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自动化技术发展史

自动化技术发展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自动化技术发展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自动化技术发展史

自动化技术发展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变电站;自动化技术;运行;发展

1 变电站自动化技术

1.1 在基础设施上

首先,为确保主设备可靠,110kV及以上断路器选用GIS、SF6断路器,10kV采用真空断路器,一般采用两台主变压器配置;控制对象具有遥控、遥调、遥信、遥测条件,如变压器有载分接开关能遥调,其位置能遥信,主变温度能遥测;断路器具备遥控条件,其位置能遥信;需遥信的隔离开关配备遥信辅助触点,需遥控的隔离开关具有电动操作机构;站用变配置两台,均装有自动投切装置。二次设备完整,继电保护配置完备,继电保护和中央信号等应具有遥信条件。直流系统选用可靠性高、维护工作量少的“免维护”蓄电池,实现直流母线电压的遥测,同时装有绝缘监测装置及对蓄电池、硅整流充电装置运行状态进行监侧。一、二次设备及建筑物满足安全生产(如防火、防盗、防小动物、防水)的要求,且与环境相协调,并装有通风系统。满足防尘要求。

1.2 在功能上

远动系统以RTU为核心,是属于集中式、单CPU的自动化设备,具有完备的遥测、遥信、遥控、遥调功能及其他扩展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2.1 数据采集、处理功能,可采集变电站的各种状态量、模拟、数字量及开关量,将采集来的数据进行一系列处理以及校验,计算出未知参数,如功率因数、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等,能正量验确反映现场一、二次设备的实时运行状态,监控员可根据设备状态和遥测值判断系统是否运行正常;

1.2.2 安全监视与报警,包括越限报警与异常状态报警,进行事件顺序记录、事故追忆等,采用报警行、音响提示、闪烁报警、,对母线电压变色提示等方式压、母线电流平衡、线路负荷、系统频率、中性点电、直流电压越限情况进行监视;

1.2.3 继电保护监控功能,包括向监控系统传送自检报告事件报告等,能正确向监控系统传送保护实时状态,在保护动作后能及时发送跳闸时间、跳闸元件、相别、动作值等信息;

1.2.4 自动控制功能,包括系统接地保护、备用电源自投、电压和无功控制等,对安装有VQC装置的有载变压器和电容器,能根据规定的电压曲线及无功要求,自动对无功电压进行调整,使母线电压控制在合格范围内;

1.2.5 控制操作功能,实现对断路器、电动隔离开关进行分合控制,对主变及消弧线圈分接开关进行调节,且满足“五防”要求,并对同时来自不同地点的操作命令具有闭锁和防跳功能,对操作口令、操作权限不符的操作具有闭锁功能,能够预防出错,即操作安全性能、对外保密性能好,防止因非操作人员或操作员失误造成系统故障;

1.2.6 监控系统具有自诊断功能,所有数据采集、控制、保护等主要单元模块故障能自诊断出故障部位,并具有失电保护、上电自检、自复位至原运行状态的功能,当数据采集出现非法错误时,能输出出错信息并报警且闭锁故障单元,将故障内容及发生时间记录在事件一览表中。

2 实际运行中遇到的几个问题

在实际运行中,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些问题潜在影响到变电站的安全、可靠和稳定运行,下面针对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加以阐述:

2.1 协调好保护与监控系统的关系。为了确保综合自动化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协调好各子系统的关系显得十分重要,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必须重点加以保护、监控,并处理好各智能设备之间的关系,如数据传输规约、可靠性、实时性等;同时,传统的继电保护与调度通信专业不能整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检修维护工作,这点在当前国网公司“五大”体系建设中已明确进行资源整合。

2.2 遥信信号误报、漏报与抖动。遥信信号直接反映了电网运行方式及变电站相关设备的运行状态,它是电网自动化系统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信息之一,特别要求可靠、实时。但在实际运行中误报、漏报现象较突出,必须很好地加以研究和解决。引起遥信误报、漏报或抖动的原因主要有两个:①一次、二次设备在运行过程中造成的遥信误动或抖动,如断路器辅助触点不对位或接触不良,引起遥信误动、振动或短时间抖动等,二次回路中信号继电器因性能不稳而出现电颤、触电接触不良等,故造成遥信误动或抖动。②由于遥信装置本身引起误动或抖动,如长线传输受到静电和工频干扰,产生遥信误动和抖动。

