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服装设计的本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虽然目前各种层次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在全国各地都不断的建立起来,服装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也在逐渐走上相关的工作岗位,促进了我国的服装设计行业的发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毕业生的社会信息不断反馈回来,显示我国的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方面的出现了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比如服装设计专业教育只重视艺术而忽视了技术,只重视纸面效果却忽略了服装设计的内涵本质等。目前存在很多院校在服装设计专业成立初期的教学是聘请一些绘画艺术的美术专业老师来担任服装设计教学这一责任的,这种情况下,学生所接受的教学重点就放在了美术基本功和服装画的技术上,而服装设计的的本质和其中艺术与技术的内在联系却未被更多地关注到,导致学生只学到了画,在裁剪技术方面却没有学习到更多的内容,就更不要说实际操作了,这样很难使服装设计的创意得到完美的体现。进人二十一世纪以后,服装设计的教学上有了较大改观,服装的制图、剪裁、技术和缝制等方面的教学内容逐步增加,教学过程中更加强调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偏重于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但是,对服装设计技术的重视并不等于抓住了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的本质,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重视如何让服装设计中的艺术与技术融合在一起。当前的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服装的款式造型与结构设计不能充分结合的现象还比较严重,服装的结构设计课程教学的重点更多地放在普通服装上,而服装的款式造型设计和相应的结构设计分析方面的教学内容还比较欠缺。
2.服装设计教学中问题的对策
2.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服装设计观念
服装不仅仅是一种商品,它也是一种艺术,其中不仅仅包含着一定的文化素养,还表现了相当的审美水平和文明水平。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时尚元素的敏锐感受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时尚设计意识和设计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对服装内涵的理解,在学习服装结构和工艺技术方面多下功夫,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表现服装的美感,充分体现服装的功能和意义,能够用得体的穿着效果来反映穿着者的审美水平,进而使学生树立起科学合理的设计观念。
2.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服装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应该教会学生什么为美,什么为不美。只有懂得欣赏美,才能创造出美。教师应该从艺术、时尚和审美三个不同的角度人手,增强学生的对美认知能力。服装设计是一门涉及到多方面的艺术,它包括视觉方面、造型结构方面等,在表现服装的设计意义的时候,还应强调服装中的视觉效果,使设计出的服装具有较强的艺术倾向和美感。学生应该学会解读服装画中点、线、面、体的视觉语言,了解服装中各种色彩结合的艺术效果以及各种色彩的象征意义和表达效果。使学生在服装设计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色彩的功能,设计出色彩效应比较艺术的服装。此外,在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要多观察、细观察的好习惯,让学生了解大自然,去大自然中写生,丰富自己的内涵,提高对美的认知。
2.3服装的造型与结构结合进行教学
