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文化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化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文化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猪屠宰;检疫管理;规范化;规章制度;检疫程序;执法

一、前言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食品卫生和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下,猪肉的市场需求较大,生猪屠宰这一行业的发展趋势正在不断的上升。在生猪屠宰行业中,生猪屠宰检疫是动物检疫部门对屠宰生猪实行宰前检疫、宰后检验,检疫合格后出具检疫证明,加盖统一使用的验讫标记,这一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生猪产品的质量,进而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但是,目前生猪屠宰检疫存在的不规范性,大大制约着生猪屠宰检疫的工作效率,影响市场买卖肉品的质量。所以,必须使生猪屠宰的检疫管理工作更加的规范化以及具体化,使消费者能够吃到安全的放心肉。

二、当前屠宰检疫中存在的问题

1.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学习不够,顿悟不深,不能很好地贯穿于实际工作中,致使广大消费者维权意识欠佳,经营者法律意识淡薄,违法经营时有发生。

2.检疫设施差,检疫方法不规范。多年来,在生猪屠宰检疫中,只有简单的刀、钩等检疫设备,只能用感官检疫“眼看、手摸、鼻闻、刀切”简单的检疫方法来综合判断,很难适应复杂多变的生猪疫病。由于特定的环境因素,在工作的时候,很难按照《生猪屠宰检疫规程》实施同步检疫,这也是一个无法进行有效检疫的一个漏洞,加之检疫设施不足导致我们检疫手段落后,屠宰场无害化处理实施欠缺。

3.逃避产地检疫现象严重,流通监管不力。《动物检疫管理办法》提出国家对动物检疫实行报检制度,但却很难实施,由于畜禽饲养分散,部分区域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少数管理人员不自觉报检,有的甚至故意逃避,缺少有力的监控手段。

4.检疫队伍人员专业水平差,未进行过专业、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对于相关的执法规范也缺乏一定的认识,对动物检疫工作带来了很大影响。

5.散宰、临宰生猪存在检疫漏洞。按照规定,农村的屠宰也应纳入检疫管理规范。但是由于农村的散宰户一般在附近销售,同时加上屠宰时不固定,很难做到有宰必检、随宰随检。

6.检疫员自身素质有待提高,接受正规的培训和出去学习交流的机会少,知识储备和检验操作技能欠缺,不够专业。

三、规范生猪屠宰检疫的建议

1.认识屠宰检疫重要性,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生猪屠宰检疫的重要性,体现在关系畜产品的质量安全,更关系到民众的身体健康,甚至是,地方畜牧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做好生猪屠宰检疫,同样是法律赋予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重要权力,更是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重要职责。在此,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动物屠宰检疫的重要性,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将屠宰检疫工作落实到实处。

首先,应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撑,努力争取更多的扶持政策。其次,划定动物检疫任务范围,实现责任制及追究制,将任务完成量最终体现在工资额度上。在此,动物防疫监督机构与动物检疫员签订责任书,更具体明确各项责任。最后,健全相应规章制度,确保屠宰检疫有法可依。

2.明确屠宰检疫程序,严格屠宰检疫“八规范”。明确检疫程序,把好入场监督关、屠宰检疫同步关、出厂签证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生猪屠宰检疫规程》,把好9个检疫岗位,即:入场监督查验岗、屠宰检疫申报岗、宰前检查岗、头蹄及体表检疫岗、内脏检疫岗、胴体检疫岗、旋毛虫检验岗、复检岗和检疫出证岗。

严格屠宰检疫“八规范”:第一,规范驻场检疫办公室,公示相关规章制度、检疫举报电话等等;第二,规范屠宰检疫行为,根据屠宰检疫相关规程,严格屠宰检疫岗位相关要求;第三,规范相关设施消毒流程,屠宰场、运输工具、公共通道等等,无一例外彻底消毒;第四,规范票据回收制度。对入场猪只检疫票证,经查验后及时回收。确保回收票据与当日宰杀生猪数相符。所有回收票据,至少保存3年后,统一销毁;第五,规范签证制度。经检疫检验合格的酮体,加盖验讫印章,由官方兽医填写规章,同时出具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第六,规范无公害化处理制度。完善无害化处理设施,严格按照《病死及死因不明动物处置办法》及《无害化处理规程》等对病死及死因不明的动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在生猪入场收购环节,加强监管,严禁收购死猪,对病死猪执行“四不一处理”措施,即“不宰杀,不食用,不销售,不转运就地进行无害化处理”。第七,规范检疫、消毒、无公害处理等记录制度。建立屠宰检疫、消毒及无害化处理等记录册,规范登记。第八,规范监督管理监测制度。一要加强对屠宰加工企业驻厂检疫人员工作的监督检查,使工作落到实处。一要加强对屠宰加工企业动物防疫条件的审核工作,对没有落实驻厂检疫、不符合动物防疫条件、不具备无害化处理设施的企业限期整改,同时加强对屠宰加工企业畜产品安全的督查工作。

