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学的原理

生态学的原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学的原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态学的原理

生态学的原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生态学原理;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5-0351-02

2006年9月1日,《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开始施行。规定指出:高校辅导员是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沟通学校与学生的桥梁和纽带,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呈现多样性、层次性和特色性,也给高校辅导员在新形势下如何按照社会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生态学是研究自然界中生物有机体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从传统生态学到现代生态学,如今这一学科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其基本原理也从生物、环境等自然科学领域扩大到经济、社会、管理等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1]。大学生作为社会生态系统中的个体,正处在由学校到社会的过渡阶段。通过生态学的原理、方法和思维,以跨学科研究视角来思考、探讨和指导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对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从而尽快适应社会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生态适应性原理

生态适应是生物随着环境生态因子变化而改变自身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以便与环境相适应的过程。生物对环境有一定的适应能力,环境对生物的性状和行为具有约束和塑造作用。简而言之,“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这是自然选择的法则。

进入大学以后,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面临着生活上的自理、管理上的自治、目标上的自我选择、学习上的自觉、思想上的自我教育等一系列问题,心理和思想将发生急剧变化。迅速适应这一转变,顺利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是每一个大学新生独立面临的第一个人生课题。根据生态适应性原理,高校辅导员可通过入学教育、专业介绍、心理筛查、班委选拔、联谊活动等,一方面引导大学生按照“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的标准,通过自身知识结构的优化、技能的锻炼、素质的提高,不断发展、创新、改善、提升,以适应社会、适应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引导大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在适应起码的生存条件下,不断地改善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对所生活的环境进行适当的“改造”,扩展发展空间,以便有利于自身的发展[2]。

二、生物多样性理论

在生态学中,“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大学生多样性是这一群体所固有的客观属性,这意味着差异、独特,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指同一大学生群体内的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二是指不同大学生群体之间的类差异性及其在大学学习期间的多样化需求与发展[3]。长期以来,我国大学教育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没有根据大学生的多样性组织各种教育活动,尤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才培养具有极强的统一性特点。这既不符合我国古代教育家“因材施教”的教育实践行为,也不符合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唯物史观和科学发展观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运用。人本心理学认为,每个社会人都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潜能。“以人为本”引申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就是要把学生作为学校的生存之本,学校的发展之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注人的价值、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诉求和发展潜能,提高人的身心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第一线的专职人员,应认可不同专业、不同地域、不同家庭的大学生各方面素质存在差异;应对于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和落后群体,如贫困生、单亲家庭学生、成绩落后者、疾病学生、心理障碍者等给予特殊关注;应尊重每个学生在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允许范围内的个人追求。高校辅导员应有针对性地研究学生的个体情况,既了解学生的学业追求、就业目标,又掌握学生的家庭情况、个性特点;既关心学生的兴趣爱好,又发掘学生的特长优势;既关注优秀学生的持续发展,又鼓励后进学生的点滴进步。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多样性的认可和尊重,是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为大学生自由、和谐、多样化发展服务的基础[4]。

三、生态位理论

生态位理论是生态学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其内容主要指,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每一个物种都拥有自己的角色和地位,即占据一定的空间,发挥一定的功能。生态位理论告诉我们,在同一生境中,不存在两个生态位完全相同的物种;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没有任何两个物种是直接竞争者,不同或相似物种必然进行某种空间、时间、年龄等生态位的分布和分离,以达到有序的平衡。

生态位理论对所有生命现象而言,是具有普遍性的一般原理,同样适用于人类及其组成的社会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每个人都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态位,即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经验、行业趋势、社会资源等,确定自己的位置[5]。针对大学生群体,高校辅导员要做到:

首先,帮助和引导学生们正确认识和全面分析自己,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以及对未来人生的发展目标等,进行合理的“自我定位”,确立自身在大学四年,甚至是未来人生发展中的“生态位”,新生入学后的职业生涯规划即是很好地机会和方式。以我们学校为例,每个辅导员都会担任本学院的大一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爱好,探索自身的职业能力,结合本专业特点,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世界,以便学生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其次,帮助和引导大学生们认识到,每一个人的“生态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随着大学生心智、生理的不断成熟以及社会环境的调整、个人知识的积累、实践经验的丰富、目标追求的提升等,每个人的个性特点也不断发生变化,因此要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变化,不断调整自身发展的“生态位”。每个学生的情况都不尽相同,受家庭、社会环境影响较大,有的同学并不能很好地认识到自己目前所处的“生态位”,并对将来要达到的目标也不是很明朗,因此,需要在日常的工作中引导学生。

