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修复的必要性

生态修复的必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修复的必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态修复的必要性

生态修复的必要性范文第1篇

山核桃是临安昌化、昌北地区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和农村经济支柱。然而,随着林农为了便于管理,提高产量,大量使用草甘磷等化学除草剂和除虫剂,致使林区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并日益成为制约山核桃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早在2005年,临安水利水电局就在浙江省水利厅的大力支持下,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联手,深入临安灾情较重的清凉峰镇调研,经一年多的反复论证,于2006年在该镇岭下村实施了山核桃林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并逐步建立生态修复数据模型。之后,成功申报全国第二批生态修复试点工程,从2006年实施至2009年,分三期进行;2008年又申报了中央新增水利投资项目——昌化镇山核桃林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资金3650余万元,治理山核桃林水土流失面积150多平方公里,项目区遍布临安昌化、清凉峰、湍口、龙岗等山核桃主产区,取得了明显成效。经过边摸索边实践,通过筑沟修坝,筑路修坡、植草护坡等一系列的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水土流失防治效果。

临安市山核桃林水土流失生态修复项目实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充分证明了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们的做法体会有四:一是领导重视成为项目开展的有力保障,二是舆论宣传成为提高水保社会影响力的有力武器,三是群众认可成为推进水保项目深入发展的强大动力,四是改善民生成为水土保持项目的活力所在。

生态修复的必要性范文第2篇

一、矿业废弃地生态修复与重建的迫切性

所谓矿业废弃地是指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产生的矸石山,尾矿库,露天采矿场,弃土石渣场,采空区及因重金属污染而失去经济价值的土地等。矿产资源开发过程是被公认的对环境破坏最严重的人类活动之一,也是形成矿业废弃地的根源,由于矿业废弃地的生态系统组成与结构发生了急剧的退化,原有生态系统的植被因生态环境的剧变而退化与消失,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对周围的生态环境有着极大的负作用,严重影响着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随着矿产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加剧,矿业废弃地的整治迫在眉睫,废弃地生态修复与重建是我国当前生态环境保护所面临的紧迫任务,也是我国矿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先关注的问题之一。

二、矿业废弃地生态修复与重建的必要性

近年来,矿业生产尤其是铁矿石的开采加工已成为我县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受经济利益的趋势,采矿生产企业,个体私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数量极速增多,大部分采矿加工业只注重自身的经济利益而不注重生态环境效益,乱采、滥弃现象严重,矿业废弃地越来越多,旧的废弃地未经治理,新的废弃地又不断增加,仅尾矿砂一项每年全县新增加近一千万立方米,不仅压占土地,造成河道与水库的淤积,而且粉尘严重影响环境。极强度以上侵蚀面积不断增加,据辽宁省第四次遥感调查,辽西地区极强度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积49426.67hm2,其中因矿业开采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34597.73hm2,占70%,极强度以上侵蚀的主要原因就是采矿业严重破坏形成的,面临如此情况如不紧急采取果断措施,不仅几十年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成果面临毁于一旦,而且留给子孙后代的将是一片荒漠、废墟,因此矿业废弃地的生态修复与重建万分紧急,十分必要。

三、沙棘在矿业废弃地生态修复和重建中的优越性

生态修复首先是植被的恢复,因此选择优良适宜的树种是非常重要的,建平县人工栽植沙棘林有着40多年的历史,在资源建设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沙棘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整治上作出了突出贡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难以替代的优良树种。

(1)人们已了解注意到了沙棘的特殊功能,具有优异的生物学特性和良好的水土保持作用,耐干旱、耐水湿,耐盐域、耐瘠薄具有广泛的地域性和极强的适应性,并且根蘖性很强,是一经立足就能郁闭成林的奇特植物,沙棘的这些特性完全适应建平县干旱、瘠薄和盐碱的气候和地理特点。能满足控制水土流失的需要,有足够的资格充当我县改善生态环境、水土保持、矿业废弃地生态修复和重建的先锋树种。

