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美食文化研究

美食文化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美食文化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美食文化研究

美食文化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湖州;传统糕点;视觉审美;文化创意

[Abstract]This paper deeply introduces the theme, shape, decoration, color, packaging and other elements of Huzhou’s Traditional Past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esthetic vision, analyses its artistic value, explores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discusses the visual culture creativity development path of resources.

[Key Words] Huzhou; Traditional pastries; Visual aesthetic; Culture creativity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2014-2015年度浙江省文化厅文化科研项目(57)浙江传统糕点的视觉艺术特征及其开发研究、2015年浙江省旅游科学研究项目浙江传统糕点的视觉审美及相关旅游资源开发研究(2015ZC30)、2015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省运河段民间手工艺艺术特色研究(3082015NJ20150043)共同资助。

湖州地处杭嘉湖平原的中心地带,东望上海,北濒太湖,是一块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文化灿烂的风水宝地。其优越的自然与人文条件在各种领域折射出美妙的光线,其中也包括多彩的美食世界。

传统糕点是湖州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常见的生活资料,亦能给人带来味、嗅、触、视等多种感官享受。经调研,目前已有震远同“茶食三珍”制作技艺、南浔传统糕点制作技艺、八里店方糕花板雕刻等十余项传统糕点相关项目被列入省级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历史、文化与艺术价值不言而喻。

从工艺美术品的视角进行考察,湖州传统糕点在主题、造型、色彩、装饰、质感以及包装等方面呈现出较强的个性特点和艺术特色。这些生动的形象及其象征含义积淀着湖州老百姓上千年的审美智慧与意匠巧思,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与创意素材。

一、湖州糕点的源流

“糕点”这一概念与“茶食”、“糕团”、“点心”、“细点”等说法有所交集。本文所述“湖州传统糕点”具体指在浙江湖州地区产生、发展,具备一定流传度或者有据可考的,富有湖州地方特色的,以米(粉)、面(粉)为主要原料,配以各种辅料、馅料和调味料,初制成型,再经蒸、烤、炸、炒等方式加工制成的干性食品。它受到周边苏式、沪式、宁绍式糕点的交织影响,拥有诸如震远同椒盐桃片、泗安酥糖、双林子孙糕、新市茶糕、南浔橘红糕等近百种特色产品,另有大量不知名和失传品种。

湖州传统糕点起源甚早。早在春秋时期,此地百姓便好食稻米,且广泛运用饴蜜作为甜味剂,两者结合便催生了“糕点”。汉代《楚辞・招魂》中提及:“s蜜饵,有\c些。”[1]说的就是吴越江南一带的甜米粑。唐代贞观年间,蔗糖从西域传入[2],促进了糕点制作。《云仙杂记》便记载了虢国夫人的大厨邓连以湖州糕点透花糍作为供品祭祀一事[3]。“茶圣”陆羽更在此写就《茶经》,茶风鼎盛从侧面促进了茶食糕点业的发展。南宋迁都临安,南北饮食文化有了一次较大融合,促使包括湖州在内的浙北地区传统糕点制作水平突飞猛进。元代赵孟\的夫人管道升在家书《秋声帖》中提到了湖州“糖霜饼”[4]。明代《仙潭志》专门描绘了新市茶糕的美味[5]。清代同治《湖州府志》中明确阐释了“嘉湖细点”[6]这一概念。光绪《湖雅》卷八“饼饵之属(粥饭附)”中详叙湖州老糕点,如许糖饼、归安云片糕、杨糕、蒋塌饼、费圆等[7],仅就糕名考证,已基本失传。民国时期,因战争、灾害等原因,导致农商生产受到一定影响,但糕点依然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在与外来饮食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有了新的风貌。周作人在其散文名作《南北的点心》中对“嘉湖细点”赞不绝口[8]。当代,科学技术的运用使湖州糕点制作的精细度和多样性得以延伸,但也因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外来糕点的“侵入”而滋生困境。

一直以来,传统糕点全面参与了湖州百姓的民俗生活,无论是供佛祭祖、岁时节令、婚丧嫁娶,还是探亲访友,建房搬家、拜师升学都要少不了灵巧吉祥的传统糕点。例如吴兴地区四月“蚕月”有许多禁忌,其中之一为“禁往来”。“蚕禁”前,蚕农家要张贴门神,用米粉捏成猫状圆子,分送邻居,谓之“怯口团子”,委婉地表示本户防止生人冲撞的意愿[9]。可见,湖州传统糕点不仅是人们点饥尝新的美食,还起到了内涵深意、践行礼仪的重要作用。

与其它地区一样,当前湖州传统糕点的制作者或生产者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规模较大的老字号商家,如震远同、野荸荠等。它们不仅传承着诸多经典品种,更尝试改良和创新;二是民间流传度较广的中小型私营店铺,如金婆弄“敦叙堂”、塔下街“徐忠良糕点铺”等,拥有着自己的“招牌糕点”和一批忠实消费者;三是拥有“拿手绝活”的流动摊贩,如梅花糕、糍团等,常以单个品种的形式在路边出售;四是家庭自制糕点,其中不乏工艺精湛、形象独特的稀有品种。

二、湖州糕点的制作艺术及视觉审美

湖州传统糕点甜香软糯,口味绝佳。同时,从视觉审美的角度出发,将其作为工艺美术品,分析其艺术价值,从中可以挖掘更多的潜在资源和发展可能。

在题材方面,除了常见的诸如绿豆糕、猪油糕等以材质为题的命名方法之外,湖州传统糕点还从日常生活、岁时节令、宗教传说、亲情礼仪甚至四季天气中获得灵感与素材,例如充满着亲情观念的姑嫂饼、子孙糕;仿佛能看到美景的小云糕、雪饺;色彩缤纷的橘红糕、乌麻团;蕴含故事的龙头糕、定胜糕等等,这些都是湖州百姓理解生活、热爱生活、美化生活的深刻体会和美好愿景。

在造型方面,湖州传统糕点也是以圆、方等几何形为基础,从中衍生出丰富的变化,例如大年初一起床后要吃的“顺风圆”被制作成类似蚕茧的椭圆形,蕴含着人们对于蚕事丰收的祈望;长兴及附近地区的汤团,在圆形基础上被捏制出一个“小尾巴”,形似茨菇,俏皮可爱;南浔橘红糕为娇小的立方体,因材质软糯,包装后略有变形,每一个都呈现出不同的状态;经久不衰的定胜糕,既像线板又如银锭,简约规整。除此之外,在农村地区专为婚庆祭奠等特殊需求手工制作的糕点拥有更加丰富的造型,例如大钱村的龙头糕,其创作灵感不仅来源于菱角、荸荠、桃子等水乡植物,也有龙头、如意、神书等传说事物,各种造型置于一盘,热闹喜庆(图1);还有北部地区的印版糕,借助雕刻精细的木质糕模,还能制作出“三牲”、聚宝盆、和合二仙等复杂精细的形象,极具欣赏价值。

