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农问题的关键

三农问题的关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三农问题的关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三农问题的关键

三农问题的关键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农村;三资监管;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0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4-0345-02

在社会经济的推动下,我国的农村经济也获得了较大进步,农村各类资源及资产情况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给农民的生活带来了一定便利。虽然农村的发展形式逐渐好转,但是在许多方面依然存在着较大问题。农村三资主要指的是资产、资源以及资金,三资管理问题不仅会影响农民的收入,而且会产生多种腐败、贪污等问题,对农村经济的稳定进步造成重大影响。因此,农村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加强对三资管理新模式的探索,完善三资管理制度规范,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以更好地保障农村三资监管效果。

1 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情况分析

目前青海省农村三资监管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组织领导机制,在各项工作流程方面也渐趋规范,促进了三资管理中心的有效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青海省一些农村已经建立了多个村集体三资监管服务中心、会计委托记账服务中心等机构,主要对农村集体三资进行清查、登记、管理。一些农村建立了相应的县级监管部门,完善了农村三资监管体系,并要求各记账中心人员努力学习相关知识,以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提升农村三资管理水平。一些农村完善了相应的村级资金管理制度,建立了财务网络监管平台,并对相应的村级财务收支审批程序进行了规范[1-2]。

2 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存在的问题

2.1 集体三资管理认知不足

很多农村干部对三资管理的认知不足,忽视了对集体三资进行管理。三资管理主要包括对资源、资金以及资产的管理,在村级干部方面,一些农村干部在进行三资管理时,大都偏向于资金管理,忽视了资产管理;由于集体资源管理具有一定难度,很多农村干部为了减轻自身负担,没有将集体资源纳入管理范围。由于干部岗位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一些新上岗的干部对以往的三资监管情况不够了解,也没有将集体债务情况、资产变更情况以及相关结算情况纳入自身工作范围,致使三资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隐患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3-4]。

2.2 集体三资管理制度不健全

很多农村在制定相应的集体三资管理制度时,缺乏创新意识,盲目参照上级部门相关规定进行设计,致使农村三资管理制度存在多种缺陷,难以发挥出有效作用。虽然农村具有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是涉及的范围较窄,致使实际操作中不具有较好的执行力,可操作性不足。由于各类制度不完善,一些集体项目难以有效开展,在资产评估、集体项目招投标、预算执行等多方面都出现了较多问题。

3 建议

3.1 应用三资管理委托模式

许多村民和基层干部对集体三资没有较高的认知度,而农村干部又疏于管理,进而出现多种隐患。因此,有关部门可以采用委托模式进行三资管理,通过委托以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相应资产的合理配置。在对委托模式进行应用时,有关部门必须对农村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析,完善委托服务各项标准,加强各种服务体系之间的联系,包括农村三资委托服务中心、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中心等服务主体。有关部门还需对农村集体债务、经济合同等内容进行有效处理,提高农村三资的专项管理力度,从而更好发挥出三资委托服务的作用,提高农村三资的管理效果。

3.2 应用三资管理服务中心模式

服务中心模式注重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强调将多种监督方式适当结合,从而提高农村三资管理水平。有关部门在对服务中心模式进行应用时,须建立相应的三资管理服务中心,对服务中心相关功能进行完善,并提高三资管理的透明度,加强对三资管理各项目的监督,促进各种操作项目的规范性。由于三资管理涉及的范围较广,所以有关部门须有效发挥出村民的作用,对集体三资情况进行动态监督,从而确保三资管理效果。

3.3 应用三资管理多级规范模式

多级规范模式注重三资管理的规范性和程序性,以保障集体资金、资产的安全。在多级规范模式下,如果集体项目的支出额达到相应设计标准,则需要经过服务中心审查、村民检查、会议通过等多项环节才能对该项目进行操作,这样才能确保收支明细的准确度及规范性,维护三资管理效果,保障农民效益。

4 结语

在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三资管理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三资管理质量与农村经济发展情况有着紧密联系,因此加强农村三资管理有着较大的意义。虽然农村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但是三资管理问题依然没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因此,农村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加强对三资管理各环节的监督,合理配置各类资源,完善相关制度规范,处理好各种资产问题,维护农民的经济效益,以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5 参考文献

[1] 陈玉锦,雷容华.霞浦县乡镇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的措施及成效[J].现代农业科技,2011(18):391.

