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水环境生态修复报告

水环境生态修复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水环境生态修复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水环境生态修复报告

水环境生态修复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水景治理;生态性;潼湖湿地公园规划

Abstract: As a part of city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and design of Wetland Park, not only to bring the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or the local residents, but also an important link of its itself is the city ecological cycle. Through the water and landscape design in line with the status quo of the city wetland park brings a suit one's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of light? This paper tries to combine the actual project,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from the ecological waterscape, trying to find out the answer for inspiration.

Keywords: City Wetland Park; landscape ecology; governance; tong Lake Wetland Park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G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前言

城市水环境的健康与否是城市安全的关键。湿地公园的建立,带动了城市水环境的保护利用并促进其生态系统的健康化发展。若是没有健康的水环境,市民的饮水安全、城市的灾害防治、人居环境、投资环境的改善都无从谈起。水是流动的,水在区域大自然中的良性循环可以在城市湿地公园这一环境中实现微观和宏观循环的有机结合。由此可知,水在湿地公园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也同时揭示了城市湿地作为“大地之肾”在水资源循环利用过程中的作用。

人类天生具有亲水性。所以凡是有水景的地方,可以说,就是有魅力的地方。从水资源现状来看,惠州潼湖湿地核心面积达670公顷,湖泊绵延11公里(资料来源:《惠州潼湖湿地市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设计(2005~2015)》),集雨面积494平方公里(资料来源:《惠州仲恺高新区潼湖流域河涌综合治理规划报告书》),是广东省最大的内陆淡水湿地,属典型的湖泊及河流湿地环境。如此天然的水系资源,若不加以合理的规划设计,很容易重蹈历史的覆撤,上演“环境恶化、梦断潼湖”的悲剧场景。本文将以潼湖湿地公园规划这一项目为对象,对城市湿地公园中的水系规划及景观设计进行初步探索,以对未来类似的设计有所启发。

2 湿地公园水景规划的生态性

作为大自然的产物,湿地系统拥有的生态性在自然环境上的表达更为充足。但不能忽视的是,城市湿地多由人工打造,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湿地有着不可忽略的社会性。因此,城市湿地的生态性,更多的体现在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互动之中。

2.1生态性在自然环境中的体现

湿地对城市环境的重要价值不言而喻,大体可归结为以下6个方面:保护生物和遗传多样性、减缓径流和蓄洪防旱、固碳和调节区域气候、降解污染和净化水质、防浪固岸以及美化环境。在对水系及景观的处理过程中,如何在尊重原有资源及环境现状的基础上进行整合,是保持湿地系统生态性的重要手段。切不可按所谓的设计构想将这些元素加以忽略及改变,进而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完整及平衡性。使得原有的生态系统丧失了完整性,也放弃了其天然的自然调节能力。

2.2生态性在社会环境中的体现

一提及“湿地”,随之而来的是对“水”的强烈印象。人类文明的起源与水的关系不可分割,因此,作为城市系统的补充,湿地的形成也在一定程度上与当地人文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作为城市绿地系统中的一员,湿地系统的存在时疏松水环境和高密城市集合体的一个中和空间,使得城市可使用的公共空间更为完整。其次,湿地系统作为城市公共绿地的部分,其天然的自然性使得人们置身其中所感受到的心理压力比城市其他硬质环境中所受到的压力要小得多。由此可知,湿地系统于城市的存在而言,起到的是为城市社会发展发挥着正面的影响作用。

3 以惠州潼湖湿地公园规划为例分析

3.1 项目背景

潼湖湿地位于惠州市西端,毗邻东江,属于潼湖生产基地、潼湖镇、潼侨镇、陈江镇和沥林镇等的用地,是广东省弥足珍贵的一片湿地区域。潼湖湿地属典型的湖泊及河流湿地环境,有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对于动植物栖息或开发生态旅游,都是不可多得的天然宝地。

近年来,由于潼湖周边地区人口增加、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以及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更由于缺乏规范和管理,使潼湖湿地在利用过程中遭到了破坏,面临着生物资源的减少和生态系统功能的衰退。如果再不及时进行规划研究,明确潼湖湿地的发展定位,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将遭到更严重的破坏。对此,广东省、惠州市、仲恺开发区以及周边镇和军垦部队等高度关注,潼湖湿地的保护与利用工作也逐步提上日程。

