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当前实体经济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货币供应量增长提速,GDP与CPI增速却放缓、回落,甚至低于预期;社会融资规模不断扩大,但是与国民经济紧密关联的制造业等实体经济需求资金却未有同步的增长……“此种矛盾的现象处处可见。”喻春指出,发生在今年6月的“钱荒”现象,其实并不是真正的钱荒。银行同业拆借市场隔夜拆借利率曾一度飙升至30%,而正常情况下却只有3%左右。但是中国政府却依然保持稳健偏紧的货币政策不松手,就是因为中国金融市场并不缺钱。只是因为资金在银行表内、表外快速出入,钱生钱,社会资金脱离实体经济进行“空转”。
面对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困境,喻春谈到,实体经济要发展,一方面要靠自身经营模式的转型,要改变过去粗放型的经营模式;另一方面,也要靠资金的支持。过快的金融化,使得金融资金过多挤占实体经济所需资金,中小企业缺少足够的资金支持,而在当前中国的经济现状之下,又没有很好的融资渠道,因此造成了中小企业主的发展困难。喻春认为,只有实体经济方能真正带动GDP的增长,如果实体经济有下行风险,必然会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影响。
金融、实体需兼顾平衡
针对当前金融热、实体冷现状,喻春认为,应加强金融监管、政策支持,支持民间借贷。
首先,“一行三会”(央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要加强对金融创新的检测、监管和规范;其次,政府还应继续加快推进与落实各项改革措施,鼓励和引导实体经济不断改进自身的盈利模式;再者,支持民间借贷或将更有力地增强经济活力。
中国人民银行在刚刚过去的8月21日表示,按照《征信业管理条例》的相关要求,人民银行决定将信托公司贷款信息全面纳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并对其提供信用信息服务。
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的发展本应协调并进,就像跷跷板的两端,无论哪一边太重,都将成为重压之下的无力,喻春向记者表示。
奠基实体经济
时下,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金融服务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折与机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使得金融服务业越发成为中国经济运行的高速引擎。
在泰和财富的微信简介中,“功能介绍”一项,紧凑地写着62个字:“为中小企业及个人提供专业的投资理财、信贷等服务的P2P投融资平台,致力于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新渠道,更为个人提供创新性投资理财服务。”成立于2007年的泰和财富,主做P2P,一方面为有资金周转困难的中小企业主、个人提供急需资金,另一方面还能为手中有大量闲散资金的客户找到更好的投资渠道。喻春在提到泰和的主做业务P2P时,尤为自豪,“我们算是中国最早一批做P2P业务的。”
他向记者介绍,借款人只需提出申请,递交相关资料,用房产作为抵押,进行房产评估、贷前调查、审批,审批通过,办理手续之后,最快24小时之内就可发放资金。
为响应国家号召,推动中国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泰和财富规定,借款人正常资金需求,不得用于证券、期货和股本权益性投资,不得用于房地产项目开发,以及用于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不得经营的项目。
对于资金的应用,泰和财富实行三方监管账户保证出资人资金的安全。
秉承“天道酬勤人为本,商道酬信行至诚”的服务意识与敬业精神,截止2012年,泰和财富累积运作资金超过30亿元,形成了以北京为总部、各地分公司为战略部署的金融服务网络。在《财经界》专访喻春先生时,他转达正在出差的董事长周成海的一个理念——公益。
在公司成立之初,便有“参与公益,大行善举”的重要经营目标。多年来,泰和财富积极参与“汶川地震捐赠”、“玉树地震捐赠”、“关爱残障人群”、“关爱地球家园”、“奥运环保行动”、“乡村儿童大病医保”等各种公益活动,主动承担起一个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
如今,成立将近7年的泰和财富依旧专注于搭建良性的借贷平台,并且将继续为公益事业加枝添彩。
互联网金融创新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倒逼融行业变革。
2007年6月,在阿里巴巴布局互联网金融的最初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2010年3月,浙江阿里巴巴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的正式获批成立,也许人们还不知道阿里巴巴想要干什么;而今年春夏交界,伴随着一份数据的透露,人们再也坐不住了——2013年6月末,案例小贷投入贷款总额已超过1000亿元,客户超过32万户,户均贷款额度4万元,而且其不良率也只有0.84%。
