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科技专业建设

金融科技专业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科技专业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金融科技专业建设

金融科技专业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金融学 课程设置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2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2-0177-03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随着金融市场化的推进,金融改革逐渐深入,新的金融模式兴起,对金融人才的需求范围更广、要求更高、期待更大,高校金融学教育一致把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创新型人才和领导型人才作为目标。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开放的国际化视野、了解中国特色和实际的精英人才的需要使得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国际接轨,重视创造能力成为主流趋势,而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的体系和结构正是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最直观的反应。

我国的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学术界对金融的认知程度而不断变化。早期我国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偏重于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和金融学理论的讲授,主要是由于受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国内学术界对金融的理解和学术倾向主要集中在宏观范畴,金融学课程设置以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为两大主线,与传统的观点相符合,视金融机构为金融运行的中心,自此金融学的核心课程长期以宏观金融学课程为主,而微观金融学相关课程很少。随着对外开放和加入WTO,宏观金融理论不能充分地满足现实发展的需要,中国与国外的交流越来越多,对微观金融课程的呼声就越来越高,国内高校增设微观金融学相关课程的趋势成为主流,公司金融、投资学等课程由于与实际联系密切,与市场需求结合紧密,符合学生的职业预期,也备受推崇。然而,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课程多而广但缺乏系统性的问题。因此,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值得重视,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结构影响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为了给金融学专业学生后续的个性发展奠定基础,调整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对我国高校金融人才培养的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高校金融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统观我国金融学课程设置现状,一方面,理论脱离实际的情况比较严重,课程的实用性不强,主要表现在课程以理论讲述为主,实际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匮乏,具有启发性、培养能力的课程较少或者效果不明显。另一方面,课程结构缺乏系统性,学生不能很好地构建知识体系,课程门类众多,内容重复现象较多,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反而不够扎实。教育部对财经类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有规定,专业基础课程由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会计学、管理学、统计学、国际贸易学等组成,专业核心课程由金融市场学、国际金融学、中央银行学、保险学、财政学等组成。从中可以看出,我国金融学本科课程设置的宏观金融学理论课程的倾向是明显的,与当今金融学的实用性和微观倾向并不一致,也与社会对现代金融人才的需要相差甚远,不利于高校自主增设微观金融学课程。其结果容易使学生学习的知识无法与实际应用接轨,进而延长了人才培养周期,降低了金融人才质量。

近年来,随着对国外商学院模式的金融学专业的推崇,出现了两种趋势。一是高校金融学专业为弥补课程设置的缺陷主动增加微观金融学相关课程;二是金融学相关的本科专业五花八门,如财务、财政、国际金融、农村金融、城市金融、货币银行、国际投资、证券投资等在各个大学都有成为独立的专业的例子。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正在发生改变,呈现了以下现象。

(一)微观金融学课程仍然不足,课程设置选择有局限性

高校虽然努力增设投资学、公司金融等方面的课程,但微观金融学的课程数量和种类仍然非常有限,常常取决于在校教师的开课意愿和授课能力,并且容易出现忽略培养学生在财务会计和财务分析等方面的能力。

(二)课程简单增加,整体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

金融学专业的相关知识之间存在互补性和整体性,本科阶段的学生只有牢固掌握专业基础知识,获得系统的专业训练,才能适应进一步深造或未来工作岗位上的要求。然而微观金融学课程以增设或专业选修课的形式纳入原有的课程设置安排,没有解决课程设置的系统性问题,造成了学生知识体系的混乱和对金融认知的不完全。

(三)教材内容陈旧,难以与国际接轨

国内金融专业的教科书普遍缺乏灵活性,教材更新速度慢,内容陈旧,实用性不强,案例和习题老套。教材再版、改版时增改的内容变化不大,新增理论难以融合到整本教材体系中。教材的知识性和系统性被弱化,介绍性和描述性的内容较多。借鉴和使用国外教材的情况较少,教材内容难以与国际接轨。

三、中美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及差异

美国高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由通识课、公共核心课、专业核心课与选修课四部分组成,基本原则是把本科教学作为专业基础教育。通识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较为广泛的文化意识和现代科学技术认知。在进入专业课学习之前,美国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必须先修读公共核心课程,保证学生掌握充分的理论基础以及统计、会计等金融学基本分析技能与工具。公共基础课程主要集中在宏微观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金融学原理等课程。美国各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比较丰富,专业课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一般只有三到四门,数量很少,基本上都是集中在货币银行学、公司金融、投资学、国际货币和金融、各类金融机构的介绍等方面;另一部分是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丰富,特点是灵活性大,动态性强,有学校个性化特色。

