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膝关节生物力学分析

膝关节生物力学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膝关节生物力学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膝关节生物力学分析

膝关节生物力学分析范文第1篇

摘 要 文章通过分析膝关节解剖结构特点和生物力学特征,结合篮球技术动作特点,确定了膝关节各部位运动损伤的发生机制。并提出通过掌握运动员膝关节的运动生物力学特征,对科学指导训练、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水平以及预防膝关节运动损伤发生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膝关节生物力学 运动损伤 力量训练

运动生物力学根据人体的形态机能特点结合对运动场地器材的改进,研究最合理、最有效的运动技术;通过改善训练手段增加运动训练的适应性;通过研究运动损伤发生机制、改善不合理的运动技术,在训练中改善神经肌肉系统功能和强化运动器官承受能力,达到预防损伤的目的[1]。作者通过参阅大量文献,阐述篮球运动员膝关节运动生物力学特征,提出其指导膝关节科学训练和预防膝关节损伤依据。

一、膝关节结构及生物力学特征

(一)膝关节是人体结构最复杂的关节,由两个包在同一关节囊内的关节组成,即股-髌关节为滑车关节和股-胫关节为椭圆形关节。膝关节周围的肌肉、肌腱、前方髌韧带、内外侧副韧带、前后十字韧带以及内外侧半月板共同维持膝关节的稳定性[2]。

(二)膝关节的侧副韧带位于关节囊的外面,有内侧副韧带和外侧副韧带两条,其主要作用是使膝关节不能产生内收与外展运动,并且限制膝关节过度发生旋转的活动。[这两侧韧带在膝关节伸直时被拉紧起固定作用,此时小腿不能做内旋及外旋动作。当屈膝时,这两侧韧带松弛,小腿可做小幅度的内、外旋动作[3]。在篮球运动中膝关节屈曲,小腿突然内收内旋,或大腿突然外展外旋可能发生外侧副韧带损伤。常见持球突破,急停跳起投篮或跳起抢篮板等动作。

(三)半月板由致密环状纤维所组成,其中含少量软骨组织,具有一定的弹性,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使股骨与胫骨两者的关节面更加吻合,增加膝关节的稳定性,并且有缓冲股、胫骨之间冲击力的作用[4]。

(四)膝关节囊内共两条十字韧带,主要功能是限制胫骨过度前移或后移。膝关节处于半屈曲位突然完成旋转及内收、外展是重要的损伤机制,常合并内侧副韧带或半月板损伤。

股四头肌腱大部分止于髌骨上缘,一部分越过髌骨上缘止于髌骨表面,股四头肌在膝屈30°时,4个头的合力最大,加上这时髌股间的力矩最大[5]。

(五)膝关节稳定性生物力学

膝关节是全身最大的负重关节,同时它又缺乏固有的内在稳定性,韧带、关节囊和提供的静力和动力性稳定作用起着特别重要作用[6]。

(六)篮球运动的基本技术动作生物力学分析

膝关节主要功能是屈伸运动,在半屈或屈90°时有轻微的旋转运动。篮球运动中的特点是膝关节于半蹲位滑步、进攻、防守、制动、踏跳与上篮、落地缓冲等。这些动作都要求膝于半屈曲位屈伸与扭转,以实现快速变向、伸膝发力的要求。

二、膝关节力量训练

根据膝关节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力求膝关节在运动中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统一,力量、速度和耐力相统一。所以对膝关节周围肌肉韧带的力量训练尤为重要。使膝关节适应篮球运动技术特点的力学要求,同时保护关节避免损伤发生。通过对关节周围肌肉力量训练经过力的传递结构强化至肌腱、韧带以及骨。

(一)肌肉力量训练相关理论

“训练适应”是反映运动员机体在长期训练和外界环境(指自然环境与训练、比赛环境、其中主要是训练负荷)刺激的作用下所产生的生物学方面的“动态平衡”(指能量消耗与补充的动态平衡)。这种适应能满足竞技比赛所需要的各种机能能力,并按照“刺激—反应—适应—再刺激—再反应—再适应”的规律变化。运动训练的任务就是通过合理的训练负荷,打破机体原有的生物适应与平衡,使机体在新的水平上产生新的生物适应与平衡[7-8]。