(2)沙棘具有改善土壤理化特性的功能。沙棘是一种非豆科固氮树种,据辽宁省干旱地区造林研究所研究证明一年沙棘苗中有80%以上的植株根系着生根瘤菌,每亩结瘤量可达50kg,年可固氮12kg,而叶的全氮含量可达0573%,同时林内可产草100~150kg,落叶、杂草的分解积累极大地增加土壤有机质和营养元素的含量,大大改善土壤的理化特性,因此沙棘是矿业废弃地植被恢复改良土壤的理想树种。

(3)大面积沙棘林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减少粉尘保护环境的作用,因此沙棘在矿业废弃地的生态修复和重建中将起到重大作用具有无比的优越性,是难以替代的树种。

四、沙棘在矿业废弃地生态修复和重建中的可行性和不可替代性

生态修复的必要性范文第3篇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水利部提出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在于水生态保护,加快水利建设,建设生态水利已成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水利工程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生态文明建设对水利工程建设也提出了更多高的要求,生态水利工程的发展愈加迅速且具有时代性。很多人过于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带来的经济效益,忽视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如何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系统保护和谐发展,如何建设好生态水利工程,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

 

1 传统水利工程与生态水利工程的区别

 

近年来,我国的传统水利工程正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建设阶段,人们通过开发、利用、改造及控制河流等手段,满足了日益增加的供水、发电、灌溉、防洪等需求。但是,水利工程的建设会不同程度的影响河流生态环境和陆生生态环境,比如会影响气候、土壤环境、地质、河流的水质水温、陆地环境及生物、人文环境、森林和植被等。我们正面临着淡水短缺、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严酷局面,这些与水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统,发展生态水利是十分不符的。

 

相较于传统的水利工程,生态水利工程更注重对自然生态的保护、改善或修复,以强调生态、服务生态为建设目标,以经济性和环境友好性为设计重点,更关注其生态效益。可以说是加快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生态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

 

2 生态水利工程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

 

2.1 典型的生态水利工程

 

生态水利工程分为直接保护改善生态型、替代型和综合型3类。从古至今,都有典型的工程案例,且其意义重大。例如中国最早的保护生态的水利工程是大禹治水疏通九河,因其疏河而保护了黄河流域生态,抵御了洪涝灾害的侵扰;典型的替代型生态水利工程是秦始皇时代修建的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解决粮草运输,对统一岭南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该工程还以“三七分水”的形式实现了对湘江原河道的生态保护;都江堰是综合型生态水利工程的典范,历史悠久且效益显著,它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完美的结合,做到了人水和谐、道法自然,同时还发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而今,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越来越多,其生态效益十分显著,有塔里木河调水、黑河调水和扎龙湿地补水工程,桂林两江四湖的建设,北方黄土地区的淤地坝建设以及小水电等。

 

2.2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生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保护生态,更要改善生态,这就要求我们兴建更多的生态水利工程。生态水利工程不仅高效开发利用水资源,还妥善保护环境资源,体现了人与自然、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和谐统一,符合了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需求,构建了传统水利工程和现代生态学的有机结合。

 

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治水的各项工作都要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可持续发展,处理好兴水利、除水害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水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着力加强水土资源保护和修复、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要求着力抓好重大节水供水工程建设。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国土开发格局优化、促进资源节约、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和保护环境、以及建立水生态文明的制度保障体系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2.3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要求与措施

 

2.3.1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整体要求

 

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要始终遵循保护和恢复多样化河流、保持和维护自我恢复能力、以修复整个水域生态系统为目标等3个原则,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方针,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益。

 

2.3.2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具体措施

 

