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竞赛制度

体育竞赛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竞赛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育竞赛制度

体育竞赛制度范文第1篇

静脉留置针由于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既能减少患者因反复穿刺的痛苦,很好的保护血管,又能保证治疗,减轻护士的工作量,现已在临床上广泛使用。但临床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导管堵塞现象,导致留置针不能正常使用,既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又增加护士的工作量。现将多年工作中总结的预防外周浅静脉留置针导管堵塞的护理体会与各位同行分享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材料

均选用BD-Ⅱ密闭式静脉留置针和3M6cm*7cm透明敷贴。

1.2 方法

参照《护理技术操作规程》静脉留置针输液法。

2 护理

2.1 静脉的选择

尽量选择上肢血管并避开关节、活动部位。下肢静脉较上肢静脉血流缓慢,且会造成患者活动不便,故不做优先选择。

2.2 留置针的固定

2.2.1穿刺成功后,以穿刺点为中心,用3M透明敷帖作密闭式固定,便于观察局部情况。

2.2.2尽量留出全部延长管,便于封管时固定小夹子。

2.2.3固定时肝素帽的位置应高于导管尖端,延长管作U型固定,以减少血液回流,降低导管堵塞的发生率。

2.3 冲管

冲管要彻底。导管内不能配伍的药物形成结晶是导管堵塞的因素之一,因此应掌握药物配伍禁忌,输液结束时要彻底冲管。采用脉冲式,在导管内形成小旋涡,加强冲管效果。

2.4 封管

2.4.1选用肝素稀释液封管,可有效防止血液凝固堵管。

2.4.2封管时将抽有肝素稀释液的注射器连接在头皮针上,将头皮针向外拔,仅留针尖斜面在肝素帽内,缓慢推注肝素后拔针以形成正压封管(或边推肝素稀释液边退头皮针但注意推的速度应大于退的速度)。

2.4.3尽量靠近针座处夹紧延长管上小夹子。

2.4.4夹小夹子时操作者手指应持小夹子靠肝素帽端延长管,不可捏住靠针座端延长管,以避免延长管内形成负压使血液回流至软管内造成堵管。

3 健康知识教育

体育竞赛制度范文第2篇

一、现阶段中学体育课余训练的困惑

1、学生课业负担重,训练的系统性得不到保证,这是直接困扰体传校田径课余训练的最主要原因。中学阶段特别是高中阶段(15—17岁)时期应是具有田径才能的运动员展露头脚的时期,也是运动成长具有极为重要的专项训练阶段。此阶段的训练时间,训练强度,训练量都将大大增加,唯有如此才能为运动员今后取得优异成绩打下坚实基础。然而这时期正是高考制度下最为繁重的时期,文化学习和课余训练产生了激烈的矛盾。由于社会环境、升学就业压力迫使课余训练让步,运动训练时断时续,甚至是被迫中断课余训练。主动训练的系统性难以得到保证。

2、地方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对青少年竞技体育运动不重视,是中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课余训练发展的最深层原因。现如今,城乡的体育设施依然落后,全民的体质测试水平,特别是青少年体质依然下降。其根本上在于地方各级政府及教育的主管部门对体育不重视,更何况课余的体育训练了。田径运动是最为彰显人的能力与价值的一项运动,受众广,参与人数多。然而在现阶段中,青少年田径比赛随意更改,推迟,取消,特别是在教育系统内普遍存在的。没有形成规范合理、系统的田径比赛制度,运动员和教练员的积极性大为挫伤。

3、各运动项目对运动等级评定的不一致性导致田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中参训运动员的积极不高。在青少年体育竞赛中,球类项目比赛运动员技术等级评定是根据本次比赛的等级和球队所获的名次而定的,其标准是浮动的,有太多不确定因素。田径竞赛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是明文规定的,成绩是电子计时的,都是客观、准确的。懂体育的人都知道田径项目及其它计时项目运动员技术等级是较球类项目来说是最为可靠的。各项目对运动等级评定的不一致性,导致运动员在升学进入高校单招考试中的不公平,影响了田径运动员今后的发展。

