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服装设计方法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AM桩;抗浮;设计
AM桩又称为扩底灌注桩,AM(英文短语Amplitude Modulation的简写)直译幅度调制,意即调整孔径(扩孔)。是由液压扩底钻机铲斗进行全液压切削挖掘,扩底时使桩底端保持水平扩大,首先用钻机将直径桩(成孔)钻到设计深度后,再更换全液压扩底快换铲斗下降到桩的底端,打开扩大翼进行扩大挖掘作业,直至满足设计要求。
1 AM桩技术发展概况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伴随着我们国家大土木行业的建设任务迅猛增加,AM桩即扩底钻孔灌注桩因为这项创新工艺本身自带的优势特点,使其在大土木基础设施建设行业逐步推广大面积试用。尤其是国内相关厂家及时开发出更为先进的全液压自动控制、即视即用的扩底桩机械设备称为主流。这种桩基及其适合在按国家现行规范中有关抗震方面具体设防的烈度在Ⅷ度以下的地区的一般公路桥梁结构物、工业厂矿及民用建筑结构物、城市高架道路结构物、地铁、高铁、港口码头、地下空间开发等大型大土木工程的竖向的承压或竖向抗浮桩。与传统的常规钻孔灌注桩相比较,AM桩极其适合在沿海、沿江及沿河区域的软土地基、对保护环境规范高以及地处大城市中心城区地域受限等前提下,采用AM桩技术将带来极大的便利。
2 AM桩抗浮设计
2.1 结构物抗浮设计概况
当结构物的本身具有的全部重量(如结构物顶有覆盖层,覆盖层重量亦参与计算)在无法抵抗来自地下水产生的浮力的时候,结构物将必然受到向上的浮力大过结构物全部重量而出现结构物上浮,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致使结构物关键部位受到破坏,由此可见,埋置于土石基底的结构物必须进行抗浮设计。结构物工程抗浮设计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是结构物整体的抗浮能力验算设计,另一方面是结构物局部进行抗浮的验算设计。在通过对结构物整体性的抗浮能力验算尽管能够确定被验算的结构物不会出现整体的上浮情况,却无法肯定局部位置特别是结构物直接与浮力接触部位的底板等结构物重要部位不会出现因浮力原因造成结构物局部损坏现象。故在实际结构物抗浮设计时,除了进行整体结构物抗浮验算设计外,仍需应对结构物局部重要部位如结构物的底板等部位进行局部的抗浮验算设计。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实际情况,抗浮设计需充分考虑到施工现场地质水文情况、工程主体设计特点、可能的施工方法工艺选择以及周边具体环境等因素,纳入统一的考虑范围,并实事求是的选择最适合某一个工程的抗浮设计。
2.2 抗浮设计方法
2.2.1 加大荷载法
加大荷载法主要包括通过在结构物主体上方、侧面及下面基础等部位加大额外荷载量,使得结构物主体在未加大荷载之前,其本身的荷载可能小于等于地下水产生的对主体浮力,而在加大荷载之后,结构物主体含额外加载量绝对的大于地下水产生的对主体浮力。使得结构物加大荷载之后能够不上浮而避免因上浮造成主体结构物损坏甚至关键结构部位损坏。加大荷载法是广大地区最为简便的设计和施工方法,能够有效的解决结构物抗浮问题,但,对于需加大荷载量过大造成极其浪费时,这种抗浮设计因自身的不经济性将不再适用。
2.2.2 加大阻力法
加大阻力法是利用土体与地面以下的结构物之间产生的摩阻力,人为干预的提高这种摩阻力,让他足够抵抗因地下水产生的对结构物主体的浮力,这种方法巧妙的利用自然物理原理,很好的解决抗浮问题。摩阻力的增大与结构物埋置于地下的形状和表面粗糙度有关系,这就需要设计能获得更大有效的摩阻力的基础形式。同时,还需要进行结合实际地层情况进行有效的模拟试验,以获得可靠的摩阻力具体值。这种抗浮设计方法试验难度很大,地层干湿交替变化及季节性的变化导致有利或者不利的摩阻效果很难量化取得。因此在日常抗浮设计中,将加大阻力而形成的有效摩阻力作为结构物抗浮的一个安全储备力,防止因结构物主要抗浮设计部分失效后的补偿,确保主体结构物抗浮能力。
2.2.3 变废为宝法
变废为宝法就是把已经不再发挥作用的地下临时挡土结构物进行改造成能够和主体结构物协调受力来抵抗地下水形成的浮力的方法。具体抗浮设计包括临时挡土结构物与主体结构物有效受力连接设计、临时挡土结构物与土体间增加有效摩阻力的设计。这种设计方法构思巧妙,但受到实际施工难度的不可控制,故不可作为结构物主要抗浮设计,可同加大阻力法一并作为结构物抗浮的安全储备力。
2.2.4 AM桩抗浮法
一般桩基都具有抗浮性能,主体结构物基础各类支撑桩基自身与土体之间的摩擦力抵抗地下水产生的浮力,但这种桩基承受主体结构物荷载为主要目的,不作为抗浮设计桩基。而当前专门设计的抗浮桩基形式尤其以AM桩为主,AM桩自身特点能够很好的解决结构物抗浮问题,既能满足承受主体结构物自上而下传递的荷载,又能因其扩底结构这一特殊体抵抗因地下水对结构物产生的向上的浮力。
2.3 AM桩的抗浮设计
AM桩的抗浮设计主要解决扩底桩基的抗浮能力设计。在扩底桩基抗浮能力设计时,当主要运用抗浮桩作为抵抗地下水产生的对主体结构物浮力时,除了AM桩的设置及结构应满足具体设计规范文件的同时,还要根据具体实地场地情况,进行AM桩单桩抗浮试验,确定AM单桩的抗浮能力具体数值。同时根据现行抗浮桩设计规范要求套入抗浮计算公式进行AM桩基抗浮极限标准数值计算。具体情况为,根据该计算公式,认真计算好公式中相关数据,如抗浮桩基具体深入土体中n层的层厚、n层的侧向摩阻力的标准值、n层对应的摩阻力据实调整系数、AM桩桩径及桩扩底具体数值等。
3 结语
