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微课的构成要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微课概述及教学意义
1.微课概述
微课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由教师根据某个知识点而进行实践设计开发而成的。微课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短是指时间短;小是指容量小;精是指内容精、设计精、活动精;悍是指应用面广,效果显著。微课在教学中用以辅助学习或拓展学生思维。
2.微课教学意义
首先,微课教学是在“生本”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微课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在微课开展的过程中,变得富有“民主”气息,教师给学生带来的感觉也更加平易近人。其次,微课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微课课堂是一个富有生机和探究氛围的学习环境,信息技术与微课相结合,更能够实现信息技术应用实践上的便捷性。最后,微课教学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载体的,这就意味着视频片段不仅仅只局限在课堂上学习,还可以在课下自由选择时间回放复习巩固知识,而这同样是微课教学显著的教学优势之一。
二、微课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
1.以微课为桥梁拓展教学知识层面
微课是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技术基础的,因此微课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能够使两者起到很好的互补双赢的教学效果。微课带给学生的知识点学习不仅仅是讲解和诠释式的,微课视频可以将课本中完整的知识脉络和结构,以精简的方式生动地呈现给学生。这种科学归类的知识结构具有完整性、系统性的特点和优势,体现了知识脉络上的智能化联系,较好地实现了所学信息技术知识上的延展性和互动性。
比如,在巩固学习基本的办公软件Word和Excel时,教师就可以将两个知识点的微课视频对比进行演示讲解,实现“一石二鸟”的教学效果。此外,利用微课视频,还可以让学生进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互联互通的学习,扩展信息技术的学习层面。
2.运用微课实践信息技术技能教学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更侧重于理论联系实践的知识应用,微课作为信息技术教学开展的良好模式,一方面使信息技术知识得到了有效的讲解和诠释;另一方面既能实践课件的演示和练习,更可以以制作微课视频为教学目标,来引导学生开展信息技术知识的实践学习,让学生参与到教师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同时也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
比如,微课视频制作需要的构成要素如图像画质、声音、字体及动画等,都是信息技术知识运用的实践练习。因此,信息技术与微课是相得益彰的教学存在。
3.以微课创设教学场景增强理解力
微课教学的显著优势,便是微课视频能够将知识点生成富有生趣的动画视频来演示给学生学习,改变传统课堂单纯的以教师讲课为主的学习氛围。微课的课堂充满学习的乐趣,微课视频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听觉上的渗透,微课创设的学习情境,对学生来说更有视觉上的刺激和心神上的领悟,因此对学生来说,信息技术的学习更加的多元化,对知识点的理解也更全面深入。
比如在学习图片合成制作时,教师可以先用视频播放有关近期的热点话题新闻图片,或者也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风格图片,并将原始图片和加工后的图片进行对比,视觉美感和图片内容上的差异性很容易引起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点的学习兴趣。教师由此“言归正传”,自然会更具有教学效率。
总之,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应用,具有得天独厚的教学优势。信息技术课与微课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互利关系。因为有信息技术的存在,微课的发展才得以与时俱进,而也正是得益于微课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信息技术教学才更能够获得学生心理上的认可,教学与学习效率也同时双双提升优化。
参考文献:
[1]江柏荣.浅谈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应用的意义[J].中学教学参考,2015,(15).