(二)方法

1.固定阻力负荷练习

又称静力性练习。是指人体用力时,各运动环节无运动状态的变化,此时,肌肉产生张力但不发生长度变化。如静止负杠铃半蹲等。

2.动力性冲击负荷训练

是指肌肉先进行离心收缩、紧接着迅速进行向心收缩的练习方法。是利用肌牵张反射会产生超大力量的原理,是在一次练习中增大肌肉训练效果的较好练习形式。

3.等动练习器械训练

该种练习是借助专门的等动力量练习器进行,在练习中,练习的阻力与运动员的用力相适应,从而保证了肌肉在收缩过程中始终按恒速或接近恒速的方式进行。

三、结论

膝关节是人体结构最复杂关节,本身内在不稳定。篮球运动员膝关节运动专项技术动作又处于关节生物力学的薄弱点。所以运动损伤发病率高,篮球技术动作要求膝关节适应其速度力量及耐力要求。在充分了解膝关节生物力学,掌握其力学规律,根据人体形态机能特点,进行科学训练,不断改进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成绩。同时的预防运动损伤及康复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陆爱云.运动生物力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12:2-4.

[2] 陆爱云.运动生物力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12:270.

[3] 刘有志.篮球运动中膝关节损伤的机制、原因和对策[J].职业时空.2010.3.

[4] 陆裕朴.胥少汀,等.实用骨科大全[M].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3:1082.

[5] 李欣.篮球运动中常见伤病的调查分析与预防[J].2007.5.

[6] 陆裕朴.胥少汀,等.实用骨科大全[M].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3:691,1081.

膝关节生物力学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网球;发球;运动学

中图分类号:G84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3-01

1.国内早期的发球动作的划分

严波涛将整个发球过程共分为6个阶段。①准备站位阶段:运动员出现发球意识――球拍与球分离时刻;②抛球阶段:球拍与球分离时刻――球与手分离时刻;③过渡阶段:球离手时刻――膝关节屈曲角度最大(身体最低)时刻;④向后挥拍阶段:膝关节屈曲角度最大时刻――球拍在身后最低位置时刻(“搔背”姿势);⑤向前挥拍击球阶段:球拍在身体最后最低位置(“搔背”)――击球后瞬间;⑥随动阶段:击球后瞬间――脚着地。

2.国内网球发球研究的几个实例

刘卉的《网球大力发球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孙宇亮等人的《国家女子网球队运动员大力发球技术的运动学分析》、金春林等人的《柏衍网球发球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以及严波涛等人的《网球发球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均用高速摄像和图像解析法进行实验,阐述了对正确网球发球动作的理解。

下面按照动作的阶段划分和发力顺序来一一进行阐述,主要研究运动阶段,其中包括抛球阶段、过渡阶段和挥拍击球阶段。

(1)抛球阶段。抛球动作是发球动作的开始,抛球的轨迹、抛球的站位和举拍的方式都会影响到发球的效果。球的轨迹研究包括抛球高度、角度、最高点和击球点的落差。抛球的站位分为FB和FU,也就是上步式和不上步式。两种站位各有特点:FU能够产生较大的垂直作用力,有利于在高击球点发力,而且能产生较大的躯干扭转幅度;FB有利于产生较大的骨盆旋转幅度,并有较长的水平加速距离。对于站位,孙宇亮等人还提出了一个新的指标,即球出手时身体重心在地面投影与两脚的距离的比。发现抛球时,重心投影在水平方向上越靠近持拍侧脚,发球速度越快。抛球阶段的上举动作中,强调上臂要充分外展外旋,一般认为上臂外展90度的同时肘关节屈曲达到90度,提示肩内收内旋肌群的预拉长以及伸肘肌群的预拉长对发球的力量具有积极影响。