AM桩具有较好的运用前景,对其抗浮的基本原理和典型抗浮计算公式代入计算及设计方法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梳理。以期为类似工程AM桩基的抗浮设计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丁飞龙,沈培元,徐晓萍. AM工法旋挖扩底灌注桩在练杭高速公路桥梁基桩设计中的应用 [J].公路,NO.9 2009
关键词:童装设计;方法论;设计思维
中图分类号:J5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4-0264-02
一、问题的确立
我们把全部比赛童装作品的设计过程看作“问题求解”的过程。要解决一个问题,首要是确立“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那么在参赛作品中,“甲虫屋杯”首届国际童装网上设计大赛以“创新力量”为主题,同时征稿要求中给出了“创新、正能量、原生态、时尚、实用”的宗旨,这就给予了待解决问题更多分析的方向,最终,作者将设计的关键点设定在“创意、原生态、时尚”上。因此,需要解决的问题就变为“童装的创意设计”并兼顾“原生态”的特性。
二、相关联信息要素的搜集和整理
要解决“童装的创意设计”的问题并兼顾“原生态”这一特性,需要搜集的相关联信息要素包括两个方面。首先针对比赛的童装设计客观上包括童装设计的特征、童装设计的流行趋势等。第二,主观上的信息要素主要是设计者个人的喜好倾向以及惯用的设计思维模式等等。
(一)童装设计的特征
童装设计的一般特征包括:儿童生理和心理特征、儿童的审美、童装的特征。
其中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分为婴儿期、幼儿期、小童期、中童期和大童期,童装的特征具体又包括款式、色彩、材料、装饰、配饰等的特征。在具体的设计中童装的特征即是要注意的因素,同时也可以作为设计的创意点。例如,在儿童的审美特性中,儿童生活在具体的物质世界中,他们普遍对自然界的花鸟鱼虫等动植物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童装设计的流行趋势
网络上搜集到2014-2015年的童装主题流行趋势。经过一系列的分析、综合,从中选择了感兴趣的主题。在对设计主题流行趋势的搜集和整理中,大致得出两个结论:1.动物元素2.元素和服装的结合应用。
三、列出可能的方案
前期搜集整理信息的阶段相当于准备阶段,通过准备阶段获得具体设计中的方向性信息及灵感来源,就此以思维发散的方式进行多方面的拓展设计,找到最终的具体设计方案。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多感官性等特点,充分利用思维发散的方法是得出可能方案的重要途径。
由上一阶段信息搜集整理分析提炼出设计方向的核心词条:原生态,利用这个词进行的具体方案的扩展,找到更加细致的设计方案。
“原生态”的发散联想。首先以链接式的发散性思维对“原生态”进行分解。 第二种方法是辐射式,虽然写作顺序将辐射式发散性思维方式放在链接式之后,但其实辐射式发散性思维方式所联想到的具体内容正是在链接式的方式中得以继续延伸的。如大自然、阳光、非洲、丛林、沼泽、花草树木等词条都给后来具体的设计元素以设计方向。
最后,利用复合性发散思维的方式将前两种方式得出的元素进行整合,使之产生某些联系和发现其中的差异,为后续具体设计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下复合性发散思维图。
综上所述,将每个动物元素进行具体的分析设计,并画出简单的手绘图。
(一)猫吃鱼方案。如同上一节阐述过的利用发散思维的方式,作者把自己能想象到的“猫和鱼”关系的元素一一用在了服装中。如下图分别有将猫吃鱼的造型经过抽象运用到服装上,加背带做裙子,裙身、耳朵及鱼作立体填充。
(二)鲸鱼方案。将鲸鱼造型做卡通趣味性改造作为裙身的部分,海洋中游泳的水做荷叶边裙下摆,喷出的水和头顶的阳光做背带部分,整件衣服都是立体的。
(三)章鱼方案,如下图。利用章鱼有八条爪子的生理特性,将其做不同造型的改变在服装上。将章鱼的头部放在衣服的肩部位置,八条爪子分别有规律的分布在衣身其他位置做装饰,整体服装品类是及膝的裙子。
(四)长颈鹿方案。利用长颈鹿脖子比较长的生理特征,将长颈鹿经过变形运用到服装中,长颈鹿脖子的部分从身体后部绕到胸前将脸放在前面,充满了趣味性。
(五)河马方案。将河马流口水的元素以背带裤的形式运用到服装中,同时配以简单的打底T恤和百褶裙做装饰。
四、可能方案的检验以及最优方案的确立
在以上诸多可能方案产生的过程中,作品存在着许多的不协调因素,因此需要更进一步的筛选和重新组合。检验过程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主题的明确性,构思的创新性,内容的统一性,表达的和谐性以及设计最终实施的可行性。
首先,这其中每一个方案皆是作者自己应用的所以构思具有创新性。另外“原生态”作为主题贯穿始终,每一个具体的小方案都是根据这个词语衍生出来的,所以主题都是明确的。
以数量最多的章鱼方案为例来阐述最优方案确立的方法。
章鱼方案共有9个数量较多进行分类筛选。其中方案a、b、g、i同是将章鱼的头部放在衣服的某个位置,八条爪子分别有规律的分布在衣身其他位置做装饰,同样的造型方法选出一个即可。相比较下,方案a更具形式美感、表达和谐,造型上也更突出,方案也易于实施,因此排除方案b、g、i。方案c和h相比较下c是长裙使章鱼元素有更大面积的展示也较符合流行趋势,因此排除方案h。方案c与d、e、f相比较下,趣味性略少,故此也将c排除。方案d和e之间,e有四个章鱼的头部同时出现,在具体的方案实施中会显得过于复杂,出现多次也会枯燥乏味,因此排除方案e。同样的原因在造型方面,两只章鱼凑在一起也会略显拥挤,排除f。最后将方案a与d做比较,d将头饰与服装的部分联系起来趣味性十足,但考虑到是童装,小朋友在展示时难免出现不可掌控的局面,在实施上方案a也更加易于处理,且方案a造型表达和谐、内容也与其他方案相吻合统一,因此,在章鱼方案中,最终选定方案a。