【关键词】微课;教师能力提升;中医内科学;临床教学;智慧课堂;翻转课堂
1微课概念辨析
对于“微”的程度概念,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微课的理解有所不同。虽然定义存在差异,但定义中有一些共同点,即“目标是单一的,内容短,时间短,结构好,微视频用作载体”。目前,在教学实践或各种微课竞赛中出现的“微课”基本符合这些特点,但这些视频格式的微课程并没有被学生使用,也就是说,缺乏学习科目,自然就没有“师生互动过程”,因此它不能简单地称之为微课。微课应包含与其相匹配的“微目标、微教学和微实践”的课程要素,从而共同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微课,属于课程理论范畴[4]。当学习者通过微课学习时,常常通过使用微课作为媒介间接与教师互动,通过在线讨论和面对面咨询等不同形式进行直接互动,以产生有意义的教学活动[5]。这实际上是微“课”,它属于教学理论的范畴。微课是翻转课堂的基础。翻转课堂主要分为两个主要的学习课程,即课外和自学。通过微课,课堂知识点清晰呈现给学习者,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自学。只有在有效完成微课学习的前提下,才能顺利实施课堂教学,发挥积极作用[6]。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应该根据翻转课堂的需要设计微课,区分知识点,将学习目标分解为几个小目标[7]。每门微课都侧重于一个主题并解决一个问题[8]。翻转式课堂教学的发展已成为微课程发展的雏形[9]。因为翻转课堂解决了一系列有意义的学习,例如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对知识的反思,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完全依赖于课外学习。所以,必须要精心设计微课,从课程目标分解、微课程设计、微课程教学分析(包括学习者,学习活动等)、微课摄影、微课后期制作及微课生成等方面提升微课的设计和制作水平,凭借优秀的微课程质量,确保优化课堂翻转的教学效果。
2微课设计对教师的能力提升
微课设计是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必然选择。在网络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前提条件下,微课得以实现跨区域、跨地方的互助教学和研究、远程互动交流。打破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扩大了合作的范围,拓宽了合作的渠道,增强了教师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微课程设计已成为“百家论坛”,每个微课成员都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它增加了教师设计和意愿,增强了教师的沟通和团队合作技能。另外,教师在微课开发过程中,不仅掌握了微课设计技巧、方法等的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微课设计理念的更新,理论素养的沉积、实践素养的提高和学术能力的提升,这些内部能力才是教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微课设计是微视频作为特定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载体,为教师的设计提供了更加直观的平台。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回顾自己的教育经历,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并不断实践和反思,获得智慧的灵感,触动内在的观念,获得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转化以及专业智慧的内化。微课鼓励教师走向多元化、动态化的设计网络体系,是拓展教师专业智慧的渠道。教师设计微课后,在线共享微课并接受同行评审,结合自己的实践、反思,不断改进。教师在不断的“设计共享-实践-反思-反馈-再实践-反思”的过程中团队合作能力不断提高,创造性研究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10]。微课资源库是以建立微课为核心的在线网络视频课程资源以及相关的支持资源(教学设计、课件、实践测试、评估、反思、反馈等)的总和,既包括可见的微课资源又包括隐形的微课资源。微课资源库中的可见资源为教师的专业授课发展创造了一个智能的学习环境。微课资源网络作为智能学习环境的重要载体,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多元化资源:微教案、微课件和其他教育资源;情境化资源、微课评估、微课论坛、微课反思和其他互动资源;最后,形成一个互动学习合作学习网络。微课资源库的主体是基于不同学术背景,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理论体系的多学科,包括学科专家,教师和微课教师[11]。多学科之间的互动是一种具有学术互补优势的互动。“专家-教师”的互动增强了教师授课理论深度。“师生”互动丰富了教师授课实践经验。“教师-技术人员”的互动提高了教师微观课开发设计的技术水平和能力。
3中医内科学临床医学教学模式探究
目前中医教育模式普遍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即“讲授-接受”模式,教师主导整个教学过程。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主,并通过“组织教学-导入-教授-审查-分配作业”等五个环节的教学模式来进行。但是,在这种“被动接受学习”过程中,学生难以形成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因此,中医教育需要改革和创新,特别是中医内科学临床教学[12]。就中医内科学的特点而言,它是与临床紧密相关的学科,其生命力在于临床实践,在于应变。中医内科疾病的症状是错综复杂多变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教材中,典型现象往往被用作教学模板、切入点甚至知识点。因此,疾病的临床症状并不像教科书所说的那样主要症状悉具,兼症清晰明确,所以“临证贵在知常达变”显得更为重要。可以看出,中医的教学,“知识”是基本要求,“达变”则是临症的更高的要求。就“微课”而言,本身侧重于师生互动和学生自己的学习经历,这恰恰符合中医内科学临床教学专注于“启蒙”的特点。“微课”通过“翻转课堂”等教学改革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它改变了原教学模式,教师作为辅助角色,从讲师和解释者到学习动力和激励的角色转换。复旦大学副校长卢伟认为,微课的“翻转课堂”加速了从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型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模式的转变。这些微课实际上成为学生的感知、感受、理解、解释和交流的集合。但是转变授课模式,就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形成了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新生态。因此,“微课程”必将促进中医内科学临床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