3.重视基层队伍建设,配套相应设施设备。加强动物检疫执法队伍建设,所有动物检疫人员应有县级以上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同一调配,对检疫人员的任职实行任期制,严肃办公纪律,加强各项规章制度建设。

重视基层检疫队伍的培训工作,经业务培训提升检疫队伍的综合素质水平。在此,第一,重视培训资金投入。针对检疫实际工作需求,分批次、分期对检疫人员进行产地检疫技术培训,同时,组织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提升其依法检疫的工作时效性。第二,整合协调各部门的力量。动物检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动物疫病防治和“放心肉”工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将动物检疫工作落实具体,这其中涉及到税务、食品安全、交通运输、公安、食品安全等各个领域,在此,各行业领域部门应整合力量,提升动物检疫的整体实力。第三,配套相应的检疫设施设备。满足动物检疫实际需求,建议自根本上完善基础设施设备,健全对应的管理体制,切实做好动物病害的防控工作。在此,对正在投入使用的检疫设备,相关部门有必要筹集资金检查维修。对老式的超过使用年限的检疫设备,务必及时拆除更新。同时,对欠缺的检疫设施设备,应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及时配齐。软件的防疫技术,同样是检疫工作的核心。顺应新时代检疫工作的要求,各地方掌握先进防疫技术的同时,应注意定期组织技术交流,总结防疫工作经验,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4.重视证据收集,执法客观、公正、全面。肉品检疫是一项行政执法工作,证据收集十分重要,执法时应遵循合法、合理、有利的原则。找准合适的切入点,注重时效。因此,要正确鉴别所收集信息的真实性与有效性,加盖的肉品验证章应清晰(整洁、易于辨认)填写整理相关的法律文书,切实做到全面(客观)公正地维护消费者权益。

四、结语

总之,生猪屠宰检疫是防止动物疫病传播,保证肉品卫生质量,保障广大人民群吃上“放心肉”的一项重要措施,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而生猪屠宰检疫是一项艰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深刻认识到屠宰检疫的重要性,不断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大对屠宰检疫工作的投入,重视基层队伍建设,配套相应基础设施设备,并不断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在工作方式方法上不断创新,才能规范好生猪屠宰检疫管理工作,确保人民群众吃上安全肉。

参考文献:

文化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第2篇

一、企业物资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1.缺乏明确的,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

首要原因就是管理者企业对物资管理不关注,没有明确的物资管理制度。各个企业管理者只是强调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对物资管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意识上忽略物资管理,没有合理有效的物资管理制度,在物资管理这方面投入的资本严重不足。计算机管理系统越来越被抑制,普遍停留在原先旧一系列的采购和储存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上。大部分企业还停留在人工管理的时候,导致现在物资管理基础很弱,是最为典型的旧的流程化管理模式,但却不是最科学合理的管理。各种物资计量设备和手段也非常落后。

2.企业内部职责分工不明确

各个企业大多存在内部机构设立不完备的情况,企业为了减少成本,内部人员通常身兼数职。内部职责不明确,企业只关注物质的购买方面,忽略物资自买入之后的剩下的环节,比如处理的方面,从而导致了大量物资的浪费。物资的购买是经过采购人员直接和供应商进行沟通和交流,企业没有设立专门的人员对市场进行调查,仅仅凭借购买物资的发票来进行报销等后续活动,容易给负责采购的员工和供应商私自勾结的机会。

3.缺乏资金支持,融资困难

我国各个企业普遍出现了融资难,无法进行担保的问题,这一问题已经成了制约各大企业发展和进步的最主要的问题。我国有大约百分之八十的各种企业都有或大或小的资金缺口。各大企业想贷款特别是长期或者是中长期的贷款都很难如愿,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各个企业的发展。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很多的融资渠道提供给企业。在直接融资方面,现在企业的管理机制就决定了各个企业基本没有可能得到股票上市的机会。在发行企业债券方面,由于发行额度小,自身的资金不足还有缺乏信誉等方面使得获得各种金融机构的贷款也是十分困难。所以,各个企业在金融市场上获得的资金和其在市场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出现了非常大的不对称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只依赖企业的内部资金,这就造成了很多企业的资金不足的状况。