我国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主要由普通公共课、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必修与选修课程所组成。普通公共课主要是高等教育统一要求的思政类课程和体育类课程,以及数学类、计算机类基础课。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指所有财经类专业所涉及的基础理论课程,通常由西方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国际贸易学、管理学、货币银行学等必修课程组成,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为了符合教育部所规定的大学本科教育基础必修课和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的硬性规定,占据了课程整体的很大一部分比重,这部分学分的比重也比国外高校高。金融专业课程通常主要有金融市场学、国际金融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保险学、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证券投资学、财政学、国际经济学等,基本涵盖了主要金融学科的分支领域。近年来,逐渐增加了公司金融、国际财务管理等课程内容。从总体上看,我国已经建立了相对丰富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如果仅从总体课程的名目上看,我国与美国的差异不大,但比较来看,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明显的。

(一)对微观金融学课程重视的程度不同

金融学科的微观性被重视主要是由于西方金融理论分析视角和研究范式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变化,因此美国金融学课程的设置侧重于体现微观金融学的主要内容。对于证券投资领域的投资工具,通过按照类别设置固定收入证券、基金投资、期货与期权等课程供学生学习。我国的金融学教学中以上投资工具主要是通过证券投资学一门课讲述的,深度与透彻性有差异。美国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重视与实际热点和经济趋势相结合,比如针对房地产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热点的实际,美国很多大学开设房地产金融课程,专门讲授房地产投资的融资结构与策略以及税收特征。我国高校开设课程仍侧重于宏观金融学,一门课程的信息含量大,内容广泛而深度较差。

(二)人才培养的导向存在差异

美国大学对金融本科毕业生的培养目标是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具备实用性,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强调本科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毕业生受市场的欢迎。美国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倾向于设置不同的经济学研修班、专题研究小组,开设选修课,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的两到三门修读。以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为例,其开设公司财务、新兴金融市场、投资学、企业家金融的研习班,让学生阅读相关学术期刊,并以参与课程讨论、撰写论文、在课堂上交流和汇报学习情况以及相应的研究成果的方式,使学生从知识学习与运用、技能训练、语言表达和归纳总结方面得到系统的训练。

而我国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多定位于培养与金融相关的各个岗位上的高级专门人才,目标的愿景和方向是好的,但本科教育只能成为目标实现的基础,所以目标因为难以实现而略显空洞。虽然多数高校在保留传统的授课方法之上,开始重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但盲目提高学生参与研究的要求而忽视过程培养,反而得不偿失,使学生“学艺不精”。现在我国高校逐渐将目标转向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课程结构的变化处于探索期,正是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的阶段。

(三)课程设置的结构与层次不同

美国高校注重分层次安排课程教学结构,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金融学的研究内容。专业基础课门数不多,但在进入金融学专业课学习之前,保证学生通过前置课程在修读高级课程之前已经掌握充分的理论基础和前导知识,循序渐进。众多金融学专业选修课程一般都有严格规定的选修前提,保证授课质量和教学要求,指导学生在种类繁多的课程中进行适合自身的选择。为了提高金融学本科学生的综合知识和素养,我国高校增设了不少的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但课程的体系性安排较差,课程间缺乏必要衔接,一些知识点在不同的课程中都会涉及,导致不必要的重复,同时容易出现遗漏知识点的情况,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完整。

(四)课程内容的丰富度不同

美国高校金融学专业选修课设置较多,充分体现了灵活多样的特点。各校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和本校在金融学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特长,相应的开出大量的金融学专业选修课。选修课开设的特点主要有三个:紧密联系实际;紧跟金融学前沿理论进展;国际化色彩鲜明。课程内容比较新颖,更新速度快,为学生发展自己的专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以宾夕法尼亚大学为例,其沃顿商学院金融学专业开设了货币经济学、国际金融、国际银行业、城市财政政策、公司财务、高级公司财务、投资管理、投机市场、证券分析、跨国公司财务、房地产投资、城市房地产经济学、商业经济学、固定收益证券、国际住房供给比较、基金投资、行为金融、风险资本与私人权益、财务分析、宏观经济分析和公共政策、投机市场、投资管理、金融机构、金融学中的实证方法介绍、持续期金融经济学、跨期宏观经济学和金融学、金融领域的实证研究等近三十门课程,充分体现了以上的特点。而我国普遍存在专业选修课设置较少的现象,并且金融学专业课程更新较慢,内容相对陈旧,时效性差。

四、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结构的调整策略――基于安索夫矩阵的分析方法

安索夫矩阵是管理学经典模型,由策略管理之父安索夫博士于1975年提出。矩阵以产品和市场作为两大基本面向,区别出四种产品市场组合和相对应的营销策略,是广泛应用的策略分析工具之一。其模式如表格1所示。