一声巨雷!当阿里巴巴铺垫互联网金融市场时,传统的金融行业再也按捺不住,就连马蔚华也说“招行的危机所在,就是马云,而不是其他银行!”固步自封,注定走不长远。民生银行、平安银行……众多的银行亦在布局“e时代的互联网金融”。
【关键词】实体经济;金融支持;制度障碍
一、引言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二者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常态下,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没有改变。实体经济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尤其在新常态下,稳健的实体经济是一国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保障。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趋于放缓,同时加之金融改革迅速推进,金融资源供给有所增强,但在服务实体经济中的深层次问题也凸现出来,金融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依然较多,除了传统的渠道不畅、激励不足,还面临经济增速下降与社会融资多元化的挑战。另外,金融供给不平衡的问题普遍存在。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凸显,社会资本脱实向虚、虚拟经济过度膨胀风险频繁。鉴于此,本文尝试对新常态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现状进行分析,进一步指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难点和侧重点,并从政策调控、产业优化升级、增强内生动力等几个方面提出金融支持的政策建议。
二、新常态下我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难点
总体来看,我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水平逐步提升,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存在一定制度。目前我国正规金融占整个社会融资的绝大部分,但正规金融在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服务中小企业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传统商业银行限于自身体制原因,对中小企业支持不够,而地方金融机构资金来源有限,服务能力有待提升,不能有效满足中小企业多样化需求,造成间接融资渠道不畅。与此同时,我国直接融资渠道还在发展过程中,大部分中小企业尚无法通过直接融资获取资金,与此同时,我国民间融资有待规范,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国家虽然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但相关制度细则未出台,使得民间资本受到严格的进入管制。
其次,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不够的主要表现为渠道不畅。目前,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作可以发起成立中小金融机构,但同样由于银监会对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政策规定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实施效果有限,造成针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供给不足。从渠道看,由于制度性的规范,民间资金极易偏离实体经济发展方向而过度追求投机性,以致演变成犯罪行为,反而易造成实体经济和金融发展的不稳定因素。
再次,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存在激励不足的问题。一方面,民间融资具有天然的逐利性,更像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表现为近年来房地产和艺术品收藏市场的虚假繁荣问题严重,投机性的资金需求持续攀升,社会资本脱实向虚的问题产生,导致民间资金无法有效进入实体经济行业,加之外部需求的萎缩,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持续恶化。究其原因,在于民间融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缺乏相应的回报激励。另一方面,正规金融体系也因为民间融资市场的变化而产生了套利空间,正规金融体系资金通过各种方式流向民间融资市场,使得原本获取信贷较难的实体经济更难生存。综上所述,当前实体经济领域的融资无法形成对正规和非正规金融资源的吸引力。
