17240平方米,绿地面积13768.7平方米,公共卫生管理房两座,面积为240平方米。
1.3项目现状分析
1.3.1劣势 现状设计地块只有一个景观入口,并且入口较小,无明显标志物,不能满足人流量需求;现状地形地貌错综复杂,该地块两侧地势高而中间水系低,高差达到7米。驳岸以规则式硬质驳岸为主,形式较为单一;没有明显园路,生活垃圾泛滥,场地大部分地被植物无人管理,杂草丛生;河道水生植物分布不均,参差不齐且品种单一,水污染严重;有石板桥2座,硬质铺装场地1块,形式陈旧。双亭基础一个,未建设完成,较破旧。
1.3.2优势 原有高大乔木保存较好,冠幅饱满,树形优美,丰富的树种和景观组合,植物利用价值高;尽管水污染严重,但是水资源较为丰富,加以处理可提升景观;原有驳岸部分较为完整,可直接利用,园内湖石姿态优美,可改造为湖石驳岸;原有陈设,如平板桥、拱桥、双亭基础,亲水性佳,直接改造可降低成本。
2规划总体思路
秉承“自然的、生态的、健康的、休闲的”思路,将公园设计成为丰富多彩的亲水休闲水景园林。在此基础上挖掘“富有莱芜地域风情与民族民俗风味的”元素,营造出“世外桃源”的意境。
3规划构思原则
注重景观的均好性,作为以水景为主要特色的园林,重点是扩大水系的延伸范围,达到每一个组团、每一个景点都有水景,即有水可看、有水可玩;控制水面面积,缩小湖面及大型水景的体量,景观以小巧、别致为主要特色;注重水景的多样化,使不同风格的水景遍布整个游园,以营造丰富的水景园林特色;增强水景的可参与性,可直接亲水,而不是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同时注重亲水的安全性;加强景点之间的有机联系,以道路和主要水系为主线,形成明显的景观序列,贯穿整个游园。其中的每个景点相互呼应、相互衬托,同时又各具特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整个游园的景观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水景为主,同时充分利用声音、色彩、质感等景观要素,营造丰富多彩的景观特色。
4总体布局与总体景观设计
4.1功能分区
根据场地的特色,公园总体上可分为南北两个部分(以沁芳廊为界),北部具有明显的城市肌理和功能性,集中体现实际的文化内涵;南部则以自然的水、草、树林空间,南北对比,而又有呼应,中间的水面成为南北两部分分割和连接。根据具体功能,公园分为入口景观区、滨河景观区、安静休闲区、亲水活动区、自然生态区、娱乐休闲区等六大功能区。
4.2道路系统
充分利用原有水面,沿原有河道分为河东、河西两条主要园路,北部由沁芳廊连接两条主路,南部由凝香亭衔接两路,使主园路环路贯通;北部地势高差较大,连接主入口广场和园区的道路,以台阶步道为主,与传统造园手法完全不同,也不同于西方形式造园手法。多采用台阶和休息平台,形成自由简洁、生动明朗的现代风格;南部为自然式、流线形道路系统,与北部形成对比。同时有凝香亭横跨水面,将东西园路相连接,与北部相呼应。
4.3广场
由于本地块特殊的地理位置等原因,设计北部入口广场两个,南部一个,中部一个,四个入口广场各具鲜明主题和特色,分别为清韵广场、湖山在望、疏影春晖及浮香揽胜。在满足居民休闲活动的同时,挖掘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体现了莱芜市特有的人文精神。
4.4建筑
园林建筑主要有北部的沁芳廊及南部的凝香亭,结合具体环境,均为古典造型。两组建筑都跃然于水面之上,轻巧而又不失稳重。既满足了交通要求,又给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北部木栈道横跨水面,蜿蜒曲折的造型不仅给人以巨大的视觉冲击,而且还通过鲁中大桥,使原有的红石公园与该设计地块有了较好的衔接。园区内有红石假山、景石、石鼓、石书等标志性小品,雕刻文化名言,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当地文化,较好地将环境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在一起。
4.5绿化
1.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规划的原则
1.1因地制宜原则
现代城市公园在做景观设计中应该充分重视因地制宜这一设计原则,以当地传统文化习俗以及当地人的审美喜好为重点,并在设计过程中,以场所本身的自然条件,包括阳光,地形、植被类型,以及水土环境等都充分容纳进入设计当中,使整个公园以一种和谐自然的姿态健康运行。所以在做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规划时,应该本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的原则,设计出更符合生态化的场所,比如采取适合于本土的树种,这样就大量减少了后期的管理成本和维护成本。因地制宜也可以定位为地方性原则或本土化原则或适应性原则,即强调自然景观的和谐、稳定,即使是人为地设计必须适合其原有生态结构,使人为引入的景观元素带来的负作用最小,以保证整体景观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以及多样性。
1.2整体规划原则
