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的阅读教学计划

小学的阅读教学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的阅读教学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的阅读教学计划

小学的阅读教学计划范文第1篇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目标上强化感受性、体验性,是为了纠正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在总体上存在的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也反映了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课程观。阅读教学更应体现语文学习的切身体验性。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品质都不一样,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文中自己特别喜欢、特别有兴趣的部分做出反应,也许是看似幼稚的质疑,可能是极富创意的个人理解与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感

我们要“探”课文的“意”必须首先入境,只有入了“境”,才能“探”出作品的“意”。如通过语言,录音、录像、幻灯、多媒体等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为学生再现具体可感的情境,接通学生的生活经验,启迪学生的内心情感,使学生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

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文本意义在于揭示圆明园毁灭的意义,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从文本的言语形式入手,从圆明园的几个“有”去体会圆明园的建筑宏伟,其次引导学生联系有关知识或生活经验体会,如:对圆明园的建筑宏伟,你还了解多少,是怎么了解的?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等,身临其境,你有过什么感受?有关知识与生活经验参与的个性化阅读,能使学生更加深刻体验圆明园的建筑宏伟;再次,通过多媒体演示圆明园的美景: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引导想象和谈感受。

二、以读入境,抓住情感触发点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思维碰撞与情感交流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是学生从读有所知到生疑再到解疑的过程。朱光潜先生说:“读有读的道理,就是从字句抓住声音节奏,从声音节奏中抓住作者的‘情趣’、‘气势’或‘神韵’。”在朗朗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颤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在朗朗书声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不能没有学生的朗朗书声。

如《月光曲》一课有关月光曲内容一节,是皮鞋匠根据贝多芬的乐曲产生的联想,旋律由平静到激昂。指导学生学习这一部分时,应让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前部分用平静、低缓的语气读,而后半部分用激动、高昂的语气读。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进入月光曲的意境中。然后,让男生读,女生闭目静听,想象月光曲的情境;读完后反之。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激发起美的情感。

再如《生命的壮歌》一课中,有这样两段话:“显然,这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至死也不放松,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一队队羚羊腾空而起,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跃,顿时,山涧上空划出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作桥墩的生命桥,那情景是何等的神圣”。这两段文字虽然字数不多,但它是文章情感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这两种动物的深深敬佩之意和赞颂之情,在教学时结合前面的内容,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来体会外层蚂蚁和老羚羊们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那种至死不渝的精神。有的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时,禁不住眼眶里都闪动着泪花。

三、挖掘内涵,突出情感体验点

学生的情感是最容易被调动起来的,伴随着情感,他们的认知活动就会更加主动、更加丰富、更加深刻,更能体现他们的个性。课文中的言语无论是否具有形象性,都包含着作者的情感,学生在阅读中就要在理解课文言语的过程中体会到其中蕴涵的丰富的情感,这就是《文心雕龙》提出的“披文以入情”。

在体会情感的过程中,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理解也就相当深入了。叶老说:“鉴赏文学作品的目的,岂但给你一点赏文的兴趣,这将扩大你的眼光,充实你的经验,使你的思想情感、意志往更深更高的方面发展。”在阅读教学中,重视突出情感体验点,能提高学生思想境界,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学中对写景一类的课文,我们就要将学生引入到作品所描绘的优美意境中,让学生欣赏课文中所描绘的美丽的自然景色,让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如《鸟的天堂》的具体教学可通过以下环节完成:①理思路,领略结构美(两次游,各有侧重。树和鸟构成了“鸟的天堂”这一完整和谐的画面,给人以美的享受);②品语句,赏析画面美(从赏的画面入手,分析语言,引导学生领略作者遣词造句的巧妙之处);③多朗读,体会意境美(通过朗读,读出韵味,达到和作者情感沟通);④归纳中心,理解情感美。这样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去体会,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小学的阅读教学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课文教材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LO)12-0039-04

目前,在小学阅读教学实践中存在着滥用对话术语的问题:一是把课堂阅读教学中师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互动行为都喻为对话;二是阅读教学取向依然是从实践到实践,理论引领的力量依然微弱。正视阅读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加强理论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增强实践理性依然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应有之义。

一、小学阅读教学对话的内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包含以下两层含义。一是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主体间对话的过程。阅读对话理论把阅读看作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建构意义的动态过程。人与文本是一种互为主体、互相解释、互相沟通的关系。在解读的过程中,读者通过文本与潜在的存在于文本中的作者见面,与作者以文本为媒介发生心灵的碰撞和交流。但是,由于文本是静止的,所以要求读者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具有能动的参与行为,能够通过表层的文本符号,以自己的心灵世界去和潜在的作者对话,以自身固有的心理图式及情感需求去参与对象世界的建构。在这一过程中,读者不仅要使创造主体的文本形象蕴含的丰富内容浮现出来,得以充分的理解体悟,而且还要深入自己的人格、气质、生命意识,重新创造出具有个性化特色的文本形象。