再次,帮助和引导大学生们积极地在适合自己能力、个性和优势的环境中寻求发展,学好专业知识,增强实践技能,夯实基础,拓宽层次。同时通过班级日常管理、学生党员发展、文体科技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全面培养综合素质、提高核心竞争力,简而言之,就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生态位宽度”。要相信每个学生的潜力都是无限的,在工作中要尽量提供多的平台给学生展示和锻炼的机会,不断发掘学生的潜能,发现更多的可能。

最后,帮助和引导大学生们正确地认识到,在同一生态位的同学之间可能存在直接的、激烈的竞争,从而造成“生态位重叠”的现象。要引导学生,建立多元的思维方式,按照不同的目标和方向,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发展目标,发散性地求得发展,从而合理进行“生态位分化”,避免同一生态位的同学之间的“恶性竞争”以及“冷漠”、“排斥”等消极影响。以团总支和学生会两大学生机构为例,难免会有直接或间接竞争的机会,怎样权衡、取舍,使两个机构都尽可能最大限度发挥各自的作用也是辅导员工作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引入目标化管理方案,将学生工作总体目标进行分解,明确各部门工作责任并制定相关工作标准,配套相应的考核、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提高学生组织的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效率,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

作为生态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关注的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增长模式。最早在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所谓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指在不超越学生智力、体力承载能力的条件下,在不危及学生个性和人格发展的前提下,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不断发展,即大学生作为个体的人在大学阶段及其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连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其追求的目标是大学生个体素质的不断完善、和谐和臻美[6]。按照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高校辅导员应具备高远的眼光,做好基础性工作:

一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积善成德、躬身自省、保持操守、知行统一,这是保证大学生持续发展的前提;二是注重培养大学生健康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引导大学生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这是保证大学生持续发展的基础;三是注重引导大学生树立终生学习观,掌握学习方法,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这是保证大学生持续发展的核心;四是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升社交能力、掌握沟通的艺术,这是保证大学生持续发展的关键。

当代大学生,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接班人和生力军。承担着继往开来、迎接挑战、推动中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的历史使命。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教育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需要持续的创新性动力加以推动。将高校辅导员工作置于生态学视野下,以生态学原理、思维和方式进行深入思考,无疑具有非常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李博.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王玲,胡涌,粟俊红,柳小玲.教育生态学研究进展概述[J].中国林业教育,2009,(2).

[3]宋加木,陈建伟,孙丽.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高校辅导员工作思路创新[J].高校辅导员,2012,(1).

[4]马冬卉.大学生多样性与教学针对性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生态学的原理范文第2篇

首先,校园绿化是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承载着极为深刻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一个好的绿化设计,应该能为师生创设一个优雅舒适、活泼轻松的学习环境;创造一钟清新自然、积极向上的和谐氛围;创建一种意境深远、情景交融的文化境界。成为时刻伴随师生身边的一种美的精神和物质依托。陶冶师生的情操,为师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持久的、无形的动力。其次,校园绿化也负担了极其重要的生态功能。校园是一个人员高度集中的场所,对生态环境尤其是空气质量有着很高的要求。如果空气质量不达标,则极易成为各种传染病和其它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区。而绿化是改善校园空气质量的主要手段之一。绿色植物对空气中的粉尘有较强的吸附、过滤和滞留能力。比如山毛榉、梧桐、夹竹桃、紫薇等都是较好的滞尘树种,其叶面能吸附大量粉尘;地面草本植被能有效减少局部尘土的扬起;密植的乔木能降低风速,从而加速空气中尘埃的滞留沉降。很多植物能分泌抗生素,具有强大的杀菌能力,这是植物净化空气的另一特殊功能。因此在选择植物种类时,应考虑配置一定比例的橙、悬铃木、圆柏等杀菌力强的树种。此外,合理的绿化配置能有效降低噪声、吸热遮荫、制造氧气、吸收有毒气体、增加空气湿度。第三,校园绿化具有不可忽视的教育功能。学校可以利用绿化环境对师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同时,一个科学的绿化环境也可以为植物分类、遗传杂交试验、生态学、艺术摄影、美术写生等提供现成的素材。

