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文阅读教学探索

语文阅读教学探索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文阅读教学探索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语文阅读教学探索

语文阅读教学探索范文第1篇

关注人的存在、关注人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特征。《语文课程标准》就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落实,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达成三维目标?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学习使我明白了:阅读教学的课堂应该是一种生命对话式的课堂。对话,是对话各方交互作用,共创意义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是对话关系,三者相互影响,相互理解,共同生存。

一、创设情境。让课堂充满活力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知识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

二、教师范读。激活学生心灵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用生命呵护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激活学生心灵,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并在学习探究中提升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诵读就是师生间的生命对话。教师用声情并茂的朗诵,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展现自己,此时的教师已不再是学生的教师,而是与学生平等存在于课堂中的一个生命体,是学生式的教师;学生在倾听中打开自己的心扉,接纳、呼应着教师,此时的学生不再是教师的学生,而是与教师平等存在于课堂中的生命体,是教师式的学生。师生融于一体,不分彼此。在这样的互动中,教师用自己的存在呼唤着学生的存在,用自己的热情激发着学生的学习动力,诱导学生的学习情感,把教学要求转变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全方位提升自己。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可发挥自己的长处,用声情并茂的朗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堂教学《雪儿》的观摩课上,执教者朗诵课文第四自然段,学生听着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脸上也渐渐露出了笑意,专注的眼神充满了期待,期待着自己也能来读一读、背一背,也来欢呼欢呼。等老师一读完,他们马上津津有味地读起来,有的还边读边演,很是投入。读了一会儿,学生们纷纷举手,争着站起来读给大家听。这位老师已把学生内心深处的热情成功地点燃了,整个课堂上,师生激情万分。

三、更新学法。促进生命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因此在阅读课堂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更新学法。首先,要让学生自主预习,在预习中提出问题,自主地、试探性地解决字词、作品、文化常识等相关问题。其次,让学生善于质疑。让学生在教学的重点处、理解的疑难处和知识的关键处质疑,然后思考、讨论、探究。再次,让学生以追溯法、辩驳法、补充法、求异法、创新法等方法讨论。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观点,发挥自己的表达能力。最后,让学生勤于动笔。

四、感悟文本。提升生命意义

语言文字是人的思想认识、道德情感、价值观、人生观等生命意义的一种载体。因此,文体并非仅是一种物化的客观存在,也是一种理性化了的生命体。文本的这种隐蔽性的生命意义,只有用感性的方式才能显现出来,而且也只有阅读主体对文本的生命意义有所觉悟、有所触动时,文本的生命意义才会真正生成。

在阅读课堂中,教师应采用感性的方式让学生和文本进行生命的对话,用文本的意义提升学生的生命意义。

语文阅读教学探索范文第2篇

一、课堂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其实,我们平时真不应该把“写”过多地归入作文教学中,而应该让“写”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渗透在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阅读教学中适度地写,可以训练学生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同时也给了每个学生思考的时间。

如我在教学《哪吒闹海》一文中,揭题导入:“哪吒为什么闹海?他怎么闹的?闹的结果怎样?这些问题都写在课文里,请同学们赶快打开书读一读吧!”学生在畅快的阅读中自己生出了疑问:“闹”字是什么意思呢?我顺势将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请他们再读课文后谈感悟。于是有一学生说:“闹,是扰乱的意思。我查字典知道的。”但我没有就此作罢,继续引导学生作深层次的感悟:“噢,他从字典上知道的,真是个爱动脑筋、会学习的孩子,还有别的理解方法吗?”没等我说完,一生急着说:“书上写他身子一闪,躲过了,随即取下混天绫,一下子就把母夜叉给打死了,一纵身,趁势抖出乾坤圈,把三太子紧紧裹住。我想,通过文中的描述不难理解‘闹’就是扰乱的意思。”我予以肯定,见时机已到,再作引导:“小朋友,你们看过《孙悟空》的电视剧和电影吗?人们常会用一个带有‘闹’字的词语来描绘他做的一件什么事?谁愿意说说?”至此,我再紧追一步,让学生以“闹”或带有“闹”字的词语写一句话,将写作训练巧妙地融入阅读感悟之中。这样,“闹”字的多种意思及多种形象就牢牢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

