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河流廊道生态修复技术

河流廊道生态修复技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河流廊道生态修复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河流廊道生态修复技术

河流廊道生态修复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生态水利;建设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6月16日

南阳市中心城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对水资源需求不断增加,大量工业、生活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造成河水严重污染,水质恶化,使内河呈现“臭气熏天、污水横流、蚊蝇乱飞”的状况,城市内河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多年来,城市地表水资源成为保护和防治的重点对象,但是南阳市中心城区内河水污染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探析中心城区生态水利建设有重要作用。

一、中心城区河流现状

(一)白河。白河系唐白河流域主要干流之一,发源于伏牛山玉皇顶南麓,流经南召县、宛城区、卧龙区、新野县进入湖北,在老河口与唐河交汇成唐白河,至张湾附近注入汉江。白河全长320千米,流域面积12.5万平方千米。白河自东北向西南穿城区,先后有邕河、温凉河、梅溪河、三里河和十二里河汇入。

(二)内河。内河有8条:河、邕河、汉城河、温凉河、护城河、梅溪河、三里河、十二里河。内河总长度约100公里,其中中心城区总长度约70公里。除邕河有效治理外,其他7条污染严重。邕河位于南阳市东郊,邕河综合治理主体工程以城市防洪为基点,综合考虑绿色生态防洪理念,建设城市防洪体系和水系景观,使工程布局和城市发展总体格局协调一致。工程荣获中国科技咨询协会项目创新奖。温凉河在U阳桥上游入白河,河道断面小,河床淤积,污染严重。梅溪河与三里河在南阳市卧龙路三顾桥处交汇,两河河道断面狭窄,淤积严重,灾情较多,交汇后在雪枫桥上游入白河。

二、中心城区生态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内河污染严重。随着南阳市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中心城区经济、社会发展,大量工业、农业和居民生活污水、废水无序排放,使城市内河成为中心城区的纳污载体,内河恶臭现象普遍,内河水体生态功能下降,内河水环境质量恶劣。

(二)内河生态环境用水短缺。南阳市城市框架拉大和经济发展,导致城市水资源紧缺、城市水生态环境恶劣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城市用水量剧增直接导致城市经济用水对河流生态环境用水的挤占,加剧了城市内河水生态环境质量的退化。

(三)内河生态系统破坏严重。一些强制性修复内河河道的工程措施,致使原本属于河流“曲折蜿蜒”的形状等许多生物赖以维持生存的自然特征消失。对内河人工裁弯取直、河道硬质衬砌等工程措施,改变了内河的自然水循环过程,降低了河道与生态系统其他成员之间的流通交换,致使河流所在区域的局部生态系统瘫痪。加之内河水生态环境用水被挤占,内河容纳沉淀的污染物增多,这些方面的共同作用造成内河生态系统退化。

(四)内河被盲目填占,水面减缩。由于南阳市中心城区土地资源比较紧张,8条内河水面均被人为侵占或缩窄,导致城市内河水域面积急剧减少,造成内河天然调蓄功能严重萎缩,增加了城市内涝发生的几率。

三、中心城区内河生态水利建设重点

(一)内河水生态修复工作。内河水生态修复要适应流域水生态系统状况。一个健康的内河水生态系统是城市得以安全运行的基础保障。要结合城市内河行洪、排涝的功能和特点,积极采用生态水工学等现代先进的科学和技术手段,分期分批、因地制宜的实施内河生态修复,将单一的水工结构转向多功能的环境景观结构。

(二)内河生态河堤建设。内河堤防建设要从防洪排涝向兼顾水生态功能方向转变,在首先保障城市防洪排涝安全的前提下,要遵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更多地考虑生态型河道护岸,以适应生物生存。

(三)坚持“人水和谐”的理念。从人对河流景观的休闲娱乐、审美等要求的角度出发,生态工程建设和景观建设要同时进行,要更多地考虑内河的城市血脉作用。

(四)水文化建设更为重要。文化作为一个地区文明的标志,它是凌驾于城市硬件设施基础之上的无形资产。中心城区内河水文化厚重,需重视挖掘开发。

四、中心城区内河生态水利建设方法

(一)采用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依据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在内河两岸建立绿色廊道,对现有内河尽可能保持原有的宽度和自然的状态,还要建立植被缓冲带,替代人工砌岸,使之成为具有栖息地、生物廊道、水岸过滤带、生物堤等多种生态功能的生态河道。内河两岸要建设线状、带状植被廊道,构建多级绿色廊道网络格局。这样不仅防止水土流失,而且还起到生物迁徙通道的作用。