4、教练员工作负担重、专业性不强、训练效率低。现阶段中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课余训练的教练员都由体育教师担任。由于既要完成好教学、教改任务,又要兼顾田径课余训练;既要上好体育课,提高广大学生身心健康,又要选好、训练好运动员,展现他们运动潜能,身心疲惫。另外田径课余训练和田径体育教学应属于不同专业领域的两个范畴,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科学,随着科技发展,科技在田径运动训练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二、提高与改进中学体育课余训练的措施

1、提高思想认识,坚持“体教结合”,各部门协调配合,促进中学体体育传统学校田径训练发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学校应当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开展课外体育训练和比赛,培养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主体性教学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中学体传校田径课余训练实际上就是使具有田径特长的中学生运动员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具体形式与内容。“关注每一名学生发展”、“以生为本”是主体性教学的核心内容。各个部门只有真正认识到改进与提高中学体传校田径课余训练,不仅是国家体育后备人才和学校体育发展需要,而且也是具有田径运动天赋学生运动员的内心需求。我们发扬体育部门在科技和经验方面的优势,坚持“体教结合”,通力协作,才能为中学体传校田径课余训练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与平台,为其健康发展提供可靠保证。

2、完善中学体传校田径课余训练规章制度,确保田径课余训练工作有效务实。完善的中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课余训练的规章制度包括有:《田径课余训练考勤制度》、《田径课余训练备课制度》、《田径课余训练赛前集训制度》、《田径课余训练参赛制度》、《田径课余训练运动员补课制度》、《田径课余训练奖惩制度》等等。只要是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我们不怕订得细,细而不乱、细而不繁,因为这都是为促进田径课余训练发展的,都是为确保教练员和运动员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只有在完善的中学体传校田径训练规章制度的保证下,生动活泼,科学有效的田径课余训练局面才能得以展开。

3、减轻教练员工作负担,加强专业培养,提高训练的有效性。中学体育传统学校的领导应按照国家有关要求,核准该校田径课余训练教练员的工作量,在体育教学方面不能和其他教师同等对待。田径课余训练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它与正常体育教学差距很大,运运员的肌肉类型,机能发展规律,素质敏感期,个性特点,运动技术的经济性等等都是体育教学中不曾深入了解的知识。更何况随着科技发展,田径训练的科学性不断向前发展。田径课余训练教练员固步自封,闭门造车是绝对不能的,必须加强专业培训,了解运动训练领域的科技发展动态和科学的训练方法,并且不断总结经验,整合原有的训练理论,研究探索适宜不同运动员,不同项目类型的科学的训练理论和方法,提高田径课余训练的有效性。

体育竞赛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陕西省;竞技体育;资源配置;影响因素

一、前言

竞技体育事业能够取得辉煌成就的一个重要保证就是把竞技体育的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地配置,而资源短缺是陕西省竞技体育发展的最大掣肘。随着陕西省经济进入更深层次的发展,为了保持其竞技体育事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竞技体育资源配置应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强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竞技体育资源配置中涉及许多因素,有资金、市场因素,还有配置和政策等因素,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就构成了其系统环境,这也影响着竞技体育资源配置的每个环节。所以,要找出相关的影响因素和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而实现竞技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研究资源供给短缺条件下的竞技体育资源配置问题,是关系到陕西省竞技体育投入与产出效益的重大课题。

