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饮食文化的内涵

饮食文化的内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饮食文化的内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饮食文化的内涵

饮食文化的内涵范文第1篇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第十八险滩――黄公滩。黄公滩地处万安古城观澜门外,距万安县城约1公里处(万安水电站大坝下游),“黄公滩”是18滩最后一滩,也是最险恶的一滩,此滩最深、最奇、最险。古人有《水中石头记》这样描绘黄公滩:“石多如牛者、如狗马者、如龙蛇而狞欲飞走者,如猿而上下其臂,或蹲似啼者,皆激水者闻百里……舟行无不动心,稍不慎则又齿之而碎。”令历来舟子视为畏途。后将“黄公滩”改为“惶恐滩”的,是大名鼎鼎的坡。1094年,苏轼被贬谪广东惠阳,路过万安,寓于与知津阁,写下了著名诗篇《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

七千里外二毛人, 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欢劳远梦, 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 积雨浮舟减石鳞。

便合与官充水手, 此生何止略知津。

苏轼在这里改“黄公”为“惶恐”,其因有二:一是误听,因为“黄公”与“惶恐”读音接近。二是有意,因为只有用“惶恐”,才能准确表达此滩之可怕;只有用“惶恐”才能对上“喜欢”,只有用“惶恐”才能体现诗人此时此刻的处境及心情。因坡而有了惶恐滩之名,从此名扬四海。

古代诗人吴兴祚也曾有感而发:“怪石触舟怯,飞涛惊梦寒。曾问三峡险,不似此行难。”后有民族英雄文天祥在此挥笔写下千古名句:“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民间亦有流传:“惶恐滩,鬼门关,十船过滩,九船翻。”其实,围绕赣江“十八滩”,特别是针对万安境内的九个险滩,千百年来,已留下众多诗词歌赋。如杨万里的《过皂口》《过百家渡四绝句》,朱熹的《野馆》,周敦颐的《香林寺唱和诗》,赵\的《惶恐滩》,文天祥的《过万安县》《题凝祥观》,彭汝砺的《万安道中》,戴复古的《游五云阁》,郭师元的《云洲》,乐雷发的《金滩》,辛弃疾的《书江西造口壁》,解缙的《过十八滩》《疏源诗》等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滩头文化。

由于万安处吉州、虔州(今赣州)之间,为水陆交通要道,因此,历代特别是宋代,有无数文士骚客,达官要人途径万安,过十八滩,或传经讲学,或吟诗作词,或结朋交友。他们之中,有唐代的张九龄、张籍;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辛弃疾、胡铨、周必大、文天祥、杨万里、刘辰翁、朱熹、周敦颐、赵\;明代有戴复古、解晋、罗钦顺、罗洪先;清代有王士祯、袁枚等,这些人,大都在中国文学、哲学史上有一席之位。因为他们,十八滩文化才有了丰富的文化底蕴、高雅的品位和永恒的魅力。

十八滩文化的主干是十八滩诗词,载于旧《万安县志》的诗词就有几百首,其中大部分与十八滩文化有关。这些诗词,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咏物诗,以描述十八滩及万安的山水风光为主要内容,其代表作有张籍的《玉山馆》、杨万里的《过皂口》、王士祯的《十八滩三首》以及袁枚的《过万安县》等。在唐代著名诗人中,留诗万安的只有张籍,他的《玉山馆》写得情景交融:

长溪新雨色如泥, 野水阴云尽向西。

楚客天南行渐远, 山山果树鹧鸪啼。

在文学史上,杨万里以高产诗人著称,在万安留诗的名人中,杨万里留诗最多。他的《过皂口》写得优美自然:

赣石三百里, 春流十八滩。

路从青壁绝, 船到半江寒。

不是春光好, 谁供客子看。

犹频一尊绿, 并遣百忧宽。

在十八滩诗词中,对十八滩的险恶之状描述得最生动形象的,当数王士祯,他的《十八滩三首》中的第一首,是专门描述惶恐滩的:

系舟万安城, 已闻滩声恶。

连峰造天关, 疾雷殷地络。

篱槁师理楫, 直与惊湍薄。

万山立积铁, 其下临大壑。

沈沈蛟龙宫, 神物信所托。

排空纷怪石, 森林奋博攫。

潜虬动鳞甲, 巨刀扬镡锷。

地根在何处?坐觉坤轴弱。

怅然念神禹, 封泥此疏凿。

长年聚群力, 撒旋出寥廓。

三复垂堂言, 远游亦何乐!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和丰富的修辞方法,把惶恐滩的凶险描述得淋漓尽致。

