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园林对现代生活的影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代艺术的最早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它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结合了美学、哲学、建筑学、文学等的综合性艺术,它的设计出发点是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现代绘画艺术、现代雕塑艺术、现代园林艺术等,如今,它与城市园林设计的发展越来越紧密:一方面城市园林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不仅要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要能够起到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用,所以将其与现代艺术结合可以发掘城市园林设计的艺术性;另一方面现代艺术的广博内容与内涵可以在城市园林设计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包括园林空间布局、园路铺装材料、植物绿化、园林雕塑等方面。
现代艺术对现代园林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艺术观念和艺术语言。艺术观念往往是一种艺术语言的思维基础。在艺术观念的渗透上,需要经过一个过程,因为现代艺术中的设计理念非常多样,经常能够运用到的包括立体主义分解重组后的多视点角度观察的理念,属于抽象派的建立在秩序法则基础上的形式逻辑观点,属于表现主义领域的对艺术张力的审美追求等。这些现代艺术的理念对城市园林艺术的设计与规划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艺术语言的影响下,城市园林艺术充分借鉴了现代艺术的而表现语言,也即表现技巧与表现方式。城市园林艺术在设计的时候要注意两方面的设计手法,一是平面形式层面的,二是立体空间形式层面的,将这二者和谐统一起来,才能够发挥现代艺术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影响力。平面设计手法主要有秩序法和动态构成法。秩序法的主要设计方式是用比较简洁的线条表现出极其丰富的现实意义,动态构成法则是应用锯齿线、钢琴线、阿米巴曲线等形成的简洁动态流动形式来使空间具有拓展性和延伸性。进行立体空间的设计时,运用到的主要设计方法包括,对园林整体布局透明度的规划,不断地去跨越视觉影像的约束,从而可以不断打破空间的有形障碍,还可以将特定的设计对象纳入到一定的网格体系,最终可以使场所的总体布局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无限性。城市园林设计离不开一定的艺术语言,这是艺术家进行创作时的表达基础,在很多现代城市园林设计中,都可以体会到艺术语言所展现出来的独特魅力。
2城市园林设计中对现代艺术的应用途径
2.1空间整体布局上
城市园林在规划的时候一般都投入较大的面积,包括的内容也比较多,有园林建筑和园林植物等,这些对园林的空间起到一定的分割作用,使之更具有错落感。对这些重要组成部分的布局就要精心考虑到布局的合理性,不仅要照顾到整体的空间效果,也要对其具体的位置有所考量,以便能够发挥最大的功能。如何进行合理的选址,需要先对城市园林的空间结构与平面场地有精确的了解,这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调节城市园林场地布局的合理性与美观性,并要同时考虑到园林内部格局的和谐一致性,包括动静的变化,比例的配合,节奏的和谐等,只有将这些因素全部考虑在内,才能将现代艺术的特质融会贯通到城市园林设计中来。
2.2城市园林植物绿化艺术的设计与安排上
城市园林植物绿化艺术,不仅仅要让植物本身得到充分的成长,还要让植物与它周围的建筑、水体、山石等其它园林景观和谐一致,尽最大限度地发挥植物自身的形体、线条、色彩等的特性,从而使得城市园林的设计更加符合人们的生活要求和观赏要求。在城市园林形式的选择上,不仅要依据城市自身的环境特点来选择,还要针对植物的特点来合理选择。例如要讲求建筑物与周边植物的高低度配合,颜色方面也要和谐统一,能够体现植物与建筑物各自的建造精神。城市园林设计中的绿色植物是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它的布局最终可以体现出园林设计的整体效果,其中必然少不了现代艺术审美的参与,因为这与人们的审美意识形态有着密切的联系。
2.3城市园林设计中的现代雕塑的应用上