二、影响竞技体育资源配置的相关因素

1、外部因素

(1)我国的宏观经济水平。竞技资源有效配置的决定性条件之一就是我国的宏观经济水平。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体育产业的发展,陕西省竞技体育资源中来自政府的投资有所增加,依靠政府办竞技体育的状况有所改观,但陕西处于我国西部,其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多个竞技体育资源投入主体的渠道尚未形成,所以该省的竞技体育资源总量存在不足。在组织竞技资源配置的过程中主要靠目前现有的资源拥有程度来配置资源。体育的基础建设如场馆、设施等与经济的增长有密切的关系。在财政捉襟见肘的情况下,体育场馆和设施的建设、对训练的投资等都有重要的影响。体育的产出有赖于体育的相关投入,要想取得大的产出就要加大投入。由此可以看出宏观经济水平是竞技体育资源配置的基本制约因素。

(2)政策法规。所谓政策法规,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为了实现我国竞技体育资源配置的优化和发展而制定的相关政策、法规的总和。在竞技体育的发展过程中政策、法规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它对经济资源进行分配和调节起到政治措施的作用,是调整竞技体育资源配置过程中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和。所以说国家机关所定的政策、法规是我国体育发展应该遵守的准则,这对竞技体育资源配置也会起到规范和约束的作用。

2、内部因素

(1)竞技体育资源规模。在一定时间内,陕西省所拥有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信息和科技资源多少的程度影响着该省竞技体育资源的配置。在一些竞技体育资源规模程度高的市区能发挥已有的资源优势,其分配层次较深,所需的基本条件也较能得到满足;而竞技体育资源规模程度较低的市区要在充分利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与其它地区开展竞技体育合作等活动,从而弥补自己资源的不足。具体体现在体育资金、竞技体育人力、竞技体育体育场馆和器材、竞技体育科技信息等方面。

①体育资金。体育资金是陕西省体育事业发展的必要前提,同时也是竞技体育资源配置的首要因素。陕西省对体育事业的经费虽然每年递增,实际上体育支出在政府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很低。陕西省政府对体育事业的投入不足,也必然导致竞技体育资金的投入不足。

②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竞技体育人力资源主要指那些直接从事竞技体育活动或为竞技体育活动提供直接服务的工作者。

③竞技体育物力资源。竞技体育的物力资源是竞技体育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竞技体育在发展过程中物质资料方面的直接实物条件,是竞技体育投资的物化形式,发展竞技体育需要一定的场地条件和设备器材。

④竞技体育信息资源。竞技体育信息资源是指配置主体为保证竞技体育顺利运行而收集、整理和存储的各种知识、情报资源。丰富而准确的体育信息资源及高利用率是体育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条件。可以说,体育信息是影响竞技体育资源配置的重要因素。

陕西省竞技体育资源配置是以陕西省竞技体育的财力、物力、人力信息资源的投入为前提的,而当前陕西省竞技体育资源在总体数量上表现出不足,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陕西省竞技体育资源的配置。

(2)行为动机因素。动机是为实现一个特定的目的而行动的原因,是推动行为的内在力量。因此,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个人,在做出决策时都会有自己的行为动机,而不同的动机将会影响资源配置的方向、手段、政策及达到目标后所能获得的实际收益。

从陕西省政府来看,各级领导在对竞技体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既受竞技体育体制和政策等方面的影响,也有其各种内在动机的驱使。政府配置竞技资源注重的是社会效益,但政府在实际配置竞技资源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许多动力与约束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政府会在自利性的驱动下,对竞技资源赋予超经济的行为。另一方面,政府工作人员在受到政绩、待遇等利益激励下,往往会对具有社会轰动效应的体育投资领域和项目特别“青睐”,如竞技体育的奖牌数量、体育产业的产值以及近期的竞技体育人口等“数字化”的政绩等。

从企业投资来看,其投资的动机主要是受市场利益的驱动,投资的效益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所投资项目的市场能力和经营绩效。由于竞技体育具有娱乐与欣赏价值,因此高水平的竞技体育创造了市场,有了市场就会有生产者和投资者,进而庞大的竞技体育市场使各企业对具有市场潜力的竞技项目的投资不断扩大。

