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三农中存在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农村医疗;三级医疗;服务供给;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6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2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作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重要基础建设体系,长久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农业大国,长久以来我国政府在农村医疗服务体系中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全力满足不同年龄段农村人口对于医疗服务方面的相关需求,这对于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本文通过对笔者所在农村地区三级医疗服务供给情况进行一系列的走访调查,结合大量文献资料数据的相关参考,将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缺乏健全的管理体系
本文通过一系列的走访调查发现,在现阶段我国农村三级医疗服务供给发展中存在的最为严重的问题就是缺乏健全的管理体系。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特别是对于农村地区来说,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已经彻底改变了传统的“靠天吃饭”、“生活条件恶劣”的旧面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我国逐步发展。最近几年,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相关部门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将工作的重点放在提升其医术方面,对于整个医疗卫生体系的管理却有了一定的忽视,这大大阻碍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和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对于现阶段的农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来说,其在管理方面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的方面,对于其中的医生管理方面来说,其主要是由本村的村民委员会向上级进行推荐,并对其实行行政管理;对于业务管理方面,村级医疗卫生管理部门会受到上级部门也就是镇医院和县级卫生管理部门的指导和管理;对于其经济管理方面,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国家,以集体经济为主,但是在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体系的经济管理过程中往往会采用集体管理为主,私人管理为辅的模式,这种管理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相应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却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其上级管理部门也就是村委会缺乏其应有的约束力,因此,一般来说,在现阶段我国农村医疗卫生管理中期主要负责和管理的部门都是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在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无论是农村医疗体系的从业人员还是上级管理部门都需要为其生计问题考虑,无暇对整个医疗卫生体系的管理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这也是导致现阶段我国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管理松散、缺乏严格体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除此之外,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现阶段我国农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中,由于相关的转诊制度不够完善,导致整个医疗系统的建设非常滞后,病人无法得到及时、有效地医治,最终对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失去信心。
(二)现阶段我国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相对较差
笔者通过对大量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实际情况进行走访调查,同时结合大量文献资料的数据进行参考发现,现阶段在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从业人员往往都是一些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专业技能相对较差的人群,因此其在提供有效地医疗服务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更有甚者,还有很多较为贫穷落后的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体系的从业人员往往只具有小学文化,非专业出身,他们往往是经过一些简短的医疗业务培训之后就上岗进行医疗服务,甚至在很多情况下他们都是边务农边进行医疗服务的,这不仅是对患者的不负责任,同时也严重阻碍了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
(三)缺乏合理的乡村医生性别结构和学历结构