关键词:问题驱动;学案导学;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正被广泛地实践着, 该模式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结构和重构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但如何有效地发挥“翻转课堂”的优点,真正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这就需要教师充分、精心地进行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教学设计。
与此同时“问题驱动”和“学案导学” 教学模式也被广泛地应用。其中,“问题驱动”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教学基础,以“问题链”为教学主线,以学生的探究答题为教学方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利用问题组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网络化建构,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案”为教学基础,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为教学形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案”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合作提供了条件。学生通过“学案”,可以一目了然本堂课学习的内容与目标,可以进行预先自学与探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解决、实验验证、实验探究等活动来实现重点与难点问题的突破。由此可见,如果能够将 “翻转课堂” “学案导学”和 “问题驱动”这三种教学模式加以统整,进行“问题驱动型导学案引领下的翻转课堂教学”(简称“PGF”教学模式),更有助于发挥各自的优点。
本文以“原电池”课堂教学的实践为例,探讨如何将这三种教学模式进行统整。
一、“PGF”教学模式的主要流程
依据“翻转课堂”“问题驱动”及“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本质,“建构主义”与“掌握学习”理论的核心,“PGF”的主要教学流程为:以“问题驱动型导学案”为引领,进行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实践探究、课后拓展应用三步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PGF”课堂教学的整个流程及教学理念如图1所示。
此教学模式的实施,首先是基于课标与学情,制定出切实的、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三维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然后,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录制微课视频,便于学生进行课前自主学习。最后,基于问题驱动设计好课前、课中及课后的学生导学案。本文以“原电池”的教学为例,阐述实施的过程。
二、“PGF”教学的实施过程
(一)课前充足准备
课前的充足准备是“PGF”教学模式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课前准备。
1.基于课标与学情,确定教学目标
在教学“原电池”内容时,新课程标准的相应要求是:“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学生在进行“原电池”的学习前,已经具有以下的知识与能力基础:①通过前面有关对金属性质、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的学习,学生了解了金属与酸反应的规律及电子转移的本质,为本节课的课前视频学习提供了知识方面的保障;②通过初中及高中的化学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动手与观察能力、分析探究与归纳能力,为本节课进行的学生分组探究实验的教学提供了能力方面的保证。基于这样的课程标准与学情,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主要设置为以下几点:①掌握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和简单原电池的构成要素,能设计简单的原电池;②通过一些实际情境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及探究实验的设计与操作,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原电池知识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有效构建知识的能力;③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化学的价值与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与热情,并树立化学的学科观念,提升化学学科素养。
2.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录制教学视频
要实现翻转课堂的教学程序,录制必要的课前课后教学视频是必不可少的。