表格1

可以看出安索夫矩阵的核心是两个维度,每个维度有两个层次,用途是基于实现一定目标进行策略分析,矩阵反映了结构性的特征。通过以上分析得出,我国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有两个核心,一是宏观与微观课程之间的比重问题,二是课程系统性不强导致的学而难以致用问题。所以,本文借鉴安索夫矩阵并进行修改,把两个维度改成课程属性和课程应用,以期为优化课程设置结构提出科学的建议。修改的矩阵模型和课程设置选择与调整的策略分析如表格2所示。

表格2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的课程设置调整的策略,各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合理调整原有的课程设置。

五、启示和建议

(一)提高课程设置结构系统性,丰富选修课课程内容

将微观金融学核心课程纳入基础课程体系,从根本上提高课程设置结构系统性,帮助学生树立完整的现代金融学观念。课程的设置要注意知识的连贯性和合理性,利用好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连贯性和逻辑关系。仅仅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而将它列入课程体系的做法并不科学,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到这门课程应放到什么阶段开设,重点讲授哪部分内容,学生接受这门课程的内容需要哪些知识作铺垫等问题。同时,鉴于目前选修课数量较少的现状,高校应积极开展与实际结合并体现本校研究优势和特色的专业选修课,并进行分类,引导学生集中修读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内容。

(二)提高课程设置动态性和灵活性,重视课程设置的国际化

我国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中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慢,新的理论和应用常以补充内容的形式加入原有的教学内容,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应更注重基础理论的夯实和启发性教学模式的应用,增加研讨类型的必修或选修课程,提高课程设置的动态性和灵活性,紧跟时代潮流。同时,可以借鉴和使用国外金融学专业教材,增设英文或双语课程,重视课程设置的国际化,为国际化人才培养打下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殷孟波.金融学课程建设国际研讨会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2(7).

[2] 刘玉平.现代金融的发展趋势与金融学教育教学改革――“2006年海峡两岸金融教育论坛”综述[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7(6).

[3] 张亦春,蒋峰.中外金融学高等教育的比较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0(5).

金融科技专业建设范文第2篇

江苏银行是在江苏省内无锡、苏州、南通等10家城市商业银行基础上,合并重组而成的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创了地方法人银行改革的新模式。江苏银行于2007年1月24日正式挂牌开业,是江苏省最大的法人银行。2016年8月2日,江苏银行首次公开发行A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股票代码600919。

江苏银行秉承"融创美好生活"的使命,以"融合创新、务实担当、精益成长"企业文化为引领,致力于建设"特色化、智慧化、综合化、国际化"的上市好银行,已成长为一家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较强的现代股份制银行。截至2017年末,资产总额达1.77万亿元。

江苏银行下辖13家省内分行、4家省外分行,服务网络辐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圈,实现了省内县域全覆盖。营业网点530余家,员工1.4万人。发起设立了苏银金融租赁公司和丹阳保得村镇银行。

江苏银行的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获得江苏省委省政府"江苏省优秀企业"、银监会"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先进单位"、《金融时报》"最具竞争力中小银行"等多项荣誉称号。在英国《银行家》杂志2017年度全球1000强银行排名中,按一级资本列117位,是中国排名提升最快的银行之一。被美国《环球金融》杂志评为中国最佳城市商业银行。

一、招聘计划

1、招聘人数:30人

2、招聘部门:总行信息科技部

3、工作地点:南京

二、应聘条件

(一)毕业时间

1、境内院校:全国高等院校2018年毕业的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大学生(2018年8月底之前取得学历证、学位证和报到证)。

2、境外院校: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间毕业的优秀归国留学生(2018年8月底之前取得学历学位证书,并经过国家教育部中国留学生服务中心认证)。

(二)专业要求

计算机相关专业

(三)其他要求

1、道德品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及责任意识,无不良记录。

2、身体条件:身体健康,具备与工作要求相适应的身体素质。

3、能力要求: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其他说明: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良、获得过奖学金或其他荣誉称号,党员、担任院校级学生干部的,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考虑。

三、应聘流程

(一)投递简历

1、报名时间:2018年2月8日-3月16日

2、报名方式:可选择以下任一种方式进行报名

(1)PC端:通过电脑登陆"江苏银行报名系统"—"职位检索"栏目—搜索"2018届春季校园招聘(金融科技专场)"—进行在线报名

(2)手机端:搜索"江苏银行招聘"微信公众号—添加关注—"应聘指南"栏目—"微简历投递"选项—进行在线报名。

(二)校园宣讲

2018年3月我行将组织校园宣讲会,具体行程敬请关注"江苏银行招聘"微信公众号。

(三)综合测评

1、测评时间:2018年3月下旬

2、测评方式:远程在线考试、组织现场面试

3、通知方式: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进行通知

4、注意事项:境外院校毕业生需参加英语加试

四、应聘小贴士

1、报名方式。采用网上报名方式,即应聘人员务必在有效报名时间内,将简历成功投递至"江苏银行报名系统"。

2、简历维护。填写简历过程中,应聘者自行录入和编辑简历信息,并可对相关信息进行保存和完善。在成功申报职位后,将无法对所填信息进行修改。请在点击"申请这个职位"前,务必对个人信息以及申报职位、联系方式等进行确认,确保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并牢记登陆名和密码。