(二)开展内河综合治理。综合利用生态系统理论、水利工程、景观工程和水文化工程等科学技术方法,结合内河河段功能需求的不同,结合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有针对性地采取治理措施,全方位地进行综合整治,以恢复和提高内河的综合功能。

(三)修复内河的天然形状。也就是开展所谓的“多自然型河流”建设。内河的生命只有回归到自然状态下才具有真正强大的活力。因此,当今的内河治理工作,在保证中心城区防洪和排涝安全的前提下,恢复内河本来自然面貌。

(四)维护内河生态系统。遵循自然规律,根据生物群落演替理论,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技术手段,控制待修复生态系统的演替方向和演替过程,把退化的生态系统修复或重建到既可以最大限度地为人类所利用,又保持了系统的必要功能,并使生态系统达到动态平衡。为此,要深入调查生活在其中物种的生活习性,利用内河水流特性及生长在其中的生物来改变水环境,进而对整个生态系统起到调控作用。

(五)利用城市水文循环过程修复生态系统。积极利用水文循环过程来达到修复生态系统的目的。要把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水理念。首先,有回归自然的治水思想,修复和提高河道的基本功能,维护水生物的多样性和生物链,以提高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其次,在内河整治工程实施中,结合中心城区实际和内河现状,合理选择内河河道护岸的结构形式,尽可能维持内河河道天然断面形状,尽可能采用自然土质岸坡,为水生动物、植物的生长、繁衍、生息创造自然条件,维护内河生物多样性的自然环境,使水生动植物成为水体的主要净化器。

主要参考文献:

[1]林素彬.深圳河治理工程规划思路及效益分析[J].水利水电技术,2015.2.

河流廊道生态修复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湿地景观格局景观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S3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城市湿地则是指城市区域内的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以及河口海岸湿地,它们扮演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微观尺度上,城市湿地能够为动植物提供独特的生境栖息地,形成物种多样性,净化污染物,丰富和美化城市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丰富市民的业余生活,可作为生态的科普教育基地;中尺度区域下又能蓄水防洪、调节径流、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区域小气候,补充城市地下水,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在大尺度下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维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区域物种多样性[]。本文基于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基础,将简要分析这些理论对城市湿地生态整治和设计的指导意义。

1景观要素在城市湿地中的体现

在景观生态学的基础理论中,斑块、廊道和基质是用来解释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普遍适用于各类景观,包括荒漠、森林、农业、草原、郊区和建成区景观,当然也同样适用于城市湿地。城市湿地生态系统中,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及河口海岸湿地等都可看做系统中的斑块景观要素,它们的特征体现在大小、形状、边界线、异质性、复杂性等多个方面。城市湿地中线性的空间可看做系统中的廊道,廊道可将景观不同部分隔离开,又将景观另外某些不同部分连接起来,形成矛盾与统一的整体。廊道具有较明显的空间特征,其结构和功能与景观区域内的连接度密切关联,很多湿地廊道的形成和地形、气候与植被的分布密切相关。基质则是占面积最大、连接度最强、对景观的功能所起作用最大的本地景观要素。

斑块-廊道-基质是描述所有景观格局的共同语言。斑块-廊道-基质的组合在城市湿地生态系统中,连接了一系列的生态系统,具有景观生态的整体性;在生态学过程和格局空间分布上具有不均匀性及复杂性,即具有景观生态的异质性;三类景观要素在个体上结构与功能都具多样性,又称景观生态的多样性;这些要素在组成时彼此之间有着紧密联系又有着组织性、有序性,及景观生态的复杂性;景观元素各自之间不仅在空间结构上有所联系,在生态过程和功能过程上也有联系,称景观生态的连通性。

