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能源转型的必要性

能源转型的必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能源转型的必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能源转型的必要性

能源转型的必要性范文第1篇

工程能力培养涵盖工程知识、工程意识、技术能力、工程思维和创新精神培养等诸多方面;培养学生具有高水平的工程与科研创新能力,是工科教育的重要目标。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企业对消化吸收先进技术、提高自主研发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创新发展离不开人才,这就要求工科学生不但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还要能够从解决工程问题角度出发来思考、分析问题,拥有较高的工程技术能力和科研能力。

许昌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在专业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如何让专业更大更强,更具特色,如何提升学生工程能力,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就电气工程领域学生工程能力培养来看,电力工业“十二五”规划研究报告指出,我国电力工业正从大机组、超高压、西电东送、全国联网的发展阶段,向绿色发电、特高压、智能电网的发展阶段转变,具有较强工程能力的电气专业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南省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快中原电气谷建设,实施智能电网产业园、高压开关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巩固提升超特高压开关和电力二次设备自主化设计和成套化水平,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电力装备研发和制造基地,需要大批优秀的电气人才作为发展后盾。

2.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受传统教学影响,重理论轻实践的主观教学态度没有改变,对学生的考评偏重书本理论知识,实践教学环节师资配备和学时安排所占比重较轻,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充分训练。实践教学受经费、仪器、场地等客观条件限制,也制约着工科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大多工科教师队伍缺乏工程经历,没有实际的工程项目背景,在工科学生实践指导方面存在欠缺,严重影响工程教育质量。工科专业课程体系陈旧,与产业结构调整不适应,工程教育与工业企业和行业脱节。培养高素质电气工程应用创新型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紧迫任务,需要找出合适的应对策略。

2.1 课程体系构建

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相互协调、互为促进的课程体系。从工程化的教育视角看,课程体系的构建建立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上,以市场为导向,与本领域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相对接,与行业、产业相关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变性和针对性;课程目标的转向是工程的,而非学科的;课程内容的转向是集成的,而不是割裂的;课程秩序的转向是多维的而不是单向的;这就要求在课程设置上将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进行组织、协调、优化、再组织。从实践教学的角度来看,要切实提高工程能力,必须从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出发,完善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科学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充分考虑实践教学环节的知识覆盖性、技术覆盖性、能力锻炼覆盖性,多层次、多角度体现电气信息的强、弱电结合,各学科方向交叉,使实践教学内容从相对独立到学科。

2.2 实践平台一体化建设

要提升电气专业学生的工程能力,必须抓好实践教学,打造一流实践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平台通过学院建设和校企合作共建模式来实现,每个部分都要有具体的教学实践作为支撑:1)专业基础实验室可以围绕理论课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实际,进行从理论验证到综合设计、再到研究创新实验的模块体系;2)工程训练中心在特定的工程实践环境中对学生进行机械、电子、信息及其系统的工程技术训练,实现工程设计、制造、管理和创新等环节相融合;3)实训生产线为学生提供一个工作实景,提高感性认识,注重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基本电气电路的安装、设计和调试;4)实验教学中心的设备统一调配,优化管理,极大地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实现资源共享;5)创新实验室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突出学生个性发展,学生可以自主实验,拓展自己的思维,培养科研创新意识,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可以结合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和课题,进行自主研究、课题申报。

在高校转型发展、产教融合的趋势下,发挥产学研对接作用,实现校企合作实践平台一体化建设,也是提高学生工程能力的有效策略。首先要在充分调研本领域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基础上,加快校企合作和产学研一体化,实现校企合作软平台建设,建立起有效的联系机制和共蠃模式,共同制定课程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其贴近生产实际、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将学校强调的宽口径人才培养和企业强调的专门人才培养相结合。发挥企业优势,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使之成为工程设计能力培养的实践基地,借助企业真实工程环境和先进工程实践条件,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营造实践平台,实现工程应用能力提升。和企业联合,建立较为稳定的实习基地,让学生掌握企业型运行的生产实践,按照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标准要求,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了解生产工艺过程和生产组织管理,提高感性认识。鼓励学生把毕业设计带到企业去做,通过企业导师制完成毕业设计,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现代工程教育与科研生产的一体化,并逐步实现学校工厂化,工厂教育化。学校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将科研成果引进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的工程理念,帮助学生了解工程研究方法和学科的发展情况,培养学生科学和工程的思维方法,强化其工程运用理念,提升其工程素质。确立适宜且差异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发挥科研转化教学作用,让科研资源和科研成果及时地为人才培养服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