金融科技专业建设范文第3篇

1.1“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模式为适应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科技创业扶贫专项活动通过支持农村创业人员开发或者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开展创业,成功设立了一些“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主要形式是在贫困农村成功培育了一批小微型企业专业合作社,使其成为依靠科技成功创业脱贫的示范。通过新技术和新品种的示范作用,促进农民掌握新技术和调整种植结构,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典型代表有奉节晚熟脐橙核心示范园等。“奉节晚橙”是奉节县选育出的我国唯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晚熟脐橙新品种,为推广这一品种,奉节县科技特派员刘文华在大树镇建立了20hm2“奉节晚橙”示范片,在县农综办土地治理科技推广项目支持下,依靠“国令脐橙种植专业合作社”组织实施“五统一分”管理模式,探索果园土地流转方式。通过2年时间,将定植的幼树变成了成年丰产园,2011年总产值达到100万元。创业的同时,示范园年培训实用技术3000人次以上,指导带动蜀东门等脐橙种植专业合作社迅速发展壮大,带动周边农民增收。

1.2涉农企业主导模式扶贫活动中由企业占主导地位,通过龙头带动,把扶贫政策与企业的运作、企业对贫困户的帮扶结合起来,拉长特色产业链,增强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农户促增收的能力[4]。这种产业化经营模式的核心是科技创新与推广,通过龙头企业建立的产业基地,构建“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促进当地产业发展,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企业还为农户提前和产后的技术、资金、市场服务,与农户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缓解农民小规模生产和社会需求的矛盾,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典型代表有城口县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开发山地鸡产业等。从2010年开始,城口县引进市农投集团国字号农业龙头企业,投资2亿元开发城口山地鸡产业,建成3万套城口山地鸡种繁场,年加工1000万只和1000t冷储物流体系即将投入使用,与重庆千厮餐饮公司合作开发的城口山地鸡美食产品已经投放市场。目前,城口县已培育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8个,市级农业综合开发重点龙头企业11个,县级农业龙头企业18个,农业龙头企业产值超过3.5亿元。

1.3创业型科技特派员模式重庆市科委以支持返乡农民工科技创业为主线,通过支持创业人员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开展创业,并选派科技特派员“一帮一”技术帮扶,以创业带动就业和脱贫,形成了科技创业扶贫的开发新机制。截至目前,累计培养科技创业人才500余人,引导支持科技特派员领办、创办、协办农村科技型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1460个,培育科技特派员创业连34个,建成一批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促进34个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就业6.1万人。典型代表有市级科技特派员丁诗华在巫溪县开展对口帮扶创业扶贫合作等。通过与巫溪县人川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展“一对一”技术帮扶,丁诗华帮助该公司突破进口鱼卵孵化育苗中取运鱼卵及孵化器温度控制和育苗场的疫病监测防控两大关键技术,依托公司的生产设施条件,先后引进推广丹麦金樽、虹鳟2个新品种,解决技术难题2个,培育这家创业企业进入发展上升期,实现年产值100万元。初步解决进口鲑鳟鱼卵的孵化技术问题,实现了新品种的推广引进和配套技术的熟化应用,促进了正常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

1.4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模式这种模式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为依托,以科技专家为核心,以农民为直接服务对象,扎根农村一线,广泛开展技术指导、示范、推广、咨询及人才培训等服务。这些专家大院作为农业科技集成、成果转化及示范的载体,已成为农业新技术开发、转化、推广的重要基地,不仅促进了秦巴山片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新技术和新品种,还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与市场竞争力,同时,培养了一批高素质农业技术人才,带动周边地区农民增收。典型代表有巫溪大宁河鸡科技专家大院等。大宁河鸡科技专家大院对于大宁河土鸡选育、孵化有科学的管理,同时对于专家的选择、专家合作模式以及大院运行机制都有严格的程序,并拥有完整的设备设施,如实验室、培训室、视频监控室、鸡苗孵化室和种鸡养殖基地。在专家技术支持下,“大宁河”土鸡通过国家地方畜禽遗传资源品种认定,并成功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商标认证。专家大院依托单位重庆腾展家禽养殖有限公司发展成为渝陕鄂唯一的“大宁河鸡”鸡苗供应中心和产、供、销一体化的企业,年生产种鸡10万套、育雏禽1500万羽,年产有机鸡5万只,年销售收入上亿元。