2.3 系统的实时性。无人值班变电站,其系统实时性有一定制约:①由于数据在发往集控中心的过程中处理传送环节较多;②由于总体结构设计中存在较多的瓶颈,数据传输不畅,等待时间长,其中还涉及到网络的选择和数据库设计等问题。

2.4 事件顺序记录SOE。事件顺序记录(SOE)是提高处理电网事故应变能力和提供准确分析事故的重要手段。系统中无人值班站越多,其功能就显得越重要,特别是在事故时,可以提高集控人员处理事故的准确性,缩短处理事故的时间,实用性很强。

2.5 远动信号死机。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很多远动设备都是采用集成电路插件或模块组成,受外界环境如温度、灰尘等影响较大,从目前运行情况来看,经常会出现远动遥测板、遥控板、遥信板死机,特别是在夏季高温天气表现得更为突出,致使“四遥”功能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3 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发展趋势

目前变电站自动化发展的总趋势,可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

3.1 从集中控制、功能分散型向分散(层)网络型发展。综合自动化采用现场(I/O)单元控制装置就近综合处理,通过引入局域网((LAN或以太网)技术将所有智能装置连接在一起,各节点的智能或控制装置或间隔单元和所级测控主单元,通过所级测控主单元与就地SCA-DA主站系统联网,完成对现场的协调控制和监视管理。

3.2 从专用设备到平台。传统方式中,每个控制或保护功能都为专用设备,种类也多。现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设备的功能仅由软件决定,硬件因I/0所要求的类型和数量而异。因此,开发通用标准型和灵活的硬件和软件平台,以适用于所有保护和控制。系统将具有开放性和数据一致性的特点。统一遵循国际标准,便于不同厂家相互接口和维护使用。

3.3 从传统控制向综合智能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在采用了光纤通信,减少了电缆使用量;计算机CRT显示或大屏幕显示可以取代传统的模拟屏:减少了控制室面积,并且显示系统可扩;可维护性大大增强:调度集控中心的运行人员可以获取更多的结构、更合理的实时信息;提高了调度集控中心对电网调度管理控制的性能;操作更方便、更可靠。从计算机控制向综合智能控制发展,主要表现为电气设备的小型化已向机电一体化方向发展以及控制和保护的整体化。将控制、保护系统与一次设备就近安装在一起,向着智能型装置发展。

3.4 从室内型向户外型演变。由于被控对象多在户外,因此要求控制设备、保护设备按一次间隔单元分散安装或现场安装,这就是通常所指的户外型RTU和间隔级I/0单元及分散型单元保护装置。

3.5 从单纯的屏幕数据监视到多媒体监视。计算机控制、信息处理及通信技术的发展,将使计算机监控从静、动态实时数据向声、像辅助监控等多方位发展,以适应电力系统的需要,特别是电力市场的需要。其中利用工业电视提供的视觉信息、应用计算机图像识别技术,将有可能迅速地辨别图像或将多个相关图像进行综合判断,及时发出处理指令,进一步扩大与提高电力系统的功能和水平。

自动化技术发展史范文第2篇

【关键词】配网自动化;发展趋势;配网建设

我国配网自动化技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许多早期建设的配网自动化系统没有在生产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对配网自动化应用的认识不足

各电力公司在十几年前对配网自动化的理解和认识还不够清晰,对配网自动化技术的了解不够,过高估计了其对提高供电可靠性的作用,从而造成投入时只考虑了配网自动化设备,未能充分考虑配电网改造的投入。实际上,提高供电可靠性首先要从改造网架结构、提升一次设备可靠性、减小故障率、提高检修工艺和采取配网自动化技术等多个方面进行考虑。主站系统设备过于豪华,功能过于繁多,而试点线路数量比较少,造成“头大身子小”的现象,无法发挥配网自动化系统的规模效应,只具备观赏性而不具备推广价值。此外,配网自动化系统功能种类繁多,追求过高的技术指标,不仅增加了不必要的麻烦还影响系统的稳定性,且运行维护工作量巨大。花高代价采集而来的数据不能突出所关心的主要指标,而且许多数据由于长期不维护和不更新而与实际发展不符失去了利用价值。仅仅认识到配网自动化技术在故障处理方面的作用,而没有认识到对扩大供电能力和经济运行等方面的作用。