4.本身的模式具有缺陷

物资管理关注的是内部物流系统的整合,对企业外部各种资源的利用,比如物流等方面很忽视。企业内部安排了负责前期采购中期储存到后期出库的方方面面,这些都占据了很多的人力资源和很多的物质资源,没有将社会资源和现有的资源进行合理的资源整合,造成资源的浪费。物资管理过程中,对货物的收入和管理进行了非常重视的管理,但是对物资的价值管理没有足够的重视。在管理方式上对数学模型的运用非常重视,确定最好的经济批量和最佳进货时间,但却无视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和信息系统的优化建设,对库存管理进行改善。

5.企业缺乏相应的物资管理人才

从人力资源的方面来看,企业缺乏物资管理的相应人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因为物资人员身为生产经营帮辅人员,在企业中处于不是非常重要的首要地位,不能有效的去吸引相关人才、增加活力,这样就导致了很多对物资管理还对金融和法律等相关知识有比较多了解的人才相对缺乏。第二是物资管理人员没有进行专业的相关培训,使得在日常的管理中大部分是依靠自己的经验和直觉而不是专业的判断。第三是大部分的人才机构出现老化的情况,对现代化的精英和管理理念和相关的手段不能很好的接受,好多人不会使用电脑,更不会通过现代化的方式去获取相关的信息。

二、物资管理的优化建议

1.完善和落实物资管理制度

企业应该发挥职能部门的牵头作用,设立一系列科学合理的物资管理制度从物资前期的购买到中期的储存保管和后期的出库,报废,全部的物资过程都有相应的制度。物资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现场业务管理和指导,强化信息交流,对物资步骤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要注意控制,真正做到不让工作流于形式和表面。严谨的做好物资资源的管理。

2.重新划分内部职位,做到权责分明

各个企业要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履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逐步设立组物资内部调控制度,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特征,从前期的采购环节到中期的销售,储存环节还有后期的的相关环节都要进行非常严格的监督和控制。还要设立有关供应商以及销售商的相关信息档案,强化对其信誉度和相关资质的管理。深层次的确立各职能部门的对应职责,严格遵守不相容岗位互相分离的原则。充分发挥物资内部调控制度的相互牵制功能。

3.加强资金管理,活跃内部经济

缓解各个企业资金紧缺的问题不仅仅需要政府和国家的扶持和一个较好的金融环境之外,更重要的还是要凭借各个企业自身。要经过不断注入内部资金来盘活经济。第一是要明确了解企业的现金拥有量,对多出来的现金要及时进行整合利用。第二是加强物资管理,设立科学的库存储备。企业要在加强市场调查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压缩无用的库存物资,并通过科学的方法来确定存货资金的最好方式,从而保证资金结构的不断趋于合理化。第三是落实和完善相应的收账系统,严格规范产品购销协议操作。对有些无法避免的需要赊账的生产商或厂家应该强化对他们的相关调查,比如信誉度和资金实力的调查。对现存的已有的应收帐款要进行定期的审查和核对,制定完善还款的对策。

文化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监督;行政单位

中图分类号:F8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5-0076-02

近年来,中国行政单位预算管理经过多次改革,同时不断加大了审计监督工作的力度,除按规定进行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外,很多行政单位也开始引入以会计师事务所为主体的社会审计,加之各单位积极使用会计电算化的现代化手段,加快信息化管理,使自身财务管理水平有较大提高。但因某些单位领导对财务管理工作力度不大、财会人员业务素质不高以及监督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等原因,仍然存在一些不规范问题。

一、当前会计电算化系统下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9—2011年某会计师事务所连续三年对湖北省某行政系统的全省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专项检查,该行政系统全省统一使用浪潮会计软件进行账务处理。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由于各地方在会计机构设置上的不同、财务管理要求上的不同等主客观因素,检查中陆续发现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账目设置较随意,核算不够规范。检查中发现,有些单位会计人员在涉及相关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的工作时按照“领导讲、师傅教、自己想”的思路去处理,从而形成财务管理不规范、会计处理不一致的结果。一些单位“库存材料”、“固定资产”、“暂付款”、“暂存款”等只设总账科目,明细账科目不设或随意设置,使得资产不明细,债权债务关系不清晰;有的县市仅凭发票就可报销费用,没有对原始清单、经济业务对应的合同、协议等做出明确的要求。部分报账员未建立现金日记账,有的建立了现金日记账年末未按规定存档。房屋第一次装修、新汽车配置等不管金额大小直接计入费用列支不计入“固定资产”等。