2各种模式的运行机制及特点分析

2.1“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模式

2.1.1运行机制政府依据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现状与生产技术需求,由政府、集体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农户或外商投资兴建,以企业化的方式运作,以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单位作为技术依托,以项目为支撑,建立新技术、新成果、新产业示范园区/基地,为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培训,加快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带动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如图1所示。

2.1.2特点(1)“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科技含量高,示范效果好,大批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得到推广应用。通过挖掘贫困地区的农业资源,培育一批农村新兴产业,以示范园区/基地为载体,把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效果展现出来,弥补原来农业推广技术不够直观的不足,通过“示范+带动”,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帮助贫困地区农民致富奔小康。(2)“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在科技与政府、企业、科教单位与农户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形成了府、企业、科教单位和社会相关机构的多渠道、多元化投资机制。“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的建立打破了传统农业低效封闭的格局,为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创造了有利条件。(3)“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的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园区/基地的投资主体单一,对政府的依赖性大;部分园区/基地的运行机制不灵活,激励政策落实不到位;农科教、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等。

2.2涉农企业主导模式

2.2.1运行机制根据政府制订的一些相关政策和措施,企业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扶持、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开展生产和经营活动,通过“企业+农户”、“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与广大农户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双向受益,有效地推动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农户”模式就是龙头企业组织农民参与,自己提供资金技术,农民提供土地和劳动力,达成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就是龙头企业把扶贫政策与企业的运作结合起来,通过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促进农户脱贫致富。如图2所示。

2.2.2特点(1)龙头企业作为主导,立足于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现状与相关的政策激励,面对科技需求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他们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主动寻求能够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与实现企业利润的技术资源,因此解决了从科研成果到生产及适销等一系列问题,在技术资源的配置上是高效的,使投资风险变小。(2)“企业+农户”或“企业+基地+农户”都注重贫困农户是农村扶贫主体的重要参与者。涉农企业主导模式在将农户的风险大大降低的同时,也培养了农户的市场经济意识。通过使贫困农户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提高他们参与生产,获取资源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同时使他们在参与竞争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并由此分享由自身努力参与而带来的扶贫开发利益。(3)由于企业是以获取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在进行相关的经济活动时,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所以比较注重经济效益。为了帮助企业与农户顺利组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要进行相关的监督机制约束和加强相关的制度建设。

2.3创业型科技特派员模式

2.3.1运行机制政府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和农民的实际需求,经一定程序选派科技特派员至基层,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技术指导、创业、农村流通、农业信息等科技服务。科技特派员模式是以扶贫开发为宗旨,以科技为先导,以科技特派员为依托,以创业为主题,通过选派科技特派员“一帮一”支持创业,以创业促就业,创业促脱贫,探索“科技特派员+创业+扶贫”的“造血式”扶贫新机制,为扶贫开发工作提供新思路、新举措和新模式。如图3所示。

2.3.2特点(1)科技特派员通过示范、推广具有高收益的新技术、新品种,把科技、知识、资本、管理等生产要素相结合,构成以科技为原动力的农业生产、发展体系,指导、帮助农户增收致富,促进贫困地区的发展。(2)“一对一”帮扶使科技特派员与农户的合作关系更加稳定,有利于科技特派员更加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提升农民素质,提高产值,帮助农民申报微型企业。(3)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质是把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有效导入农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5],这种制度有利于形成农村资源优势向城镇转移的“吸纳”机制和城市科技资源带动农村、反哺农业的“扩散”机制,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经济。

2.4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模式

2.4.1运行机制建立“激励与需求引导并重”的运行机制是农业科技专家大院长效运行的重点。具体讲,可以归纳为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化组织,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推行“依托一个法人实体,选聘一位首席专家,建设一个科技示范基地,带动一个特色产业,振兴一方经济”的“五个一”建设方针。如图4所示。

2.4.2特点(1)有明确的依托实体。专家大院由创新型农业企业、农技协会、示范基地的合作社、村镇服务中心等与在渝涉农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共同建设;实行企业化经营,有健全的财务制度、民主决策机制和公开透明机制。建设单位与高校院所签订共建协议书,明确双方的权、责、利。(2)有产业科技示范基地。每个专家大院建立在区域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基地由一个或多个乡镇组成,相对集中,示范性强。基地范围内有一个主导产业,并能形成相应的产业链或产业集群。特色产业对科技创新有较强的内在需求,基本形成了适应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的创新体系。(3)有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当地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制订出明确的产业发展规划,区域特色明显,同时对基础设施建设、科技示范工作、技术培训和信息支持等服务工作编制出客观详尽的实施方案。