“从水利实际看,任何一项水利水电工程,其本质都应该是生态工程”。建设生态水利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这就需要科学布局治理开发工程,全面落实水利工程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不仅要在工程的规划阶段融入生态水利的理念,而且要将其融入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中去,这就要求工程既要满足整体系统的生态要求,还要满足个体的生态设计要求。在水利工程的前期规划、设计、施工方式和方法、后期管理和运行等各个环节满足生态要求,努力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在工程的规划设计中,工程设施必须符合水文学和工程力学的规律,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内容设计,并与环境工程设计有机结合。在施工过程中,应优先采用生态环境友好的技术措施,做好污、废水弃渣处理,加强工程环境监测,做好工区保护等。施工完成后,落实竣工后迹地恢复,并实行规范管理、科学管理、依法管理,施行引入生态水利工程的后评价,建立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的监测和反馈机制等。

 

3 展望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供水量的需求不断增加,排污量也在增加。同时,面临着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水资源短缺的局面,加强水生态与水资源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已成为现代水利建设的主要内容。生态水利工程是水利工程和生态建设的有效结合,既能实现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能保护和尊重自然生态环境,会是未来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修复的必要性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R473.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224-02

到口腔科就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心存余悸的,因为害怕而拖延就诊,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使本来简单的病变复杂。做为医务工作者,我们不但要帮助患者解除疾患所致的痛苦,更要在治疗过程中做好与患者的沟通,使患者尽量消除恐惧心理,使治疗顺利进行 。

一、口腔内科门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就是急性牙髓炎。俗话说“牙痛不是病,痛起来真要命”,牙髓炎患者常常是因为发生剧烈疼痛而就诊的,多半因为深龋内的感染传到牙髓,发生牙髓的急性炎症所致。慢性牙髓炎急性发作的患者在就诊前,多曾有过温度刺激或化学刺激时引起疼痛的病史,有的可能有过自发痛史。在检查诊断清楚急性牙髓炎后,应向患者讲明病史,随即按病情、检查所见等估计牙髓所处状态,估计炎症范围,是否有坏死和化脓灶,即炎症属于早期还是尚属晚期。结合患牙部位、患者年龄,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1]。在征得患者同意后,治疗的第一步就是开髓止痛,开髓时应尽量在局麻下无痛进行。第一步的无痛化应当是缓解患者紧张情绪、消除恐惧心理最行之有效的手段。封失活剂时,动作要轻柔,不应用过大的压力,并嘱患者,封药后可能会有轻微的不适,若疼痛剧烈,应及时就诊。且要按医生医嘱按时复诊。

二、拔牙虽然为小手术,但它是口腔外科门诊的常见基本手术,应予以重视。拔牙患者常有恐惧心理,因此,医生在术前应尽量了解患者有无思想顾虑,必要时给予适当解释和鼓励。医生态度和蔼,作风稳重,这样才容易得到患者的信任,对患者提出的各种疑问应耐心答复。对老弱或有较重全身疾病(如心血管病)患者,如果暂时不宜拔牙,应耐心解释,讲明拔牙的禁忌症和强行拔牙可能引起的后果。避免患者有不满情绪而影响病情。对儿童的替换期松动乳牙,常可不注射麻药而直接拔牙,这样常可避免患儿哭闹而得到较好的配合[1]。

牙除大多在局麻下进行,需要病员的合作和主动配合,故术前的解释至为重要。决定拔牙后,应向病员介绍病情,手术对治疗疾病的必要性,准备进行的手术术中的感觉,术中应注意的事项及如何配合,估计在术中可能发生的情况以及术后应注意的事项等,使患者对治疗有充分了解,做到心中有数,积极主动配合手术过程。