在立体造型的基础上,湖州传统糕点还有许多精妙的平面或浮雕装饰。最常见的是各种糕饼上利用芝麻、红绿丝、果仁等食材点缀出的点线面图案,增加了视觉层次;还有利用点绘、描摹等手法在糕点表面增加内容的,如当地许多青白团子上都要加一红点以示喜庆(图2),有的直接用筷子蘸上红色点小点,有的用一张竹叶卷起来,用红绳子扎紧,然后蘸上红色,向团子中央一点,即形成了一朵红花;绿豆糕、喜糕、茶糕等方形糕点上常用木质印模压制口彩字词或吉祥花纹,形象饱满、线条挺括,十分出彩。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卷四中提及,湖州的丝织品还能当细筛来过滤已经磨细的米面,使其更为精细[10] 。而“丝绸之府”湖州的丝织品正是以娟秀耐用著称,以此细筛过的原材料制作的糕点自然也是更为精巧细腻。

在色彩方面,湖州传统糕点从生活找灵感,从自然取材。江南水乡的景致本是素淡清丽的,此间糕点的色彩也偏好雅致而非俗艳,例如玫瑰酥糖的米白与粉红搭配,茶糕白色米粉中隐约透出的肉色馅心,椒盐桃片的黑白互掺,桔红糕的浅桔色糕体在白色粉末包裹下若隐若现,非常美丽(图3、3-1)。湖州传统糕点的包装也是其重要的视觉审美元素。旧时糕点常用油纸衬垫或包裹,送礼则用蒲包或竹篮,上垫有精致图案的点心签儿(图4)。当下其礼品包装多以硬纸为材,亦有塑料、竹、木、金属等,色彩上以暖色系为主,装饰以传统吉祥图案为多,与其它地区的糕点包装存在着一定同质化现象。近几年,以几家老字号品牌为代表,湖州传统糕点进行了某些糕点外形和包装的创新尝试,例如“震远同”2016年推出的“原味绿豆糕”,包装整体使用清亮的黄绿色,并将当地月亮酒店、飞英塔、仁皇阁等景点以潮流图标的方式予以展现,同时专门设计了“湖州女娃”形象,在其系列产品包装中重复出现,生动灵巧,令人眼前一亮(图5)。除此之外,湖州传统糕点的广告、招幌、店铺装璜等内容也是其重要的视觉审美环节,它们综合而全面地体现了这些日常糕点的美感。

综上,湖州传统糕点在视觉审美上具有以下艺术特征,一是种类繁多、体型小巧、做工精致;二是形象生动、风格秀净,雅俗共赏;三是寓意丰富、内涵深刻、吉祥喜庆;四是与当地其它视觉艺术形式互通共荣,例如捏塑、雕刻、书画等等,因此也极具技术含量和传承意义。

三、基于文化的湖州糕点创意再开发

湖州传统糕点以米面为基本形式语言,诠释着浓郁的地方风情和独特的视觉美感,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创意素材。对其进行开发不仅对传统糕点本身的文化传承和竞争力加强极为有利,还能为创意产业、旅游经济以及城市文化宣传等领域添砖加瓦。

湖州传统糕点自身的外观形态尚有提升的空间,并能够因此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体量小型化、造型创新化、装饰精细化、包装风格化是其发展方向,跨界设计和机械工具可以使这项任务完成的更为出色。

湖州传统糕点蕴含的视觉资源也能为其它产业提供灵感与素材。例如被广泛熟知的特色糕点形象和装饰图案,特殊的糕点制作工具和工序影像,老字号糕点品牌的整体视觉形象等,不仅能为明信片、手工本、日历、书签、潮流T恤、手绘地图、抱枕等当下年轻人喜爱的创意产品提供怀旧复古风格的基础素材,也能与扇、伞、刺绣等较为高端且具有江南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商品结合(图6)。

湖州传统糕点的手工技艺作为其具有工艺美术品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具有开发价值。在制作过程中,碾磨、舂捣、揉搓、盘卷、立塑、嗑印、镶嵌、点绘、晕染等手法生动灵活、细致有趣,本身具有欣赏价值;作为影像素材,也能为风情街、民俗馆、博物馆等提供展示内容;还能以此开发互动项目,让消费者参与糕点制作。这一类型的开发行为要建立在技术传承和特色挖掘的基础上,切忌盲目照搬或相似雷同,例如“湖州归安县的人物云片糕,用手工将不同颜色的糕折叠成型,用刀一片片切开,就能看到其中隐藏的人物形象,这种工艺较为复杂,且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失传”[11] ,着实可惜。如能将此类特殊技艺加以完整复原和妥善保存将是极为珍贵的开发资源。

此外,湖州传统糕点视觉特征背后隐藏的历史文化丰富深刻,值得探究。围绕糕点形态寓意挖掘、老字号视觉资料追溯、传说故事形象探索、名人游历品尝之地或知名手艺人故居环境考察等主题进行文化梳理,从而展开相关品牌形象重塑 、主题博物馆建设、特色旅游线路开发,旅游文化节组织等活动,使古老深厚的湖州糕点文化在当下环境中重新焕发生机,可以找到新的文化“卖点”和经济增长点。

结语

湖州传统糕点不仅是百姓的日常美味,也是工艺复杂的视觉艺术品。它题材广泛、造型奇巧、装饰精妙、色彩和谐、包装讲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形式语言更富有浓郁的地方风情和民俗内涵,是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湖州传统糕点的视觉资源进行固化、改良与再现,不仅对传统糕点本身的行业发展大有裨益,更能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文化结晶与创意成果。当然,这样的开发必须建立在尊重、保护、传承糕点文化的基础上,保留其根本与精髓才是真正能让湖州糕点与时俱进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马茂元.楚辞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99.

[2](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西域上[M].北京:中华书局, 1975:6213.

[3](唐)冯贽.云仙杂记[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

[4]冯罗宗.湖州饮食文化漫笔[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7:174.

[5] (明)陈霆等.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24[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6](清)宗源翰等.同治湖州府志[M].湖州师范学院图书馆藏本:卷三十三《物产》.

[7](清)汪曰桢.湖雅[M].湖州师范学院图书馆藏本.

[8]林贤治.关于命运:周作人散文[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3:212.

[9]徐可.湖州民俗文化研究[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7:25.

