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工业大道项目;环境评价;环境保护措施
1.引言
贺州市平桂管理区与八步区毗邻,西邻钟山县、昭平县,南接梧州市苍梧县,北连富川瑶族自治县和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行政区总面积2022平方公里,驻地为原西湾镇区,由三部分组成,即原西湾镇区及南、北两个工业区,距贺州市中心约6公里。根据《贺州市平桂管理区总体规划》(2009-2030)要求,贺州市平桂管理区开始实施贺州市平桂管理区工业大道建设工程,该项目共包括3条道路:分别为:工业大道,西发街、下马岭横三路,与公园西一支路、公园南一路、公园南二路、平桂大道都有设计交叉路口,它的建设将完善道路沿线的市政基础设施,改善周围环境,方便居民生活和出行,大大降低平桂管理区乃至贺州市的交通压力,促进城市经济进一步健康持续发展。
2.贺州市平桂管理区工业大道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价
2.1 施工期环境评价
(1)大气环境
施工期的主要污染是TSP、作业机械废气和沥青摊铺过程中的沥青烟,建议在易扬尘的作业时段、作业环节采用洒水的方法减轻TSP污染,只要增加洒水次数,可大大减轻TSP的污染。施工机械数量少且较分散,产生的机械废气污染程度相对较轻。建议本项目购买商品沥青,不存在熬化和运输过程中的污染,沥青摊铺时选择密闭加热摊铺装置,以减轻对空气环境和周边环境敏感点的影响。
(2)声环境
项目敏感点路段施工时最大影响局委办、西湾矿务局。因此项目施工方需严格控制施工时段,在中午 12:00~14:30和夜间22:00~次日06:00禁止施工,对高噪施工设备,做好施工人员的保护工作,可将施工噪声带来的影响降至最低。
(3)固体废弃物环境
本项目建设施工弃渣将按照平桂管理区有关渣土排放管理规定,办理好排放手续,获得批准后方可在指定的受纳地点排放。施工期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并入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系统。不会对环境形成二次污染。
(4)排水工程坏境
根据资料,项目施工营地主要选择沿线的农业和单位用地,周围多为农田、草地。本文推荐采取分类处理这些废水的办法:施工生活废水采取清污分流处置,厕所等高浓度废水经化粪池处理后,和当地农民协商将其用作农肥不外排;一般清洁废水经沉淀池沉淀后就近用作周围农田、林地浇灌用水不外排,不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施工作业废水经收集除油、沉淀后处理后上清液可用于周围农田、林地用水不外排,不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路基施工期雨季地表径流水经沉淀后再排入周边沟渠和河流中,可将径流雨水带来的影响降至最低。
2.2 营运期环境评价
(1)大气环境
项目运营近、中、远期,敏感点处NO2日均浓度值及小时最大浓度值均可满足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标准。叠加相应浓度背景值后,项目沿线敏感点大气环境质量均能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要求。为了预防项目汽车尾气对规划新增敏感点的影响,本报告建议在规划设计本路段两侧时应在道路与居住区之间预留绿化用地以减低道路营运期产生的大气污染物对该片区居住用地的影响。
(2)声环境
项目运营近、中、远期,对于规划的临路建筑,第一排建筑物面向道路一侧区域昼间噪声均可达到4a类标准,夜间噪声超过4a类标准0.92dB(A)~7.57dB(A),工程营运期将对沿线两侧敏感点产生一定影响。
(3)固体废弃物环境
营运期的固体废物主要是运输车辆撒落的运载物、发生交通事故的车辆装载的货物、乘客丢弃的物品等。由于拟建道路建成后有平桂管理区环卫部门和城市绿化部门对道路全线进行养护,在对道路进行养护的同时,也对沿线的垃圾进行收集,清扫、集中处理,故营运期固体废物对环境影响不大。
(4)排水工程环境
项目全线采用雨污分流制排水体制。项目雨水结合地形、地势以及不同的汇水流域,合理布置雨水管道,雨水重力流就近排入雨水系统。雨水经收集后分段分别汇入西湾大道和电厂路雨水管网。
污水排向分段分别汇入西湾大道和电厂路污水管道,最后进入平桂管理区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处理达标后经排水渠道排放至相思江。
3.贺州市平桂管理区工业大道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措施
3.1 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
(1)大气环境防护措施
道路施工过程中,沥青搅拌、碎石拌和都采用厂拌方式。施工现场应设专人负责保洁工作,必须保持现场周边环境整洁,所产生的废弃物必须日产日清,工程竣工后必须做到工完场净。拆迁工地要随拆随洒水,拆迁后要立即进行简易绿化。大风天气禁止进行可能造成扬尘污染的露天作业。施工车辆排放的尾气应满足标准要求。路面摊铺应选择有毒气体产生量小的温拌沥青技术,减少沥青烟排放量。
(2)声环境保护措施
工程施工所用的机械设备应事先对其进行常规工作状态下的噪声测量,对超过国家标准的机械应禁止其入场施工。具有高噪声特点的施工机械应尽量集中,施工时准备工作充分,做到快速施工;在距村庄比较近的区域,施工时间要安排在昼间,夜间施工须经相关部门批准。打桩作业严禁夜间进行。物料及弃渣在运输过程中,应尽可能避免运输路线穿过居民集中居住区及学校、医院等敏感点,并在运输时间上加以限制,6:00以前、21:00以后应禁止施工运输。
