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诗词对语文教育教学的意义

古诗词对语文教育教学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诗词对语文教育教学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古诗词对语文教育教学的意义

古诗词对语文教育教学的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语感能力 培养方法 培养途径

语感(语言感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语文素养的核心要素。培养语感是提升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关键所在。因此,基于提升语文能力语语文素养的语文教育教学活动,应该重视语感能力培养,强化语感训练,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语感能力与语文素养的关系

语文,是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的统称。语文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的运用能力,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言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基本的语言能力,主要是指识字写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良好的语文素养,主要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扎实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良好的语言习惯以及比较深厚的文化素养。在通常情况下,学生基本的语言能力和基本的语文素养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语文教育教学活动来付诸实施的。

发展语感能力,培养语感素养,是“新课标”赋予语文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所谓语感,指的是一种直觉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与素养。它属于一种语言修养,是通过长期而规范的训练养成的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敏锐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与素养。它是在感知语言文字的刹那间不假思索的情况下,通过有感联想、想象、理解、感悟而生成的一种心理现象。作为一种心理现象,语感包含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多方面的复杂的心理因素。具体地说,语感作为一个心理过程,就是对语言文字的认读――理解――体味――领悟的一个感悟过程。而语言文字作为一种符号,一旦进入读者的视觉范围,便会引起读者的语感活动,首先是认读这些符号(识码),接着是理解这些符号(解码),从而感悟语言文字表达的意义内涵。

可以说,语感能力是语文素养的决定性因素。通常情况下,语感能力强的人,其语文素养往往是比较高的;反之,语感能力弱的人,其语文素养往往是比较弱的。同样,语文素养高的人,其语感能力定然会比较强,语文素养低的人,其语感能力定然会比较低。这是因为语感能力的强弱往往决定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由此可见,语感能力与语文素养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语言学习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学龄期是学习语言和发展语言能力的最佳时期。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锐敏的感觉。”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显然,将语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作为落实语文核心要素的语文教育教学的着力点是完全必要的。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注重学生的语感训练,促使学生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语感,并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这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对学生未来的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语感能力培养方法与途径

从儿童语言发展活动规律出发,将语感能力培养作为落实语文素养教学着力点,语感训练重点应该主要培养五种能力,即培养感悟语义的能力、感悟语脉的能力、感悟语韵的能力、感悟语势的能力和感悟语势的能力。

1.熟读精思,培养语义感。所谓语义感,指的是对语言文字表面意义及其隐含意蕴的感受能力,它是语感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阅读语言材料,首先是从语言入手,感知和理解语言文字的表层意义。在此基础上,将对文本关键词句的处理直接指向语义感的培养。“一句话惹人跳,一句话惹人笑。”“一词一境界,一语一乾坤。”这都说明关键词句的重要价值。例如,《桂林山水》一文中有“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六个句子,如果重读“静”、“清”、“绿”、“奇”、“秀”、“险”六个关键字,学生就会理解这是桂林山水的特点;如果重读六个“真”作为关键字来理解,学生就体会到作者以笔下的真景表达心中的真情,这情就是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处理关键词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关键词句的直觉感悟能力。教师可以运用重复、强调等方式让关键词句凸显出来,引导学生将注意力聚焦,再加上感悟与交流是随时互动的,语义感的培养就会有明确指向。这样的阅读实践经历多了,自然有助于学生准确地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自主感悟。

2.解读辨析,培养语脉感。所谓语脉感,就是对语言材料构成的脉络线索的感悟。语脉,就是文章的架构脉络,文章前后内容的逻辑联系线索。所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铺垫”、“自圆其说”、“前后呼应”等等都属于语脉范畴。培养语脉感,就是要培养学生对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衔接关系,对文本(故事)信息的逻辑联系的把握和感悟能力。如果说语义感的培养和形成更多依赖于即时的直觉思维,那么语脉感在即时的直觉思维之外,更需要逻辑思维积极参与。阅读材料往往随着文本内容(故事情节)的发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一词一句到句与句、段与段之间联系而产生的意义越来越丰富而深刻。而这丰富深刻的意义,需要通过阅读的策略处理,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建构。在具体的文本(故事)听读中,这种发现和建构所体现的形式是多样的。