3.2项目水系治理及规划设计的生态性分析

从整体的规划设计层面上,我们将划分为近期、中期、远期三个时间段进行水系的治理及设计。从水系治理的手法上说,运用“近自然”(near-natural)的营造方式和生物修复(Bioremediation)技术相结合,再根据时间段的不同,分为以下几种,分别是造水、治水、活水、亲水、源水、乐水。

3.2.1造水——千顷湖面、万亩泽地

从环境效益上看,湿地公园不同片区的相继建成,能有效改善潼湖地区的水质,同时可适当补充惠州的地下水资源。随着大面积亲水带遗迹水生植物的驻入,对缓解惠州城区内热岛效应,以及改善当地小气候有明显的推动作用。规划设计结合水系资源的现状,在湿地核心区进行清淤工程并扩增水面,以达到储蓄水量,恢复潼湖历史“千顷湖面、万亩泽地”的壮丽原景。

3.2.2治水——健康潼湖

潼湖湿地公园地处地势低洼地带,与河流相连,所以是天然的调节洪水的理想场所。本项目的防洪建设以满足防洪排涝要求为前提,通过植物的栽种、形式的改造,使之融合到湿地自然景观;结合水污染防治、生境修复,提高水环境自我修复能力。

水环境生态修复报告范文第2篇

生态文明建设是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和地位的必然选择中国作为世界环境大国之一,未来在国际环境与发展事务中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中国政府已向世界郑重宣布:中国将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近年,伴随全球能源资源需求持续增长和气候变暖趋势不断加剧,各国围绕生态摩擦、环境争端问题的博弈日趋激烈,而这也正影响着中国在世界范围之内所展开的贸易活动。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之下,中国政府以积极的环境政策来应对当前这一形势,党的十报告独立成篇地系统论述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有利于增强我国在国际环境与发展领域的话语权,提升我国参与相关国际谈判和对话交流的位势,更为重要的是有利于有效维护我国的核心利益和树立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和地位。

二、我国水生态文明建设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1.正确理解和把握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水生态文明是一种爱水亲水、节水保水、量水而行、人水和谐的现代文明形态。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配置、节约利用和有效保护水资源以实现水资源永续利用,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水环境以提升水环境质量,有效保护和系统修复水生态以增强水生态服务功能的一项系统工程。水生态是生态系统最活跃、最重要的部分;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最重要、最基础的内容。迫切需要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并将之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领域、重点领域和基础领域。

2.我国水情决定了水生态文明建设已迫在眉睫我国水资源极其短缺,水环境严重污染,水生态严重退化。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且时空分布不均,北方城市缺水尤为严重,2/3的城市缺水;非法排放污水现象屡禁不止,水污染严重,1/3以上河流受到污染,水功能区达标率仅为47.4%;部分河流水资源开发超过承载能力,全国地下水超采面积约19万km2,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倒灌;湖泊、湿地生态功能严重退化,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湖泊和天然湿地面积分别减少15%和28%。面对极其严峻的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形势,为顺利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须立即采取措施,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三、我国水生态文明建设已取得进展但问题不少

1.水生态文明建设已取得一系列进展积极开展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重点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和水生态综合治理;开展了以城市为单元的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工作;初步开展了河湖健康评估;开展了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大力开展了水土保持工作,推进石漠化地区生态保护;2012年开始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切实保障生态用水需求;在建设节水型社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2.水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系列挑战和问题公民节水保水意识薄弱。公民节水、保水意识较为薄弱,水资源浪费、水环境污染和水生态破坏现象依然严重。我国单位GDP水耗、单位工业产品及单位农产品水耗均明显高于世界先进水平;地表水和地下水严重超采,恣意侵占和破坏河流、湖泊和湿地,恶意排放污水、破坏水体生态环境等现象严重。

涉水体制问题依然存在。水生态文明建设既包含降水、径流、蒸发、渗透等水的自然循环过程,也包含开发、利用、排放、处理等水的社会循环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过程、多领域、多环节的管理。然而,目前多数地区涉水事务还分散在水利、环保、住建、发改等部门,“多龙管水”局面在多数地区依旧,尚未形成统一的涉水事务管理体系。