(3)固体废弃物环境保护措施
项目产生的弃渣将按照平桂管理区有关渣土排放管理规定,办理好排放手续,获得批准后方可在指定的受纳地点排放。施工单位应配备管理人员对渣土垃圾的处置实施现场管理,渣土运输的车辆必须设置密闭式加盖装置,并按规定的时间、地点和路线进行。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应以专门容器收集,由环卫部门有偿清运,不允许随地乱抛,或混入建筑垃圾,影响环境卫生。
(4)水环境保护措施
施工人员临时居住点设化粪池、垃圾坑,并及时清运;建材堆放时加以覆盖,防止雨水冲刷。含有泥沙(浆)、水泥等物质的施工废水,应当经临时沉淀池处理达标后,方可外排。含有害物质的建筑材料(如施工水泥等)应远离饮水井和水源地,各类筑路材料应有防雨遮雨设施,水泥材料不得倾倒于地上,工程废料要及时运走。严格管理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严禁油料泄漏和随意倾倒废油料。施工机械、运输车辆的清洗水和施工机械的机修油污集中处理,达标后排放。
3.2 营运期环境保护措施
(1)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项目营运期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汽车尾气。由于拟建道路预测车流量较低,营运期汽车尾气的排放对道路沿线的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较小,道路沿线空气质量可以满足 2类标准要求。但随着道路的运行,通行车辆逐渐增多,汽车尾气污染将有所加剧。为控制汽车尾气污染,通过严格执行尾气排放车检制度、要求车辆安装汽车尾气处理装置等措施,同时要加强管理,对于运输易产生扬尘物品的车辆必须要求加盖苫布,禁止散装未加盖苫布车辆上路,以降低汽车尾气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2)声环境保护措施
拟建道路营运后将对道路沿线声环境造成一定影响,特别是营运中、远期,随着交通量的增大,噪声的超标范围、超标量逐渐增大,尤其是对距道路较近的第一排建筑物影响较大。道路建成后,采取对临街居民采用隔声窗等降噪措施,合理规划道路沿线建筑,对道路过往车辆采取控制行车速度、控制车型等措施,道路两边保证一定宽度的绿化带等措施,降低营运期运输车辆噪声对声环境的影响。
(3)水环境保护措施
建设项目营运期对区域内水环境的污染主要来(下转第26页)(上接第24页)自于汽车尾气排放物随路面径流对水体造成的污染。道路营运期各种类型车辆排放尾气中所携带的污染物在路面沉积,汽车轮胎磨损的微粒,车架上粘带的泥土及人类活动残留物,车辆制动时散落的污染物及车辆运行工况不佳时泄漏的油料等都会随雨水径流进入水体,其中主要的污染物有石油类、有机物和悬浮物,这些污染物随着天然降雨过程产生的径流进入水体,将对这些水域产生一定的污染。
本项目采用雨污分流的排水方式,雨水经雨水管网收集后排入附近地表水体,污水经污水管网收集后排入平桂管理区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减少区域污水随意排入附近地表水体,有利于保护沿线地表水体的水质,改善投资环境。
(4)生态补偿措施
项目建成后原有的农业生态结构全部被破坏,区域生物量有所减少,因此项目建成后要进行道路绿化。另外,道路两侧新开发土地的房地产项目,应按照一定比例面积建设城市绿地和小区绿地,可补偿一定生态损失。
同时,为防止水土流失,可以从以下方面加强水土保持:①施工单位应随时与气象部门联系,及时了解降雨的时间和强度,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②施工时要随时保持施工现场排水设施的畅通,地质不良地段的路基施工应尽量避开雨季;③雨季填筑路堤时,应随挖、随运、随压,以保证路基的质量。每层填土表面应平整,并应形成2%-5%的横坡和碾压密实;④当暴雨来临前,路基边坡铺防护物,如用草席、土工布、草编袋进行覆盖,同时按要求设置泥土沉淀池;⑤在堆土场及拌合场等周围,设土工布围栏,以减少灰土随雨水流失,污染环境;⑥无法用作路基填料的废方应合理弃置,禁止乱堆乱弃,避免水土流失造成二次污染。
4.结论
被调查公众有82.1%的公众持支持意见,25.0%的公众持有条件支持意见,10.7%的公众持无所谓意见。被调查的公众主要关注问题为征地合理补偿问题;道路施工过程中汽车尾气、噪音等对居民生活环境的不利影响,营运期夜间噪声和路口出行安全等问题。本报告认为只要建设单位能够按照相关规定做好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加强项目的环境管理,控制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有效落实各项环保措施,能有效解决公众所担心的问题。
综上所述,本建设项目符合平桂管理区分区规划,将完善管理区交通路网系统,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建设期间和建成通车后对道路周围的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建设单位只要合理开发,遵守“三同时”的管理规定,切实执行本报告提出的各项污染防治措施,尽可能减少项目建设对区域环境的不良影响,真正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威.可行性研究在项目建设中的作用[J].电大理工,2009(1).