缺乏科学合理的乡村医生性别结构和学历结构也是现阶段我国农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中面临的非常重要的问题,根据我国著名的农村医疗体系的研究学者王亚东的相关数据研究表明,现阶段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体系性别组成方面,以男性居多,甚至占到了总人数的82.1%,而女性只占到了17.9%。除此之外,在学历组成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其研究表明,现阶段在我国农村地区从事医疗卫生服务的从业人员中,中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员只占到了总人数的12.7%,而取得相关资格证书的人数只占总人数的24.7%,这也就意味着将近三分之二的从业人员都是无证行医,严重不符合国家医疗卫生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这种情况亟待改进和完善。
(四)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系统进行一系列的走访调查发现,虽然很多地区农村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其在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投入到医疗卫生事业中去,相关财政部门对于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还是非常之少,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现阶段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中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就相对落后。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村民的温饱问题都很难解决,更加谈不上对于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了,这些都是导致现阶段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发展相对滞后的重要原因。
二、针对农村三级医疗服务供给中存在问题的相关意见
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一系列的走访调查,结合国内外先进的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案例,将其相关意见通过以下几点进行阐述:
(一)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服务供给管理体系
针对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三级医疗服务攻击体系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本文认为相关部门应该首先从其制度的健全方面进行入手,严格按照国家对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管理规定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管理体系。在对医疗卫生机构的选址方面也需要进行事前的调查研究,针对整个农村居民与卫生机构距离的情况进行分析,同时对其患者首选的就医方式进行以及就医的主要原因调查研究,并形成专业的数据资料进行参考。一般来说,村民在进行就医选择方面,其首要选择还是比较基层、距离家庭较近、经济支出相对较少的卫生站,因此,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机构应该不断对自身的管理进行加强,为村民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而努力。除此之外,为了保证患者的就以效率,争取更多的治疗时间,各级医院之间还应该建立完善的转诊制度,进一步促进整个医疗体系的发展。
(二)提升农村三级医疗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为了更进一步推动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更好发展,相关部门还应该对其从业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工作,使其能够快速的接受先进的医疗卫生知识,同时对于没有取得职业证书的医生进行停职处理,在考取专业的执业证书之后才允许其上岗。除此之外,还应该对从业人员进行相关的服务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培训工作,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三)不断优化乡村医生性别结构和学历结构
相关部门应该针对现阶段我国乡村地区医生性别结构和学历结构方面问题进行改进,尽量安排一些女性医生参与到乡村医生的工作中去。除此之外,相关领导部门还应该提升整个从业队伍的学历水平,让更多高学历的专业人才深入到乡村医疗卫生体系的第一线,促进整个卫生事业的更好发展。
(四)加强对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更进一步确保整个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顺利建设和发展,相关部门还应该加强对其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加大对其进行的财政支持和帮助。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农村三级医疗服务供给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其改进建议进行阐述,希望能对其未来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推动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容辉.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供给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南大学,2011.
[2]石培琴.我国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4.
[3]杨宇霞.新农合制度下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及其治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2.
[4]李娜.我国政府卫生医疗公共服务供给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2010.
[5]何含兵.贫困地区农村卫生室公共购买筹资机制及政策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3.
一、信阳市农村金融机构情况简介