3.诵读吟咏,培养语韵感。所谓语韵感,即对语言节奏、韵律的感悟,感悟语言的准确性和韵律的和谐性。感悟语言的准确性,关键就是要把握语言的分寸感。准确性是语言运用的基本要求,因而语言分寸感的训练就是预感训练的基础训练。它可以体现在众多文体的阅读教学中,尤其是议论文和说明文等实用文体的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词语辨析、选词填空之类的练习形式,训练学生语言准确性的把握与感受。至于对语言节奏与韵律感的把握,可以通过诗词的阅读教学活动进行。语文教材中的诗词尤其是古诗词,往往是语言精练、意象生动、节奏明快、韵律和谐、朗朗上口,容易背记,属于学生最为喜爱的语言读物。古诗词极具韵律感和节奏感,具有诗情美、诗意美、诗韵美。在反复诵读诗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通常是诗词阅读教学活动的重要途径。比如,不断诵读“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诗句,自然即可浮现出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孤苦老头形象,从而走进一个历经宦海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

4.揣摩咀嚼,培养语势感。所谓语势感,即对语言文字表达的语气、气势、风格特性等的把握。语势,指的是语言表达的语调气势、风格特性。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反复诵读,可以学会揣摩咀嚼出语言材料的语调气势、风格特性。比如,教学《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时,假如引导学生通过揣摩晏子的语气与神态,模仿晏子的语气神态来朗读晏子的话语,然后让学生说出使用这种语气与神态说话的理由。结果发现,学生诵读的语气会出现多样化的倾向。比如,有人认为,晏子其实在讥讽楚王,故以讥讽的语气读之;有人认为,晏子对楚王充满鄙视,故以鄙视的语气读之;有人则认为,晏子具有绅士风度,故以慢条斯里的语气读之;等等。通常情况下,按照课文内容与形式,让学生对文中的人物角色的身份背景、性格特点等,进行甄别分析,然后依据其身份背景、性格特点,分角色、分人物进行“舞台表演式”的诵读。这样,反复训练,久而久之,通过不断地体会和感受人物语言特点,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让学生形成比较好的语势感。

古诗词对语文教育教学的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

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高中语文教学主要以成绩为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常说围绕考题进行学习和探究,这是应试教育的普遍模式,即过于注重考试而忽视素质。语文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它不仅仅是高考要学习的学科对象,更是教育学生思想、培养学生人格、塑造学生品质的重要手段,我们不能将语文教学变成学生高考的工具,忽视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使学生对语文兴趣索然,因此,高中语文素质教育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教师应为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而不断努力。本文中,我结合多年语文教学经验就语文素质教育进行了探究。

一、凭借丰富的信息传播手段突破封闭教学的壁垒

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其教学内容是非常广泛的,而不仅仅在于课堂上对于教材的理解与掌握。新课程改革下,要想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思想,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语文教学的多彩性和丰富性。例如,电视上的一些时事分析节目,就是很好的语文学习素材,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观看,掌握时事动态,了解国内外的重大新闻,对于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新时期的语文教学要改变传统的“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封闭学习模式,要将眼光放得更开阔,更长远,要努力营造一种“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良好思想品行,让学生有一种心系社会,感知社会冷暖的责任感,从而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提高其语文学习的良好效果。

二、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

应试教育下,学生主要是埋头于题海战术,根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进行课外阅读,教师也不重视学生的课文阅读,认为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收效甚微。其实,这种思想是错误的,阅读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语文成绩,它对于语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是学生做多少语文题目都无法实现的,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阅读,除了重视课堂阅读以外,还要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假期阅读等。学生的日常课外阅读,教师可以选择高中语文指定阅读教材为读本,指导学生有效阅读。可以按照学生自读篇和教读篇进行教学,自读篇是让学生凭着自己的兴趣,独立去阅读;教读篇是按照教师的要求,由教师指导,师生共同来完成。根据语文教学的要求,教读篇可以分为三类,一种是诗词背诵,教师可以让学生经常背诵一些经典的古诗词,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诗词底蕴,又可以使学生在写作上储备良好的理论论据,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能力。一种是古文阅读训练,在古文阅读中,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学生独立去完成,从而进一步促进高中语文课本的知识迁移,提高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再就是语体文阅读能力训练,教师可以将其当做补充教材,对学生进行训练,通过语体文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现代文学习的能力和水平。而假期阅读指的是教师选择适合高中学生阅读的名著,让学生去阅读,并写出一些读后感,从而不断提升学生文学素养,这样既可以有效利用学生假期时间,又可以加强学生的文学积淀。