城市公园是一个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应当注重保持其发展的整体性和多样性。景观规划要从城市的整体出发,以城市的空间目标与生态目标为依据,考虑公园的选址、性质和建设规模这些主要条件,采用适宜的景观规划方式,使城市公园与整个城市格局协调有序,从宏观上真正发挥城市公园景观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塑造城市形象、优化城市空间的作用。
1.3以人为本原则
现代城市公园最大的一个特点是体现人与自然的充分和谐交融,因此在做景观规划设计的时候应该充分重视以人为本这一原则,强调人与环境的双向互动,强调人在公园中的主体地位,而不能单纯为了满足漂亮的景观设计样式而设置若干障碍物,如华而不实的小栅栏等等。总之,现代城市公园设计中应该显示出对人的理解与关怀,各项设施的布局应该强调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从而使环境更加宜居。
2.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要点
2.1规划布局形式
1)规则式布局:城市公园尤其是北方的城市公园尤其讲究轴线对称这一特质,强调对称的美感,以显示出整齐、开阔的气势,在布局规划中多采用几何形体。如古希腊、古罗马的西方古典园林,通过规则式样与建筑相协调,体现了秩序、规律、均衡协调的美感,还有北京天安门广场一侧的中山公园,整体对称、浑然一体、气势磅礴。
2)自然式布局:在某些受限于自然地形地貌条件,以及必须服从于特殊布局要求的城市公园,应该采取自然式布局的规划模式,尽量与所在地的自然地形、周边建筑以及整体的环境条件相匹配,强调灵活布置这一手段,在主题与重点方面不要拘泥于硬性的规定,多采用不规则的几何图形和自然式布局。如我国古代的无锡寄畅园、苏州留园、北京颐和园等等,都是这类自然山水式布局的代表之作,其布局崇尚自然,一切以自然至上,不拘泥,不勉强,主题多样,隔而不塞,曲折萦回。
3)混合式布局:这种布局模式很通用,尤其是一些综合性的或者大型的城市公园应该采取这种布局模式,即整体景观规划在追求对称、相似的同时也要满足于一些必要的变化,即在细节处或者不好安排的地块采取自然式布局模式,追求曲径通幽、欲扬先抑、活泼玲珑等特殊效果,由此取得更加和谐的景园效果。
2.2功能分区及建筑小品
1)“闹”,即文化娱乐区:这部分在现代城市公园规划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文化娱乐区可以设置游乐场、舞池、旱冰场、画廊以及游泳池等公共设施,人流较为密集,因此应该尽量设置在公园的出入口附近。另外,由于这部分建筑和设施比较多,应该合理分割空间,尽量减少互相干扰这一问题,比如可以巧妙的利用假山、灌木以及土丘等隔离物,这些自然景观能够很好的与周边人文环境进行融和,从而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和价值。
2)“静” ,即安静休息区:这部分应该作为公园的重点来对待。游客总是喜欢在静谧的公园里读书、观赏和休闲的,因此大片的树木、较为复杂的地形以及山山水水都是公园规划应该利用的主要项目。在具体的设计中,各类景观设施应该尽量分散,保证合理的密度,强调浅淡的色彩,可利用山石、水体、花草树木、雕塑等等创造“曲径通幽,步移景异”的景观走廊,这样游客就可以放松的在这里散步、聊天、赏景、喝茶、休息了。
3)建筑小品:即公园中供休息、装饰、照明、展示和为园林管理及方便游人之用的小型建筑设施,体量小巧,造型别致,富有特色,并讲究适得其所。目的就是充分满足游客的各类需求,使游客在这里真正做到放松自然,方便。主要有五种类型:①休息性小品,如各种造型的靠背园椅、凳、桌和遮阳伞、罩等;②装饰性小品。如喷泉、花钵、饰瓶、香炉、水缸,各种景墙、景窗等;③照明小品。园灯的基座、灯柱、灯头、灯具等;④展示性小品。如导游图板、指路标牌、景点景物动物说明牌、图片画廊、布告板等;⑤服务性小品。如为游人服务的饮水泉、洗手池、公用电话亭、时钟塔等;为保护园林设施的栏杆、格子垣、花坛绿地的边缘装饰等;废物箱等。这些各式各样的建筑小品穿梭于现代城市公园中,无疑是妙不可言的亮丽风景。
3.结语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的一个地标性代表建筑,总是能够获得不少的关注,它无论是在象征意义上,还是在实际功用上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当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在不断加速,今后的十多年里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将会有更多的人涌向城市,在我国更是如此。人们将越来越追求更高、更好的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城市公园对于城市景观规划有着重要意义和影响,因此这项工作丝毫马虎不得,我们规划和园林建设部门的相关研究人员和施工人员务必要拿出全部的责任心和热情,加强城市公园景观规划的规划和实施力度,促进城市化的快速和谐推进,不断创造更宜居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刘桂林,赵强,章淑辉. 城市公园的设计理念和生态建设[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22).