雕塑作品在城市园林设计中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今的雕塑材料的种类非常广泛,造型也比较独特,古典气息与现代气息的相结合,往往让雕塑体现出非同凡响的艺术魅力和审美情调,使人们在观赏的同时也得到一种精神的净化。城市园林设计中,也广泛地运用到植物雕塑,不仅环保而且具有保健和观赏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园林设计也是一种现代绘画艺术设计的表现,是自然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体。
关键词:传统园林,和谐,地域特征,文化资源,因地制宜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时间在流动,空间在转换,我们身边的一切都在不断改变。社会在进步,人们在适应,如今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已经和几十年甚至是几年前有了很大不同。园林――作为我们休憩娱乐的场所,也随着我们的变化发生着转变。在中国,我们有着丰富的古典园林资源,有着大量值得我们学习的宝贵财富,它们是我们旅游的圣地,使我们学习的天堂,但却不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因为它们只适用于古代的生活,并不能为我们现代人所使用。所以如何在现代生活条件下建设园林,同时还要继承传统园林的特点,成为了现代中国风景园林师的首要命题。
1 中国传统园林的特点
要想继承中国传统园林,我们必须了解中国传统园林的特点,如若不然,何谈继承?纵览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其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特点不仅是过去的反应,也是对现代社会的指导,更可以对未来的社会提出建议。中国传统园林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中国人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和谐,这是自始至终都没有改变的,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和谐、追求置景与造园要素之间的和谐、追求场所与环境之间的和谐、追求有常法与无定式之间的和谐、追求外在景物表象与内在文化内涵之间的和谐。
1.1与自然的和谐
“崇尚自然”“师法自然”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一大原则,从而形成了独辟蹊径的自然山水式艺术风格。它不是简单的模仿自然山水,而是经过人工的提炼、概括后的再现,是对自然美的一种感知与感悟,是人与景的完美融合。
1.2与空间场所和环境的和谐
景物是造园的核心。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建筑、植物、地貌、水体等要素的统筹与运用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创造出以有限面积创造无限空间,以有形景物创无形意境,以有效布局营无穷画卷的景观效果,因而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
1.3与园林要素及人的和谐
中国传统园林在造园过程中,非常注重建筑与园林景观的协调、园内景色与园外环境的协调。各类建筑与景物的关系和尺度、样式和选址等都要经过仔细的斟酌与权衡。同时,不仅把园内的景物作为规划与设计的核心,还十分强调将园外的景物引入园中,故有“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之说。其中“‘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俗则屏之,嘉则收之”,所谓“巧而得体”。
通过这些特点的分析我认为大家再重新回看继承中国传统园林的这个题目时,就明白我们不能单单只是继承它的形式,不是说有个连廊、加个漏窗、做个亭子就是对传统园林的继承,而是把传统园林的这些特点运用到现代园林设计中才是真正的继承。
2继承传统园林的设计
2.1继承传统园林的设计观念
传统园林设计将自然看作是原材料,是利用人工手段去改造自然属性,并以人力去抵抗自然力的影响,从而避免人工景观的自然化,反映出人类征服自然的过程。现代园林设计以自然为主体,是依据自然规律对遭到破坏的自然进行整治,或减少对自然的人为干扰,形成具有自然活力的活动空间。
因此,现代园林设计应采取科学的分类与识别方法,对场地的自然状况做出深入细致的评价,并运用成熟的经验、适宜的材料和技术去探寻并发现场地自身所具有的演进的能力。
2.2继承传统园林的设计方法
以第七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的齐鲁园区内的日照展园为例:
2.2.1 把握地域景观特征
通过卫星图片可见日照市东临黄海,西依沂蒙山区,有着“背山面海”的空间特征,城市结构从东往西为“海―滨―林―山”4个层次。
2.2.2 分析场地景观资源
园林设计就是认识场地的景观资源,并发掘出场地的最大潜能。再观察设计场地,地处园博园西南的齐鲁沿海展园区,东面临水,西依5m高的小丘,登丘眺望,东方的远山近水尽收眼底。其地形与日照市地理格局、方位关系都较为相似,像是对日照地形的提炼。
2.2.3 提炼园林景观要素
在对日照城市历史进行了深层挖掘、对设计主题有了初步确定之后,设计师考察设计现场时,做出了快速而大胆的整体结构设想,包括:边界处理趋势、主设计区与简略设计区格局、中心区位置;主立面上的前后层次与高低关系。此时的设计雏形较为粗放,在随后的资料调研和模型推敲中,想法和方案发生改动并层层推进。
2.2.4 构建园林景观空间
通过一系列推敲,最终设计平面借鉴了大汶口图像文符号,采用圆形与折线形相结合的构图,结合设计主题和园址特征,形成“一轴、 两环、三区、四台”的空间布局结构。
“一轴”,是指贯穿全园的一条东西向轴线,正对旭日初升的东方,同时也是园博园的主入口方向,使日照展园成为整个园博园的视觉焦点。
“两环”是以直径约45m的“光影墙”围合出的圆形“台地园”,核心是直径约17m的“日坛”,是日照展园自然文化内涵的载体。
“三区”是指从东向西依次形成的全园3大主景区,即“海景园”“岩石园”和“七彩园”。“海景园”隔主园路与湖泊相邻,是将水景和游人引入园中的景观过渡区。
“四台”是利用东侧山坡开辟出的四层露台,起到海景区与山景区的衔接作用。
2.2.5 构建园林景观类型
主轴线顺山势布置,将日照展园的主入口、“海景园”“岩石园”“日坛”,以及西侧山坡上的“七彩园”等主题园区贯穿起来,依次展现在游人眼前的序列性景观有着引人入胜的效果。“岩石园”是全园的核心景区,当中一条跌水礓将“日坛”与“海景园”相联系。西侧的“七彩园”以草花地被形成自然野朴的山林气息,进一步烘托“日照印象”主题。
四层台地既是日照历史文化沉积的象征,也是烘托“日坛”作为观日台的主题,整个立面景观令人联想到大汶口图像文的古朴造型。呈南北向波浪式挡墙、植物带有着海洋般的韵律,由东向西逐渐抬升的露台仿佛托起太阳的彩云。
2.2.6 构建园林文化景观
核心区以环形墙体围合――首先,以欲扬先抑的手法使核心景观不至于一览无余,又使核心景观与园博园中其他纷扰景象隔离开来;其次,突出了园址2条主园路相交的区位特征,圆形外墙使游人在园外经过时,感受到柔和弧度的空间引导;第三,在形象上寓意抚育万物生长的太阳,烘托出全园制高点上的“日坛”。于是园内形成了相对静谧的向心景观空间。
还有景观细节的处理也是借鉴了传统园林的特征,浅水中以具有珍珠光泽的贝壳内侧作为铺地材质,以获得阳光照耀的闪亮感;浅水与沙滩的交界处,在入口与南北轴线方向上设有切成片状的日照礁石,雾化喷泉藏于片状礁石的夹缝中。
3 结语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如果只是流于形式的继承传统园林,是难以持续以及发展的。因此我们要从本质出发,研究传统园林中蕴含的自然思想和文化内涵,因地制宜的突出地域性景观特征,才是真正的对传统园林的继承,只有符合本土自然景观和文化内涵的园林作品,才是真正的对中国传统园林继承的发扬。
参考文献
[1] 杨滨章,关于中国传统园林文化认知与传承的几点思考[J],中国园林,2009(11)
[2] (明)计成著,赵农注释:园冶图说[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
关键词:生态主义;现代景观设计;探索
现代景观设计是社会整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现代景观设计逐渐从简单的装饰向生态化发展,从材质到外部设计,都与生态建设相互融合,成为现代城市建筑中一道亮丽的风采,结合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实际,对景观设计的生态化发展进行探究,实现我国社会建设绿色化发展。
一、现代景观设计概述
现代景观设计是一项内容多样化,涉及面广的新型艺术设计方式,它融合了生态学、美学、建筑学以及环境学等等多方面学科知识,现代景观设计生态主义,是将将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相融合的重要体现。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生态化的现代景观设计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设计师在进行景观设计中,依据设计下地点的景观肌理,实现道路、景观、绿地等多种元素之间协调应用,发挥各因素的最大效应,实现现代景观设计在城市整体建筑中美化作用。现代景观设计生态化发展,具有绿色化、灵活性的发展特点,现代景观生态化的发展,是我国城市建筑逐步立体化、可持续性发展的代表。