三、新形势下加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思路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金融改革日益向纵深推进,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需要继续加强。总体来看,目前无论是制度,还是渠道不畅和激励不足的问题,都是在传统的金融体系以间接融资模式为主导、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发展不足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正确的思路应该是在加强上述体系的同时充分发挥间接融资的作用,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主要思路如下。
一是加强政策调整,遏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适时破除体制机制约束,拓宽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渠道,提高实体经济收益水平。既要发挥好正规金融体系作用,又要引导民间融资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要重视顶层设计,进一步放宽金融机构准入,在完善监管的前提下继续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领域,要综合采取各类手段降低直接融资门槛,支持创业型中小企业,降低债券发行门槛。规范民间融资发展,尊重民间金融等融资方式在小微企业融资中的作用,引导民间资金设立相关投资管理机构,遏制虚拟经济的严重泡沫化。
二是优化财政和市场支持手段,支持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转型升级领域企业的支持力度,完善相关调控手段。积极运用财政手段,促进金融机构提高风险判断和定价能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财政补贴力度,有效吸引金融资源流向实体经济。要完善市场资源配置机制,促进市场正常利润率回归。
三是增强内生动力。要继续调控房地产政策,完善调控机制,引导楼市健康发展,加大处罚违规炒作行为,完善市场监管,强化市场流动性管理。积极运用市场化手段减轻企业负担,加快落实营改增各项要求,清理不合理收费项目,降低实体经济经营成本,切实增强企业自身的发展能力。
四是督促金融机构改进金融服务。要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对金融的新需求,推进服务创新,金融功能服务。要创新信贷理念,加大加大信贷投入,支持生产流通型骨干企业发展,大力提升小企业信贷服务水平,积极探索和改进小企业贷款管理方法,多渠道支持商户群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伟,陈斌开.银行信贷与中国经济波动:19932005,经济学(季刊)(第8卷第3期),2009年4月
[2]周小川.金融政策对金融危机的响应―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形成背景、内在逻辑和主要内容,金融研究,20lla,第1期
[3]周小川.金融业要注重支持实体经济,金融时报,20llb,12月21日
作者简介:
我们处在一个竞争高度激烈的社会环境中,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剧烈,这对各个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和考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个国家、一个企业想要在不断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不断地促进企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使企业处于长足的发展进程中,“经济全球化”、“低碳化”等一些名词开始不断地涌入我们的视线。
1 我国企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1.1 实体经济发展面临严峻风险
随着虚拟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部分实体企业的发展目标脱离了实体经济的轨道,出现了实体企业的经济要素开始大量流向虚拟经济的趋势,这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构成了致命性的威胁,使得实体经济的发展环境变得越来越糟糕,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实体经济的长远发展。相对于实体企业需要长期投入和生产才能获得收入的特点而言,虚拟经济表现出明显的短时期投入、低成本投入、即时、高效益收入的潜在优势。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在投入产出方面表现出来显著的不平衡,导致人才流失、资本外溢,全部倒向了虚拟经济,从而引发了实体经济企业资金短缺、投入不足、人力财力匮乏等严重影响企业发展的问题,这对实体经济而言更是雪上加霜,降低了生产水平,将实体企业的科研和创新扼杀于摇篮之中,同时,实体企业人员和资金的倒向对于虚拟企业而言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进一步促进和加速虚拟企业的繁荣。这一切最终导致实体企业的终结,虚拟企业向巅峰发展,企业布局不合理,企业链出现严重的缺失。