三、牙列缺失是临床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老年人。牙列缺失对患者的面容改变、咀嚼功能产生重大影响,是一种潜在的病理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可继而引起牙槽嵴、口腔黏膜、颞下颌关节、咀嚼肌和神经系统的有害改变。牙列缺失影响患者的社交,对患者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影响,而全口义齿修复成功与否,又与患者心理适应能力有关。与其他修复方式的被动反应不同,全口义齿的修复,需要患者的主动配合及有意识的努力才能成功。一般说来,年龄越大,健康情况越差,适应能力越小,这是由于老年和慢性疾病患者对修复体感觉的神经反射与调整功能减弱所致;临床实践说明,有时性情沉静、理智性较强的患者对义齿的适应,要比性情急躁,易于感情用事的患者快些。这是因为前者对戴义齿过程中所感受到的问题,多能进行思考、理解,并主动想办法予以克服。而后者多着重归咎于义齿的不适,对克服困难或问题的态度是消极的;缺牙时间过长,颌位及下颌运动都会趋于异常 ,以适应无牙状态,而在修复之后,使其恢复正常,也需要一段时间,此点应使患者理解;如果患者以前戴过局部义齿,有时会对无牙颌修复起到不良影响,要让患者理解虽然都是义齿 ,但两种义齿固位性质是不同的,避免在初戴全口义齿期间,为义齿固位问题而苦恼,对义齿的反应反不如未戴过义齿的患者快;应当说,绝大多数患者对要求修复缺牙是主动的,对恢复口腔功能抱有信心,因而在初戴期发生的种种问题,能主动寻求解决方法,已达到适应戴用、恢复功能的目的。但也有个别患者认为老掉牙是自然现象,对修复缺牙不积极主动,不能正确对待初戴义齿期间所出现的问题,这时,医务人员应该给予积极引导,消除心理障碍,使其明白义齿修复的必要性;另外,个体的饮食习惯多有不同,如在牙列缺失前喜爱硬韧食物与咀嚼运动快速者,往往对义齿适应要慢,这是因为患者不理解义齿于真牙本质的不同,戴义齿后,咀嚼功能不能如其所愿 ,而表现出抱怨情绪,从而影响其主动克服这种暂不适应的努力;一般说来,口腔及身体健康情况较差的患者,其适应能力低,因而多需要较长时间才能适应[1]。对于以上情况,医务人员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针对不同的患者面临的不同问题,做好沟通工作,让患者明白“坚持戴用,随时复诊,及时处理所发生的新问题,即能达到应用的目的”。

生态修复的必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汾河流域,污染治理,环境生物修复技术,人工湿地

中图分类号:TM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9-0326-01

1 引言

汾河为山西境内最大河流,也是黄河第二大支流,其由北至南贯穿大半个山西,流域面积约39471平方公里。汾河作为山西人民的母亲河,孕育了三晋大地悠久的文化,哺育了无数三晋大地的儿女。时至今日,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和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利用,汾河两岸工厂增多,加上人们环保意识的的淡薄、有关部门监管不力以及历史因素的制约,工业化在带动山西经济大发展的同时,也给汾河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汾河污染情况以中下游地区尤为严重,个别地区河水发黑发臭,水生生物大量死亡。针对汾河流域沿岸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汾河水质的急剧下降,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千里汾河,清水复流”的口号,并以生态治理、生态恢复为基本手段。

从“生态治理”的基本理念出发,汾河治理应该以汾河流域各区段实际情况为基本出发点,分地区、时区建立相对应人工工程,以引导生态系统自动修复功能的最大限度发挥,而不是毕其功于一役的面子工程,唯此方能成功建立起良性循环、可持续的汾河治理工程。

2 流域概述

汾河为黄河第二大支流,全长713公里,流域面积约39721平方公里,北起山西神池县,一路向南,贯穿大半个山西后,于山西省万荣县汇入黄河。汾河支流众多,流域内各种水利设施星罗棋布,其中大型水库(库容量1亿立方米以上)3座,各N中小型水库、灌区、机电泵站数不胜数,具有灌溉、发电、工业和城市居民用水等多种功能。

汾河上游地区水质相对正常,但是中下游地区的污染问题以及流域内生态环境破坏问题较为突出和明显,应作为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的重点地区,通常意义的汾河中下游地区指汾河二库坝下到万荣县入河口,流经太原、晋中、吕梁、临汾、运城五市。本篇主要对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段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治理和修复方案。

文水县境内汾河主要指汾河主要支流之一的文峪河,古称文谷河,又名文水,据历史数据显示,其基本情况见表1。

文峪河流域内地形较为复杂,其中山区3203平方公里,平川区909平方公里,地上地下河污染情况均较为严重,本次调研也得到当地村民(邢家堡村、贯家堡村)的积极响应以及村镇领导的大力支持,当地居民都迫切希望有汾河污染情况得到积极治理和改善。