信阳市下辖八县二区,地处大别山片区8个县都是贫困县,农业面积大、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60%以上。2014年,信阳市生产总值中农业增加值439.81亿元,增长4.3%,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0.8%。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68元,比上年增长11.1%,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9.2%。
我市共有金融机构16家,2014年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2094.96亿元,其中储蓄存款余额1488.43亿元,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净增200亿元,其中全市新增涉农贷款119.2亿元,同比增长23.8%,新增小额担保贷款和扶贫贴息贷款1.2亿元,同比增长24.4%,涉农类贷款成为了2014年全年贷款增长的重要渠道。通过2014年“三农”经济发展的数字与金融指标可以看出,农村地区增长绝对值与增幅速度飞快,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三农”发展对金融需求度也势必会越来越强烈。目前,我市在发展与金融支持方面仍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金融产品不够丰富,服务渠道单一,贷款需求与供给不平衡,贷款流程复杂贷款形式僵硬不适合日新月异的发展需要,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能力低、服务覆盖率低、服务效率低等“三低问题”较为突出。这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求我们要认真思考怎样才能支撑“三农”发展、提升金融服务能力与效率,通过金融助推“三农”发展破茧成蝴。
二、影响当前“三农”金融服务效率的几点原因
(一)农村金融机构数量不足
目前我市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仍以农村信用联社、邮政储蓄银行二家金融机构为主要构成,农行也仅在部分县的较大乡镇保留着数量不多的支行。虽然近几年逐渐引入了珠江村镇为代表的4家村镇银行和以民生银行为代表的3家股份制银行,但是绝大多数新增加机构都在县城以上开设支行,并没有真正的深入到乡镇之中。在县以下乡镇,农联社(包含农村商业银行)的网络覆盖率较高,邮储银行次之,二家机构共同承担了区域广大的“三农”服务重要工作。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存在成本高、收益低的特点,不同程度影响金融机构下沉设立的积极性,造成目前县以下的乡镇金融机构数量有限,业务竞争不充分,金融服务过程中难免出现效率不高的情况。
(二)农村金融产品相对单一
由于农村地区客户群体与城市客户群体存在结构性偏差特征,金融创新与转型的应用在农村地区并不十分明显。农联社与邮储银行在乡镇营业机构提供的产品类型还是以服务个人客户为主,负债与资产业务相对单一,很少涉及金融创新产品和复合金融产品。负债类产品以利差类产品为主,中间业务类产品较少,资产类产品更是传统型产品占主导地位。缺乏丰富的金融产品线,缺失灵活多样的融资方式,不能满足农村客群越来越多的金融需求,或是有了一些创新的产品在使用的过程中效率低、手续繁等现象。
(三)农村金融服务能力有待加强
农村地广人多,服务半径大。由于农村生产运营的特殊时间性,呈现出服务时段间隔长、服务人群较大,无法“按需分配”提供相关从业人员,且受网点固定性原因对于市场偏离后的服务延伸工作没有灵活度。国家在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与医疗保险制度后,农村地区绝大多数参与新农保与新农合的全国性保险体系,有金融需求的农村客户群急剧增加,而目前乡村金融服务能力弱就更加突显,服务能力弱也势必会降低现有的服务效率,造成金融机构赢利少而不愿多投入,减少投入后服务能力更加低效、客户满意度下降的恶性循环。
三、提升“三农”金融服务效率的几点建议
(一)实行差别监管,丰富农村金融服务主体
切实做好农村金融市场创新改革,就需要通过高效、灵活的监管方式进行差别管理,引进更多适合农村经济发展,愿意在农村市场进行金融服务机构。服务主体的增加会带来更加激烈与充分的竞争,会有效的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效率。首先实际差别化监管政策,重点支撑当地发展的小微银行设立。其次加强监管指导,对涉农金融机构在监管方面以指导在前、规范在中、管理在后。同时做好财政资金分配、金融机构选址优先、税收优惠等方面进行资源配置倾斜,引导更多的愿意立足当地,深耕“三农”区域的金融机构主体加入。
(二)创新服务模式,扩大普惠金融范围
在存款保险制度和利率市场化政策稳步推进后,商业银行在稳定经济发达地区经营主阵地的同时,不约而同瞄准新型农村市场。农行率先提出成为“三农事业部”,通过机构改革转变发展理念,调整发展模式为向下发展向“三农”进行延伸。国有商业银行也陆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服务模式创新,以更好获得财政类资金的引存资本。一是加快服务站点建设,延伸服务半径。以农业银行为代表,通过服务站点建设方式,将服务触角延伸到乡镇及人口较多的村级层面,依托电话转账机满足农村客户最基本取款需求。二是增加银行卡服务点,获取更多客户群。以中国银行为代表,通过在乡镇设立银行卡取款点,以类网点的形式结合ATM与业务查询机等相关自助设备,开拓新的农村市场,增加其客户群。三是利用助农取款点,提升结算服务能力。以邮储银行为代表,通过助农取款点建设,依托当地社保所、卫生所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场所,利用结算机具满足广大农村客户群小额取款与消费的日常需求。
(三)鼓励产品创新,支撑“三农”经营转型
国务院为加快农业的快速发展,从财政、税收、扶贫政策等方面给予了有力支撑,金融机构要想在“三农”这片热土上挖掘到更多赢利点,需要从加快自身产品创新方面入手。一是创新产品融资方式。结合农村、农民、小微生产经营者的需求,引进新的担保方式,适度增加生产资料、所有权抵押等新型抵押方式扩大融资的渠道,提升融资效率。二是创新与第三方合作模式。由于农村地区现在拥有财政相关政策的扶持与支撑,社保、扶贫、农机、种养殖等相关部门每年都会有相当数额的补贴资金,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产品要素升级,增加第三方担保开启新型农业融资方式,有针对性的投放贷款,缓解资金需求方与提供方无法对接的尴尬现状。三是加快负债类新业务的引入。增加中间业务类产品的引入速度,改变农村地区只存款、也只能存款的现状。在丰富现有保险类产品线的同时,加快理财类、分级类基金产品的投放,为农村客户群的资产保值、升值提供有效支撑。