美食文化研究范文第2篇

一、教育市场化的理论基础

(一)新自由主义思想

兴起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也称为“芝加哥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弗里德曼(MlitonFried-man)和哈耶克(F.A.Hayek)。新自由主义思想的根本观点是:当代社会的所有弊病是由于资产阶级国家干预过多造成的。希望返回到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去。“如果国家干预少一点,竞争就会进一步发展,垄断就会大大减少。”此,他们要为市场自由竞争恢复名誉,他们认为市场机制在满足人类欲望和分配生产资源到各种不同用途上起着重大作用。“市场资本主义(如果真正让它起作用的话)则是唯一使每个人最可能在社会中得到他所希望的东西的一种制度。”‘而正是国家干预妨碍了市场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自由竞争不是名副其实的自由竞争。他们所指的国家干预包括西方国家的“国有化企业”、“福利国家”和巨型垄断企业。他们认为解决问题的出路是把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化企业私人化。新自由主义思想推动了国有企业的改革,也打开了教育市场化之路。

最早提出教育市场化观点的是弗里德曼,他认为教育不应该是政府提供的一项服务,而应该是自由市场体系中的一部分。弗里德曼在1955年发表的《政府在教育中作用》一文中指出:“我相信,若要对我国教育体制动大手术,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私有化之路,实现将整个教育服务中的相当大的部分交由私人企业个人经营。否则,没有什么办法能摧毁或者至少极大地在削弱现存教育建制的权力,而摧毁或削弱现存教育建制的权力,乃是根本改革我国教育体制所必要的先决条件。此外,也没有什么办法能给公立学校带来竞争,而只有竞争才能迫使公立学校按照顾客的意愿改革自身”。哈耶克也认为“不存在用以决定谁该接受进一步教育的所谓公平的教育依据,不必通过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选拔。对学生进行选择的唯一途径是竞争和市场过程”。

(二)新公共管理主义

20世纪90年代初,在大多数先进国家中产生了一种新的公共部门管理模式。这种新模式有几种不同概念,包括“管理主义”、“新公共管理”、“以市场为本的公共行政”、“后官僚典范”或“企业型政府”。尽管名称不同,它们实质上描述的是同样的现象——“为实现经济(Economy)、效率(Eficiency)和效果(Efectiveness)的‘3Es’作出的决定性的努力”,p传统的官僚制将被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模式取而代之。新公共管理的主要观点是:“注重管理而不是政策,注重绩效评估和效率:将公共官僚制组织划分为一些在用户付费的基础上相互协调的机构;利用准市场化和签约包出工程的方式促进竞争;削减成本;具有一种特别重视产出目标、限期合同、金钱刺激和自主管理的管理风格”。‘美国的奥斯本和盖伯勒在《重塑政府》一书中提出了“企业型政府”这一观点,他们认为“大多数企业型政府鼓励提供服务者之间的竞争……宁可采用市场机制而不是官僚机制”。总之,新公共管理主义思想的核心是要把公共行政僵死的、等级制的官僚制组织形式转变为公共管理的弹性的、以市场为基础的形式。

对传统的官僚管理模式的批评也波及教育领域。美国的一些打算改革美国公立学校教育的人认为:由国家通过民主的方法对公立学校进行管理的理念应该被抛弃了。由人民对学校进行民主管理这种方法应该被一种全新的体系所取代,转而由市场进行间接的管理。美国政治家约翰·乔布和泰利·莫(JohnChubb&TerryMoe)在《政治、市场和美国学校》一书中指出:“市场通过它们自身的特性,能够培养高效学校所必须拥有的自治。……消费者不会有购买低效学校的产品的需要,因此这些学校就会从市场中消失。……对学校进行民主管理不可避免会培养官僚作风,而这就会扼杀高效学校所必须拥有的自治”。

二、英美教育市场化的社会背景

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英美国家对公共部门的规模和能力进行了抨击。尤其是罗纳德·里根于1980年和玛格丽特·撒切尔于1979年大选获胜以后,就开始推行公共部门的改革。公共部门在三个方面受到抨击。首先对公共部门的“规模”提出了抨击,认为政府过于庞大,浪费了过多的紧缺资源。其次,关于政府的“范围”也发生了争论。认为政府本身介入的活动过多,凡是可由私营部门提供的服务均可通过合同或直销方式转交给私人提供者。第三,政府的“方法”受到持续不断的抨击。认为官僚制的方法必定会造成工作无起色和效率低下。如果必须由政府从事某些活动,也需要寻求除官僚制之外的其他的组织方法。对公共部门的规模、范围和方法进行的抨击所产生的明显结果是削减政府和改变其管理方式。

英国政府开始实施强硬的财政紧缩政策,积极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并着手解决福利国家政策所引发的种种问题。在撒切尔内阁和智囊班子中,信奉哈耶克主义自由市场观点的所谓“新右翼”(NewRight)人士占据了主导地位,其中包括曾在1981至1986年间担任撒切尔内阁教育大臣的约瑟夫爵士(SirKeithJoseph),以及撒切尔时代教育政策的主要设计师莱特温(OhveI_etwin)和塞克斯顿(StuartSexton)。约瑟夫爵士在1796年时所说的一句话,也许最能代表他们的市场主义信念。他说:“盲目的、非计划性的和没有协调的市场智慧完全优越于精心研究的、理性的、系统的、善意的、合作的、有科学依据的和尊重数据事实的政府计划。……市场体制是国民财富的最佳发生器;它能够以人类思维不能理解的方式,在没有强制、指导和官僚干预的情况下,协调和满足无数个体的不同需要。”

英国人把包括教育市场化、教育私有化在内的“私有化运动”,称作“撒切尔革命”。撒切尔夫人主要顾问谢尔曼于1987年8月6日《每日电讯报》写到:“倘若没有英国全部学校的私有化,那么撒切尔革命就是还没有完成。”因为“保守党”(私有化运动)前沿正在向私有化尚未触动的那些国有部门推进。我国这些社会部门的活动,诸如卫生和教育,这两者加起来每年都要消耗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而竟对市场机会几乎一无所知。”