相关机制问题十分突出。水价形成机制尚不能充分反映水资源稀缺程度,水资源费等水资源经济补偿机制尚不能适应节水保水要求,污水排放收费制度尚不能满足减少污水排放、提高污水处理水平的要求,饮用水水源地及重点水域和湿地保护的生态补偿机制尚普遍缺乏。建设经验模式有待探索。水生态文明建设虽不是全新工作,但需要全新的体制、机制、管理、经验和模式。加之各流域、各地区的水情,社会经济发展基础与水平,涉水事务统一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性,迫切需要差别化地探索和推广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与典型模式。

四、建立健全机制,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1.制度保障,持续推进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的顶层设计,重点建立健全和切实实施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纳污控制等制度;加强区域、规划和项目层次上的水资源论证,实现项目建设、规划计划和区域发展的“量水而行”;把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以及水环境保护和治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等纳入政府考核体系;建立和实行水生态文明建设科学评估体系,及时、科学、定量地评估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度、成效与问题。

2.社会动员,合力推进加强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的国情、省情、市情、县情宣传教育,加强水生态文明常识、技能宣传和普及。建立全社会参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信息传播、诉求表达、实时监督、自我约束的社会氛围和长效机制。重点在党政机关、学校、社会团体、重点社区和大型企业等开展节水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农民用水者协会”等非政府组织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3.改革体制,协同推进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领导和统筹作用。强化涉水事务的统筹统管,积极有效地推进水务管理一体化,重点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地区,特别是在所有城市建立水务统一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水生态文明建设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必要时可设立水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机构。

4.健全机制,有效推进改革和健全水价形成机制,使水价逐步接近水资源的真实稀缺程度,实行阶梯水价等差别化水价制度。改革和规范水资源费制度,积极稳妥和差别化地提高水资源费标准。改革和完善污水排放收费制度,减少污水排放,实现污水处理良性发展,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改革和健全水源保护补偿制度,健全对饮用水水源地和重点湿地、库区的财政支持机制,切实提高水资源和水生态的保护水平。

5.规划引领,科学推进编制全国及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的水资源保护规划,加强水资源依规科学配置。全面落实《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严格按流域规划和水功能区划,确定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目标、重点和措施。抓紧研究制定全国、重点流域和重点区域的水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规划,重点明确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原则、方向、重点领域、重点措施等。

水环境生态修复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河长制”;控源截污;河道清淤及调活;生态修复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2)09-0132-03

2007年太湖水危机事件后,无锡市惠山区率先在全国首创对辖区内镇级以上河道实行“河长制”管理,下发了《关于全面开展河长制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惠发[2007]41号)和《关于开展河长制管理达标竞赛活动的决定》(惠发[2007]40号),自此,惠山区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河道治理达标行动。区、镇两级“河长”们作为“河长制”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对所负责河道的水生态、水环境持续改善和断面水质达标负领导责任,牵头组织所管河道的综合整治方案的制定、论证和实施,强化横向协调,落实长效管理。通过整整四年的达标治理竞赛活动,采取了一系列的综合治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1年与2008年相比,区内有71个监控断面实现了水质的好转,占总监控断面的56%,并且好转幅度超过20%;有52个断面实现了水质的提标,占总监控断面的40%。

1惠山区“河长制”管理河道水质状况

1.1“河长制”管理河道范围

惠山区全区8条省、市级河道,11条区级河道,73条镇级河道,共93条河道、设定128个监控断面。

1.2监测项目

各监控断面的监测指标项目主要有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四项。

1.3执行标准

断面考核执行的地表水功能标准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执行。

1.4监测结果

根据区环境监测站的历年监测报告,2008-2011年4年间,共计获取12 288个监测数据。通过对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四年间区内“河长制”管理河道水质类别变化情况和各类监测指标的超标情况见表1、表2。

1.5趋势分析

(1)由表1可知,惠山区自2008年对辖区内河道实施“河长制”管理以来,劣Ⅴ类河道的比例在逐年减少,与2008年相比,2011年劣Ⅴ类河道的比例占43.75%,比2008年减少了31.25%,削减了近1/3;Ⅳ类、Ⅴ类水质河道的比例在逐年增多,2011年Ⅳ类、Ⅴ类水质河道分别占比20.31%和29.69%,比2008年增加了3.9%和21.88%,其中Ⅴ类水体河道明显增多。可见,通过推行“河长制”管理,惠山区境内的整体水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对河道实施“河长制”管理是切实有效的。