(2)过渡阶段。过渡阶段主要关注的是膝关节蹬伸角度。膝关节弯曲角度越小,并不意味着对发球的贡献越大,但是膝关节的速度越大,则对髋上升的速度贡献越大。这也纠正了我们之前的一个错误观点,即蹲得低,发球才有威力。正确的方法应是蹬得快,发球才有威力。

(3)向后挥拍阶段。向后挥拍阶段主要关注“搔背”动作。“搔背”动作的要点:这是一个躯干三维拧转超越器械的过程,后伸、侧倾以及侧旋,所以拧转的幅度越大,做功的距离越长,越有利于产生较大的挥拍速度。

(4)向前挥拍阶段。击球点越高越好,一般在1.5倍身高,因为击球点高,有利于形成球的下压角度,从而降低出界的概率,提高发球的成功率。球拍的最快速度出现在触球前0.05s左右。

(5)发力次序。网球是一项多环节发力的运动项目,环节间的相互协调对运动员技术的发挥是至关重要的,发球时各环节的发力顺序也就显得特别重要。发球各环节的次序,多以各环节的最高旋转速度的产生次序来表示。笔者参考大量文献发现,这类文献多参照严波涛对膝、髋、肩、肘、腕环节的发力描述,多数呈现这样的次序:左膝―右膝―右髋―左髋―右肩―右肘―右腕。

对于网球发球的动作,不同专家给出了不同的参考值。但是什么是真正的网球标准姿势,或者说怎样的网球发球动作才是最好的,这还得满足一定的条件。从有关动作的科学理论来说,好的动作有三个要素:达成目标的最大确定性,也就是动作的成功率;最小的能量和精力消耗,也就是良好的能量经济性;最短的动作时间,也就意味着高难度动作的速度。笔者所列举的几篇文章都是以达到最大的速度,也就是以最短的时间为前提来进行分析。后续研究不妨立足于能量经济性和动作成功率来开展新的探讨。

参考文献:

膝关节生物力学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正手击球技术 网球运动 生物力学分析

正手击球技术是网球运动中使用频率最高,也最为基本的一项技术。在网球运动中,运动员正手击球技术的掌握情况和应用情况,不但直接反映了网球运动员的专项技术水平,同时,作为得分的重要手段之一,还会对比赛的最终结果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鉴于此,本文就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入手,利用生物力学的基本理论,对网球正手击球的基本力学结构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够借此为网球运动员正手击球技术动作的规范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一、正手击球技术的基本特点

虽然在网球运动中,正手击球技术有正手平击、正手上旋和正手下旋等多种形式,但是,从根本上来说,上述几种不同的正手击球技术形式的特点却是大同小异的。简单来说,正手击球动作的完成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涉及到上下肢和躯干等全身多个部位的运动,以上几种不同的正手击球技术,实际上都是根据人体协调链在充分利用自身髋关节和躯干转动的基础上,按照肩、肘、腕等关节的顺序来完成击球动作的过程。作为网球运动中最为常用的一项基本技术,正手击球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发力凶猛、球速快。另外,根据正手击球技术动作的结构,其通常可以分为引拍后摆、向前挥拍以及触球和随挥等四个主要的阶段,以下就从这四个阶段入手,针对网球正手击球技术进行了生物力学分析

二、正手击球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

(一)引拍后摆阶段的生物力学分析

在引拍后摆阶段,是运动员以手为主的躯干和上肢的转动,当运动员引拍的幅度达到最大时,运动员髋关节的屈角大约在32.7±15.6度左右,与此同时,膝关节也转动形成一定的屈角,屈角的角度大约为69.3±13.8度左右。另外,在完成引拍后摆动作时,运动员躯干的扭动角度大约为30度左右,这表明,在完成了引拍后摆动作之后,运动员肩轴扭转的角度相较于运动员髋轴扭转的角度而言更大,这对于拉长肌肉有着一定的作用,从而通过肌肉的预拉伸储存了一定的弹性势能。

