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病理学的认识

病理学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病理学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病理学的认识

病理学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肾虚 血瘀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又称I型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密度降低、骨量丢失、骨微结构退化、破坏为主要病理基础的全身性骨代谢疾病,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降低导致骨形成与骨吸收所组成的骨重构过程的失衡[1]。主要表现为身材变矮或驼背、腰背疼痛、易发生骨折等,严重影响中老年妇女的生存质量。如何进行防治已成为热点。中医文献中无“骨质疏松症”这一名称,但历代中医文献对骨病的记载中,“骨痿”、“骨枯”、“骨痹”、“骨蚀”、“骨极”的描述与现代医学之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症状极其相似,其中描述较准确的当属“骨痿”。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与肾虚、脾虚有关,其中肾虚是本病的主要病因。通过近年来临床及实验研究表明,PMOP患者大多存在血瘀现象,血瘀在骨质疏松症发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重视。

1 中医对骨质疏松病机的认识

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所云:“肾主骨,生髓”。“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肾精足则筋骨强劲有力;肾气虚,肾精亏则骨髓失养而痿软脆弱无力。肾所藏的精可以化生骨髓,髓藏于骨腔之内,滋养骨骼。《医林改错》有云:“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医林改错》中指出“痛不移处”或“诸痹证疼痛”定有瘀血。《素问·痿论》中“骨枯髓减,发为骨痿。”的论述可以看作是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理,而脉不通是重要的原因。所以骨的生长发育均依赖于肾脏精气的滋养与推动。若肾精不足,则髓无以得生。髓在骨内,髓不足则骨无所养而致骨质脆弱无力[2]。脉不通,骨无精气滋养亦可致骨质脆弱无力。妇女的生、长、壮、老均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之经、孕、产、乳的消耗,肾中精气由充盛转而渐衰退。特别是绝经后肾气更加衰弱,肾精亏虚,骨髓化源不足,不能营养骨骼,致骨髓空虚而发生骨质疏松症。老年妇女低骨量的发生与成年时峰值骨量的高低及绝经期骨丢失的速度有关。生殖活动及性激素水平可以影响绝经前峰值骨量的获得和维持,绝经早晚可影响妇女绝经期骨丢失速率。绝经期早的妇女骨密度比正常同龄妇女骨密度低。说明肾精在妇女骨量增长、峰值骨量的获取维持以及骨量丢失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肾气盛,肾精足是实现其功能的前提。

2 血瘀与骨质疏松的关系

2.1 中医学认识

妇女以血为本,以血为用。肾藏精,精生血,血化精,精血同源。“天癸”竭,肾精不足,血少气弱,血行迟缓;肾阳虚弱,命门火衰,寒凝血滞;肾阴亏损,虚热煎灼,血稠难流均可致血瘀。肾虚日久必有血瘀。而血瘀使化精乏源,又可加重肾虚。本病肾虚为因,血瘀为果,二者相兼为病,成为血瘀的基本病理改变。由血瘀致骨失所养导致骨质疏松。

临床与实验研究资料表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大多存在血瘀征象大多数病人除痛有定处外,还有舌下脉络曲张,舌质紫暗有瘀斑等其它血瘀证的表现。临床观察肾虚患者甲皱微循环时,发现微血管形态有明显改变,血管张力明显减弱。血色偏暗,血流缓慢,流态异常,袢顶瘀血增多。绝经后妇女,元气虚衰,无力鼓动血脉,血液运行迟缓,脉络瘀滞不通。同时,脉道中气血虚少,必然导致血瘀;血液瘀滞,经脉不畅,水谷精微得不到布散,不仅脏腑因濡养不足而衰弱,骨髓也因此不得充润,骨骼失养,发为“骨痿”。眭承志[3]等对6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血瘀”临床表现综合评分,并进行甲襞微循环、血液流变学等检测,与30例健康妇女进行对照研究,发现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血瘀”临床表现综合评分、甲襞微循环评分、血液流变学的11项指标均较健康妇女高,有显著性差异。证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存在着血瘀的客观性病理变化。从而可以认为血瘀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机。刘维嘉等[4]运用补肾活血汤治疗33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总有效率达85%。李爽等[5]研究发现补肾活血中药能明显提高骨质疏松大鼠的骨密度。张宁等[6]发现补肾活血中药含药血清及原药能够直接作用于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增强其分泌活性。