[2] 周媛媛. 现代城市公园景观空间设计研究[J]. 中华建设,2008(09).
城市环境地质学是环境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应用地质学原理、方法和地质资料对城市地区、城市密集区、城市群地区进行规划、管理和治理的一门学科。其主要内容为城市建筑环境,地基的稳定性调查与区域稳定性评价,供水条件的调查,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处理,建筑材料矿产的圈定,废物排放、水土污染等问题及其处置,以及与城市地质环境有关的其他问题的研究。
一.城市环境地质问题
(1)水资源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与人口的增多,城市供水量也再不断的加大,城市的水资源也对城市发展有所影响。由于水资源的逐渐匮乏,从而引发了诸多环境问题,既而才受到世界的关注。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许多城市都出现了地面塌陷、路面沉降、饮用水源枯竭、海水倒灌等现象。供水资源与供水条件的保护,主要在于地下水的水源选择、分析、评价;地下水的合理开发、保护、管理;地下水科学的调节利用。因此,利用工程地质学对城市的水资源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评价,制定合理、科学的城市规划方案,既可以节约资金,也会对水资源保护,起到关键的作用。
(2)城市垃圾
城市垃圾主要分为生活垃圾、工业废料。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人口的增加,从而生活垃圾与工业垃圾迅速激增,成为了城市的一个直接的或潜在的危害。垃圾所产生的危害会对地表产生污染,改变土地性质等,从而引发植物的枯萎,水源遭到破坏,大气受到影响,酸雨的形成,既而形成连锁反映,对人类的生活、财产造成严重危害。
(3)地基问题
地基的勘察不要有:岩土体结构、物理化学性质、微地貌、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我国软土分布在国内沿海城市,特殊土的分部具有区域性特质。软土有空隙比大、强度低、松软、压缩性高等特点,由此对于施工与软土层上的工程项目经常会出现一些质量问题,例如地面裂缝、墙体开裂、建筑物不均匀沉降、桩基位移、基坑边坡塌落等。而地下水发生变化时,易改变土壤的物理力学性质。既而查明地基土质的物理力学性质、结构特征、水文地质等条件至关紧要,由此才能保证建筑的使用安全、地基的稳定性。
(4)旧城区人为因素
在旧城区内,热力场、重力场、地电场、声场、辐射场、地震效应场、地磁场等自然物理场,将受人类的经济活动、资源消耗等人为因素影响而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到水资源、大气圈、氧气含量等自然环境问题,危害旧城区内所有生物的健康。
二.工程地质的流程、方法
(一)工程地质调查绘图:环境地质图与工程地质图,都能很好的反映出工程环境与地质环境间的关系,从而模拟真实情况。
1.依据制图内容,例如工程地质分区图、地质图等。从地质灾害角度考虑,研究、分析与场地相关的地质自然灾害,对其进行评价、研究地质环境所引发的不利影响,从而分析、制定预测防治措施。制图前,需要研究、调查、分析城区范围内的环境工程地质。
2.根据目的,如台山核电站等为某个特定工程提供资料。
(二)工程地质评价
1.隐蔽工程评价。
2.场地稳定行与适应性评价。
3.边坡稳定性评价。
4.工程地质地震评价。
5.河流环境工程评价。
6.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
(三)应用摇感技术
摇感技术在环境工程地质研究与评价时,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具有成图成本低、技术块、质量好等优势,可对区域地质、场地地形、动力地质现象动态、地质构造、河流水质、土地利用等方面情况进行环境检测与环境质量评价,编制各种资料信息图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提升,将摇感技术与计算机相结合,使其更电子信息化管理、操作,既而提高速度与灵活度,提高效率,更方便的掌握各方面信息。
三.环境工程地质的作用
环境工程地质,是一切工程项目施工前的必要条件,是通过工程地质的环境评价、研究、分析,预测不良环境地质作用对城市建筑安全、人类的生命健康的影响及后果,并制定、落实科学合理的应对方案与防治措施,依照环境工程地质学对场地开展全面的、综合的评价,为获得更合理、科学的施工方案、规划设计,提供资料。或以上述措施为前提,预测、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地质的影响,突显人类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破坏与影响,以及经过这些影响与破坏后,反过来对人类生命安全、生活环境、建筑安全等方面产生的危害与影响。例如,山林过度的砍伐,造成山体地质不牢固而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地下煤矿资源过度开发,导致地面塌陷、地下水污染等,实行环境工程地质的主要意图,就是为了防治人类活动对环境质量的过度影响、破坏,同事防治自然环境对人类财产安全的威胁,为合理、科学的利用保护地质环境,提供最有力的依据。当发生地震、洪水、山体塌方等自然灾害时,依据环境工程地质相关勘探、分析、评价后,所做的对应方案,可迅速、及时、有序的开展救援等应急措施。