(3)竞技体育竞赛制度因素。体育竞赛作为竞技体育的核心之一,是竞技体育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石,也是检验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标杆,对竞技体育资源配置起着宏观的指导和调节的作用。合理的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是保证竞赛工作能够正常进行、充分发挥其多元化功能的前提,是发展竞技体育事业的重要条件。竞赛制度是政府为了协调统一全国的体育竞赛,提高体育竞赛的计划性和有效性法规性文件。不同的比赛是基于其规则、项目、形式、周期的不同,根据任务的需要对所投资资源的比例和方向进行调整。可见,竞赛是竞技体育的“制导系统”,它必将对竞技体育的资源配置提供动力。

三、结论

陕西省竞技体育资源配置的目的在于保证投资主体能够在资源配置中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最大化的产出,把各种资源有效地分配于各领域,使有限的资源配置发挥最大的效益。因而,通过确定影响陕西省竞技体育资源配置的诸多因素,才能制定出其资源配置的合理策略以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水平。研究表明,竞技体育资源规模、行为动机因素、竞技体育竞赛制度因素作为影响陕西省竞技体育资源配置的内部因素,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而宏观经济水平是竞技体育资源配置的基本制约因素;政策法规是政策性和计划性的调整与制导因素。

【参考文献】

[1]任海,王凯珍,肖淑红,赵书祥,陈国强. 我国体育资源配置中存在问题及其原因探讨——论社会经济条件变革下的中国体育改革(二)[J].2001.16(3)1-9.

[2]谢慧松,唐炎,王宇航.中国西部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9.45(4)8-16.

[3]孙杰,钱张师,王君伙. 西北地区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多因素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5)36-39.

体育竞赛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社团;现状;发展

一、研究目的

大学生体育社团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延伸,它的积极有效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也会带动学生的求知热潮,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层次和质量。但是由于大学生体育社团自身管理存在着许多问题,以至于引发了许多的负面影响,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体育社团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方法,对目前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进一步的推动大学生体育社团健康的发展。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1998―2005年有关高校体育教学、大学生体育社团、组织学、管理学等方面大量的著作、论文和期刊等资料,掌握了当前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研究状况。

(二)问卷调查法

对上海、北京、广州、江苏、安徽、黑龙江、辽宁等35所高校上百个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管理者、社团成员以及普通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随机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960份;有效问卷:856份;回收率:96.0%;有效率:89.2%,发放社团成员问卷:500份;回收问卷:398;有效问卷:387;回收率:79.6%;有效率:97.2%,发放社团管理问卷:35份;回收问卷:30份;有效问卷:30份;回收率:85.7%;有效率:100%。

(三)访谈法

与一些高校体育专家、学者以及大学生体育社团管理者、社团干部进行了访谈,对于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咨询。

三、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体育社团管理现状分析

1、大学生体育社团审批管理

在体育社团审批制度方面,大部分大学生体育社团都实行了审批制度,但是仍然有一小部分没有实行。调查结果显示83.3%的体育社团实行了审批制度,有16.7%的体育社团没有实行(见图1)。

在管理大学生体育社团申请部门方面,大多数学校成立体育社团主要是向学校团委申请,还有一些是向学校学生处和体育部申请。研究调查结果显示,89.5%向学校团委申请,6.7%向学校学生处申请,3.8%向学校体育部申请(见图2)。但是在一些学校成立大学生体育社团除了向团委申请,还需要得到体育部的同意。

2、大学生体育社团日常管理

在大学生体育社团日常管理部门方面,大多数学校是由学校团委对大学生体育社团进行管理,也有一些是由学校学生处、体育部和其他机构进行大学生体育社团的日常管理。调查结果显示学校团委是86.5%,学校学生处是10.4%,而体育部是4.0%(见图3)。