3.结束语

能源转型的必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低碳会计;必要性;传统会计;差异

低碳会计实质是环境会计的一个分支,是在生态资源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传统会计相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运用一定的方法,以货币计量为主,实物、图表和文字的多重计量方式为辅,来反映、报告和考核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门新兴学科。

低碳会计在国际上的最早提法是“碳会计”。20世纪90年代,环境及生态领域的相关学者就国家、地域及全球范围的碳存量和流量进行核算,不过,其技术路线均是采用物质流分析手段,实质为碳实物量的核算,那时与企业财务会计系统内的价值核算和信息反映并无实质上的关联。到2002年,由于全球气候变化、京都协议书及排污权交易制度等的发展,使得企业CO2等气体排放、交易及节能减排等特定环境问题的会计处理规范探讨也愈加热烈,日渐引起会计学界的关注和重视,如《欧洲会计评论》、《会计、组织与社会》、《会计、审计与职责杂志》等相关国际知名会计期刊在近期推出与排污权、碳会计及披露、气候变化与温室气体会计等专题,因此低碳会计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上,针对传统会计在核算过程中对能源问题、碳排放问题和温室效应问题无能为力时作为一门边缘学科而拓展开来。

一、低碳会计产生的必要性

(一)建立低碳会计是改善目前全球气候威胁的必然要求

温室气体效应引起了全球气候变化,使全球气候受到威胁,这引起了人们对低碳文明的思考。2011年3月国家发改委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一文中,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指出,近50年的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其中二氧化碳占90%,并且近百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5~0.8℃。中国科学家预测:2050年将升高2.3~3.3℃,未来100年中国境内的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可能性增大,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产生很大影响。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在工业化时代的浪潮下,经济竞争非常激烈。为了发展,各个企业疯狂掠夺资源,含碳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大量消耗,就导致碳氧化物的大量排放(如CO2、CO等),致使全球气候温暖化问题越来越严重。

为了避免全球气候灾难的出现,世界各国需要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减排责任,中国也将逐渐从承担相对减排义务转向承担绝对减排义务。2011年2月“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为了应对气候威胁,中国企业实施碳税征收具有紧迫性,将“碳减排”作为企业资产的一部分,引导企业改变观念,提升对碳资产和负债理念的认可度,将碳资产纳入财务报表体系,进行“碳会计”盘查,鼓励在资产负债表中加入碳减排科目。为此,企业需要充分发挥会计核算的职能,建立低碳会计核算模式,试行低碳会计体系,从而更加有效地控制企业的年碳排放总量,改善目前全球气候。

(二)低碳会计是改善我国未来能源紧张问题的必然趋势

中国未来能源短缺的势头很严重,有专家测算出中国国内能源的缺口量:在21世纪初期将超过1亿吨标准煤,2030年约为2.5亿吨标准煤,到2050年约为4.6亿吨标准煤。专家预计,2020年前后,中国石油进口量有可能超过3亿吨,成为世界第一大油品进口国。中国煤炭资源虽比较丰富,但是探明程度很低,2011年在线国际商报对我国能源发展指出以下问题:

1.我国能源资源人均占有量低,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资源能源不足。与资源约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能源消费快速增长,保障能源供给的任务十分艰巨。

2.煤炭仍将长期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的压力很大。

3.国际能源形势复杂多变,利用境外资源面临巨大的挑战。

面对如此严峻的能源问题,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引进或研发低碳技术,高效利用煤炭、石油等高碳燃料。优化能源结构,核能是一种安全、清洁、可靠的能源。风能、太阳能、核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低碳排放。因此要提高水能、风能、太阳能等低碳能源在能源结构的比重。低碳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必要改变传统工业企业会计计量模式,采用新型的低碳会计模式计量。如企业需要在附注中列报诸如能源消耗强度等非财务信息,以便更好的反映企业的碳足迹。