2校园绿化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鉴于学校环境的特殊性,在校园绿化设计中,应遵循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则:第一,安全性原则。学校是人口密集区,活动成员主要是未成年学生,其安全意识远比成年人低。因此应将安全性放在绿化设计的第一位。一些茎、叶带有坚硬锐刺的植物不宜作为校园绿化植物。另外,草木的繁盛也可能给一些有毒的蛇、虫提供栖居的场所。为消除这一隐患,除开合理控制苗木间距外,还应科学选择绿化苗木种类,从食物链源头上进行控制。草种以高度不超过2厘米的浅生草种为宜,树种则以结实率低的乔木为主,灌木尽量不连续成片种植,通过防虫、鼠而达到防蛇的目的。还有一个容易忽略的安全问题是过敏原的控制。一些花粉量较大的植物以及产生挥发性气体的植物都有可能成为过敏原,在绿化选种时应予以足够的重视。第二,观赏性原则。尽管要考虑综合效益,但美化环境、陶冶身心仍然是校园绿化的主要目标之一。设计植被配置时,要处理好同质搭配的整齐美和异质搭配的对照美之间的关系。花色、花形、叶形、树形交错搭配与小规模集中种植相结合,同时要兼顾到季节因素,做到月月常绿,四季花香。第三,知识性原则。学校是教育基地,更应该重视绿化的教育功能。绿化植物要分门别类,同科植物应配置有多个不同属种,便于比较鉴别;在不同区块可以模拟具有代表性的各种小型群落,作为群落结构和类型的教育素材;要合理规划阳生植物与阴生植物的搭配;此外还要研究好植物种类与当地气候、土质的适配关系。第四,经济性原则。学校是一个经费来源较少的单位。因此,如何做到低投入、高效益是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校园绿化所用花、草、树种最重要的是适宜而不是名贵。在苗木选择上应以树形花形较好、生态价值较高的普通苗木为主。大规格乔木市场价格昂贵,在校园绿化中应作为辅助和补充,不宜大量应用。要立足于十年树木的思想,以中小苗木为基础进行建设。大面积地表绿化可考虑以合适的宿根花卉或地被草本植物为主,可以减少成本和后期维护投入。只要选种恰当、规划合理,同样能获得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生态效益。

3绿化实施中的生态学原理

生态学的原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态学;园林;景观设计;原则

Abstract: modern 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 is to make the person and nature, the environment more closely together. Based on ecology theory to the landscape design in the guiding ideology and principle of design are discussed, in order to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design.

Keywords: ecology; landscape; landscape design; principle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设计指导思想

1.1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成为本世纪的主题,在各个领域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进行了加热和广泛的讨论,园林界也不得不卷入到这一热潮中。从城市规划到城市设计、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几乎所有研究会谈谈可持续发展。那么什么是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其真正的含义是什么?

1.1.1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源泉

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在如何解决许多社会问题的过程中,人们对环境的根本原因等问题的理性思维的必然结果。

(l)可持续发展概念的产生和发展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纪话题,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里被热烈而广泛地讨论,园林界也不得不卷入到这一热潮中。从城市规划到城市设计,从建筑设计到园林设计,几乎所有研究都必谈“可持续发展”。那么可持续发展究竟是如何产生?其真正内涵又是什么?

(2)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

1987年,挪威前首相格罗哈莱姆布伦特兰领导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正式的模型。该委员会的报告是成立于1983年,多年的研究成果。“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报告书,定义为:“不仅没有达到危及子孙后代满足其发展需要当代人的需求。”该报告包括“共同问题”,“共同的挑战”,和“供同的努力”,三个部分对目前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评价。指出,在过去大幅我们关心的是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但现在我们迫切感受到了生态压力,如土壤,水,空气,森林退化,对发展的影响。在不久的过去,我们感到,在各国经济联系的重要性,现在我们是国家之间的情景,生态和经济从未如此紧密地与每一个因果网络相互连接的其他生态的相互依存。这是可持续发展成熟的概念。和“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相比,一个更精确的意义和更完整的结构,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可持续发展,反思和批判传统发展模式,二是规范的合理设计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可持续发展是绘画的“限制增长理论”中的合理成分,而且还修订了“零增长”的观点,提出以确保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个新的发展模式。这是关于一个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大飞跃的理论概念,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大突破。

1.1. 2可持续发展钓意义

“可持续发展”也被称为“科学发展”。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1987年,她主持的关于环境与发展世界委员会的报告,联合国“我们共同的未来”,由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不仅满足,而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当代人的需要发展一个危险的能力,这个定义被广泛接受,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达成共识。在中国一些学者提出了以下额外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同时又不损害子孙后代能满足他们的需求目前的需要,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需要进一步的损害其他地区或国家的人们都没有满足他们的需求能力的发展。 还从”三维结构的复杂系统,开始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莱斯特主任,-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河布朗教授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经济与生态的影响一个持续的经济和社会的社会结构,自然资源和生命支持系统的系统概念,应该能够继续保持结构。”包含两个基本要素可持续发展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需要”,并要“限制”。满足需要,首先要满足穷人的基本需要。需要参考的能力限制未来的危险需要的环境的限制,这一次的突破,必将危及例如空气、水、土壤和生物在地球上的自然系统的支持生命的能力。它们的主要因素是:

(1)收入再分配以确保不存在短期迫使自然资源消耗的需要;

(2)减少主要农产品价格受到损害的贫困和自然灾害受害者的脆弱性;

(3)一般为可持续的生活,如保健、教育、水、空气清新等基本条件,保护和满足最弱势群体的基本需要,为所有人民,特别是穷人和平等的机会和自由选择。

1.2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园林生态设计指导思想

对生态景观设计的重点,设计者应明白,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等,对生态的基本概念,制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理论和方法,从设计到寻找影响决策的决策,在设计过程中的内容。吴良铺先生指出,这项研究的设计应该是“连贯性的综合研究”。如果园林设计师准备的工作环境和环境责任的承诺,关系到设计的态度,就需要采取的生态思想的全面角度看,在景观设计的综合研究。

生态思维是整个研究中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强调的重要性和必要诊陈由于在不同的生态系统和生态系统有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网络模型,其中每个系统的变化会影响到整个系统操作的一部分。生态景观设计的重点方面,应借鉴生态学的角度看的总体思路。属于更广泛的景观生态系统的子系统,该子系统应该关注景观材料,能源和物质投入和产出人为的,即在生产精炼各级投入,航运,使用和最终处置等造成的资源消耗;输出废水,废物和循环再用的物料,例如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学家指出,生态系统在动态状态,生态系统之间的动态的,随时间变化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变动。子系统作为一个动态系统独立景观生态学,即景观设计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特定地点的相互作用是动态的。需要考虑的一个景观建设和整个使用一过程中建立,它与周围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通常需要检查的能量和物质景观形成的物质流从生产和加工,运输和使用一的材料生态影响。由于生物圈的物质循环流动模式,并给予地球上有限的资源,它主张的有效应用,如在物质资源的建设环境也应成为国家循环。这不仅减少了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也有利于继续获得后代的资源。

2.设计的原则_

2.1按照自然条件和地理的原赃

2.1.1气候因素

气候是太阳辐射、地表面性质、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下,某一地点或地区多年间经历的天气状况的总和,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指统计得出的平均天气状况,也包括其长期变化状况及其极值。而天气是指某一地区在某一瞬时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气象要素有气温、气压、风、云、降水、能见度和空气湿度等。气候的差异是形成各地地域差别的重要原因。它影响到地域的水文条件、生物条件以及地形地貌,也造成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异,从而极大影响到地域园林风格的形成。例如,在古典园林中的南方园林建筑占地面积大,往往连成片的建筑,它是为了适应炎热万的天气并获得遮荫面积,而且将缓解雨季交通和国防台风。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日照充足,温暖的天气,晴朗的天空,非常适合户外生活。因此,基于托马斯教堂,是由美国加州学校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与露天游泳池,不规则种植区域和动态平面木板平台上,“加州花园”,以适应当地的气候和人们的生活。其中,托马斯教堂设计的最典型的唐纳花园。当然,在景观生态设计的气象因素要考虑,理性的分析和设计。如果设计师可以考虑早在当地的日照温度变化的设计选择不同的植物生长在不同的方式,因此,在夏季高温期的阳光可以降低环境温度,在冬季,以免影响光线。此外,根据温度、雨量、湿度的变化在这一年选择不同的开花植物栽培,园林与季节变化,具有良好的观赏价值。还具有为风廊道景观位置的合理安排,以便它可以指导自然流动加强了自然通风的基础上,有效的空气流动,缓解热岛效应的增加。

2.1.2尊重地形,维持园林的完整性

在园林设计当中,应当尊重基地原有的地形地貌以及各种设施,甚至利用原有的自然地形特点和废弃设施重塑新的园林景观,既保留了原有基地的历史文化,又满足人们需求。如对于原有的植被、地形、水系应加以保护利用,而不是一味推平重建。保持场地的自然风情与一原始面貌成为建设园林城市的前提与基础。如海尔布隆市砖瓦厂公园,1995年德国巴登符腾堡州重要的工业与商贸城市海尔布隆市在原来的废弃砖瓦厂上,建成了一座砖瓦厂公园。景观设计师鲍尔决定建立一个混合式公园,包括为市民提供运动与体育锻炼的部分,保护原有砖瓦厂历史痕迹的区域,以及野草与其他植物自生自灭的区域等。鲍尔谨滇地遵循基地的特点,尽量减少对地形地貌的改造,基地的自然和人工特征都保留下来,并经过设计得到强化。在21世纪80年代,这里还是砖瓦厂、工业建筑,如今己成为动人的自然景观和市民公园,受到不同阶层人士的喜爱。