服装的造型与结构的变化统一,在服装的设计中是最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是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中的主要部分。服装的结构表现在于缝制的过程,缝制是把服装设计从立体表现到平面,再把服装从平面表现到立体的一个重要过程。当学生只会设计服装的纸面效果,而不能将这种纸面的结构关系变现为或者转化为立体的服装时,设计只能算是纸上谈兵,不能算作学会设计。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能够掌握一定程度的缝制工艺,特别是对服装结构的设计、分析要有很高的水平。此外,教师对于服装设计教学内容的安排,不能只停留在画纸面效果图作业上,而应该把服装造型和结构结合起来传授给学生。总之,服装设计课的教学必须是一种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一体化模式,这样学生才可能真正掌握服装设计的精髓。
3结语
1计算机辅助服装设计教学的意义
计算机技术引入服装设计教学中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它从本质上颠覆了过去传统的图纸教学,以三维的、动画的形式展现服装设计的各个元素。具体来说,其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1.1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降低学习压力
计算机辅助服装设计教学首先一点便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节省大量的时间,还能避免一些人为失误造成的影响。比如在课堂上如果学生用手绘的形式绘制衣服服装设计图,那么几乎会占据课堂大部分时间,有了计算机技术,学生利用Photoshop绘制服装更加的高效方便,可以在电脑上快速的绘制出色调和背景颜色,即时出现了错误也能及时的更正。相比于手绘服装图,计算机技术绘制设计图减轻了学生学习的压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2保证资源的存储和共享
计算机能够实现大容量的存储和快速查询,因此,对于服装设计教学来说,能够将大量的教学资料和图片存储在计算机内,也可以将学生完成的作业存储在电脑中,节省了因手绘图纸占用的空间。计算机可以通过建立同一局域下共享计算机功能实现教学资源和设计作品之间的共享和交流,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资源的下载和上传。
1.3教学形式的改变与进步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教学形式的一种改变,是对传统教学形式和教学理念的冲击。笔者认为计算机辅助服装设计教学能够打破教师传统的教学思维,寻求一种符合教学实际的育人理念。计算机辅助服装设计教学同时也紧密结合了社会实践。因为现在企业都试图去利用计算机技术来辅助服装的设计和生产,高校服装设计教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紧密衔接了社会实际状况,培养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2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角色探索
计算机技术作为教学领域的新生事物必然会打破传统的教学格局,注入新的教学元素。因此,如何定位好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角色是运用计算机教学的首要任务。计算机技术在高校服装设计教学中的辅助作用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工具价值
计算机技术在高校服装设计中的工具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服装设计的课件教学;二是,教师和学生可以运用诸如Photoshop,CAD,CoreIDROW等软件进行服装草图的设计、绘制。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多媒体教学的工具价值。多媒体技术将声、光、影等元素有机结合有利于增进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关注度。尤其是对于服装设计教学这门课程来说,需要对服装的造型样式、色调搭配进行全面的解剖,利用多媒体教学更能直观的呈现出这些教学元素。同时,还可以通过投影仪展现学生优秀的作品设计,实现资源间的共享和交流。计算机软件的工具价值。教师和学生通过对Photoshop这样的软件进行学习和运用,能够快速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软件操作的技能。如运用Photoshop软件,学生可以制作服装效果图,提高自己色调搭配的能力,对局部的色彩进行调整。这种软件的运用增强服装效果的真实性和可视性,同时也增进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资源流动的工具价值。计算机技术能够实现资源的流动,这种流向可以是单向的,也可以是双向的,甚至是网络状的流向。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下载到域外资源,也可以将线下资源变为线上资源。可以实现一对一的评审交流,也可以通过一对多的作品评审,还可以通过网络状的作品评审交流。