二、生态主义影响下的现代景观设计生态理念
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不是单纯的将两个概念相互叠加,而是将生态理念融合与现代景观设计的各个方面,本文对生态主义影响下的现代景观设计的应用概括为以下四方面:
1、设计意识的绿色化
设计师进行设计中,要秉持资源优化利用的设计意识。现代景观设计是将景观设计作为调节城市建设的主要手段,因此,设计师进行景观设计时,避免设计的刻意性。从现代景观设计地势基本情况出发,对植物、建筑等因素构成因素进行有规律的设计。例如:谋城市进行现代城市景观设计,设计师进行设计中,坚持生态主义,自然化设计风格,充分利用城市建设中原有的河道,在河道两岸设计为森林漫步氧吧,这种生态化的建设理念,为现代景观设计提供了正确的理念指导。
2、设计构成的生态化
现代景观设计构成的生态化,体现为现代景观设计构成因素的生态化。将现代景观设计中的主要构成要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植物要素。现代景观建筑的绿色植物融入,是生态主义最直接的体现,为了保障景观设计的欣赏性,设计师进行设计时,适当的把握景观设计的植物四季变化发展规律,形成景观设计从色彩搭配、明暗调节等方面进行衬托设计环境的气氛。例如:以东北地区景观设计为例,东北地区四季分明,气候特征明显,设计师进行半开放的空间环境进行现代景观设计,要考虑到东北气候因素,以及外部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之间的协调性。春季应用粉色等具有活力的色彩作为设计中植物的主要构成部分,而冬季可以直接选择耐寒的绿色植物作为现代景观设计中的植物构成主体。同时,微科植物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也发挥主要的装饰作用,例如:现代园林设计设计中,通常采用吊兰、爬山虎等微科植物作为建筑中的装饰,这种微科植物不仅随着四季的变化呈现不同的色彩,而且生命力顽强,可以在相对恶劣的环境中生长,是现代景观设计植物中必不可少的植物形态;另一方面是建筑要素。生态主义在现代景观建设中的融合,并不是在景观设计喧宾夺主,而是生态主义建设理念在现代景观设计的各个方面实现绿色发展,例如:现代景观设计中主体建筑材料的应用,可以就地取材,降低现代景观设计的建设成本,也是生态理念的体现。
3、设计情感的生态延续
生态主义影响下的现代景观建设,在设计情感上也保持生态持续的设计方式。景观设计可以理解为是一副立体的山水画,“作者”进行构思前[4],已经将创作的情感融合在作品之中。生态化的情感延续是应用景观设计表达景观设计的文化,包括对自然的尊重,人文欣赏的融合。例如:某现代城市景观园林设计中,对园林中的角落进行设计,设计中遵守自然发展中树木自然生长的弯曲状态,同时又结合后现代艺术风格中的抽象艺术设计休息座椅放置在角落中,实现了现代景观设计中生态化设计与人文情感的巧妙融合,是生态化影响下现代景观园林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体现。
三、生态主义影响下的现代景观设计实施的原则
生态主义影响下的现代景观设计实施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趋势,结合实际对现代景观设计遵循的原则进行总结:其一,生态主义影响下的现代景观设计实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现代景观设计是城市建设的一部分,为城市的发展增添亮丽的色彩,因此,现代景观的设计必须以城市建设的整体发展风格作为基础,现代景观与城市建设相互协调,发挥现代景观设计的实际作用;其二,可持续原则,现代景观建设生态化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体现,设计师进行现代景观设计时,要充分应用景观设计中的地势环境,发挥现代景观设计自然因素的作用,达到生态化发展理念与现代景观设计的巧妙融合,此外,经济性原则也是主要原则之一,景观设计建设的经济投资越小,越符合我国社会发展建设中生态化、绿色化发展的理念,为社会发展提供新的拓展空间。
四、结论
现代景观设计生态化发展,实现了景观建设中各个因素的最大作用,实现城市建设中资源的最优利用,实现城市建筑资源结构的综合性发展,同时也是生态化、绿色化发展在社会发展建设中的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杨锡荣.现代景观设计的方法论初探[D].广西大学,2004.
[2]陈展川.用艺术诠释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代景观设计探索[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7.、
[3]陈媛媛.探讨生态主义影响下的现代景观设计[J].城市建筑,2013,24:205.