另一类诗词,则以抒情为主,这类诗词数量不多,但质量上佳。这些诗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诗人把十八滩的风光与国家的兴亡、人民的安危联系起来,发思古幽情,抒爱国之豪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中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是这类诗词中的扛鼎之作,如两颗恒星光芒四射。

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大举南下,从湖北进军江西。隆裕太后(高宗的伯母)从南昌逃到万安造口,又从造口逃到虔州(今赣州)。淳熙三年(1176年),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途经造口,怀古叹今,写下这首词,作者怀爱国爱民之情,发出了“中间多少行人泪”、“可怜无数山”的悲愤之声,“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饮食文化的内涵范文第2篇

一、对现代军营饮食文化的本质认识

所谓“本质”是指一事物与其它事物的内部联系。因此,我们在探讨军营饮食文化的本质过程中,必须融入社会大背景,保持其时代性;必须立足于军队担负的历史使命,保持其科学性;必须耕作于民族饮食文化的沃土,保持其泛融性;必须多元化多层面吸收各种文化元素,保持其先进性。

(一)现代军营饮食文化必须融入“现代”背景

所谓“现代”,就是要求我们站在当今时代的“定位点”上,将现代军营饮食文化放在时代背景下进行客观的具有前瞻性或趋向性的研究,这样才更有助于全面认识和理解现代军营饮食文化的科学内涵与丰富内容,才更有利于我们深入探讨和揭示现代军营饮食文化的本质属性、特点和规律。

(二)现代军营饮食文化必须汲纳“军营”元素

现代军营饮食文化中的“军营”,是一个相对宽泛或广义的概念,研究主体的定位要以战斗力的标准检验和衡量一切物化对象,要与军营文化协调一致,与现行装备、服饰、福利等文化成果相统一,从而形成诸如营区饮食文化、演习饮食文化、战场饮食文化、单兵饮食文化等,以突出军营饮食文化的战斗性。

(三)现代军营饮食文化必须扩展“饮食”外延

现代军营饮食文化中的“饮食”概念,不能完全局限于“吃”和“喝”这两个基本的需求层面上,还应反映在人们观念、思想、消费理念、行为习惯等意识形态的内容,以及体现在供应标准、保障方式、烹饪技能、设施设备、膳食调剂制作等物质形态的内容。这样,研究和探讨现代军营饮食文化问题,就能找到一个牢固的根基。

(四)现代军营饮食文化必须体现广义“文化”概念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不是从狭义上去认识的文化,即单纯地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目前,在对众多文化现象的研究之中,大多选择了意识形态与物质形态相融合的文化现象作为研究视角,形成了比较客观、务实的研究方式方法,并创立了社会科学领域相对独立的文化分支体系,从而为研究和探讨现代军营饮食文化本质属性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现代军营饮食文化的本质可以定义为:军队在饮食建设实践中所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与物质文明成果的总和。其含义是:在当今时代的大背景下,从精神和物质层面,着力培养广大官兵科学、健康、文明的饮食消费心理、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探讨满足军事劳动者日益增长的饮食保障需求的基本规律,逐步实现给养标准调整机制化、饮食保障方式多样化、烹饪技术培训鉴定基地化、炊事设施设备制式化、膳食调剂制作标准化、伙食管理科学化的建设目标,为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提供有力的饮食保障。

二、现代军营饮食文化特征

现代军营饮食文化的渊源或根基是中国饮食文化,它在建设、发展与创新过程中,必须从内涵与外延、意识形态与物质形态等多个层面,研究把握现代军营饮食文化的特征。

1.科学性

科学性是建设现代军营饮食文化的核心。要在吃得饱、供得上的基础上,强调伙食调剂科学搭配、营养均衡,膳食制作标准统一、安全可靠,硬件建设布局合理、流程科学,伙食管理制度规范、管理有序,装备器材先进适用、精确高效,官兵普遍掌握基本营养知识,按膳食营养科学就餐,以满足官兵生活需求和部队战斗力生成的要求。

2.时代性

时代性是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客观要求。任何一个时期的军营饮食文化,都会有一些全新的元素充实进来,展现出不同阶段的历史痕迹。伴随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伙食保障组织形式、机械化保障程度、管理信息化水平、物资筹措方式等都呈现出新的特点。现代军营饮食文化建设,必须广泛吸收时展的新鲜元素,在文化的积累和传承中丰富自己,始终与时代合拍。