2.2计算机在教学中的纽带作用
有人说21世纪是计算机时代,谁掌握了计算机技术谁就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我国官方和社会都很重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运用。笔者认为计算机技术在高校服装设计中的运用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纽带,是连接高校教学和社会实践得到纽带。
2.3计算机教学中的局限性
谈到局限性并非否定其价值性,认清局限性正是认清事物本质的一个重要过程。计算机辅助服装设计教学有其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工具价值意义充分下的感性价值缺失。换句话说,计算机教学未能将教学的人文价值很好的展现出来。高校服装设计的教学不是简单的技术、造型的教学,而应该是艺术与工艺相结合的教学。服装设计教学是美术与工艺的结合,必然要求塑造学生美学欣赏的能力,而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更多的是突出其理性价值和工具价值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学生美学艺术理念的引导,培养学生美与技术结合的能力。
结束语
计算机辅助设计在高校服装设计中的角色主要表现在其工具价值,这种工具价值是任何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也是高校服装设计教学所不可或缺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对教学的形式、教学的效率都作出了巨大的改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应注意计算机辅助教学存在的局限性,在教学中不能忽视对学生艺术能力的培养。
引用:
关键词:服装设计 现状 设计观念 改革
服装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它涉及的学科领域非常广泛,从学科性质上讲,它至少涉及艺术与工程、文学与历史、经济与管理,服装研究领域的内涵和外延至今也没有完全明确起来。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其综合性和多学科交叉性的特征也越来越明显。所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仅仅运用传
一、服装设计现状
探索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服装专业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一环,它不但决定着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而且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规格。综观目前服装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具有创新意识、融技术与艺术为一体,能为企业不断注入新的产品的设计类人才;二是把设计转化为产品的技术人才。然而学生的实际能力往往与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需求有较大的差距,不能适应服装行业对服装人才的要求。我们要从服装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着手,力图通过对服装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缩短学生和企业对人才培养规格需求的差距,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世界范围的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对我国的全面渗入,服装设计这一新兴的文化形式很快受到国人的瞩目和青睐。各类层次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纷纷建立起来,服装专业毕业生也陆续走上了工作岗位。这无疑是为我国服装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可贵的基础。然而,随着毕业生社会信息反馈,服装专业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开始显露出来。