[2] 黄云开.浅析农村集体"三资"监管问题与对策[J].福建农业科技,2011(3):97-98.

三农问题的关键范文第2篇

一、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现状

(一)资金管理不到位。资金管理不规范,对于上级安排的专项性资金,管理较为规范;但对农村集体的一些自有资金、社会捐赠资金等,管理则有些松散,资金核算不完整,存在着公款私存、坐支现金的现象。(二)资产管理不规范。资产管理台账不健全,特别是对集体投资建设的公益用房、上级部门投入的设备、社会捐赠的资产等,未纳入会计帐内登记管理;有的资产购建时手续不全,使用多年仍未入账管理。(三)资源管理不健全。村级的资源发包后,经过多次流转,村里对集体所有的耕地、林地、山地、水域等自然资源,不愿或不进行资源清查,对于农村村级资源性资产的位置、类别、地籍类型、地力等级等情况登记不够规范,造成农村“三资”底数不清、底子不明,管理混乱,有的改变了土地用途,有的合同期未进行续签,损害了集体利益。

二、农村集体“三资”问题成因

(一)乡镇对农村三资管理工作重视不够。乡镇政府认为村级基本没有集体资产,不需要管理;村民实行了自治,不便于管理;三资情况复杂,不愿意管理。对于农村三资管理,虽也普遍成立了工作机构,配备了工作人员,但是由于乡镇工作繁杂,往往乡镇三资管理工作人员一人多岗,承担多项职能工作。

(二)农村会计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由于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人员更换频繁,会计培训不力,会计人员工作水平难以提高。有些村干部自己对财务法规和财务制度不熟悉,也不学习,不按规章制度办事,更不听财务人员的意见和建议,造成农村三资管理的不规范。

(三)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监督不到位。一是群众监督乏力。目前的村民集体观念、民主管理意识淡薄,部分村民忙于生计,不热心集体事业,造成民主管理和监督流于形式,个别不廉洁的村干部有了可乘之机。二是村班子内部监督不力,有的村主要干部搞一言堂,大事不开会,小事不研究,班子成员无法监督。三是审计等外部监督乏力。缺乏审计监督长效机制,很多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长期未进行审计检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长期得不到揭示和纠正。

三、解决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问题的建议

(一)明确各部门职能分工,强化责任意识。进一步统一各级党委、政府对管理好农村“三资”的思想认识。强化地方党委、政府的责任,把“三资”管理作为党委、政府谋发展、抓稳定的重要内容,克服少数乡镇党委不重视“三资”管理的倾向。乡镇要建立健全三资管理的责任制。村民委员会是农村“三资”管理的责任主体;乡镇党委、政府是农村“三资”管理的组织者;农经部门是农村“三资”管理的业务主管部门,建立定期和专项审计、村干部任期和离任审计制度。

(二)健全三资管理制度,严格审批程序。建立健全农村“三资”管理的各项制度,做到有章可循,用制度规范行为。具体有:资产资源清查界定、登记台账制度、民主公开管理制度、资产处置审批制度、集体资产发包或产权变更的资质评估制度、招标投标制度、债权债务管理制度、承包合同管理制度、集体土地有序流转制度等。制定“三资”管理监督审批程序和责任追究办法,把“三资”管理的内容和要求纳入到村级领导班子考核、村主要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凡“三资”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造成“三资”管理混乱的,由乡镇责令其负责人限期改正,造成损失的,要依法赔偿,违法违纪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三)构建三资管理监管系统,加大惩治力度。纪委监察部门、财政、审计机关,应当把三资管理作为经济责任审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发现问题要严格按照三资管理的有关法规来执行,依法、依纪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纪检监察部门应加强村干部及“三资”管理责任人员违纪行为的查处;各部门应设置农村“三资”专门或兼职管理机构及人员,既发挥各自优势,又统筹协调推进。