(二)向前挥拍阶段的生物力学分析

在向前挥拍阶段,运动员肩、肘、腕等关节和球拍的速度都是先上升,后下降的,上臂向前的运动是最为主要的力学特征,通过上臂向前的动作能够产生向前的速度20%-30%和向上的速度的20%。另外,在向前挥拍阶段,运动员远侧环节的速度要明显的高于运动员近侧环节的速度,而且,近侧的环节到达最大速度的时间要明显的早于远侧环节到达最大速度的时间。

(三)触球阶段的生物力学分析

网球的正手击球动作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完成了引拍后摆、向前挥拍之后,就进入了触球阶段。在触球阶段,当拍面与球接触时,网球运动员的腿部、髋部以及上体和头肩等部位需要相互协调,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触球时的正确动作,才能够有效的提高击球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网球运动员腿部、髋部以及上体和头肩等部位的具体动作如下:

一是,腿部动作。在触球阶段,运动员的双腿需要保持适度的弯曲以便于充分的蹬转。所以,此时,运动员的两脚之间应保持一定的距离,与此同时,膝关节则要保持一定的弯曲度。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在完成击球动作的过程中,双腿能够更加充分的蹬伸,并通过双腿的充分蹬伸在克服惯性实现快速启动的同时,充分利用来自于地面的反作用力和自身的弹性促使角动量和线动量的形成。

二是,髋部动作。在触球阶段,网球运动员的髋部和肩部应始终保持在一条直线上,以确保触球动作完成中运动员身体的动态平衡。

三是,上体动作。根据生物力学原理可知,在正手击球动作中,击球时是运动员的下肢先产生爆发力,然后所产生的爆发力通过腰部、上体部位、肩部以及手腕依次传递到球拍上,并最终完成击球的过程。触球作为整个连续动作中的一个环节,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而要确保触球“承上启下”作用的充分发挥,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能够充分利用上体部位将由腰部传来的力量传递到肩部和手腕,并最终作用到球上。为达到上述目的,运动员在触球阶段,手腕应保持适度的紧张,以防触球的瞬间拍面失去控制;腋部适度夹紧,以充分发挥线动量;并注意保持恰当的击球点。

四是,头肩部动作。在触球阶段,头肩部是一条直线,两者相互协调保持平衡,并由肩部带动手臂进行转动,形成一定的击球速度,以防出现击球无力的情况。

(四)随挥阶段的生物力学分析

随挥阶段也就是触球之后跟随球进行挥拍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随挥的距离和随挥的方向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沿着球的方向再继续向前移动一段距离,这样才能够将球“打实”,并取得良好的击球效果,并保持正确的击球方向。除此之外,在随挥阶段还要注意,确保将球“打实”之后,上肢动作要逐渐放慢下来,身体各个环节的速度也应顺势逐渐的降低,以尽快的让身体回位为一下次击球做好准备,并以此来预防运动损伤事故的出现。

参考文献:

膝关节生物力学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羽毛球杀球 教学 训练方法

中图分类号:G847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从羽毛球技战术的发展,可以发现,羽毛球扣杀技术,尤其是后场扣球技术已越来越重要,并已成为比赛中得分的重要手段,是经常使用的,这也符合快速,现代羽毛球技术的发展方向综合,特别突出。后场杀球技术变化速度,角度和其他路线的风格,这是最成功的攻击手段。