(四)发展电子银行,有效推进服务效率升级
互联网的普及速度与渗透能力在农村地区已经初步显现,我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手机使用国家,互联网用户达到6.68亿户。电子银行渠道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可以快速增加可提供的金融产品种类,也会成为增加银行与客户之间业务粘性的好的渠道。电子银行不仅可以降低金融机构自身的运行成本,提升业务盈利水平,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利用个人电子银行与公司电子银行的二大平台有效解决个人与处于农村经营小微企业的全方位金融产品需求,很好的提升业务竞争力,真正实现金融机构与客户群的双赢局面。
(五)提升服务质量,打造新型农村金融环境
服务是银行生存的根本,银行作为一个特殊经营企业,经营的既是货币更是服务。金融机构要转变思路将最适合的资源配置到发展前景最广的农村地区。一是提升服务质量,可以开发更多的潜在客户需求,以更好的稳定与客户的关系。二是做好规范管理,有可以倒逼金融机构自身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创新,适应激烈的同业竞争。三是注重服务提升,可以树立金融机构良好的品牌形象,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与优质客群。对于致力于农村地区未来发展前景的金融机构,提升“三农”金融服务是必须要做的功课,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没有服务的银行不但会丧失市场份额更会被其他的同业蚕食。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是目前我国主要任务之一,也是农村金融服务的最终目标,对于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只有高度重视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现状,才能解决影响发展的主要问题,构建完善的发展体系,推动农村金融服务建设。
“三农”问题现状
农业、农村、农民,称为“三农”。农业的振兴、农村的稳定、农民的富裕,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振兴与繁荣,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独立与安全。在任何一个国家,“三农”问题都是不可忽视的,如何利用有效的政策支持来扶持“三农”的发展是每一个国家所面临的问题和难题。在发达国家,对于“三农”的支持力度是相当大的,高额的补贴扶持着农业的发展,我国这方面却做得远远不够。
我国人口大多数为农村人口,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仍未得到根本改变,城乡差距仍然较大,这都不利于我国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增长趋缓和农村剩余劳动力闲置,一直困扰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1987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到1002.2元,农村人均收入仅为462.5元,农村人均收入占城镇人均收入的46.15%;随着时间的推移,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均在增长,但是从绝对数上来看,农民收入的增速远远低于城镇居民,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农民人均收入仅为3254.9元,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到20133元,农民人均收入为5919元,农民人均收入占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28.14%。从这些数据中我们看出,农民收入不但还处于较低的水平,而且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在继续扩大。只有农民富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子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当前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从现在看来,目前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战。
影响“三农”发展的有很多因素,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需要各方面的改革与努力,其中,农村金融支持的欠缺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切实加大对“三农”的金融支持力度,给予必要的补贴与优惠,建立有效的金融服务体系,有利于“三农”问题的顺利解决。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为主体,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等为补充的农村金融体系,在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农村金融供给不能满足“三农”资金需求。
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相对滞后,不能很好地满足支持和服务“三农”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户增收。目前在以下几个方面贷款满足率严重不足:
一是大额农户贷款。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农村中出现了一批专业大户,他们有技术,有能力,相对富裕,基本实现了规模经营,急需资金来发展壮大自己的产业。对这些人来说,几万元的小额农贷已经难以满足生产经营的资金需要,但由于缺乏合格的抵押担保财产,加之其经营行业易受天灾影响,银行、信用社感到风险难以把握,往往不愿意把钱借给这部分人,这不利于农业的发展,无法满足农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二是涉农中小企业贷款。涉农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问题,由于经济效益相对较低,承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其信用等级难以达到银行贷款支持要求,银行不敢轻易发放贷款。