“原电池”部分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均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实质是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而这种微观粒子的移动是抽象且肉眼无法观察到的,但是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用PPT、Flash等技术可以将电子的移动过程与方向直观地展示出来,从而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在设置教学视频时,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我们可以设置以下两个导学微视频:①有关原电池原理的教学视频。这个作为主要视频是所有学生在课前都必须观看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原电池的定义、工作原理,展示出锌-铜-硫酸原电池中电子移动过程及相应的反应。②有关原电池装置改进的教学视频。这个作为选学视频,可以让有兴趣的学生课前或者课后观看,主要内容是找出单液原电池的缺陷,并提供带有盐桥的双液原电池的改进装置,为以后选修内容中更进一步的原电池学习埋下伏笔。
所有的教学视频,可以通过U盘、班级QQ群或者网盘等方式共享给学生,让学生在问题驱动型导学案的引领下,进行课前自主学习。
3.基于问题驱动,设计学案导学
在课前自主学习阶段,为了给学生的自学指明方向,导学案的宏观引领必不可少。针对本节课的课前“原电池原理教学视频”,课前的自主学习导学案设计了两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对视频中4组实验的现象及原因的回顾与分析,学生进行课前自主学习小结,以表1的形式出现。
第二部分是对原电池的定义、工作原理(以锌-铜-硫酸原电池为例)及构成要素的分析,以知识点填空的形式出现。通过这样的学习引领,让学生在看自学视频内容的过程中有重点的进行观察与思考,从而慢慢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课中合作探究
课堂上的教学,主要是通过“问题驱动型导学案”引领,进行课前知识回顾与课堂实验探究。在小组合作探究及情境问题的解决中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把握、能力的提升及情感价值观的养成。
1.问题驱动导学案引领课前知识回顾小结
这阶段主要是对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内容的小结,并归纳出普遍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此阶段分两步,第一步是对基本知识的回顾。对于学生填写的表1,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学生的典型错误投影出来,见表2。
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讨论并做出评价。
经过讨论,学生指出两点错误:第一,实验4中的气泡是在Cu片表面产生而不是在锌片表面;第二,实验4中的电子沿导线到Cu片上,而不是“走”溶液。经过对错误的讨论,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第二步是对基本原理的回顾。教师引导学生简单地画出锌-铜-硫酸原电池装置图,标出电子与电流的移动方向,并写出电极反应与总反应离子方程式。经过对电池反应的书写,实现学生对知识的内化。
2.问题驱动导学案引领课堂学生实验探究
这阶段主要是教师利用“学案”进行问题引领,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并建构知识体系,解决实际问题。具体到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好实验所需要的器材,引导学生按照以下顺序进行课堂学习活动:①课前实验亲身体验;②分组设计探究实验;③巩固探究所得结论;④应用知识解决问题;⑤知识回顾形成体系;⑥联系实际升华知识。
在这些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既要充分运用学案中的问题引领,又要充分运用纸质学案的记录功能做好相应文字记录。具体的设计以其中的几个环节为例。
(1)课前实验亲身体验
该环节主要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与体验,重现课前视频中的Flas。由于动画毕竟是仿真而不完全是实际,因此在学生进行亲历实验时,会出现很多与视频不同的现象,这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导学案中的“问题组”进行有向引导,引领学生在实践中观察并思考一些不容易被关注到的问题。
问题1.组成原电池装置后,是否只有铜片上出现气泡?
问题2.各组实验中反应速率是否有差别?通过亲身实验体验,学生发现以下现象:①将Zn片和Cu片用导线、电流表连接后插入稀H2SO4中时,除了Cu片表面产生气泡外,Zn片表面也有气泡;②构成原电池的装置产生气泡速率明显快于其他几组实验。
(2)分组设计探究实验
这一环节,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利用给定的实验材料,通过分组设计实验来探究原电池的构成要素。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问题引领”,并利用好“学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过程、现象与结论的记录,以便实验结束后的组间讨论。
问题3.推理假设简单原电池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问题4.你可以设计什么样的探究实验来探究你的假设?
学生设计了很多不同的实验操作,并都在学案中完整记录。在学生分组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个别交流与适时引导。在各组均完成后,请每组的代表简述本小组的实验过程及得出的结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并补充。
(3)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主要目的是通过一些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与巧妙运用。同样,“问题组”的引领和学生的小组讨论必不可少。
问题5.锌铜硫酸原电池中锌片表面为何也有气泡?
问题6.“请你当医生”中,如果你是特邀专家,你会为她开出什么样的药方?