关键词:城郊型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规划设计;植被特点;景观设计原则
that 城郊型森林公园处在城市市区或郊区,它不同于一般的森林公园和城市公园。就其自身条件来说,城郊型森林公园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一定的生态基础,其森林景观资源丰富度介于森林公园与一般城市公园之间。森林景观是森林公园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因此有必要对城郊型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规划进行研究。出于对上述特点的充分理解和把握,以及考虑到城郊型森林公园用地类型比较复杂这一状况,在对城郊型森林公园进行规划设计时应重点把握森林景观的规划设计[1]。
1城郊型森林公园植被特点
1.1森林资源优势
城郊型森林公园的主体资源往往是分布在山地丘陵或湖泊水库的森林景观和野生动物资源。城郊型森林公园的基地环境与城市中心的一般绿地、主题公园等相比具有相对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风格更具野生性和野趣性。有部分或大部分区域保持了原始的森林生态系统,森林景观及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较高。
1.2森林资源劣势
由于城郊型森林公园处于城市市区或郊区,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它不同于一般的森林公园以景色秀美、风光无限为基础。基地通常受到人为干扰,大部分区域天然次生林消失殆尽,森林景观以人工林、经济林为主,林分结构简单,森林生态功能等级和森林健康也处于较低水平[2]。同时,城郊型森林公园的用地类型比较复杂,通常会涉及矿山废弃地、工业用地、村庄、果园、农田、林地等诸多种类。
2森林景观规划原则
2.1系统性
根据系统论原理,系统的功能大于系统各部分功能的总和。在设计中改变以往植物景观设计中拼拼凑凑,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绿化”方式,通过分析基地特点,对森林景观采取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逐级规划方法,创造整体协调、自然开敞的绿地系统。
2.2生态优先
在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系统协调统一发展过程中,生态系统及其基本规律具有基础性、决定性地位,是经济社会系统及其规律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根本前提。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发展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主要目标,城郊型森林公园以生态保护及生态恢复为核心,因此在对森林景观规划时,首先考虑的应该是生态问题,协调和统筹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2.3突出特色
城市森林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是城市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生命力的载体。城市森林培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景观和文化效能,为城市居民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文化效能是森林综合效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森林景观打造时必须符合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在树种选择及景观营造时要符合栽植地的文化气氛,突出当地的特色。
2.4分期规划
以先绿后景、分步实施为建设方针,突出规划的时代性和前瞻性,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在确保“黄土不见天”的基础上,逐步调整规划区的生态性和景观性。近期遵循先种植后建造的方针,主要进行大面积的植树造林和林相改造。按不同区域植被的生长势和布局情况对其进行不同等级的保护以及植被恢复、重建。中期以完成生态基础设施为主,建设游览道路,继续植树造林。远期在中期建设基础上完善各园区建设,加强各园区联系,形成整体森林公园。
3实例项目研究
3.1项目概况与基地植被现状