2景观格局、过程与尺度在城市湿地中的体现

上文提到的斑块-廊道-基质三类景观要素在景观空间内的配置和组合形式是景观结构与景观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及景观要素进行不同的组合与分布就构成了景观格局。在城市湿地生态系统中,若干个湖泊等相对聚集在一起,形成聚集格局;城市河流呈线性分布,构成线状格局;河流两岸的河岸带呈平行分布格局,形成平行格局;还有湖泊、河流、河口海岸等相互之间或与其他景观要素也可组成相关联的空间连接而呈不同类型的特定组合景观格局。景观过程表现为景观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实质上是由能量和物质在景观要素之间的流动引起的。景观格局的演变就是强调过程产生格局,格局影响过程。正确理解格局、过程的关系就必须认识到其依赖于尺度的特点,即尺度效应[]。尺度效应是一种客观存在而用尺度表示的限度效应,现代科学的一个研究关键就是尺度选择。只有选择相应的尺度进行相应的研究,才能准确的把握研究方向。岳隽等以城市河流为对象,认为从流域、河系、河段到生态区,空间尺度由大到小,时间尺度由长到短。俞孔坚等在台州“反规划”案例中,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种尺度,分别确定不同尺度水平上的规划原则、目标和成果[]。对于城市湿地而言,其景观水平应包括市区和郊区两部分,进行景观生态规划时,一般也可从大、中、小3种尺度人手,分出层次,确定不同尺度上的规划方法、重点和目标。大尺度上应整体考虑城市湿地景观格局,研究其对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影响,规划使其引导城市朝健康的城市形态发展;中尺度上应考虑城市河流廊道和湖泊、沼泽体等城市湿地斑块之间的“斑块一廊道一基质”优化模式,着重规划城市河流廊道的走向、宽度、内部组成,使其结合城市绿色植被系统共同构建城市自然骨架;微观尺度上对城市湿地战略节点进行设计,要兼顾视觉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等景观设计要素。

3景观多样性与景观异质性在城市湿地生态系统中的体现

湿地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巨大的基因库。许多珍稀和濒危物种均以湿地作为庇护、生存和繁衍的屏障。湿地是城市地区最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的自然生态环境,不仅能满足城市居民对舒适性环境的需求,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的湿地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21.6%左右,但有1/2的珍稀鸟类以湿地为栖息地。杭州城市湿地为生物提供了多样的生境栖息地,其中植物约312种、野生动物约260多种,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特征。北海湿地生物多样性价值中的生态系统多样性极为独特,对推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维持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对净化水质、提供动植物栖息地有着重要的作用。以杭州西溪和绍兴镜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二者属于自然湿地的植物种类比例较低,反映出人为干扰下湿地一定程度退化的特征。两地主要是从鱼塘间或稻田废弃地上开始的湿地重建,因此,扩大和修复湿地生境,培植多样的湿地植物是进一步修复的首要任务。可采取人为植入和辅助自然修复等措施,如保留原有的良好湿地物种,去除有害物种。另外,多样化的生境(如自然古朴的湿生环境、小面积的林地和高地、桑基或柿基鱼塘、农田等)、丰富的动植物物种(植物可以为湿地动物如鸟类等提供栖息地、避难所)、丰富的植被和景观类型、加强的生态服务功能(减低热岛效应、休闲旅游、科普教育)等等都符合湿地公园的建设原则[]。

4结语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横跨自然和社会科学的综合学科,研究领域十分广阔。景观生态学应用到各个领域,在城市范围内的对各类生态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中包括城市湿地生态系统。城市湿地生态系统不仅在城市生态格局内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还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城市湿地格局在较大尺度上应具有连续性和完整性[];在小尺度上应维持或改善现有景观格局和肌理状况,并利用斑块、廊道的特性建立更科学的湿地规划系统;植物景观构建要求植物的配置阶段以适生性为前提选择植物种,保护植物多样性和乡土植物多样性,注意利用和管理边缘效应的特性,并在规划中注意满足植物群落生态演替的要求[]。合理的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从而可以为创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湿地生态系统提供科学基础,有效的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城市资源,创造一个人类适宜居住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文军,徐春荣.城市湿地功能及研究进展[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3):85-88

[2]吴丰林,周德民,胡金明.基于景观格局演变的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规划途径[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16(3):368-372

[3]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概念与理论[J].生态学杂志,2000,19(1):42-52

[4]沈琪,黄茶英,蒋跃平.杭州西溪和绍兴镜湖国家湿地公园内的维管植物多样性[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8,26(4):385-390