二是阅读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主体间对话过程。教学对话是把师生定位在教学生活的世界,以师生的互动、共享、共创过程为价值导向。教学对话应维护教师和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倾听”权和“言说”权,教师能够在阅读中不生搬“教参”和“权威”等他者的理念,学生也不是简单地接受来自教师(或是“教参”)的分析、思考和结论,师生双方都能平等拥有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话语权。教学对话尤其“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阅读教学对话中,师生之间是在一种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中,以文本为中介彼此敞开思想、达成共识的。

由以上分析可知,阅读教学的对话是建立在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的。小学生独立地与文本进行对话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更有特殊性和独特性。

二、小学生是特殊的对话者

读者能否探求到文本的意义,首先涉及到读者自身所拥有的知识。文本的内容总是涉及一定领域的知识,它是理解文本的基础。读者只有具备与文本相一致的知识,才能有效理解文本。其次,对文本的理解还取决于一个人的生活经验,也就是一个人的现实生活状况。一个人的现实生活和生存状况决定了人们为何这样理解而非那样理解,不同的人对文本关注的视角是不同的。小学生作为对话者的特殊性在于他们的前理解是匮乏的。所谓“前理解”,是指读者理解之前由特定的历史所赋予他的把握世界和自身的一种能力,包括理性、智性、感悟、意向、直觉和下意识等,是制约人存在和理解的历史因素。“一切都有待于读者去完成,而且一切业已完成。读者的接受水平如何,作品也就如何存在着。”阅读教学的目的不是通过对话来判定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而是通过训练来提升其对话的水平和能力。

(一)小学生阅读能力有待于教育教学的开发和形成

教学活动以人类个体的未完成状态为起点,以人的向善和人类已有的发展状态为依托,以人性的完善为终点。人的未完成状态就意味着人是可塑的,“可塑性乃是以从前经验的结果为基础,改变自己行为的力量,就是发展各种倾向的力量”。小学生正处在人的发展初期,其阅读能力和水平发展还不完善。正是这种不完善使他们的身心“向世界开放”,具有了不断受教育的倾向,教育教学可以为他们提供外在的条件,发展他们的认识水平和能力。但是,文本的意义“不是教师将教养内容‘奉送’给学生,学生予以‘接受’的关系,学生必须主动地学习,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惭。就如同可以请人买电影票,却不能让人代自己看电影,代自己被感动一样,对于文本的理解仅凭灌输是难以达到的。另外,阅读不是面对面的交流,而是与潜在的作者的交流,小学生尚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这种交流的能力。因此,小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愿望和能力需要教师的培养与引导。

教学的真正作用在于“唯有当学生独立思考、展开活动、积极地钻研教学内容时,即唯有当学生成为自我活动的主体时,真正的学习过程才能形成,学生才能掌握教学内容。但是,这种学生的自我活动同时又必须受教师教授活动的激励与指导。没有教师教授活动的激励与指导,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自我活动便不能活跃、有效地展开”。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难以胜任独立完成与教材文本的对话的。教师的引领、指导和点拨至关重要,否则学生面对不能主动言说的文本,作为对话者就会失去阅读的兴趣,也找不到实施对话的最佳切入点。

(二)教师与学生应建立伦理型的对话关系

小学生的前理解与教师的前理解有着质的不同。教师接受过比较完整的教育和职业训练,作为文本的对话者,教师是成熟的读者,在解读文本时主体能动性和加工能力较强。小学生是正在成长的人,正处在人生和学习的初期,是不成熟的读者,他们解读文本的能动性需要教师唤醒,加工能力需要教师来引导和提升。师生的“前理解”存在着悬殊较大的不对称关系。“教育活动,尤其是制度化的教育活动,不仅预设目的,而且对过程也预先决策和计划,大到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决策和规划,小到对一堂课的设计和教案编写,莫不如此。正是通过预先的决策和计划,教育者预先选择的教育目的才有可能通过活动得以实现。”所以说,课堂是追求效率和质量的场所,一定的教学内容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在教学过程中,当教师引导无效,或是引入歧路时,他们就容易怀疑引导的有效性,转而行使权威,控制话语权变对话为独白,学生作为对话者的地位就会淡出,从而消解教学的对话性。这或许已经不是阅读教学中应该避免发生的问题,而是长久以来阅读教学中的一种存在状态。

阅读课上的对话一般都是由问题引导的,小学生有时会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提出与文本无关的或是细枝末节的问题,有时回答问题会出现停留在文本表层、脱离文本和曲解文本的倾向。作为教师应该