照母山森林公园规划总面积约421.80hm2。规划区照母山位于渝合高速路以东,渝北区内高速路与冉家坝之间,属于大竹林—礼嘉组团与观音桥组团之间的隔离绿带之一。是重庆北部新区重要生态绿岛和城市背景,对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形成城市优美天际轮廓线有重要影响。该基地按照《重庆市北部植物园总体规划》实施步骤的安排,在2003~2007年4年时间内,北部新区大礼组团隔离带规划已完成植物园1期主景区建设的初步工作,大量的基础绿化使该区绿化初具效果,环境有所改善,人气有所提升。随着北部新区开发建设力度的加大,山水园林城市、森林重庆建设步伐的加快,规划建设全面铺开。
照母山森林公园规划控制范围较大,主要涉及农田、林地、荒地、居民社会用地、交通用地及水
域。规划区内野生植物覆盖率约占总规划面积的40%左右,主要为泡桐、桑树、刺槐、臭椿、青杠、柑橘、珊瑚树、桉树、麻椰树、构树、黄葛树、慈竹等。地表土壤斑块裸露情况严重,植物景观缺乏统一性和整体性。
3.2森林植被恢复及景观营造方法
3.2.1宏观规划。宏观尺度规划首先注重园区绿地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比如它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功能、它作为城市背景的功能等,其次考虑园区自身绿地的完整,做到先绿后景,分步实施。规划中利用gis技术分类提取出植被分布现状、道路便捷程度、水域保护、视线因子、坡向及坡度6个单因子分析图,然后从生态保护和景观营造的角度对6个因子进行叠合分析,同时以隔离带的气候(风向、光照、地灾、土壤)为基础,利用gis多因子叠加分析技术得到4个分区,并对不同类型的用地采取不同的森林景观营造方法。
一是重点景观林区。将坡度、植被现状、道路三因子进行叠加分析提取出满足坡度小于25%、现状为农田、荒地及交通便捷的区域。该区植被状况较差、地势平坦、交通便捷、景观视线通畅,规划为公园的景观区,植物景观主要是结合功能、景观风格来布置。二是林地保护及改造区。在gis中将园区森林植被郁闭度高、景观效果好的林地提取出来作为林地保护区。将园区植被现状、坡度因子叠加,分析提取出坡度小于25%、现状为荒地及景观效果较差的林地作为林地改造区。对基地中森林景观及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较高的区域采取保护措施;荒地进行补植套栽,营造常绿针阔复层混交林,创建多层次、多季相、多美学效果的森林景观;景观效果差的林地可以先对过于郁闭、老化、杂乱的林分进行透光抚育,改善林地立地条件和卫生状况,再对林下已有的幼苗、杂灌木等有选择地作保护性抚育管护。三是森林水土保持区。将坡度、植被现状因子叠加,分析提取出坡度大于25%的荒坡地带,作为水土保持区。这些区域坡度较大、荒地较多,不适宜进行建设活动,因此把这些区域规划为水土保持区,主要进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多林种多树种优化森林植物资源科学配置,恢复和丰富地带性植被类型。四是森林水源涵养区。将gis缓冲区分析出的水体重点保护区域提取出来作为水源涵养区。该区域利用森林公园内现有的池塘、水库、汇水区等低洼处,选用耐水湿的乔、灌木及水生植物,营造林缘湿地植物景观,对水体进行保护。
3.2.2中观规划。中观规划是在宏观规划的基础上,以生态优先为准则,根据公园的性质、功能、立地条件等对整个园区进行划分,利用划分的结果,因地制宜对各个区的森林景观进行打造。本次规划中的分区结果不仅仅是以功能分区来确定的。一般城市公园的空间布局模式是按功能分区来确定的,但是城郊型森林公园的功能模式应该是以生态保护及生态恢复为核心的生态、使用、美观三大功能合一的模式[3]。这种功能模式要求其空间格局不能仅以不同的使用者和使用功能来划分,而应统一于生态保护和恢复的基本目标。因此,对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进行规划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即以保护、优化、恢复现有的森林景观为主,对适宜的区域进行适度开发,既可以保证用地作为城市的重要区域发挥出最佳效益,又可以快速实现森林公园的雏形,为以后的生态恢复打好基础[4-6]。此次规划为满足森林公园生态、科普、游憩的功能,结合基地现状,将隔离带规划为3个主要片区,即森林游赏区、森林体验区、森林培育区。
森林游赏区是全园核心区域,它分为5个小的景区。规划着重体现人与自然及人与人的和谐共生,以展示各种与人相关的植物为主,如与人类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生活化植物、与文明相关的文化性植物及与气候相关的地带性植物等,进行植物展示与科普宣传。森林体验区主要发挥水源涵养的功能,游人活动较少。该区植物覆盖度较高,在保护原有植被不被破坏的同时通过补植,对原有植被进行修复和改造。森林培育区地势陡峭,是连接交通要道及居住片区与公园的重要区域,为森林公园提供森林景观资源的同时促进片区生态系统稳定,承担城市的防护及卫生隔离功能。该区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植被恢复。
3.2.3微观设计。微观设计则是把植物景观的规划落实到每个小的景区及景点。本项目主要涉及森林游赏区的5个小景区,根据每个区的功能和主题不同,进行不同的植物景观营造。以打造照母山孝文化主题为特色的孝源林为例说明。该区以寻觅孝文化之源为主题,以使游人了解孝文化内涵为目的,以集中展示与孝文化相关的植物为特色,并结合主题建筑营造不同的植物景观,让人们置身于大自然中,了解孝文化的历史文脉。其中的孝文化植物园是以集中栽植蕴含孝文化内涵的植物为主的生态展示景区。园中主要打造“椿萱并茂”(古时以椿树象征父亲,萱草象征母亲),“槐荫留情”(以槐树为主要植物,配以其他植物种类,营造一个关于孝与爱的植物空间),“竹影婆娑”(竹类中有许多种类与中华孝文化有一定渊