河流廊道生态修复技术范文第3篇

哪种修复方法适合松花江的水生态修复,要根据松花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1)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不可能把河流恢复到原始状态。完全复原意味着对所有上下游及滨河带的输入输出(水质、水量、泥沙、生物有机体)的改变、复原,由于河流和流域的联系,只有在对整个河流系统和绝大部分流域都进行完全修复的时候,才有可能实现。在松花江多年的治理实践中,修建了大量水资源利用工程、防洪工程等(如取水口、排污口、拦河坝、堤防、河流裁弯取直、渠化等),加之各种人为破坏和干扰,河流原始形态和面貌已发生巨大变化,不可能再建立过去的那种原始条件。2)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的整体,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生态系统是在保持动态平衡时,不断发展演化的。河流生态修复并不意味着绝对的稳定性。正相反,河流系统必须依赖于一定程度的洪水、侵蚀和水质变化的扰动,来保证其多样性。河流的退化正是由于河流生态系统失去了动态平衡。随着时间的推移,河流生态系统在自然力与人类共同作用下,已经形成了新系统的动态平衡。因此,没有必要让河流恢复到原始状态。因此,松花江水生态修复的目标应该是结合防洪、河道整治和城市景观建设等工程规划,对河流系统恶化甚至丧失的(或即将要恶化和丧失的)必要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进行修复,完善河流自调节机制,并使其达到新的动态平衡。

2松花江水生态系统修复的任务

2.1松花江地貌学特征的改善

地貌学特征的改善包括恢复河流的纵向连通性、横向连通性和竖向连通性;对松花江而言,就是要保持其纵向蜿蜒性和横向形态的多样性;实施退耕还湿,恢复滩涂生态系统;加强沟通水系,增强过洪能力;加大恢复植被力度,增强滩涂生态功能;修复缓冲区,控制人为干扰和过渡利用;采用生态型护坡,避免河道直线化和河岸的混凝土化,使其具有作为河流的自然形态。

2.2水质、水量、水文、水力条件的改善

水质条件的改善要通过污水处理、控制污水排放、生态技术治污、源头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等改善河流水系的水质。水量条件的改善是通过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以维持河流河道最小生态需水量(和最低生态水位)和最大流量(最高水位)。水文情势和水力条件的改善是尽量保持自然河流丰枯变化的模式,使河流两岸水陆交错带以及滩涂湿地有适当的洪水的干扰,以保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以及结构和功能的稳定。

2.3生物物种多样性恢复

生物物种多样性恢复包括濒危、珍稀、特有生物物种的保护、水陆交错带植被恢复、鱼类等水生生物资源的恢复等。

3河流生态修复的原则

3.1社会服务功能和生态功能同时修复

松花江水生态修复应在满足防洪、供水、发电、旅游等社会服务功能的同时,具备良好的生态功能。

3.2与防洪规划等相关规划相协调

松花江水生态修复应该符合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特别要与松辽流域和哈尔滨市的防洪规划相协调,还应与有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流域综合规划、水环境保护规划、城市市政建设规划、自然保护区等规划相衔接。

3.3自然自我修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

松花江水生态修复要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当外界干扰未超过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时,可以按照自组织功能靠自然演替实现自我恢复目标。当外界干扰超过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时,则需要辅助人工干预措施创造生境条件。然后,充分发挥自然修复功能,使生态系统实现某种程度的修复。

3.4确保生态系统用水需求

应在水资源承载能力范围内,规划社会经济发展用水,应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前提下,确保生态系统的用水需求。

3.5确保河流水质达标

污水达标排放,控制面源污染,确保河流水质达标。

4松花江水生态修复措施建议

目前的松花江哈尔滨市区江段,现有江道形态已失去天然河道的特点,这是哈尔滨市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造成的。在河流生态修复过程中,应从尊重历史的角度出发,在满足防洪安全的前提下,进行适当修复,建议如下:1)虽然受两岸堤防限制,整个江道形态固定,但江道内河流的蜿蜒形态依然存在。同时,鉴于现有堤防是多年历史形成的重要防洪体系,而且目前还达不到100年一遇标准。因此,建议两岸堤防位置不变,保持现有江道水流形态的蜿蜒性以及两岸堤防的非自然形态。2)江道内已有不少滩岛、浅滩和深潭,地表景观较为丰富,具有多样化的水生环境和动植物栖息地,不易再造浅滩和深潭,而应结合《松花江流域防洪规划》和《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防洪规划修编报告》,清除主江道有碍行洪、恶化航道及严重影响城市环境的淤积滩涂,增强河流的泄洪功能。3)现状堤防已将江道严重缩窄,最窄处仅有1.5km,不宜为了土地开发利用或顺直堤防。将堤防向江道内推进,进一步挤占河流的空间和洪水的行洪空间,不利于河流的防洪功能和生态功能的修复。4)鉴于现状堤防、大坝等人工构筑物破坏了江道水流的横向和竖向连通性,可采取措施恢复或改善,修复松花江两岸水陆交错带生态系统,使该江段河流廊道成为具有生命源泉意义的百里生态长廊。5)由于大顶子山航电枢纽的建设以及松花江7个规划梯级的建设,河流纵向连通性修复困难,但需加强河流水生鱼类等生物的生态监测,一旦发现有发生生态问题的趋势,及时进行科学研究并采取适当修补措施。6)合理设置生态缓冲区。从哈尔滨市的实际出发,应用生态修复理论,针对哈尔滨松花江城区段堤岸及堤内水陆交错带,研究探索能促进水生生态系统与陆生生态系统联系,恢复横向、竖向连通性,并适于动植物及微生物生存的生态型河流堤岸及生态缓冲区。修复中,应尽量采用非工程措施,如生物措施和管理措施,如生态良好部位不加干扰自然修复、破坏部位人工植树种草等措施。但为了保证堤岸的安全,在某些部位,如冲刷较大的部位,可采取工程措施,修复材料应尽量采用建筑材料和植物材料的组合。