2.技术与设备的不成熟

与较为普遍推广应用的输变电自动化技术相比,配网自动化需要解决许多实际面临的问题。例如:自动化终端需要在户外恶劣环境下可靠地运行,系统测控对象更加分散且数量规模大,需要妥善地解决故障处理过程中配电开关和自动化终端设备的操作电源与工作电源问题等。因此,将比较成熟的输变电自动化技术简单移植到配网自动化系统中,无论从可靠性、有效性还是建设费用上来说都是不可行的,而当时专门研制配网自动化成套设备的科研单位和企业才刚起步,产品尚未经过实践检验和完善定型。此外,当时配电一次设备的制造工艺水平也远不如输变电系统的一次设备,更没有很好地考虑配网自动化所需要的量测和电动控制等需要。

3.配电网架存在的问题

十几年前,我国的配电网架构十分薄弱,辐射状的配电网架比较普遍,馈线分段数量少且不够合理。随着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的开展,许多地区建设带来有联络开关的、“手拉手”型馈线,但由于馈线的冗余容量不足,有时不能在故障处理过程中切倒大负荷,而且有些带联络开关的两条馈线同时出自一座主变电站的同一段10kV母线,影响了其切倒负荷能力。这些问题使得配网运行方式不够灵活、紧急应对能力弱,削弱了配网自动化系统的作用。

4.指导标准和规范的缺乏

当时国家并没有统一的有关配网自动化规划、设计、建设、运行与维护的标准和规范,各个电力公司和制造厂家都根据自己的理解应用和研制配网自动化系统,造成功能和指标的差异很大、数据接口标准不统一,给系统性能评价、功能扩展和升级,设备选型、运行和维护带来困难。

5.对配电网建设、改造及规划不充分

由于区域性发展差异大,用电性质变化快,对配电网建设和改造的规划建设考虑不够充分,再加上一些市政建设项目的实施,经常造成许多刚进行配网自动化改造不久的馈线又需要切改线或改为电缆线路,导致相应的配网自动化设施被废弃或迁移到其他馈线,对有些配网自动化设施造成一定的破坏和不影响。

6.对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后期维护不够

配电网由于其电力设备元素多、覆盖面大,投入使用后,为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完善的运维队伍及管理机制。但是在配电网线路或电气设备的施工和检修工作中,电力运维人员往往忽视对配网自动化设施的维护,一些配电自动化设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如果这些损坏没有得及时的修复,日积月累,使配网自动化系统逐渐丧失了作用,甚至处于半瘫痪状态。另外,一些设施特别是通信光缆等受到自然或人为的破坏,维护不及时,也会造成系统无法正常运行。

7.管理机构不健全、缺乏相应的管理标准和制度

配网自动化系统工程是一项投资巨大、设备面广、使用环境恶劣、技术构成复杂、实现周期民的系统工程项目[1]。这种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项目的实施,及后期的运维管理,需要有合理的管理机构、人员和管理标准及制度保障的支持。而个别电力公司对配网自动化的管理存在脱节,过多的重建设、轻管理。造成建设在研究之前,缺乏对配网自动化规划、建设、技术应用、运行和维护的整体研究,甚至使人们对建设配网自动化失去了信心,产生了质疑,不利于配网自动化工程的推进。

尽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在这十几年中,配网自动化技术经历了从基于自动化开关设备相互配合的馈线自动化系统(FA)到配网自动化系统(DAS)再到基于人工智能的高级应用(DPAS)的发展过程。