2.2 现代医学的认识

血瘀症与血小板功能相关因子,与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有关,在基因表达上,bcl-2、HSP70、C-fos基因表达与血瘀症密切相关[7]。近年研究发现,血瘀症患者血小板聚集性亢进,血小板活化因子释放,有血栓形成倾向,证明了血瘀症与血小板功能的相关性。骨的微循环中存在无数免疫性细胞因子,如内皮素、NO等,细胞因子间具有潜在的协同效应。眭承志等[8]研究发现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液NO、ET水平与健康妇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存在着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有明显的“血瘀”微观分子生物学病理改变。

绝经后妇女雌激素水平下降患者血液流变学出现高、浓、粘聚等状态,血浆内皮素水平明显上升[9]。内皮素是具有强烈收缩血管作用的血管活性因子,是血瘀证形成的重要病理基础,且已被视为血瘀证严重程度的指标[10]。

虽然其生理、病理反应的具体机制目前并未完全明了,但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内皮素对人体内许多重要激素及细胞因子都具有一定的调节功能,如前列腺素、雌激素、睾酮、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等。这些激素和细胞因子在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对骨代谢的调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内皮素不仅与心、脑血管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它也很可能参与了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与骨质疏松症病理机制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内在的相关联系。

NO具有极强的舒张血管作用,广泛存于机体的多种组织和细胞中,NO减少可能会导致循环障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液NO水平与正常妇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唐明朝等[11]通过动物实验发现NO在骨代谢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浓度NO经抑制破骨细胞形成和抑制成熟的破骨细胞的吸收功能而抑制骨吸收;而低浓度NO则增加细胞素诱导的骨吸收,并且对正常的破骨细胞的功能来说可能是必不可少的。张新民等[12]研究发现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均可表达eNOS,而且正常情况下往往存在于细胞增长较活跃,细胞较密集的区域,主要存在于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内,但部分基质也可见eNOS的表达,这可能是eNOS在细胞产生后弥散而来。去卵巢大鼠骨组织中eNOS明显减少,其中主要是破骨细胞内eNOS的显著减少,而成骨细胞也有减少。而经雌激素治疗,破骨细胞与成骨细胞内eNOS mRNA的表达显著增强。这说明骨质疏松的发生与雌激素对骨质疏松的治疗作用部分是通过调节骨组织中NO含量来实现的[13]。

活性氧是指从氧衍生出来的自由基及其产物,其化学性强,具有较强的氧化能力,包括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自由基及过氧化氢等。前二者为自由基,又称氧自由基。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活性氧自由基反应有关。近年来研究发现活性 氧对成骨细胞具有细胞毒性作用。林远方[14]等研究发现骨质疏松患者体内的活性氧水平较正常人升高,而成骨细胞活性降低。活性氧与成骨细胞密切相关,骨质疏松患者体内活性氧的增多会导致成骨细胞活性降低。并推断活性氧可能通过影响成骨细胞活性、参与和促进了骨质疏松症的病理过程。活性氧对成骨细胞的影响可能是由于活性氧影响DNA转录复制功能,使细胞分裂繁殖障碍,成骨细胞的产生减少,而严重的DNA损伤则最终导致成骨细胞的凋亡。此外,活性氧也可能作为一种骨组织局部调节因子,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成骨细胞产生、发展的各个阶段。林守清等[15]认为雌激素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雌激素的缺乏会导致体内活性氧的生成增多,有学者观察绝经后妇女激素替代疗法前后体内活性氧的变化,发现雌激素能直接抑制活性氧的产生,雌激素治疗PMOP可能是部分通过抑制活性氧而影响骨代谢的。活性氧目前已被认为是细胞内外调控破骨细胞活性分子并且是可能的破骨细胞激活介质之一。

此外,雷先阳等[16]研究发现成年女性促卵泡刺激素水平与骨丢失密切相关。研究发现,中国女性血清促卵泡刺激素水平较高者骨质疏松患病率和患病风险显著增加。而绝经后妇女血清促卵泡刺激素水平较高,为绝经前的7.3倍。改善血液粘稠度药物辛伐他汀可强烈刺激骨形态,发生蛋白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分泌,并可提高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因此,认为辛伐他汀有刺激成骨细胞分化而影响骨代谢的作用[17]。血瘀证相关分子生物学改变不仅直接影响骨代谢导致骨质疏松症,而且影响及微循环致血液流变的异常,使营养成分不能正常参与骨代谢导致骨质疏松。血瘀可造成骨小梁内微循环的障碍,不利于细胞进行有效的物质交换,导致血液中的钙及营养物质不能正常的通过哈佛氏系统进入骨骼,最终致骨骼失养,脆性增加,发生骨质疏松。形成血瘀—营养障碍—瘀血的恶性循环,从而形成骨质疏松以及疾病的进一步恶化[18]。

