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云计算的理解与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云计算;云服务;互联网;网络;租用模式;软件技术
1、云计算的背景来源
从步入个人计算机时代开始,随着计算机越来越多,用户期望计算机之间能够相互通信,实现互联互通,由此,实现计算机互联互通的互联网概念出现。技术人员按照互联网的概念设计出目前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允许不同硬件平台、不同软件平台的计算机上所运行的程序能够相互之间交换数据。在计算机上实现互联互通以后,计算机网络上存有的信息和文档越来越多。目前全世界的计算机用户都可以依赖万维网的技术非常方便地进行浏览网页、交换文件等,万维网形成后,万维网上的信息越来越多,形成了一个信息爆炸的信息时代,使得用户在获取有用信息的时候存在极大的障碍,如同大海捞针。由此产生了在互联网或万维网上直接面向用户需要提供服务的需求,从而形成了云计算的概念。云计算的目标是在互联网和万维网的基础上,按照用户的需要和业务规模的要求,直接为用户提供所需要的服务。用户无需自己建设、部署和管理这些设施、系统和服务。用户只需要参照租用模式,按照使用量来支付使用这些云服务的费用。
2、云计算的定义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概念是由Google提出的,这是一个美丽的网络应用模式。狭义云计算是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资源;广义云计算是指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云是网络、互联网的一种比喻说法。过去在图中往往用云来表示电信网,后来也用来表示互联网和底层基础设施的抽象,因此,云计算甚至可以让你体验每秒10万亿次的运算能力,这么强大的计算能力可以模拟核爆炸、预测气候变化,甚至市场发展趋势等。并且用户可通过电脑、笔记本、手机等方式接入数据中心,按自己的需求进行运算。
2.1从不同角度认识云计算
当然我们还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理解云计算,即技术提供商、技术开发人员和用户三个方面。
2.1.1从技术提供商的角度认识云计算
技术提供商对云计算理解为:通过调度和优化的技术、管理和协同大量的计算资源;针对用户的需求,通过互联网和提供用户所需的计算机资源和软件服务;基于租用模式的按用计费方法进行收费。
2.1.2从技术开发人员的角度认识云计算
技术开发人员作为云计算系统的设计和开发人员,认为云计算是一个大型集中的信息系统,该系统通过虚拟化技术和面向服务的系统设计等手段来完成资源和能力的封装以及交互,并且通过互联网来这些封装好的资源和能力。
所谓大型集中的信息系统,指的是包含有大量的软硬件资源,并且通过技术和网络等对其进行集中式管理的信息系统。通常这些软硬件资源在物理上或者在网络连接上是集中或者相邻的,能够协同来完成同一个任务。
2.1.3从用户的角度认识云计算
从用户的角度考虑,主要是根据用户的体验和效果来进行描述,云计算可以总结为:云计算系统是一个信息基础设施,包含有硬件设备、软件平台、系统管理的数据以及相应的信息服务。用户使用该系统的时候,可以实现“按需索取、按用计费、无限扩展,网络访问”的效果。
简单而言,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网络去获得自己需要的计算机资源和软件服务。这些计算机资源和软件服务是直接供用户使用而无需用户做进一步的定制化开发、管理和维护等工作。同时,这些计算机资源和软件服务的规模可以根据用户业务变化和需求的变化,随时进行调整到足够大的规模。用户使用这些计算机资源和软件服务,只需要按照使用量来支付租用的费用。
3、应用举例
3.1云计算在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
将云计算应用到教育资源的开放和共享中来,在此之前用户都是从本地来获取计算资源、应用资源和存储资源。在云时代,可将本地的教育资源上传到云计算平台,转化为云服务,使得这些资源比自己所能提供和管理的资源更廉价。云计算除了成本低外,还有更大的灵活性和伸缩性。云计算提供者可以轻松地扩展虚拟环境,提供更大的宽带或计算资源。这样我们可以轻松地获取别人的教育资源。也可以将自己的资源与别人分享,实现教育资源的开放和共享。比如基于开源软件基础上的开源教育,Ubuntu开源操作系统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推广、Moodle课程管理系统的应用等,就是建立在云计算平台上的教育信息化的成功案例。另外,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各种类型的教育(甚至是高等教育)均可建立在云计算的基础上进行,以达到教学资源共享以及增进师生互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2中国移动云计算IDC规划
中国移动认为,整个数据中心的发展趋势有三步,最初“卖资源”,出售的是机房、电源、机架等基础设施以及带宽;第二阶段“卖服务;“第三阶段“卖能力”,要求采用最先进的技术。而云计算与数据中心的结合可以实现向“卖能力”演进的发展步骤。据孙少陵介绍,中国移动对于云计算的研究在国内起步较早,研究院自2007年即成立了云的研究项目。工作重点一方面在于面向中国移动云计算引进策略、外部的信息服务等,比如研究如何引进云计算,自身内部如何去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另一方面还开发了一套云系统。
4、总结