河流廊道生态修复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新区 绿地 生态建设

景观绿地是建设绿色城市的重要支撑、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生态城市新区的重要保障。

一、景观生态建设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景观生态建设可以提高对有关城市蔓延和景观分化问题的认识;制定统一生境保护计划,保护多种物种,鼓励将保护区联系起来;扩宽空地、公园和绿色通道附近住宅的销路,提高转售价值。

景观生态建设可为立足促进生态、社会和经济多样性的未来发展提出一个框架,在此框架下,帮助保护和恢复具有自然功能的生态系统,其中包括丰富生境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天然地貌过程,净化空气和水,增加休闲机会,改善健康状况等。除此之外,绿地还可使财产升值,降低防洪、水处理系统和雨水调控等公共设施和服务费用 。

二、城市新区景观生态建设面临的问题

定位于经济、人居、生态功能复合的高级城市发展形态的城市新区对整体环境的要求非常严格。城市新区的景观生态建设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不完善、园林绿化建设城乡脱节,忽视城郊防护林建设,管理难度大,绿化维护成本高,河流湿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湿地日益减少等方面。

(一) 园林绿化建设城乡脱节,忽视城郊防护林建设。

城郊防护林建设是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往往忽视城郊防护林的建设,并且设计质量和建设投资难以保证[2]。以往的城郊防护林往往目标单一,只关注于防护,无论在总体布局、设计、林相结构,树种选择等方面都忽略了与城市风格、文化艺术、市民休闲、医疗健康、保健等方面的关系。同时由于行政部门的条块管理障碍,导致了这些已成熟的防护林体系,往往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被忽视和破坏[3]。一些沿河林带和沿路林带,往往在城市扩展过程中,在河岸整治或道路拓宽过程中被轻易采伐。其它林网也在由农用地转为城市开发用地过程中被切割或占用,原有防护林网的完整性受到严重损坏。

(二)绿地建设空间分布不均,绿地系统建设有待完善。

城市新区绿地的空间分布不均。主城区生态绿地主要集中在大的河流与湖泊周边,市区内绿地以公园绿地为主。线状绿化以道路绿化为主,主要集中在市区的主干道上,没有形成线状连续。

(三)管理难度大,绿化维护成本高。

城市绿地建设管理难度越来越大。首先是人们的法制观念不强,城市公用绿地被侵占、花草树木被攀折、草坪被踩压、景观遭毁坏的现象时有发生;其次是城市园林执法队伍不健全,管理力量薄弱,管理手段滞后,赏罚不明等。园林绿化建设中,管理维护费用占很大比例。受城市用地制约、土地市场冲击,城市绿地建设中受这样那样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绿化维护成本的不断攀升。

(四)对河流湿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湿地日益减少。

几年来,随这城市的加快发展,对河流(湖泊)湿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湿地日益减少,功能和效益下降;过量捕捞、狩猎、砍伐、采挖湿地生物资源,造成了湿地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湿地水资源过度开采利用,导致湿地水质碱化,湖泊萎缩;长期承泄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导致湿地水污染,严重危及湿地生物的生存环境;湿地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使城市湿地资源遭受了严重破坏,其生态功能也严重受损。

(五)园林绿化人才缺乏,尚未建立稳定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

从事园林绿化工作的人员素质差别较大,管理人才不足、技术人员欠缺、复合型人才出现断层等问题非常突出。尤其是处于园林绿化一线工作的工人很多为外地务工人员,流动性大,文化、技术水平也较低。在实际工作中,还缺乏城市绿化建设和管理中现代化的管理思想、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等方面的系统教育,缺少在有关实用技术等方面的系统培训。科学合理的园林绿化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引入机制尚不健全。