2.资金管理分散,资金安全存在隐患。检查中发现,有些单位在内部预算单位设置报账员岗位不隶属信息管理科,每月局按预算将资金拨入各报账员银行卡上支付费用;有的单位内部机构设置时将会计设在信息管理科,出纳设在办公室,且没有制定或没有严格执行相应牵制的管理制度;有的单位的会计、出纳不相容职位没有严格分离,某报账员负责机关后勤、基建出纳会计工作、票证的现金的管理、其他科室的周转金管理,一人身兼四职,财务印章由一人保管,岗位设置毫无牵制;有的单位对出纳工作监督不够,很少或不对库存现金进行经常性盘点或不定期的突击检查;有的单位现金为主要支付方式,现金流量、现金余额长期居高不下;有的单位借条抵库、公款私存。

3.资产管理弱化,信息不对称。检查中发现,当资产变卖、报废时很多单位没有按国家规定程序进行处理,对净残值、报废收入不入账,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同时形成的“小金库”游离于监管之外。少数单位的物资和工程项目没有按有关规定去通过政府集中采购和进行招投标,单位自行采购物资时的公开透明度也不够。财务管理部门和资产的具体管理部门信息不对称,财务部门信息往往滞后,表现在:财产管理人员变更,财务管理系统未变更;购入的资产财务上不知管理人,无法输入系统,造成财务系统卡片内容与实物卡片内容不符,实际存在的资产未进入资产管理系统;管理粗放,责任人不落实,长期不清查,久之则账有物亡;此外,还有部分资产产权不全,尤其是房产没有配套房产证、土地使用权证等。

4.票据管理不规范,缺乏制度约束。检查中发现,一方面是取得票据不合规。购货单位、购货内容、购货数量、单价、开票时间不填列或填列不完整,财务发票章模糊不清等;另外支付代征手续费,没有获取对方单位财务收据,容易造成对方资金体外循环。另一方面有些单位仍然在使用不规范票据收款,如过期作废收据等,且对票据领购缴销管理失控,未建立严格有效的票据领购缴销制度。此外,费用单据不及时上报,部分报账员期末未将费用单据等及时上交信息管理科,信息管理科仍作为现金余额反映,长期账实不符,容易造成责任不清。

5.资金使用预算管理不严,费用开支不透明。检查中发现,有的单位虚报多领预算资金;有的单位挤占挪用财政资金;少数单位白条抵库时间长、笔数多,历史遗留问题多,长期未进行清理;有的单位资金使用随意,不注重资金使用绩效,长期不制订计划、消耗定额等就使用资金;有的单位资金有多少就用多少,年底突击花钱,费用甚至超支,导致一方面经费紧缺,另一方面却是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二、加强电算化系统下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措施

文化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校本目标管理;学校行政工作;SWOT分析法

目标管理是一种鼓励组织成员积极参加工作目标的管理方法或管理制度。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一些学校管理者开始将该理论应用于其管理实践中,从此,目标管理思想逐步成为当今普遍流行的学校管理方式。

校本目标管理是指学校的管理工作根据学校本身的特点和需要,对学校的各项工作进行、自主管理,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所有成员的潜能,运用各种资源解决学校面对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相对于传统的学校管理方式,目标管理理论和方法有着显著的优越性,然而由于学校教育领域的特殊性使得该理论在学校行政管理工作实践中捉襟见肘,产生了一些问题。

一、校本目标管理在学校行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标管理理论首先要求建立准确而健全的目标体系(包括总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确定准确的量化指标并在实施过程中定期进行考核,然而这些要求应用到学校的行政工作中却出现了许多问题。

1.学校办学目标确立缺乏自主性

近代以来,教育已经成为国家的事业、社会的事业、公共的事业,所以就需要在一定范围内规定统一的公共教育的教育目的,以统一管理全国或一个地区的教育,制订公共教育目的是一种政治行为。这使得所规定的公共教育目的有普遍适用性而缺乏针对性。在实践领域,学校在办学目标方面要听命于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所下达的许多指标,无形中束缚校长的决策。然而目标管理本身强调学校综合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合的社会定位和发展道路,这种理论上与体制上的矛盾不仅导致学校办学目标的准确性和合理性难以得到保证,更会使校长及学校的决策层为了政绩而片面应合,忽视学校、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2.考核指标难以量化