三是小城镇建设资金。近年来,国家对农村的政策倾斜带来了不错的效果,但由于制度的原因,我国重城市轻农村的格局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对于小城镇的建设,由于缺乏配套的建设资金,金融机构只是试探性地涉足该领域,信贷投入力度很弱。
四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资本的流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但量大面广,而且周期长,收益不明显,这部分贷款回收得不到保障,金融机构形成了“惜贷”的现象。
(二)农村资金外流现象严重,不利于“三农”的发展。
国有商业银行在县以下的机构吸收存款多,发放贷款少,把重点都投向了城市,对农村的放贷限于大型基础设施、国债配套资金和生态建设等大型项目,对农户的农业生产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处于萎缩状态,农户存贷款差额不断扩大,造成农村资金通过商业银行严重外流。农信社在利润的驱动下,也将资金投向了非农业部门,出现了非农化特征,背离了其职责,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农村资金的外流现象。
(三)缺乏创新意识,难以满足农民多元化的需求。
存贷款仍然是农村金融机构的主要经营业务,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业务已经很难满足现代农民多元化的经营和生活方式。现代农业日益呈现出一种科技化、机械化、电气化的趋势,对新型设备的需要日益增多,但是金融产品的开发并没有跟上农业发展的步伐。同时,农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也需要农村金融机构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如信用卡、助学贷款、消费贷款等。单一的金融产品,严重滞后于农业农村发展,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
(四)管理部门对农村金融机构的优惠政策不明显。
农业具有天生的弱质性,必须给予相应的扶持。对于服务于农业农村发展的农村金融机构,也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但是在我国,这种倾斜性的扶持却不明显。银行仍然进行着商业化目的很强的运作,不以服务农村为基本出发点,为了盈利而减少对农民的贷款。管理部门对农村金融机构“一视同仁”,与其他银行实施相同的税率、再贷款率和再贴现率,没有给予一定的自与优惠政策,这也不利于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
(五)缺乏政策性保险支持。
对农业实行政策性保险,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农业延续发展,不但是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措施,也是各商业银行消除后顾之忧,积极支持“三农”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我国一直没有推行全面的农业政策性保险。
金融支持“三农”的七大对策和建议
国务院副总理同志2011年2月25日在山西省西安市考察农村金融工作时指出: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伴随着中央和地方一系列惠农政策措施的落实,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这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十二五”开局之年“三农”工作的需要,在当前货币政策有适度宽松转向稳健的形势下,金融支农力度决不能削弱,涉农信贷投放绝不能减少。从根本上增强金融服务“三农”的能力,必须与时俱进,既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也要加强政策集成,形成支农合力。农村信用社要当好支农服务的主力军,农业银行要深化“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都要积极推进改革创新,提升服务“三农”的水平。各级党委、政府要为农村金融服务营造良好环境。同志在座谈会上还指出:近年来农村金融发展快、变化大,但农村金融服务总体上仍比较薄弱。要坚定信心,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布局农村金融网点,走内涵式、集约化发展路子,要处理好支农与自身发展、监管与创新的关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同志的讲话,指明了农村金融服务“三农”的方向和重点,具体应在以下方面加以努力。
(一)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构建完善的农村金融市场。
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构成了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各自履行自己相关的责任与义务。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加深,四大机构应完善其功能,除不断开发推出适合“三农”发展需要的产品外,要确保从农村吸收的存款用于农村,以更好地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农业发展银行应更好发挥政策性支农金融机构的作用,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建设等作出更多的贡献。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应积极拓展观念,创新产品,与国际化接轨,走上商业化的道路,成为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金融机构,为“三农”提供更多的服务。农村信用社应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产品,简化手续充分发挥其体系完整、立足农村、网点众多的优势,给予农民更方便的服务。要鼓励各金融机构、势力雄厚的大公司到农村设立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和小额贷款公司,以加大支持力度,更好的服务于“三农”。要鼓励涉农金融机构、融资性担保公司加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满足“三农”发展融资需求。
(二)严格控制农村金融机构资金流向,确保农业资金的合理使用。