三农问题的关键范文第3篇

一、建立健全农村“三资”服务管理机制是工作的关键

1.成立农村“三资”服务中心。即各乡镇以农村经管中心为依托,成立由乡镇主要领导为主任、经管中心主任为副主任、司法、财政等相关人员参加的农村“三资”服务中心。对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全面实行服务。同时对受理的农村“三资”进行重新核实评估、公开竞标、立账建档实行统一管理。全市10个乡镇86个行政村全部实行 “三资”服务工作,达到了有专职人员,有稳定办公场所、办公设备、有图板、基础账簿。

2.实行两个工作流程,执行“三资”服务程序。首先是实行资金代管流程。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切收入必须及时足额存入设在经管中心的资金专户统一管理。村级财务支出实行预决算审批制度。即村级在使用前,先做出资金使用预算,经村民民主理财小组审核,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报乡镇“三资”服务中心审核,在取得原始凭证必须经民主理财小组审核盖章、签字后,村主管财务是领导审核后,方可入账。保证了村里花钱不管账,乡镇不花钱。其次是实行资产、资源监管流程。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和资源出售、转让、承包、租赁还债等,由村两委制度方案,向“三资”服务中心提出申请,服务中心在五个工作日内对村级申请作出批复,交村民大会或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并及时公示。公示期满,按照相同条件村民优先的原则,由村委会和服务中心共同组织竞价发包。

3.推行三种管理办法,明确职责。一是资金委托代管。村集体经济组织以书面的形式,将资金委托“三资”服务中心设置账户进行核算管理。目前服务中心共核算资金561万元,462笔,制止不合理开支74万元。二是资产统一监管。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在三资“三资”服务中心设置台账,服务中心按照统一的标准、程序对其经营、处置、收益进行指导监督、规范管理。三是资源联合协管。村集体经济组织资源承包、出售、租赁、转让等由村制定方案,报“三资”服务中心审核,标的额万元以上的由市三资服务监管组织复核几,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通过,实现市、乡、村三级联合协管。目前全市“三资”服务中心组织资产、资源竞价发包412项村集体收入347万元。

二、开展农村“三资”清理,是做好服务工作基础

摸清底数是加强农村“三资”监管的基础性工作,做好清产核资可以采取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原则,全面摸清农村“三资”总量,结构、分布和收益情况,着力解决“三资”状况不清,账实不符,产权不清晰,资产闲置和被侵占流失等问题,为服务打好基础。

1.全面清理“三资”底数。全市抽调农委、财政、审计、乡村干部76人,组建成20清理工作组,在村级自查自报的基础上,深入乡镇村屯进行普查,通过账目审计、合同清查、实地踏查、产权界定、价格评估、登记照册、公示、公开、定性处理等方式,摸清三资底数。全市核实集体资产3 848万元,资源221万亩,减少债务102万元。

2.稳妥界定“三资”权属关系。权属问题关系村集体和农民群众的利益,处理不当,会引发新的矛盾。我们坚持实事求是依法处置、区别对待,确保稳定的政策原则,进一步明晰“三资”权属。对历史原因已经形成的带有法定契约性质的合同,只要没有明显违法违纪问题,一般予以维护。对超越法定权限,在资产、资源发包中暗箱操作,违反《土地承包法》和资产管理条例显失公平,进行重新修订或依法废止。对农村电力设施、学校、开荒地等已有明确法律政策规定的资产、资源。按规定明确权属。通过界定,进一步明晰产权归属关系,规范了秩序,目前全市共认定核实林木103亩, 土地资源4 617亩权属关系。

3.严肃处理违纪问题。坚持边清理、边整改,明确处理问题的原则,权限和政策及法律依据,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对合同明显不规范,价格偏低、期限过长、不合理程序发包等先行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再依法依规定处置,对挪用挤占,仗权承包,偏亲向友,等依纪依法进行严肃处理。目前全市重新修订和废止合同63份,为集体挽回损失17.6万元。

三、加强规范管理,提高三资服务水平

在“三资”服务工作中,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是实现“三资”管理规范化的必要措施。