3 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血瘀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发病有一定的联系,临床采用活血通络的方法治疗该病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目前缺乏血瘀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直接关系的试验和临床研究,活血化瘀中药提高骨密度的机理亦不明确。所以研究血瘀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直接关系对活血通络疗法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周振雷,侯加法.雌激素对骨代谢的调节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4,14(8):2714—2715.

[2]黄力,李琳.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5,11(1):112—117.

[3]眭承志,周军,刘志坤.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血瘀病机的客观初步论证[J].中医研究,2005,(18)1:30—33.

[4]刘维嘉,麦敏军,刘永坤,高根平.补肾活血汤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33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9,8(28):33—34.

[5]李爽,阿拉木斯.补肾活血中药对骨质疏松大鼠治疗作用的试验研究[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8,12(21):887—890.

[6]张宁,刘世巍,韩凤岳,等.补肾活血中药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活性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1):40—42.

[7]马民,张桂女,陈利国,等.血瘀证患者白细胞中c-fob、e-jun基因的表达[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8(2):106.

[8]眭承志,刘志坤,王彦伟.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NO、ET改变及意义[J].中医药通报,2004,(3)6:13-l5.

[9]刘志坤.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与血瘀证相关分子生物学的关系[J].中医正骨,2004,5(16):57—58.

[10]王斌.血浆内皮素水平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的相关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11(12): 2173—2175.

[11]唐明朝,李代强,张秀英.实验性骨质疏松病理学观察及血清NO和NOS测定及其意义[J].右江医学,2005,3(33): 220—222.

[12]张新民,李代强.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病理学观察及NOS荧光素原位杂交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12(14): 65—68.

[13]李昂,卿茂盛,薛延.骨质疏松发生的一氧化氮机制及雌激素调控作用研究.中国骨质疏松质志,2003,9(2):19.

[14]林远方,曹亚飞,卿茂盛,王立新.绝经后妇女活性氧与成骨细胞的关系[J].中医正骨,2007,7(19):9—11.

[15]林守清.雌激素对骨质疏松的防治及在骨转换中作用[J].中华医学杂志,2005,85(11):728—729.

[16]雷先阳,吴楠,胡明,李亚民.成年女性FSH水平与骨密度和骨质疏松患病率的关系[J].中南大学学报.2009,34(8):803—806.

病理学的认识范文第2篇

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参与病人的诊断、治疗,提供药学技术服务,提高医疗质量。为此,如何去拓展临床药学工作,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问题。

1 开展临床药学的重要性

临床药学,是指药师运用药物学、药剂学、临床药理学、药物动力学等有关知识及技能,结合临床医学知识,以病人为中心,配合、帮助、指导医生、护士、病人合理用药,以达到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经济的目的。单纯降低药价只能使病人买得起药,而合理用药,才能使病人真正看得好病。所以临床药学对病人健康与康复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2 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

新世纪医院药学的发展正朝着“以人为本”的药学服务方向发展。药学服务是通过提供直接的和负责任的与药物有关的服务来达到提高病人生活质量这一既定目标。主要通过用药指导、用药咨询、药物监护等主要环节来实现为病人服务的宗旨。医疗制度的改革,病人有选择医院的权力,而医院只有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增强服务意识,改善服务质量,才能吸引和留住病人。因此,医院药师必须转变服务观念,由原来的“以药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

药学服务,与医学服务,护理服务一样,是医疗卫生服务不可缺少的三大组成部分。医和药是左右手的关系,医院药房功能不仅仅是卖药,更重要的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明确指出医院要开展临床药学服务。因此,临床药学是药学专业中一个新兴学科,是药学与医学结合的产物。从形成到逐步成熟、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它代表着医院药学业发展的方向,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医院只有把临床药学搞好,才能把病人康复落到实处。