资本的逐利性导致了农村资金的大量流失,严重影响了农村的发展。央行应对农村金融机构资金流向进行严格的管制,调整农村金融机构考评指标涉农贷款权重,引导银行机构拓宽信贷支农领域,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力度;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要从严监管,确保从农村吸收的资金用于支持“三农”的发展,真正做到为农民服务,促进农业发展,繁荣农村建设。
(三)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
在我国农村金融落后的局面下,发展新的金融业务品种,增加新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对于整个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应根据当今农民的实际状况,推出满足农民需要的各种储蓄品种、贷款种类,以满足农民的多层次需要。要尽快推出农民承包土地、山场、滩涂使用权抵押,以解决农民因抵押物相对少而贷款难的问题。另外,要拓宽金融服务的层面,不局限于信贷支持,从各个方面入手,全力支持新农村建设。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有效地融合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的作用。
农业的弱质性决定了其收益率低、周期长的特点,所以,国家应该根据农村金融机构用于“三农”的贷款给予一定的利息补贴。并针对农村现状,改革信贷管理体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落实相适应的贷款额度,加大扶持力度,适当降低贷款的门槛,放宽审批条件,让农民无负担贷款。要全面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采取国家拿一块、地方财政补一块、农民自筹一快的方式,对农民经营的粮食、经济作物、林果及涉农用生产资料全部进行保险,以增强农民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稳定农民收入,增还贷能力;农业政策性保险公司保本经营,一不为国家强增加负担为原则。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金融机构可在此基础上推出更多惠民项目,发挥商业银行的职能,提高收益。如此良性循环,有效融合了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的职能,有利于双方发展。
(五)规范民间金融机构,发展多种类型的中小金融机构。
在规范管理的前提下,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多种形式服务“三农”。有关方面应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发展多种类型的中小金融机构,放宽民间资金进入金融业的限制,吸引民间资金创建多种类型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民营中小金融机构,补充现有金融机构的不足,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
(六)建立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促进金融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为了形成良性的发展模式,应建立还款信用体系,增强农民信用观念。在此基础上,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规避机制,减少违约风险,同时与农业保险相结合,降低风险,构建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农业、农村、农民与金融机构和谐发展,实现双赢互利,以此促进我国农业更加发达、农村更加繁荣、农民更加富裕。
(七)适当改变目前的农业生产模式,进行大规模的产业化生产,这样才能吸纳较多的资金,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一、村位于乡南方一公里处,辖、马家坪、大湾三个村民小组,共有户名农业人口。年底,该村贷户共欠信用社各项贷款百元,占全社贷款的19%,人均纯收入不足千元(其中46户141人,马家坪户人,大湾户人),信用社共向该村投入了支农资金百元,截止年四月底,贷款余额已达百元,占信用社贷款余额的50%以上,支持了该村94%的农户发展农业、种养业及工商业等项目。截止九九年末,该村已发展成为人均拥有耕地亩,有食用菌、天麻等主导产业、畜牧养殖业及个体工商服务于一体的小康村,全村总收入达百元,人均纯收入达百元以上。在信用社存款达百元户,占总农户的85%,人均存款额元。年,该村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小康示范村。
二、信用社信贷支农的方法、步骤及所取得的成效
九六年信用社与农行脱钩后,农行两河营业所归并到信用社,虽然独此一家经营,但也有很多的困难摆在了信用社面前。山大人稀,无支撑地方经济的主导产业,信用社如何在国家银行都没能发展下去的地方再发展、再生存呢?该社员工在思索。当时正值信合系统工程实施及政府发展主导产业的提出,信用社就抓住了这一机遇,以工程实施为东风,以发展地方主导产业为契机,支持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壮大自我,确定了村为信贷包扶村。村耕地较多,但多年的习惯形成了广种薄收。如何使农户投入少而收入高,科学的耕种方法和新技术的引进无疑是唯一途径:种地膜玉米、脱毒洋芋、优质小麦,信用社人员经常出现在了村的田间地头,充当义务技术员,并及时积极的投入了资金支持他们的生产。三年来,共投入了近万元资金支持了农户籽种、化肥、农膜的购买,现在地膜玉米、洋芋套种、优质小麦的种植已成为该村发展基础农业的保障。
解决了吃饭问题,对有富裕的时间及劳动力,信用社就引导农民搞起了副业。有山有树有资源,气温适中,非常适合食用菌及天麻栽培,于是被定为该村的主导产业,信用社也做好了包扶配套工作,及时做了贷前调查,掌握了资源、人员、菌种、销路等方面的情况,在贷户自筹部分资金的基础上发放了专项扶持贷款,而且经常深入到贷户家中教技术、传信息,解决实际困难,并在收获季节上门服务,使贷户及时还贷,减轻贷户负担。如的,在自筹资金后,信用社又向其投入了信贷资金元,支持他生产菌种袋,发展椴木香菇余架,袋料香菇袋,当年实现收入元,被誉为当地发家致富的带头人。如马家坪的要发展天麻,信用社到其家做贷前调查得知,其家的承包山多,向北背阴,且属沙质土,是栽种天麻的好地方,于是为其解决了天麻种贷款元,该户现已发展天麻窝,仅此一项年收入已达到元,现已还清原陈欠贷款元,年又给他投入信贷资金元。目前,该村天麻种植已呈星火燎原之势,胡宝才已成为天麻种植的带头人。