这表现在:专业教育重艺术,轻技术,重纸面效果,忽视服装的内涵本质等。由于许多院校初期的服装教学是由搞绘画艺术的美术教师或搞染织的工艺美术教师担任,学生所接受的训练多是美术基本功和服装画的描绘技法,而服装设计所涵盖的艺术与技术的内在联系没被更多地意识到。造成了学生只会画,不会裁,也不会做(特别是对有变化的结构),无法使设计意图得到完整体现。进入九十年代,服装教学经过前一阶段的发展与反思,教学上有了较大改进,服装的制图、剪裁、工艺缝制的比重加大,对学生强调动手能力,学生的专业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不过,对服装工艺技术的重视并不等于就是抓住了专业教学的本质,对于怎样能使服装设计中艺术与技术相互交融,仍然还是教学中所要探讨的一个主要问题。目前设计教学上,款式造型与结构设计相分离现象还较普遍。结构制图课教学仍然较多地注重在常规服装上,对于款式造型设计及所对应的结构变化分析缺少必要的教学环节。要确实做到艺术与技术的有机结合,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改进。
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观念.
设计艺术与绘画艺术不同,设计艺术不仅具有绘画艺术形式的美学原理法则,更主要的它是以不同于绘画艺术的思维理念传达视觉形式并体现自身的实用价值。本世纪二十年代,德国现代建筑设计学校提出“艺术与工业技术相结合”,首创包豪斯体系,翻开现代设计领域新的一页。由此,西方国家的设计艺术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在我国,设计艺术远比绘画艺术引进的晚,国内的设计艺术教育多年来一直受绘画艺术教育所左右,致使各类设计观念局限在绘画艺术的思维定式中。因而,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如何处理好艺术与技术的关系,确立对服装设计本质的认识,将主导着教学的发展方向和思路。
三、转变教学理念,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1.就知识的能力而言,在教学方式上要把重点教给学生一定知识转变为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方式。前者主要是在教师的作用下,学生消极被动地进行学习,学生一般没有自己选择的余地,常常依赖老师从事学习活动。既没有高涨的参与热情,也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有意无意地把学生看成一个知识的容器,不能使学生成为灵活地创造性地从事具体工作的人,这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后者则是学生在教师的激发诱导下,自己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2.就思维能力而言,要把给予学生问题、给予学生思路、给予学生结论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得出结论的教学方式。这两种教学方式有着本质的差别。前者,学生的思维活动基本上始于他人式假思维,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没有时间、没有机会、没有能力去思考。而后者,学生的思维是自我探索的真思维。真正的思维应是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一个真正的思考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符合素质教育的目的。
3.就实践能力而言,服装设计专业的实践由学生单纯的完成教师课堂布置的作业转变为创设广阔的健康向上的学校大舞台和社会大舞台,引导学生自我投入,自我选择,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进而学到更多的知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四、服装款式造型与结构的一体化教学。
目前服装教学的设置偏于“重艺术”,注重工艺性而轻视工程技术性的现象,注重工艺性而轻视工程技术性,服装教学必须对现有的课程进行改革。在课程内容改革上,必须做到“两个充实”。在课程形式的改革上,要做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传统教学与现代技术相结合,项目形式的课程设计与企业相结合,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引导市场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服装专业人才。