加强“三资”管理制度建设。坚持把“三资”管理改革与“三资”服务配套制度建设同步推进,建立完善了财务预算,管理费用包干,重大项目报告等。我们制定出台了《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暂行规定》、《村集体组织“三资”管理定期核查》、《村集体“三资”登记公示》、《勤廉双述》等19项制度,对农村资金、资产、资源如何实行委托作出明确的规定,加大资金、资产、资源的管理力度,为了确保“三资”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还专门组织召开乐业镇、向阳乡现场会,有146人参加学习,通过典型引路,带动全面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推进力度

强化推进措施,确保三资“三资”服务工作取得实效。“三资”服务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必须统筹兼顾,协调各方面力量,强力推进落实。

1.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市委对“三资”服务工作高度重视进行了专题研究,制定出台了《同江市开展农村集体组织“三代”管理暂行办法》建立了联席会议和协调会议制度,把这项工作纳入实绩考核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各乡镇成立了“三资”服务领导组织和监督组织,村成立了监督委员会和村民理财小组,设立了“三资”工作站,形成统一协调、分工负责、密切配合、上下联动是工作机制。

三农问题的关键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三农问题;影响与建议;

由于我国老龄化情况的逐渐加剧,为解决老有所养,我国推出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并在2012年已经完成了全面实施。本文将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的情形开始着手进行分析,探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对三农问题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从而促进我国的经济成长与发展。

1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的情形

社会保障作为我国一项基础的社会经济制度,它的存在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也是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象征。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愿望不仅是人民群众的企盼也是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意义。覆盖范围广、多层次是其所拥有的特点。从2009年我国第一个养老保险试点,到2012年我国仅用了3a的时间就实现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全面覆盖,这也标志着我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系统的全面建立。随着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系统的不断完善,社保经办服务能力也在逐渐的提高,各地养老保险的基本设施也在逐步的建设当中,各项管理制度也在逐渐的加强。建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工作进展顺利,成绩明显、超过预期,而这项决策的实施也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由衷的支持。由于政府的大力推广,增强了群众参保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此项制度的全面覆盖。

2处理三农问题存在的困难

当前我国GNP(国民生产总值)已经名列世界前茅,可是三农问题的存在,长期影响着我国城乡经济的发展,处理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发展我国经济的首要课题。三农问题存在的主要困难就是在于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这种二元结构中城乡居民对政府决策的约束权远高于农民,在政策出台时,城乡居民凭借政治上的优势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而农民却无法阻止不利政策的出台与实行,也无法改变城市收入高于农村收入的倾斜政策,这就使得二元结构的不平衡愈演愈烈,越来越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然而我国在处理三农问题上,也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如取消农业税、粮食直补、提高农村医保补助标准等等,但是这些措施的实行只能治标,却依然没有解决三农问题的严峻性。从国民待遇上看,农民在经济待遇与政治权利两个方面都与城市居民存在差异,在社会保险、义务教育以及医疗等权利的使用上也有不足之处。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三农问题引起的表现,为此,解决三农问题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来说刻不容缓。

3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对“三农”问题的具体影响

三农问题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绊脚石,也是主要问题所在。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全面覆盖,对三农问题带来了深刻影响。

3.1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以个人账户养老金与基础养老金相结合的原则为基础,实行个人缴费政府补贴的方式,到龄即领待遇,逐步地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3.2打破了二元结构的不平衡

长久以来,我国一直是以城市为主农村为辅的发展形势,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之间的不平衡愈演愈烈,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推广后,不仅减轻了农民的生活负担,缩短了与城市之间的差距,还加快了城镇化进程的步伐,完成了城乡统一发展的目标。

3.3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内需的扩大

当前我国的国民收入不均衡,农民的收入水平偏低,难以实现国内需求。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实行,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也提高了农民的购买力,农民消费的增加,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内需的扩大。

4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畅想

目前,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标准太低,以四川为例,基础养老金每月仅75元,与城镇职工标准近10倍以上。国有层面应加大财政投入,待农民年满60周岁以后,将土地等生产资料交还集体,实现真正退休,国家则大幅提升其基础养老金标准。最好接近城镇企业职工水准,以真正实现国民待遇。

5结束语

随着我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全面覆盖,若农民能真正退休,与城镇职工一样享受国民待遇,则解决了我国人口占比较大的农民养老问题,提高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从根本上打破了二元结构的不平衡,三农问题也得到了根本的解决,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岳爱,杨矗,常芳,田新,史耀疆,罗仁福,易红梅.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家庭日常费用支出的影响[J].管理世界,2013(08).