3.创新性

创新性体现出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我军饮食文化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奋斗史,标准结构的变化、伙食组织形式的改革、分餐制和自助餐的推广,以及不锈钢给养器材和炊事机械设备的配备,充分反映了给养战线的与时俱进和锐意创新。在中国特色军革步伐明显加快的背景下,只有坚持不懈地改革创新,才能满足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

饮食文化的内涵范文第3篇

关键词:饮食文化 文化营销 饮食产业

饮食文化是人们在食物生产与消费活动中所体现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它是人类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受社会物质生产与经济发展的影响极大。饮食文化与饮食产业的关系反映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现代商品经济活动相结合,在食品的生产、营销和消费领域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饮食文化与饮食产业的关系的重点是,在饮食消费日益商业化的条件下,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饮食文化的优良传统,借鉴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探索与揭示现代食品文化和食品消费服务文化,让饮食文化在商业中发挥精神旗帜作用、价值支撑和对未来发展的牵引作用,并成为发展商业的有效促进因素(李志刚,1997)。

饮食文化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

中国饮食文化是人类在饮食方面的创造行为及其成果,是关于饮食生产与消费的科学、技术、习俗和艺术等的文化综合体。饮食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饮食文化就是以食品为物质基础所反映出来的人类精神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种标志。因为饮食的重要性,饮食文化往往居于文化的核心地位。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其内容可以国家、地域、民族、宗教、食源、生产工艺、炊饮器皿、消费层次、文化品位等进行分类。从饮食文化的内部结构可分为:饮食物态文化、饮食制度文化、饮食行为文化、饮食心态文化等。广义的饮食文化是指人类在饮食生活中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狭义的饮食文化是指人类在饮食生活中创造的非物质文化,如饮食风俗、饮食思想、饮食行为、饮食技术等。

(二)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随着原料的几经变化、烹调技术的完善以及外部物质条件的影响,中国饮食文化在其历史发展中逐步地形成独有的特征(冯玉珠,2009)。

一是生存性。以“民以食为天”为例,可见对于饮食文化的生存性这一特征是没有疑义的。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世界上没有生命就没有一切,而所有的生命都需要营养。

二是传承性。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由于区位文化的长久迟滞及内循环机制下的代代相传,使得区域内的饮食文化保持着传承。诸如食物原料品种及其生产、加工,基本食品的烹制方法,饮食习惯与风俗等等。

三是地域性。由于食物原料分布地域性强,各地发展程度不一,在文化悠久和封闭程度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了许多风格不尽相同的饮食文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活动的基地。人类为了要生存下去,就不得不努力观察、利用和改造环境,以便进行有效的文化活动,从而直接获取人们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即形成因地域不同而千差万别的饮食文化。

四是民族性。饮食文化的民族性主要体现在传统的食物摄取、食物原料的烹制技法及食品的风味特色。饮食文化的民族性是由不同原因形成的,包括不同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礼仪、饮食禁忌等方面。

五是审美性。随着调味品的不断发现、人类烹饪经验和技术的日益成熟,人类对食物质地的好坏、味道的甘美、食物的色泽和形态等方面的认识在不断提高。在此基础上,人类便开始自觉地将自己的审美意识注入到饮食中去。

(三)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传统

在悠久历史过程中,中国饮食文化形成了许多民族传统。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方面:“以粮为主,主、副配餐”的膳食配置、“热、熟为主,兼用生、冷”的饮食方式、“以味为本,至味为上”的美食追求、“菜系繁多,流派纷呈”的菜肴风格、“以筷进餐,实用独特”的技能餐具、“进食有时,一日三餐”的饮食惯制、“先上酒菜,后用饭食”的就餐习俗、“客来敬茶,清饮热品”的茶事传统、“用膳循礼,讲究客套”的食仪传统(冯玉珠,2009)。

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传统赋予了中国餐饮特别诱人的魅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优良传统,并汲取世界各国、各民族饮食文化的有益营养,中国饮食文化一定会继续保持自己的鲜明特色和地位。

中国饮食文化与产业发展

中国饮食文化的兴起、传播与饮食行业的发展密不可分。饮食文化必须以饮食行业为载体,而饮食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也必然促进饮食行业的繁荣和发展。即饮食行业的发展促进了饮食文化的产生,饮食文化提升了饮食行业,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安晓,2006)。