这里的“问题5”与前面的“问题1”相呼应,让学生有释疑的愉悦感;而“问题6”是实际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化学的神奇。
需要指出的是:想要在课中真正将“问题驱动”、“学案引领”下的合作探究活动合理地落实到每个学生,还特别需要注意两点:第一是“问题链”的设计。在“问题引领”过程中,每个环节设计的问题,一般不要超过三个。如果问题太少,则问题容易概括化,不利于学生展开讨论;如果问题太多,则问题容易简单化,学生不需要讨论即可得出答案,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开拓。第二是关注“边缘化”的学生。每个班级总会有一些性格内向,或者思维相对较慢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分组活动中,往往会表现得比较消极,很少甚至根本没有参与到组内的探讨与实验。这时候,教师要及时关注:针对性地轻声提出一两个相对简单的问题,单独让其回答,并在进行组间学生探讨分析时,将这些学生的观点呈现出来,让他们感受到教师与同学的关注,帮助他们慢慢地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慢慢地走出“边缘化”的角色。
(三)课后回归生活
此阶段为导学案的最后部分,可以设计一些学生回归生活的小实验与小探索,让学生利用家里的生活常用品来制作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发明,小创造。例如可以让学生回家自制一个水果音乐电池,可以让学生研究一节废干电池的内部结构,分析探讨它的工作原理等。这是检验教学效果的很好方式,是提升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联系生活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理念的最佳方式,这也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相吻合。
同时,这部分的内容也可以加上一些引发思考的元素。比如,在家庭实验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制一个水果电池来给一个灯泡供电,然后提示学生观察灯泡的亮度变化。学生会发现灯泡的亮度时刻在变,再次通过“问题引领”,询问学生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从而引出这种原电池装置的“电流不稳”的缺陷,进而引导学生观看有关双液原电池的教学视频,作为下一个教学内容的起点。这样就可以实现“PGF”教学的无限循环,一课套一课,将上一课的结束,作为下一课的开始,将课堂的时间充分还给学生。
三、结语
【关键词】图表式;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微课设计
1.“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介绍
“连续性文本”对应着“非连续性文本”,前者主要指叙事性强的阅读材料,后者则主要指叙事性不强的片段阅读文本材料。
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将非连续性文本成为间断性文本,其主要有逻辑性或是语感较为紧密的段落后是结构层次来构成,通常的表现为统计图表、使用说明书、图标曲线、凭证单和图解文字等。有着直观、简明、概括性强以及容易比较等特点,处于实用性文章。
在日常的生活中,非连续性非常常见,并且具有鲜明的实用与特殊性,对该类文章的阅读技能实现掌握,并且在非连续文本中获得自身需要的日常生活信息,是公民需要具备的基本生活素质与技能,因此该项能力是小学生需要努力培养和熟练掌握的阅读技巧。
2.“图表式非连续性文本”认识现状
2.1“非连续性文本”的重要性
在实际生活中,处处都能看到“非连续性文本”,因而其具备了鲜明的使用特征。对相关的阅读技能进行掌握,从“非连续性文本”中获取相应的生活日常信息,是一项公民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对此小学生要努力培养并且对相应的阅读技能实现数显掌握。
2.2“非连续性文本”的掌握情况
自2011年版本的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关于“非连续性文本”的研究时间还比较短。目前仍旧属于较新的研究课题,该领域还有很多值得探究的问题。例如,针对当前小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理解教学以及相关的阅读策略仍旧十分薄弱,特别是对第三学段的图表式非连续文本研究数量更是十分的少。对此,笔者将对该问题进行研究,希望可以在第三段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小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实现提升。
3.微课设计
3.1微课设计运用的主要策略
关于阅读策略,在本次研究中,开展全面研究前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情况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学生对概括性强、文字简洁、信息量庞大的图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较差,信息的综合运用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针对这一情况,课题组专门选出了非连续文本的具体种类:认识说明书。针对该类阅读类型,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策略:看题目、知类型、读栏目、解内容、找细节、明信息。以上过程是可以实施和检测的阅读方法,并且可以提炼出图表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策略:看、读、知、辨、命、提。