总而言之,云计算是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大型计算机到客户端-服务器的大转变之后的又一种巨变。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计算(Parallel Computing)、效用计算(Utility Computing)、网络存储(Network Storage Technologies)、虚拟化(Virtualization)、负载均衡(Load Balance)等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
随着科技不断地发展,社会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其中的新生力量――云计算也在高速发展,并且不断地在技术和商业层面有新的创新。即使目前对云计算的定义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是可能正是因为这样,现在云计算发展空间和创新空间还非常大。
参考文献
[1]刘鹏.《云计算》(第二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5
[2]赵新芬.《典型云计算平台与应用教程》.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4
作者简介
张蓉,女,汉族,1980年出生,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从事数学及计算机教学与研究工作。
陈宝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管理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国家发改委企业信息化专家组专家。
长年专注于中国信息化、高新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曾负责科技部RFID项目,对RFID技术及物联网的应用发展、智慧城市建设有着深度研究和理解。
陈宝国用他的笔和他的声音,表达着对信息化工作的真知灼见。近年来,他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信息化论文100余篇,他的专著《信息战争》一经出版就成为行业畅销书,他还经常参加信息化论坛发表自己对信息化的认识和见解。
他习惯于独立思考,理性而不盲从,对事物有客观的判断。在和他谈话的过程中,他的思考者的角色愈加清晰。
首位信息资源宏观管理博士后
陈宝国是国内研究信息资源宏观管理的第一个博士后。2003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设立了研究我国宏观信息资源管理模式的流动站,招考博士后。这一年,陈宝国正好从北京交通大学攻读管理学博士毕业,他参加了博士后考试,并顺利地进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成为产业经济学博士后。
当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的博士后报考竞争很激烈。“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的原则是宁可不招,要招就招素质非常好的人。当时有5个方向,每个方向只录取1个人,有30多个人报名竞争这5个位置。录取非常严格,分为初试、笔试和面试,最后只录取2个人,我是被录取的两个人之一。”陈宝国说。
在做博士后期间,陈宝国参与了很多大型的国家信息化研究项目和评审项目,这让他的信息化认识视野更加开阔。陈宝国说这期间很多专家对他产生了非常深的影响。“很多前辈和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们的思想和理念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现在的软件行业协会理事长赵小凡司长,当时任国信办信息化推荐组组长,他的思想以及很多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的思想对我影响很深,他们能从更深入的角度,更全面地把握、更透彻地理解和诠释信息化的真正含义。不是从技术角度,而是从资源整合的角度,从最优化的角度去谈信息化,去认识信息化。不是从系统和产品的角度,而是从未来发展的角度,眼光更长远、立意更中性。在那段时间我真的学到了很多东西,包括信息化的理论知识,对事物的看法,以及对管理和经济学的看法。”
在成为信息资源宏观管理博士后之前,陈宝国早就开始接触信息化。1991年,燕京大学材料学研究生毕业后,陈宝国进入秦皇岛电力公司物资处从事物资管理工作,这是他深入接触信息化工作的第一步。“当时我负责管理保管班,主要任务是管理保管员,我担任保管班班长。我们的入库出库领料账等全部是手工下账,效率低,集合慢,统账慢,因为我们要求账物卡符合,这样每个月保管员在统计单子时特别麻烦。因此我牵头和秦皇岛电力公司信息中心合作,做了一套计算机集成系统。”他的这种做法当时比较领先,秦皇岛电力公司因此成为华北电管局第一家甩账的公司,也成为国家电网首批通过物资达标的企业。
2001年底,陈宝国被调到北京国华电力担任物资处处长,同时他也在攻读北京交通大学的管理学博士学位。进入国华电力后,陈宝国认真推动实施国华电力的全网上采购理念,最终使得全国华系统通过计算机实现集中采购,改变了原来分散采购的局面,实现百分之百网上采购,这项工作做的非常成功。
“做什么事都要做精”
陈宝国认为,人做任何事都要做精,要自己去思考,不能盲目跟随。
就在云计算概念铺天盖地地席卷了整个互联网的时候,很少有人真正去思考云计算究竟是什么。“云计算为什么这么热呢?是因为很多人并未真正地去了解云计算是什么,而是去炒这件事情。别人谈什么是什么的时候,我们尽量少去炒作,要冷静下来看问题。”陈宝国说。
大家都在谈云计算,但在中国很多云计算专家对于云计算是什么以及云计算的核心技术是什么也不清楚,而陈宝国却对云计算进行了很深的思索。“云计算到底是什么?云计算的核心技术是什么?云计算真正能带给我们什么?云计算真的能形成一个巨大的创新型产业吗?”陈宝国认为,云计算和原来的平台级服务没有大的区别,没有大的颠覆性的创新应用。
“虚拟化就是云计算吗?没有云计算有没有虚拟化?虚拟化技术是做平台或者服务器公用技术最早的技术。” 陈宝国说,云计算是人们现在所构建出来的号称为一种新的服务模式,其实这种服务模式最早在应用平台里就有。