3、大学生体育社团管理制度

大部分学校都制定了社团联合会章程、管理条理、财务制度等规定。例如:一些学校编写了《大学生社团管理文件汇编》,其中包括了《上海市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办法》和《大学生社团管理章程》以及附有《社团成立申请书》、《社团登记书》和《学生社团注册表》等规章和文件,为大学生社团的建设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另外大部分体育社团有自己独立的章程或者管理条例,尽管有的章程内容不完善,但已经具备了内部管理和开展活动的总体框架和依据。体育社团基本上都有自己的指导教师,对提升社团活动的层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社团明确规定了社团负责人的选举产生办法,各有关职能部分的职责,社团内部负责人各司其职,分工负责,定期举行会议,讨论活动安排。

(二)大学生体育社团与体育教学一体化模式构建

1、大学生体育社团外部管理

当前大学生体育社团基本上都是由校团委在进行日常的行政管理,体育系(部)仅仅是在业务方面进行辅助指导管理,这样不利于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进行。为了推动学校体育课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应该让体育系(部)来对体育社团进行日常行政管理,团委辅助体育系(部)对大学生体育社团的注册登记、思想政治、财务监督等方面进行管理(如图4)。

2、大学生体育社团活动管理

活动是社团生存之本。如果一个社团不能定期的举行一些丰富多彩、新颖的活动吸引大学生来参与社团,那么这个社团就不可能会生存下去。因此,大学生体育社团的活动体系对于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至关重要。根据各个大学生体育社团单项运动的特点,构建主要由竞赛制、非竞赛制组成的大学生体育社团活动体系。

竞赛制的目的是提高大学生对参与余暇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学生在激烈竞争和实践操作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认知活动”。“竞赛制”主要是针对竞技体育(如三大球等)设置的,主要职能是开展正规体育竞赛。大学生体育社团应当在整个学年的各个时期都举办相应的比赛项目。比如,在秋季新生刚刚入学时期,可以由大学生篮球体育社团定期组办“xxx学校迎新生篮球比赛”;大学生足球体育社团组办“xxx学校足球联赛”;大学生排球体育社团组办“xxx学校排球联赛”等等。在比赛中可以采取一些手段,增加比赛的激烈竞争,增强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影响力,从而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体育社团里面,使得大学生体育社团可持续性发展。例如:制定“明星制”,即在参加竞赛活动中,各院系的运动队可根据情况聘请大学生体育社团会员中任何队的1-2名队员参赛,且不限场数,使各队之间竞技水平更加接近,既增加了竞赛的激烈程度,又扩大了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影响力。此外在比赛中裁判员队伍主要有大学生裁判员社团的会员组成,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竞赛的组织和裁判工作,这样既可以使大学生把在课堂、社团辅导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增强了大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又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组织、沟通和协调能力。

“非竞赛制”是主要针对传统的保健体育、现代健身体育、娱乐体育(如体育舞蹈)等设置的。这类单项体育社团平时可以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提供学生个体或群体间进行交流的活动场所。此外还要定期的举办一些规模较大的技艺展示和健康知识咨询,例如:在学校举办全校运动会的时候,太极拳体育社团、体育舞蹈社团就可以组织自己的会员在开幕式上进行大型团体表演,展现自己的社团。传统保健体育社团可以定期举办一些体育、健康小咨询,提高大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和锻炼身体的知识。

“竞赛制”和“非竞赛制”基本涵括了大学生余暇体育活动的内容,涉及面广、影响大,极具宣传性,较好地迎合了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体现了“以人为本”、“体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指导思想。