三、城市新区景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

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中以区域整体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重点放在建设大型的生态绿地、环城绿地以及大型交通绿地上,增强城市绿地的连通性,城郊绿地的结合性,以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绿地网络。

(一)构建生态水系新格局。

以水量、水质、水生态并重为原则,防洪、排涝、供水、治污、河道治理、环境改善等功能统筹兼顾,加强水生态修复与滨水生态环境建设。保证防洪排涝能力全面达到标准,各项功能基本实现,水体水质基本达到水功能区划的要求,水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改善,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结合现状水系格局,将城市新区范围内的河、库、湖、渠相连,构建生态水系格局。使多处湖泊和湿地分布在整个城市新区内。

(二)建设绿色生态廊道。

组团间生态复合廊道是规划区组团式发展的重要控制要素,其功能不仅限于生态保护与大型基础设施廊道的预留。组团与组团之间生态复合廊道不低于1.0千米。未来城市新区应建立现代城市滨水林荫生态带。新建设的城市景观廊道空间,从人本主义角度考虑,遵循“主客共享”的滨水区设计思想,既考虑滨水区居民的需求,同时也满足商务、旅游客体——“客人”(外来短暂停留人口)的需求。在此理念下,将滨水区视作一个家庭空间,滨水公共空间开放体系兼有“起居室”和“会客厅”的舒适和温馨。采用国际上成熟的“WAVE”的模式,将主城区河段整体构建成一个主客共享的开敞式公共空间,形成连续的城区内部生态廊道。

(三)打造复合型景观绿地系统。

城市新区的绿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绿化水平仍有待提高,这给城区的绿化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就市区绿地的分布情况看,大片绿地缺少。然而,作为城市的边缘区,这里是城市的对外扩张区域,因此对城市边缘区进行科学的生态建设,将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的空间发展、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经济发展带来好处。新区绿化追求城市生态建设的连通性,以及物种选择的区域性,应体现城市的自然资源特色,注重景观的整体协调。以建设城市绿网为中心,形成主城区内道路绿网,边缘区圈层绿网的空间格局。绿化重点做好环线绿化,外环线之间的绿化以基本农田为基底,形成环城的农田防护体系。打造专类公园形成各组团内部生态绿化节点。

(四)保护性开发河流湿地。

随着社会的发展,河流(湖泊)湿地周边开发强度不断扩,湿地周边开发按照经济开发与生态湿地保护相结合的思路,严格执行蓝线和绿线管理制度,建成及防汛调蓄、灌溉、生态景观、休闲游憩于一体的综合性河流(湖泊)湿地。河流湖泊除以上功能外,还要担负着城市水安全储备的功能。故而湖泊周边应被完整而紧密的生态廊道包围——即湖岸生态环,生态廊道宽度应达到生态性岸线总长度的10%以上,以满足生态斑块之间生物物种的交换和迁移各自孤立的景点连接到一起,形成市区完整的旅游休闲游憩带,将湿地公园“溶解”于城市之中面向服务整个区域,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旅游休闲度假区;打造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生态文明居住区。

(五)建设快速道路景观节点以及连续景观段。

道路节点的景观控制是新区快速道路连续景观段的小,使新区快速道路景观具有完整的空间序列感。节点应根据不同地区现状条件、结合重要节点的布置、考虑新区快速道路节点体系的整体性而设置。应进行景观视线分析,因地制宜地在道路沿线设置成一定规模的集中绿地或开放空间。在新区快速道路景观带与周围的经济开发区、商业区、办公金融区、居住区中心或标志性建筑的联系处,设置一般景观节点,提供城市开放空间;道路与河流交汇处、人流活动多的道路交汇处可设置公众性的广场、街区绿地或公共建筑等一般景观节点;快速路下匝道处可设置一般景观节点,以绿地开放空间、街景小品或特色建筑作为对景点。

(六)建立多元化的城市公园管理制度。

城市新区一般家森林公园、滨水公园等生态公园和CBD中央公园等综合公园体育公园等专类公园形成各组团内部生态绿化节点。随着不同城市公园的差异化经营,公园经济效益进入了两极阶段,即城市公园在不失去公益性的同时,又要在规范条件下进行适当的经营开发,实现公园的造血功能。在公园内部及周边开发此类供出租的房地产,既可收取商业租金来维持自身运营,又提供了景区内必不可少的服务设施来方便游客活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针对资源各自特征,合理开发出不同的旅游产品。城市公园除了可由政府投资建设,其他经济实体也可根据其看重的营利性进行投机建设。