[2]牟文.项目成本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环境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11+5 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们国家的小城镇规划建设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做为世界上拥有小城镇最多的国家的中国,建设和发展小城镇既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同时也有利于解决当前我国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如果不能重视和及早研究解决小城镇问题,则会造成建设的浪费,严重影响现有资源的利用的开发,也会影响到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解决小城镇环境问题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造成小城镇建设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1.1城镇、城市都存在着环境方面的问题,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1.2在城市和城镇规划中环境规划是基础、前提。在城市规划中这一点贯彻的比较好,但在小城镇建设之中却容易忽视环境规划甚至有的根本没有环境规划这一部分。现有的小城镇的环境规划许多是参照城镇总体规划提出的,这有悖于现代环保理念。
1.3现有的小城镇污染治理体系不健全甚至于根本没有建立起来,造成小城镇中的工矿企业废弃物排放随意,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1.4由于环境监管不严,在小城镇中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只注重经济效益和发展速度,对于环境问题重视程度不够,使得小城镇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
1.5从保护城市环境的角度出发,城市规划建设中对环境方面的要求较高,管理制度相对健全,使得相应的工业企业中的三类企业在城市中无法立足,进而造成这类重污染企业将视线投向乡镇,而目前我国社会体制中鼓励乡镇招商引资,发展工业企业。在此过程中一些重污染企业逐渐向小城镇转移,进而为小城镇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2编制小城镇规划的主要原则
在编制小城镇规划过程中为了避免环境问题应注意以下几项原则:
2.1环境建设、经济建设、城镇建设坚持同步进行。
环境建设、经济建设、城镇建设要坚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协调城镇建设及经济发展活动所造成的生态环境与资源、经济、社会等诸方面的矛盾,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众所周知,经济与环境是相互矛盾的。小城镇为了发展经济而不得不损害环境,致使到目前为止小城镇的环境规划,环境保护问题都未得到妥善解决。经分析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1、各级领导积极性不高,工作的重点往往以抓经济建设为主,领导的政绩也是以经济为杠杆,对基础建设方面抓的不是很紧,而对于小城镇的一些规划,根本就不列到工作日程上,主要的精力是抓项目。而对于小城镇的环境保护规划,由于看不到直接的经济效益,各级领导都没有较高的积极性,小城镇的环境保护规划工作也就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2、资金难以落实,资金问题是小城镇环境规划的关键,当地政府的重点工作一般都是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据调查了解,即使是由上级环保或是政府部门出资进行环境保护规划,当地领导也没有很高的热情,其原因也出在资金的短缺上,因为要改变小城镇的现有格局需要较多的资金,道路改建、土地征用等都需要较多的资金,缺资金、缺项目,已成为小城镇发展的主要问题。
3、环境意识淡薄,由于经济增长仍是政绩考核的主要标准,在小城镇的领导干部中,普遍存在牺牲环境发展经济的思想。而小城镇居民,很多都是刚刚农转非的农民,文化素质、生活水平和思维观念相对落后,环保意识很低。
2.2坚持小城镇保护规划服从区域、流域的环境保护规划原则。
小城镇发展建设应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相适应,使之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共同发展。注意环境保护规划与其他专业规划的相互衔接,充分发挥环境保护规划在环境管理方面的综合协调作用。
2.3要充分考虑小城镇的土地、水域、生态环境的基本情况和使用功能来进行城市规划