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新课程标准倡导语文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而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上高一时,在语文课堂上大部分的学生还勇于发言,积极回答问题,可到了高二、高三,在课堂上发言的却少之又少。虽然我们一直在倡导素质教育,并提出了新课程的实施方案,可是高考的指挥棒依然没有改变,为了应付高考,教师根本就无暇顾及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课堂教学中,仍然是机械讲授,课堂上满堂灌,课下开展题海战术,长此下去,学生就更不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只能跟着教师的思路去走,于是语文课堂上,课堂气氛单调而乏味。因此,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必须要从根本上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要以高度的热情,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高学习的效率。为了能够唤醒学生主动发言的意识,教师可以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开展演讲比赛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去发言,有勇气去发言,并经常鼓励学生,让学生树立说话的信心和勇气。为此,教师可以制定课堂发言的竞争机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一个名组安排一个学生去组织,负责统计小组中学生发言的次数,并定期进行总结和评比,作为学生期末考核的一个重要的指标,以此来激发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通过鼓励学生课堂上的积极发言,其目的在于突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不再重复以前教师满堂灌,学生全盘接受的教育理念,而是通过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和交流,来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相长、师生平等的、和谐民主的教学关系,只有教师冲破应试教育的思想束缚,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才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为落实素质教育奠定良好基础。总之,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也高,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素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手段。高中语文作为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学科,理应担负起新课程改革的排头兵,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不断创新语文教学的新方法,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刘伟.高中语文教学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意义[J].语文教育,2008(6).

[2]孟晓庆.活化语文课堂,激发个性飞扬——高中语文个性化教学之我见[J].阅读与鉴赏:中旬,2011(6).

[3]罗德辉.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及实践[J].文学教育:下,2012,(5).

[4]房丽.坚守有效教学,成就无限精彩——新理念下高中语文有效教学追求[J].语文天地,2011(21).

古诗词对语文教育教学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情境式教学法;特殊教育;语文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特殊教育已经成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特殊教育中语文是特殊人群走上社会的一个前提和基础,是特殊人群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方式,在特殊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对特殊人群的语文教育不同于正常人的语文教育,要更多的考虑特殊人群在听觉、语言上的缺陷,而情境教学法则能很好的适应这一特点,对于特殊人群的触觉和视觉的刺激具有明显的作用,能显著提高特殊教育中语文教学效率和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将优势感官作为情境教学的突破口

在语文教学当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些特殊学生的特殊性,也就是语言上的表达和视觉上的触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特殊学校的语文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主要是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并不适合特殊人群。但是特殊人群也有自己的优势感官,聋哑人虽然听不到,也不能说话,但是他们有着健全的视觉,盲人虽然看不见,但是他们有健全的听觉和语言。因此,在情境教学当中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感官在学习中的作用,突破无法正常的感知所带来的学习上的障碍,使学习过程中的各种信息能够得到有效的传播。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情境教学法实施的关键是学生的参与,没有学生的参与就意味着失去了构建的意义。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经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可见情境教学法成功的关键是让教学的过程变得生动、真实、有趣,用高度真实和生活化的模拟环境,去感染和激励学生,用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场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给他们的感官以更加强烈的刺激,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目的。

二、正确把握情境设置的基本要求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这种教学方法要想充分发挥其在特殊教学当中的作用,必须找到一种最适合的创设方法,如以竞赛活动形式创设的情境、以生活背景创设的情景等等,当然教师应该在这些创设方法当中做出选择,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找到最适合特殊人群的情境创设方法,但是在创设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教师应该对语文教材有着足够的熟悉和理解,能够透过内容较快的掌握由课文内容向情境创设转化。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学的内容轻车熟路的发挥教材中的长处,再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弥补教材语言的不足,这样所创设的学习情境能够贴近学生语言学习的需要,可以给学生感官上更大的冲击,这利于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所学的内容。2.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特殊受教育者能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主要了解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理解程度,特殊受教育者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他们的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不同步发展,一些学生虽然已经进入到了中学学习阶段,但是在智力发展上和语言环境熏陶上很多学生还处在一个小学阶段。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在创设语文学习情境的时候应该适当的降低情境设置的难度,内容上应该通俗易懂,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接受信息。