“那么云计算的重点和核心是什么呢?是大集中、大数据还是大存储、大处理?如果没有云计算,分布式存储就没有意义了吗?如果说云计算更趋向于集中的话,目前全国各级发改委立项的云计算基地有500个,那么云计算到底是集中了呢,还是分散了呢?500个云中心,遍地都是中心还叫中心吗?”陈宝国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他认为目前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思考的,但是恰恰没有人思考这些问题。
面对全社会对云计算的狂热,陈宝国认为大家需要理性对待云计算。“我不反对云计算,我觉得对于云计算我们一定要知道做什么,发展方向是什么。现在各地都在发展云产业,某地做了一个5000亩地的云产业园,现在成了鬼城,圈了一块地做云地产,却没人去了,有多少云产业园是要来做房地产项目。调查一下,现在有很多人打着云计算的旗号做房地产, 整个社会处于云概念炒作的狂热阶段 ,借炒作过程各有各的目的,各有各想达到目的的途径和想法,有的想要圈地,有的想要圈钱,有的想借助这个东西拓展客户市场,但是真正的云计算、云应用、云技术、云模式还处于探讨摸索阶段。”
“我不反对叫云,也不反对推广云,我恰恰觉得应该推广云,但是我觉得有很多人利用云概念去达到自己的目的。”陈宝国说,目前主要是缺少中立客观的观点解释这件事,当一些中立客观的观点出来以后大家可能更关注。
“其实,十一五期间大家就在谈平台服务,并不是有了云以后才有这些技术。云是什么呢?云是旗帜,原来那些平台技术现在都被称做‘云’,大家把旧东西装到新瓶子里来做。我不反对这么做,但是我觉得大家更应该理性地去理解云的核心技术是什么,云的创新模式是什么。大概现在很多的云模式都是原来的平台模式的一个翻版和照抄,只是把原来的平台中心系统改成叫‘云’重新炒,恰恰云的核心技术我们掌握不了,云的未来的创新模式我们没人去认真地研究。”
在云计算异常火热的时候,陈宝国认为应该保持一种理性的态度对待云计算。“大家对云的狂热态度可能和我们整个的国民情况及国内氛围有关,大家整个都很躁动,不去沉下心来想问题。”
陈宝国说,大家对物联网的态度也和对待云计算一样盲目,到底什么叫物联网?物联网的中心在哪里?没有人去思考。“物联网刚热的时候,真正去理解探讨物联网的很少,大家都在跟风,有把物联网做成自动化的,有把物联网做成监控的,只要一有硬件设备连上都叫物联网。那么把原来的产业打发一下就是物联网吗,物联网产业的增值在哪?它的新增量呢?很少有人去认真地探讨这些问题。”
他主张理性思考,“当人们都在炒一件事情的时候你要思考,起码要知道定义是什么,你要体验到你所说的是什么,要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还要知道应该去探讨什么,去追究什么。我们不去别人谈什么是什么的时候,我们尽量少去炒作,要冷静下来看问题。”
跑在网络上的信息化时代
陈宝国认为,信息化综合起来讲是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最早的国家信息化包括六要素:第一是信息技术,软件和通讯都是信息技术。第二是信息产业。第三是信息化政策法规。第四是信息化的人才,没有人才无法做信息化。第五是信息资源,主要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第六是信息基础设施,没有基础设施谈不上信息化。但是后来国家又把信息化加入了一个要素――信息安全,所以信息化具备七要素,这七要素的总和就叫信息化,这才是信息化的统称。
目前,信息安全已经无处不在。陈宝国认为,现在无论对于个人信息终端产品,还是对于企业级的系统,信息安全都是产品制造者或者集成者、产品使用用户十分关心的问题,在和平时代信息安全无疑已经成为整个网络建设和内容防护的首要因素。
在谈话间,陈宝国幽默地使用了一个穷人和小偷的比喻。“信息安全越来越成为信息化推广的一个制约因素,原来的信息资源少,信息化发展程度低,所以安全或者不安全并不重要,穷人谁会防小偷?只有当你有钱的时候你才会防小偷,兜里有两元钱还怕小偷吗?”
陈宝国认为,信息资源现在已经被人们所关注,它将会成为人类最重要的资源。“你的资源被偷了,原来你认为它是一堆沙子偷就偷吧,但是当发现它是金子的时候,你就不能让它被偷了。人们对信息资源作为财富的认知度提高了,并且它的价值也的确在体现。”
提起对信息化的感受,陈宝国说,现在全社会对信息化的认知程度和关注度都比以前提高了,如果离开网络,人类已经无法生存。
“信息化已经被人们挂在嘴上,现在说一件事如果离开信息化、离开物联网好象你就不时髦了。”陈宝国说,无论是从中国来讲还是从美国来讲,原来说人类社会是驾驭在汽车轮子上的,其实就现在而言人类社会是跑在网络上的,没有网络人不可能生存。没有网络人可以活着,但是生存不只是活着,人还要生活和进行人际沟通,如果缺少网络人们如何去和别人进行沟通呢?”
众所周知,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是义务教育阶段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先进方法,这是因为计算机多媒体等先进手段寓声、光、图形等于一体,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等特点。同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等手段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对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几年来,我们立足初高中化学教学,积极探索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其效果不言而喻。