在环境保护规划编制中,要根据小城镇的土地、水域、生态环境的基本情况和使用功能,考虑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保护对不同区域的功能要求,结合小城镇总体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对具有条件分区的小城镇进行不同类型功能区(如工业区、商贸区、住宅区、混合区等)的划分并提出相应的保护要求。
坚持合理用地、节约用地、总量平衡的原则。村镇发展用地数量及分布,与基本农田、生态系统存在矛盾的地区,要区别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补充耕地、退宅还耕、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田还湖等计划,保持耕地占补平衡,保护基本农田与生态环境。
做好小城镇的土地利用规划,划定不准发展区、控制发展区及近期发展区,实现城镇土地的合理配置和使用,使环境、生态与经济发展协调。建立与城镇化相适应的高效、集约的用地布局结构。
2.4各功能区应合理布局,对在各功能区内的开发、建设提出具体的环境保护要求
严格控制在城镇的上风向和饮用水源地等敏感区内建设有污染的项目。在进行城镇建设过程中,应合理开发利用小城镇的各项资源,适当控制工业用地规模,优化产业结构,重视环境保护的规划与建设,在达到经济目标的同时满足环境保护的目标。小城镇规划过程中往往是过于注重用地平衡等相关的硬性指标,注重于短期经济效益,过于迁就于现有功能分区,在编制过程中应避免这种问题的产生。
统筹小城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镇域规划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对镇域的风景名胜、自然与文化遗产、生态环境要采取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措施,实现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2.5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针对小城镇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环境特征、功能定位,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合理确定小城镇产业结构和发展规模。
关键词:经济建设;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环境保护
目前,环境问题表现的越来越突出,人们已经意识到环境破坏对人们生存造成的威胁和影响。林木资源需求量非常大,造成的破坏现象也越来越严峻,人们的大量开采和过度砍伐使林业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林业部门对此也更加重视,逐渐转变传统的山区经济建设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为目标,促进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山区的林业建设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尽可能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逐渐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科学、合理的发展绿色林业。
1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意义
1.1现实意义
我国自从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经济水平逐年在提高,尤其是最近几年,我国的各行各业都在向发达国家看齐。但是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加上经济结构与基础因素,使我国的生态环境受到严峻考验。林业发展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方面,也是人们改善环境的重要资源。因此,做好林业生产与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应该以科学的发展理念向前看,创造一条全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2经济意义
林业发展在生态环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生物循环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树木森林属于非常重要的经济作物,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很多的经济建设或者工程建设都需要木材。比如,工程方块、室内家具等。对于山区来讲,木材可以带来很大一批收入,增加经济收入。但是通过对实际调查发现,山区的林业发展由于没有科学的管理理念以及品种比较落后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生态失衡,对经济效益造成很大影响。成片的森林被破坏,不仅使林业在生产能力上有所减弱,而且使林业的其他效益功能大大降低。
2林业生态保护建设发展的亮点