2.2遵循植物造景的植物生态学原理

2.2.1维护社区花园的植物多样性丰富

生物多样性是近年来生物学和生态学的热点问题,指的是生物体和生态综合体“的生存其中的多样性和变异性。”一般来说,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来描述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和景观的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是指所有生物个体,身体含有遗传物质,包括在同类物种的不同种群的遗传变异遗传信息,而且还具有种群内的遗传变异类型。复杂环境和多种生物的起源是遗传多样性的主要原因。生物多样性是指物种及物种的品种类型,强调物种的变异性对物种进化和适应特定的生态环境的代表;物种多样性是指一定时间一定空间中全部生物或某一生物类群的物种数目与各个物种的个体分布特点,空间规模是最重要的产品的进化机制。生态系统多样巨是指生态系统,栖息地类型、植物、动物、微生物群落与环境组成。该物种被认为是最适合研究各级生命的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在一个社区,物种多样性,不仅体现了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但也反映了动态特性和社区一级的稳定和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关系。在一个安定的社会,资源、空间群,往往相辅相成,而不是直接竞争,更稳定和更复杂的系统。如何保持生物多样性是我们的首要考虑。当前城市园林植物配置和单一品种构成这种形式与它的结构和功能都不完美,害虫及其他自然灾害和人为干扰的影响。因此,要保持社会的生物多样性应尝试建立类似的结构和生物群落地带性植被。

2.2.2群落垂直结构

作者认为,在垂直方向的社会分层主要群落是垂直结构。不同高度的生物基础将被分配到工厂层实际入住。层结构,显著提高植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一般来说,地上植物群落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苔鲜、地衣地面层的四个基本层次组成。为亚热带常绿阔一叶林的结构太复杂,乔木层这种一般分为两层,林下灌木和草本层,小藤本植物,基本上爬在森林一中,往往缺乏对树木,附生高度工厂是不明确;群落结构温带和寒带地区有更简单,特别是在温带针叶林,只有一个单一的乔木层通常,灌木层、草本层和苔薛组成。植物在花园里使用到的植物群落和物种选择过程的特点,横向的对“近自然群落配置过程中的基础层”的高层理论遵循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的区域选择的品种,结构合理,多层次的社会结构。乔在设计过程中,注意草灌木混合和匹配,稀疏的树木,禁止大型草配置模式。

2.3园林景观生态设计遵循适用、经济原则

景观生态设计还必须考虑到“应用程序”的问题。所谓“应用”指的是园林的功能,为客户。“应用程序”的观点具有一定的永恒的和长寿。景观设计师的审美要求,根据群众,活动规健康的兴趣,舒适和方便的园林空间,以满足游客的游览,休息和娱乐健身活动开展的功能要求。花园空间应该充满诗意的,始终茂林修竹,绿草、鲜花,美丽如画的风景,花卉,让游客流连忘。不同的功能区域,它们应该使用这样的儿童活动区,因为交通便利,不同的设计技术,通常接近主入口,并以整合中的景观建筑风格去迎合儿童的心理特征,以新的、明亮的颜色为空间来开拓视野,形成一组动态的,充满活力、生动的景观氛围毛经济状况是景观设计的重要依据。作为一个绿色的空间,即使是设计,因为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规格的苗木,不同的建筑标准,将需要不同的建筑区。当然,设计者应利用有限的投资条件,以达到最佳的设计技术,节约成本,创造最好的工作。事实上,正确的地点,当地条件,释低了自身的投资成本,而且还解决了一些经济问题。这一问题的经济实质是如何做到“少”多,如在美好的事物时用较少的投资。当然,园林景观根据建设性质,建设,需要确定必要的投资。

2.4尊重自然原则

一切自然生态形式都有其自身的合理性,是适应自然发生发展规律的结果。一切景观建设活动都应从建立正确的人与自然关系出发,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尽可能小的对环境产生影响。自然生态系统一直生生不息地为人类提供各种生活资源与条件,满足人们各方面需求。而人类也应在充分有效利用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尊重其各种生命形式和发生过程。生态学家告诉我们,自然具有很强自我组织、自我协调和自生更新发展的能力,它是能动的。人类在利用它时,应像对待朋友一样去尊重它,并顺应其发生规律,从而保证自然的自我生存与延续。如城市雨后的流水,刻意地汇集阻截它,必将促使其产生强大的反压制力,给排水装置和相关市政设施造成很大冲击,甚至灾难。相反,顺应它的自然径流过程,设计模仿自然式溪流的要素和形式,主动引导并利用它,这不仅可将美丽的启然景观重现于市民眼前,增强城市自然审美品质,并提高市民生态意识,同时也可有效地避免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威胁。因此,在园林生态设计中,尊重自然应是能被社会接受的最基本的前提之一。

小结

现代园林生态设计是要把人与自然、环境更紧密联系在一起。它表达了人类渴望与自然亲近、并与自然融合共生的愿望。随着公众生态意识的增强和生态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园林生态设计手法的探索也在持续进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望在这些设计手法中得以表达。无论过程或结果,无论表象或本质,它们都体现了设计师对人与自然之间生态关系的思索与探究。

参考文献:

【1】刘博.生态园林的植物配置[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9(03).