三年来,信用社对主导产业投入信贷资金达多万元,共发展食用菌架、天麻窝,年收入达万元以上,同时也对该村的养殖业、个体工商户投入了大量信贷资金,有力的支持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信用社的支持和引导下,村的农民已摆脱了发展经济一窝蜂的现象,而是根据本户、本村的实际,自发、自觉的搞起了特色经济。
三、支农中总结的经验、存在的不足与今后几年的设想
短短的三年,信用社的业务已得到了长足发展。也是在这短短的三年里,使社的职工们清醒的认识了一个道理:农村是信用社发展的天地,农业是信用社生存的土壤,而发展地方农村特色经济又是信用社业务发展的新起点。支持地方特色经济,推出与之相适应的信贷、信息服务,进而才能促进信用社的自身业务的发展。
关键词:现代农业经济;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科技成果
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是影响国民经济的重要因素。近几年,农业技术推广得到专家与学者的关注与重视,充分显示其在现代农业经济中的作用,为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1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概念
一般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概念包括3个层面,即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广义的农业技术推广及现代农业技术推广。
1.1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
即以大学或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为依据,采用切实可行的方式推广给农民,使农民能将新知识与新技能应用至农业生产过程中,达到增产的目的,并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1]。技术指导是狭义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特征。
1.2广义的农业技术推广
即在技术指导基础上,增加产前咨询指导及产后的销售服务,对农民的培训教育与组织农民经营均属于该范畴。广义的农业技术推广是对狭义农业技术推广的拓展深化[2]。教育是广义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特征。
1.3现代农业技术推广
指基于农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作用下,通过多样化形式,使农业新成果、新信息扩散至三农中,实现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变,推动三农综合发展[3]。沟通与咨询是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特征。
2现代农业经济中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
2.1农业技术推广是传播科技成果的纽带
科技成果的传播以农业技术推广为媒介,将农业技术扩散至农业生产中,指导农民农业生产。科技成果是农业专家与学者研究的成果,基于实践基础上得以归纳、总结和研发的农业成果。如何有效将农业科技成果传播至农业生产中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农业技术推广作为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的媒介,充分发挥着其在现代农业经济中的纽带作用。
2.2农业技术推广对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
农业科技成果的最终目的在于转变现实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过程中具有促进作用。农民以农业科技成果为指导,优化农业种植技术与生产技术,以农村农业发展实际情况为依据,实现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变,为农村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3农业技术推广有利于新科技成果的创造
若想满足农业生产力发展需求,解决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应以农业技术推广情况为依据,充分发挥其在农业新技术成果研发中的创造作用,促进农业进一步发展。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熟知农业技术推广情况、农业技术存在的问题以及农业发展状况,为研发新科技成果提供依据,保证农业科技成果研究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2.4农业技术推广对农民综合素质具有教育作用
农民的综合素质是影响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因素。诸多农民仍沿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增加了农业技术推广难度。利用农业技术推广的教育作用,结合多样宣传方式,使农民接受并认可农业技术推广。
2.5农业技术推广对农业方针、政策等的制定具有参谋作用
基于农业技术推广作用下,农业技术推广员充分掌握了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存在问题及农业发展基本状况,为制定新的农业方针及农业政策提供依据,是农业科技成果再完善的基础,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桥梁。
3小结
农业技术推广是促进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保障。因此,农业生产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在现代农业经济中的纽带作用、促进作用、创造作用、教育作用和参谋作用,推动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剑飞.农业技术创新过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2]徐晓鹏,刘燕丽,时允昌,等.新型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困境的话语分析:以水稻强化栽培体系(SRI)在四川省Y村的推广为例.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41-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