一方面是充分发挥林业的经济功能。林业的生态保护要把经济功能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的物质基础;应该进一步明确人工林的管理与天然林管理的政策界限,即要保护好天然林资源,也要依据林业管理技术要求对人工林做好管理和保护;尊重林木的自然生长规律,制定合理的采伐计划,不仅要充分发挥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也要充分体现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是提高农民种植林木的积极性。林业产权制度做出调整和改革以后,林业部门对林业采伐的数量以及采伐范围等方面做了明确规定,使加工企业与林农之间建立密切关系,减少企业灰色支出,同时使农民直接受益,大大提高林木加工企业和农民种植林木的积极性。
3林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关系
传统的林业经营方式仅仅重视本身的木材资源,但是林业可以提供比木材更多的产品,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比如,林业旅游、花卉、果实等等。
3.1促进森林旅游业的发展
林业旅游是林业生态环境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喜欢旅游,休闲娱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发展森林旅游业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可以拉动内需使国民经济进一步增长,扩大内需。森林资源是林业旅游的基础,,林业旅游结构具有多层次性,可以开展以森林资源为依托,以交通、餐饮、旅行社以及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森林公园,还可以进一步发展一些辅助服务机构或者组织,这些都是促进林业旅游非常好的途径。
3.2促进林业副产品产业开发
林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周围的环境与条件,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来发展相应的林业产品,使林业副产品更加有特色,更加多样化,最大限度的将林业开发发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一般蒋健的林业副产品有林木的果实、花卉以及一些经济作物等。比如,在林场周围可以养殖一些家禽、在鱼塘里养一些鱼类,或者在空余空间种植一些高粱玉米等经济作物等,这些都充分的利用空间,改善了原有的自然破坏,也提高了林业的经济价值。因此,我们在促进林业副产品产业开发的同时,一定要以不破坏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为前提。
4林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措施
4.1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
山区林业经过多年的努力,通过各种途径使森林覆盖率有了很大提高。在以后的发展中,首先还应该继续开展全民义务种树等活动,进一步推进防护林建设、速生林建设以及退耕还林等工程。其次也要对林木的病虫害以及森林火灾等做好预防措施,减少对林业资源的破坏。
1.从危险防御到风险预防
传统的环境法强调对环境污染的控制。此种污染对于人类而言,根据经验是可以预见和估计的,即具有一种盖然性。也只有在此种盖然性之下,国家采取行动才是正当合理的,这就是一种危险防御。如果国家对不可预见的行为进行恣意干涉,就会丧失其正当性,不为法律所允许。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新的环境威胁正不断增加,如气候变化、新化学物质所引发的具有不确定性的环境风险。此类风险对于人类而言,无法通过经验进行判断,具有预测不可能性、作用不可逆性等特征,在归责方面难以确定。在危险防御理念之下,国家不能对其采取措施。但如果国家放弃,而将人民置于环境风险的威胁之中,同样是不合理与不正当的。所以,风险预防理念由此产生。
2.从目的二元到保护优先
我国原来的《环境保护法》第一条规定了其目的在于保护和改善环境以及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说明我国环境法在立法目的上存在二元性,即在要求环境保护的同时又强调经济建设。此种设置使得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产生冲突的时候,环境保护往往让位于经济建设,致使环境形势不断恶化。对此,我国去年修改了新的《环境保护法》,将“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修改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并强调“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的目的二元的理念,强调经济活动与环境保护发生冲突的时候,环境保护能获得优先考虑。
3.从环境治理到生态文明建设