3、大学生体育社团组织管理

大学生体育社团的构建,首先是满足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的需求,有组织地大量开展体育社团的体育竞赛活动,吸引了大批相对固定的会员,运用竞技比赛激烈的竞争和不同形式的互动,引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再认识过程,也就是引发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即对于技术的研讨过程,对于运动锻炼方法的探索过程,对于思想品质的教育过程,对于各种有关理论的学习过程。以此引导学生从单纯的竞赛活动中“分离”出来,进入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其他领域,促成了体育社团的“专项课”和“裁判员培训班”的自然形成,逐渐完善了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组织结构。大学生体育社团健全了对高年级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结构,较系统地衔接了一、二年级体育课,并把体育社团的“专项课”和“裁判员培训班”按正规课程安排在课表的下午或晚上,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建相对固定的教学班进行九十分钟的教学。教学内容以二年级选项体育课内容为基础,侧重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证明,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极为重要,大学生从事体育的实践性和长期性,以及将他们对体育实践活动一时的直接兴趣,引导向长期的相对稳定的间接兴趣方向发展,并使兴趣升华到信念,升华到世界观的更高层次,从而促进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转变等方面,都需要有较丰富的体育科学理论知识为指导,利于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大学体育社团的设置突破了大学体育课时数的限制,把高校体育教育贯穿于大学四年的高等教育之中,以终身体育为主线,使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让学生在系统教育过程中了解自己,懂得所学的各种体育技能对自己会产生什么影响,清楚自己需要掌握那些技能、从事那些练习,从而使学生在余暇体育活动中,自觉地长期坚持相对独立的体育实践,较好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从而使整个高校体育教育的价值超出学生时代,而具有终身的意义。

四、结论

现代大学体育课程应该是一种广义的课程概念,是一种大课程概念。大学体育课应不仅局限于体育课堂内的教学,体育课程应包括体育课堂教学、课余体育参与和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三大部分,应融课内与课外为一体的、活生生的、有特点、有个性、有层次、多样化的课程。因此,以体育教学与大学生体育社团一体化为中心和主线,使体育课向着既强身健体,又娱乐身心的方向发展,使体育课内与课外溶为一体。

为了推动学校体育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应该构建以体育系(部)对体育社团进行日常行政管理,团委辅助体育系(部)对大学生体育社团注册登记、思想政治、财务监督等方面进行管理的外部管理模式,竞赛制与非竞赛制相结合活动管理,把大学生体育社团纳入到高校体育教育管理系统中,把高校体育教育贯彻于整个大学教育之中,使整个高校体育教育的价值超出学生时代而具有终身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卢元镇.论中国体育社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1):1-7.

[2]雷建民.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类型,特征与功能[j].泰安师专学报,23(1):105-106.

[3]朱风军.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现状及发展研究[j].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大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精选:213.

体育竞赛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体育课;后进生转化;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2)08-0054-02

一直以来,中职生都被贴上中考的失败者、行为习惯差等标签。近年来,随着生源不足以及“普高热”的兴起,中职学校的入学门槛更是不断降低,导致中职学生的素质下降,从而使得中职学校学生管理难度加大。笔者发现,并不是所有的中职学生都是不服从管理的问题学生。很多学生踏入职校,新的环境、新的平台、新的起点让他们重拾信心,他们对新的专业课程表现出较大的兴趣,只要老师正确引导就能较快适应职校生活。而真正需要重点教育和关注的则是一些所谓的“后进生”。这些学生以男生为主,他们的厌学思想由来已久,除了成绩差之外,这类学生还有一些共同特点,如纪律性差、打架斗殴、迟到旷课等;同时还有不良习惯如抽烟、破坏公物等。他们不仅给学校和老师的正常管理和教学带来困扰,很多时候也给周遭的同学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

经过调查,中职学校转化后进生的方法基本是聘请军事教员加强管理,设立心理咨询室,严格实施纪律处分等。其中加强管理和处分制度的严格执行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而心理咨询室的利用率较低。笔者通过和这些任课老师口中的“后进生”接触,发现这些所谓“后进生”也有优点,如讲义气,待人真诚,精力充沛,热爱运动等。在对这些学生进行教育和转化工作时,充分利用体育课的功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德育效果。

一、中职体育课对于后进生德育教育的优势

首先,体育课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外进行,活动空间大。中职学生厌学情绪较大,与室内理论课相比,体育课的吸引力要大很多,这为德育教育提供了可能。