五、方案的最终实施
在具体的设计方案确立后,对选定的元素绘制了效果图,最初的每个小方案是手绘完成的,最后方案作者采用了电脑软件上色完成绘制。(如下图)
参考文献:
[1]刘晓刚.童装设计[M].东华大学出版社,2008.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以傲人之姿屹立于世界东方几千年。其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不仅拥有让西方人目眩神迷的古建筑、绘画、书法、青铜器、玉器等艺术精品,更有体现了中华民族心灵与智慧的哲学、文学、宗教、医学等几大思想、知识体系。他们共同根植于中华大地的文化土壤,本系同门,又独立成长,繁衍,传承……然而,无论是在上世纪初的“五四”运动,还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确已遭遇到一次又一次的冲击与挑战。在这“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前,中与西相遇,新与旧碰撞,各种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从而,人们不禁思考与反省:中国传统文化究竟在当代设计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2010年3月,法国服装设计大师伊夫圣罗兰的四十年回顾展在法国巴黎美术馆震撼登场。为此,巴黎服装博物馆己歇业近半年而精心准备。展览以大师的从艺生涯为主线展出超过三百套精品之作。我们看到,从七十年代开始,伊夫圣罗兰陆续以世界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服饰文化为灵感设计了多个系列作品,如中国式,非洲式,摩洛哥式等。我们不妨来看看这位大师在四十年前带有明显中国风格倾向的作品:上身为类似对襟马褂的黑色上衣,胸前正中有一个红色的圆形装饰,再配上一个很大的盘扣。下身是把裤脚塞进皮靴的宽腿裤。头戴一顶红色的锥形帽(这多少让人联想起电影中的清兵服)。服装的整体造型宽松,简洁,可以看出设计师在对中国传统服装有了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上,使用素材转移的手法创作了这组服装。假设我们不考虑服装的流行因素,在西方人的眼中,这一设计应该是充满新鲜感和趣味性的,或者说,圣洛朗的设计正好满足了西方人对东方文明的猎奇心态。然而对于中国人而言,这种设计不外乎新人穿旧衣,只让人觉得暮气沉沉,老气横秋。究其原因,其实很简单:外国人在早期对中国知之甚浅,中国的传统服饰文化如此的丰富多彩,他们仅凭一鳞半爪的认识来设计中国风格的服装,只求形象,而不问神似。因此,就算是伊夫圣洛朗这种大师级的人物也只能是仅此而已了。
一、中、西方审美中的对立统一
笔者认为,要在现代服装设计中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除了转移、借用的构思手法外,更需要从整体的角度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所包容的各层次各范畴的组成部分,领悟其神髓所在,进而设计出具有真正民族文化内涵的作品。中国古代审美追求的极至是超越本体之美,也即“神韵”,“意境”之美。如果只是从某种具体艺术表现形式上去把握中国传统文化,这恰恰与其本意背道而驰。所谓的中国风格,正应该如它几千年来所强调的“天人合一”论一样,作为一种精神溶入到现代服装设计之中。
对立统一是服装造型设计的重要形式法则之一,更是古今中外哲学、美学的一大主题。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早已明确地提出“有对”之说,认为矛盾是世界运动发展的普遍规律。《易传》载:“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孑吁也曾系统地揭示出事物对立面的相互依存,如美丑,难易,长短,有无,刚柔,动静,巧拙等对立范畴。他们认为,“有对”之所以能使事物相互作用,推动事物的转化与发展,就是因为对立面的性质相反,是相反势力的“相推”、“相摩”所造成的必然结果。事物变化的动力不在外部,而在两种对立力量内部的相推相摩。众所周知,中国传统绘画尤其讲究运用对比手法,如构图的疏与密,线条的刚与柔,形态的虚与实,墨色的浓与淡等,无不充分体现了对立因素在同一空间的相互作用。
西方人比中国人更重视对比。他们严格区分物我之间及物与物之间的界限,在他们看来,“一切都是斗争所产生的”。由“斗争”而获得的美体现在艺术上,我们看到,常常是一种强烈的情感的发泄,一种在矛盾中苦苦挣扎的迷狂。这种蕴藏在作品深处的情绪,往往能给人以视觉上紧张的动感,如欧洲传统女装,人们通过各种整形手段来塑造出丰满的胸脯,纤细的腰肢和肥硕的臀部。在西方人眼中,这种起伏强烈的体形轮廓和几近失调的身体比例是一种最为生动的“美”,以至于很少有人去考虑“和谐”的问题了(图1)。又如当代有名的服装设计师 JOHNGALLIANO和 JEANPAULGAULTIER等,我们从他们的充斥着各种异质元素和造型手法的作品中,总能强烈地感受到一种情感洋溢的张力。正如前面所谈到的,这些“动感”,无非是服装上性质相反的各种元素在势力上形成均势,相互争斗不休的结果罢了(图2)。