3 以病人为中心,拓展临床药学服务

3.1 临床药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参与临床病房查房和药物治疗决策;(2)建立病人药历,即用药档案(药历)是开展临床药学的又一举措。包括以下几个内容:①一般资料;②既往疾病史与用药史;③查体记录;④建议药物治疗计划,是药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⑤药程录;⑥疗效分析与药历小结。(3)治疗药物监测(TDM):对于治疗窗窄,而不良反应又较大的药物,动态监测血药浓度尤为重要,以便及时调整药物剂量,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4)进行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5)开展门诊窗口药物咨询服务。(6)加强与护士的沟通与引导。

3.2 拓展临床药学服务:为适应时代需要,围绕“以病人为中心”的新医疗模式,医院药学必须打破“以满意临床用药需求为中心”的工作局限,全面转向“以病人为中心”提供药学服务。

3.2.1 医院药学开展药学监测(PC)应不拘形式,多个部门共同参与,互相促进。包括(1)门诊药房提供用药咨询。以改善医患关系,提高病人合理用药意识为目的。(2)以处方调配为桥梁,围绕处方配合审查和药物的正确使用开展PC。重点围绕合理用药四要素(处方的安全性、有效性、适当性和经济性)来开展。(3)开设OTC药房,使药师走向病人,提高病人合理用药自觉性和参与性,药房可设立敞开式、货架式OTC用药服务专柜,使病人对小病的治疗能够依靠药师提供的高素质PC服务来解决,以减少门诊医师的压力,减少病人不必要的候诊排队,也使病人对PC有新认识,有利于病人提高自我保健、自我药疗的意识,增强合理用药的参与感;同时,药师与病人零距离的交流接触,在了解病人病情和自我用药需求的过程中,给病人提供用药介绍,指导病人合理用药,科学用药,可以间接取得临床问诊和对症用药的近似经验,从而更好地促进PC的普及开展。(4)开展社区式PC,增大PC的社会影响。

3.2.2 药师深入临床,参与用药全过程是PC的重点,是真正实现促进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手段。临床治疗率的高低,很大程度取决于药物治疗的科学性、合理性,这属于药师的职责。美国医院有这样的说法[2],“诊断是医师的责任,药物治疗是药师的责任”。药师下临床要全面参与临床查房,会诊和病人用药方案的制订、实施,认真观察和发现问题,利用药学知识,结合现代仪器,分析PK(药动学)、PD(药效学)、ADR等数据,推断药物在病人体内作用的过程,阐明药物治疗与临床疗效的关联性,及时向医师提出药物剂量调整或更换的可靠依据,做好医师的参谋;药师还可凭借拥有丰富药学信息优势,提醒医师注意某些药物配伍的新观点、新用法,如注射剂阿米卡星虽和林可霉素(或克林霉素)配伍给药是许多医师的习惯性联用方法,而新的研究(包括人和动物实验)证明,两药无论是混合或是分开应用,均会产生严重不良反应甚至致死(已有3例死亡报道)。又有研究表明,冠心病人联用阿斯匹林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1)等,比单独用阿司匹林者的死亡率更高,这是因为ACE1有减弱阿司匹林的作用。

3.2.3 从事科研的药师应围绕临床药师遇到的问题着重开展实验研究,做好PC实验的后盾。

3.2.4 其它工作:库房、采购等管理型的药师,在PC活动中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为前线药师、临床、护理等部门提供药学信息,包括新药介绍、药物新剂型、新疗法、药物性能的分类比较等,起到促进医药关系、药护关系的作用;同时正确处理临床的购药请求,分析临床药师意见,尽可能做好解析工作,保证临床的合理用药,使临床医师对药师工作更加理解,维护和促进彼此融洽关系,共同为病人提供良好服务。

4 存在问题

4.1 政策法规执行缺乏力度

4.2 医院药学部门没有明确的职能科室定位,尽管医和药是左右手的关系,药学服务与医疗监护,护理监护一样是为了满意病人的需要,但在医院中,药剂科通常被看作医技科室的一个部门,而非职能科室,更没有提升到与医务科、护理部相当地位,相关岗位任职也无严格的条件规定或不按规定执行,因此严重削弱了药学服务的技术性和专业性,限制了药学人才的成长和发展,从而影响了医院药学和临床药学的健康发展。