四、城市新区景观生态建设对策

(一)强化政府职能,完善运行体制、机制。

完善生态立法,健全监管机制。将城市建设法制化、规范化,使生态建设有法可循,有法可依。坚持行业监管和分级监管相结合,对不符合生态化发展的行为采取必要的行政和经济手段。强化政府职能,落实责任部门。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统领城市总体的生态建设,各级行政部门分工明确。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将生态建设的各项各类指标落实到各部门、科室、个人,增强基层组织的执行能力。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生态建设目标。

在制定城市的生态建设目标时要从统筹发展的角度,考虑长期利益和区域整体的生态效果,不能进行急功近利的建设。要根据城市生态建设的现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从城市社会、经济、自然多个角度,综合考虑城市的产业、文化、土地利用、绿化、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从而制定符合实际的生态建设目标,以期形成健康、高效、独具特色的城市。

(三)加强公众参与。

建立生态信息共享体系,保障公众参与权。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化信息、数字技术、建立相应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对市政公用、环境保护、园林环卫、市容市貌等城市建设管理活动,以及违法占地、违法建设等行为的实时监测与动态控制。转换政府职能,鼓励公众参与。通过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以及资金、技术支持,鼓励民间组织、社团和普通民众投入到城市的生态建设中。发挥基层组织的引导作用,通过组织简单、实际的活动,提高公众的参与热情,将生态建设深入居民生活。

(四)重视科技建设,做好人才储备。

注重专业性技能人才的培养,政府部门加大投入生态技术的研发资金,注重引进高素质的科研人员,建立城市生态专家、人才储备库。城市生态化发展必须重视增加科技投入,研制、开发生态技术、生态工艺,积极选择“适宜技术”,推广生态产业,保证发展过程低(无)污、低(无)废、低耗,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将生态适用技术应用到生态建设中,实现由传统能源节约向建筑节能的转化。

(五)合理整合土地资源,规范流转制度。

整合土地资源,尤其是城市边缘区的土地,要集中整治、重点开发。根据各区、块的实际情况,按照“控制总量、合理布局、集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统筹安排、合理规划,以形成绿地建设的储备资源。主城区的土地利用以集约化模式为主,将中心区进行合理规划,整改旧式建筑,形成中心区高密度建筑区,以改善中心区的环境,提供相应的空间用于建设配套的基础性设施。规范土地流转制度,使土地市场进入法制化轨道。规范土地审批程序,严禁以科技、教育、现代农业和生态建设为借口进行商业活动。

(六)加强宣传教育,树立生态理念。

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提高公民整体的文化水平,做好高等教育的普及工作,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将生态知识运用到居民的日常生活。政府部门应该进行多元化的生态教育普及,发挥社区的文化广场、知识窗等优势,通过文化宣传、艺术表演等形式,培养城市居民的社会公德。

参考文献:

[1]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郑州新区基础设施建设专题研究[R],2010,8.

[2]唐玉德,浅析城市园林绿化问题[J],科技信息,2010,(16).

河流廊道生态修复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规划;设计;方案;建设战略

Abstract: this paper yourself to participate in ShaoDong county in hunan province at sight to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river project, expounds mainly the planning at sight to put forward five big river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strategy, three design concept, design principles, planning scheme introduction. Refers for the colleague.

Keywords: planning; Design; Project; Building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TB4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规划对桐江风光带提出五大生态建设战略:

1、东“兴”、中“荣”、西“屏”城市生态绿色空间发展战略。

东“兴”——东段是城市兴起的新吸引点,通过复兴侯城公园、城市新体育公园、高附加值以生态种植为主题的主题农庄,使之成为加快城市向东发展的新引擎。 中“荣”——中段是城市的地理中心,同时也是城市南北轴线与桐江交汇的地段。该段主要以城市商业中心、城市公园、城市滨水休憩区为设计主题,以体现地区文化及城市现代繁荣的风貌为主。 西“屏”——西段位于城市的下游,由于受到西部大面积采空区的影响,城市的主要任务是更新和完善,鉴于西段在城市中的地位,该区以生态建设为主调,形成城市西部的绿色屏障。