表1惠山区2008-2011年“河长制”管理河道水质类别年度变化情况表

年份

类别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断面数 占比 / % 断面数 占比 / % 断面数 占比 / % 断面数 占比 / %

Ⅰ~Ⅲ类 1 0.78 3 2.34 8 6.25 8 6.25

Ⅳ类 21 16.41 25 19.53 26 20.31 26 20.31

Ⅴ类 10 7.81 14 10.94 21 16.41 38 29.69

劣Ⅴ类 96 75.00 86 67.19 73 57.03 56 43.75

表2惠山区2008-2011年“河长制”管理河道监测项目超标情况汇总表 / mg/L

年份

监测

因子 2008 2009 2010 2011

年均值 超标断面数 占比/ % 年均值 超标断面数 占比/ % 年均值 超标断面数 占比/ % 年均值 超标断面数 占比/ %

溶解氧 4.78 20 15.6 4.64 16 12.5 4.44 18 14.1 4.27 14 10.9

氨氮 3.29 94 73.4 2.73 88 68.8 2.40 85 66.4 2.43 84 65.6

总磷 0.43 66 51.6 0.51 83 64.8 0.35 57 44.5 0.34 28 21.9

高锰酸盐指数 9.0 42 32.8 8.4 31 24.2 7.1 14 10.9 6.5 13 10.2

(2)但从表1又可以看出,虽然每年的河道水质在明显改善,但总体改善的幅度不大,到2011年底,劣Ⅴ类河道的比例仍高达43.75%,有近一半的河道仍处于劣Ⅴ类水平,离惠山区整体水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差距较大。特别是在2011年江苏省制定的《“十二五”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试行)》中明确提出,到“十二五”末,Ⅲ类以上地表水比例要达到60%的目标,而2011年惠山区实施“河长制”管理河道污染物指标年均值中仅有8条河道水质达到了Ⅲ类水体的要求,占全区“河长制”管理河道的6.25%,离60%的目标要求差距很大,任务非常艰巨。

2008-2011年惠山区实施“河长制”管理河道水质类别变化趋势图详见图1。

(3)由表2惠山区2008-2011年“河长制”管理河道监测项目超标情况汇总表可见,溶解氧、氨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四项监测指标中溶解氧年均值在4.27~4.78 mg/L之间波动,达到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规定的Ⅳ类水体溶解氧≥3 mg/L的标准要求;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浓度和超标断面数均呈逐年下降趋势,高锰酸盐指数历年均值达到了Ⅳ类水体规定的≤10 mg/L的标准要求,但氨氮浓度历年均值均超过了Ⅴ类水体规定的≤2.0 mg/L的标准要求,且到2011年,仍有84个断面氨氮浓度超标,占惠山区“河长制”监测断面总数的2/3,超标严重;总磷浓度年均值变化不大,但2011年总磷浓度超标断面数下降幅度最大,治理成效比较明显,2010年和2011年总磷浓度年均值达到了Ⅴ类水体总磷浓度≤0.4 mg/L的标准要求。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惠山区“河长制”管理河道水体中受氨氮浓度污染影响最大,总磷污染次之,有机物污染指标和水体中溶解氧含量均达到Ⅳ类水质标准,但离Ⅲ类水质目标还有一定距离。

2008-2011年溶解氧、氨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年均值变化趋势,见图2、图3、图4、图5。

2惠山区“河长制”管理河道总体水质改善幅度较慢的原因

2.1生活污染

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大力推进农村城市化建设步伐和“排水达标区”建设,生活污水的接管率在逐年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污水已基本全部接入污水处理厂处理,但农村居民生活污水和一些工业园区以外的企业的生活污水接管率相对较低,多是通过简单的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大部分是三格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河道,这些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一般没有排泥和加药工艺,仅对COD有少许去除能力,基本没有脱氮、除磷效果,而惠山区实施“河长制”管理的河道遍布农村各地,均不同程度受到生活污水的污染,特别是氮磷污染物的影响。