1后场扣杀球运动技术分析

1.1小腿的运动特性

原位羽毛球后场的扣球技术动作开始的中心舞台的身体落在右,这样的动作,右脚蹬膝向前向上的运动,并形成躯干下部围绕身体纵轴的正向和反向的位置。

1.2后场杀球中肢躯干运动特征分析

原位置扣杀球技术在膝关节拍舞台的中心膝降动作,这个动作是在扣杀球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肌肉主动收缩拉伸的膝关节蹬伸,增加肌肉弹性势能储备的初始长度,同时增加摆动距离摆动,准备好为后续的膝关节蹬伸动作。下肢弯曲重力向下运动体中心太大或太小,不能产生延伸效果最好的踏板,不利于这些动作的完成。如果膝关节屈曲幅度过大,会造成膝关节伸肌群对负载过大,从而影响伸膝速度的整体协调和各环节的躯干和上肢。另一方面,膝关节屈伸范围太小而不能充分伸展伸膝肌肉收缩,主动收缩战线的弹性势能储备,从而影响拉伸效应。杀死踢腿动作球技术是使膝关节向前向上的运动,使躯干下部的正向和反向的位置。由于不同的运动和健身。因此,最好的运动员膝关节屈曲角度和不同的身体下蹲深度是不一样的。膝关节屈曲角度和合理的帮助运动员发挥最佳的技术效率。原位置扣杀球膝关节动作是扣球动作的初期,是使身体产生向上的速度动力来源。

1.3羽毛球后场杀球技术躯干运动特性分析

原位扣杀球侧身运动员根据球的位置采取行动,做好相应的预判,调整身体姿势,准备等动作完成。杀死对手的方向一侧的球的技术基本要求,扭转身体的幅度大小至关重要。在引拍阶段,与左肩右肩和右髋关节相比,在他的右肩左臀部,然后打开膝范围的振幅比,形成躯干背的姿势扭曲,在行动阶段后躯干扭转达到最大值。反向摆动在上部和下部躯干运动阶段,和上躯干扭转速度大于下部和上部和下部躯干的命中时间,相对较少的扭曲。躯干扭转角度描述扣杀球技术在整个主体的纵向轴线的运动范围的作用过程和躯干的肌肉收缩。后躯干扭转角度大,躯干向前反向肌肉拉伸的主动收缩,储存的弹性能量越大,越大。肌肉收缩的收缩和肌肉长度的影响,后躯干扭转角度大,身体向前反向有功功率输出更多的肌肉收缩。左、右腹内斜肌收缩的运动员躯干的扭转的姿势,同时拉伸侧的内,外斜的运动员。最大扭转角的躯干倒退,重新走到一起,在正确的腹外斜肌主动收缩和左斜伸的弹性围绕身体纵轴,躯干上部动作加快,带动肩关节的运动初始速度加快。原位置动作姿势是根据运动员在地上做的,为了保持身体平衡,并确保这些行动需要完成最好的姿态。因此,在原位这样的行动将不会完全的身体的扭转和弯曲,从而影响扭振振幅的大小。统计显示,羽毛球红极一时的行动是速度和最大手掌大小的躯干扭转角相关。

1.4羽毛球后场杀球技术特点上肢运动分析

(1)肩关节的运动。同样是在运动和运动范围,在不同的时间。在球拍的手臂在水平延伸,旋前外展位置,摆动相,在屈曲的水平臂,旋前外旋和快速的状态。

(2)肘关节的运动。在肘关节活动的形式是原地扣球技术非常重要,在伸肘在屈肘关节运动,达到最高的伸展,但不完全伸直。后肘关节在上臂外展做屈伸水平运动,接触时尽量要保持高度,同时也确保了摆动幅度的的最大距离。

(3)手腕和手部运动。手腕的活动和姿势手腕决定羽毛球手飞行的速度和方向。在运动员腕关节伸展状态,在一段时间内的“等待”之前,击球很快在压力下快速伸屈后,当腕关节伸,内收位置的球员。位于手掌的上端,出手的力量,速度的获得取决于它的操纵能力和发力的匹配。最大速度的原位扣球动作的手在球,虽然球员想要达到的最大速度在后场的球消磨时间,但技术要求玩家拍到击球的最佳位置,羽毛球运动员在球拍的手控制不仅要将过网球,而且根据技术和战术控制的穿梭路线和安置的飞行的需要,而不是简单地让球员的球在最大速度。

2总结

综上所述,羽毛球杀球技术的关键,无论是业余的还是专业羽毛球运动员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必须加强扣球技术培训和研究,克服错误的分析,学会自我心理调节,真正掌握决定性的关键技术。

为了加快训练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用力学分析的原理,从大学生自身自我纠正行动的原则分析。在这种方式中,将逐步克服错误,使学生能够粉碎速度。功率。点显著增加。然而,技术动作的分析和实践,都应该从整体上考虑,从实际情况出发,在实践中培养的技术相结合的过程中使用的动作和动作分解的思想。

参考文献

[1] 张勇.羽毛球[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2] 李玉刚,柏开祥.运动生物力学[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3] 叶生爱.羽毛球后场扣杀球技术分析[J]. 运动与健康,2010(3).