4.3 规范基层医院药学管理,发展临床药学的设想:(1)提高药学工作的政策法规支持力度。(2)规范药学部门的配置标准:对不同级别医院药学部门应开展的工作应具体规定,一般包括软件和硬件。软件应着重人才标准,这是开展工作的首要条件,没有高素质的药师,就难以开展临床药学。硬件方面应规范药学部门的设施条件及下设部门,尤其要注意尽快成立临床药学室并配备专职人员,以促进临床药学的开展。(3)明确药学部门的职能科室定位,应明确药剂科的职能科室性质,严格相关岗位的任职条件,从而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理顺其内部组织结构,提高药剂科在医院中的地位,这是规范基层医院药学管理的组织保证,也将为发展临床药学提供良好条件。(4)增强医院领导对药学工作的重要程度。(5)提高药学人员的参与力度。(6)注意药学人才的培养。

5 加速我国临床药学发展几点建议

5.1 规范和落实临床药学师培养措施,定期举办临床药学讲座,以提高临床药学水平。

5.2 在政策和制度上进一步规范和落实医院临床药师岗位、职责和待遇。

5.3 医院药剂科工作转型,药师观念和职能转变。

总之,临床药学是实现医院以病人为中心,全方位为病人服务的一个重要环节,各级领导都要像重视医疗服务、护理服务一样,重视药学服务,要解决临床医学在实现药品监测中的所需硬件与软件,要大力培养临床药师的技术水平,形成一支较强大的技术队伍,以适应当前高科技发展的医学需要,把为病人服务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病理学的认识范文第3篇

医学模式和健康观念的转变,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护士不仅要满足病人解除病痛的需要,还要设法使病人处于接受治疗时的最佳身心状态。维持性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病人的首要替代治疗措施,已被大多数病人所接受,而每次常规透析时间为3~4小时,才能达到清除体内毒素、维持基本生理功能的目的。为了解此类病人在长达3~4小时的透析治疗中的不适及需求,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护理措施,对61例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病人进行了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2001年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病人61例,男43例,女18例,年龄22~68岁;接受透析治疗的时间6个月~5年,平均23个月。

1.2 调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内容为临床透析治疗中病人常见的不适,由专人统一向病人讲解说明,让病人选出所存在的问题,表中内容不够的可自行增添,由调查者统一记录。

2 结果

调查病人100%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适,但主要集中存在以下方面,卧位不适,疲乏48例,占78.7%,困而不敢睡,担心穿刺针眼渗血,担心凝血39例,占55.7%,卧位就餐不适应28例,占45.1%,头痛25例,占41.0%,不敢翻身,担心穿刺针脱落21例,占34.4%,皮肤瘙痒20例,占32.8%,恶心、呕吐16例,占26.2%,寒战、发热12例,占19.7%,低血压、出冷汗9例,占14.8%,胸痛、呼吸困难5例,占8.2%。

3 讨论

根据病人存在的不适,逐一进行原因分析。本组病人有48例感觉透析3~4小时时间太长,感到疲乏,进一步询问,有25例透析时间少于3个月,还不能适应连续卧床3~4小时;13例有皮肤瘙痒,不能久卧,大部分病人不敢或不会更换。担心渗血和凝血而不敢入睡的病人都曾经发生过渗血和凝血。为了补充能量消耗,减轻饥饿,透析过程中要求病人适量进食。卧位进食多数病人都很不习惯,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适应过程,需要护士耐心指导帮助。头痛是血压过高所至,肾病病人多并发有高血压,血压过高必然会导致颅内压增高,如头痛、呕吐等。担心穿刺脱落不敢翻身是透析前宣传工作不够或宣教内容不全使病人出现多余的担心。皮肤瘙痒是肾功能衰竭导致毒素由皮肤汗腺排出,刺激皮肤所致。因此瘙痒往往在透析时和透析后更加严重[1]。恶心、呕吐多发生在透析初期,随着对机体内肌苷和尿素氮等毒素的不断清除和水、电解质紊乱的纠正,症状的发生会进一步减少。寒战、发热是透析器、血液管路或透析液中致热原引起的,多发生在透析1~2小时,一旦发生病人的体能消耗过大,连续几天都会感到疲乏不适,曾发生过热源反应的病人易多虑。心慌、头晕、出冷汗、胸痛多发生在透析开始早期,其主要原因是上机时流量升得过快,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突然减少,回心血量减少,血压降低。