(三)低碳会计是经济和技术发展的必然需要

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压力正在转化为新一轮科技创新的推动力,传统技术和产业衰落将为新技术新产业腾出发展空间。以绿色、低碳、智能和可持续发展为特征、以信息技术和新能源革命为主导的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将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能源、节能减排等低碳技术和行业成为跨境投资新热点。新技术研发和扩散将推动产业结构转型。联合国贸发组织估计,2009年仅流入可再生能源、循环再利用和环保产品三个主要低碳行业的外国直接投资就达到900亿美元,其前景不可限量。“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也提到:2010年主要是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产业准入门槛。为了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已经要求上市公司需采用碳会计新准则,大型企业要执行碳披露计划。到2015年重点耗能企业要纳入“十二五”减排目标,新建筑物需经碳审计。

我国加入WTO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多,各国的会计准则已经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国外的会计体系发展非常完备,早就把碳排放问题纳入会计规范和准则中。在新技术发展过程中,“越早采取行动成本越低”。如果我国低碳技术的发展和低碳会计体系的构建不跟上世界其他国家的步伐,在未来的出口贸易中,中国企业的出口产品很可能会遇到低碳贸易壁垒。并且,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发展过程中常常是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资源,他们将那些污染严重和破坏自然资源的生产项目搬到发展中国家。如果我们不采取措施实施低碳会计核算体系,那么将会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差异

低碳会计以一种新型的面孔出现,与传统会计相比具有独特的积极一面。下面将从发展背景、会计职能、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目标、企业效益和报告模式七个方面比较传统会计和低碳会计的差异,如表1所示。

综合上述差异的比较,更加清晰地表明当前经济环境下实行低碳会计的优势,虽然低碳会计的产生建立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上,但是弥补了传统会计的缺陷。从而更加论证了低碳会计产生的必要性。

低碳会计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的长远利益和能源的有效利用等方面更加全面的核算和监督。会计职能更加注重控制职能,控制碳排放量、发展低碳经济,在生产中走内涵扩大再生产道路,在合理利用资源的前提下提高生产效率,并且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低碳会计的目标增加了社会责任,效益从私人效益扩大到社会效益,使有关会计信息的披露更充分,更加正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准确分析企业经营风险,从社会的角度全面考核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业绩。

三、结束语

总之,在目前的经济环境和市场背景下低碳会计产生的必要性是有目共睹的。低碳会计的产生是会计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为会计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低碳会计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研究过程。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低碳会计准则标准和法律保障体系,在企业会计制度及信息披露的相关法规中很少涉及碳排放问题。这就意味着国家相关部门与企业需通力合作,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完善我国低碳会计理论与实务、推进低碳会计准则和法规的制定、推进碳会计信息监管与披露、加强低碳会计审计监督等等。在此也建议会计理论界和会计实务界多多关注低碳会计的发展动态,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创建具有时代特色的低碳会计体系。

【参考文献】

[1] 朱学义.会计改革热点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能源转型的必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山西煤炭行业;融资;建议

进入2016年以来,国内外环境依然复杂,我国国民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煤炭工业发展的形势更为严峻,山西煤炭行业融资环境极为艰难。然而,这种形势是煤炭行业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重要时期,供需稳定、融资畅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制定强有力的融资政策以及山西煤炭行业转变融资观念、拓宽融资渠道,融资状况才能改善,煤炭行业才能继续为山西的经济发展起到应有的支撑作用。

一、山西煤炭行业的融资现状

受当前煤炭市场低迷、价格下行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山西煤炭行业陷入产能过剩、利润亏损的困局。不少煤炭企业货款难以回笼、现金流短缺、资金链即将断裂,煤炭行业出现了严峻的融资难问题。