由于学校任务的抽象性、多重性,衡量教师工作和学校育人工作质量的标准很模糊,故许多绩效考核的指标不好确定而难以量化。

当然,学校工作的考核指标是可以准确确定和量化的,但又常常因为过分强调这些硬性指标使得教育管理工作缺乏人性。现在许多学校用出勤率作为考核教职员工的指标,这样的确保证了教师的出勤率,可是在类似生病等特殊情况下,这种考核制度就难免不尽人情。长此以往会引发教职工的消极情绪,最终影响学校的发展。

3.考核结果对层级关系的负作用

考核是上级对下级进行的,所以各层级关系之间信息的有效传递就会影响考核的结果。在中小学校本管理工作上下级的信息传递主要依靠教导处的中间作用。

一方面,通常情况下,在考核过程中学校的管理者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未能对教师的信息进行全面的掌握和分析,使考核结果的可信度降低,在教师得到反馈意见时就会心生不满情绪,从而影响了上下级之间的关系。

另一方面,绝大部分学校考核体系的决策和实施无法做到民主化的全员参与,而管理者往往又没有与教师的及时有效的沟通,使教师对考核的目的和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甚至错误理解,从而产生不满情绪,进而影响考核结果的可信度。

一些管理者正是由于预见到了上述结果,在完成绩效考核之后不愿意或没有能力公开考核结果。这就使考核结果无法反馈,被考核人员不知道哪里需要改进,缺少了反馈的考核也就失去了意义。

4.对工作的关注重心发生了偏移

目标管理方法将总体目标分解到各职能部门乃至个人,实行严格的岗位责任制,认为组织中每个个人完成目标就会实现组织的总体目标。这导致学校管理工作目标的离散化,严格而细致的绩效考核指标,恰恰体现了学校管理工作重心正潜移默化地发生偏移。

首先,忽视组织整体,向关注个人问题偏移。目前的学校工作中过分强调个人的效率、个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个人工作成果对组织的损益。遇到问题先追究个人的责任而不去深入探究学校组织结构、现行制度方面的不足,对学校组织内部进行严格的监控,却忽视学校体系的运作方法是否与时俱进,形成“只顾低头走路,不抬头看方向”的局面。

其次,忽视不可量化的指标的发展,向关注可量化指标偏移。绩效考核仅对可以量化的指标有促进的作用,这使得学校的管理者过分迷恋统计数据,以为它体现了学校的一切变化。但是,在学校工作中能够量化的工作往往不是很重要的,真正可持续而有意义的工作往往是不能准确量化甚至无法量化的。比如学校文化的建设,教师对学生的关怀程度,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德育工作的质量等等。所以这种“盯着报表求发展”的做法如果扩大和深化将十分危险。

二、校本目标管理在学校行政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上述问题是由一系列的复杂原因造成的,概括起来主要由于校本行政工作中该理论的局限性和误用,以及我国社会环境的约束。

1.目标管理理论在校本行政工作中的局限性

首先,源自美国商业企业的目标管理理论本身在我国校本管理中存在着许多的局限性和不适用性,然而我们却在没有进行科学的可行性分析的前提下全盘引入,这就使该理论的不足影响到校本管理的实践,从而产生了诸多问题。

其次,目标管理强调将总体的目标分解成各个组织各部门的二级目标,然后继续按照组织层级直至落实到个人。理论认为,若组织中的每一个子目标都能够实现,组织的总体目标就能得以实现。这种思想与系统论是相违背的——系统论认为,系统大于各个部分相加,所以单纯地将组织目标拆分形成的目标体系是不科学的。

再次,目标管理理论综合借鉴了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和行为科学理论等管理理论,这就要求理论的实际操作者具备相应的理论素养,方能在实践过程中科学有效地应用该理论。遗憾的是,我国中小学校许多管理者的理论水平比较有限,在应用中或将严密的目标管理流程任意肢解,认为目标管理就是绩效考核,致使目标管理狭义化;或完全照搬照套,不经筛检地把校本管理一切工作都以目标管理的方法加以解决,导致目标管理泛化。