3针对各种科技创业扶贫模式的政策建议

3.1“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模式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建设属于宏观决策层面,因此政策设计主要针对实践运用中风险高,灵活性和针对性不足的问题。(1)明确对政府角色的定位。政府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的政策出发点是期望引导农业和农村走向现代化、集约化的正确发展方向,在园区建设中要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孵化器。政府不能干预园区的经营,更不能直接参与园区的经营。(2)明确“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产权,使园区/基地的产权得到真正解决,通过合作形式形成产权联系,建成“利益共享、共担风险”的农业产业经营组织,才是解决产业化经营参与全体利益合理分配的有效手段。

3.2涉农企业主导模式科技型创业型企业主导模式通过企业自身的风险控制机制提高成果转化的成功率,因此主要从制订有利于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的角度提出以下政策设计。(1)加大对创业人员的培育力度,要明确培育内容,构建培育体系,突出重点、分类培训,建立培训与劳动力相结合的长效机制,提高创业人员自我发展能力。(2)充分利用乡土资源优势,利用院校的科技成果和人力资源,结合秦巴山片区的生态资源优势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推动科技资源与秦巴山片区当地特色进行有效结合,提高科技转化率。(3)利用科技延长产业链,服务内容向产前、产后延伸,包括信息服务、产品供应、贮运加工、市场销售、社会融资等综合,提高科技扶贫效率。(4)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进一步构建促进涉农民营企业发展的政府环境,努力解决涉农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大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力度。

3.3创业型科技特派员模式科技特派员工作中相关机制不完善是影响扶贫实效的关键因素,因此提出如下政策设计建议。(1)加强科技特派员队伍的稳定性建设,加强对拟选聘特派员的业务水平能力、工作责任心和基层工作经验等要素的考查,坚持把组织选派、实体创业、基层需要相结合,双向选择。(2)加强对科技特派员的政策鼓励,提高科技特派员的工资和相关待遇,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参与科技创业扶贫工作。(3)加强对科技特派员的管理,进一步明确和提升科技特派员的任务和特色,落实“三库一平台”的使用,并严格执行相关奖惩制度。(4)加强科技特派员的工作环境建设,地方政府要加强与科技特派员的合作,在“财政拨款支持、金融资金服务、人事关系协调、法律立法保障”等保障科技特派员制度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上下工夫。

3.4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模式政府建设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应尽量做到因地、因时、因人合理制订政策,促进其健康发展。(1)必须要有明确的依托实体,几方共同建设,实行企业化经营,有健全的财务制度、民主决策机制和公开透明机制,明确双方的权、责、利。(2)选聘的必须是主导产业的相关专家,在与本地主导产业相关的行业中具有一定影响力,具有推动产业发展的实际工作经验和投入专家大院工作的时间保证。(3)必须具备一定的硬件条件,基本满足专家工作和生活必需,同时建设单位必须提供足够的匹配资金,有一定规模且范围明确的试验示范基地,才能具有足够显示度和明显示范带动作用。(4)要有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围绕当地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制订详尽的产业目标、实施内容、完成时间和可行措施等。

4结语

金融科技专业建设范文第4篇

(一)继续推进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建立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实施创新载体建设工程,扶持有条件的企业组建国家、省、市级工程研究开发中心,鼓励专业镇创建技术创新平台。推进五金刀剪、食品、南药、水产品养殖加工等行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重点是五金刀剪创新中心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省的科技资源,加大对五金刀剪创新中心的投入力度,以五金刀剪联盟为依托,加强产学研合作,组织进行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并争取纳入省重点科技计划给予立项支持,推动五金刀剪产业发展。抓好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建设市级科技信息共享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争取今年组建省级工程中心1-2家,市级工程中心2-3家。

(二)加大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力度,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

一是实施五金刀剪产业提升工程。抓好国家级火炬计划*新型功能刀剪材料设计与先进制造产业基地建设,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重点抓好基地创新平台建设,为推动基地创新集群的形成和产业提升提供支撑。二是推动制造业技术升级。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推广应用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大力推动制造业信息化。三是实施“产业共性技术”科技专项,重点选取五金刀剪、海洋水产等产业,发挥创新联盟集成创新的优势,攻克一批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重点产品,促进相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争取纳入国家、省重点计划。四是实施“节能减排与可再生能源”科技专项。选择能耗高、污染重的产业,实施节能减排应用示范项目,推广示范一批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新设备。五是结合国家开展对高新技术企业的重新认定,加大扶持和引导力度,培育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今年争取再有6-8家企业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六是抓好春砂仁、海洋产业等省级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和*民科园等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群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三)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