(一)饮食文化在产业发展中得到弘扬和提升

饮食文化的发展是伴随着社会发展、产业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而逐步弘扬和提升并完善的。随着饮食产业的发展,品牌的文化含量的提升关键在于人。要加强对饮食文化人才的培养与建设,建立起具有饮食技术、饮食文化和饮食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的队伍。同时,加强饮食与科技、饮食与健康、饮食与旅游、饮食与经济、饮食与贸易等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二)促进并完善饮食文化和饮食产业的结合

饮食产业是饮食文化的载体,为饮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饮食文化的发展与提升,也促进饮食产业的发展。因此,要合理构建或调整饮食产业的政策、饮食产业的结构,推广饮食新项目、新方式,引导消费,促进饮食文化和饮食产业走向大众,走向生活,充分实现构建饮食产业、弘扬饮食文化、繁荣饮食经济的目的(李里特,2005)。

饮食文化与饮食产业的融合点与措施

发展饮食产业,应找到饮食文化与饮食产业经济的融合点,饮食文化是发展饮食产业经济必不可少的媒介,如对饮食文化的比较优势加以利用,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必将促进饮食产业的发展,可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

饮食文化的内涵范文第4篇

一、中华民族饮食文化情结

(一)饮食文化情结的定义。旅游饮食情结就是基于人们对异地饮食文化的认识及好奇,而产生的趋向他乡,品尝异地美味佳肴和欣赏异地饮食文化并借此满足或实现自己心境平衡的持续性愿望和情绪。

(二)旅游者饮食文化情结的具体表现

1.品尝异地风味饮食的欲望。中国人对待旅游饮食,不把它仅仅看作是果腹的手段,而重在品尝和欣赏,而且很多旅游者同时也是美食家,品尝异国他乡的美食是旅游中的一大享受。由于地理环境,物产气候等方面的差异,加上民族传统烹饪技艺的不同,产生了饮食上的地区差异性。正是这些饮食上的地区差异性,才产生了饮食方面的旅游吸引力。

2.了解异地特色烹饪技艺的欲望。旅游者在品尝和欣赏了美味佳肴的同时,为了增长自己的烹饪技艺,更好的介绍目的地的美味佳肴,他们常常对菜肴的制作流程很感兴趣,经常向服务员和烹调师询问一些菜肴的制作方法和工艺流程,得到满意的答复后,他们会感到特别愉悦。

3.感受异地奇特的就餐环境、进食方式的欲望。不同的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包括吃什么,如何吃,和在哪里吃等多个方面。对于旅游者,这也是旅游饮食情结之所在。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项高档次的审美活动,好奇心是人们求知的理解的基本的精神需要,这种需要会驱使人们去探索周围的一切,并具有强大的推动力量。

4.探求异地佳肴背景文化的欲望。旅游者在品尝美味佳肴的同时,如果能了解到渗透与于饮食中的人文历史典故,不但他高了旅游品位,而且让其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心理满足。

二、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特点

(一)地方风味各异。 由于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的差异,自古以来中华饮食就形成了许多各自不同的系。

(二)讲究美感,艺术性强。我国饮食讲究色泽美,香味美,滋味美,造型美,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形的协调一致,而且还非常重视饮食器具的美,色、香、味、形、器是我国饮食文化不可分割饿5个方面,美食和美器的统一是我国饮食文化的优良传统。

(三)饮食体现文化,文化融于饮食。中国人赋予饮食的强烈文化意义,单从平平淡淡的菜名就可略见一斑。例如,游龙戏珠,阳春白雪,金玉围翠,玉手摘桃,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充满了诗情画意,有时就是一种立体的诗配画,让人在进食的同时浮想联翩,精神愉悦。

三、开发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尽管目前饮食文化旅游的发展不很理想,但长远看,中国饮食文化旅游市场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大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充分利用旅游活动所占有的空间和时间,大力开展旅游活动,无疑会拉开一道别有情趣的风景线。

(一)注重产品文化内涵。文化是当今社会人们的一大追求,是旅游产品开发的灵魂,目前,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基本上以品尝佳肴为主,开发者往往忽视对中国几千年深厚的饮食文化传统的发扬,旅游者所看到的往往只是菜肴表面的色、香、味、形。因此,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应注重文化内涵,要特别注意把握产品的文化特色,在“文化”上做文章。

(二)突出当地特色。为迎合复杂多变的口味需要,各地纷纷引进外地菜肴,仿制其他地区的口味,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游客,增加经济收入。由于家家仿照,就难以把握原汁原味,从而使各大菜系纷纷串味,失去了原来的风味特色,失去了中国饮食文化独特的魅力。因此,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一定要立足于当地,保持本土化,突出地方特色。