[4]孙丽,叶佳.分析生态主义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荷兰景观设计为例[J].中外建筑,2016,07:112-114.
关键词:室内外;环境设计;时间体验
当前,环境的内外设计在人类的生存空间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室内外的环境艺术设计做好空间特征的同时,也要进一步研究好时间因素的基本属性。当前,时间与空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一切物质形态的具体表现均以时空的表现形式展现出来。人类所占据的空间组织都需要时间因素进行配合,不同的空间环境带给人们的环境体验也出现了不同的艺术体验。因此,从时间意识上加强室内外环境设计的研究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历史文脉与时间体验
在环境的室内外设计中,不同的地域对时间的体验具有不同的体现。在时间的运用与历史文脉的设计上,要注重修改、调和、转换和对比,通过增强人们在环境中的体验,进一步感受空间理想设计。从当前的建筑风格中,诸如上海的新天地主要采用调和的手法,注重新材料还原历史景观,注重信息的识别性;中山公园的设计在历史遗迹的基础上注重旧景与新景的有机结合,超越了时空的具体;中山的岐江公园以一种全新的理念,注重旧船厂再生设计的转化,将工业的遗迹和自然物做了完美地改造和结合,出现了历史文脉与时间上的有效结合。在历史文脉与时间体验上,可以从历史、现代和未来三个维度对人们的时间做出进一步的感应。历史文脉与时间体验首先表现为对历史的传承。好的环境设计要注重文字的解读、历史的遗存和环境的有效仿古等方面的设计,注重勾起人们对于往昔岁月的怀念与追思。其次,也要充分利用现代的感应,运用现代环境去刺激现代生活,启发人们对现代生活的追思。最后,历史文脉与时间体验要对未来进行憧憬。室内外环境的设计要对未来充满幻想,注重时间的体验,让世界充满奇异的色彩。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推陈出新,通过革故鼎新进一步增强室内外环境的时间体验,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二、昼夜四季的变化与时间体验
(一)昼夜变化引起的时间体验
昼夜更替是一种最为直观和频繁的时间体验现象。室内外环境在白天与完善的周期中呈现出不同是时间面貌,给人一种不同的体验。在白天的自然光运用中,室内自然光是与建筑设计相结合的一种环境应用模式。室内的自然光源主要满足自然上的采光功能,通过不同的采光要求,进一步保证室内环境和表面的效果,辨析空间的形态和色彩,对室内外的空间做到重要的保证。在晚上的光源与灯光的运用上,室内外的空间光源选择具有不同的应用。黑夜中的室内外空间一般采用的是人工光源作为主光源,通过一切活动的合理照明,实现灯光的明暗、强弱等变化,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在室内的环境下,光源的设计需要在科学的照明前提下,通过有效的配光和光亮的控制适应当前人们健康上的需求;在室外的环境下,需要通过灯光尽量打造出与白天效果一致的艺术效果。在色彩、层次和对比上的变化往往能够展现城市夜景的对比变化,通过现代的景观要素诸如灯具、水景、绿化和广告等设计,以此来营造更多的城市空间夜景和环境。
(二)四季变化引起的时间体验
在春夏秋冬的四季更替上,不同的季相也会给人带来不同的环境体验。在室内空间的变化上,四季的更换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进一步改变光线,在一年的更替上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带来的影响,光线的强烈能够更好地适应空间。在较为炎热的夏季,阳光射入室内的入射角是最大的,光线也非常强烈,而伴随着冬季的来临,阳光的入射角也转变成最小的,太阳光的照射会进一步增强人们对于室内温度的感受,增添温暖氛围。在室外的空间上,四季的变化和更替相比较室内更为强烈,夏季室外的湿气更加显著,空气中的热气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而在冬季的变化中,室外的万物基本处于凋零状态,处于宁静状态。早在古代的时候,伟大的先人早已总结出四季变换对于空间变化的重要设计,扬州的园林中个园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在个园的设计中,其有名的就是假山的设计,园门朝向南方,门旁两侧栽满竹子并植入石笋,象征春山;院中花厅西北方向立有假山湖石,形如夏云象征着夏山;园亭的东北方向叠加假山黄石,通过夕阳映射仿佛一片秋色满园,象征着秋山;最后在屋南的宣石堆砌的高墙小山,色白如雪在阳光的光彩照耀下仿佛雪后初晴,肃杀气息较强,宛如冬山。四季的更替变化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时间感受,因此在室内外的环境设计上要设计符合四季变化的季节体验。