[关键词]后工业时代;机械抽象美;服装设计
[DOI]10.13939/ki.zgsc.2015.45.151
1 项目研究背景
1.1 灵感来源
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的精巧机械曾是那个时代的福音,它让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彻底解放了人类的双手。而那时候笨重的机械、暴露的齿轮发展至今,也逐渐变得更加精巧,被人们套上了漂亮的外壳。以至于许多人都没有意识到,我们如今早已被一个周围充斥着机械的后工业时代所包围。那漂亮外壳,致使我们早已忘却产品的本质与核心――机械。
在当今信息时代提及“工业化”似乎普遍被认为是过去、落后与笨重的代名词,但这确实是一种误解。机械中相互啮合的齿轮运转带动起整部机器的运行,象征着后工业时代稳定、合作、严谨、孜孜不倦的精神。如若将工业化机械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将其所包含的元素注入到服装设计中,利用其所独有的精密厚重感、冷金属感等,造成对观者视觉上的冲击,是在日趋精巧的设计大流中独辟蹊径。只有深入挖掘,才能将存在于精致外壳之下的工业产品的本质重新展现在世人眼中,给予以往被认为笨重的机械一种全新的阐释,展示独属于后工业时代的机械之美。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截至目前,机械元素在服装设计当中的运用甚少。这就使得研究如何合理将机械元素加入服装设计当中并使之为大众所接受,具有重大意义。机械元素所独有的冰冷、厚重、简洁、精密等特点与现今的未来主义及极简主义在许多方面不谋而合。在极简主义盛行的当下,我们既需要创新,又必须契合大众的需求。此时,机械元素无疑是最合乎时代要求的选择。在这片空白领域,急需有人引领先潮去开发研究。
经查阅大量文献资料,20世纪70年代,曾有设计师Aldo Cipullo 在卡地亚纽约工作室为情侣们设计的一款互相表达爱意与忠贞的“LOVE戒指”,大胆采用了独特的“螺丝”设计――必须由情侣通过相互协作采用特殊设计的螺丝刀才能打开。另外,百泰公司曾在2007 年情人节推出 “爱的齿轮”系列情侣首饰,用独特的“齿轮”元素全新诠释别样的爱情真谛:爱情是一种包容,需要和谐默契,才能推动爱的齿轮,走向永恒。除此之外,国内鲜有设计师将机械元素作为基本的设计元素运用于首饰产品设计中,而对于这种运用,在服装产业则仍是一片空白。
至今尚未有人尝试在服装设计中运用机械元素的主题,该领域的研究现在仍然一片空白,因此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同时,虽然机械元素在服装设计领域的运用目前没有可参考文献,但其在建筑设计、公共艺术等领域已具有较为成熟的发展。因此,可从这些相关领域入手,着手了解、借鉴机械元素的运用方式,将其运用到服装设计中,独辟蹊径,开创一种冷抽象的美感。
1.3 研究意义
1.3.1 服装设计方面
机械艺术代表着后工业时代文化的发展,象征着人类发展历史中工业时代工业化推动世界进步的精神。经过提炼之后的机械造型元素作为一种极度抽象的符号,其规则、简约和抽象的特征,符合现在极简主义设计大流的趋势,在其背后也隐藏着更加深刻的内涵。极简主义是在早期的结构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艺术门类。意思就是“少即是多”,少绝不是空白而是精简,多也绝不是拥挤而是完美和开放性的空间,而是体现简约和整洁的表现形式。极简主义强调理性、冷峻、简约与精致的艺术风格,成为现代服装设计中具有代表性的格调,极简主义风格的服装设计以简洁明快的表现形式来满足人们对现代社会那种感性的、本能的和理性的需求,表达出轻快、纯净与自然的心灵空间,使服装映射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现代服装风格重要的表现形式。
通过立体剪裁、平面剪裁、面料再造、软件绘图等方法尝试突破传统的服装廓形,在服装肩、腰、臀等部分部位适当加入夸张的机械元素造型,进行局部夸张的造型设计,从而体现多与少的概念。而部分面料图案将通过自主图案设计并用数码印刷的方式来实现,完成面料图案上的创新。尝试通过对金属色、黑白对比色的运用,来展现独属于机械的冰冷之美。
1.3.2 精神文化寓意方面
在建筑领域的工业元素及机械化设计艺术,已形象地展现了社会工业化发展的本质,反映了城市新的时代精神。若将“机械化”艺术表现形式应用到服装设计当中,既能展现一种新颖独特的审美,也能够传递出独属于服饰的设计语言,表达人类在后工业化时代坚韧持久的进取精神。