二、课堂引领课外,以读练写

除了课堂上的小练笔外,教师还要将课堂的阅读运用到课外的写作,强化阅读的作用,提高写作的能力。

如,在学完课文《鸟语》后,我就鼓励学生用相机、画笔、录音等手段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到林间去感受真正鸟语带来的乐趣。当学生以一种愉悦的心态融入其中去细致观察、尽情享受时,课堂上习得的语言文字顿时鲜活了起来,积累的素材也在无意中增加,观察方式、角度的不同,表现手段自然各异,在自己真情实感的交流中势必增强了每个学生的自信心。于是,学生在树林里听鸟语,感受到风吹时,竟写出了“风亲了我一下,害羞地逃开了。”这样生动而富有想象力的语句,实在令人感叹:生活是学生学习的源泉啊!这样的学习使学生在认知世界、积累素材的过程中能够“观物之微”,从而能体验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三、课外读写结合,读读写写

读书是提高写作水平及文学修养的重要途径,当然所指不是为了应考而看的作文选之类,所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学别人的总免不了要比别人差一截,只有自己站得高了,看得多了,退而求其次也就能写出像样的东西,所以要鼓励学生有选择地读些文学精品。如学完了《三打白骨精》,可以激发学生去读一读整本的《西游记》;学完了《丑小鸭》,我们可以让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选》;学习了《景阳冈》,我们可以向学生推荐《水浒传》等。虽然开始有些难度,但提高阅读兴趣,培养语文素养是可以从小抓起的,循序而渐进的。如中低年级侧重提高幻想能力,可以提供童话寓言、民间故事、古诗和通俗小文章。从高年级起主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内容可以名著为主。通过读书,让学生感受现实生活中少有的默契、少有的感动、少有的一个个活生生的自己。通过读书,让学生一次次地和书中人物共甘苦、同奋斗,一回回地随作者领略书中人物。这样,人的精神会不知不觉间被陶冶、被净化。有一天,我们就会发现学生的文笔不再青涩,已经有了些棱角,有了些圆润,这就是在书海畅游之后的积淀。

语文阅读教学探索范文第3篇

那么,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怎样做才能让小学生喜欢阅读呢?

一、通过朗读提高阅读能力

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情感朗读的训练。用多形式、多样性的朗读代替单一的朗读;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分角色读、自由读、速读等都是促进高效课堂教学的方法。

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也非常主张朗读。他指出,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这样,可以深刻领会其材料的意义、气韵、节奏,产生一种立体学习的感觉。朗读是现代文化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项功夫,也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语言艺术。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有助于学生在做阅读的时候发挥其知识的重组和运用。

有声朗读能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加入听力,反馈给大脑,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及时改正。有声朗读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把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或大声或婉约或细腻。有声朗读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寻自我,不同性格的学生有其不同的看法,从而让他们加深对文章的了解。当然有声朗读也能让教师检测学生对文章和对生词生字的掌握程度。一般学生在朗读时,遇到生词生字会表现处降低声音或者乱读的情况。对这种现象,教师可以采取着重解释或者举例说明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生字。

不同的朗读方式有他特有的好处和功效,例如范读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不必对不懂得地方加以深究,让学生能多了解一些知识,多阅读些书籍报纸等;学生的分角色读是让多个学生参与朗读的方法,能让他们体会到人物特有的语气和心理思想;自由读是放松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参悟,记忆更能为深刻。

当然朗读并不是一味去读,有些学生对教师所说的朗读没有理解,以为朗读就是把文章读完,所以连字词都读出来。这样就没有起到阅读的作用,只能说是死读。要掌握阅读的技巧性,朗读者应该正确处理语句的断和连,轻和重,扬和抑。准确掌握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和感情,对有声语言的设计和处理,使语言生动、形象,具有表现力和音乐性。阅读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阅读可提升学生情商、可塑造内在价值观。

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首先,做好阅读前的准备工作,比如这个文章应该采用什么样的阅读方式,如果不好理解的文章,我们可以采取表演的方式去读,这样学生既读懂了文章的意思,也激发了对文章的兴趣。投其所好也是培养阅读兴趣的一种方法,能使学生不会放弃或者厌恶阅读。

其次,教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技巧:让学生大声朗读、不发出声音的默读、提高阅读效率的略读和用最短时间掌握最多信息的速读。教师要教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如反复读书法:好书不厌百回读;标记读书法:标记精读,加深印象;背诵读书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感觉式读法:让学生用“心”投入阅读;想象式读法:提升学生的想像力;推测式读法:锻炼学生的思考力;批判式读法:书不可尽信。