三、植物配置与时间体验
在室内外的景观设置上,植物是季相特征比较明显的景观。在设计时必须考虑到四季变化的有效合理,为室内外空间增添更多的季节体验,强化季节和季相的特征,为人们增添更多的季节体验,运用更多的季节更替和色彩姿态带给人们时间上的感受和体验,丰富人们的空间生活。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春天的时候,尽量保证百花齐放,将鲜花的烂漫尽收眼底;夏季植物枝繁叶茂,设计时注重其苍翠欲滴,在暴风骤雨中摇曳,舞弄风姿;秋天的时候秋叶凋零,加上蓝天白云的映衬,展现出一幅艳丽的秋景实图;在冬天的苍茫与萧瑟之时,如果加上一两枝子的红梅斗雪,更能增添花枝俏的美感。一花、一草、一木的设计都应随时适应季节的季相,同时不同时节的花草也能进一步展现花草的芬芳,给人带来嗅觉上的真实感受。在我国的古代园林中,清代的安徽檀干园通过楹联描绘了一幅花木四季的时序之景。古典园林中处处洋溢着四季的时序变化,诸如春景烂漫的狮子林向梅阁、拙政园海棠春坞等;夏景中的留园荷花亭、拙政园荷花四面亭;在秋景中,网师园中的小山丛桂轩、留园的枫林和闻木樨香轩;欣赏冬景时以拙政园中的雪香云薇亭和丝竹玉树等为主。在环境的季相表征上,植物的配置更加体现了艺术与自然环境的有效结合,通过明显的艺术原理呈现季相的美观,同时在自然环境的条件方面,做好因地制宜,选择更加适合的植物种类和标准,打造更具特色的植物景观。
四、空间序列与时间体验
内外环境的空间序列简言之就是通过一定的次序进行排列,其主要包含形体上运动间的连续性、顺序性和人们心理上的瞬时性和历时性的有效反映。人的行为通常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在时空中进行运动,因此在空间序列上必须遵循这种客观上的理论依据。在建筑物的室内外空间上,要注重空间的审美体验,通过活动的时间顺序进行展开空间,对时间和空间的感受过程行为进行规律总结,形成有效的序列特征。空间上的感受序列在内外的空间上形成了新的时间维度,构成四度空间上的设计艺术。空间序列往往强调起承转合四部分,其中中国园林的造园手法便充分地借鉴了这一有效组合,达到了审美的艺术效果。诸如留园建造中往往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从小入口设计中,运用屏风挡住视线,然后到达大厅时顿时豁然开朗,通过空间的变化,由小到大进行转折。在空间的秩序上,轴线的建立有效地对空间程序进行了组织。中国的传统建筑往往在中轴线上按照左右建筑均匀对称,中央的至尊文化理念往往借助时间和空间之中而进入时间的哲学境界。其典型代表有中国建筑的故宫紫禁城、天坛、祈年殿等,通过中轴线上的空间序列的变化,对建筑的艺术空间进行恰当地处理。
五、空间感知与时间体验
(一)视线在空间的变动
在空间感知方面,在二维和三维的雕塑上,需要进一步移动视线,在空间环境上要进一步区别空间环境的秩序。一方面,雕塑、绘画等四维元素中要进一步由创作者进行构想创作,空间的四维元素则通过人的直接体验,运用身体力行进行确定。空间的四维视觉的转换角度虽然不能准确预见构成的全程视野变化,但在设计者本身可以依据预设的动线运动进行空间的组织;另一方面,在绘画和雕塑两方面的四维元素是在静态上充分表现出的位移,在形态的空间中能够依据人的不同视点选择人体的位移运动和变化,进而更好的获取全方位的空间变动信息,通过空间设计中的抑扬变化和引导进一步围合和分割时间的流动,创造出更加丰富的空间变动感,加强空间感知与时间的体验。
(二)物体与行为在空间的变动
在很多情况下,空间与时间的交感存在这观赏位置的物体运动和变化。视觉的相对稳定通过物体的瞬间运动而被视为统一的存在容体。物体运动的过程中,时间的变动深受影响,就像视频或电影播放时,人是不动的而物体在动的情况。行为在空间的移动主要以人或物体在空间的停留时间长短为准确依据。在建筑中的交通联系空间等一些瞬间的空间穿越感知,往往以短时印象为主,通常这一表征需要通过捕捉空间的重要特征。在空间的停留感知中,通过短时间的集中观赏,确定一定的视觉感知,供给人们在停留时候采取视线方面的集中停留,对空间做出统一的变化准则,塑造造型与色彩的有效运用。在运用的过程中不用过分强烈的对比和突出,也不必过分注重简洁和明快的效果,更多地塑造出一种舒适便利的空间环境。在长时间的停留中,要注重空间的感知,要适应人们长时间的驻足、逗留等活动,满足人们的居住、餐饮、办公和旅馆建筑等空间。在某种程度上,空间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人们当前的生活质量。在空间光热声等物理现象和环境中,往往需要涉及精神生活的需要,对空间认知具有重要的影响。各个空间通过不同的感知相互影响和渗透,造就了立体的空间感知,促进了时间上的多样性。
六、结语
综上所述,研究室内外环境设计中的时间体验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室内外的环境艺术设计的时间性具有明显的空间制约,通过研究室内外环境设计中的时间体验能够进一步厘清人们与时间和空间的关系,进一步指导人们对室内外环境做出更好的艺术设计,打造出更加符合人性化的室内外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周容伊.强调“时间”的景观设计研究[J].重庆建筑.2014,(03).