1.2 中小企业出现生存危机
中小企业是所处的行业中,在人员、资产、与经营规模方面都相对大型企业而言较小的社会经济体。它是形成市场竞争的主要力量,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很大一部分的税收,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持社会稳定方面起着支柱性的作用。当前我国中小企业与非公有制企业数额巨大,占整个企业经济的相当大的比重。然而,国家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国情和政策对我国中小企业的长足发展有着严重的影响,甚至危及到部分中小企业在未来发展的命运,今后将会有很大一部分企业因为难以实现节能减排的要求而面临破产、倒闭的后果。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国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完全忽视了对中小企业在这一方面的投入,而把节能降耗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了国有大型企业的身上。
2 改善现状,促进我国企业经济发展的策略探讨
2.1 打破倾斜,政策支持,促进转型
实体企业和虚拟企业都是我国企业大军中不可缺少的一员,我们必须正视眼前存在的实体企业和虚拟企业之间严重的两极分化,努力采取措施,打破这种趋势,实现二者之间的有机平衡。由于两类企业本身发展水平和程度上有着一定的差距和明显的优劣之分,国家在征收税费方面应该合理的做出调节,政府需要对税收制度的内部结构进行优化,完善和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扩大增值税的改革范围,降低间接税收的比重。可以根据实体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业务经营好坏的基础上对其酌情降低税收或者延期收入,而相对于快速发展的虚拟企业就应该加大税收收入,从而能够平衡实体企业的空缺,这样一来可以增强实体企业的信心,增大实体企业的利润收入,使其可以继续坚持走实体企业的道路,同时也可以有效的削减二者之间的差距。[1]当然,政府一定要对虚拟企业的相关人员做好思想工作,鼓励其扶持和帮助实体企业,明确指出实体企业的或缺性,不影响虚拟企业发展的积极性,使其能够接受这种税收方面的倾斜。这样还远远不够,实体企业本身也要做出很大的努力才能够焕发出自己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不断地拓宽自己的业务空间,实现业务内容的多样化、广泛化,不断地提高业务水平和质量,使自己的业务也能够吸引和留住人才,能够激发出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能够在虚拟企业面前展现出自身强大的优势。
2.2 调整结构,改善环境,加大投入,鼓励创新
该研究已经指出,中小企业在节能环保的发展趋势下正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因此,要想能够继续保持中小企业在我国企业链中的活力,就应该着重从这一层面入手。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中小企业必须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这一问题,树立清洁生产的理念,把节能减排视为其核心问题去处理。这就需要我们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低碳经济[2]。低碳经济以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身份被引入到我国的企业发展战略中,将会对我们整个国家甚至全球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转变和进步,势必引发一场浩大的经济增长的浪潮。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必须快速进入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抓住此次发展机遇,不断提升自身的发展水平。要严格立足于自身企业发展的现状,有效整合外部资源,严抓技术创新,为低碳经济的全面实现做好基础性工作。除了中小企业自身的努力,我国中小企业在实现低碳经济战略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急需政府和国家的大力支持。最主要的问题是中小企业在资金和技术和人才方面的不足,国家和相关部门对大中小型企业的重视和支持程度方面应该适度的做出倾斜,不能过度的支持大型企业而完全对中小型企业置之不理,让其自生自灭,这种想法不利于我国整个企业链的良性发展。所以,国家应该适度的为中小型企业倾注资金和人才投入,鼓励和督促大型企业扶持和帮助中小型企业的低碳经济建设,为其进行相关的指导和技术支持,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近年来,我国资产管理业务发展迅猛,规模快速扩大。2012年-2016年,资产管理规模由27万亿元飙升至110万亿元。