在工业机械造型设计中,齿轮、链条等元素十分常见。齿轮象征着一种契合,人与自然和社会都在共同探索一个和谐的契合度,它们必须都在一个步调上才能无阻力地发展。引入独特的齿轮元素,传递出一种生生不息的精神理念,全新阐释了契合的含义:世界上无论是人还是物,都如齿轮般啮合转动,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而链条则蕴意连接。人具有社会性。一个人无论多么天才多么孤傲,都不可能离开社会独自生存。当今社会唯有合作才是王道,在此链条象征着与人保持联系、合作。
此外,机械元素这种设计语言也引发了人们对后工业时代的思考。人类的每一次进步以及社会的每一次飞跃,都是因生产力的革命而引发。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业机械的进步,人们在享受这工业化带给我们的全新生活时,却渐渐忽视了那些在工业化进程中支撑起工业化发展的核心骨架――机械。以此为切入点,利用被人们忽视的工业机械元素,加以提炼设计,运用到服饰造型上,立体直观地展示在大众面前,提醒人们,因为有了那些深藏在暗处的骨架,才有了历史上人类飞速发展的进程。通过本次创新设计,我们希望让人们意识到机械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并把原始的工业元素传承创新,尤其加强自主创新精神。
从广泛意义上来说,服装也是一种工业产品。工业设计是服装设计的基础,法国著名服装品牌Christian Dior的前任首席设计师John Galliano在成为时装设计师之前,就在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学习绘画和建筑艺术,由此可见,服装与工业的结合正是一种本质的回归。
2 项目研究内容
2.1 项目研究创新点
如何将机械元素巧妙运用到服装设计中是我们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从服装设计的三要素:色彩、造型、面料方面考虑,我们选择将图案设计、廓型设计和面料设计进行综合考虑,形成我们的最终创新点。
2.1.1 自主图案设计
(1)小图案设计
在机械运用无所不在的环境中,在具有代表性的日趋精细的机械化物件中找到最具有代表意义的齿轮、链条、电路,并将其抽象简化为线条和圆点,在图案设计中做减法,却保留了最直观重要的信息。
齿轮象征着一种契合,人与自然和社会都在共同探索一个和谐的契合度,它们必须都在一个步调上才能无阻力地发展。引入转动的机械齿轮,将其简单的轮廓图案直接融入到服装中,例如裙摆、袖子等地方,通过夸张、同型异想等设计手法,做出抽象的服装齿轮,传递出一种生生不息的精神理念。除此之外,我们还可利用废弃的机械齿轮通过面料再造直接作为饰品的辅料,例如项链、手链、皮包、腰带等,增加了服装的机械感和设计感,在材料上也有所创新。
链条不同的造型可以直观地表达人们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色彩。本小组成员将尝试运用缠绕、包裹、披挂等手法,适当在服装的腰部、胸部、肩部等部位加入链条的设计,与服装不同的材料形成交错对比,在视觉感官上给人强烈的冲击。
电路体现一种秩序、合作的后工业时念。我们将以繁杂高级的电路图为原型,通过自主设计图案,再与网络中联系DIY印染的方式直接呈现在面料上,使之在整体设计中与局部夸张的机械元素廓形相呼应。
(2)大图案设计
大图案设计使用小组成员的头像,以人为主题进行创新。 大脑是人思维活跃的场所,也是推动社会一直前进,各方面快速发展,孕育变革创新的场所,机械元素的运用在服装设计这块几乎是空白,所以借鉴了机械元素在建筑上的应用作为载体并将机械化金属建筑与小组成员的头像做创新设计,表达思维的重要性,既体现了小组成员在创新课题上运用活跃思维解决思考后工业时代机械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也表达希望通过这次的设计提醒大家后工业时代机械的外表虽日渐精细不易察觉,但是机械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的思考,人类发展离不开机械改革创新,我们不应忽视后工业时代的机械发展 。
2.1.2 服装廓形创新
在仔细研究机械元素的风格之后,小组成员一致认为未来主义和极简主义风格与本项目主题切合,而此两者正是现在服装设计的大趋势。设计中我们将贯彻未来主义与极简主义的理念,运用平面剪裁、立体剪裁等手法打造简洁的廓形基调,同时在如肩、腰、臀等部位适当加入夸张的机械元素造型,突破传统的服饰廓形,打造出机械元素所独有的风格。以造型的体量感和材质的厚重感来体现机械强大的能量和坚强的意志,以未来空间的视错手法,注重以交错、重叠等形式体现出空间感以及服装的机械化和元件化。
我们这次设计的系列服装多采用抽象化的机械元素三角作为服装主体装饰,立体感十足的三角加上挺括的面料,搭配出了一种超精密的未来风,给观者带来视觉上的冲击。而在三角元素的工艺制作方面,我们遇到了一些挑战,也尝试了各种方法,如三角形拼接、单个立体三棱锥缝合、服装面料视错等,但都无法突破服装轮廓带来的凹凸感,经过仔细推敲研究,最后采用了日本大师中道友子的立体剪裁技法,运用分割线,充分贴合人体,根据分割走向将三角联合在一起,完整诠释了人体工程学的意义
2.1.3 面料创新