其次,体育课贴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例如篮球、武术等教学内容是这部分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可以拉近体育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并激发学生的崇拜情结,从而愿意服从教师的教育。

再次,体育课能体现后进生的自我价值,激发学生自信心。尤其在一些竞技类活动中,如运动会、篮球赛,这部分同学往往是以主角身份出现。教师可以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体会到自信的重要性,品尝自信成功的喜悦。

二、中职体育课对后进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及措施

首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重视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所谓意志品质是指构成人意志诸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自觉性、独立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等。如在中长跑练习时,学生往往中途感到肌肉酸痛,无法坚持,教师要告诉学生一定要坚持,过了“极点”胜利就在前方。通过这样的方式锻炼学生的坚韧性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并鼓励学生把这样的品质运用于平时的学习中,尤其是专业课的技能操作中。笔者发现,职业学校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经常会因为无法适应高强度的工作或艰苦的生活环境而辞职,所以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十分关键。针对“后进生”, 教师要安排他们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并加大强度,培养他们顽强的毅力。

其次,在课堂常规教学中加强纪律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校纪校规就如同社会生活中的法律和各种准则,教育学生遵守纪律对于后进生而言至关重要。体育课堂上,要求所有学生听从指挥:上课前跑步进入指定地点,队列整齐划一,口号响亮……整队集合时,可安排后进生整队、报告出勤情况、进行队形队列练习、组织学生收拾器材、课后回收器材等,这些都蕴含着组织纪律性。某些班主任抱着“近墨者黑”的想法使“后进生”因为他们的特别对待而孤立于班级之外,殊不知缺乏集体荣誉感会让“后进生”更加自暴自弃,而做出让老师更头疼的事情。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提高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后进生”会为了班级荣誉和集体利益而克服自身的缺点而团结在一起。体育课上可经常采用接力赛、拔河比赛、篮球赛等增加同学间的协作互助,提高集体凝聚力。

再次,充分发挥体育竞赛的德育功能,合理引导学生的“竞争”意识。任何一项体育竞技比赛都有严格的竞赛制度和行为规范,任何人都必须服从裁判,不服从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以足球比赛为例,恶意伤人会被红牌罚下,教师应教育学生,违反规则和纪律都会受到应有的惩罚。

此外,竞赛能激发学生勇往直前的精神。一方面,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适者生存要求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正如体育精神中倡导的“更快”“更高”“更强”。另一方面,指导学生以平常心看待体育竞赛得失,正确对待人生不如意之事。“后进生”作为一个较为特殊的团体,往往对生活和学习中诸多方面有较多不如意,有些同学甚至采取破坏公物来发泄不满,笔者就曾见过有学生因输了一场篮球赛损坏学校路灯的情况。此时老师应及时纠正并正确疏导,对其进行挫折教育,磨炼学生百折不挠的意志。

最后,弘扬体育精神,宣扬爱国主义。“后进生”时有打架斗殴事件发生,体育教师在武术教学课中应告知学生武术是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习武是为了强身健体而不是以强凌弱。如笔者在教授“长拳”时,结合学生熟悉的咏春创始人叶问的故事对“后进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其明晰武德的含义――打架斗殴只会给自己带来不幸,给家庭带来灾难。

三、对中职体育教师的建议

中职体育课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似为练身,实为育心。体育教师要言传身教,首先要注意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表率示范作用,积极参与到学生中去,如带头收拾器材,清理跑道等。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也不例外,如烈日下要求学生积极练习,教师自己便不能站在树荫下。

体育教师应积极组织各类活动及体育竞赛,充分利用“后进生”的优势,让他们积极参与活动。通过活动的组织和进行,“后进生”的业余生活和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高,让他们树立更大的责任心和信心。

总之,中职学校后进生的德育思想教育工作是一项要用“爱”和“心”的长久工作,需要每一个职校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作为体育教师,我们更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亲和力和专业优势对其进行教育和转化,使他们能适应社会需要,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