一、充分利用网络和计算机上好绪论课。众所周知,学生的学习动机,尤其是内部动机,是学习自觉性的强大动力。上好绪论课,对于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内部动机,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例如,为了让学生深刻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我们利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精选了与学生所学专业有关的我国最先进的化学工业、本地区化工工业和化工发展简史,以及对我国和我地区未来化学工业的展望等系列的内容让学生观看,同时教师进行有目有有重点的讲解和引导。这样,学生一般都会被屏幕上丰富的彩色画面和生动的内容所吸引,也会被未来化工的发展远景所激励。在此基础上,我们用十几分钟,大致介绍本学科的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和学习方法,这样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借助计算机等手段,上好物质性质课。我们知道,新课程的化学教学要求我们在讲授物质性质时,要求学生牢固掌握物质性质、典型反应的基础知识,从理论上和实验的角度,全面了解无机物质或有机物质的化学性质、实验制备等。这种课型可以采用各种直观手段,如挂图、幻灯、投影(胶片和演示)、计算机辅助教学,也可将一些反应速度较快,有颜色变化的演示实验,改试管实验为培养皿实验并投影至屏幕上;将一些制备、性质、检验等系列实验,通过制作,利用计算机屏幕表演仪器拆装过程、实验方法和观察现象等。条件不允许的话,则可将系列实验过程制成活动胶片或幻灯片,其它有关实验室规则、安全保护措施、实验注意事项等,则充分运用录像片进行教学。
三、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优化化学理论课。化学理论揭示物质及其变化的实质、量的变化。这些都是高度抽象、概括的知识,学生较难理解。对此,教师必须充分采用富有形象性、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化难为易,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此,教学化学基本理论知识、有机化学反应历程和机理等,多采用挂图、投影胶片和计算机多媒体等方式。一般将常见的有机物质分子空间立体结构和同分异构体结构,制作成挂图,让学生常看常见,渐成习惯,并慢慢建立空间思维方法;还可将系统的轨道理论,制作成系列计算机课件,让学生在教师的简洁、明了的讲解过程中,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
例如,讲授第四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时,我们这样处理:
1.教学目的。(1)初步掌握原子核的组成,原子的组成。质子、中子、电子的性质,质量关系,电荷关系。(2)掌握同位素和原子量的概念。(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2.重点。(1)原子的组成。(2)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3.难点。用电子云描述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4.教学方法。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启发研究式教学法。
5.教学过程中计算机多媒体手段的应用。通过学生的视觉器官的活动,将微观世界用计算机进行扩大展示,逐步建立空间立体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达到变抽象为实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学习。
(1)自制挂图和挂表。A.原子的组成,构成原子的粒子间关系———挂表。B.原子与分子,元素与同位素概念对比—挂表。
(2)自制计算机课件。A.1S、2S、3S电子云图。B.2PX、2PY、2PZ电子云图。C.自编有关习题:(a)题型:简答题和选择题(b)内容:中子数,质子数,质量数和平均原子量计算,1S、2S、3S、2P、3P、3D、4D、4个、5个填电子数,判断轨道数,中子层最多容纳电子数等方面习题。起到巩固本学时教学内容以及为下一节学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打下基础的作用。
(3)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与作用。挂表A和挂图C,是在教师提问、引导、启发,学生看书、看投影逐步小结出来的,教师加以归纳总结,将总结的结果投影出来。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在教师的设疑、启发、引导作用下,学生主动研究、解疑,最后探讨出系统化、本质化、简明化的网络化体系。挂表B是通过对比讨论,结合学生初中所学元素概念,深刻理解同位素的概念。克服学生混淆、模糊不清、把握不住等易出现的错误。计算机模型的使用,将微观世界扩大化,通过视觉展现在学生面前。加强了学生想象能力,为后面深入研究微观世界打下坚实基础。习题本身作用是加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思维逐步深化,培养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从另一角度来说,可以缩短教师板书时间,从而增加课容量,此为一举两得的方法。
一、“面积”的教学
首先,我们从认识图形开始。学生要理解,就必须明晰“物体表面”、“大小”、“围成”等几个词的含意,再把它们综合概括,得到“面积”的整体概念。其中“围成”是理解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往往把它与“组成”混淆。怎样避免概念不清?我设计了“看”、“摸”、“辨”三个小环节,让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自己悟出“面积”的定义。