众所周知,服装的三大要素就是色彩、造型款式和面料,而给人第一印象的恰恰是服装的色彩。所以绚丽和谐的色彩能够引起欣赏者的共鸣,也最能够给欣赏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人们印象中,现实的机械总是以暗淡且呆板的金属色呈现在人们面前。然而,因为金属色是一种视觉感较重的颜色,给人一种冰冷高贵的感觉,适当的运用可以凸显现代气息。浅调的金属色,是一种比较含蓄时髦的表达手法,前卫又晦暗,在尽显未来感的同时弥漫着历史气息,颇有蒙特里安笔下的那种“冷抽象”的美。因此,在设计中我们尝试使用金属色作为主调,利用色彩的厚薄感、明暗感、强弱感,通过统一法、呼应法、衔接法、点缀法、缓冲法、分割法和衬托对比法等组合方法,凸显未来感及机械金属感。
2.1.4 传递人文的精神理念
现代艺术之父杜尚曾说过,“艺术是用来服务于思想的,而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服务于视觉”。 将主题升华到理念的传递,不仅提升了服装设计的功能,而且使得服装设计并不完全是为了美而存在,更是为了理念和反思而存在,这使服装设计也提升到一种精神层面的艺术。
服装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也应具有思维与灵魂,而不是仅仅流于表面的光鲜。小组成员在这一点上产生了共鸣,认为可以借助服装来传递我们的理念,因此我们采取了将机械元素与服装相结合这一方式,通过一系列具体物象转换为抽象艺术,通过点、线、面、色彩、形体构图来传递各种情绪,激发人们的想象,赋予服装以灵魂,让艺术服务于思想。
3 项目研究重点
(1)用适当的手法协调机械与服饰,在既体现出机械元素所带来的未来感、机械感的同时,也保持服装的美感;
(2)在服装制作中,利用各种服装制作手法诸如印染、面料图案设计、面料再造、立体裁剪等表达出预想的效果;
(3)运用独特的服装语言表达机械元素所蕴藏的内涵,传递出推动工业社会进步的那种精神――合作、坚韧、缜密、稳重;
(4)在鲜有人研究的领域打开缺口,并能将这种元素推广且为人们所接受,既能彰显视觉的美感又能服务于思想的情怀,同时明确地体现出机械元素的特征。
4 结 论
原始不可复制,过去也不能重来,我们唯一可以粘贴的就是先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掌握本质的精髓,才可以优秀地进化。现代冷硬的外壳已经将世界武装得面目全非,夺目却生硬,绚烂但空洞,我们需要摒弃僵硬的思想,而艺术服务于思想,具有思维与灵魂的冷抽象元素给予服装别样的本质回归,同时抽象的机械元素也激发了人们对后工业时代精神的思考,生生不息,传承永续。
参考文献:
[1]王天星.浅谈首饰中机械元素的运用[J].华章,2011(33):88.
[2]吴丹翎.异性化思维在个性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天津纺织科技,2013(4):38-39.
[3]周峰.历史前进中的“扬弃”――论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服装设计的影响[J].名作欣赏―艺术广角,170-172.
[4]平.工业元素+时尚表达[J].视觉 VISION 城市画刊,2012(5):136-165.
[5]公阿宁.浅谈服装设计中的创意与表现[J].美术教育研究,2011(4):106-107.
[6]王琴.“工业化”公共艺术――塑造城市文化与个性[J].商业文化,2009(9):255-256.
[7]刘安.以“未来主义”探寻设计新思路[J].中国纺织,2009(11):136-137.
[8]黄天蓝.科技服装――未来加极简的衍生[J].美与时代(上半月),2008(1):82-86.
[9]吴琼.解析未来主义服装设计特征[J].大舞台,2013(6):110-111.
[10]孙宁,徐青青.色彩的生理、心理效果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1(5):44.
[关键词] 设计素描 服装设计专业 绘画基础 创新 变革
随着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适应设计艺术学科需要的“设计素描”应运而生,为设计艺术学科的造型基础训练带来了勃勃生机,成为设计艺术学科重要的造型基础课程。服装设计是美化装饰人体,表现人的个性与气质的一种手段。服装绘画是表达设计者思想的绘画,而素描功底的高低直接影响绘画质量,试想,一个连人体结构都不熟悉、不会画的人,设计出的衣服能“穿”吗?故素描教学在服装设计中显得十分重要。
那么,怎样结合服装设计学科特点,构建素描教学的训练模式,培养基础扎实、创造能力强的设计人才,就成为服装设计学科教学普遍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一、我国素描素质教育现状