2.2工业污染

2007年以来,通过结构调整、企业搬迁、排污口封堵、污水接管、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等整治措施,工业污染对河道水质的影响已有大幅降低,但惠山区工业经济比较发达,企业较多,常年日积月累排入外环境的废水对纳污河道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并且仍有部分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仍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①一些被要求生产废水全部回用企业存在回用率达不到100%、间隙性偷排现象。②一些机械制造企业,本来不产生生产废水,由于人员没有环保意识、缺乏管理,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乳化液、废切削液、废机油等,直接倒入雨水管道或附近水体,从而造成水体的水质污染。③个别企业还存在超标排放现象。

2.3农业面源污染

目前,区内生态农业虽然有一定发展,但所占份额依旧较少。农村大部分种植业的化肥、农药使用量仍较高,而且化肥基本都是无机肥料,例如常用的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和微量元素肥等。大量资料表明,农村地区浅层地下水或地表水中硝酸盐、磷酸盐含量的日益升高与大量施用氮磷肥、农药有直接关系,土壤中积累的硝态氮和磷酸盐都会下渗污染地下水或通过地表径流进入附近河道,引起水体中氮、磷浓度的升高。

2.4其他影响

(1)一些河道由于底泥淤积较多,水体不流动,常年处于富营养状态,部分水体已丧失了自净能力。

(2)农村生活垃圾缺少有效收集和监管,河道漂浮物和岸边垃圾堆时有出现,住家船和沿河无证收废、收旧堆场仍未彻底消除等,都会对河道的水质造成污染。

(3)上游来水中污染物浓度较高也是影响流径惠山区境内主要河道常年水质改善成效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3建议与对策

要从根本上改善惠山区“河长制”管理河道水环境质量,大幅提升水质达标率,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江苏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规定的Ⅲ类水体60%目标要求,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打好河道整治的攻坚战:

3.1控源截污

污染在河里,根子在岸上。要借鉴惠山区唯一一条入湖河道直湖港综合整治的经验,通过各方共同努力摸清惠山区所有实施“河长制”管理河道沿岸污染源排放情况,进一步清理和封堵排污口,加快未接管的生活、工业污染源的接管力度,提高接管率。对短期内不能实现接管的农村生活污水必须加大资金投入,一方面统一规划建设集中收集设施,采取拖运至城市污水厂的方式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另一方面采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点源治理措施,推进农村生活污水点源治理工程,确保氮磷污染物的达标排放和大幅削减。

3.2河道清淤及调活水系

自惠山区实施“河长制”管理以来,河道清淤工作逐年展开,但由于河道清淤任务重,资金投入大,清淤工作占全区实施“河长制”管理河道的比例较低,而且河道距离较长,清淤时间长。因此,目前惠山区“河长制”管理河道中仍有较多河道多年未清淤,河底淤积严重,必须统筹规划,多方筹措资金,对淤泥严重的河道加快清淤进度;并进一步采取开闸放流、引入清洁水源等多种形式调活水系,恢复水体流动,通过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来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

3.3科学种植

目前,农作物的种值仍存在施肥过量、垄间管理一般等问题,需提倡科学种植,合理施肥,以及采取化肥深施、测土配方、节水灌溉、提高田埂、建筑生态沟渠等方式来降低由于肥料和农药流失造成的氮磷污染。

3.4生态修复

对实施“河长制”管理的河道制订生态修复计划,通过种植适宜水生植物、建设生态护坡等有效措施,营造良好的水环境生态系统,提升水体自净能力和水环境容量,达到修复水生态系统、进一步改善水环境质量的目的。

3.5点源监管与中水回用

进一步加大对区域内废水排放浓度高、影响大的企业的排查力度,加大对污染企业的监管和处罚,坚决杜绝企业废水超标排放。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及一些排水大户中水回用工程的建设,开发回用途径,减少污水排放。

水环境生态修复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清洁能源;监测监管网络;水样分析

中图分类号:TV62文献标识码:A

原先设计的根据农业发展需要而形成的苏烟水库,其库容保持在1586万/m3 ,常年来水量为1500万m3,集雨面积仅14.7km2。目前苏烟水库增加了对城区的供水量,从而导致供水不足,需要从大容山高垌水库引水,年均饮水量维持在4000万m3。其水质保持在Ⅱ―Ⅲ类。考虑到南流江水的水质逐渐变差,现已停止对城区供水,由此苏烟水库的重要性则更显得突出了,加强对苏烟水库的水质的控制,对周边环境的生态控制,控制来水的流量,对引水渠周边环境的监测以及对库区有效水源地的保护都显得非常急切。