源,借竹之名传播孝文化)等景点;再结合基地上的水池,种植一些水生植物。
4参考文献
[1] 兰思仁.国家森林公园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 战国强,许文安,韦强.试论城郊型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j].广东园林,2005(5):21-24.
[3] 邓毅.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 吴秀英,刘海燕.大连湾森林公园生态恢复性规划[j].现代园林,2009(6):11-14.
[5] 王艳,陈东田,侯可雷,等.城郊型森林公园规划中的性质定位[j].林业科技开发,2007,21(1):104-107.
[6] 冯磊,胡希军,罗慧敏,等.城郊型森林公园环境评价及研究——以宜昌市夷陵森林公园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24(3):177-180.forest landscape planning should be carried out from 3 scales,such as macro view,middle view and micro view,so as to promote the landscape quality,and to realize the eco-efficiency and visual effects of the parks soon.
【关键词】 和谐公园;规划设计;特色;原则;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和城市化的普及,全国各地加速发展城市基础建设。公园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开放空间,是市民健康所必需的生态基础设施。公园不仅具有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功能,同时又以其独特的城市文化折射出城市形象,吸引着周边地区的人们前来观光、游览、娱乐,因而还具有城市名片的功能。
一、建设城市公园的必要性
根据长兴岛经济区十二五规划,坚持开发与保护共重原则,把生态建设放在重要战略位置,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打造集约节约用地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示范区,建设国家卫生城区。项目建设用地在长兴岛总体规划用地性质为生态绿地,占地总面积为100公顷。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升城市形象、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需要
长兴岛经济区生态体育公园现状为斜坡山地,场地内拆迁完成,现状为拆迁后破败的房屋,山顶多是荒草地,与周边环境极不协调。本次建设项目即对该区域进行设计,完成后成为长兴岛经济区综合区成熟的公园体系,也将形成长兴岛最大的生态绿地系统。为整个长兴岛综合区提供一个功能完善的生态体育活动场所。
2、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需要
长兴岛经济区生态体育公园位于长兴岛综合区核心地带,处于沿海区域,地质条件较差,海风大,土地偏碱,地表,土壤贫瘠,山坡荒芜。周边小区陆续建成,居民也已入住,长兴岛冬季天干风大,项目位置处于居民区的北部地区,地表的沙石在大风作用下,形成扬尘,给周边居民环境造成恶劣影响。项目建成后能改善城市面貌,给综合区的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3、大力提倡可持续发展、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带动周边项目开发建设的需要
项目的建设既考虑当前综合区居民生活的需要,又预测了综合区城市发展的需求,满足长兴岛综合区未来发展的规划要求。目前现状周边居民区没有体育活动及生活休闲的场所,长兴岛经济区生态体育公园的建成,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空间,随着公园的不断完善,对综合区的生态改善效应将逐渐体现。
二、城市公园的功能及类型
公园一般是指由政府或公共团体出资建设经营,供公众游玩、观赏、娱乐的公共园林景观绿地。有着改善城市生态、防灾避难等作用。我国城市公园一般分为综合公园(市、区、居住区3级)、专类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儿童公园等)、花园(专类花园等)3种类型。
此外,还有一种较为特殊的带状公园,是指沿城市道路、城墙、河岸等设置有一定游憩设施、公用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带状绿地。