最后,就是让学生自己建立自己的阅读模式,了解自己,什么样的阅读方法适合自己,并针对这些方法运用它。教师在生活中给学生多寻找些阅读素材,适合学生阅读的好书。如超越时间与地域的经典与名著、让学生成长的书、开启心灵之门的童话书、培养学生博学多才的历史书籍、满足学生好奇心的探索故事、激发想像力的科幻故事,等等。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需要培养的,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培养起良好的阅读习惯,只有培养好良好的习惯才能让学生真正做到好好阅读。并且与父母合作,父母与学生接触的时间长,平时要做好学生的阅读榜样。教师培养学生阅读时要注意:

首先读书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会边读书边思考。

其次,读书要专心致志,使用工具书和资料来帮助阅读。

再次,注重学生的读书姿势,让学生爱护图书。

最后,家庭每日持续阅读,为学生制订读书计划,引导学生定期做读档笔记。

四、引导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

课外阅读活动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途径,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活动具有很高的自主性、灵活性和伸缩性。课外阅读活动不仅能加深、巩固和扩大课堂上所学到的间接知识,而且能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学生在已获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实际操作,能不断地发现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推动学生不断地去探求知识,刻苦地学习,并且能够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以及手脑并用的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探索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方法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056-02

高中语文阅读于师于生来说,都是一座难于上青天的高山。教师不好讲,学生不好学,许多师生在学习或复习这一块时便望而却步,或草草了事,考试便可想而知了。

语文阅读教学是“课内长骨,课外长肉”。“课内长骨”,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内的阅读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一、立足课堂,让阅读成为习惯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主渠道,因为课堂上的阅读是教师指导下科学进行的,有诵读、听力、目的、方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示范,从而有效地规范学生课外阅读,使学生阅读由被动变主动,由“叫我读”形成“我要读”的良好习惯,课堂教学中,有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多参与教学,即不仅参与学,还可以参与教,参与得多了,学生才会有主人翁意识,才能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我们着重突出以下环节:

1、变课堂为读堂,培养自主诵读习惯。诵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尤其是教师指导下盼诵读,是一种扎扎实实学习语言的好办法。课堂上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语调、有节奏地全身心地投入“读”,就能体验语言正误感受,语言形象感受,情感色彩感受。就《沁园春・雪》而言,若让学生诵读,以至背诵,他们就会渐渐地从词所营造的高远壮阔的意堍中感知北国的壮丽景观,进而领悟作者的豪情壮志。只有通过反复读、语言的分寸感、畅迭感,情味感、美感等才能奔涌而出,才能逐步养成诵读的好习惯,进而培养良好的语感。所以朗读是阅读课文的第―基本功,是进行阅读训练的第一基本技能,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本方法。

当然较好的方法是展开以小组为单位的诵读竞赛,学生会表现得非常踊跃。如被称为“天下第一气盛”的文章《过秦论》开笔写到:“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之心。”这个开头雄起之势磅礴于天地,特别是一组排比句,语言连贯,一气呵成,为之不可一世。请四个小组分别朗读语言,品味气势,看哪一组哪些同学念得最好。再如《阿房宫赋》是传诵千古的名篇,被称为”诗人之赋”,既有赋所固有的辞藻华美、尽情铺排、比喻生动、想象瑰丽、夸张奇特的特点,又能以精当的议论借古讽今,表现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故此,教学内容当围绕熟读成诵进行,并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总体设想是以理解促诵读,以诵读促理解,读而有感,感而能发,久而久之,自主阅读意识就会在潜移默化中生成。

2、多渠道利用媒体,培养自主听力习惯。听是语文基本能力之一,一节课,一场报告,有的学生听得有滋有味,如痴如醉,有的学生如打闷雷,昏昏欲睡,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听力习惯,对提升自主阅读能力大有裨益。

如何培养听力习惯呢?

(1)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规范阅读,锤炼课堂语言,注重教态等来吸引学生;(2)利用电化录音教学,提高学生的听力,培养学生的语感;(3)引导学生到课外去寻找,通过来自社会诸多听力因素,如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有电视散文欣赏,较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其听力的敏感性。

如欣赏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感悟,白我体验能力,应尽量少讲,讲多了,往往会使学生对阅读失去兴趣。就如顾德希先生说的“文学作品的阅读,讲的越多,学生就越没兴趣”。学生没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就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因此,在上课前,不如播放配乐朗诵《荷塘月色》,让学生发挥想象,仿佛脑海中活脱脱地走出一个朱自清,进而领略文章的立意美、情思美、形象美、意境美。又如鉴赏《胡同文化》时,就要利用多媒体,播放电视散文《胡同文化》,让学生在阅读文字的基础上,结合融图画、声音、文字为一体的电视散文,在强烈的视觉与听觉的冲击下,理解老师所提出的问题。长此以往,就能扣动学生的心漩,激起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3、立足课堂主阵地,探究自主阅读技巧。亚里士多德说过,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是知识的萌芽。阅读鉴赏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庞杂,鉴赏起来倍感困难,以问题讨论为主要活动形式的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养成独立思考,探求知识的良好习惯,