【2】杨秉建.城市园林建设改造植物配置原则与方法[J].民营科技,2009 (01)

【3】李茂才.生态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分析探讨[J].中外建筑,2008(09)

【4】胡祖勤,刘良源.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群落配置方略[J].现代园艺,2009(01)

【5】周丽娜,张领军.色彩在园林植物配置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9(06)

生态学的原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多元智能;生态课堂;英语教学

作者简介:姜晓娜(1981-),女,河南许昌人,河南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讲师。(河南 开封 475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大学2013年度校级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249-02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日益加快,我国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社会对外语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我国的外语教学水平总体来讲还不够高,外语教学投入多、收效少,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致不高,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大学毕业生英语综合能力较弱,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要求。为了改变这一现状,2002年起教育部发起了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颁布了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迄今为止,大学英语改革已有十几个年头,但教学改革的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因此,进一步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已成为我国英语教学模式发展的新趋势。

教育生态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为建构和谐而高效的英语课堂提供了新的视角。它依据生态学的原理研究教育现象,阐释教育发展的规律并揭示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方向。面对英语课堂中的种种生态失衡现象,教师要及时转变自己的角色定位,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积极发挥学生的优势智能,做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人,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而快乐的英语学习环境,使课堂成为一个有机的并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一、英语生态课堂的内涵

生态系统是由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在1935年首先提出的。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的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看,大学英语课堂也是一个微观的生态系统,由教师、学生、课程和教学环境等生态因子形成的一种动态平衡关系。大学英语生态课堂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研究课堂,重构课堂理念、教学范式、评价模式和师生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种个性、自主、互动、和谐并符合外语学得和习得规律的新型课堂。[1]与传统课堂不同,生态课堂的目标是语言能力的培养,在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学生通过教师引导构建知识,并最终具有听、说、读、写、译的能力。生态课堂强调“以人为本”,追求课堂诸要素的平衡发展,教师、学生、环境三方面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持课堂系统的整体动态平衡。

二、英语生态课堂的失衡现状

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教师、学生和课堂环境交互作用、相互联系,形成了动态平衡的关系。然而,在大多数英语课堂教学生态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却存在种种失衡现象,并最终导致英语教学效果的低效。

1.教学效果评测形式与教育生态目标不平衡

英语教学长期以来以传授英语语言知识、应付语言考试为目的,急功近利的英语教学环境使大部分学校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以考试为最终目标,这种做法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据调查资料显示,85.34%的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通过四、六级考试或者研究生考试,仅有11.05%的学生是因为自己的兴趣学习英语,还有3.42%的学生自身英语基础较差,学习英语主要是为了通过两年的大学英语考试,拿到英语课的学分,最终顺利毕业。因此,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大部分教师会向考试做出倾斜,课堂内容中灌输四、六级考试相关内容以及英语课程考试的主要内容,忽视了对学生实际语言技能的培养,阻碍了学生的进步和全面发展。同时,学生长时间受到分数的压抑,逐渐对英语课堂失去了兴趣,课堂生态系统受到了破坏。

2.环境生态失衡

生态学认为,耐度定律是指生物对于它生存所依赖的各种复杂条件中的一种生态因子的耐受度,或是质量上的,或是数量上的,是有限的,“过”和“不及”都是对其有害的。最适度原则是指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不能突破阈值,超过最适度范围,否则就会影响其发展甚至生存。最适度是生态因子质和量统一的结果。[2]然而,实际的大学英语教学环境违反了生态理论中的耐度定律和最适度原则,英语课堂班级规模过大,人口密度超出了课堂生态资源的承受力。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大学英语读写译的班级人数最少为90人,最多的达到120人,视听说的班级人数最少为45人,最多的达到68人,如此大的班级规模造成学生和教师的生理与心理压力增加,课堂噪音较大,师生难以互动,课堂活动无法开展。同时,每位教师都要教授平均6个班的课程,读写译教师要面对540~720位学生,视听说教师要面对270~408位学生,作业批改任务艰巨,学生反馈和教师纠错难以顺利进行,课堂生态系统中师生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的严重失衡违反了教学规律,影响了教学秩序和最终的教学效果,阻碍了课堂生态系统有序而健康的发展。