对这场运动,英国人自己是引以为豪的,他们说:人们看到的撒切尔革命的经济和财政好处还是表面的,“而最重要的收获时下人们也许还只能朦胧地认识到:这是对政府思考和行为方式的一场改造。……那些国有的产业部门把政府官员和部长们拖到了消费者利益的对立面。全国私有化工作一旦完成,部长们什么都管的角色必将一去不复返。”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美国教育财政支出不断上升,但基础教育质量却始终不尽如人意,这引发了学校效能研究,即影响学校效能的因素是什么。许多研究发现官僚是影响学校效能的关键因素。美国政治科学家乔布和莫研究了学校自治与学生成绩的关系。他们发现公立学校对的政治要求反应太快。这种结果是由于“公立学校受到机构的直接民主控制”,而这些机构“天生地破坏了学校自治,并天生地有益于官僚”。他们还发现公立学校中的政治与官僚并不有助于形成与高学术成绩有关的学校组织的合意形式。与此相反,市场取向的非公立学校更可能产生他们所说的有效组织。这些高成绩学校(主要是非公立学校)与低成绩学校(主要是城市学校)有显著区别:“他们的目标更清楚且在学术上更有抱负,他们的校长是更强有力的教育领导,他们的教师是更专业的人员与更和谐,他们的教学工作在学术上更强有力,他们的课堂更有秩序并更少官僚”。因此,乔布和莫认为教育中的家长选择是一种根除民主政治与官僚的反作用的方法。

三、英美教育市场化的主要形式

英美教育市场化改革在具体实施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而是有着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英美除了大力发展私立教育外,还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改革形式。特许学校(CharterSchoo1)。所谓特许学校,其基本含义是根据特定的合同或“特许状(Charter)”来开办的公立学校。与传统公立学校最大的区别是,特许学校凭着这张“特许状”拥有充分的自治权与办学权,得以从政府控制和微观管理中解放出来,在教师雇佣、教育资源分配、入学、人事管理等方面享有自。1991年,美国明尼苏达成为第一个通过特许学校法的州。该法允许学区授予某些学校以“特许状”并建立特许学校。到1998年为止,已有34个州通过了特许学校立法,允许有志于改革的一些学校及团体进行建立特许学校的尝试。特许学校向各类学生开放,供学生家长自由选择。不少教育改革专家认为,虽然特许学校不是一种将学校完全放开的学校市场化的形式,但是它体现了学校市场化改革的核心:强调学校有权直接与其顾客相联系,学校的目的就是最大程度地满足顾各的需要,供顾客进行自由选择。因此,特许学校是通过学校内部的改革来使学校结构适应现存的管理结构、是一种“有限的市场化”的做法。

学券制(EducationVoucher)。所谓学券,就是政府发给学生家长的一种有价证券,学生家长可以使用该学券在任何政府承认的学校,包括私立学校中支付学费或其他教育费用。其目的是促进各学校,特别是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之间的竞争,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其实质是运用市场手段来运作公立学校,增加公立学校中的私营成分,以恢复其活力。学券制最早由经济家米尔顿·弗里德曼于1955年提出,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在个别州进行了实验。但进展不大。90年代后,在美国教育改革大潮的推动下,至1995年,有十几个州对学券制进行了立法讨论,并在威斯康星、加利福尼亚、俄亥俄、佛蒙特、俄勒冈、波多黎各等州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实验、推广,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民营教育公司。美国爱迪生公司(EdisonProject)成立于1992年,在全美16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管理79所学校,在校学生3.8万名。市场分析人士认为该公司到2005年管理的学校将达到420多所,学生数将达到26万。爱迪生公司非常注重通过市场筹措资金,1999年7月,微软公司的合伙创始人艾伦(PatticAllen)注入3000万美元,成为投资人之一。1999年11月,爱迪生公司在美国华尔街发行股票,成为上市公司。民营教育公司的出现和发展,对所在国家教育的推动作用是明显的。它既增加了教育投入,提高了社会对教育的关注程度,又注重了教育效率的提高,推动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创新;同时它还增加了教育供给,满足了人们教育选择的需要。这些无疑都是民营教育公司对整个教育发展的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公助学额计划(AssistedPlacescSheme)。这项计划是由英国《1980年教育法》颁布实施的。根据这项计划,政府将为来自低收人家庭的优秀学生进入独立学校(IndependentcShol,指非政府举办的学校,也有人称其为私立学校——vate,cSho1)学习提供全额或部分学费资助。每所参与该计划的独立学校都要与中央政府签订一份合同,其中规定:校方每年将提供一定数量的学额,根据家庭收入对学生学费进行一定程度的减免,余额部分由政府提供补偿。参与该计划的独立学校仍然保持独立的地位,它们负责对人选学生的学业水平进行甄别,但是每年享受公助学额的学生必须有6o%来自公立学校。至1985--1986年度,政府已向226所独立学校支付了3380万英镑,用于公助学额学费的减免。受惠于该计划的学生达21412人,其中4o%享受完全免费资格。公助学额计划的实施,使收入较低的家庭也有了与富裕家庭一样的选择权,有效地促进了社会流动,也体现了着重资助作为消费者的学生(家长),而不是资助作为教育服务提供者的学校的市场化改革方向。自由入学政策(OepnEnmlment)。这项计划由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颁布实施。英国家长的择校权在(1980年教育法》中就有了规定,但由于地方教育行政当局为热门学校人为地设置招生上限,使许多家长经常失望而归。<1988年教育改革法>对此提出了新的安排:以1979年的招生数作为一个学校的标准招生数(StandardNumber,如果某一学校1988年的招生数高于1979年,则以1988年的招生数为标准招生数);学校在标准招生数之内不得拒绝学生的入学申请:如果一个学校不再有招收标准招生数的能力,地方教育行政当局和学校董事会经中央教育主管大臣同意,可降低该校的标准招生数。但是减少的名额不能转到其他较差的学校;如果学校受理的申请人超过标准招生数,地方教育行政当局通常实施本学区学生优先原则,但家长有权对地方教育行政当局的决定提出上诉。自由入学政策的实施,使各个学校的招生不再得到地方教育行政当局计划的保护,而更多地依赖标准招生数之内家长的选择。这无疑强化了学校间的竞争,从而促使它们更加注意倾听消费者的呼声,不断提高自己的办学水平。

直接拨款公立学校(GrantMaintainedSchools)。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规定,任何公立中学和学生人数超过300人的公立小学,经家长秘密通讯投票认可,都可向中央教育主管大臣申请脱离地方教育行政当局的控制,成为直接拨款公立学校。转制后的学校直接接受中央政府的拨款,并在管理方面享有与独立学校同样的自。英国公立学校历来由地方教育行政当局负责开办和维持,直接拨款公立学校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安排。实施这项政策背后的主要想法是:建立一种由家长主导、经费直接来自中央、具有高度自的公立学校。这也是右翼压力集团的重要主张,其目的是削弱地方教育行政当局的作用,最终使它们逐渐消亡。在右翼人士看来,地方教育行政当局在配置教育资源方面代表着计划和低效,而直接拨款公立学校能够在确保义务教育完全免费的前提下消除地方教育行政当局的影响。他们甚至认为,应该将公立学校的所有权从地方教育行政当局转移至独立的托管机构,由它们自主经营、自主管理。