在第一阶段,其主要设备为重合器和分段器,不需要建设通信网络和主站计算机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在故障时通过自动化开关设备相互配合实现故障隔离和健全区域恢复供电。后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配网自动化系统发展逐渐成熟,发展出一种基于通信网络、馈线终端单元和后台计算机网络的配网自动化系统。在配电网正常运行时,也能起到监视配电网运行状况和遥控改变运行方式的作用,故障时能够及时察觉,并由调度员通过遥控隔离故障区域和恢复健全区域供电[2]。后来随着负荷密集区配电网规模和网格化程度的快速发展,仅凭借调度员的经验调度配电网越来越困难,因此基于人工智能的高级应用应运而生,并成功地应用于一些大城市配电网。同时,许多电力公司对于应用前沿的通信网络技术比如光纤技术投入更多的关注,因为光纤网络技术的可靠性、速度及可扩展性,光纤通信成为主导,光纤以太网及SDH等先进通信技术得以实现,为研制一种全新的馈线自动化技术创造了条件。在这类高端配网自动化系统中,往往还结合了配电地理信息系统(GIS)、需求侧负荷管理(DSM)、调度员仿真调度(DTS)、故障呼叫服务系统(TC)和工作票管理(WMS)等管理功能,有时被称作配电管理系统(DMS)[3]。

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及配网自动化实施方式的更新,我们相信配网自动化建设必将为我国的配电网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吴国良,张宪法,刘育新.开展配电自动化工程应注意的问题[J].供用电,1999, 16(1):8-11.

自动化技术发展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冶金自动化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前言:

近年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推动控制硬件、软件等多项系统快速发展,并逐渐渗透至社会各个领域,其中自动化技术,在冶金领域中的应用,不仅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工人工作量,受到了冶金企业的青睐。因此,加强对冶金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冶金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新技术、新工艺逐渐参与到冶金行业发展过程中,例如:PLC、DCS、WINCC系列产品、INTOUCH的应用等,这些技术在冶金行业中的应用突破了传统生产模式的弊端,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且与管理技术有机结合,实现了对冶金整个生产过程的管理,极大的节省了人力,有助于企业实现成本的控制,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生产目标;另外,自动化技术能够实现对冶金整个生产流程的监督和控制,规范冶金生产流程,保障产品质量,满足生产和管理需求。

信息时代下,冶金行业也需要朝着信息化管理方向发展,而冶金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为实现这一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无论从产品生产,还是到产品管理,都能够通过自动化技术顺利开展工作,提高了生产安全、可靠性。近年来,冶金自动化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并被引进到冶金企业生产过程中,促使我国冶金产品质量日渐提升,不久的将来,其将会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中[1]。

二、冶金自动化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一)规模、个性化发展趋势

在市场经济影响下,冶金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能够在竞争中获取一席之地,冶金企业已经认识到了引进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并加大了技术研究和开发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在生产过程中,为了能够确保产品质量,企业将智能仪表、模型技术等引入到生产线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基于此,随着冶金行业发展进一步深化,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范围将会越来越广,并逐渐形成规模化发展,与此同时,为了能够冶金企业生产的个性化需求,自动化技术也将呈现个性化方向发展,满足不同生产需求,并在冶金行业中占据不可动摇的地位。

(二)集成、实时化发展趋势

冶金自动化技术的出现,为冶金行业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此同时,也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为了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实时监督和控制,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在未来,冶金自动化技术将会朝着集成化、实时化方向发展,将实时控制系统与现有技术有机结合,并结合实际需求,适当调整和优化,满足冶金生产需求,对冶金生产过程展开动态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另外,信息数据数字模型及算法的应用,能够推动自动化程度更进一步,并实现机电一体化生产,进而提升我国冶金企业综合实力。基于此,冶金自动化技术将会朝着集成、实时化方向发展[2]。

(三)网络、智能化发展趋势

信息时代背景下,全球信息、网络等呈现一体化趋势,实行程序远程诊断与修改对冶金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全球信息化形势,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成为大势所趋,不仅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需要,也是冶金行业改革的重要表现,将信息化技术引入其中,能够深化冶金生产过程自动化与机械化程度,逐渐形成智能化生产模式,尤其是网络技术的推动,一部分冶金企业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使得技术创新作用日益明显,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日渐突出。