实施新农村建设科技促进行动,重点推进“广东省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星火产业带”建设和开展农业应用技术推广。推进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工作。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组织实施一批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科技攻关和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推进中药现代化建设,扶持开展砂仁等南药的生产栽培技术和GAP规范种植技术、南药深加工及贮存技术、南药生物活性提取技术等研究。推动服务业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

(四)深化省部产学研合作,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针对我市重点行业和支柱产业发展,开展产业技术路线图编制工作。抓好五金刀剪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建设,发挥创新联盟的优势,加大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攻关,组织编制五金刀剪产业技术路线图,凝炼一批共性关键技术项目,争取纳入国家、省科技重点计划,推动五金刀剪产业提升。重点扶持联盟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共建研究院、产学研研发基地等。有针对性地组织我市企业到有关高校、科研院所考察,寻找项目和发展机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为持续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等有关人才政策的落实,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着力培养地方各类高技能人才。鼓励和扶持企业跟高校合作建立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等吸引和利用高校的人才为我市服务。抓好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落实,争取更多科技特派员进驻我市企业。

(六)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促进创新发展。

全面贯彻实施《广东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20年)》,深入推进省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开展“4.26”世界知识产权日活动周系列活动,在*电视台、*日报等媒体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活动,在各县(市、区)开展知识产权巡回宣讲活动等,创新载体和形式,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力度,充分提高企业知识产权意识;加强知识产权的管理、运用和保护,建立粤西四市知识产权协作机制,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交流合作;培育和发展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大力培育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核心技术的名牌产品。2009年争取培育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家,省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1个、省级知识产权战略试点企业1-2家,实施省市级专利技术项目3-5个,培育市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0家左右。

(七)加强科普宣传,加快科技馆建设。

加强科普工作,组织开展“科技进步活动月”活动,与省科技厅联合举办大型送科技下乡活动,组织举办节能减排技术等专题科普展览等,宣传推广科普知识,提高全民科技意识。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市科技馆。按照市政府的要求,多方筹措资金,加快科技馆的内部装修布展工作,力争年底前完成首期工程并开馆使用。

金融科技专业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业科技园区;人才队伍;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3-0114-02

科技人才是推动科技园区持续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的决定因素,农业科技园区是农业科技成果组装、集成、示范、推广、孵化的新型组织方式,是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主体,成为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引擎。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和政府破解三农问题的需要,淮安加快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建成一批在区域内具有示范效应的农业科技园区,促进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但随着农业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成为农业科技园区持续发展的制约瓶颈,加快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稳定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成为淮安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工作重心之一,受到政府与社会的关注与重视。

1 农业科技园区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1.1 农业劳动力资源状况

淮安是江苏农业大市,农业在地区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农民收入中来自农业的比重约占40%。由于地处苏北腹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居民收入水平与省内苏南、苏中地区存在一定差距,加上工作环境及人才政策等因素的制约,难以吸引和留住接受一定文化教育和具有一定技能的农业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农业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淮安市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15.7万人,占8.3%;小学文化程度61.96万人,占32.6%;初中文化程度89.91万人,占47.3%;高中文化程度20.44万人,占10.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2.07万人,占1.1%。

1.2 农业科技人才资源状况

科技人才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同时也是农业科技园区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随着淮安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速,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得到重视,对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依赖度日益增强,对农业科技人才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特别是高素质、高学历、高职称的农业科技领军人才更是显得稀缺。全市农业技术人员有4 845人,具有初级职称的人员3377人,占69.7%,中级职称人员有1296人,占26.7%,具有高级人才有172人,占3.6%。

农业科技人才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成为制约农业科技园区持续发展的瓶颈,培养与引进农业科技人才数量,提升人才综合素质,优化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成为提升农业科技园区水平和竞争力的重点工作。

2 农业科技园区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科技人才数量与农业科技园区发展不相适应

淮安是江苏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欠发达地区,人才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与苏南地区存在差距,高素质科技人才到淮安从事农业工作的吸引力不强,一直是江苏的高技术人才凹地,农业科技园区的人才规模存在较大缺口,不能适应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需求。2011年统计资料显示,淮安每万人口拥有科技人员数排位在全省12位,每万人口拥有科学家和工程师人员数排在11位,制约农业科技园区科技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淮安农业科技园区在近几年得到快速发展,对淮安农业现代化发展发挥出较强的示范与辐射作用。截至2012年,通过政府认定的农业科技园区达43个,其中,省级农业(渔业)产业园9个,农业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需要一批从事农业科技研究、技术示范与推广、农业产品营销人才支撑。目前,现有的农业科技人才数量不多,难以适应农业科技园区快速发展的要求。