三、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公园是一种为城市居民提供、有一定使用功能的自然化的游憩生活境域,是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是城市居民的主要休闲游憩活动场所,也是市民文化的传播场所。公园规划设计除了符合国家有关规范的要求外,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人为本
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建设“以人为本”的城市由此成为新的城市理想。其本质意义,在于确立了人的全面发展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的核心地位,表达了人们要把城市从经济舞台变成生活乐园的期盼。
长兴岛经济区生态体育公园打造8万平体育运动主题公园,设有4个篮球场、2个小型足球场、4个网球场、2个羽毛球场、2个排球场、2个儿童活动区。对整个山体,采用自然放坡绿化,常绿与落叶树种结合,打造自然生态山体绿化,一年四季呈现不同的季相景观。公园设计停车位500余个,5米宽防火通道3000米,采用暗红色透水混凝土铺装,设计为慢跑步道,并设置三处卫生间及公共服务设施。
2、地方特色
城市公园不仅是塑造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空间,更是一座城市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载体和表征,是城市记忆的一部分,应该充分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即社会特色和自然特色。
(1)城市公园应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即突出其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等。公园建设应继承城市本身的历史文脉,适应地方风情民俗文化,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这样才能增强公园的凝聚力和城市的吸引力。
(2)城市公园还应突出其地方自然特色,即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等。强化地理特征,尽量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艺术手法和建筑材料,体现地方山水园林特色,以适应当地气候条件。
3、突出主题
城市公园无论规模如何,首先应有准确的定位和明确的主题,其后围绕着公园的主要功能,综合考虑公园的整体布局。长兴岛经济区生态体育公园主题为城市生态与居民体育活动的结合。
“生态”解析:尊重场地肌理,保护原有地形和植被,交通设计上遵循对环境最小干扰的原则,仅开发一条车行线路穿越公园,兼顾山体防火通道功能。通过设计步行道与单车道等慢行系统网格状覆盖全山,让人们最大限度地亲近大自然。通过合理配置绿化植物,改良土壤措施实现植物正常生长与土壤功能的提高,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观,建设生态化文化广场和停车场,尽量减少硬质铺装的比例。
“体育”解析:说起体育运动,除了体育场区域设计各类体育项目,长兴岛经济区生态体育公园的设计特色为“慢运动”,英国一项新研究发现,公园慢跑可大大降低心理健康问题的危险,其效果是健身房锻炼的两倍。在自然环境下运动,更有助于降低大脑压力水平,心理健康问题危险的幅度大大降低。去公园慢跑改善心情的机理是,大脑更喜欢置身自然环境,进而降低压力激素,公园的花草树木更能让人平静心情。研究表明,每周在自然环境下运动1次,就足以改善抑郁和焦虑症状,锻炼越多,受益越大。
四、结语
作为现代化的城市公园,和谐公园的规划设计符合长远发展的战略思想,以地方文化为背景,以全新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为表现形式,为居民营造了一座融人文景观与天然雅趣为一体,纳地域特色和城市精神于一园的怡人佳境。作为城市绿化美化、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为大众提供了身心愉悦空间,在改善现代化城市和居住环境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长兴岛经济区生态体育公园是集康乐、休闲、运动健身为一体的森林式体育公园,将绿色与运动、趣味有效地结合,在绿色中创造了个性突出、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的体育活动区,引导居民投入积极的健身活动。让居民在“绿道”上散步、慢跑时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今天运动的路径和数量,在大自然的“氧吧”中体验“慢”生活。
[1]程晓山.城市公园水体的生态型驳岸设计――以佛山中央公园为例[J].广东园林2006,1.
[2]汪永华.城市公园的景观生态设计原则[N].中国建设报,2004-9.
[3]石建设.上海大宁灵石公园景观设计理念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J].上海建设科技,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