目前,山西煤炭企业筹资方式以银行贷款为主,股票融资、债券融资作为补充。山西省处于内陆省份,资本市场发展缓慢,煤炭企业一直将银行贷款作为融资的主要来源。截至6月底,山西七大煤企贷款余额4400亿元,占其融资总额的60%,占全省各项贷款的23%。

然而,在巨大的行业风险压力下,央行不断优化信贷结构,很多金融机构对煤炭企业“敬而远之”,对涉煤贷款规模大大收缩,并采取提高门槛和谨慎选择的态度,部分金融企业甚至采取长贷转短贷、加成本、重抵押,不同程度上浮贷款利率。企业屡屡遭遇银行釜底抽薪,从而加大了煤炭企业的融资难度,使煤炭企业授信额度低、融资成本高、审批时间长,最终导致很多融资无法实现。

在上述情况下,企业对直接融资的依赖度不断提升,但是,更大的融资难题是债券发行亦十分艰难。据了解,阳煤集团4月8日发行的15亿元中期票据购买者寥寥,不得不延期发行;晋煤集团此前拟发行的20亿元超短期融资券,因募集规模不足而取消发行。此外,山西煤炭企业发债利率由年初的4%一度上升至7.5%左右,融资成本明显上升。

二、资金对于煤炭行业逐步复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虽然行业产能过剩、煤炭需求减少、煤炭经营性现金流纷纷锐减,但是山西煤炭企业在很多方面仍然需要大量资金。

1. 受经济下行影响,一些新投产项目不能及时达产达效,项目贷款归还压力大,资金链非常脆弱,需要及时融资。

2. 煤矿资源整合后续资金缺口较大。由于前期多数煤炭资源整合矿井基建项目较多,很多更新改造项目尚处于技改阶段,后续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3. 目前煤炭企业已全员降薪,部分企业甚至已经出现拖欠工资现象,而大部分工资来源是银行贷款,如果融资没有明显起色,人心涣散是必然趋势,企业走向破产不可避免。

煤炭企业要想复苏,面对销售受阻、回款困难、资金紧张等迫切问题,急需寻找战略合作伙伴,以拉长产业链,进行多元化经营。在这些经济活动过程中,更加凸显资金的重要性。煤炭企业只有抓住资金这个瓶颈问题,深入研究融资之道,疏通资金流转环节,采取行之有效的融资措施,才有可能解救企业,资金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三、根据未来融资发展方向,从国家层面和企业层面,对融资政策和融资渠道提出一些建议

近期,山西银行业计划将七大煤企4000亿元银行贷款全部重组为中长期贷款;山西省政府确定由省金融办牵头筹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DS,为省内煤炭企业增信并扩大未来债券融资。在政府部门、金融行业和社会各界投资者的大力支持下,经过煤炭企业自身不懈的努力,借鉴国内外其他行业优秀的融资理念,煤炭行业将会在新的融资平台上不断开创新的融资模式。

(一)从国家层面,对融资政策的一些建议

1. 建议在煤炭行业融资困难时期,国家行之有效地调整政策和及时有效地进行行政干预,出台一些切实可行的融资政策,通过政府指导性投资,实现形式多样的融资措施,帮助煤炭企业尽快走出融资困境。

2. 建议国家设立煤炭产业投资基金或者能源产业基金,用专项资金扶持煤炭企业的转型发展。能源基金的设立是为山西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开创一个资金来源的新渠道,建议政府减少资金入市的政策障碍,通过鼓励各类资金入市和税收优惠,推进煤炭行业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支持煤炭企业的转型升级。

3. 建议国家通过金融机构对煤炭行业做好信贷支持。政府可以通过各金融机构根据煤炭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加强金融创新,加快融资工具研发和引进,探讨适合的金融产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为煤炭企业提供切实的政策优惠和信贷资金规模,解决资金紧张难题,帮助企业渡过融资难关。

4. 建议国家多为煤炭企业推广宣传,做好服务,增强社会投资者对煤炭产业的信心,深化民间资本对煤炭行业的投资引导。国家倡导的清洁能源、节能环保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是,“十三五”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煤炭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仍然占据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国家应该正确地宣传,引导投资者客观理性地看待煤炭产业,为煤炭行业的顺利融资提供支持。