膝关节生物力学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髌骨骨折;治疗方法

髌骨骨折是临床常见的关节内骨折。其发病原因为直接或间接暴力所致。髌骨肩负着维持膝关节稳定、传导并增强股四头肌力量等重要作用,所以对髌骨骨折临床治疗的要求较高。目前临床对髌骨骨折的内固定多采用钢丝环扎、张力带、聚髌器内固定、外固定器外固定等。本院2006年3月~2014年3月采用不同方法治疗的54例髌骨骨折,现回顾总结并加以分析,以便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治疗不同类型的髌骨骨折。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54例,男31例,女23例;年龄18~68岁,平均36.8岁;致伤原因:车祸伤26例,坠落伤6例,跌伤22例;骨折类型:横形骨折21例,斜形骨折3例,粉碎型骨折24例,下极骨折6例。合并其他部位损伤13例,开放骨折2例。2列行急诊手术,5列无移位骨折保守治疗,其他患者均在1周内接受手术治疗。手术患者均有手术适应证:有明显移位的髌骨横形骨折或髌骨斜行骨折( 关节面错位超过2~3mm或骨折分离超过3~4mm);髌骨粉碎型骨折;髌骨陈旧性骨折不愈合。

1.2髌骨骨折的治疗方法

1.2.1手法整复:本组患者有5例髌骨横形无移位骨折,用长腿石膏托固定患肢于伸直位3~4周,在此期间练习股四头肌收缩,去除石膏后练习膝关节屈伸活动。

1.2.2钢丝环扎内固定术:钢丝环扎术的原理是将钢丝包绕在整个髌骨周围,从而产生相等的周边平衡应力和多向内聚力,使骨块向中心会聚起到骨折复位固定的作用。具体方法是在髌骨骨折复位后,用钢丝环绕髌骨一圈,在髌骨外侧收紧钢丝固定。该手术方法简单,但不能限制在膝关节屈伸过程中骨折块前方分离移位,若固定不稳常可发生创伤性关节炎。

1.2.3张力带固定术:张力带固定术是治疗髌骨骨折的经典术式,以其理学结构特性及可靠的效果得到骨科专家的推崇,其改良术式较多,均以髌股关节的运动特点为依据而设计。AO张力带固定术在髌骨骨折复位后用2枚克氏针做平行贯穿固定,使骨折块不发生侧向旋转或前后旋转,始终保持关节面平整。

1.2.4聚髌器内固定术:聚髌器治疗髌骨骨折其原理为其利用镍钛合金热弹性马氏体相变的结果,并根据髌骨解剖力学特点而设计,在体温驱动下功能爪可从从多个方面对髌骨产生持续、稳定、立体、向心的加压聚合力。聚髌器服帖于髌骨表面产生的纵向压应力可以抵消股四头肌收缩或屈膝时产生的张应力,并在近关节面产生持续的压应力,达到术中稳定骨折的目的,并且骨折固定接触面积大,可以使骨折聚合于解剖复位直至骨折愈合;对于一些严重粉碎骨折,可采用先将粉碎的骨折块环扎缝合后用聚髌器内固定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2.5改良张力带钢丝 用两枚2mm的克氏针自髌骨上极穿入,经骨折块由下极穿出,两针位于股骨四头肌腱两侧,并平行,然后用钢丝,环绕克氏针四个尖端固定。在粉碎骨折,还可加用横行或斜克氏针加钢丝固定。