4 护理对策

4.1 改善设备:2002年我院逐渐购进了自动折叠沙发床,病人可根据需要调整,又便于坐位或半卧位进餐,还可以使用床边餐桌,这样符合生理需要又减轻疲劳。病人感到较为舒适。

4.2 加强透析前的宣传力度:对透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渗血、凝血、寒战、发热等现象的原因向病人解释清楚,明确告知可以有效地避免和治疗这种情况。一旦出现病人不至于惊慌失措。同时应加强巡视、观察,对于寒战的发生应及时应用小剂量杜冷丁(25 mg)静脉滴注,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也可预防性的应用小剂量的异丙嗪和地塞米松。应选用生物相容性好的透析器及其消耗材料,要加强透析器的冲洗和灭菌,以减少某些热源反应或过敏反应的发生。

4.3 严密观察病情:按规定时间监测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经常询问病人的感觉,有血压升高时应及时应用降压药物,有恶心、呕吐、头痛征兆时,可给予镇静、镇吐药,避免症状加重。心率

4.4 不良反应:常规透析的病人约有10%发生恶心、呕吐,原因是多方面的[1],告知病人随透析次数的增加逐渐好转,使其树立信心,必要时给于胃复安等预防用药。瘙痒症状明显的病人,透析前可口服安定、扑尔敏可减轻症状,必要时给于温水擦洗或涂以羊毛脂、樟脑剂等。

4.5 指导病人合理进食:透析前进食碳水化合物、蛋白质,防止过早饥饿或发生低血糖。透析2小时时协助病人进食,以补充能量消耗,防止低血糖。

4.6 加强透析技术管理:(1)上机前详细了解病人的心血管情况,有无出血征兆,必要时可输入适量液体 (200~300 ml),上机流量的调节因人而异,逐渐调节到所需求的流量,防止短时间内流量过大引起的不适。(2)上机前明确了解病人在透析期间体重的增长情况,确定合适的脱水量,防止出现失衡综合征。

参考文献:

病理学的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血压;饮食护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血压患者也越来越多患者通常只注意药物治疗,而忽视饮食治疗或饮食治疗不合理,常常导致治疗上的失败,所以必须使患者认识到控制饮食是治疗本病的基本措施。机体的许多疾病都与饮食直接相关,高血压病是与人们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许多研究证明高钠盐是导致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子[1],钾盐,钙、镁可对抗高盐的升压和血管损伤作用,低钙、低镁及钙、镁代谢异常与高血压有关,而我国国民摄入食盐普遍高于西方国家,钾盐、钙、镁的摄入又普遍低于西方国家,可见在我国高钠低钾是高血压高发的因素之一[2]。

1饮食护理

1.1减少食盐摄入高钠低钾是我国国民的主要饮食结构特征,它不但与高血压也与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正常情况下,人体对钠盐的需要量0.5~1.0g。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群膳食的含盐量为10~15g,远远超过机体的需要量,因此建议每人日摄入量应在5.0g以下,WHO认为对高血压患者应限盐在1.5~3.0g,轻度高血压患者食盐摄入量每日应少于5g,中度高血压患者每日应少于3g,护士应教会患者及家属估计每日的食盐量,如大牙膏盖食盐相当2g,5ml酱油相当1g食盐(中汤匙1匙),盐腌食物尽量不吃,味精、小苏打以及饮料中的防腐剂因含有钠盐,也应少用。

1.2增加含钾、镁、钙等食物,钾、镁、钙有降压作用,它们在豆类、蔬菜、水果、奶类中含量较高。高血压患者应多进豆制品、马铃薯、南瓜、大白菜、冬瓜、卷心菜以及水果,以增强低钠饮食的降压效果。新鲜蔬菜中的绿叶菜、豆类及根茎类含钾较多,水果类如香蕉、杏、梅含钾丰富,家禽、鱼、瘦肉等含钾丰富,正常人每日应吃蔬菜及一定量的水果。增加钙的摄入:牛奶中富含钙,每100ml可提供100mg以上的钙。所以饮用牛奶值得提倡,豆类、虾皮、芝麻酱和甘蓝菜、花椰菜等也含钙较多。