(二)从企业层面,对融资渠道、融资方式提出一些建议

能源转型的必要性范文第4篇

摘 要 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之后,全球掀起了一股节能减排的低碳经济发展热潮,同样,发展低碳经济也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西南重要省份的云南也应该积极响应中央政府的号召,虽然面临着产业层次低、经济转型难度大的压力,但同时也具有走低碳发展之路的诸多优势,比如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开发利用可再生新能源、倡导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等一系列的有效策略,走出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低碳经济之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共同进步。

关键词 低碳经济 经济转型 发展可行性 策略

虽然2009年底举世瞩目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早已曲终人散,且从根本上来说,此次会议也未达成一种具有实质性的协议,或者说没有产生具有法律约束意义的成果,但是我们不可否认,全球朝着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是不会动摇的,低碳经济是人类应对能源、气候和环境安全挑战的必由之路。同样,走低碳经济之路也是我国的必然选择。这不仅是因为我国是世界上温室气体的排放大国,在温室气体的减排问题上面临着巨大的国际压力,更为重要的是,发展低碳经济也符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它与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是高度一致的,既能摆脱过分依赖碳基燃料,缓解高油价的压力,加快实现经济转型,又能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因此,中国政府郑重承诺,到2020年我国的单位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①。显然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但是这一点充分说明了中国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态度是明确而坚定的。发展低碳经济,加强节能减排,既是全球共同的责任,也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是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

云南作为我国西部一个欠发达省份,面临着产业层次低、转型发展难度大的压力,但同时也具有诸多独特的优势,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等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大有作为。本文从低碳经济的定义出发,通过分析云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客观必要性,并与同处西南地区的广元市走低碳经济的路径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倡导低碳生活方式以及注重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发展策略,并期望在此基础上针对云南自身的特点,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做出更加深入的思考研究,走出一条适合云南发展的低碳经济之路,实现云南省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持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的双赢目标。

一、云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行性分析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以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可持续为基础的经济增长模式。它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②。

(二)云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客观必要性

云南省拥有优越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发历史悠久,民族文化璀璨,而且它作为我国连接东南亚乃至整个亚洲的枢纽和通道,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同时,云南作为一道重要的生态屏障,在全国乃至亚洲担负着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任。发展低碳经济是我们应对气候与环境变化危机的必由之路,是化解能源危机的有效路径,是促进经济转型的不竭动力。但是与东南沿海的发达地区相比,地处西南部的云南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加上近年来我省能源的大量消耗,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不可避免地迅猛增长,成为环境污染的最大来源。而通过借鉴同处西部地区且是地震重灾区的广元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我们可以断言:作为后发地区的云南走低碳经济之路并不是“慢发展”,更不是“不发展”,而是结合自身实际、选准路径的科学发展,我们必须放弃对经济高速增长的盲目追求,以长远利益为出发点,走循序渐进的低碳发展之路。因此,云南省应该把低碳经济作为抢抓新兴产业机遇、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和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机契合点,争取在发展低碳经济之路上走在全国的前列,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全面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努力打造成为全国的低碳经济示范区。

二、云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分析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起步阶段尤为关键,所存在的诸多阻碍其发展的“绊脚石”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妥善解决,进而从关键领域进行实质性地突破,以带动其他领域的低碳发展,最终推进全省低碳经济发展的步伐。对此,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产业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