(四)绿色、环保化发展趋势

诚然,我国工业化进程不断深化,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但是,环境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对人们生活环境、身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冶金行业作为环境污染的重要行业之一,只有不断改进和完善生产技术和工艺,才能够实现“绿色冶金”的生产目标。近年来,一些科研人员已经加大对绿色生产的研究力度,并提出了从源头上预防污染的方案,且一些相对成熟的技术已经开始运用,例如:地下溶浸、植物采矿等。在绿色冶金的号召下,冶金自动化技术业将会朝着绿色、环保方向发展,实现冶金行业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发展目标。

(五)渗透性渐强

目前,冶金自动化技术已经开始推广和普及,并渗透至冶金生产等各个环节中,例如:质量检测技术、信息工程技术,不断优化各个流程,促使技术能够发挥最大性能,而未来冶金行业的发展,不能够单纯的体现在技术自身,而是更加侧重于冶金生产流程的融合,进一步渗透,注重对冶金各个生产工作精度的提升。因此,除了关注自动化技术自身的发展,更重要的体现出其在冶金生产中渗透性渐强[3]。

结论:

根据上文所诉,冶金自动化技术是冶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提高冶金工作效率,提升企业综合实力等方面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因此,冶金企业要树立现代“绿色冶金”理念,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技术革新,从而推动我国冶金行业逐渐走出国门,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维德.化工自动化的发展趋势一先进控制技术的应用[J].化工装备技术,2010,18(03):259-261.

自动化技术发展史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机械自动化 技术 应用与发展

机械自动化,主要指在机械制造业中应用自动化技术,实现加工对象的连续自动生产,实现优化有效的自动生产过程,加快生产投入物的加工变换和流动速度。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是机械制造业技术改造、技术进步的主要手段和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机械自动化的技术水准,不仅影响整个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而且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进步有很大的直接影响。如何发展我国的机械自动化技术,应实事求是,一切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做好各项基础工作,走中国的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之路。

一、结合生产实际,注重实用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

先进制造技术的全部真谛在于应用。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应以企业的生产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及具体条件为导向。只有对合适的产品采用与之相适应的自动化方式进行生产,才能收到良好的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我国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结合实际,注重实用,即对国民经济产生实际效益。那种盲目搞自动化、搞自动线的做法,全年生产任务只需1~2 个月就完成的低负荷率生产也要搞的倾向应当纠正,对国民经济不产生显著促进、效率低下的要缓搞。我们要的是效益,而不单纯的是速度。

二、发展投资少、见效快的低成本自动化技术

发展低成本自动化技术,潜力大,前景广,投资省,见效快,提高自动化程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经济效果,适合我国现阶段的发展需要和国情。20 世纪90 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的精节生产LP(Lean Production)模式,就是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的具体表现。借鉴国外发展机械制造业低成本自动化技术的经验是有益的。我国机械制造业各企业有大量的通用设备,在发展现代机械自动化技术时,应以原有的设备为主,合理调整机床布局,添加少量的数控设备,引入CAD/CAM技术,充分发挥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的优势和人的创造性,共同构成一个以人为中心,以信息自动化为先导、树立自主的单元化生产系统,为我国机械制造业自动化技术发展应用提供了一条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符合我国国情的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应用新途径。通用机的局部自动化改装有重要意义。近期内我国对成本低、维修方便的通用机的需要量还是不会急剧下降的,因为有广大的乡镇企业市场,有小工厂、试验室、大型企业的工具车间等。