传统环境法在环境保护路径方面通常强调的对环境污染与破坏的治理,较多地使用被动的措施应对环境污染与破坏。并由此形成我国环境法的基本制度体系,对于环境保护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但是在实践中这些制度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用。这其中或有制度设计不合理、实施不到位等因素,但根本性的因素在于没有将环境保护融入社会发展之中。党的十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以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由此,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环境法发展的一个根本理念。
二、环境法理念变革对教学内容的影响
1.环境风险规制理论
环境风险已然成为现代社会环境问题的重要特征,环境风险规制也就成为现代环境法的重要内容。在法学范畴内,风险通常与危险相对而言。对于危险领域,基于制定法和基本权保护义务,国家有责任必须介入,以达到保护个人法益之目的,公民亦可要求国家保护。对于风险领域,除了在客观上完全不能克服的风险外,因国家行政资源有限性以及社会因素的限制,使得国家仅能在一定范围内规制风险,其规制界限在于一国的环境保护政策水平。另外,为实现环境风险最小化,在环境风险国家行政规制之外,还需要社会力量对环境风险进行规制,即自主规制。通常是企业自己设定环境保护目标,按自身特点制定对策,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行动达到保护环境的效果,优点在于企业能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找到低成本高收益的环境对策。环境风险规制理论包含了行政规制与自主规制,两者的结合必然可以实现环境风险的最小化目标。
2.统合性环境政策
在环境法领域内,关注整体性环境问题成为一种趋势,即超越环境媒介和部门对环境问题进行规制。过去对于不同环境问题由不同的部门规制,或者按照环境媒介如大气、水、土壤等来规制,此种规制模式会导致在解决一种环境问题之时而形成对另一种环境问题的放任。所以,如果能从整体上解决环境问题,无论是从环境法的角度还是成本效益的角度来看,比起个别的、非全面的规制方式更有优势,这就是统合性环境政策。统合性环境政策需要程序上的整合,即在程序上、组织上的整合,实现环境行政决策一体化,简单来说就是由单一管辖机构在单一程序内做出单一的决定。实体整合方面,要求环境法相关许可的要件事实的实体性审查或决定一体化,在环境媒介之间应注意其相互作用以及环境污染的转移,时间上应注意产品的生产流程以及使用后废弃的各个阶段,尽量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小化、循环化。统合性的环境政策也是当前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体现。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不仅是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制度与措施,加强环境污染与破环的治理,更是要建立新的制度,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之中,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三、环境法理念变革对教学模式的影响
1.加强环境问题意识的指引
我国环境法教科书的体例几乎都是从理论到法条的讲解。从环境法的概念、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环境法律责任、环境法律体系、环境保护基本法、单项污染防治法、自然环境保护法、中国与国际环境法等方面对环境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论述,但总体上存在一种“就法论法”的阐释法学方法,难以达到解决环境问题的实效。对此,在环境法学教学过程中,应针对现实中的环境问题,强化环境法的实践环节,使学生在面对某一环境问题之时,能从多角度和用多学科的方法对该环境问题进行剖析,考察环境问题的社会根源,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法律干预。这一过程中,具体的环境问题成为教学的指挥棒,环境问题的解决之道也不再局限于法律文本层面,而是随着问题的深入不断采取多学科交叉的方式予以应对。
2.推动环境法系统性思维教育
1.森林及林业生态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1.1现状及主要问题
森林及林业生态建设一直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近些年来社会发展加快、人口快速增长、物质需要成倍增长,导致自然界的森林资源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在提倡可持续发展的今天,森林及林业生态建设也必须进行调整和改变,不能持续先发展后治理的老办法,必须要坚持经济和生态环境共同和谐可持续发展。同时,现代林业建立在标准林的基础上,应注重森林及林业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试图在林业生态发展和林业经济发展中找到平衡,使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走上又好又快的道路。目前,在我国社会和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生态环境呈几何速度恶化,自然生态系统被污染和严重过度索取,大量自然资源都面临着短缺和后续乏力,其中林业资源也是其中之一。