过去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已经暴露了许多缺陷,尤其是在受到近两次金融风暴的袭击之后,更显得不堪一击,加上来自国内外节能减排的压力,全省的产业结构调整任务已势在必行,且必须有明确的调整目标和果断的决心,在未来的五到十年的时间里,争取实现实质性地突破。现阶段云南的产业结构还是比较单一,产业层次低下,尤其是工业内部,重化工业和烟草产业几乎占了全省工业规模的90%③,且加工的大多是初级产品甚至是直接的资源采掘,产品附加值低、资源消耗大、技术含量低等方面问题突出。因此,改变工业内部的不合理结构成为目前云南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云南工业结构调整应当以“调优、调强、调轻”为目标。其中,“调优”就是要优化工业内部结构,在逐步降低烟草产业和重化工业在工业增加值中所占的比例的同时加大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比如生物医药产业、花卉产业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等。“调强”即通过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调轻”则包含两个目标,一是延伸重化工业的产业链,促进重化工产品向精细化、新型化方向发展;二是大力发展与最终消费市场相衔接的日用轻工产品。

(二)加大对能源结构的调整力度,改变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

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是低碳经济发展最直接的体现,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增加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供给和消费比例,是实现低碳经济转型的有效路径。云南的能源资源较为丰富,而且水火电的结构也比较合理,但是火电方面也存在安全隐患大、温室气体排放量大、清洁煤技术成本过高等问题,因此,结合云南自身的实际,调整能源结构的方向应该是构建以水电为主,火电为辅,核电加快发展的多元化电力格局,推动低碳能源的规模化、商业化和产业化发展,奠定和巩固云南清洁能源大省的地位,并为改善能源结构,推进节能减排作出应有贡献。至于资源利用方面,应该在明晰资源产权的基础上,尽快建立起能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同时降低固体废弃物再生利用成本,使得初始资源和不利于环境保护的产品变得昂贵,利用价格杠杆作用来促进企业在“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中寻求各种资源使用的最佳替代效应。

(三)倡导低碳的社会氛围和生活方式

发展低碳型的健康消费模式也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途径。低碳消费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模式,其实质是以“低碳”为向导的一种共生型消费,使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发展、共同进步。观念是人们行动的先导,要倡导人们崇尚低碳的生活方式就要从观念上着手,改变过去不合理的消费观念,通过媒体向公众宣传普及节能减排、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的相关知识和发展理念,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大对环保产品和新能源产品的财政支持力度,建立有效的绿色信息共享和监督机制,使社会大众能真正养成低碳的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正如云南在节能减排中的口号“全民节能,云南在行动”。

(四)摆脱资金和技术的束缚,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节能减排中的关键性作用

云南的经济实力相对薄弱,产业技术水平也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和强大的技术支撑,云南在这一方面的欠缺是可以弥补的。首先,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和高科技人才,政府就应该加大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同时可从其他地区引进高新技术人员,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技术进步推动低碳经济的转型。其次,所引进的人才和技术需要及时地吸收消化,融合其自身的特点,真正服务于云南的低碳经济建设。同时大力培养云南本地区的创新性研究人才,中西合璧,着力研究发展和推广先进能源等低碳技术,力争在节能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等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

三、结语

毋庸置疑,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而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温室气体的无节制排放以及森林的过度砍伐无疑是导致全球气温急剧上升的罪魁祸首,世界各国呼吁要共同解决全球气候问题,这时,低碳经济应运而生。云南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以及“花卉之乡”的美誉,独特的自然和地理条件,使云南成为中国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山青水碧、天蓝地绿、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是云南生态环境的显著特点。在这场轰轰烈烈的低碳热潮中,我认为七彩云南也不能坐以待毙,而是应该充分发挥其资源环境优势和气候优势,结合其自身的特色,抓住国家实施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绝佳时机,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倡导节俭风尚,提倡健康理智的消费方式,积极开拓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低碳经济之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共同进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注释:

①陈金亮.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报告.2010(01):26.

②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01):43.

③王小李,郑丽,郭婷婷等.云南发展低碳经济的探索与研究.中国软科学.2009(S2):75.

参考文献:

[1]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01).

[2]陈金亮.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报告.2010(01).

[3]崔毅,郝寿义,王银平.低碳经济引发的可再生能源思考.生态经济.2010(05).