饮食文化的内涵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包容性;天人合一;革新性;理性饮食

舌尖上的文化,顾名思义饮食文化也。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在个个方面,这根本原因是中西的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背景。在这样的两种的文化背景之下,中西方饮食文化,不仅是从观念、性质,还是其方式或者对象选择方面,存在的差异都是非常鲜明的。我国的饮食文化受到儒家思想“天人合一”的影响,形成了中餐以食达意、以意传情、追求感官及身心的愉悦。突出色、香、味,是中国传统烹饪艺术的精髓。饮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从“民以食为天”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可见一般,形成了“五谷为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饮食结构,追求味美的同时,也不忘记“养生”,中国的地域辽阔,俗语“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熟知每个中国的具体饮食文化,这是很难做到的,在饮食文化也在发展的今天,也是不可能做到的。我要做的仅仅是总体大局出发,谈谈中西饮食文化的背景,饮食方式,饮食对象,饮食观念,饮食传统。通过对比描述,才能更好的了解中西饮食文化的区别,更好的推动中西文化交流。

一、中西饮食文化背景的介绍

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国优秀民族文化宝库的一部分,与其他法国、土耳其烹饪组成了世界三大饮食烹饪体系。也是我们中华儿女骄傲和自豪的地方,中国饮食文化绚丽多彩的内涵文化,“精、美、情”是中国饮食文化内涵的概括。“精”从色、香、味讲究文化的表现形式。到选料、烹饪的个个过程不胜繁琐,但就是在其中表达出精品意识的文化内涵,孔子在两千年前,就曾经提出过“食不厌其精”饮食理论;“美”体现了饮食的审美情趣,美不仅要表现的食物的味道上,甚至在形式、颜色、器皿的样式、用餐的环境还有服务人员的装饰上无一不透这美的成分,时时刻刻感觉到美的刺激与享受,美作为中国饮食内涵之一,也是其魅力所在,这也是中国饮食能够征服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因吧;“情”中国文化历来都是以情为纽带,在中国,饮食文化不仅是社交活动,也是一门社交文化,以食达意,以意传情,中国人喜欢在餐桌上表达自己的感情,是沟通和交流感情的媒介。

西方是一种理性的饮食观念,注重“一人为本”在烹饪过程中讲究食物的实用性,营养优先,其实才是“色、香,味”西方饮食文化,是在西方传统文化基础上,经过现代工业文化的不断改进而形成的。任何文化都有其两面性,在其影响下,饮食文化中,也无时无刻不再表达着“休闲快捷、平等自由、卫生隐私”等文化内涵。但是你弊端也是可见一斑,其中的典型代表“美式快餐”,大量高蛋白高热量食品的摄入,导致了美国五分之三的美国人患有肥胖症,这也是现代西方饮食文化需要反思的,其优点也是不可否认的,这种饮食观念也被我国现在的多说都市青年所接受。不仅美国城市,随从可见的是快餐店,饮料、薯条、炸鸡都是西方食谱里最平常的食物,而且美国以麦当劳、肯德基为代表的快餐文化,正在席卷全球。这与美国快餐文化的坚实基础是分不开的。其中你能看到浪漫的一面。其中几乎每一个美国人,好像都有饮下午茶的习惯,这也许是在西方的快节奏生活中寻找片刻“平等自由”文化,在中餐中,席位的摆放、餐具的摆放、就餐的方式都收到传统文化的约定成俗的限制,而在西餐中,每个人都资助决定食物的种类、份量、分餐适量,大多场合都是AA制,自助餐中可以充分体现,大家自由平等坐在一起享受美食。“卫生隐私”文化,西方用餐习惯在长条桌子上,实行分餐制,各自点菜,各持一份,互不干涉,服务员把餐客点的食物迅速礼貌的端给每个客人。这样的就餐方式,首先是卫生,再者尊重了每个就餐者的爱好。而且减少铺张浪费,尽量把食物量化,这样是西餐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中西饮食文化中的饮食方式