目前的水源集水量呈现大幅下降的趋势,苏烟水库、高垌水库以及东西两渠集雨面积共计也只89.17km2,三个区域集水量年均为8000―12000万m3,由1995年到2000年,到2005年的资料可以看出,入库水量由4708.5万m3降低到2550万m3,可以看出整个水系统出现了比较的供水危机,需要尽快出台措施加以解决。一方面,来水的不足与企业的用水量和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供水不足的问题与水库的蓄水是直接相关的,蓄水的质量无法保证的前提下,是有效供水量降低的直接原因,加快对水源地保护是苏烟水库的重点项目。

一、人工湿地和生物浮床

(一)人工湿地净化污染物

根据自然状态模拟出人工湿地系统,人工湿地系统是苏烟水库的一道保护防线,在湿地内种植一些植物来缓解污水排放速度,这些植物的繁殖力较强,对磷氮的吸收力比较强。一方面,植物可以对污水中的有害成分进行吸收,促进植物自身的生长,起到了过滤污水的效果,另一方面,大量植物的生长,阻碍了污水速度的过快流动,起到了对水中有害物质的进一步阻挡的效果。

苏烟水库的水源地保护工程建成并投产的湿地部分面积达到了6.3亩,在苏烟二库区域内的人工湿地上,植物的长势很好,水库中央形成了一个人工绿岛,通过大双河基流引进的一些植物比较适应这里的环境,从实际效果来看,起到了吸收净化污水的效果,得到净化的污水经人工湿地植物过滤后再排放出去。

(二)生物浮床。

生物浮床技术利用植物的特有吸收功能,对水体中的氮磷等污染因子进行吸收,抑制有毒物质的扩散。人工培育的水生植物如美人蕉、水葫芦、旱伞草具有净化水质的效果,对水体的保护比较有利。苏烟水库在实行生物浮床技术计划过程中,原计划建设生物浮床6670平方米,实际完成9600平方米,这对于水源地的生态环境改善十分有利。

二、保护区生态修复与建设工程

(一)生态修复

对于保护区的生态修复,要按照水源地的保护要求,在整合基本生态系统之后,确定要开工的工程项目,确保水生生态、库滨生态、陆域生态几大生态系统的建设,加强水土流失的防治、对矿山环境进行有效的治理,继续加强入库支流的综合治理工作。以此确保保护区内的生态修复。

完成区域内重点企业污染整治、、完成区域内三产业治理。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治工程;安全防护工程;保护区环境管理能力建设工程,以增强环境管理能力,提高预警与快速反应能力为目的,建立并完善环境监测监管网络,保障苏烟水库水环境安全。

(二)垃圾处理工程

城镇化导致了污水的处理不能及时,生活垃圾、医疗废弃物对于水源的污染相当严重,必须尽早的开发新能源以替代非清洁能源的使用,加强和构建水源区域内的污水排放系统,加强和管理好垃圾处理网,对于城镇的发展应集中优势资源,加快社会资金和能力的使用,以此改善水环境,加强对污水的控制能力。加快推进保护区内村镇生活垃圾收集及处置设施建设,在保护区内23个村建立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置系统,主要工程包括:配置垃圾收集箱1725个、垃圾收集车15辆、垃圾中转站14个,同时,对其河道进行统一垃圾清理。以彻底解决这23个村的生活垃圾污染水源问题。

对水库水环境污染较重的4个乡村(以营盘村、温道村为代表)建集中污水处理系统,选用合理的、经济的污水处理工艺对当地的生活污水进行试点处理;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在竖碑村建设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最大限度削减由生活污水造成的水库污染负荷,改善村庄环境质量,改善改善大伙房水库水质。

三、加大执法力度及监管

(一)加强大容山林区资源保护和管理

考虑到经济林的弊端,应该禁止速生林的栽种,增强和更新水源涵养林的补种,对于砍伐树木的做法要坚决予以严厉的监控和打击。加强对林区周边的违法行为的查处工作,对于木材加工和营运方面的业务需要有合法的来源证明,自2009年,共查处林业行政案件11起,收缴木材49.7立方米,处理违法人员15人,警告教育80人。制止村民砍伐高垌、龙门、佛子湾水库区的水源林70多人次。对于荒山要尽快的补种,加强对荒山的绿化工程改造,由此提高大容山林区内的植被环境水平,创造出更为适合水源清洁的生态环境基础。

(二)加强水质水源监管

环保和水利部门每月对水质情况进行报告,通过现场水质取样来监测库区的水质变化。由水质变化的动态监测来确定是否对形成水质污染的企业的进行调研,事实清楚的情况,需要对相关企业的水污染提出警告和处理意见,确保水质在库区内能够长期稳定在较好的水平上。

参考文献:

[1] 孟盼盼,刘淑娟,蒋跃平. 人工湿地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3).