能源转型的必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低碳经济 低碳住宅 可持续发展

1.引言

近年来,气候变化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共同关注,它对于全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严峻的挑战,深度涉及了农业和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等各个方面。气候变化已不仅仅是环境问题,更是发展问题。自2003年英国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以来,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而统计数据显示城市里的碳排放,60%来源于建筑维持功能本身上,中国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出0.8吨碳。在房地产的开发过程中建筑采暖、空调、通风、照明等方面的能源都参与其中,碳排放量很大。此外,我国当前的大量建筑,还存在着因结构不合理、材料使用失当而引发的高耗能、高排放问题。所以作为能耗大户之一的房地产业,也更应该加入低碳经济的讨论和尝试中来。

低碳经济既是后危机时代的产物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机遇,更是经济发展背景下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需。经过多年快速发展,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房地产业在我国经济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成为低碳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住宅业作为一个相关性极高的产业,产业带动性效果明显,怎样在当今低碳经济的氛围下保持住宅的可持续建设应该引起人类的高度重视,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2.我国建设低碳住宅的必要性分析

2.1打造低碳住宅是实施低碳经济战略的关键因素。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实质是高效利用能源,开发清洁能源,追求绿色GDP,它直接影响着建筑的发展。随着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以及低碳经济在全球范围兴起,低碳建筑这个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理念及其实践活动逐步推广到了世界各国,而打造低碳建筑是走低碳经济之路的关键。低碳建筑就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通过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不断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建筑行业是消耗资源、能源,以及排放有毒、有害气体的大户,因此,应尽快建设绿色低碳住宅项目,实现节能技术创新,建立建筑低碳排放体系,注重建设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以有效控制和降低建筑的碳排放,并形成可循环持续发展的健康模式。

2.2发展低碳住宅是未来建筑发展的方向。

健康和生态是新世纪人居环境建设的目标,在当今社会的条件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对住宅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有瓦遮头”了,人们对住宅的生态性和健康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低碳住宅是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意在寻求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即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利用自然条件和人工手段来创造一个有利于人们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要控制对自然资源的使用,实现向自然索取与回报之间的平衡。住宅应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减少有害气体、CO、固体垃圾等污染物的排放,减少对居住环境的破坏。在世界范围内低碳建筑已经成为通行的理念。各国都在研究无污染、无毒害的建筑材料,在探索生态建筑学的理论。低碳住宅开发和推广不仅是保护资源和环境的需要,而且是满足未来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高要求,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3促进可持续发展社会建设的重要保证。

随着社会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进一步深入人心,关系人民“安居乐业”的住宅就更应当以不破坏环境与资源,节能减排为前提来发展。因此为了促进住宅的可持续性建设,在当今的住宅开发中我们要注重低碳经济的发展,建设绿色低碳项目,实现节能技术创新,建立建筑低碳排放体系,注重建设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以有效控制和降低建筑的碳排放,并形成可循环持续发展的模式,最终,使建筑物有效地节能减排并达到相应的标准,这是中国住宅走上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3.影响我国低碳住宅可持续建设的主要因素分析

3.1能源结构和利用的不合理。

在我国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储量达到94%,占有绝对优势,而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仅占5.4%和0.6%。这种“煤富、油贫、气少”的能源结构特点,决定了我国目前是以煤炭为主的消费结构将不可避免地长期存在。由于煤炭的碳密集程度比其他化石燃料要高,单位能源燃煤释放的二氧化碳是天然气的近两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必然会产生较高的二氧化碳排放。另外我国的能源利用率非常低,目前,中国每美元GDP的能耗是日本的11.5倍,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

3.2规划设计和施工技术的不成熟。

首先,在目前我国建筑行业仍然是粗放型行业,规划设计观念还比较传统,追求奢侈、豪华的设计,设计观念仍然停留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层次,很多住宅在寿命期内就因为设计的适应性不够而被拆除。低碳建筑的设计目前只是概念化的东西,土地利用时碳排放量非常高。另外现在仅有部分低碳技术已经成熟,但还没有被大规模应用,很多低碳技术只是停留在初级阶段,还很不成熟。其次,能源效率收益不仅仅基于设备的前期成本,而是基于整个生命周期的成本。最后,能源效率收益只有在全社会各部门共同努力之下才能取得,因此国家和重负应积极促使公众和其他能源消费者的购买和投资低碳产品、技术。