2.2 科技人才素质与农业科技园区发展不相适应

受到淮安经济发展基础较弱和人才政策不多优厚的限制,高素质的农业科技型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的农业科技领军人才较少,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素质成为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紧迫工作。掌握农业生产前沿技术和专业技能的科技人才并不多,自主学习意识不浓,捕捉农业生产前沿技术发展变化信息的敏感性低,缺乏战略思维和全球化眼光,难于推动农业科技园区转型升级发展,为地方农业科技发挥示范作用。

2.3 科技人才结构与农业科技园区发展不相适应

农业科技园区协调发展需要建设合理的科技人才结构,形成职称、专业岗位、年龄结构合理的梯队。淮安农业科技园区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尤其是人才结构不科学和人才分布不均衡。农业科技园区的科技人才技术结构不合理,表现在缺少园林、果蔬、畜牧、水产和加工的专业人才,缺乏农业高科技人才,如生物组培快繁技术、无土栽培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缺乏善于经营管理的人才,缺乏农业信息方面的人才,对高层次复合型科技人才的渴求是农业科技园区的普遍状况。

2.4 科技人才环境与农业科技园区发展不相适应

吸引农业科技人才的环境不够浓厚,人才政策没有做到优惠倾斜,与农业科技园区快速发展的现状不相适应。农业技术市场准入、土地、资金、项目、税收等方面扶持力度还不够,政府机关的服务意识不强,影响科技人才的工作激情和安定。近年来,政府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吸引和培养科技人才,鼓励农业科技园区及农业企业引进和培养人才,但政策得到有效落实,能够享受到科技人才优惠政策的不多,影响农业科技人才的集聚。

3 对策及建议

3.1 完善人才政策,提升农业科技园区对人才的吸引力

制定和完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政策,吸引科技人才安心于农业科技园区工作。第一,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农业科技人才成长的经费扶持,政府预算需要安排专门经费对农业科技人才教育培训经费予以扶持。第二,鼓励和支持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打造农业科技人才的发展平台。进一步完善财政、税收、金融、信贷优惠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力度,引导农业科技同区做大做强,吸引和留置住科技人才工作与创业。第三,完善农业科技园区分配机制,让从事农业科技的人才享受正当利益,保障其智力分配的权益。

3.2 营造人才成长氛围,优化农业科技园区人才工作环境

营造农业科技人才创新与创业氛围,用事业留人、政策留人、感情留人。第一,营造浓厚的宣传舆论氛围。新闻媒体如报纸、电视、互联网,有组织有计划地宣传支持农业科技人才成长的政策,激发人才成长的意愿和积极性,营造出全社会关心、理解与支持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氛围。第二,营造“宽容失败、鼓励冒险”的人文环境。鼓励科技人才创新改革,宽容失败、鼓励冒险。第三,建立公正考核和评价机制,完善农业科技人才市场和评价机制,按照市场化要求和公开、公正、公平原则,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不拘一格选拔优秀农业科技人才。第四,营造农业科技人才良好的工作与生活环境,树立101%服务理念,加强服务教育,强化服务意识,切实解决农业科技人才成长环境中难点与重点。第四,建立保障机制构建互动式信息服务平台,跟踪了解农业科技人才的实际需求,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3.3 重视教育培训,提升农业科技园区人才综合素质

探索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新办法,提升农业科技园区人才综合素质。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专题培训与成功农业科技园区考察结合、定期讲座与集中研修结合、农业科技专题研讨与农业科技领域热点交流结合的培训机制,建立立体式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体系。第一,搭建教育培训平台,提升科技人才素质。利用政府培训资源,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科技人才知识与能力培训,发挥周末农业科技大讲堂作用,邀请农业专家学者开展讲座,开阔人才眼界,不断提升农业科技人才视野及素质。第二,搭建沟通交流平台,拓宽农业科技人才成长空间。开展农业科技论坛活动,加强农业科技内部沟通交流,共同研讨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使科技人才对农业科技做到相互了解,知彼沟通。第三,建立“柔性”培训机制。建立定期和不定期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制度,选派农业科技骨干参加国内外农业知名高校、专业培训机构举办的学习班,丰富农业科技人才阅历、拓宽其视野。

3.4 拓宽渠道,培养园区农业科技基础人才

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是否完善,是发挥科技人才的潜力与作用的重要内在因素。第一,依托本土现有农业、生物高等院校为农业科技园区代培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设施农业、农业工程等方面的技术人才。第二,搭建教育培训平台,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农业科技人才专业知识与能力培训,邀请农业科技专家、学者来园区开设讲座,拓宽农业科技人才的视野,提升农业科技人才的素质。第三,建立“柔性”培训机制,定期和不定期选派农业科技人才参加国内外知名农业高校和科技专业培训机构举办学习班,提升农业科技园区的专业人才科技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