1、看――引导学生观察黑板、桌子、课本等实物的表面,初步感知“物体表面”。
2、摸――引导学生用手摸摸萝卜的表面,用小刀剖开萝卜观察它的截面,通过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使“物体表面”的具体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得到全面清晰的反映。
3、辨――设计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围成”
二、“面积单位”的教学
本课的另一个重点就是面积单位的教学,它也是本课的难点。教学的主要环节设计如下:
1、自学――提出疑问。
2、在画画、剪剪、找找、估算中掌握“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3、小组合作造1平方米。 以小组为单位,用彩带、旧报纸、边长是1分米的春联、边长是25厘米的春联等材料拼出1平方米。其中一个小组没有给任何工具,让他们想法子围出1平方米。
4、估算在1平方米大的正方形内,能站多少人?再让学生现场站一站,帮助他们在脑海中正确构建“1平方米”真正大小。
5、估算教室地面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
三、面积计算公式的引入
面积计算公式的引入是教学的起步,常言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在引出面积计算公式时,注意做到:1、利用旧知识引出新内容,这是我们教学时常用的引进方法。它是以已有的旧知识作铺垫,迁移到新知识上,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理解,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先复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然问接着问学生:你们还记得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怎样,推导出来的吗?那么你们能不能仿照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学习梯形的面积呢?经过这样一复习题,学生们很快利用前面学习经验,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图形。2、注意创设问情趣,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知识转人为主动获取知识,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我首先设计了一些有关面积,面积单位两个概念的复习题,然后再出示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启发学生说出可以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来测量这个小长方形的面积,并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数出这个小长方形是由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组成的,进一步巩固了可以用面积单位来测量较小的长方形面积后,然后我又问:“如果要求学校长方形大操场的面积也采用这个方法行吗?”学生对问题感到新奇,陷入深思,这时我发现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意大利识已萌发,我便把学生的求知欲自然引入到,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教学内容上。
四、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一个较抽象的演算过程,我们在教学中应化抽象的演算过程为实践活动,让学生能轻松自如地接受,因此,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让学生在自己参与操作中感知到知识的真谛,形成知识表象,再通过分析,推理,概括归纳出规律,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让学生在硬纸上画一个圆,指导学生把圆平均分成16份,然后动手剪、拼,把圆转化成近似长方形,让学生观察近似长方形的长与宽同圆的周长、半径有何联系?便学生从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明确近似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然后,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由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参与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加深对圆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这样所学的新知识也易掌握和接受,并充满趣味性。
、 通过有层次、有趣味的练习,加强了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和对其面积计算公式的掌握,从而使他们的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有一种满载而归的感受,从而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让他们在数学课上获得成功的喜悦,享受成功的乐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2001