1.3限制能量摄入,控制体重为降低胆固醇,患者脂肪摄入量要控制在总热能的25%以下,且以植物脂肪为主,胆固醇的摄入量每日少于300mg。高脂血症是形成动脉硬化的条件,血中脂质沉着在动脉壁内,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弹性下降,血压升高。高血压患者可适当进瘦肉、家禽、鱼类、牛奶、鸡蛋等,并适当进降脂食物,如洋葱、大蒜、香菇、木耳、紫菜、海带等,尽量不进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桂皮等。

1.4脂肪、脂肪酸、蛋白比例的合理调整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可能有益于心脑血管病的防治,高血压病患者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摄入比值应1~1.5为宜,摄入低脂肪,低蛋饮食,以植物油为主,多进食鱼类蛋白,鱼类蛋白富含蛋氨酸和牛磺酸,有助于降低高血压和脑卒中的发病率,鱼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有降压作用;大豆蛋白也有预防脑卒中发生的作用,故高血压患者可多吃鱼类和豆制品,特别是海鱼类,以增加优质蛋白和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

1.5忌酗酒,宜戒烟高血压患者饮酒应限制在25g以下(白酒50g),必要时应完全戒酒,高血压患者不应抽烟,吸烟能促进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发生和发展,其有害成分尼古丁、一氧化碳对心血管有害,少喝咖啡,咖啡有升压作用,可多饮茶,尤其是绿茶,茶中含有大量活性物质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保护血管、降低脂肪的功能,从而有利于降血压的治疗。

1.6补充粗纤维、膳食纤维素让病人多食些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脂肪低而纤维素多的蔬菜类,提高饮食中膳食纤维。膳食纤维是指食物中在人体肠道内不能被吸收的各成分。膳食纤维能延缓食物中糖的吸收,可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多食含纤维素的蔬菜既能达到控制热能代谢的目的,又能增加饱腹感,还能促进胃肠蠕动,防止便秘,减少糖脂的吸收,减少高血脂对血管壁的损害,从而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麦麸、胶质、燕麦麸或混合纤维可作为含较高脂肪、胆固醇和热卡食物的代用品。

1.7足量维生素C血清维生素C含量与血压呈负相关,保证富含维生素的绿色蔬菜和水果的摄取是必要的。

1.8另外高血压病病人要随四季的交替,调整饮食结构,荤素混食,粮蔬混食,粗细混,不要偏食,养成营养平衡的饮食习惯。

2中医食疗

中医认为高血压多为阴虚,水不涵木,则肝阳上亢,肝火内盛,血压升高,治宜补益肝肾为主。食物方面,宜多吃清补食物,如芹菜、莴苣、竹笋、紫菜、海带、金针菜、马兰头、茭白、绿豆、茶叶等。平补食物也适宜,但不宜吃辛热温补食物,如辣椒、胡椒、咖啡、香菜、牡蛎、麻雀、狗肉等。也不宜吃肥腻食物。

参考文献:

病理学的认识范文第5篇

高职学院 人事档案 管理体制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一些中职校合并升格为高职院校,合并后的高职院校面临着许多新的管理问题。人事档案工作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充分认识做好人事档案工作的意义,深入分析人事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就成为提高档案管理水平的重要任务。

一、做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人事档案是在人事管理活动中形成的经过认可的记录和反映人员经历、德才水平、工作表现、奖惩及人化等情况的人事档案资料,间接的记录了历史和社会的进步状况,具有重要的凭证价值和参考价值。人事档案对个人来说,是身份、学历、资历等方面的证据,与个人的工资待遇、劳动保障、组织关系紧密联系,具有法律效用,是计算工龄、工作流动、考研、转正定级、职称申报、办理保险等的重要依据。人事档案为个人求职,单位求才提供丰富的、全面的、真实有效的材料。

二、合并高职院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领导重视不够,专职专业人员缺乏

由于领导对人事档案的重要性没有深刻的认识,在部分高职院校中没有配备专职的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档案管理人员只能挤时间以间断的方式完成工作。并且缺乏对政治素质、业务能力、管理水平的培训与提高的动力,单位也不重视档案专业知识的继续教育培训。

2.管理政出多门,内容质量参差不齐

(1)多头管理,归类不一

合并高职院校由于先前的隶属关系、办学规模、办学层次,管理模式不同等因素,使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构成复杂,导致出现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存在差异,入档范围、档案分类、整理标准不同,形成了档案管理模式多元化的弊端,的标准也不统一。