三、将抽象的语言知识直观化、系统化

语言的学习非常抽象,虽然课本的内容比较具体,但是真正的语言知识却是抽象的,在特殊教育当中语文教学的内容也比较抽象。比如说古诗词教学,这些抽象的知识也是教学的一个弱势环节。单凭老师的手语很难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良好的表演情境,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系统化,这样不仅可以活跃学习气氛,还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比如说在学习徐志摩《再别康桥》这首诗的时候,这首诗是一首意境感知诗,作者利用要离开康桥的时候那种难舍难分的心情,抒发了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在这首诗歌当中充分展现出来了康桥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如果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些抽象的内容很难表现出来。而采用情境教学法以后,可以模仿康桥的一草一木,让学生在模拟的环境当中去阅读、去体会,在这种情境中这种学生能够欣赏、想象“金柳”、“柔波”、“一潭”,不自觉的体味到离别时的那种伤感,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这首现代诗歌。

总之,情境教学法更加适合特殊人群的语文学习需要,在创设情境的时候教师要将所学的内容转化为教学情境,同时将抽象的语言知识直观化、系统化, 只有这样才能贴近学生的学习需要,不断提高特殊教育的语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古诗词对语文教育教学的意义范文第4篇

贾钢成: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丰富而璀璨的中华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生活的实践中积淀起来的精神遗产,是中华民族特有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基础。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基础性和向导性的作用。课程和教材体系作为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核心,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主要渠道。

多年来,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一直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与世界优秀文化和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起贯穿于课程、教材体系中,但缺乏一定的系统性,不仅各级各类学校、各个学段、各个学科之间缺少相互联系,就连某个课程之中也少见有计划的系统的融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地融入学校课程和教材体系,可以更好地保障作为中国人、作为中华民族“龙的传人”的“中华基因”的传承,提升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文化品质与人文素养,促进课程的融合和交流,突出课程、教材在教学中的引领作用。

《中国教师》:在今年教师节时提到,对语文课程,他“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对此,您是如何看待的?

贾钢成:多年来,绝大多数的教育工作者始终站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石上,以人为本,不断适应现代教育变化的需求,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教育教学相结合,尽职尽责地传承着中华文化经典。

尝试在不同的地区、时间、课程、学段等进行传统经典内容、数量以及形式的研究,目的在于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一些改革研究或探索试验会在某种程度或一定范围内改变、调整传统篇目的位置,或者是一定程度削弱或降低传统经典内容的地位,这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我认为这并不是主流方向,不会动摇中华传统经典文化在现行课程教材中的地位,我们不应过分焦虑与担忧。

“很不赞成”的明确态度坚定了我们继续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信心,必将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充分发展的空间,使之得以借此机会进入发展的时空隧道,为实现中国梦和世界梦注入新的动力。

《中国教师》:您认为语文学科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

贾钢成: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课程,在吸收、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一直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载体和第一主角,是中流砥柱。

首先,语文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工具,没有语文这一工具,文化传承很难进行下去。简单地说,语文的基础――汉字本身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语文学习的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等与中华传统文化浑然天成,构成一体,根本不能割裂。中华传统文化是现代语文课程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家园。没有传统文化,语文课程就截断了根脉,就是无源之水。

其次,语文课程是实施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途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丰富,源远流长。学校师生俯仰之间,手到拈来,方便快捷,且易于被学生接受与消化。

再次,语文课程是多样性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充分学习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本身就是学习理解世界文化,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增强和提高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

《中国教师》:在当前语文学科的课程与教材设计中,您觉得它涉及传统文化内容的比重如何,这一比重对学科教学会产生哪些影响?