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在满足大众财富管理、增加公众投资理财选择、服务实体经济、推动金融市场化改革、丰富和推动多层次金融体系发展和深化方面起到了非常积极有效的作用。但与此同时,监管套利、资金空转、层层嵌套、明股实债、交易结构复杂、交易链条长等乱象屡屡出现,跨市场、跨行业风险确实存在,如不引起高度重视,确实有成为金融系统性风险重大隐患的可能。 资产管理乱象之忧
当前,资产管理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表现为:
(一)资金空转导致“脱实向虚”
当前,金融与实体经济失衡已成为我国宏观经济三大结构性失衡之一,资金“脱实向虚”备受关注。在实体经济的收益率持续下行的背景下,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纷纷涉足资产管理行业,银行理财、同业存单、委外投资、非标融资、权益融资等金融创新如雨后春笋般爆发,借助各类创新工具,银行理财空转、信贷空转、票据空转、同业空转等花样繁出的资金空转大行其道,跨市场、跨行业来回穿梭。
一方面资金(银行理财、同业资金、银行自有资金)借助结构化融资和委外投资的渠道,投资券商资管计划、保险资管计划、基金资管计划等,辗转流入资本市场,而没有投资于实体经济,近年来兴起的万能险最具代表性;另一方面资金从银行转到券商、基金等金融机构后,投资于债券市场,拉长了交易链条,推动了债券市场的虚旺;再者是资金通过委外渠道进入券商、基金等资管计划后,再投入到信托计划,最终投向非标融资(房地产、政府融资平台)等。此外,为应对MPA考核带来的压力,同业存单利率大幅j升,中小银行发行的同业存单又成为大型银行的投资标的,同业存单互持进一步加剧了资金空转,大量资金在金融体系内自我循环、拉长交易链条,抬升资金成本,加大了实体经济融资困难。
(二)高杠杆加剧金融风险波动
近年来,市场利率化进程加快、互联网金融崛起叠加经济下行,银行盈利空间收窄,为拓展新的盈利来源和空间,同业业务、委外投资等风生水起。中小银行为迅速做大资产规模,利用发行CD获得负债资金,投资同业理财,加杠杆通过委外对接券商、基金专户、保险等资管计划,委外投资加杠杆投向权益资产、债券资产以及非标资产,然后通过质押回购再投向资管计划,甚至配资加杠杆,再投向权益资产,形成了“同业负债―同业理财―委外投资”的层层嵌套加杠杆的链条,导致金融体系的高杠杆和期限错配。尤其是当前分业经营的金融体系下,资本市场的“场外杠杆”和“场内杠杆”叠加,加剧金融风险的波动。2015年7月份爆发的股灾、险资举牌、侨兴债事件等无不凸显高杠杆的风险隐患,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三)层层嵌套导致监管失灵
分业经营的金融体制下,受金融创新的激励,资管计划由最初的银行理财、信托计划发展到券商资管计划、保险资管计划、基金专户资管计划等形式种类繁多的资管计划。资金在银行、信托、券商、基金等机构间游走,层层嵌套,规避监管。据统计,当前100多万亿元的资产管理产品中,约一半规模属于层层嵌套。银行理财产品通过委外投资在券商资管计划、保险资管计划、基金资管计划等两个及两个以上资管计划之间层层嵌套,突破了监管部门之间的监管障碍,形成监管盲区,资金来源和最终去向不明、最终投资人无法识别、风险承担和资产收益错配、私募产品公众化等,监管部门无法实施穿透式监管,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监管部门在各自的领域都查不出问题,但风险隐患已逐步积聚,导致监管失灵。宝万之争中宝能便是借助各个资管计划层层嵌套加杠杆,但依照当时的监管法规却查不出违规之处即是鲜活的现实案例。
(四)影子银行过度膨胀集聚金融风险
2008年的4万亿投资及其后如雨后春笋般成立的地方融资平台,催生了影子银行。2012年,资产管理行业准入放开,各类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分割格局打破,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期货等纷纷涉足资产管理行业,银行理财、同业业务、信托贷款、委托贷款、委外投资等金融创新的推波助澜,影子银行规模不断膨胀。据国际评级机构穆迪统计,2016年底,中国影子银行资产规模大约64.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银行理财约占影子银行的半壁江山。影子银行长期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其野蛮生长背后的高杠杆、层层嵌套、期限错配、流动性转换等风险隐患已成为金融系统性风险的阿喀琉斯之踵。 乱象之源:创新理论误导与实践迷茫
金融创新是把“双刃剑”,曾任美国财长的萨默斯说过“金融创新如同飞机,它为人们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交通方式,能够让人们更快地到达目的地。不过一旦坠毁,后果将非常严重”。东南亚金融危机、拉美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等影响深远的重大经济金融危机,金融创新在其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国资产管理领域许多产品也是借各种创新之名推出的。许多产品甚至是直接从欧美发达国家移植而来的,但移植没有考虑到现实国情的条件不同,同样的产品,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更何况有些产品在欧美国家也有很大的副作用,有些甚至就是本国危机之源。因此,分析总结我国资产管理行业的乱象,究其原因就在于理论有误导,实践有误差。