实现对阅读策略的完善,针对学生对生活常识的不常接触和生疏性。在文本策略的实施过程中,课题组织对具体的文本阅读内容实行教学实践,依据之前检测中反映出的不具备任何学生在文中会做标记的情况,加入表符号和抓重点的方法,在原来总结的阅读方法上实现继续完善,将本类文章的阅读策略实现进一步提出:看、读、辨、标、知、明、抓、提。
3.2微课课程的设计和制作
PISA阅读测试中的“非连续文本”测试材料的类型来源主要是站在学生未来的成人生活视角来进行考虑的,因而具备了很强的现实生活模型性。学生在对图表式非连续性文本进行阅读时,最关键的问题不在于阅读,主要在于怎样将表中的相关信息进行良好运用。笔者对微课技术进行充分利用,保证学生借助微课技术实现更好的学习,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文章将从系列微课程中挑选出一个来,并实行详细介绍,对课程的设计、制作等进行探讨,并借此来说明微课的设计和制作要求以及方法。
知识模块的组成,笔者在制作和设计“图表式非连续性文本”微课中,将类型整理作为依据,设计和制作出专题微课程,其中包含有“学会看交通示意图”、“学会看作息时间表”等存在联系的知识点微课程。将每一个微课中都设置五种组成部分:微课视频、微课PPT、微课习题、微课设计、微课反思。
例如在设计学会看交通示意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交通示意图中的重点,若学生指导自己要坐哪一站,先在示意图中找出自己当前所在的站点,随后,找出自己想要到的站点,如果目的站点在所处站点的前面则需要到马路对面乘坐,如果目的站点在所在站点的下方则等待公交车的到来即可,同时在设计中可以引出相关图表信息,如自己需要乘坐几站路,有几种乘坐方法等等。
具体的教学策略,本课程中创设了学生对自己独自乘车外出的情景实现对学习内容的引入,对课外阅读材料进行结合,对图表式的非连续性文本构成因素以及阅读方法进行讲解;讲解例文,引导学生对具体的方法进行掌握;通过练习进行巩固,来帮助学生提升阅读理解的能力,将学生所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生活能力。
3.3微课设计的展望
后续的研究构思,“非连续性文本”在测定学生的阅读知识和技能对生活实际解决能力的迁移中,具备了十分独特的教育优势,同时也很好的体现了“语文的延伸就是生活”这一道理。在后续研究中,能够实现对更多的文本资源进行开发和研究,甚至可以当成是开发评价的量表,对学生的阅读过程掌握情况进行检测、帮助学生运用阅读技能,或是提升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中借助阅读策略对实际问题实现解决。
4.小结
本文对“图表式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内容进行了解释,并且提出了阅读“图表式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具体策略,并对策略的完善方法进行了了解。最终分析了如何在微课中应用“图表式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策略,希望可以帮助小学生提高语文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迁移。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和技巧。
【参考文献】
[1]张润柳.图表式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策略及其微课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年01期
关键词:计算机设计技术;微课设计;微视频;基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8-0040-04
一、引言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学活动全过程[1]。微课作为基于网络的全新快餐教学模式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推广,微课的理论、设计、开发与实践应用研究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广大中小学教师及高校教师在微课的探究实践上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范建丽[2]等深入分析“互联网+”时代高校微课发展的对策及应用;余胜泉[3]等基于微课设计、教学信息描述、微课聚合和开发模式,提出了基于学习元的微课设计思路;祁博[4]从微课的优势及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出发,详细分析微课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这些微课研究主要是在“纯粹”性的微课设计基础上,以传统教学加之DV录像,旨在讲述知识,但微课设计方法不够新颖,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目前未有关于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微课类作品设计指导报道。