3.3低碳观念和政策法规的不完善。

在国家尚未出台一系列的法规之前,人们对“低碳经济”、“低碳建筑”、“低碳生活”等名词的理解会产生分歧。我国低碳经济的衡量、评价指标评价体系尚未成熟,消费者无法对低碳建筑和低碳住宅有深刻的认识,“低碳住宅”的可信度有待商榷;尤其是在我国房地产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消费者对“低碳住宅”的购买将更加谨慎。当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客户端并没有真正从一个社会角度和国家角度认识“低碳”,消费者关注的主要是房价和舒适度等。目前我国政府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标准和政策扶持。在缺乏标准的情况下“低碳”就只能成为一种理念。

3.4低碳金融的不健全。

受技术水平、自然条件等客观因素所限,再加上欠缺相应的风险补偿、担保和税收减免等综合配套制度,向低碳转型的相关房地产企业往往会导致经营成本大幅上升,盈利能力下降,虽有社会效益,但缺乏现实即期的经济效益,这直接导致融资机构信贷风险的上升。在现有金融监管与运行体系下,金融机构无力分担应对环境变化所带来的社会成本,银行对于贷款的安全性、收益性与流动性的强调,以及证券市场要求企业利润实现的双重压力,使得与低碳经济相关的项目面临较为严苛的融资环境。

4.打造我国低碳住宅可持续建设的几点建议

4.1发展洁净环保能源,优化能源结构。

首先,控制煤炭消费量,减少原煤直接燃烧的数量,推广各种经济有效的煤炭洁净技术,加快洁净煤技术的应用,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其次,提高优质能源使用比例,推广使用石油气、液化天然气、水电等清洁能源,以促进能源产品换代升级;通过投资新能源,以及提高能源效率,以降低排放。再次,积极大力发展清洁优质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最后,充分开发和利用较丰富的风能、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从而使能源消费结构有一个大的改变。

4.2采取节能的理性设计,加快推广使用节能新技术。

在建筑设计上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设计朝向、通风性能,要根据各自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气候条件、自然条件、资源条件、经济条件和文化条件来确定各地的绿色建筑标准,不盲目复制和理想化采用,让节能方案更为切合实际。建筑企业要适应低碳经济的需求,积极推广应用这些新技术。当然,节能建筑也不必要一味贪图新技术,特别是一些不成熟的新技术,要多采用成熟的节能技术、工艺和本地材料,这些都是现实可行的节能措施。

4.3加强低碳观念宣传引导,建立相应法规制度。

努力营造打造低碳建筑的浓厚氛围,整个社会要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宣传动员,使低碳观念深入人心。另外低碳住宅的推进尚需一系列制度支持,要强化新建建筑执行节能标准的监管力度,加快建立完善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制度,全面推行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制度。同时要完善和严格执行现有的节能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指导各地加强建筑节能的立法工作,完善配套措施,落实经济激励政策,提高政府监管能力。

4.4完善各种税收制度,进行有效的经济刺激。

就国内目前的低碳建筑的发展而言,建议鼓励发展绿色低碳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通过多种融资方式为低碳地产开发提供发展资金。另外不断完善各种财政税收政策也已刻不容缓。对符合低碳住宅标准的建筑投资者、消费者应该实行一定的税收减免,比如对投资者实行一定的营业税优惠,而对购买者实行一定的契税优惠。对于增加能源使用的成本,如对大型公共建筑制定能耗限额的标准,配套实施超定额使用能源加价的有关政策;在旧有建筑的节能改造过程中,可实行企业、个人、政府三方分摊制度。

5.结语

一切迹象显示,低碳建筑已逐渐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主流趋势。住宅走低碳之路是大势所趋,也唯有向低碳经济转型,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经济也将成为我国房地产业新的增长点、新引擎和制高点。

参考文献:

[1]任力.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科学家,2009,(2).

[2]张弘.对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2).

[3]顾朝林,谭纵波等.气候变化、碳排放与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城市规划学刊,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