(一)脱离国情的金融创新理论误导
当前我国资产管理领域的理论基础多来自欧美发达国家,某种程度上,也是西学东渐的产物。不少人将西方金融理论奉若圭臬,敬若神明,而对于中国模式、中国道路则缺乏自信。中国作为一个大型的开放经济体,自身的历史文化、制度环境、发展阶段等都与欧美发达国家都有较大的差异,决定了中国金融发展路径、发展模式必然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因此,如若脱离国情,全盘照搬西方金融创新理论指导我国金融发展,必然会产生“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后果,并把我国金融发展引向歧途。从当前我国经济金融理论的现状来看,突出表现在以下根本的理论问题含混不清,导致经济金融政策及金融监管无所适从。
1.虚实不清,导致资金无所适从。金融定位支持实体经济,围绕实体经济的客观需求,提供服务本是金融的本质要求与特征。而要实现这一要求,必须先明确界定何为实体经济,何为虚拟经济。但近些年来,我们理论界围绕这一问题却纷争不小。诸如电商伤害实体经济、互联网是实体经济萎靡的替罪羊、房地产火爆恶化实体经济发展环境等纷争导致金融无所适从。房地产、金融、互联网经济、电子商务、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所投入的基础设施往往被排除在实体经济之外,这样一来,实体经济只剩下制造业、农业、服务业等,主流经济学家又普遍认为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按照此逻辑,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就只能把巨额的金融资本投入农业、服务业以及大家热衷的新兴产业、高新科技产业,但问题是这些产业具有脆弱、高风险、不确定性大,资本对此望而生畏的情况,只能导致金融无所适从。
2.房地产、股市的调控是调机制,还是调价格,一直处于本末倒置之中,导致大量资金涌入股市和楼市,造成逼入自我循环的死角。
3.金融监管权力、责任边界划分不清。监管重心放在促发展、扩地盘,最终形成监管环境过宽,一些明明是违法违规,无益实体经济的所谓创新层出不穷,名目繁多,导致秩序混乱,风险累积。
4.货币政策是紧是松还是稳的标准不明确。“明紧实松”、“明松实紧”最终必然导致货币政策“难紧易松”,流动性整体过剩成为常态,推高经济整体杠杆与风险。
5.金融自由化理论的不当运用是最典型的现象。正是由于理论脱离国情,只讲引进,不讲消化,更没有基于国情土壤的创新,因而各种资产管理创新产品眼花缭乱。金融自由化,本来是欧美国家针对其过去对金融的过度管制而推行的放松管理,让市场更大程度上发挥作用而推行的改革。这一理论的出现刚好与我国推动经济金融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相吻合,因而对推进我国金融的改革开放确实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在运用这一理论指导现实和实践中的创新时,我们完全忘了我国与欧美国家最大的不同就是缺乏完整的市场和法治基础,放松管制而来的风险没有有效的处理机制,因而,本来在欧美国家不成问题的资产管理行业的风险在中国却成了大问题,一些产品借市场化高风险与高收益对称之名拿走了高收益,而却留下了高风险,这一问题成了我国创新理论中的盲区。金融机构只生不死,股票市场只上不退,债券市场刚性兑付都是这种因气候不同而产生的“橘枳变异”现象。
(二)理论的错误导致实践的迷茫,实践迷茫加剧资产管理乱象。
1.金融创新不当对金融“脱实向虚”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金融与实体经济本来是融合共生、相互依存的共同体,金融的本质在于服务实体经济,金融一旦脱离实体经济,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金融离开实体经济搞自我循环、自我创新,其后果就是严重的资产泡沫及金融危机。近年来,资产管理领域的产品创新、业务创新、工具创新、制度创新等各种创新眼花缭乱,各类资本在金融体系内自我循环空转,在各金融机构间来回穿梭,多层嵌套加杠杆,监管套利大行其道;拉长交易链条,虽然最终流入实体经济,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已大幅抬升。
2.金融创新不当导致金融市场乱象丛生。金融创新是金融业发展的驱动力。资本在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间游走,规避监管,层层嵌套加杠杆,通道业务与结构化工具相结合并广泛运用,衍生出众多的金融创新产品,导致资金来源和去向不明、底层资产不明晰、投资收益和风险承担错配等问题,成为孕育金融市场违规资金的温床,埋下金融风险跨市场、跨行业传染的隐患。有些机构打着“金融创新”的名义,从事非法`规活动。如此种种游走于监管灰色地带的监管套利行为,其规模和风险性质难以确定,进一步加剧了金融市场的脆弱性,积聚了更大金融风险,扰乱了市场竞争秩序,也削弱了金融监管的权威和公信力。
3.金融创新不当导致经济过度金融化。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转,离不开金融对生产、消费、投资的疏通经脉。但过度金融化,则会导致资产泡沫化、经济结构扭曲、资本脱实向虚。目前我国经济已出现过度金融化的趋势和苗头。金融占GDP的比重过高即是一种显著的体现。2016年,中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达8.4%,且呈现逐步抬升的趋势,即使金融高度发达的美国、欧盟金融业GDP占比也不过7%左右,日本金融业GDP占比则低于5%。 回归本真和本土