教育行动区计划(EducationActionZone,由(1998年教育法颁布实施)。该计划规定,政府将[就教育薄弱地区公立学校的管理权向社会公开招标,社会各界,特别是私营工商企业均可提出申请,在教育薄弱地区成立教育行动区,接管所属的公立学校。教育行动区将享受政府制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可以自主设计课程、高薪聘请校长和教师、实现资源共享等等。成功的申请者必须提供令人满意的学校革新方案和合同期内改善学校办学质量的具体目标,并在政府的额外拨款之外注入相应的配套资金。教育行动区计划意在通过管理权的招标,吸引教育以外的社会力量参与教育薄弱地区学校的管理和运作。从而为薄弱学校带来新的管理思路、经验和资金,迅速扭转这类学校的办学质量。1998年6月和1999年11月,政府先后批准成立了两批共66个教育行动区,地域遍布英格兰全境。

督导制度的市场化改革(由<1992年教育(学校法》颁布实施)。主要措施包括:由根据该法成立的教育质量处取代原陛下督学处,负责受理注册督学的申请并对申请者进行培训,向合格者授予注册督学资格,学校督导工作由教育质量处公开向注册督学招标,并与中标者签定督导合同,增加督学的法定权力,如果他们认定一所学校办学失败,其督导报告中提出的整改措施经学校总督学批准即具有法律效力。此次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引入市场化的招标机制,督导管理机构和督学的关系由原来的行政隶属关系变成了合同买卖关系,促进了学校督导市场的竞争。

四、竞争一教育市场化改革的核心

尽管英美两国在教育市场化改革中采取了不同的举措,但改革的核心却是一致的——在教育领域中引入竞争机制,支持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以及私立学校之间的竞争。只有竞争才是“整个私有化主张的核心”,是推动教育发展的最为有效的机制。正如诺贝尔奖得主、人力资本理论的先驱之一加里·贝克尔所说:“无论是推动教育发展,还是促进啤酒生产,我都相信竞争的巨大作用。在高等教育领域,美国世界领先,而这个领域是美国竞争进行的最为激烈的领域。竞争是极为重要的。”佛大学的经济学家曼基夫说:“二十世纪的经济史表明,以自由竞争为基础的制度要比由国家实行中央控制的制度更有利于消费者,学龄儿童也该享受自由竞争的好处。”

美食文化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社交;微博

在全球的每个角落几乎都被网络覆盖的当下,各类信息呈现铺天盖地之势向人们涌来,网络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让每一个受众都成为信息的制作者、传播者、接收者,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方式无时不刻不在经历着不同以往的强烈变革。网络甚至于开始表现得无国界、无时差、甚至于无沟通障碍。2015年,一则发生在我国著名社交网站新浪微博的“事件”,震惊了中美网络社交圈,并获得众多国际媒体的争相报道。

1 事件回放

美国人马特于2014年丢失了手机,一年后,其手机相册里突然出现了不属于他的照片,主要为一个中国男人对着橘子树的自拍照(网友称为“橘子哥”)。随后,马特将自己的经历写成了博文在美国Buzzfeed网站上,新浪微博用户(英国那些事儿)将该报道转发到新浪微博上,并由此受到诸多关注。这场热闹非凡的“网络寻人”记,获得了网友超过共计1亿次的信息分享,更难得的是,这段跨国友谊获得了近3个月的持续关注。

2 案例分析

针对该事件中蕴含的各类传播要素和传播特征,下文将做具体分析,并以传播主体的转变为界将整个事件划分为以下两个阶段:寻找橘子哥和找到橘子哥之后。

2.1 第一阶段

传播主体。马特作为此次事件的参与者与故事撰写者是制作该信息的源头,是信息的制作者。英国那些事儿作为重要的传播中介,实现了对信息二次加工和传播,也是信息制作者。该阶段担任传播者的为网民群体,橘子哥是信息接收者。

传播内容与传播平台。围绕帮助马特寻找橘子哥,主要表现为两种指向:指向橘子哥的寻人信息以及指向马特的网友协助信息。信息的传播平台为互联网平台,主要依赖互联网社交平台新浪微博和Twitter。

传播效果。48小时内,橘子哥被找到。英国那些事儿的橘子哥被找到的信息迅速成为了热门话题,单条获得超过34130次转发,7429条评论和24655次点赞。除了新浪微博的网友们在为两人的奇妙因缘鼓掌喝彩之外,美国的哥伦比亚广播电台在同一天的新闻中播报了该信息,并采访了当事人马特,事件由此开始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2.2 第二阶段

传播主体。第二阶段信息传播的参与者虽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但各人承担的角色却略微不同。该阶段中,参与主体都承担者信息制作者、传播者和接收者的角色。

传播平台。第二阶段两人之间的信息传播依旧主要通过互联网社交平台(新浪微博为主),网友也同样通过此类平台与二人互动、交流。同时,诸多媒体(包括电视、网络媒体)对该事件的介绍和报道,为他们赢得了更多的注意力和影响力,包括中央电视台、CNN、纽约时报、香港有线电视台等的大肆传播让该事件的影响力加速扩大进而形成更广泛的传播。

传播内容。微博是了解该事件中主要转播内容的重要途径和依据,笔者对两人微博中涉及的与此次事件相关的要素对内容进行分类研究,主要包括互动问候类、转发或包含媒体报道类、含有特殊文化符号的微博以及私人生活。在传播内容的表现形式上,两人在微博的信息70%以上配有自拍或其他影像信息。

传播效果。马特在注册新浪微博的第一天就拥有超过5万个粉丝,一周内粉丝超过十万。其首周的微博评论总数为37018,转发76101次。马特的微博在开通的第一周受到了网友广泛的关注,并且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从单条微博的传播效果看,第一周的平均转发数、平均评论数为总数的6倍。

橘子哥的新浪微博账户虽然显示开通的时间为2012年1月

8日,但其的第一条微博的时间为2015年2月21日,的内容也为与此次事件相关的内容,故而也可以将其在新浪微博的传播效果作为因此次事件而产生的效果。橘子哥新浪微博存在三个比较明显的网友关注高峰期:橘子哥刚加入微博、马特来到中国、橘子哥回访美国。

事件发生之后,两人先后接受过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的采访、著名脱口秀节目Ellenshow的录制、湖南卫视著名综艺节目《天天向上》的录制等活动,更将此次事件的传播范围扩大,并为橘子哥和马特迎来了第三个网络社交平台传播高峰期。