贾钢成:我们要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今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非全部。当前语文课程和教材中明确选用中华传统经典文学作品的比例大概是10%~15%,但课程和教材内容中涉及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就比较多了。比如,现代文学作品中会涉及一些历史事件、人文故事、时代变迁等,而且语言学习本身就会传递一些传统文化因素,如古今词语的语义发展变化、成语故事、民俗谚语等,还有课外活动、实践活动及综合学习活动等涉及的传统文化内容也比较多。整体而言,语文课程和教材中涉及传统文化的内容所占的比重是比较大的,不会少于一半。这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比较丰富的内容,可以有效地支撑起传统文化教育的一片天空。

当然,就小学阶段的课程和教材而言,发现和发掘语文课程和教材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因素,坚持科学系统的选择和恰当灵活的运用是重点,不能只是贴标签,简单的“一刀切”。

《中国教师》:就教材的编写而言,您认为在设计教材内容时要注意哪些问题,才有利于传统文化教育,或者说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会更好?

贾钢成:作为一名基层教师或者说是一线的教研员,我对教材编写没有深入的思考,也只能根据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等方面谈一点看法。

第一,从教学目的看,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要与语文教学的目的相融合。这是由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所决定的。当前传统文化经典中适合学生学习的阅读篇目众多,意义也很丰富,但要符合语文课程的总体要求,符合学段目标,适合其主题单元的教学目的。

第二,从教学内容看,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要与语文教育的内容一样具有生动性和适应性。基础教育领域的课程内容要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新颖、快捷、生动、精练,而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要更丰富有趣,精彩精练,要让教师和学生有选择的可能。因此,课程、教材所呈现的传统文化内容一定要给学生一定的选择空间。

第三,从语文学习内容看,传统文化教育要与学生的语文学习规律相一致,和学生的认识能力、理解能力一致。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版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选用苏轼的两首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和《题西林壁》,这是与学生学习语文、学习写作、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过程相一致的,让引导发现和理解时间先后顺序到空间位置顺序的语文学习过程与传统文化教育过程结合得自然密切,浑然一体。

第四,从语文素养的养成结果看,传统文化教育要与语文学习过程、语文素养养成过程相一致。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起始于学生生活,发展于学生生活。语文课程、教材、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必然要依存于学生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全过程,一定会向学生的课外生活延伸和拓展,将语文传统文化主题学习活动与学生业余读书学习、文化交流展示、表演创作等活动紧密关联起来,强化传统文化教育的积累、浸润等潜在影响作用。

《中国教师》:现在许多学校都为学生提供选修课或校本课程,您认为在学校自主开发的这些课程中应如何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贾钢成:我认为小学阶段的选修课或者校本课程应该是以活动为主的综合型课程。这些课程进行传统文化经典教育时一定要在一些综合活动中进行,可以设立传统艺术节,如传统节日、传统技艺(国画、国乐)、传统服饰、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展示。此外,也可以开展相关读书交流活动,如古诗文诵读、古典剧目表演等,抑或是开展古今文化作品对比、中外文化比较研究展示等。一般来说,小学阶段的学校进行单一的专项技能训练课程开发,应注重引导学生的兴趣,形式一定要活泼,避免强迫,尤其是要力戒轻内容、重形式,要以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精神为主开展活动。

这一方面,我认为鞍山东长甸小学就做得不错。该小学是鞍山市铁东区的一所普通学校,位于城乡结合部。他们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时,会广泛征求学生与家长的建议,并将每周五下午1:30至3:20设定为校本课程学习时间,先后开设了踏歌起舞、音乐之声、乐器、国色香绣等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张扬学生的个性。此外,他们还会积极借助家长资源与社会资源,组建家长助教志愿队,也得到了专家的引领与帮助,借助校本课程传播本地文化与传统文化。

《中国教师》:您认为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应采取哪些措施?

贾钢成:在语文教学上,我们应将已经选入的传统教育经典内容进行精心的备课与上课,认真做好传统文化传承教育,要注意发现和利用其有效的传统教育内容,自然巧妙地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此外,我们也要积极引导与课堂教学联系密切的传统文化的延伸和拓展。具体到教学方式,我们强调语文课堂进行传统经典教育时要轻理解、重记忆,倡导快乐诵读。轻理解,就是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习、感受和理解,不过分强调背景、意境,引导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认识和体会经典文化的不同层次的内涵。我们要提倡在快乐诵读中打上烙印,在快乐活动中形成记忆。在语文课堂教学之外,我们强调要在多种学习活动中体验中华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