服装设计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作为服装设计专业的基础课之一的素描课程,究竟应该如何围绕本专业的特点进行素描课程教学,直至目前各院校似乎都感到较模糊的,有的是完全沿袭了俄罗斯的素描教学法,这套教学体系严格地按照内容繁简依次逐步进行训练。这种专业技能训练,针对性较差,除了个别悟性好的学生,能将素描灵活应用于服装设计绘画,大多数学生都出现了问题。有的从另一极端完全把此课程砍掉。
针对目前服装设计专业中素描教学的现状,认为有必要进行多方面探讨,更有必要对现代服装专业设计中的素描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二、服装设计专业中素描教学的实践与创新
服装专业的教师,既是教师又是设计师;要具有一定的服装设计体验或经验;在教学中;能对学生的创意提出中肯建议。服装设计教学需要这样的一批教师勇敢承担起素描素质教育变革的责任。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根据实践体会,结合相关资料,粗浅地认为素描素质教育应从以下几个阶段针对性地进行。
第一阶段,我们可以将形态各异、材质不同的器皿任意摆放在同一平面上,要求在静物对话中可以引导学生们想像它们因彼此的不同而发生了一系列的关系。学生们会自然而然地分析静物各自的特点,创造性地将这些物品有机的组合在一起,要求画面构图要有变化、有新意、多样统一、均衡和谐、透视正确,以线的虚实变化表现出形体的内外部重构关系以及重叠关系。这种训练提高了学生绘画的主观能动性。表达了不同质感物体的个性,还为整个画面增添了活力。
第二阶段,与服装设计最紧密相连的是人物素描。传统教育多是模特一动不动的,老师在一旁强调素描的透视关系,画出的作品也是一动不动的表情。而服装是多变的,哪怕是同一套服装不同的人穿着都会有不同的风格。所以,为启发想像力,可鼓励学生观看各类型的动态表演,要求学生边看边速写,记录感受最深的表情或动作,培养学生立刻捕捉动态的能力,在设计服装时,才能立体考虑问题。服装在不同场合,不同心情下穿着,能衬托出人物的不同气质。
第三阶段,创新是一种源于对感知把握到原形潜在变异的洞悉,通过素描过程的造型演变,创造出具有深层意义的新的形象。为了充分地达到对自然世界多元的、多层次的本质认识,广泛地发掘和获得富于创意的设计思路,我们还可以通过物象各种性质的观察、分析、联想引发出不同性质的创意设计表现。例如:从自然物体的结构的各种性质中引出线条意象的变化;从形体是有机的同时又是可分的性质中引出有机构成的变化;从物质的肌理特征中引出纹理组织的变化。
这几个阶段的任务是将学生创意思维打开,从静物、人物、风景素描上训练观察的方法,注重服装和人物结合后的形象感受。特别强调思维的推理性、逻辑性和有序性。这种符合设计需要的思维方式及造型思路,不仅能够使素描造型严谨、规范,而且还能大大拓宽其造型的表现力。
三、服装效果图中不同形式素描的运用
素描画法的服装画,首先要研究人体的构造,明白人体内在结构关系与外观形式的整体感,从而对服装画进行认识与创造,体现了科学与美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而画法基本上是以线画面为手段,以表现形体、结构、,明暗、空间、质感为目的的一种画法。
写实素描可以把服装绘画的十分真实,突出了一种写实的效果,真实再现人物或服装的良好视觉效果,并将一般视觉难以观察和发现的形象,以写实的方式集中强调地表现出来,在于皮肤或服装的质感、肌理等作细致的刻画,更加突出服装的功能和实用。
装饰素描是以素描的表现形式对被装饰物着重于形式美感方面的思考和加工处理。例如在时装画中对服装进行概括、取舍、归纳、组合来表现浓厚的设计意识、创新理念和形式美感。把服装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及多点透视法对服装或人体进行重叠、穿插、透叠以及运用平展法表现服装的艺术手法,使画面特征更加突出,创造出具有形式美感的视觉图像。
表现素描是表现主义绘画的延伸,以突出、集中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例如在服装画绘画中常表现为扭曲和夸张、色彩的强烈和主观,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在服装画运用这种画法可以通过对服装的典型选择、集中与概括,使表现的效果图引起人们的情绪共鸣,使服装更加生动和可用性。
服装效果图是一种适应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然后才是满足精神的需要,表现的内容主要是以实用为目的的可视形象。中国有非常悠久与优美的文化资产,足以为作为创造自我的设计风格丰沛素材,属于中华特色的美将会是中国设计与竞争力最大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张丽华:素描要素[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
[2]张飚雪:论服装设计教学之素描教学的变革[J].装饰,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