3 分析与总结

此次事件展示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两个传播个体,在网络中经历了跨文化与跨平台的传播,对其使用的传播平台和受众以及在经过多级传播后,对网络和现实世界均产生了信息传播效果。不仅让人们感慨互联网的强大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大影响,更看到了清晰的互联网社交中的时空特征、网络信息符号传播的特征以及存在的隐患。

3.1 互联网社交中的时间和空间

朱振明曾经在《数字时代的国家形象传播》中提出,每一种远距离传播技术的出现都改变着人们对事件和空间的认识,从而产生新的管理方法、社会生产和组织方式。他还提出了数字化时代的传播具有自身的特点:无地点性、实时性、无边界性、市民性、透明性、融合性。该事件作为互联网社交平台的特殊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向我们展现了数字时代传播特点的具体化表现。

互联网创造的虚拟空间让全球用户能够将信息传递给任何人。虚拟世界所依托的现实地点仅仅为一块接入互联网的屏幕,无论作为信息的制作者、传播者或者接受者,只要拥有这一块屏幕,便能够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完成信息制作与传播。身在美国的马特在Buzzfeed上的信息能够实现被网友的迅速转发,并且在中国的社交网站上引起强烈的反响。一方面主要由于互联网展现出的不受地点和边界限制的特性,让信息能够实现跨国界的流动,能够让每一个能够作为传播者的个体不受地点限制地传播信息;另一方面更在于信息的实时性,让马特的信息以及他人转发的事件信息有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被其他人看到,同时也能够有效减少信息在传播中的耗损,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

3.2 网络信息符号传播的穿透力

(1)影像符号。作为贯穿始终的重要符号因素,“自拍”抑或图像既是此次事件的导火索,更是让事件变得“驰名中外”的重要原因。首先,橘子哥闯入马特的生活就是通过照片。即使马特看不懂中文,但影像却向他传递了来自各异文化背景的陌生人的世界,“每天看看那个另一个世界的人干了些什么成了我的日常”。他看到了和他生活经验不符的图片,虽然充满惊奇却并非完全不能理解,跨文化的单向交流由此开展。

马特的文章附有众多曾经出现在手机中的橘子哥的生活照片,熟悉或不熟悉图片中文化符号的网友,都开始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来寻找图片中的人。而后将搜索范围缩小在广东梅州也主要根据文章中提供的影像资料,甚至于最后网友们确认橘子哥身份真伪的方式,都是需要提供其照片,以此完成信息校对。图像既是“证据”也是实现与陌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随后,两人在新浪微博平台的交流,除了微博常用的字符信息外,还有图片与视频。媒体对二人的报道以及网络信息的传播,更多地也是对含有二人信息的图片的传播,最大程度同时最快地让受众明白事件的缘起和发展。

影像符号在互联网信息传播中,实现用最少的语言传递最懂的信息并最大限度地降低误差,是提高跨文化传播效率和信息传播穿透力的有效方式。但影像传播的传播效果却并非万能,此次事件中,两人的微博中未含有影像信息的传播内容虽然在数量上要相对较少,但从传播效率上看,即单条信息的转发、评论和点赞数量来看,此类传播内容比含有个人影像信息的传播效率要更高,传播效果更好。故而不能一味地迷信影像传播要优于其他符号传播。

(2)语言符号。来自美国的青年男子马特和来自中国的中年男子橘子哥单就语言来说,可谓互不相通,除了使用最具体形象的影像符号,二人通过网络的文字交流,包括面对中国网友的跨文化跨语言交流,也呈现了一定的特殊性。

无论是网络传播还是人际传播,克服语言障碍最便捷的方式便是寻找翻译。在二人的网络交流中,除了热心网友会在评论中回复译文帮助二者解决此项难题,更是专门开通了马特微博的中文版和橘子哥微博的英文版来同步翻译、推送各自的微博信息。但就从两个账号的粉丝数量来看与二人原微博的粉丝数量相距甚远。

从特殊语言版本微博的传播效果看,以马特中文版新浪微博为例,其无论是在传播总量上或单条信息的传播效果上都要比英文原版的效果差得多。另外,翻看马特微博的粉丝评论来看,使用该平台的大量用户能够实现用英语与马特直接交流,因而从大多数网友的角度看,马特与其之间的跨文化交流障碍并非不可逾越的鸿沟,反而能够成为对陌生文化的了解窗口。马特也同样将该平台作为了解中国流行文化的重要窗口,通过将评论中的流行语进行提取、询问,并最终实现对其进行创造传播,均是与陌生文化走近和交流的重要过程。

3.3 网络跨文化传播的隐患

(1)网络个人隐私。就该事件而言,网络传播的个人隐私自然是最主要的关注点。从手机云存储的功能特性来说,不仅只有马特能看到橘子哥的照片,橘子哥也能够看到马特手机里的照片,双方的隐私都会暴露在对方的眼前。不同的是,马特选择了在网络上用戏说的方式描述了事件,而橘子哥则保持沉默不语。在选择为如此的“网络奇缘”惊呼神奇的同时,智能手机的信息传播安全也开始经受质疑。

(2)网络版权。“英国那些事儿”于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在新浪微博平台翻译并传播Buzzfeed网站的文章的现象虽然存在多时,网络内容版权问题却一直处于模糊的边界地带。此次事件中,Buzzfeed虽然并为对此类行为作出警告,但并不代表此类问题会被永久性搁置,跨平台尤其是跨文化、跨国际的网络内容传播管理规范正越来越成为需要我们正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麻争旗,蔡帼芬,徐琴媛.国际新闻与跨文化传播[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2] 马为公,罗青.新媒体传播[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3] 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宪,译.商务印书馆,2001.

[4] 彭兰.网络与跨文化传播初探[J].国际新闻界,2000(6):50-54.

[5] 韩璐.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的移动社交媒体互动传播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4.

美食文化研究范文第4篇

《启示》序幕中出现的壁画里那只上帝般的眼睛,和弥散于影片中的那种充满悬疑、悲悯、神秘的音乐,表现出影片的主题,也即是它的名字:启示。这种启示,那不止是关于玛雅人如何对于其文明的意义,也不只是关于欧洲人最后如何到达玛雅人文明之域,而且具有更广阔的全人类智慧和生存意义的暗谕。它临摹出一个乌托邦式的世界图景,又用暴力、血腥、残忍的镜头切换出影像背后人性深处的罪恶。这种罪恶虽是人力所为,却暗含诸如生存、信仰背后的神秘力量。