(2)档案材料不符合标准

内容填写前后不一,在填写表格时能省则省。“三龄一历”记载多样,姓名改变后不写曾用名,也不加以说明,个别人的“年龄越填越小,参加工作时间越填越早,文化程度越填越高”。有的人履历表中学习简历从大学开始填,家庭成员及社会主要关系都没有。档案用纸规格不一,虽然规定人事档案材料要统一使用16开纸,但高等院校印制的学历、学位等材料绝大部分也是A4纸,单位内部形成的人事档案材料也大部分为A4纸,给立卷归档工作带来了麻烦。

(3)档案材料短缺

表彰和处分材料散失较多;有少量的履历表、自传等未盖人事部门公章;一些本该有的履历表、年度考核表、职称、工资材料不全;一些本该有的学历、学位材料,由于个人没有意识到档案的重要性,滞留在本人手中;反映个人工作能力、技术特长等方面的内容少,有些档案材料仅仅作为被保存的资料加以收集堆放,没有及时归档,导致个人档案中材料内容不全。

3.信息开发利用率差,发挥服务作用程度低

人事档案处于半封闭状态和被动服务局面。由于人事档案强调保密性,故利用范围比较狭窄,利用频率较低。按照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人事档案利用最多的主要是人事管理工作的范畴。在聘任、考核升级中起的作用很小,尤其在师资培养、人才选拔、人才稳定与年度考核等方面未能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人事档案的利用是所有人事档案工作的目的,传统人事档案的利用不能适应现代高职学院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更不能适应高职学院迅猛的发展。

三、解决高职院校人事档案的管理问题的途径

1.领导重视,加强管理

人事档案是全面地考察了解和正确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关系到每位教职工的切身利益。作为学校领导,应充分树立起档案意识,在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上给予充分保证;在档案经费上落实到位,增添必要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支撑;主动关心档案工作者的工作、学习、生活,当他们在工作中取得了成绩或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时,主管领导应及时给以表扬和认可,同时还要为他们提供提高业务能力的机会,这些措施最终可以促进人事档案工作绩效的提高。

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统一档案标准,提高档案管理的水平

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科学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规章制度,使档案工作有规可循,有章可依,有据可依,工作有序,保证人事档案工作逐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完整化。完善档案的保管、利用、借阅、保密、归档、鉴别制度,及时收集、补充、更新和完善人事档案材料。对收集档案材料,从手续是否完备,表述是否准确、精练,观点是否明确,纸张、文字等介质是否符合档案标准等方面进行认真细致的鉴别,使人事档案的收集和归档工作真正做到完整、及时、客观,做到划分准确、排列有序、条目清楚、查找便捷。

3.充实队伍、注重培养,提高全员档案素质

(1)充实人事档案管理队伍

按照政策规定配备适当数量的专职干部从事人事档案工作,需要时抽调政治素质高、原则性强的同志协助工作,以保证人事档案工作的长效性。

(2)注重档案管理人员培养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是做好档案工作的重要保证。进行业务培训,系统地学习组织人事工作的政策、法规和档案专业知识,用档案知识武装头脑,开阔眼界,指导工作,以适应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对高职院校人事档案管理的新要求。

(3)普及档案知识,提高全员档案素质

加强对档案材料形成部门进行档案基本知识的培训,定期组织教职工进行档案知识及档案重要性的学习,避免档案材料不规范或滞留本人手中。为人事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更好的开发利用奠定良好的基础。使人事档案材料在形成阶段就标准化。

4.提高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建立信息网络,充分发挥服务效能

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要把档案中的手写文字信息数字化;二是要实现信息网络化,实现网上人事信息的接收、传递、储存和资源共享。当前,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在高职院校中使用的较少,即使在用其发挥的作用程度也较低。高职院校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人事档案信息数据库,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对人事档案的信息共享,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率,同时也要处理好档案的保密和开发利用的关系。另外,要转变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建立服务的思想,由管理者变为服务者,通过服务体现人事档案的价值。

只有以人为本,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档案的改革和发展;只有与时俱进,注重档案的服务性,才能提高档案的利用价值,发挥档案的效能。高职院校的人事档案的完善与改革,势必会促进高职院校的人才流动和更好的发挥高技能、高水平人才的作用,必将加快高职院校前进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吴建美.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浅议[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6).

[2]汤静霞,李文清.高校合并后的干部人事档案工作[J].档案与建设,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