如果简单的回答这个问题,那么筷子文化与刀叉文化的更加生动形象一些,中国人使用筷子的历史十分悠久。《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唏。”从文献可知,中国三千年前就已经发明了筷子,筷子的历史见证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也许外国人看见中国人用两根木棍就餐,肯定会诧异,当国人轻而易举的用筷子完成就餐的过程,他们也不得不佩服这种餐具的种种优越性,进而佩服中国人的智慧,筷子特别能体现国人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性,从筷子的取材及使用上,无一不体现着努力寻求一种平衡的和谐。罗兰·巴特对中国筷子有独特评价,他称筷子与刀叉相比,有一种“母性的温柔”。他说筷子“不切、不抓、不毁、不穿……是在移动一个婴儿时所表现出的那种谨慎的动作,它是一种力量,而非一种冲动……只是提取食物,转动食物,食物不再是要施以暴力的捕捉对象。”与刀叉相比,成双成对的筷子似乎还有一份“和为贵”的意蕴。筷子文化的包容性,对比刀叉文化的对立性,这两种文化没有优劣,筷子文化讲究继承,刀叉文化讲究革新。可见,就是从一个小小的饮食方式上也处处体现文化的差异。

三、饮食对象的差异

饮食对象上来看,不仅是吃什么,当然也包括谁来吃。我国“五谷为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当然是个约数,烹饪用料的选择。西方人认为菜肴是果腹的,新鲜营养的菜肴是首选。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烹调时,选料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可能在中国人看来都是极好的食材。地域条件的差异,在食材的选择上也能得到体现。西餐原料主要是动物类和海洋鱼类,辅以植物类;中餐原料主要是植物类和淡水鱼类辅以动物类,就蔬菜类而言,外国可用的食材约100种左右,而中国可用的食材至少600多种,从田间采集的野菜都能制作出美味的佳肴,在西方人眼里是不可想象的。就就餐的人来说,通常中国人请客吃饭采取的是一种“共享”的方式,大家共享一席,共享桌上的菜肴,往往一道菜刚上桌,在主人的殷勤招呼下,众人通力合作,共同“消灭”盘中之物,最后结账也是争相付钱。一切行为都强调突出的是一个“合”字。在西方“自由民主”契约思想的影响,西方人请客吃饭的习惯是每人一份,且主客双方各自点自己的饭菜,不必考虑他人的口味和喜好,用餐时也只吃自己的盘中餐,付钱也往往AA制,各人自付各人账。这是中西饮食文化中最明显的差异表现,也是中方文化中的社会心理、价值观、民族习俗方面的差异在饮食上的表现。

四、中西方饮食观念的差异

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力求口味清淡和膳食的均衡,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西方人在摄取食物时基本上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理解饮食的,饮食只是一种手段,而享受在饮食中并不占重要位置,故而不会过分地追求口味。然而,中国人却是一种感性饮食观念。中国人很重视“吃”,“民以食为天”。人们把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还用它维持健康,即“药补不如食补”;同时人们对美味展开了孜孜不倦的追求。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词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词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词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西方的理性饮食观与中国人的感性饮食观念也是冲突的,从中我们也要看到可以借鉴的地方,西方的饮食料理总是那几个味道,不免让人感觉乏味,可以借鉴中华料理的制作工艺,使西方料理不仅保证营养健康,而且达到色香味美。中国的饮食在追求“味之极至”同时,也要注意营养搭配,提倡健康饮食。

五、中西方饮食传统的差异

饮食传统的差异在饮食文化中是最明显的,五千年的华夏文化根植这片伟大的土地上,滋养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五千年的文明史,同时也造就了丰富多样、绚丽多彩的饮食文化,就拿中国的传统节日来说吧。春节吃饺子,元宵节吃汤圆,清明节(寒食节)吃简单蔬菜,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重阳节喝酒,腊八节喝腊八粥。上面的每个节日不都反映人们祭奠祖先,期盼美好未来的心理,从中反映出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五千年的历史同样浓缩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西方大国,拿美国为例,独立了200多年,主要信仰基督教,传统节日较少,圣诞节、感恩节等,在20世纪中,西方文明快速发展,中国却饱受战争贫困之苦,可是到21世纪的出去,西方国家饱受经济危机之苦,却惊奇的发现,中国已经位于世界强国之林,经济成就世界瞩目,在面对自然危机时,中国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而西方国家强调;通过先进技术战胜自然危机。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天人合一;的理念在饮食文化中无处不在。西方文化的革新性,西方的批判的哲学思想,理性饮食,强调平等、自由、健康、营养、卫生,这些理念在西方饮食文化中也是随处可见的。

在上面的一些对比研究中,可以得出,中西饮食文化没有优劣高低之分,不过是从不同的角度,阐释是饮食文化的精髓,一道普普通通的菜肴,也能品味出厚重的历史文化,这就是饮食的魅力所在。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不同背景的饮食文化,相互包容、相互借鉴,品味出万千饮食文化的“味道”。

参考文献

[1] 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何宏.中外饮食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