二、服装设计的“中庸”之道
在现代设计的形式美法则中,对比往往是运用不同的元素或加强同一元素的差异方面来体现对比的效果。可以说,任何的视觉效果中都包含有“对比”,如服装设计中常用的材料对比、色彩对比等。然而这些对比并不是为了对比本身而存在,它应该是为着走向最后的和谐。中国传统美学注重和谐一致,避免各种对立关系的矛盾与冲突。魏晋时有人说:“凡人之质量,中和为贵矣。”是把“中和”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中国古代建筑更是讲究中和之美,例如明清北京城的布局就鲜明地体现了以宫室为中心的建构思想。
后人对孔子的“中庸”之说有种种的看法,笔者比较赞同的解释是:“中庸就是用中,意即掌握住事物对立两端并在两端间选取、运用正确之点。那么这个“正确之点”在那里呢?事实上,衡量事物是否“中”并没有绝对固定的标准,而是应该怎样做“适宜”就怎样做。如古人就认为符合如义、礼、仁、善、贤等标准就是行事的“中”了。同时,时间、环境、条件等因素一直在不停地交替和变换之中,对象自身也在变,种种“两端”之间的“中”也必因之而变。这也告诉我们,必须要在一切的运动变化中对一切要解决的问题都因时因地因具体情况而去考虑、抉择。这证明,所谓“中庸”之道并没有为我们宣扬一成不变的,僵腐不变的教条。相反,它教会我们如何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去解决问题,并达到最佳效果。比如设计“中国风格”的现代服装,我们可以首先找出对立的两方: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粹,它可以是文学、绘画、服装、建筑甚至是道教、武术、围棋等等,择一而用。另一是代表现代服装的西方传统立体裁剪服装,如合体内衣、西装西裤或衬衣等。然后主观地加以判断应把侧重点放在哪里:作品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要的表现形式,来充分表现主体呢?还是在西式服装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来画龙点睛呢,当然也可以两者势均力敌,以达到一种视觉上的动感。这就要看立题的要求和设计者的意图了。最后,还要结合当今社会发展动态,服饰流行趋势等综合资讯,使作品溶入更多的时代气息,体现出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三、服装设计的“和谐”之意
“和”,我们可以从中引申出“混合”与“和谐”之意。“混合”即各种不同的元素同时出现在同一空间里,互相渗合。就好象音乐有高、中、低音之分,一个交响乐团里有各种不同音响效果的乐器,可是他们在集体中各司其职,又互相协应,组成了一种和谐有序的状态。一首只有低音的乐曲是不成其为乐曲的,同样,一个成功的交响乐团也不可能只有弹奏主音的钢琴。
我们还看到(或听到),一件好的艺术作品常常是由诸艺术要素围绕着某个要素而进行着交流、转化和融合,而最终达到的,就如在服装中常同时使用几种面料,而以一种面料为主,其余面料为辅常常是获得统一美感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连满汉全席也有主、配菜之分呢。可见,“和谐”事实上是同一系统内对立因素间的一种静态关系。要使对立的双方取得和谐一致,只能让其中一方占主导地位,另一方为辅。所谓“一阴一阳,一柔一刚”,总之,异质的事物相依相存,有主有次,才能最终趋于“和谐”。在西方人那里,对立的两端最后是不可能停止斗争的,因此他们的艺术作品中总是充满着动感;而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对立因素之间可以互相调节、转化,并以“和谐”这种静态为最美,从而进一步达到人与事物的“和”,即人与人之间以某一艺术形式为载体进行的情感交流。
把“中庸”与“和”的美学观点联结起来,就构成了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依据一一中和之美。如果说“中”是把握事物间的正确之点的方法论,那么“和”就是促使对立事物间动态关系转入和谐的准则。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前面关于现代“中国风格”服装的设计方法的例子,以“中”的方法论为指引,我们可以根据主体的需要把设计重心放在中、西方传统服饰文化之间的任意一点上。而“和”则要求我们应密切注意各种对立要素之间互相联结交流、转化生成的运动过程,使他们主次分明,相依相存,达至静态的和谐美。因此,设计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审美观的现代服装,就要抓住“现代服装”这一目的性,把设计的“正确之点”侧重在代表现代服装的西方传统服饰上,而以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作点睛之笔,再结合现今服饰的流行趋势,使古与今,中与西的种种概念与元素相互碰撞与交融,共奏一首有序、和谐的乐章。
关键词:毛衫;创新设计;纱线;工艺手法
中图分类号:J9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8-0089-01
一、“解构主义”与毛衫服装的联系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出过国。自上世纪70年代起,毛衫服装在整个世界范围内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近年来,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衣着消费需求从保暖向装饰和美化延伸,带动了国内毛衫需求的稳步增长。