[2]王瑜.关于室内外环境设计中时间问题的探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9,(04).
关键词:现代生态林业工程;认识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7017602
现在生态林业的发展不但能够促进一个地区经济的增长,并且可以美化环境,现代生态林业的发展也是时展与进步的需要。
1概述
现在的生态林业工程主要就是指的依据生态学、林学以及生态控制等原理,对于自然资源的环境特征以及社会的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以木本植物为主题,并且将相对应的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等种群进行人工匹配,形成稳定高效的人工复合的生态系统的过程。生态森林建设的目的就是在于保护、改善并持续的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在现在高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建设现代生态林业工程是林业、环境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上的体现,也是可持续发展理念中的重要环节。特别是环境保护意识以及生态理念已经逐渐地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去的今天。人们由于过度追求经济上的利益,持续不断地向大自然进行索取,以至于使得现在的森林严重的被损害,并且自然的生态系统也遭到了非常严重的破坏,面对荒漠化、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的现状,在这样一个生态环境敏感的时期,人们必须要冷静的进行思考,实现科学、合理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建设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已经越来越重要了。
2对于现代生活中生态林业工程的认识
关于生态林业工程概念的提出,就是随着林业战略的发展和转移,我国的生态环境工程建设相关需求,通过继承以及交叉等形成一门具有现代气息的工程。现代意义上的生态型的林业工程,已经完全的摆脱了之前那种通过对水土资源、林木等来保持生物多样性、水土维护的模式了,而是逐渐的向生态环境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对林业的发展进行研究了。此种研究新模式关键点就是要利用好现在生态建设的理念,用工程技术来作为辅助的措施,在经济角度上进行配合,进而开展以现代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的现代林业生态建设,这样就能够很好的达到整个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在经济以及生态上的效益,逐渐的实现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的重要目的。生态的林业工程建设有非常深远的影响以及具有历史性的变化,现在回顾我们国家林业的发展历程,它是逐步的从林业的发展成为人类提供林产品的一个过程,并且兼顾着生物的多样性以及对我国自然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保护。
3在建设现代生态林业工程中对主要问题的思考
3.1加强国家以及地方政策的落实以及引导工作
在现代生态林业的建设中,尤其是涉及到退耕还林以及退耕还草、封山育林等措施,和相关的生态保护型以及生态防护型、环境进行改良型的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中,经常会关系到地方部分人的利益。所以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当影响到部分地方政府以及集体或个人的利益的时候,就会有一定的压力。很多时候在遇到困难时,原本的计划就会被现实的困难所打破;就算已经制定好的政策,在进行落实的时候也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导致政策不能落实,或者是政策不能够及时的落实。例如,各级在财政上的预算向生态林业工厂建设方面的倾斜,以及加大放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相关优惠性质的政策,这样的政策具体表现在适度的减免部分相关的税收费用,进一步的拓宽现代生态林业工程进行科学建设需要的资金渠道,多种措施共同实施为各个企业或者是事业单位以及个人开展生态林业的工程建设提供方便,例如,延长与银行之间的贷款以及还款时间,利用民间借贷等等有效的途径进行贷款。另外,还需要坚持“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然后积极的把各个单位都推进到现代林业工程的建设当中去。