三、 结合中国国情,发展现代机械自动化技术

实现机械自动化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当机械的操作采用自动控制器后,生产方式才从机械化逐步过渡到机械控制(传统)自动化、数字控制自动化、计算机控制自动化。只有建立了自动化工厂后,生产过程才能全盘自动化,才能使生产率全面提高,达到自动化的高级理想阶段。中国实现机械自动化技术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中国机械制造业同世界先进水准也存在阶段性差距。在我国这种国情下,普遍发展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全盘自动化”或“高度自动化”,并不具备必要的基础技术、经验和投资能力。因此,要不要普遍发展全盘自动化或高度自动化CIMS 技术,一定要慎重行事。而且全盘自动化或高度自动化的CIMS 技术也并非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当务之急,只能列为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应该发展工艺成熟的大批量生产的自动化技术。我国现阶段,在产品数量较大的同类产品连续流水作业的切削加工生产中,自动化设备仍然是半自机床、自动机床、组合机床及其组成的自动线、回转体零件加工自动线等。而在大批量的铸造、锻造、冲压、焊接、热处理和装配等生产中,采用刚性自动化(自动单机和自动线)则是合理可行的,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对于品种稍多的成批生产,应采用由快速重新调整的设备组成成组工段或流水线、可更换主轴箱组合机床自动线、短自动线和复合制造单元,实现成组自动化;而单件小批量生产,应从推广成组技术入手,适当发展采用数控机应酬或加工中心,有针对性地建立一些揉性制造单元FMC(Flexible Manu- facturing Cell),可取得较好的经济效果。

自动化技术发展史范文第5篇

一.新时期配电系统综合自动化面临的问题

(一) 配电管理应面对的问题

电力市场环境下的配电管理系统必须在以下几方面加以提高和改进

1.具有电能质量监测评价的功能。电力市场环境下对电能质量的广泛关注迫使配电公司建立有效的电能质量监测手段。但如果专门建立一套监测系统将花费很大的一次投资及运行维护费用,势必加大供电企业的成本。因此,理想的办法是把电能质量监测作为配电系统综合自动化的一项功能,开发出考虑电能质量监测的配电SCADA系统和相应的分析软件来对各种电能质量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做到共用信息通道、共用数据库系统等,从而实现对电能质量的经济有效的实时在线监测和分析处理。供电公司可以通过所监测到的信息检验其电能质量的状况和决定应该采取的措施。

2.必须对部分高级应用分析软件加以改进以适应电力市场需求,并且真正实用化。(3)提高和加强信息系统集成化及应用功能综合化的力度。为降低供电成本,必须打破以往各单项自动化工程相互独立、功能重叠的弊端,将配网自动化系统的信息进行集成,对其功能进行重组与综合。实现SCADA系统与CIS系统的一体化设计、融合现有的CIS系统、线损管理系统、可靠性管理系统及生产MIS系统,实现一体化的配电管理系统。

(二)用户自动化应面对的问题

1.在零售竞争电力市场模式下,由于开放了零售竞争,允许需求侧竞价,这就要求配电网络运营商有相应的技术手段对配电网络阻塞进行有效管理。而利用配自动化系统完成这一任务将是经济有效的选择。

2.具有分时电价、实时电价信息及计量与结算功能。

(三) 配电自动化面临的问题

1.高度可靠和快速反应的变电站、馈线自动化系统。在电力市场环境下,为了保障终端用户的供电可靠性,自动化系统不仅要求能够正确判断故障、隔离及恢复故障,而且要求加大对自动化系统的投资,增加快速、可靠的开关及控制装置,尽量减少对用户的停电次数和停电时间。同时,因配电网故障必须中断部分负荷供电时,应能快速自动识别重要用户,优先保障其供电。

2.为了适应市场环境下的竞争需要,SCADA系统的功能应该是强大的,特别是对重要用户的监控更应该作到准确、可靠、灵敏。否则会给配电公司带来较大的损失,这种损失包括对用户的真接停电和造成社会影响的间接损失。

3.实现SCADA与GIS一体化设计,达到SCADA和GIS数据一体化、功能一体化、界面一体化,实现从GIS中自动提取SCADA需要的网络结构和属性数据及由SCADA系统向GIS提供配电实时运行数据。

4.采用可扩展综合型的配电自动化终端(CDAU)。

二.配电自动化系统的运行维护和人员培训

配电自动化系统是复杂的多功能综合系统,健全、完善的配网自动化挂你机制是发挥其功能,提高企业和社会综合经济效益的保障。配电自动化系统的运行维护应从组织机构、规章制度、人员培训三方面着手。通过合理的分工协作,明确的规章制度和专业的运行人员使配电自动化系统发挥最大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