(一)理论要符合国情
理解中国国情,准确把握当今中国的时代方位和发展大势,是处理好所有改革发展问题的基本依据。发展规范的资产管理行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强国,没有现成的外国理论模式可以照抄照搬,这就需要在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金融理论、先进经验和成熟做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金融理论。
(二)金融创新要结合本土
中国在推进金融发展、规范发展资产管理的过程中,在借鉴、吸收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管理经验和做法的同时,更要避免生搬硬套、亦步亦趋的照搬照抄。对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创新,在深度消化吸收理论机理后,一定要结合现实国情进行本土化改造创新,以便更好地为中国国情下的经济发展服务。
(三)金融要回归本真
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金融的本真在服务于实体经济。近年来,我国金融发展恰恰偏离了这一本真,资金在金融体系内自我循环、自我膨胀,拉长了交易链条,抬升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并最终导致宏观经济结构性失衡,扭曲资源配置,形成金融风险堰塞湖,加大了系统性金融风险。因此,金融应回归本真,服务实体经济,推动实体经济与金融和合共生。
(四)监管体制要符合国情
近年来,资产管理行业已发展成为跨行业、跨领域的大资管格局,资管产品涉及银行、信托、券商、基金公司、期货公司、保险公司、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等金融机构。当前分业监管的金融监管体制,已滞后于资产管理行业混业经营的发展现状,造成对部分资管计划的通道、委外、嵌套业务创新鞭长莫及。
借鉴国际经验,构建适应国情的资产管理行业监管体制已然十分迫切。实施穿透式监管,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厘清金融业务和行为的性质,将资金来源、中间环节和底层资产完全串接起来,推进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转变,从根本上消除监管套利、监管空白;加强监管协调,突出统筹监管,统筹监管重要金融机构和金融控股公司、统筹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统筹金融业综合统计、统筹制定跨市场交叉性金融产品监管规则。
(五)监管主体要落实责任
治理资产管理乱象,必须强化金融监管,关键是要落实主体责任。
在当前的金融监管体制下,监管部门肩负行业发展和行业监管的双重责任。监管主体在履行监管职责时,往往投鼠忌器,担心金融市场风险波动,“父爱主义”泛滥,间接宽容了金融违规,加剧了金融风险积累。因此,监管部门要突出监管姓监、拒绝“父爱主义”。
监管主体要切实提升监管能力,对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和监管博弈要敢于亮剑、敢于担当、敢于碰硬,保持对资产管理乱象的高压态势。
关键词:高校后勤实体;优化;资本结构
中图分类号:G647.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209-01
当前阶段,高校的后勤实体是一个比较特别的经济发展实体。高校后勤实体发展中隐含的经济潜力比较大。如何才可以适应经济市场的发展需求,进而不断扩大自身能力的问题已经成为高校后勤实体发展必须面临的问题。高校的后勤实体,实质上是以资金作为重要的前提的发展实体形式。但是,目前单一片面的资本投入已经严重的制约了高校后勤实体的发展进程。高校对于此问题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并及时的解决,进一步的优化高校后勤实体的资本结构。
一、资本结构
高校后勤实体的最主要的经济发展目标,就是实现自身经济收益的最大化[1]。资本经营对于一个高校后勤实体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谓高校后勤实体的资本结构,实质上就是指高校后勤实体中各种各样长期投入资金来源的构成和数据比例的关系。不断优化资本结构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高效后勤实体和与之相关的参与者的积极性的资本结构。
二、高校后勤实体的发展实际现状
(一)高校后勤实体资产投资的主体过于单体