解构主义是后现代主义时期的设计探索形式,重视个体部件的本质,反对总体统一,反对“结构主义”的所谓公式化真理。服装设计中所解构的不单单是指对服装的结构;而是对正统原则以及正统标准的批判和新的诠释,才是解构主义更深刻的意义。
二、纱线在毛衫创新设计中的体现
(一)利用纱线的性能进行设计
1、采用最为简单的平针组织结构,利用纱线本身固有的特色、本色外观与舒适手感可使织物获得丰富多变的外观效果。
2、用同样成分、不同粗细的纱线,合理分布在同一款式服装的不同部位,展示出设计的节奏与旋律。
3、用不同质地、同粗细(也可不同粗细)的纱线合理地编排,由于不同质地的纱线光泽、质感不同,可以达到丰富的视觉效果。
(二)利用花式纱线的丰富表现力进行设计
采用花式纱线可使面料的表现能力愈加丰富、新奇,通过纱线色彩和外形上的变化可创造出丰富多变的视觉效果。纱线的创新设计在知名纱线展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每年在意大利举行的著名纱线展览会强调针织在时尚时装潮流中所扮演的角色;国内的纱线展览会每年3月和9月在上海举行,注重针织的创意设计。富有创意的主题设计,前瞻性的新鲜理念,使得纱线展一直引领国内针织时尚潮流。
(三)从纱线的粗细变化进行设计
粗纱和细纱的反差产生不同的图案效果。粗纱和细纱对比产生不同效果的肌理在于:一方面,使用同样的纱线,在顺着面料方向和横向会产生透光和不透光的区域。另一方面,使用同种类型不同粗细的股纱或者捻纱,根据不同的筛目号数和厚度,面料的透光度会有不同下降。
三、工艺手法在毛衫创新设计中的体现
(一)毛衫结构的解构
毛衫结构的解构方法有很多种,如纸样切展、分割、合并、夸张、错位、并置、颠倒、扭曲、缠绕。毛织服装构成主要是通过点、线、面、体的基本形式进行积聚、组合、排列、分割等,从而产生形态不同的服装造型。
(二)点在毛衫上的表现形式
图案的表现方式不同,工艺手法各异,各种具象或抽象的图形都可以作为点形式的图案出现在服装上,经过手绘、印染、组织结构等不同的表现方法取得最佳的服装设计效果。
(三)线在毛衫上表现形式
线在造型设计中不仅有长度,还可以有宽度、面积和厚度,不过宽度要远远小于长度,长度和宽度的鼻梁是决定线是否成立的关键。毛织服装上以线的重复、交叉、放射、扭转、渐变等构成形式,来表现服装造型风格。线在毛织上主要通过造型线、工艺手法等来体现。
(四)面在毛衫上的表现形式
造型设计中的面可以有厚度、色彩和质感,是比“点”大,比“线”感觉宽的形态,其形态具有多样性和可变性。它包括几何形的面和任意性的面。
(五)工艺手法
在镶拼、嵌条、绣花、镶边、流苏和组织变化等工艺手法以线的形式出现在毛织服装上时,往往有其独特的工艺特点,它可以丰富毛织服装的造型,增强毛织服装的美感甚至会改变服装的风格,成为服装的设计特色。用工艺手法在毛织服装上形成面的感觉是许多设计师常用的手法。通过运用多种工艺手法在服装上形成面能充分体现出服装的设计特色。
【关键词】创意产业 生态环境 独立设计师品牌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3)04-0063-05
创意产业是在全球化深入发展背景下崛起的新兴综合性产业。人们已愈来愈认识到,当今世界,谁拥有创意,谁就能抢占制高点,拥有话语权。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创意产业依靠跨产业界的组合能力、消费的拉动能力、文化创意的潜在增值能力以及对有形资源的低依赖性,迅速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抗危机、保稳定、促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从整体而肓,创意产业目前还处于成长阶段。全世界创意产业每天创造的产值约220亿美元,并以较快的速度递增。
创意产业在我国亦受到高度重视,近些年有了快速的发展。然而,同创意产业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的差距还比较大。创意产业占GDP的比重,我国目前是3%左右,远低于一般发达国家6%-12%的水平。研究我国创意产业成长的生态环境,找准存在问题的症结,对于推进创意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独立设计师品牌为例,分析我国创意产业兴起的必然因素和发展掣肘,提出了改善其生态环境的若干政策建议。
一、经济转型的必然选择
创意产业的兴起有着自己的规律。它反映的是传统经济转型的必然需求。发达国家是如此,我国也是如此。经济发展到“十一五”阶段,我国的制造业发展面临诸多制约因素,打造经济的升级版,出路只有一条,就是自主创新,而创新离不开创意。
作为创意产业成长期的典型代表,独立设计师品牌的兴起充分反映了这种内在规律。
独立设计师品牌是由设计师开创,以独创的设计风格为主导,定位小众,自主经营,力图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需求的服装品牌。它的实质是物质实用价值和文化价值通过服务在消费者中的评价。尽管在声名显赫的国际品牌面前,在我国服装业庞大的生产能力面前,独立设计师品牌还似“小荷才露尖尖角”,但是,其设计的独创性、对市场的敏锐反应和灵活的运营机制,已受到愈来愈多消费者的喜爱和热捧,显示出蓬勃朝气和旺盛的生命力。最近,“第一夫人”精彩亮相的国产品牌,就出自独立设计师之手。目前世界所有的大牌在创立之初都是设计师品牌。作为商业社会的优胜者,品牌的内涵被一代代传承下来。这就是独立设计师品牌的价值所在。