本文以2016年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微课类获奖作品《基于微分方程的犯罪动机分析》为例,全面介绍以计算机设计技术为“基因”的微课设计方法和流程,详细阐述设计方法的创新点,为高校学生参与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微课类比赛提供指导。
二、计算机技术
1.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2010
(1)软件介绍
PowerPoint2010 是Office办公软件中的演示文稿软件,用于制作演示文稿和放映幻灯片,能够有效清晰地展示信息[5]。
(2)在微课制作过程中作用
在微课件的制作过程中,首先利用PowerPoint2010制作简单演示文稿,再次利用工具栏中的字体功能,smartart功能,动画功能等将演示文稿的字体大小,图表布局及播放效果设计成自己所需的样式,美化演示文稿。
(3)软件操作
微课件完善大致经历五步:字体修改,段落修改,文本框格式设置,背景设置,动画设置。以《基于微分方程的犯罪动机》为例将较难掌握的段落修改,文本框格式设置,动画设置具体操作过程作以阐述。
① 段落修改包括对行距及首行格式的修改,首先在开始工具栏中选择段落组栏,然后点击段落组栏右下角的箭头,最后根据界面提示依次选择所需的行距及首行格式,段落修改界面如图1所示。
② 文本框格式设置是对微课件中的案例进行逻辑分块,使问题更加清晰,演示文稿界面更加美观。图2为《基于微分方程的犯罪动机分析》中使用文本框格式设置的界面效果。其具体操作步骤:首先在插入工具栏中选择文本栏,在文本栏中选择文本框输入所需文字,再选择格式工具栏,对文本框进行修改。
③ 动画设置是对演示文稿中的文字图片等播放效果及顺序进行处理,使幻灯片按照期望播放。其具体操作步骤:首先选择动画工作栏,然后打开动画窗格,根据提示选择符合要求的动画效果。
2.视睿录屏剪辑软件
(1)软件介绍
视睿录屏剪辑软件是基于触摸屏操作的微课软件,适用于课堂教学素材录制,能够完成录屏、编辑、一键导出保存等强大的互动教学视频制作与编辑演示。
(2)在微课制作过程中作用
在微课制作过程中,该软件以麦克风为辅助,将已经做好的微课件在电脑上进行视频录制及配音。
(3)软件操作
首先将要进行录制视频的微课件打开调整为播放模式,然后将睿录屏剪辑软件打开,选择屏幕录制功能,接下来根据界面提示完成视频录制工作。
3.Aegisub字幕制作
(1)软件介绍
Aegisub是一款高级字幕制作编辑工具,完整支持Unicode,也支持超过30个地区的语言编码(ex: Big-5、 GB2312、Shift-Jis)。
(2)在微课制作过程中作用
微课制作过程中,利用该软件制作剪辑视睿录屏剪辑软件所录制的视频中的配音字幕。
(3)软件操作
首先确定微视频中每一段配音的时间间隔及画面,然后在Aegisub字幕制作软件中的设置字幕输出格式,然后设置时间点及字幕。比如将“各位同学们,大家好”这句话设置在00:01:56.29至00:02:00.00时间段,首先,在文本输入栏输入“各位同学们,大家好”,然后在时间栏的开始位置设置00:01:56.29,结尾位置设置00:02:00.00,如果需要对字体进行修改,可在字体栏根据需要进行修改,最后将最终字幕以*ass格式保存,字幕处理界面如图3所示,在整个微视频中的字幕设置方法同上所述。
4.魔影工S
(1)软件介绍
魔影工厂是一款使用简单的全能格式转换工具,它是海外流行的视频格式转换软件WinAVI面向中国用户推出的官方中文版 。具有广泛的格式与移动设备支持、最完善的视频格式支持、真正高速的转换过程。
(2)在微课制作过程中作用
将配音字幕利用该软件导入视频中,利用该软件将视频进行剪辑及合辑。
(3)软件操作
首先选择魔影工厂的字幕功能,再将Aegisub字幕制作软件所完成的字幕导入,这就完成了给微视频匹配字幕的所有任务。接下来根据微课所需,利用魔影工厂的视频剪辑功能对微视频做最后的修剪(比如微视频时长,格式等),以达到赛事要求。
三、设计流程
好的微课,都要经过确定课题,制作教学设计,制作微课件,制作微视频,布置微习题五个步骤。其中,确定课题与制作教学设计是前提和基础,制作微课件是关键,制作微视频是核心,布置微习题是保障。现以计算机技术“基因”为基础,以《基于微分方程的犯罪动机分析》为例详细阐述其制作过程。
1.教学设计的制作
(1)设计动机
根据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微课类比赛相关要求及微课内容特点,教学设计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设想和计划。教学设计是微课《基于微分方程的犯罪动机分析》的基础,是后续工作的前提。因此,做好教学设计将对微课的走向作以简单的规划,从而达到掌控全局的作用。
(2)成果展示
以计算机设计技术为“基因”的微课教学设计既要体现出微课的特点,又要体现创新性。下面是该类型微课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
① 选题
微课的教学内容以 “精短”为特色,因此选择微课内容一定要以基础性,典型性,可推广性为基准,突出特色,形成一条线式的教学思路,使得微课这种快餐式教学模式能够达到预期目标。
② 教学对象分析
微课最终要为广大学习者服务,它能够借助于PC手段得以广泛的传播,因此在制作微课时,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心理认知,知识储备等实际情况,从而确定合适的教学对象。利用计算机技术,我们可以尽可能的设计出各类学习者所需要的知识传输模式,从而更符合各类学习者学习需求。
③ 教学内容分析
由于微课所具有的“快餐”式教学特征,知识点针对性强,因此设计者应当在对教学对象进行充分分析后,合理安排重难点,将微课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罗列,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一般,循序渐进,达到“快餐”抵饱效果。以计算机设计技术为“基因”的微课能够利用技术手段将微课内容设计的更加形象化,对教学内容的有效传播起到事半功倍效果。