3.课堂生态主体地位的不平衡

在如上所述的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环境中,英语课堂以教师为主,教师上课不停地灌输知识,课堂依然是教师的“一言堂”,而学生练习的机会甚少,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更是难得一见,师生主体角色错位,影响了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同时,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师更多地依赖于教材后面所附的教学光盘,成为光盘的播音员。此外,出版社为了迎合教师省时、便利的需求,给教师准备了丰富而完整的电子教案,进一步助长了教师的惰性,多数教师的授课缺少了备课环节,久而久之,教师的教学能力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倒退,专业发展潜力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在“电灌式”教学生态环境中,教师是主体,学生为客体,师生缺乏足够的互动,教师也得不到应有的反馈,无法把握教学的正确方向,不能适时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受到了很大限制。

三、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生态课堂建设

哈佛大学教授、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的《智能的结构》中,首次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智能的基本结构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3]加德纳的观点打破了传统智能观念:人类的智能具有一元化的特点,可以通过单一的、量化的评价手段对个体智能进行评估,他认为,人类的智能具有类:言语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并且“我们每个人都有八种甚至更多的智能,我们可以用这些智能完成任何类型的工作”。[4]多元智能理论挑战了传统的以IQ来分辨人的智能的教学理念,打破了“好学生”与“坏学生”的界限,主张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以人为本、关注差异和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与我国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不谋而合。同时,在笔者对所在学校进行的调查中发现,96.37%的学生认为,与知识渊博的教师相比,他们更欢迎既有知识又会教学的教师,而“会教的具体化就是要关注学生差异,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5]学生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说明了多元智能理论的可行性。针对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环境的失衡现象,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关注学生的智能特点,发挥学生的智能优势,才能改变课堂生态失衡状况,维持课堂生态的整体平衡。

1.发挥学生的智能优势,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针对教学中学生把考试放置首要地位,忽视实际语言应用能力的现状,当务之急就是改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态度,激发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教师需要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不再把学生分为“好学生”和“坏学生”,而是要观察学生在哪方面更聪明,并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优势智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以《21世纪大学体验英语视听说教程》第三册第一单元Don’t Say Goodbye为例,笔者首先调动同学们的空间智能和音乐智能,播放了由姚明代言的公益广告“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熟悉姚明的同学对这个广告并不陌生,从而拉近了他们和话题的距离。其次让同学们对视频进行小组讨论,发挥他们的言语智能,并让他们用讲故事、角色扮演或者展示等方式讲述他们所了解的残害动物的行为(言语智能、人际智能、肢体―动觉智能、内省智能)。最后引导大家谈论关于如何保护动物的措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内省智能),通过这样的课堂活动,让具有不同智能优势的学生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发挥自己的特长,英语学习不再是枯燥的语言知识点的学习,而是“有血有肉”的对社会热点和他们感兴趣的话题的讨论或表演过程,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也会随之增长,提高了他们的实际英语水平,并最终淡化了他们对于考试的焦虑。

2.依据学生的智能对其进行分组

实际的大学英语教学环境违反了生态理论中的耐度定律和最适度原则,英语课堂班级规模过大,影响了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依据学生的智能特点对学生进行分组就十分必要,把看似一盘散沙的学生们分为八个智能组,既便于管理又发挥了同学们的特长。如:把语言能力较强的同学分为一组,发挥他们的语言智能;把擅长音乐的同学编为一组,发挥他们的音乐智能;把运动能力发达的同学分为一组,发挥他们的肢体―动觉智能。在课堂上,教师根据不同的智能组设计自己的教学活动,激发他们的优势智能,让同学们在平等而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克服英语学习中的自卑心理,这样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3.创建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估学习者的发展,倡导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尤其突出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性。“与终结性评价(如期末考试或水平考试)相比,形成性评价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进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能够形成有效的监督,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6]教师要改变我国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的考试决定一切的传统评价方式,寻求多元化的更真实、更公正的评价方式,更多地采用形成性评价,如给学生建立学习档案,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课堂讨论情况等,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进步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可以让教师更全面、更客观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得以大大提高,并最终保证了英语学习的高效。

四、结语

多元智能理论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它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智能差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手段,是解决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种种生态失衡状况的一剂良方。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生态主体(教师和学生)互相依存,和谐互动,课堂效果明显,课堂生态系统健康而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彪.网络多媒体环境下大学英语生态课堂构建[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1,(9):103-104.

[2]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2,

134,138-140.

[3]Gardner,Howard.Frames of Mind: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M].New York:Basic Books,1983:32.