独立设计师品牌模式很新,规模较小,其兴起并非偶然,它是在我国社会经济整体转型条件下,服装业诸多矛盾演变加剧的产物。
1 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极大改善,是独立设计师品牌兴起的丰沃土壤。据调查,1950年,99%的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产品的有形价值,而只有1%的人愿意为无形价值付出代价;1975年,愿意购买产品无形价值的客户上升到30%,更多的人还是看重产品的有形价值;进入2000年后,倾向购买产品无形价值的客户已经上升到60%。在信息化社会,品牌已经成为一种必需品。我国服装市场明显出现了大众化向个性化转变的新需求。越来越多的人需要带有强烈的设计风格,甚至与众不同的服饰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审美倾向。如果说这是生活的一个问号的话,那么富有内涵价值的品牌就是一个句号,是对社会生活问题的一个回答。服装设计师的作用愈来愈多地凸现出来。
2 服装行业内部的诸多矛盾,不能适应消费需求结构发生变化的需要,催生了独立设计师品牌。一是服装业整体品牌建设与多元化个性化消费趋向不相适应。我国是世界服装业最大的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但是,我们以自有品牌出口的服装不足1%。二是企业创新状况与品牌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目前国内公司考核以利润为中心,普遍存在迅速致富心理,缺少对品牌的中长期规划。三是企业内运转机制同品牌创新的特点不相适应。不少企业的决策者不善于与设计师沟通。缺乏识才的慧眼、重才的诚心、用才的魄力,造成其设计理念无法充分体现。
3 社会转型为独立设计师品牌创造了宽松环境。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变革,使亿万人民成为财富创造的主体,“要我发展”变为“我要发展”。我们的社会正在从体制性束缚中走出来,形成一种舒展而自由的社会氛围,这也是今天独立设计师品牌能够兴起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4 设计教育奠定了创意人才的基础。近30年来,我国服装设计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学术功底扎实、艺术天份好的设计人才。目前全国开设服装设计及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已有200余家。大量服装专业毕业生陆续走向社会,为我国服装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创意产业起步阶段,往往规模小,资产轻,缺乏强有力的系统支持,发展困难较多。独立设计师品牌显得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是创新水平参差不齐。独立设计师品牌以原创为特色,但在实际发展中差别较大。有的品牌模仿跟风痕迹较重,缺乏自己的特色。对如何理解中国民族风格,如何将民族元素与国际流行时尚更紧密地结合,不少品牌还需要深入研究。
二是抗风险能力较弱。许多品牌起步阶段规模都比较小,小规模易于面对小众,易于发挥品牌特色,但规模过小,现金流往往不很丰沛,一旦营运环节遇到梗阻,经营就容易发生困难,出现风险。
三是销售渠道不畅。多数独立设计师品牌都面临销售难问题,所有设计作品完全要靠自己千方百计找渠道,缺乏经营的主动性。百货业的代销制使得风险完全由品牌方承担,独立设计师品牌缺少更好的、可以支持其成长的销售体系。
四是资金制约突出。独立设计师品牌多为轻资产,融资需要的抵押与担保,对其无形资产的科学评估都是难题,更缺乏品牌传播需要的巨大投入,品牌运作长时间难以走上良性循环。
五是生产加工配套不易。独立设计师品牌很难得到足够的技术支持,缝纫师、打板师总体水平不高,人数也严重短缺。独立设计师品牌下单加工批量小,一般的工厂均不愿接活。这样便很难体现经营品牌应该快速、多板的要求。
六是知识产权保护乏力。目前品牌盗版问题相当普遍,而处理又十分困难。层出不穷的“傍名牌”、“同步克隆”等花样,使“劣币驱逐良币”的“柠檬市场”现象愈演愈烈。市场不成熟、消费者信息不对称、市场制度不完善加上地方保护主义,使得打假成本和代价居高不下。
七是走向国际未成气候。我国独立设计师品牌兴起时间不长,无论是品牌特色,还是经济实力,同国际知名品牌还有相当距离,而且我们的国际营销能力、销售渠道等条件都还十分欠缺,因而对于独立设计师品牌整体而言,走出国门尚需时日。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独立设计师的综合素质有欠缺,如知识准备不够完整,艺术理念较强而商业认知不充分;办事容易忽视必要的契约;缺乏足够的经营才能,管理能力欠全面。其次是社会环境不尽如人意,我国品牌运作的系统支持没有完全建立,缺乏一个好的展示和推广独立设计师的平台,社会支持显得非常薄弱。市场有欠规范,经营规则不健全,整个社会的审美能力和水平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设计教育与市场需求还有一定距离。
三、改善生态环境的若干思考
对中国来说,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经济转型的新增长点,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当前,如何改善创意产业成长期的生态环境,显得十分迫切。