[2]沈洁颖.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现状及未来发展路径——基于公平与效率的视角[J].金融与经济,2012(06).

[3]桂世勋.完善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思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

[4]凌文豪.从一元到多元:中国农村养老模式的变迁逻辑——以生产社会化为分析视角[J].社会主义研究,2011(06).

三农问题的关键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二元结构 城乡一体化 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620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我国目前存在的三农问题,也就是发展经济学讲的二元结构问题。为了改变这种二元结构,我国从1979年起,先后推进了以农民家庭承包责任制为内容的农村改革,所有这些改革和发展的措施,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有明显的带动作用。具体表现在:以非农化解决农业问题,以城市化解决农村问题,以市民化解决农民问题。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城乡互动、工农互促进入了新的起点。

二、我国城乡的二元结构问题

(一)我国的二元结构状况。

原来的发展中国家都是农业国,其经济发展必然有个工业化即非农化的过程。大部分发达国家是在农业在制度和技术得到现代化改造后进入工业化阶段。我国不是这样,一方面在人均GNP较低的水平上推进工业化,另一方面在传统农业没有得到根本的现代化改造的条件下推进工业化。

(二)改变二元结构实现一元的方法。

面对二元结构状况,其路劲,在发展经济学界有截然相反的两种思路。一种思路以刘易斯为代表,以农业中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为由,指出改变二元结构的基本途径是,农业剩余劳动为向现代工业部门转移,现代工业部门扩大资本积累,直至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转移完毕,工业部门反过来支持农业部门进行技术改造。另一种思路以舒尔茨为代表,认为农业部门不存在剩余劳动力,农业中现有生产要素已得到了最有效利用,改造传统农业的路劲是农业中引入新生产要素。

三、农业现代化

(一)农业技术现代化。

人们对农业技术现代化一般关注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技术和提高农业产量的技术。中国正在推进的农业技术现代化,虽然需要有足够的投入,但是不能依靠消耗大量不可再生资源,这要走绿色革命的道路。这涉及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农业生产要素现代化。

从农业发展的进程看,农业要素的流动对农业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农业现代化不只是要提高劳动生产率,还要提高包括资本、劳动、土地、技术在内的全要素生产率。在传统农业中生产要素已经得到充分利用,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是引进新生产要素。

四、农村现代化

(一)城市化。

城市化是个世界性的现象。它的最初定义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因此,城市化水平通常是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指标衡量的。它基本上是指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到城市就业。

(二)城乡一体化。

从发展的进程分析,城市化并不是人口和要素单向的流向城市,在城市具有发展的中心地位后,城市化就要转向,也就是推进城市现代要素向农村扩散,农村逐步成为城市化所要“化”的重点,实现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城乡一体化。

五、农民现代化

(一)农民收入问题。

中国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以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启动国内需求、消除过剩生产能力最有效的措施,是当前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首要政策。

(二)农民市民化。

人的现代化包括农民的现代化。解决三农问题需要与农民现代化结合在一起,可行的途径是农民不进城就市民化。其内容是农民享受平等的城市人的市民权利,城乡居民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平等,城乡生活方式趋同,公共物品的享受权利平等。

六、结论

本文在分析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源是出于人为形成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之后,分析了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途径,即三农现代化。归结起来,农业现代化突出建立在科技进步基础上的农产品品质的现代化;农村现代化突出农村生活和居住环境的现代化;农民现代化突出农村市民化。在这个高度上推进三农现代化,就不仅仅是现有农村和现有农民的问题,而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推动。

参考文献:

[1]洪银兴、刘志斌等.三农现代化的现代途径.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舒尔茨. 改造传统农业. 商务印书馆, 1987.

[3]刘易斯.二元经济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4]任保平.论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