[4]霍华德・加德纳.智能的结构[M].沈致隆,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9.

生态学的原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园林景观;教学;生态理念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生活质量逐年上升,中国的生态环境出现了严重的损伤,当下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呼声愈发强烈。为了能确保经济的长远、持久、健康发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生态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园林景观设计专业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培养具有生态理念的园林设计人才显得势在必行,尤为迫切。

一、生态与生态设计

生态应是对自然环境中生物的生存状态的简称,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也包括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紧密关系。但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衍进,人们对生态的理解越来越宽泛,大多涉及到和谐的、健康的、美好的事物都被大量纳入生态理念的范畴里。生态概念似乎总与绿色相联系,生态设计一般也指绿色设计,也叫生命周期设计,也就是说那些成良性循环状态的,有利于环境发展的设计都可以算作是生态设计。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无论是策划流程还是执行措施都要将环境因素考虑进去,或者说设计被人们利用多久,环境因素就要存在多久。所以,生态设计必须要重视人类与自然环境间的和谐、相融、发展。那么,作为园林景观的设计者就要对设计环节中的环境因素给予调控,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损耗,最终实现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二、园林景观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生态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生态理念势必成为园林景观设计教学中的重要主题。面对西方国家对生态设计理念的推崇,中国在这方面也逐渐采取相应措施,除了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以外,还鼓励那些有着生态理念的设计者积极参与到行动中来。然而,现实情况是,中国园林景观设计者中真正懂得生态设计的人并不多,尤其是现今的大学教学培养的学生,总是一味追求外在的形式美感,而忽视了设计对象的气候条件、环境因素等。对园林景观设计有着错误的认识,设计园林时只单纯考虑审美问题,将精力花在景观外在的构图、色彩、造型上,而忽略了生态理念,这是高校进行园林景观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漏洞。因此,园林景观设计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借鉴西方国家在景观设计中的经验,其次就是加强各方合作,共同探讨改革策略。例如,美国景观设计中对生态问题的考虑就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当然,起初的美国园林景观设计师们也同样认为审美是园林设计需要考虑的第一因素,但随后的设计师逐渐意识到生态的重要性,将生态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融入进园林景观设计中。园林景观设计的任务是创造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所以强调生态理念和用地规划,培养学生的自我创造力和处理各类棘手问题的决断力,是教学改革的关键点,这一点可以借鉴美国等国家的经验。

三、园林景观设计教学中生态理念的培养

将生态理念融入到园林景观设计教学的具体课程中。目前很多农林院校的景观设计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因为整个大学期间都是在课堂上进行园林景观设计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很少有深入到生活实践,与大自然进行接触的机会,这就造成了学生所学知识无法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因此,要将学生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放到实际生活中,带领学生深入实践,感受生态设计的魅力。同时,农林院校选择的教材都是按照教师的自身情况而进行的,那么除了要安排园林景观设计理论知识外,还要设置专门的生态设计课程,选用相关的生态设计知识的教材,开展生态设计理念教学活动。生态知识教授和生态设计课程方面。生态知识的积累和生态设计课程的学习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完成,所以一定要结合每个学年进行规划学习,切忌急于求成。首先要很据学年设置课程,做到循序渐进、逐步推进,让学生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继而将生态设计理念运用到实践中;其次就是在园林景观设计基础教学中适当融入生态理念,以期保证学生能够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学习园林景观设计知识,提高必要的设计能力和管理技能;再次要在园林景观设计教学中加入理论课程,特别是生态设计理论课程,将生态理念慢慢渗透到各个课程的讲解中;最后要设计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教师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进,适当加入生态设计理念,确保学生在接受过程中时刻汲取生态设计理念的“养料”。生态设计理念相关课程的设置方面。农林院校要定期邀请相关专家来校讲座,组织和鼓励学生进行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理念知识的讨论,并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力参加园林景观生态设计比赛。在设置生态设计相关课程方面,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展开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集体讨论,最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挖掘其潜藏着的巨大能量。教师要帮助学生把实践调研结果与生态设计理念知识结合起来,突破学科界限,活跃学生思维。在建立园林景观生态设计教学理念时,还要尝试使教学模式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建立多校合作机制,提供网络资源平台,保证学生能够接受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从而建立园林景观的生态设计理念。

四、结语

在园林景观设计教学中,建立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教学活动的重中之重,因此农林院校在培养园林景观设计师时要将生态理念的培养作为关键。高校中园林景观设计教学改革要以培养新型的设计人才为依托,逐步将生态理念体现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这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园林景观设计者们身负的重任。需要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努力研究,坚持探索的步伐,不辱时代的使命。

作者:夏忠军 单位:湖南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