关键词:“互联网+”;应用型人才;过程化考核;立体化考核;应用能力
1概述
作为信息共享和交流沟通的平台,“互联网+”推动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在当今时代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学的形式、教学的内容、教与学之间的相互融合等都得到深入的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学生既能掌握计算机学科的基本理论,又具有较强的系统开发与维护、软件开发与测试、网络规划与管理以及数据库开发与应用等能力,能够从事计算机科学以及各个领域中计算机开发与应用的工作。计算机导论是计算机学科相关专业的一个入门课程,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引领学生步入计算机学科领域的学习和研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方面新的技术、新的应用也在不断涌现,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导论的教学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计算机导论的教学在“互联网+”平台的助推下,通过科学规划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使得学生能够在全面了解学科知识的前提下,加强动手能力培养,提升专业素养。
2丰富教学内容,跟踪学科最新发展、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
计算机导论的教学内容在保持全面介绍计算机学科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结合“互联网+”平台上计算机各种新技术、新应用,并且根据应用型人才的特点适当拓展以下教学内容。2.1云计算云计算通过虚拟化技术实现资源的按需分配,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增强了计算机系统的服务功能,方便了用户的使用。云计算还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对计算机资源进行分配,比如通过拍卖的方法分配资源,云资源的拥有者可以通过不同的拍卖机制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此外,不同企业和组织构建的云可以组成联邦云,通过联邦云实现资源的协同利用。这部分内容主要向学生讲解云计算的实现思想、系统架构、主要的云计算系统以及云计算的最新应用等[1],引导学生建立合理、高效、协同使用计算机资源的思想,了解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应用。2.2大数据大数据是通过网络实现数据实现共享,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可以获得潜在的有价值信息,对大数据的合理使用还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比如,医疗大数据可以通过不同医院诊治某种疾病的分析,得到诊治这种疾病的有效方法,提高诊疗效果;通过大数据系统,还可以实现远程诊疗。对交通大数据进行分析,可以针对不同的交通情况合理设置交通管理方法以及提高公共交通安全等。大数据系统的应用,推动了各个领域的快速发展[2]。因此,通过大数据的基本原理、主要应用的讲解,可以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得学生认识到计算机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研究能够进一步促进计算机学科发展、提升计算机的应用能力。2.3人工智能及其最新发展人工智能是计算机学科的一个分支,通过研究人类感知、思维与推理能力特点,构造出模拟人类智能的机器和系统推动社会的发展。人工智能综合计算机科学、信息论、神经科学等学科知识,其中计算机技术在人工智能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人工智能的发展异常迅速,从简单的智能家电向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展[3],虚拟现实更是成为当下最为热门的高新技术之一。人工智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机器设备的越来越智能化使得人们可以从各种艰苦和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智能机器人也可以弥补人工劳动力的不足,智能机器人逐步升级到通过情绪感知与人类进行心灵的沟通和交流。通过人工智能的学习,使得学生对本专业的发展前景有一个很好的展望和期待。2.4计算机应用技能计算机学科的大学新生和其他专业大学新生知识背景相同,在进入大学之前只有部分学生学习过简单的办公软件和程序设计语言,很多学生对办公系统软件和程序设计软件了解不多。办公软件是计算机学科学生学习的一个必备工具,要求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熟练运用。而程序设计语言是计算机学科学生将来主要的开发工具,在学科入门阶段的学习中要求学生掌握程序设计语言的相关知识,并能够进行简单的程序设计,加深对本学科的理解。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采用课内引领和课外指导多种形式对上述计算机应用技能方面的知识进行学习,使得学生能够对此部分知识很好地掌握和运用。
3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多样化