3.2兼顾好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双重性利益
个人的利益与集体的利益在本质上一样的,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在一个集体中只有集体的利益得到保证了,个人的利益才能得到良好的保障。但是如果个人的利益与集体利益在某些方面上发生冲突的时候,要以集体的利益为重。保护个人利益是在不损害集体利益的基础上进行的,反过来也是一样的道理。在进行现代林业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是一致的,林业的发展不但能够美化环境,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最重要是能够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优质的自然环境。但是在进行建设的时候如果发生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不同的现象时,就要以林业建设的集体利益为重,当然也不能损害到个人的利益,两者之间的关系要做好协调处理。
3.3加强人们对现代林业建设的认识与理解,正确的区分传统林业与现代林业
过去的传统森林培育以及经营技术最为关心的就是本木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本木植物种间以及本木植物种内的关系,物流与能量流等问题,其主要的目的就是提高林地生产率,进一步的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经营。在之前的认识中,甚至很多人认为林业就是“木头”,认为只有材林才是林,造林就属于刨坑挖树,认为农田的防护林就是大大小小的方填林网。此种传统的意识非常严重的限制了现代生态林业工程与这些地区的工作开展,并且落后的林业观念也使得林业概念已经越划分越细,并且其中很多工程的开展也并得不到当地的人民群众的支持。例如,有一些地区为提高对空气污染的修复以及对林下空间的利用率,种植一些林下的灌木以及园林树木、中草药等。但是很多的群众认为这是“不实惠”的,都是摆设,没有什么实际性的用处。所以我们在开展现代林业工程建设的时候,需要进行大力度的宣传,培养出人民群众的现代化林业意识,能够使得人们更加正确的区分开传统的林业与现代的林业。
3.4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进一步的促进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规范化
在现在社会中只有完善的法律制度才是开展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基础,也是相关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非常重要的保障。所以,各级的政府需要依据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然后及时的补充的相关法律以及法规政策,保障现代的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在进行实践操作的时候,各个级别的政府要把现代生态林业建设开展的力度以及开展的实际情况,相关法律制度进一步地纳入到相关领导业绩的考核范围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加完满,保障人们的利益,促进现在和谐社会的建设。如果在工程的建设中,由于领导在领导方式、领导能力以及领导的态度上存在问题,导致出现对现代林业工程的建设不利的因素,甚至导致出现工期延误等现象时,要对其进行一定的惩罚。对在工程的建设与发展中能够积极的履行责任,并且能够认真协调组织好施工进度的,要及时的给予奖励。做到奖惩分明,对于各级的主管现代林业建设的领导职责要明确,对于相关的管理要形成一定的机制。
4结语
生态林业就是遵循生态经济以及生态规律来发展的林业,也是充分地利用现有的适当的自然资源来促进林业发展,且为现代人类的生存以及发展创造出最好的一种具有时代气息的林业生产系统。在进行生态林业工程的相关工作开展时,一定要符合现在国家环境建设的需要,更要符合现在林业长久持续发展的一种需要,以及国家在经济发展上的需要,所以,各个级别林业方面的主管部门就需要认真切实的负起领导的责任来,在宣传力度上逐步的加大,用科学的思想来作为引导,积极的对林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秦玉莲.浅谈林业生态工程的原理与发展[J].中国财富科技,2011,(03).
[2]宋春东.关于林业生态工程的几点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