二、立足课外.让阅读与生活同行

“课外长肉”就是通过课外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把课内学的知识迁移到课外加以运用,把课外学到的东西,再带回课内消化吸收。学生通过课内外阅读拓展视野,提升自主阅读能力。

1、抓住关键语句和主要信息。阅读材料的文字都负载着一定的信息,但并不是每个文字负载的信息都相等。一个句子常由许多词语构成,其中,有的词语是关键性的,没有它,意思就表达不清,有的则不然。文段通常也是这种情况:有些词语是关键的,有经验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并不是对每一个对文字、语段平均用力,而只抓住关键的词语和句子,其他内容则依次带过。只有这样,阅读才会有张有弛并达到一定速度;否则,在阅读

过程中把注意力平均分配到每一个词语、句子上,不仅抓不住重要信息,还会造成视觉和脑力的疲劳,进而影响阅读速度。

文中的重要信息分布一般都是有规律的:在记叙和描写性的文体中,单句的重要信息中一般是主语,谓语和宾语;在科技文体、政论文体中,单句的重要信息有更可能是状语、定语和补语;在复句中,大多数偏正复句的重要信息是正句,而在条件复句中,表示唯一条件的分句则是重要信息。在文段中,文段的中心句和文章的主题句以及含主题句的文段是重要信息。了解了阅读材料中重要信息的分布状况,在阅读时便可有的放矢地捕捉有效信息,提高阅读速度。

我们可通过下面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捕捉文章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选择不少于30个结构复杂的长句,用很快的速度读完,并标出语句的重要信息所在。直至标注准确的句子不少于27个,否则再找30个结构复杂的长句进行训练,直到标注准确率周期在90%以上。接下来再找不同文体的文章各3篇,采用限时饲读的方法一边阅读,一边标注重要文句和语段。

2、要记好阅读笔记。威廉・李卜克内西在《忆马克思》一文中说:“只要有一点可能,他任何时候总要工作的。就是去散步,他也要带一本笔记簿,并且时时在上面写点什么。”为了写《资本论》,仅在1850年8月至1853年6月,马克思就摘录了70个不同作者的著作,写了24本有关政治经济学的笔记。在写《资本论》的过程中,他摘录的书有1500多本,写的笔记至少有100多本。

马克思在笔记的封面上写明做笔记的时间和地点,编上笔记的序号,有的还加上标题……每本笔记都编有页码,为了日后查阅方便,很多笔记都做了目录和内容提要。

(1)加深理解,巩固记忆。做笔记的过程,就是一个加深理解、加强记忆的过程。有人说:“眼看干遍,不如手抄一遍。”就是做最简单的摘录,也需要动动脑筋,以摘录最精彩的地方,至于写体会,那就更要动脑筋了。因此,有了“要做笔记”的愿望,必然会促使你专心阅读。再加上与书籍相比,笔记自然要简明、深刻和概括得多,不仅利于理解,也利于记忆。

(2)利于积累资料,使知识“外贮”。经过长期阅读之后,就可以通过笔记积累起符合自己需要的大量资料,弥补头脑记忆的不足。因为用头脑记忆,往往不够准确和持久,难免忘记、记错或记混。如把资料分门别类保管妤,则可以长期为学习及以后所从事的工作服务,只要不丢,就没有“忘记”的问题,只要使用之前看一看,这些“外贮”的资料又可转为“内贮”的记忆,使知识的运用得心应手。保尔・拉法格在回忆马克思时说:“他有这么一种习惯,隔一些时候就要重读一次他的笔记和书中做上记号的地方,来巩固他非常强而且精确的记忆。”

语文阅读教学探索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的积累,面对同一个作品,自然会各取所需,进而产生不同的阅读期待和阅读感受。个性化阅读教学是指阅读教学中,在教师、学生、文本平等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个体差异,引导他们对文本意义进行自主探究,从而使师生个性张扬的教学活动。其核心在于尊重每一个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阅读时原初的、独特的体验和见解。

《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倡导语文阅读教学走个性化阅读教学之路。

一、确立主体地位,尊重个体体验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间对话的过程,平等的对话,不仅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有生命和生活。阅读教学中,我们“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把“话语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有自我的体验。然而要真正实现“平等对话”,最重要的是鼓励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让他们学会质疑,允许学生怀疑,并给予赞赏。