按常理来说,作为可再生资源的林业,只要统筹科学、开发合理,是可以持续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贡献的。但是,我国森林产业的现实状况是:森林生态系统退化速度比建设速度快,局部好转,总体恶化,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缺位、供体错位,载体即林地和林木发展跟不上经济发展需求。林业生态环境恶化造成了每年数百亿的经济损失,传统的林业经济模式已经无法适用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改变势在必行,必须大力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
1.2森林及林业生态建设的经济意义
重大森林是大陆生态系统的主要环节,也是林业经济的最重要载体。培育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是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的最主要目标。完整平衡的森林生态系统不仅能够持续提供生态效益也能持续提供经济效益。被破坏的退化的森林不仅在物质生产能力上明显衰退,森林的其他效益功能也必然相应减少。我国现有森林生产力只相当于其潜在生产力的1/3,这是国内林业产业界内的共识,因此恢复、开发和提高森林生产力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也是必要的。此外,林业生态环境可以支持复合经济体系的发展,可以帮助建设和发展多样化的经济结构,在成熟健康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是共生的,如果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的效益,都会使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失去推动力与生命力。因此,完全可以在建设功能性完整的林业生态体系的同时,形成以林业资源为依托、以商品林基地为龙头、以林业商品产业和绿色旅游产业为一体的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如木材、林果、花卉、草坪等产品的深加工产业,逐步形成比较发达、系统和绿色的林业产业。
2.促进森林及林业生态保护建设发展的对策
2.1积极调整保护森林及林业生态的产业政策
一是发挥林业的经济功能。生态优先并非不考虑经济功能,只有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才有物质基础;应分清国家对天然林和人工林管理的政策界线,切实保护天然林资源,按照森林经营的技术要求合理利用人工林;遵循林木生长的自然规律,科学合理地采伐利用,让林业在发挥生态、社会效益的同时,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二是提高林农的积极性。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后,林业部门划定采伐区域、数额,企业与林农实现“订单林业”,减少了企业的灰色支出,使林农直接受益,可有效提高森林加工企业和林农植树造林的积极性。三是建立林业要素市场。林业要素市场建成后,通过林权有序、规范流转,可以盘活林木林地资产,解决森林资源经营周期长、效益兑现慢、生产风险大的问题,提高林农的生产积极性,促进林业规模经营、集约经营。通过林权证抵贷款,解决林农发展林业资金不足的问题,促进了社会闲散资金与银行资金流向林业,加快推进林业产业化进程。
2.2强化保护林业生态环境建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改变传统林业只将注意力集中在森林所能提供的最主要 资源———木材上面的偏见,促使林业资源综合利用,提供远比木材更多的产品,促进其对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是促进森林旅游业的发展。森林旅游业的发展是林业生态环境最主要的贡献。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休闲娱乐也开始日益重视,森林旅游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也是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途径,并且正在我国迅速生成和增长。完善的森林资源是森林旅游的基础,森林旅游业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可以发展出主要如森林公园、交通运输、餐饮、商贸、旅行社、娱乐等多种依托森林资源的经济体。此外,还可发展各种层次的辅助服务机构和组织,这些都是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多方支点。
二是促进林业副产品产业的开发。林业资源除了能够提供木材之外还能提供很多林副产品,如动物、林果、花卉、次生动植物资源。根据不同地区的林业资源特色,可以建立不同的副产品产业,最主要的有野生动物资源产业、林果深化加工产业、次生动植物开发产业等。深化开发林业资源的副产品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