3 生态环境破坏情况简述

3.1 河水污染严重

汾河在流经太原大同等中大型城市和介休、霍州等工矿城市,每年都要接受大量的工业生活废水达3.33亿吨,占到整个山西省的48%。据2008年时山西省水环境检测中心对汾河水质的评定显示,山西省河流污染程度进一步加重污染形势十分严峻。在评价河段中,84%的河段被严重污染,河流污染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化学需氧量、石油类、溶解氧、挥发酚和生物需氧量等。总体来看汾河上游污染较轻,城市附近和各主要工业城市附近污染较重,且污染项目多、超标倍数大。汾河主要河流水质状况见表2。

3.2 水资源严重短缺

据近几年观测数据显示,汾河中下游地区水流量正在减少,甚至个别地区已经出现断流情况,从汾河流域各区间资料整体对比,汾河河段总体呈衰减演变的趋势,2001-2013年段水资源量较1956-1979水资源量减少近30%,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气候变化导致降水量减少;工业和农业生产对地下水的严重开采浪费;污水处理水平低下,中水回收规模小;中上游植遭到严重破坏,土地蓄水能力下降;煤炭资源的大量开采利用,造成汾河下垫面变化,地下水深度进一步下降。

4 环境生物修复技术的可行性探讨

4.1 环境生物修复技术概述

环境生物修复技术是一门由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工程相结合的新型交叉学科,指直接或间接利用完整的生物体或生物体的某些组成部分或某些机能,建立降低或消除污染物产生的生产工艺,也指能够将环境中有害物质吸收并转化为有用物质的人工技术系统。该技术在污染治理方面具有速度快、消耗低、效率高、成本低、反应条件温和以及无二次污染等显著优点,为从跟本上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创造了条件。

目前,环境生物修复技术在许多河流流域污染治理已得到应用,并初步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针对汾河流域实际污染情况,可综合利用污水生物净化技术(高效微生物固定化技术)、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和人工湿地技术。

4.2 污水生物净化技术

造成汾河污染的物质主要包括酚类、氰化物、重金属、有机磷、有机汞、有机酸、醛醇等。微生物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可以解除污染物的毒害作用,并同时将之转化为有益的无毒物质。现在大多采用的是生物净化技术为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高效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固定化酶技术指通过物理吸附或化学键合法和固态不溶性载体结合沉降,而微生物细胞是一个天然固定化酶反应器,该种方法可以高效处理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和无机重金属。

此技术在国外成功范例很多,近几年在国内也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应用还相对较少,可以通过在汾河各主要河段以及库区建立生物沉降池,同时发挥本省学术优势,在菌种培育方面加大投入。

4.3 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

由于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利用,汾河许多地区土壤污染严重,已不适合植物生长并进而产生一系列恶劣后果,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的物质为无机重金属盐离子,该物质对活性细胞具有巨大杀伤力。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的主要原理为:通过生物作用(如酶促反应)改变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化学形态,使之被固定或解毒,降低其移动性,与此同时增加土壤中有机物含量,激发微生物活性,由此改善土壤生态结构,这有助于土壤的固定、遏制风蚀水蚀等作用,防止水土流失。

5 结语

汾河流域存在的河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现和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现象十分严重,针对汾河的大规模治理已经刻不容缓,而综合考虑汾河流域实际情况,环境生态修复技术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之一,其中人工湿地具有较强实用性和环境技术优势,可作为主要技术。为实现源头、干流以及各支流的全流域综合治理,应该具体到每一区段环境,合理制定相关的环境生物修复技术方案和规划,针对性落实各项修复工程举措,同时也需要各个部门和各地政府的积极配合,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全社会共同参与,实现“千里汾河浊复清”的总体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 蔡金丽.汾河河道生态治理思路与措施[J].水利建设与管理,2011(1):73- 7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