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有独特体验,使其获得个性的风格,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陶行知先生提倡在教学中做到“六大解放”,具体说来就是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和空间。这六大解放的核心是解放学生的大脑,在阅读教学中的集中体现,就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的理解,甚至是“出格”的,教师都应该抱着宽容、欣喜的心态去对待,不应简单地以教师的角度,只关注自己设计的训练,不关注学生独特的体验,不珍视学生的奇思妙想,这就会熄灭学生智慧火花的迸发,扼杀个性潜能的张扬。在教学中,教师要蹲下来看学生,以平常的心态和学生作交流,没有师道尊严,没有绝对权威,这样学生才会在阅读的过程中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实践自己的设想。

二、正确处理教师、学生和文本间的关系

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应是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在这一个过程中,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教师在个性化阅读中起导向、点拨、铺垫、组织等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满足学生阅读的需要,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发展。具体表现在:

1.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

两人各自交换一个苹果,结果每个人手上还是一个苹果,两人互相交换一种思想,结果一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个性化阅读的互动交流,畅所欲言,无所顾忌,可充实弥补完善自我的结论,提升思考质量。

2.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

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再是传授知识与被动接受知识,而是教师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运用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换言之,个性化阅读教学,师生都是知识的探究者,面对文本新问题,能在已有的知识积累上,构建自己的新视点,这也就决定了要师生间相互探讨,相互启迪,而最终达成新的认识。

3.学生与阅读文本间的交流互动

阅读理论告诉我们,作者写出的文本具有未定性,还是未完成的作品,读者阅读文本的过程就是对文本再创造的过程,因而,对同一部作品,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读者群体,会做出不同的解读。越是内涵丰富、深刻的作品,越是人见人异,常读常新。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个性化对话,重视学生情感的融入,让学生愉悦地读,快乐地读,从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享受到审美的乐趣;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涵咏、体味、思考,读出疑问,读出新意,读出他人未曾有过的感悟和新异的结论。

三、鼓励自主阅读,把握探究导向

法国著名心理学家卢梭说:“儿童有他的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阅读活动应该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它需要读者自行理解、体验、感悟这种语言符号。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应具有自主性、独立性。教师要充分留给学生自主的阅读权利,引导学生包主要精力放在阅读原文上,并以原有知识结构为铺垫,独立地进行不同层次的阅读,在读中积极思考,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的同时,教师也应当总体把握导向,毕竟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是非分辨和好书选择方面能力有限,若放任自流,学生的阅读有可能会对他的学习和生活起反作用。好书就像益友,它能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而不健康的书籍,是损友,长期耳濡目染,学生的行为习惯,文学修养必受其害。教师应该积极引导,让学生的阅读朝着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勇于质疑,“学习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以创造者的姿态去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启发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去排解疑难。如在教学《月光曲》这篇课文,在设计贝多芬和盲姑娘的对话的处理时,我发现这个环节的文字内隐藏了好多疑问,诸如,盲姑娘为什么能猜出这是贝多芬呢?贝多芬面对盲姑娘的疑问,为什么不答呢?贝多芬为什么愿意再为她弹奏一曲呢?这些疑问,学生肯定也会有所体会。那这个地方,就可以让学生质疑,释疑,来学习,来读好。

四、精选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

作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同样先要与文本对话,即通过先行阅读,全面把握教材。把握教材一方面意味着把握课文作者的思路和意图以及教材编者的思路和意图,从而明确教学的目标要求;另一方面还要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阅读中来,让学生个体生活经验、文本中的生活经验与现实社会生活全方位、多层次地接触,从而促进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课文。

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的:在自己与父母共享天伦之乐时,是否曾想到那些失去父母的孩子的孤独,想到留守儿童的辛酸?人生的道路漫长,不幸总难避免,当遇到不幸,应该像卖火柴的小女孩那样,不悲观绝望,而是怀着幻想与追求,即使面对死亡,嘴上仍带着微笑。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摆脱课本的束缚,敢于跳出课本,从一个大的视野来把握课文。

除了教师精选适合学生的阅读材料外,还应该让学生自由地选择课外读物进行拓展阅读。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让学生博览群书。同时,教师进行必要的学法指导,交给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在小学阶段,逐步安排略读、速读训练,并鼓励尝试运用。教师还应道指导高年级学生做好笔记,坚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逐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追求个体与文本和谐的过程,只有在教学中执行《课程标准》中关于个性化阅读的理念,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学生会在富有个性的阅读活动中,发展阅读能力,强化阅读体验,感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