水环境生态修复报告范文第5篇

销号公示

现将中央“回头看”环保督察反馈意见序号30,整改销号情况公示如下:

一、反馈意见

要系统推进长江干支流水污染防治工作,尊重治污减排和生态恢复规律,分轻重缓急,打好水环境治理歼灭战、攻坚战和持久战。

二、整改目标

恢复和保护府澴河流域生态系统,完成省定国考断面水质和跨界断面水质达标任务。

三、整改措施

1.强化府澴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推进水岸同治,启动并实施随州“五城绕水”项目,对府河、漂水、涢水、徐家河部分河段实施水生态综合治理,开展水生态修复,统筹解决河道水环境问题。

2.对府澴河入河排污口分类施策,加强整治,不断提升入河排污口监管水平。

3.推进实施府澴河流域区域水环境分区管控,加强水污染风险防控,建立污染源清单,完善应急预案,强化水环境应急管理。

4.加快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完善配套管网,提升截污控源能力,减少污水直排。

5.积极推动河长履责,落实河长制联席会议和目标责任考核制度。

6.加强饮用水源地和流域重点监测断面水质监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定期公示水质监测结果。

四、整改完成情况

1、对水资源总量控制严管理。2019年初,全县地表水资源(不含河道)总量5.6亿立方米,根据《随州市水利和湖泊局关于分解“三条红线”年度控制目标的函》(随水函〔2019〕20号),随县2019年用水控制总量为4.09亿m³。

2、随县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11个(随县污水处理厂入河排污口1个、乡镇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10个)。2018年10月,完成已建随县污水处理厂入河排污口补办行政审批手续,完善相应整改提升工程。2018年11月,完成18个镇场新建污水处理厂入河排污口行政审批手续,乡镇规模以上10个入河排污口全部纳入相应镇场污水处理厂管网,集中达标排放。2019年2月已将相关情况报送县住建局(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管理单位)和县环保局(污水处理厂排污许可单位)。2018年随县水利局共开展了3次全县入河排污口普查和现场核查工作,重新摸排,登记造册,建立了“一口一档”台账,制定了“一口一策”方案,印发了《随县入河排污口整改方案》等一系列文件,督办各镇场切实履行属地管理责任,按照要求落实入河排污口的整改提升工作。

3、随县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项目于2019年9月开工建设。已完成对AAO池、二沉池、回流污泥池的底板及二沉池阀门井砼浇筑,AAO池外池壁浇筑施工及池内壁模板安装,二沉池池壁装模、污泥回流池装模及污泥脱水机房基础锚栓顶埋等工作,2020年1月20日已完成全部工程量任务。

4.严格执行《湖北省河湖长巡查河湖暂行办法》文件要求,履行河湖长制联系单位职责,开展巡河,每月不少于1次,同时做好均河县级河湖长巡查时的组织联络和服务保障工作,同时跟踪做好巡查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工作,并积极向县级河长制办公室报送相关情况。加强河长制考核督办,建立定期检查督办机制,推动河长责任落实落细。2018年,县河长办共印发“随县河长制工作简报”27期;2019年3月底,已印发“随县河长制工作简报”3期,通报了县级河长巡河情况,推动落实了涉河问题30条。2018年11月,完成漂水河随县段确权划界试点工作,落实了每季度对国控、省控断面水质监测分析并公告。2018年1月,完成了涢水、漂水、㵐水随县段水生态综合治理可研报告。

5、2020年随县厉山国控断面、安居肖店省控断面、洪山十四五新增断面均达到Ш类标准。

根据中央“回头看”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目标要求,该项目完成整改目标,符合整改要求。

本公示自本日起生效,七天内若发现不属实内容请举报,举报电话:3339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