1.2.6髌骨部分切除术:髌骨下极骨折,骨折块较小,切除后对膝关节的稳定和活动没有影响,可考虑切除下极游离骨块。

1.2.7口字型钢丝固定术:该方法针对各型骨折都可以使用,清除关节腔瘀血,分别在骨折上极和下极有1.5克氏针横行打孔,将钢丝由外向内经上极孔穿入,再将钢丝由内向外经下极孔穿出,直视下将骨折复位,于外侧逐渐收紧,一手扪及髌骨关机面平整并维持复位,完全拎紧钢丝,用长腿石膏托或石膏管形固定患肢于伸直位3~4周,在此期间练习股四头肌收缩,去除石膏后练习膝关节屈伸活动。

2结果

术后石膏外固定时间:钢丝环扎内固定组平均外固定30天,张力带组平均外固定15天,聚髌器内固定组不予外固定。功能评定标准。优:膝关节功能正常,无疼痛、无肌萎缩,行走自如,屈伸及下蹲无困难;良:膝关节活动功能接近正常,无疼痛,有轻度肌萎缩,行走自如,下蹲稍差;可:有时疼痛,有肌萎缩,膝关节屈伸受限但大于90°,平地行走无跛行,下蹲及上下楼梯不便;差:疼痛,有肌萎缩,膝关节屈伸明显受限不足90°,跛行、下蹲及上下楼梯困难。本组54例有48例获得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8个月,骨折全部愈合。依疗效评定标准:口字型钢丝固定术优30例,良5例,钢丝环扎内固定组,优4例,良1例;张力带组优4例,聚髌器组优2例;髌骨部分切除术2例;无1例发生固定失败及骨不连等并发症。

3讨论

髌骨是体内最大的籽骨,是膝关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保护膝关节并增强股四头肌肌力和伸直膝关节最后10°~15°的滑车作用,因此对髌骨骨折的治疗临床要求较高。治疗的目的是恢复髌骨关节面的平整,修复股四头肌扩张部的横行断裂,早期进行股四头肌和膝关节屈伸功能锻炼,最终恢复膝关节的功能。笔者认为髌骨骨折若关节面错位超过2mm或骨折分离超过3mm就具有手术指征。因为髌骨骨折为关节内骨折,如果处理不当将影响膝关节功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有手术指征的髌骨骨折治疗治疗方法很多,如上述介绍的七种方式,同时还有很多固定方式如粗丝线缝合固定、可吸收螺钉等。目前报道最多的为张力带内固定和聚髌器内固定。选择适合的内固定方式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允许早期功能锻炼,利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另一方面合适的内固定可以保证骨折端的稳定性,利于骨折的愈合。另外,作为基层工作者,还要考虑病人的经济负担及二期手术的情况,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力学设计合理,可以将骨折块间有害的张应力转变为能促进骨折愈合的压应力,为骨折愈合创造了良好的生物力学条件,并且固定可靠,能进行早期的功能锻炼,是一种可靠的内固定方式,但部分患者术后出现克氏针刺破皮肤致针眼感染,二期取内固定时常需暴露整个髌骨,创伤较大;聚髌器内固定优点是局部刺激性小,生物相容性好,手术时间相对较短,固定可靠,术后并发症少且术后可以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但聚髌器价格较贵,多数患者不接受内固定无长期值体内,要求取出内固定物,在取出内固定物时比较困难,常需暴露露整个髌骨表面,笔者一般用大力剪将髌骨爪剪断取出。笔者认为,口字型钢丝固定术手术操作简单,骨折复位可靠,固定稳妥,对于髌骨横形骨折、纵形骨折以及粉碎型骨折疗效确切,并且费用相对较低,是一种理想的内固定方式。

【参考文献】

 

1谢阳,祁奇,杨扬震,等.不同内固定方法对髌骨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中国临床康复,2004,8(20):3924-3925.

2许硕贵,张春才,王家林.镍钛聚髌器治疗髌骨骨折的电测分析.上海生物医学工程,2001,22(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