④ 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中指出,微课知识点针对性比较强,因此教学目标的设置应当在三维目标的指引下,更加具体细化,这样才能体现出微课的教学特色,从而达到微课所具有的即学即懂教学目标。
⑤ 教学策略设计
以计算机设计技术为“基因”的微课设计,因其微视频界面美观,在知识点处理上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美化等因素,因此可以利用这些积极因素来吸引学习者,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
⑥ 教学设计实践
在以上5点具体分析的指导下,以《基于微分方程的犯罪动机分析》为例制作教学设计,现把该教学设计传入百度云盘,具体链接地址:http:///s/1boPYjfx。
⑦ 教学反馈分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微课也不例外,由于微课广泛传播性,我们应建立线上线下回馈机制,积极收集学习者的学习反馈建议,进行充分分析并加以改进,才能够使得微课具有鲜活强大的生命力。通过信息反馈,我们可以对基于计算机设计技术基因的微课与一般微课作以比较如表1。
2.微课件的制作
(1)制作动机
微课件就自身作用来说,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融入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更好的实现学习目的。微课件在本文的《基于微分方程的犯罪动机分析》中处于关键环节,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是将教学设计的内容再一次的精化,从而有利于后期的视频录制。
(2)成果展示
在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利用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2010制作微课件,微课件界面如图4所示。
3.微视频的录制及后期处理
(1)制作动机
微视频是微课最终的产物,微视频决定着微课整体内容的质量。微视频在本文的《基于微分方程的犯罪动机分析》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首先利用视睿录屏剪辑软件和麦克风将微课件录制为有声视频,接着利用Aegisub字幕制作软件将录制的视频中的配音加入字幕,最后利用魔影工厂软件将字幕导入,进行视频合辑。具体操作方法在上述计算机技术中已作介绍。
(2)成果展示
由于微视频不能在文章中展示,现把视频传入百度云盘,具体链接地址:https:///s/1jHEMZ1W。
4.微习题的布置
(1)制作动机
微习题继教学设计,微课件,微视频之后,在本文的《基于微分方程的犯罪动机分析》中处于保障作用,保障教学环节的完整性,保障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2)成果展示
四、微课未来的发展方向分析
微课从初始的定义 “针对某教学环节和知识点的新型教学资源”到“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教学环节或知识点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再到目前兴起的 “一种针对某个教学环节或知识点的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微课大体沿着“微课构成要素―微课实施过程―新型PC微课”轨迹发展,不难看出,由于计算机设计大赛的不断推广,一种新型的以计算机设计技术为基因的微课即将发展起来[6]。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及中小学教师在微课研究方面多以传统制作方式为主,以计算机为基因的微课设计方法还未成为主流,这就使得在微课这种“快餐式”教学活动不能完全发挥作用。因此,作为微课设计者,根据本人心得体会,有两点建议:① 建立健全微课反馈机制:在核心内容“微视频”及其他辅材料齐全的情况下,要提高创新意识,正确处理好微课建设实施及效果反馈之间的关系,即利用计算机设计技术正确处理好微课中的授与受之间的关系。② 突出计算机使用能力,提高创新分:从参与以计算机设计为基因的微课类比赛来讲,顾名思义,凸显出作品所体现出来的计算机技术含量尤为重要,这就需要在作品的制作过程中尽可能多的运用计算机完成,且要在技术上进行创新,慎用传统手段。
五、结语
以计算机设计技术为基因的微课设计将会成为主流,它符合当下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求,在计算机设计大赛微课类赛事的推动下,高校教师及学生特别是师范类的教师学生将以此为契机,为我国的微课教育事业奉献出不可磨灭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苟超群,刁永锋. Sakai在r技推广人员远程培训中的应用[J]. 现代教育技术, 2010,20(7):94-98.
[2]范建丽,方辉平.“互联网+”时代高校微课发展的对策及应用――从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谈微课与教学的整合[J].远程教育杂志,2016,(3):104-112.
[3]余胜泉,陈敏.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14,20(1): 100- 109.
[4]祁博.微课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4,(24):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