“互联网+”环境下,教育资源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共享,教学模式和手段得到了不断创新。根据当前教育的时代特点,应用型本科计算机导论的教学要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上不断创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要包括以下方面。3.1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应用型人才要求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因此在计算机导论的教学中加强实践环节的培养。比如,学生在课内学习了操作系统的知识后,在课外指导学生对具体的操作系统进行实践。这样通过学生课外自学、教师辅导等多种措施,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加深对课内理论知识的理解。3.2知识学习与探索相结合通过引导,组织学生参加到教师相关的大学生创新小组、竞赛小组以及科研开发小组中去,鼓励学生参加计算机学科前沿讲座。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使得学生能够更为深入地了解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发展方向,提高动手能力。这些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使得活动的参与方便和快捷。3.3教师教学与企业专家相结合对教学任务进行模块化教学,理论部分内容学校教师授课为主,实际应用相关部分聘请企业专家进行授课。在校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而企业专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从专业入门课程开启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4],真正做到理论知识学习和实际应用实践传授相结合,提升教学效果。3.4课堂教学与互联网教学相结合互联网可以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首先,教师可以将计算机导论课程学习相关资料放到网络上供学生下载学习,比如上课的课件、视频以及探讨题目等;其次,学生可以通过微课、慕课等形式进行学习[5,6];再次,师生可以通过网络和学生进行实时沟通和交流,做到及时解疑释惑。
4考核过程化和立体化,促进学生的深入理解和运用
“互联网+”环境下,加强过程考核,在教学过程中考核学生的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深入研究、坚忍不拔的精神。传统考核手段是期末考试,属于一卷定终身的考核方式。对于计算机导论来说,试卷的题目往往趋于知识浅层次的考核,对于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考核不够,特别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缺乏考核,部分学生期末通过课本知识的死记硬背也能取得好成绩。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考核,可以督促学生及时掌握授课内容、并且达到熟练运用。过程考核中,既要进行理论知识考核又要进行实际动手能力考核,体现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点。在过程考核中可以将授课内容设置为不同的知识单元,每个知识单元结束后进行相应的考核,每次单元考核成绩纳入总评成绩,期末进行综合考试。此外,课外学习小组的学习情况也纳入考核范围,使得学生在课外学习中真正投入精力,取得收获。鼓励学生考取行业内国际知名企业相关应用能力证书,获得证书也可以得到相应的分数。通过上述措施,既对课内学习进行了考核又对课外学习进行了考核,既对理论学习进行了考核又对知识的运用进行了考核,实现了学习考核的立体化。
5结论
“互联网+”不仅仅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传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互联网+”时代,应用型本科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一方面将计算机学科相关的最新技术和应用融入到课程教学,开阔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引领学生步入计算机学科的知识殿堂。
参考文献:
[1]徐保民,倪旭光.云计算发展态势与关键技术进展[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5,30(2):170-180.
[2]李学龙,龚海刚.大数据系统综述[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5(1).
[3]韩冯飞.人工智能现状和发展[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12(24).183-184.
[4]朱光俊,杨治立,杨艳华.校企联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机制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2(26):39-40.
[5]王秋月.“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实质及其应用[J].上海教育科研,2014(8):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