英国创意学者霍金斯指出:“创意生态就是适合创意生活与创意生产的小环境”。创意产业各个领域对发展环境的要求有着一定的特殊性,把这一个个小环境调整好了,创意产业发展的大环境就有了根本的改善。
独立设计师品牌取得更好发展的条件不是“独立”的,需要设计师的努力,也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一)设计师:在改善环境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创意产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离不开人的能动性。设计师如何客观认识环境,主动参与改善环境,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坚持辩证思维,把握发展定位
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要求设计师具备良好的素质,要拼知识,拼才能,但是实践证明,拼到最后,往往是拼哲学。谁能够比较自觉地掌握辨证思维方法,准确把握自己的发展定位,谁就能在竞争中争取主动。联系目前品牌建设的实际,独立设计师需要在认识上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坚持欣赏性与实用性的统一。独立设计师品牌在市场中产生,要把满足市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同时,设计师又应是社会时尚的倡导者和开拓者,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消费,引导时尚潮流。二是坚持流行趋势与地域特色的统一。一个服装品牌完全不理会流行趋势,是无法在市场上立足的。同时,它也必然要有自己的特色。尤其要注重将国际时尚与中国特色相结合,找到二者的黄金契合点。力争将韵味悠长的历史与标新立异的手段表现得形神兼备,鲜明的地域性、民族特点与四海一家的胸怀结合得浑然一体。三是坚持视觉符号与核心文化的统一。在服装品牌中运用中国民族元素,需要进行再创造,使整个设计充分揭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俗,少些直白,多些含蓄,留给观众一些可以琢磨咀嚼的东西,真正产生“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
2 提高经营能力,拓宽发展空间
独立设计师大都身兼设计和经营,提高自己的经营能力是拓宽发展空间的基础。一是着力探索商业模式,建立和维护良好的营销渠道,保障品牌价值的实现。销售终端是离消费者最近的地方,这是品牌的“最后一公里”。选择一个适合自己情况的营销渠道,关系到品牌的存亡。二是提高管理能力。注意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严密关注机构的现金流,确保负债的可控性。=三是寻找有时尚感觉的最佳商业搭档,将设计和市场运营明确分工。四是与企业进行团队合作,利用企业方的市场资源与人力资源实现品牌的经营与拓展,共同将经营品牌向市场推广。五是注意掌握社会的沟通能力,包括专业沟通、产品沟通、社会行政沟通、感情沟通的能力。六是坚持科学决策,知己知彼,增强经营的预见性,努力做到果断决策与风险防范的统一。
3 加强情商修养,夯实发展根基
《大学》中有这样的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独立设计师身处纷繁复杂的环境,矛盾多多,诱惑多多,一定要有自己的定力。做事先做人,立业先立德。从某种意义上说,设计师也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做设计不光要用眼用手,还要用心灵。设计师的情商修养涉及问题较多,目前要在三个方面多下功夫。一要坚持以诚信为本。无论对消费者、内部员工,还是合作伙伴,都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视责任重于泰山。二要坚持自信、自尊、自强。要有坚定的意志,耐得住寂寞,沉下心来做自己的事。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扎扎实实地做,过程步步到位,结果水到渠成。三要坚持“补课”,厚积薄发。要加强哲学、文学和历史的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提升审美水平和发现能力。要留意旁类艺术形式的创作方法,积累表现手法。“功夫在诗外”。要更多地深入生活。在山水灵秀中汲取营养,在触类旁通中挥洒灵感。
(二)行业组织:在组织、协调、服务中排忧解难
品牌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设计师自身努力,也需要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善,争取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和服装设计师协会等行业组织可以发挥更多的作用。
1 成立独立设计师协会。维护独立设计师合法权益,筹办品牌需要的代言、培训、咨询、法律援助等事务,帮助提高独立设计师素质,需要这样一个组织载体。将分散的独立设计师组织起来,有助于加强行业服务和管理,解决他们所面临的各种实际困难。