纵观《启示》,可以离析出一个列维——斯特劳斯式的结构框架,可以勾勒出《启示》的生活真实阈与意义真实阈。

一、生活真实阈

(一)部落——雨林——神殿/祭台

狩猎是部落生存资料来源之必需。虎爪、火石天们设置机关,猎杀貘子,这是他们生活场景的必备,强健体魄、协作精神、团结意识、生存技能、体认雨林生活、觉察危险、解决争端等都是由此得以深化,这是他们丛林人格的必要部分。火石天和丛林中的逃亡人交涉,虎爪首先感知出逃亡人及其恐惧,这既是他们的生存智慧和个体情性本能,也为后来的“恐惧”埋下了阔大的伏笔。鱼和貘子腿的原始交换,不仅交换的是相互的体谅和帮助,交换的也是共同承负的恐惧与苦难,还有共处其中的命运。阿呆没有孩子的困恼与为人的诚朴,坦露一种人性的光芒,更在其拯救虎爪们几次而死去之后,将人性的底蕴归入更大的人类意义图景中,被戏弄者却是一个“以德报怨”的拯救者。村落遭洗劫,人的兽性居于主导,犹如人类文明中的争斗战争的兽性一样。兽性的杀戮是基于本能和文明的名义,智慧的人类文明内部其实是有着陷阱和黑洞,不仅在于文明本身,更在于人性本身。虎爪部落人遭劫持,在悬崖上伤者或生命者被弃之如敝履,生命仿佛没有意义,只用来被杀戮和献祭,用来膺服文明和人性本身的缺陷。临近神殿/祭台的石灰场,人被权力和生存规则缚于奴役中,石灰场中非人的劳动,混乱的闹市,奴隶买卖,发臭生蛆的城落,得了瘟疫的无力的面孔,身荼草青的“贵妇”,被涂上蓝靛色即将被送往祭台剜心断头的虎爪奴隶们,仿佛一幅“后现代主义”勾勒的世界图景。祭台下,人众以狂欢与虔诚的巫笃仪式为献祭的奴隶“施洗”,狂欢的声音里呈现出穿木上串着的头颅,金字塔下无头尸摆成堆的恐怖场景。祭台上,由巫师、国王、王后、王子、奴仆、刽子手组成的执祭权力者,以羽蛇神的名义将虎爪们剜心断头,祈求瘟疫的驱除,祈求神的子民命运的主宰。但日全食救了虎爪们的命,犹如在悬崖边、倒木下险些丧生一样。虎爪们的命运在自然和文明里变成惊世的恐惧和战栗。

(二)法场——雨林——部落

虎爪们因为日全食而获救,但又因执祭师的一句“处理掉”的口令而又陷入濒死的深渊,恐惧像幽灵如影随形。但在法场上,阿呆救了虎爪,虎爪刺死了施刑的酋长儿子。于是虎爪与酋长及其随从们开始了漫长的逃亡——追杀之路。虎爪因黑虎、毒蛇、毒蜂、毒蛙、瀑布、机关,渐渐找回了消灭内心恐惧的自己,以预言般的形式将七个追杀者一一剪除。自然反过来又以另一种姿态给虎爪增添了力量,尤其当虎爪从泥沼中重生,他的内心与生命已从命运的角逐中,找回一个勇敢者的灵魂。到最后和开头一样,狩猎机关上掉落的骨头以厚重惧疑的声音宣示着酋长强者的消亡,和虎爪反抗的获救。但虎爪奔跑的使命远没有结束,最后两个追杀者将他赶到海边,直至发现欧洲人的到来,后喻文明开始。虎爪重建破损的乌托邦使命也开始。

(三)神殿/祭台——法场

法场处于神殿的意域范围内,或同处于杀戮或死亡之阈,尤其是法场后玉米地里那尸横遍野的情景以地狱的面貌出现,昭示神殿/祭台——法场之间,只是以神的名义与信仰下的死亡地狱,人们沉浸在神——死亡——地狱的解救里,人们沉浸在命运的嘲弄里而不自知,但被献祭的生命,以其死亡的力量将文明中的罪恶推到生存者的视阈之内。现代文明的暴力与罪恶比之犹能如何?

(四)部落——岩坑

虎爪将他的妻子儿子藏入村落边的岩坑内,这时的岩坑犹如人类母体的子宫一样,承载了一个拯救者、保护者与新生者的角色。它虽然在下雨时带来危险,但它最终保全了虎爪妻子所生的生命,那是虎爪重建乌托邦的开始。虎爪对妻子说“走向新的开始”,不只是远离洗劫杀戮暴力和献祭文明,也远离了欧洲文明所带来的好奇与恐惧。乌托邦处于文明冲突的漩涡深处。

二、意义真实阈

(一)部落——小女孩——神殿/祭台

小女孩在影片结构中起着预言的作用。此语境中的意义真实有影片中的故事自身表现,其中有火石天的话与部落长老的寓言,它们自成系统,构成人类智慧的最内在价值意义的某种底蕴。而在此时智慧只是话语建构和结构的对象。人类从现代文明人道主义的意义系统中剥离出来,去看待人类及人类智慧自身,世界呈现出超越文明的阔大图像。

1、火石天对虎爪的徇导

恐惧是一种病。虎爪首先从林中人眼中感知到了莫大的恐惧,又从自己村落被洗劫到走上祭台即将被剜心断头,恐惧已形成绝对的力量侵袭他整个生命和灵魂。但他根本的信仰是:自己的“死期”远未到时候,他的妻小还等待他去拯救。恐惧弥漫于整个影片故事,不但萦绕于剧中人物的生存情境,也延伸到许多观者的生命想象里。献祭以及洗劫击碎整个生命的前景,死亡与灭亡是件如此恐怖的事情。但火石天的教诲是要虎爪不要让恐惧玷污内心的平静,不是为了让他以恐惧之心看待生命,生命是恩惠是安宁的丰富。从心里驱走恐惧,别把恐惧带进村子。恐惧建不起生命和生存的乌托邦。而欧洲文明或现代文明的后喻文明的到来,带来的不是恐惧的消失,而是更大的恐惧,整个人类的内心的平静在这场全球化的梦魇中演变成危机,变成全球性的苦难,那时祖先的幽灵是否还会引导我们?