2.我国社会环境对目标管理理论实践的制约

在我国,制定教育方针的传统和特色是一种教育方针由国家掌握的自上而下的模式。然而,政府作出的规定要对各级各类的学校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其本身就不能不带有抽象性,由此产生了许多问题,在实际教育生活中反而使教育目标处于缺失状态。

另外,中国文化中既有对形式主义推崇的一面,又有务实的一面,在中国社会的许多领域里,这两面性都是并行存在的。但在教育领域里,形式主义的泛滥比其他领域都更严重。这就增加了校本目标管理的难度,如处理不当就会引发教育工作中的形式主义。

三、对中小学校行政工作中目标管理的优化建议

1.进行中小学校本目标管理优化的前提

由于中小学校本目标管理的特殊性,其优化需要三方面的前提条件。

首先,授权分工合理化。目前我国在教育事业活动中和学校管理活动中总体来看是过于集权化,这给校本目标管理活动带来许多不便。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将一部分权利下放,扩大校本管理的自由度,使学校能够依自身的情况和社会定位来制定相应的办学目标,政府只进行粗放式的调控。同理,在学校管理活动中,决策层应当将本应属于各职能部门的权利回归,做到职、权、责对等,使其有足够的空间进行组织内部规划与管理。

其次,建立通畅的信息渠道。校本目标管理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是由于信息不畅通造成的。学校的管理者应建立一个多维交叉的信息网络,使各层级各部门横向纵向的信息都能快速而准确地传达。只有信息渠道的畅通,才能保证监督反馈的直接和深入,才能使管理者能够根据组织内外全面的信息,对各种问题及时作出决策。

再次,强化学校管理者的能力培训,提升其理论素养。教育管理活动的主体(管理者)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这种能力有两层含义,即权利(包括职位赋予的权利和人格魅力在组织中的影响)、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5]在校本目标管理中,管理者的决策组织协调能力对管理工作能否顺利有效的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没有目标就没有管理可言,管理就是向着预定目标步步逼近的过程,而管理的关键在于决策。[6]由于校本目标管理不仅是作出正确的组织决策,还包含确定办学指导思想、设立目标和评价体系、分权分工等工作。这就要求学校的管理者具备精湛的管理能力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因此,若要使校本目标管理得到优化就要加强对学校管理者的能力培训,全方位提升管理者的素质。

2.建立科学的目标体系,优化评价方法

在保证了学校自主管理水平、民主参与程度和管理活动主、客体思想理论水平的前提下,对校本目标管理进行优化就能得到切实的落实。我们知道目标管理理论的核心也是最困难的是目标体系的建立,正如前文所述,当前我国中小学校本目标管理中的许多问题其症结都在目标体系建立得不够科学。要建立一个科学的学校发展目标体系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利用SWOT分析法全面分析学校的情况。SWOT分析法是目前国外较为流行的一种分析方法。S(Strengths)是实力,即找出学校的优势强项;W(Weakness)是缺陷,即分析学校管理制度、组织结构、工作效益等方面的不足;O(Opportunities)是机遇,即学校管理者要预见到未来发展中的机遇,高瞻远瞩;T(Threats)是威胁,即组织要有危机感,管理者要能发现某一目标可能面临的威胁,未雨绸缪。这种分析法可以帮助学校管理者认识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学校所处的状态,在此基础上制定学校的发展目标。

(2)统筹兼顾,形成体系。首先,各种利益统筹规划。校本管理中存在着许多利益关系,如学校的长远利益和现时利益,学校利益和合作投资方的利益,学校组织的利益和教职员工的个人利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这些利益之间的关系一旦处理不当就可能引发矛盾,因此所建立的目标体系要在统筹各种利益的基础上,将其与层级目标统一起来。

文化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化馆;免费开放;服务工作;

中图分类号:G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6-00-01

从我国公民的实际生活情况来看,公民的物质生活已经获得一定程度的改变,同时,在经济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的文化水平以及文化建设等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使得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得到补救,做好文化工作也是政府工作的重要范畴之一,实行文化馆免费开放政策是其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免费开放过程中,应以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为主要目标,文化馆内部展陈的物品应当以适合人民群众的阅读能力为准则,同时要让人民群众理解免费开放文化馆的意义,使其能够主动接受文化馆的免费开放,对此,本文将进行详细的阐述,以为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提供可供采纳的服务工作建议。