2 研究独立设计师品牌发展战略,拟定其发展规划。独立设计师品牌不是个别的偶然的现象,它是我国品牌发展中的新兴事物,将在我国服装业长期存在并产生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因而需要行业组织加强发展战略研究,制定较为长期的规划,指导它的健康发展。
3 大力建设品牌产业链,尤其要着力发展销售公司。要将产业链定位在设计研发、品牌孵化、策划包装、咨询培训等价值链高端,建设研发、设计、展示、演示、、贸易、物流、结算等全方位的平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指出:“由协作和分工所产生的生产力,不费资本分文,这是社会劳动的自然力。”实践证明,专业化分工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产业链的延伸,其核心动力来自市场,但行业组织对产业链的延长、培育、完善往往能起到重要作用。
4 建立健全中介机构,联接产业链各环节,实现独立设计师品牌、企业、媒体、高校需求对接。为服装品牌发展服务的产业链,有众多前向、后向关联的企业以及相关机构,也需要有中介发挥联接作用,以更合理地配置资源,提高效率,形成产业链清晰且结构紧密的现代产业集群。行业组织通过组建这种中介机构,能直接帮助独立设计师减轻负担,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品牌。
5 创造条件,适时为独立设计师品牌联姻商业合作伙伴,争取品牌的财团支持。独立设计师品牌立足后的继续发展,除了需要文化积淀外,十分需要资本的运作,需要有秉性相配的合作伙伴的支持。行业组织可以发挥自己联系企业众多、人脉广泛的优势,为独立设计师品牌牵线搭桥,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争取各自更好的发展。
6 建立完善自律和他律的规章制度,规范约束经营行为。切合实际的规章制度,有利于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有利于防止和处理不规范的经营行为。行业组织可以根据品牌建设的发展规律和市场经营的基本准则,集中各品牌实体的意见,制定出较为完备的各项规章制度,为独立设计师品牌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制度保证。
7 协调各方面关系。在品牌、政府、企业之间进行有效沟通。行业组织的这种协调。有助于保障信息通畅,增进相互了解,可以让政府有关部门更清楚地掌握情况,对品牌建设提供及时合理的政策支持,可以在企业之间产生联动效应,减少掣肘,提高效益。行业组织可以根据设计师及企业的需要,建立技术档案以及专业人才档案两大资源数据库,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
8 举办独立设计师品牌比赛,发现、扶持优秀设计人才。目前举办的“汉帛杯”服装设计大赛,对许多缺乏雄厚资金支持的独立设计师来说有点可望不可及。行业组织可以从独立设计师的特点出发,举办讲究实效生动活泼的赛事,为发现和扶持优秀设计人才搭建良好的平台。
9 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支持独立设计师品牌走出国门。在全球化日益推进条件下,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对独立设计师拓宽视野,提升鉴赏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行业组织可以发挥沟通效应,争取各方面支持,采取各种有效办法,帮助独立设计师品牌走向世界,参与国际服装品牌的竞争。
(三)政府:提供更多政策和管理扶持
独立设计师品牌的健康发展,需要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但是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也不可或缺。许多重要的扶持往往更需要正确的政策和有效的管理。
1 下大力扶持品牌产业链的建立。品牌建设需要的产业链,往往由众多中小企业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组成,如果仅凭企业自发生成,容易出现资源配置欠合理,耗费时间长等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实施有效的扶持政策,提供必要的支持。一是金融支持,可以设立适应这类企业需要的小额信贷,通过中介组织,提供贷款担保。二是减免税费,在企业初创期减免一定的税费具有非常实际的作用。三是开通绿色通道,简化手续。
2 对独立设计师品牌实行激励扶持政策。一是建立优秀人才的发现机制,可以支持行业组织采取考核、比赛等途径,发现、催生优秀设计师;二是成立发展基金,对具有潜质的优秀设计师实施奖励和扶持;三是对具备条件的设计师独立创业实施优惠政策,如发放创业补贴、创业初期减免税费等。
3 加大打击假冒伪劣力度,保护独立设计师品牌知识产权。政府有关部门应从实际出发,加大力度,采取宣传、教育、规范、监管、打击等各种手段,使假冒品牌没有市场,假冒品牌的实体和个人不能得到好处。
4 加强执法监管,进一步改善独立设计师品牌创新的市场环境。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从建立良好的市场环境做起,要通过各种措施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严格执行支持正当行商打击坑蒙拐骗的市场法规,使独立设计师品牌发展需要的市场环境不断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