2、部落长老圣山谶谕

现代文明对待智慧是人类以万物灵长自居,人类以世界的主人称霸整个生存场域,人类的陷阱由“忧愁和欲望”组成,“欲望”是人性贪婪与智慧的盲目性。忧愁是人类恐惧的宿命。在永远的侵夺与予取中,将世界任一角落纳入文明的领地。现代知识论将世界之物当成等待着人及人的言辞与行动来激活的无生之存在。任何意义等待人来解释,人有占领世界阐释世界的雄心,但当世界说“我已经枯竭了,再也不能给你什么了”的时候,人类原来是为自己挖好坟墓的同时也将世界毁灭。重生者在泥沼中建立起新的更阔大根本的生命信仰。

小女孩的预言代表一种审判和命运的力量,祭台上日全食使白昼变成黑夜,也使酋长及其随从们的命运在预言的符咒中变成灭亡。残暴者在审判中灭亡。

(二)法场——小女孩——部落

这是虎爪及乌托邦重建者的复活之路,也是酋长残暴者们的毁灭之路。虎爪在一个个生死关头遭遇生存的迷津、泥沼等曾一度想要夺去他的生命和灵魂,但他为拯救妻小拯救自己,为重建乌托邦以及人性自身的美好倾向,和生命本身的勇者气质,让他走出生的绝境死的深渊,受到命运的眷顾,就像阿呆所说“绞架女神绝不会同情弱者。”强者和弱者之分,在此取于战胜恐惧与苦难之心的力量。虎爪奔跑背后七个追杀者的死,仿佛圣经中启示录,有上帝来对人世残暴者进行末日的审判。这个末日引领了文明的存亡。欧洲文明的到来加速了玛雅文明的灭亡,其实也是人类文明自身中的罪恶因子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覆灭。人类不仅有建设乌托邦的美好向往和愿景,也有残杀生命和磨灭人类文明的罪恶倾向。而且这种倾向在现代世界比比皆是,最后形成空前的人类文明危机。这是人类真正的忧愁和恐惧。

(三)小女孩——船舶

船舶带来了欧洲人,也带来了欧洲文明或现代文明。小女孩的预言中,虎爪引见的人将残暴者的世界终结,“抹灭天空,铲平大地”。其实是影片最后虎爪奔跑到海边,发现了船舶——外来文明,他所“引来”的两个追杀者也由此发现了“终结自身世界”的欧洲人和欧洲文明。欧洲文明为代表的现代文明,真的要“抹灭天空,铲平大地”,将整个世界纳入人类的智慧领地,予加侵占,世界生存图景也由此最终酿成天空大地的世界濒于枯竭的危机。人类与世界何以拯救?这是亟待文明世界回答的终极性问题。

(四)船舶——雨林

船舶切近雨林,来探索、认知、规定、占属。雨林发现船舶,形成文明的无物之阵。船舶是文明的知识主体,文明在“发展”的方向和轨道上,将雨林作为“他者”纳入自己的世界体系。然而,雨林及雨林中虎爪们的部落生活早已成为一个乌托邦式的生活图景。

美食文化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化传媒;因子分析;竞争力;研究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096-03

资本市场是企业融资经营的主要渠道,通过资本市场投资者和公司的利益紧密相连。随着2001年《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的颁布,证监会新设了“传播与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为我国文化传媒公司的上市融资提供了便利。此外,根据摩根斯坦利全球投资报告的分析显示,传媒业仅需8年时间就可以建立起世界级有竞争力的大企业,远远快于交通、医药、能源、金融等行业。可以说,文化传媒业已经成为继电子信息、制造业、烟草业之后我国排名第四的国家支柱产业(陈蕾,2005)。目前,我国的文化传媒业正处于起步阶段,沪深两市有二十多家文化传媒公司上市,但这些公司的竞争力如何,经营绩效变现如何,是否随着市场的成熟,公司实力有所提升等等,这些问题依旧值得探讨。本文运用科学的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20家文化传媒业上市公司进行综合评价。通过研究,我们希望传媒业上市公司对自己所处的形势有清晰的认识,进而找到公司的差距与不足,提高整个传媒业的竞争力。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选择

文化传媒业作为我国快速发展的朝阳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飞速的发展速度有目共睹。目前我国文化传媒业上市公司二十多家,本文选取了上市时间超过3年的文化传媒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将选取的20家公司主营业务归为综合(5家)、电视(4家)、动漫(1家)、报纸(3家)、图书出版(2家)、影视(1家)、广告(2家)、网络传媒(1家)8类。见表1。

2.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为了使研究的结果更有说服力,更能体现传媒公司的实力,本文研究所使用的数据为20家公司2009-2011年的面板数据,力求从公司成长发展的角度对公司进行合理评价,所采用的财务指标均来在CCER中国经济金融数据库,对于部分缺失的数据,又人工查询了公司年度报表,力求数据准确无误。

目前,国内学者对文化传媒业的定性研究居多,在定量研究中,多采用每股净收益、每股净资产、托宾q值等单一指标作为公司竞争力的衡量。为克服运单项指标对实证结论稳定性的不良影响,本文选择运用因子分析法,综合分析得到公司竞争力指标F值。不同的指标反映了公司绩效的不同方面,我们通过对指标进行比对筛选,确定从四个方面进行公司竞争力研究,分别为偿债能力、资产管理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子指标从14个方面进行衡量。

首先,指标数目方面。相比单一的指标类型,多指标综合分析可以全面反映公司情况。我们对国内学者常用的评价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选择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14个指标。其次,指标计量方面。我们所选用的14个指标都是常用的财务比率指标,均可计量,所使用的数据来自CCER数据库,有较高可信度,分别反映了上市公司四个方面的绩效内容。最后,指标所反映的内容。我们所选择的14个指标反映了上市公司在公司绩效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公司偿债能力、资产管理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指标定义如表2所示。

3.研究方法

本文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借助SPSS软件,采用因子分析方法,主要思想是通过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找出能对所有变量有很强解释力的少数变量,提取出公共因子。在此基础上,将变量分组,使得组内变量有较高的相关性,组间变量低度相关。对于所研究的问题,试图用最小个数的不可观测的公共因子组建的线性函数来对样本作以衡量。

在因子分析之前,又进行了KMO和Bartlett检验,用来检验变量之间的相关度和相关系数阵是否是单位阵,在方法选择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并采用方差最大旋转法,简化对因子的解释。

二、结果分析

1.KMO和Bartlett检验

变量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是进行因子分析的基础,因子分析之前,进行了KMO和Bartlett检验,KMO值越接近于1,表明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越强,Bartlett检验的P值越小,原有变量越适合做因子分析。经过检验后得到,KMO检验值为0.62,Bartlett检验的P值为0.00,表明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

2.共同度

共同度是变量对m个因子的依赖程度的度量,指每个变量在每个共同因素的负荷量的平方和。根据Kaiser准则,平均共同度在0.7以上较为理想。从表3可以看到,14个因子中除了存货周转率、营业利润增长率外,主因子对大多数变量均有很强的解释力。

3.累计方差贡献

表4显示的是因子模型进行旋转后得到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表示主因子对模型概括能力的强弱,累计方差贡献率越大说明,主因子对公因子的解释率越强。从表4可以看到,前五个因子对模型的解释力达到78.498%,五个因子对模型概括性较强。其中,第一个因子对模型的解释率达到23.793%,起到尤其主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