2、 “产”、“学”、“严”的桐江生态建设战略

“产”—— 生态园区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

“学”——向社会提供科普、教育、学习的场所。

“研”——与科研机构合作,采取联营方式,建立示范性的研究基地。

模式 拟设项目类型 效益及意义

产 中水处理(企业、个人投资,政府给予政策、资金上的支持) 保护生态环境,减轻政府负担

房地产(政府对土地招牌挂,吸引房地产商投资) 增加政府税收,发展当地经济,同时捆绑一些公配的建设

高端农业(企业、个人投资,政府给予土地和政策上的支持) 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政府和企业、个人共赢

大型公共配套(政府和企业、个人共同投资管理) 减轻政府负担,利益共享,推动社会进步

学 中水处理示范区(中水处理单位建设,政府给予支持) 提供学习、参观场所

青少年教育基地(政府建设管理) 提供学习、参观场所

采矿场遗留地景观(政府建设管理) 破坏生态环境的警示

观光农业(企业、个人投资,政府支持) 提供学习、参观、休闲游乐场所

研 湿地的培育及生态效益研究(研究机构、大学参与,政府支持) 深入研究了解生态湿地,保护环境,研发新的适应湿地的物种等

高新技术的现代农业的发展(研究机构、大学参与,政府支持) 研发农业高端产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同时可以提供参观学习现代农业的场所

废物垃圾再利用的研究(研究机构、大学参与,政府支持) 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废物垃圾循环利用和价值,同时提供参观学习场所

3、“旅游兴城”的桐江产业发展战略

当前,随着高铁时代的来临,给人们交通带来了更加便捷的方便,并且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升。人们在空闲的时间选择了旅游放松心境。邵东位于邵阳市的东面,30分钟车程,与长株潭城市圈2小时,衡阳市、永州市、怀化市1-2小时车程,市场覆盖人口3500-4000万人。生态环境优美,交通发达,完全具备打造大中城市生态地带。这也就变成了桐江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4、“安全”、“生态”的城市建设战略

生态安全——为保护利用好桐江两岸的生态资源,减少杜绝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发生,维护区域的生态安全,城市建设中应采取相应措施保护区域的生态建设。 首先,用现代景观生态学的方法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以基底—斑块—廊道构成区域景观,保证自然生态空间的连续性,并与人造空间形成镶嵌式的空间结构。 其次,依照生态资源环境及工程地质情况,结合发展目标,将规划区用地划分为禁建区、限建区和适建区进行严格的控制引导。 最后,修复生态,构筑生机蓬勃的生态景观,通过对水体湿地的利用涵养,建立生态重点保护区,营造丰富多样的生物景观,建立稳定是湿地生态系统,对特定的水域限制水上活动,以保证生态景观的可持续性。城市的防洪,应急避难场地的建设,采空区的治理这是“安全”、“生态”的城市建设战略的重点。

5、 “机制创新”的城市管理战略

融资创新——允许社会企业、个人参与风光带的建设,并制定相应的补偿措施。

技术支持创新——与国外从事生态农业、生态湿地建设、环境自然保护等相关的科研单位、教育机构进行联营,以支持风光带生态农业、生态湿地产业建设的顺利进行。

政策创新——设立桐江风光带经营性项目的入园门槛标准,优其是生态建设指标投资门槛。

二、规划对桐江风光带提出三大设计理念

1、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安全格局,也称生态安全框架,指景观中存在某种潜在的生态系统空间格局,它由景观中的某些关键的局部,其所处方位和空间联系共同构成。斑块-廊道-基底模式。现代景观生态学把地球表面生态系统中的景观要素分为三大类,它们以点、线、面构成区域景观,即所谓斑块、廊道与基底的概念:斑块(patch,也称缀块)指在外观上与周围环境明显不同的均质非线性地表区域。廊道(corrior)是不同于两侧地带的狭长的线性地表区域。基底(matrix)是区域中的背景地域,它决定了景观的性质。它们是景观生态学用来解释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

2、经营城市

经营城市,就是以城市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政府运用市场经济手段,通过市场机制对构成城市空间和城市功能载体的自然生成资本(土地、河湖)与人力作用资本(如路桥等市政设施和公共建筑)及相关延利资本(如路桥冠名权、广告设置使用权)等进行重组营运,最大限度地盘活存量,对城市资产进行集聚、组和营运,以实现城市资源配置容量和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这样就能利用邵东地区母亲河的地理资源优势,走出一条以水兴城的发展出路。

3、 以水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