一、免费开放文化馆的重要性

实行文化馆免费开放政策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其不仅顺应了我国发展文化事业的脚步,而且有利于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改善国民整体面貌,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在文化馆免费开放以后,定然会有一定数量的群众走进文化馆,接受文化的沐浴,从中吸收有益的文化知识,在文化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素质,这也是免费开放文化馆的重要目标。文化馆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领域,是其向社会提供文化服务职能的重要表现,也是人民群众享受文化权利的重要方式之一,近年来,我国更加重视文化的发展情况,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以通过各种措施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加强群众思想道德领域的建设,做好文化馆免费开放工作实现了政府满足社会公共文化需求的相关目标,这在人民群众中已经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得到多数群众的大力支持,因此,实行免费开放文化馆是政府履行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做好文化馆内部的服务工作反映了政府对此重视的程度。

二、关于做好服务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做好文化馆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

对于在文化馆内工作的人员,要重视对其进行培训,使其充分理解免费开放文化馆的重要意义,对于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改善以及国家文化事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让其明确自身的工作任务,首先,从思想层面上提升工作人员的觉悟,文化馆馆长要做好对员工思想的引导作用,以身作则,要求工作人员要主动与来参观的人民群众及时进行交流,了解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品以及对于文化馆免费开放的建议,并向馆长积极反映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找到相应的解决对策;同时,对其进行定期培训,包括专业知识传授、接待礼仪、责任意识等,使文化馆内的工作人员水平逐步提升,以保证其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文化馆免费开放是其发展的有力契机,因此,文化馆馆长应抓住这次机遇,做好文化馆的发展工作,在立足本土的同时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吸引人民群众参与其中,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人民群众不再满足于读书看报时代的文化供给,其更加注重形式灵活多变,内容富有创新与竞争,因此,文化馆可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话题展开各类比赛,在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的同时,改善文化馆的经营之道。例如,文化馆可开展“地方扭秧歌大赛”,“当地文化传承知识竞赛”等,以吸引人民群众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比赛准备中,在无形中接受文化的熏陶,提升自身的修养。

(二)做好开放前各项工作的准备,以避免相应的问题,提升文化馆的服务质量。

实行文化馆免费开放对于政府来讲是一项具有冒险精神的举措,如果开放前各项工作并未准备周到,那么将有很大的可能出现其他问题,像文化馆内设施遭到破坏、人民群众参观数量过多,发生拥挤现象等,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首先,文化馆内的物品陈设应进行合理调整,本着服务群众,降低工作量的原则,做好各个方面的考虑,在文化馆四周做好指示牌引导工作,指示牌(包括文化物品展陈顺序、休息室位置、洗手间位置、群众参观注意事项各类禁止等)内容应当全面具体,否则会误导人民群众,起到相反的作用;其次,重视对工作人员心理素质的训练,一旦实行免费开放文化馆以后,将面临众多问题,这对没有这种工作经验的人员来讲挑战较大,因此,要提前对其心理、思想进行训练,使其做好充分的准备,能够面带微笑迎接群众,真诚为其提供服务,认真讲解相关物品的介绍,使群众感受到文化的力量。

(三)增加资金投入,吸引优秀人才,提升服务团队的质量。

人力资源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因此,要做好文化馆免费开放的服务工作,关键是注重人才的培养。政府要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增加资金投入力度,同时,政府出台相关文件,健全并逐步完善相应的保障体制,为文化馆免费开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持,同时,号召社会优秀人才投入到文化馆的工作中,可以志愿者的身份向群众提供各项服务,为文化馆注入新鲜活力,在提高人民群众重视程度的同时,掀起发展文化浪潮的新机遇。除此之外,政府应成立文化研究小组,对于文化馆免费开放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进行深入研究,对于在开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对策探讨,结合实际情况,找到发展当地文化的有效策略。

三、结束语

文化馆免费开放顺应时展趋势,但关于开展开放后的服务工作,从而满足人民群众的服务需求,本文从免费开放的意义,提出了做好服务工作的建议,但要实现真正服务于人民群众还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有用资源,紧密结合二者力量,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创新活动举办方式,调动群众积极性,强化馆内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使其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让文化馆成为人民群众实现文化权利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郑淑娇. 浅论当前文化馆免费开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神州. 2013(11)

[2]康红梅.论推进文化馆免费开放的重要途径[J]. 价值工程. 2012(33)

[3]郑亦庆.做好文化馆免费开放工作的几点思考[J]. 青春岁月. 2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