高校后勤实体的资金,大多数都是在经济改革后由高校自主进行采用资金投资划分等形式逐渐转变而成的[2]。高校作为这一部分国有资金的使用者,同时也是后勤实体中最大的资金股持有者,来自社会市场中资本仅仅只是占据后勤实体资本中的非常小的一部分。与此同时,高校还时刻把控着校园内的经济市场,牢牢掌握着后勤实体的去与留。对于后勤实体资本的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投资主体的过于单一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后勤实体的国有性这一性质。从国家经济的角度分析,后勤实体的资本管理必须要做到健康、可持续的保值、增值要求。在全面保证社会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下,不断提高自身的资金投资收益。
(二)高校后勤实体资本消费群体比较特殊
高校后勤实体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校园内的大学生,市场比较稳定、经济潜力也比较大。但是,当前阶段,大多数的大学生的实际经济承受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大部分的学生日常生活比较节俭,消费水平也比较低。随着新课改的颁布落实后,我国和现有的高校全部采取定期发放助学贷款、提供一部分奖学金和勤工俭学的机会等诸多的方法来进一步保证高校内的比较贫困的大学生可以全部完成学业,不受生活的困扰而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高校后勤实体需要为校园内的大学生提供一些价格比较低廉但是质量比较好的服务。这也是我国现有的教育部门、高校管理、社会中大众对于高校内后勤实体的重要要求。为此,高校内的后勤实体在进行资本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尽自身最大的限度,考虑大学生群体消费群体的利益,最终实现高校内的学生可以全部满意的目标。
三、高校后勤实体优化资本结构的具体方法
(一)高校后勤实体需要进行设计资金筹措方案
高校进行资金筹措这一活动,可以从根本上转变高校后勤实体资本比较单一的问题。不断优化资本结构,进一步创造出高校后勤实体的最大收益。高校在进行设计资金筹措方案时必须要依据以下的几个原则:(1)资金成本资金筹措活动决策的事实依据,主要是指高校内投入的资本成本和资金的回报率数据的全面对比分析[3]。虽然高校内投入的资本成本和资金的回报率的对比分析方法比较简单,但是却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高校内的筹资决策和投资决策在某些方面是密不可分的关系。高校内后勤实体资本中的资金需求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资金的筹集形式。(2)多样化高校内后勤实体在进行资金结构优化的过程中,应该适当的借鉴市场经济发展中比较成功的实际案例,开展股份制的资本结构,校园后勤实体内的员工也可以主动买取其中的股份,不断增加后勤实体资本的融资方式,打破当前阶段融资方式单一的局面。与此同时,校园内的后勤员工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工作意识,真正透彻理解学校方面的利益、自身的利益、市场企业的利益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依据市场经济中实体企业的相关管理制度,进行优化资本结构
市场经济的中实体企业的相关制度,实质上就是指一种可以适应社会经济生产变化需求的一种管理制度。这一制度不仅可以充分展现出市场经济体制的主导方向和自身所处的市场经济地位。市场经济中的企业管理制度可以非常精准的反应后勤实体的实际定位、经济发展方向、自身的经济作用以及未来的管理资本的形式。进一步的规范高校后勤实体与部分资金投资者、经济市场、员工、国家经济之间的关系。高校后勤实体可以充分的借鉴这一管理理念,不断强化后勤实体中员工的职业素养,不断强化经济的结构、增强员工对于实体的归属感,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进而不断优化高校实体的资本结构。
(三)高校后勤实体需要重视对于资本的积累活动
高校后勤实体在实际开展资本结构优化的过程中,高校需要侧重对于后勤实体资本的积累活动[4]。在高校实体进行经营活动过程中,需要尽可能的降低生产的成本,降低一部分资源的损耗,不断增加自身的经济收入,进一步达成高校后勤实体可以达成资本合理配置的目标,后勤实体资本出现积累的前提条件下,高校后勤实体需要重视对这一部分进行增值保值的活动。不断优化资本的结构形式,最终保证高校后勤实体资本的全部优化,全面促进资本的优化结构活动。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校后勤实体优化资本结构,不仅是实现高校后勤实体经济价值的最大化,还是全面提升高校后勤实体经济地位的重要保证。当前阶段,高校后勤实体资本实际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为此,高校后勤实体必须予以重视并及时的解决,最终实现高校后勤实体资本结构的最优化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邓长飞.高校后勤实体治理结构探析[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4:71-74.
[2]毛卫东.高校后勤实体组织结构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01:95-97.
[3]李伟.浅析如何优化高校后勤实体人力资源管理[J].高校后勤研究,2012,02: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