树立这样的教育信念:无知和浅薄是每个个体在生命初期的必然状态,可贵的是人有向外部世界求知的本性,也有认识自我的本性。“教育者不能无视学生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而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对学生耳提面命,不能与学生平等相待,更不能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教师要尊重和理解学生在成长中的暂时无知,不能因为他们前理解的匮乏就剥夺他们倾听和言说的权力,而代之以控制和灌输。人虽然是可塑的,但可塑的前提是人接受外界影响时具有主体的能动性、意向性,表现为一种主体的自我塑造,控制和灌输的结果是阅读教学的低效和了无生趣。阅读教学对话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树立这种信念是教师能够俯下身子真诚地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基础,否则师生双方可能由于各自所具备的不同特质放弃合作与对话。 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期望、宽容、信任都会对学生产生教育力量,这是在伦理关照下产生的作用。既然阅读的意义是不可复制的,那么阅读教学的目的就不是简单的通过灌输可以达成的,教师要善于开掘学生潜在的创造性和能动性,达成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实际上,实现阅读教学对话的首要条件就是教师要尊重学生,使学生身处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唤醒学生对文本阅读的需要和渴望,体验获取文本意义时的成功和愉悦。阅读课堂中唯有师生生命的精神化,对话才可能发生,文本的意义才能生成。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对话态度和习惯

一般意义上的对话是对话双方都拥有基本相同的特质,比如在受教育水平、兴趣、爱好、年龄、职业等方面都比较接近,主体间对话容易沟通和达成一致。如上所述,阅读教学中师生所拥有的对话水平和能力有较大差别,要达到对话的目的,不仅需要教师在观念上诚心诚意地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看作是与自己平等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更需要教师培养学生的对话意识和能力。 首先,培养学生在对话中真诚的态度。阅读教学对话中宏大叙事、言不由衷,都会使对话者心猿意马,偏离意义,丧失沟通和交流的价值。由于文本所涉及的背景知识、有关话题的相关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和知识背景有距离,教师要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并把教材中空白和隐含的东西挖掘出来。教师只有真诚地走进文本的对话,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文本蕴含的意义,否则文本既便是文质兼备的美文,学生也会无动于衷。学生正是从教师身上学会尊重文本、感受阅读精神的。

其次,培养学生体验阅读对话的价值和乐趣。真正的对话是对话之后对话双方有精神上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达到这样的境界需要对话的双方在教学对话前先将自身投射到文本之中:教师与学生能主动地查阅与文本有关的资料,用自己的经验建构文本,从而加宽、加厚文本。文本是不会自动走人读者视线的,它有待于读者的开发。阅读教学对话中,师生双方都积极投入文本,对话才会有质量和品味,教师和学生才能享受对话乐趣、维持对话品格。因而,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虔诚的态度,只有一丝不苟地对待文本,才能让灵动的文字充满人『生的光辉。

最后,培养学生作为对话者的自我意识。我们强调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能动性、创造性,但是这些潜能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开掘,就会沉睡、萎谢甚至泯灭。教学若不培植学生作为对话者的主体意识,学生在书本、教师面前就会慢慢地尘封自我意识,表现出思维上的惰性和依赖性,久而久之甚至不敢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唯恐暴露了自己的无知、幼稚、愚蠢。教师应鼓励学生放下思想包袱,宽容和淡化学生的无知、幼稚,让学生意识到表达自己对于文本的观点是作为主体的权利,应该有充分的自我意识去发挥作为主体的能动性,不轻易地放弃在教学生活中主体的地位和权利,因为这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积累。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若要真正发挥好主体的作用,必须积蓄作为对话者的资本,这样才能在教学对话中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实现自我。

三、阅读对话是基于文本的对话

阅读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基于文本的主体间的对话,是教师和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后的对话。教材文本有基本的规定性,师生双方如果没有与文本产生共鸣,教学过程就不会产生“心同此心,情同此理”的视域融合,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就难以保证。

(一)教材是特殊的文本

教材文本是师生阅读对话的基本依据,是师生活动的对象和客体,是师生获得鉴赏力、审美力、主观性升华的凭借。所以,教材文本对于选文有特殊要求,它的使命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首先,教材文本应体现小学生学习语言的独特性。小学第一、二学段的阅读教学,入选的作品应注重儿童感受力的开发,引领他们去词语的源头观察、感受,不以追寻文字背后更深的玄学意义为主;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则可以引导学生体验感悟作品的内涵和意义,鼓励学生对文本作出创造性的阐释。其次,选文应体现一定社会的价值取向,符合教育的培养目标。语文是人文学科,它必然要反映本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和主流价值观,这些人类精神的精华可以肩负社会教化、培育民族情怀的任务。再次,选文应体现本民族语言使用的规范性和文化性。儿童在入学前已经能够用母语进行口语交际和认识少量汉字,而一个人要真正受到规范的母语训练,形成语文素养,则有赖于学校的阅读教学为他们营造一个良性的阅读环境。因此,入选的作品应是文质兼美的。最后,选文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艺术品位,培养学生的美感,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由此可见,阅读教材的编选要考虑小学生的可接受性,但也决不是一味地迎合小学生的愉悦感,而是通过作品培育和提升学生的思维、想象力,积淀民族以及人类的基本精神传统,唤起学生的崇高感,使他们的鉴赏力和情趣不断获得发展,形成阅读能力。

(二)遵循教材是阅读对话的前提

阅读教学的对话首先存在于读者与文本之间,其后才存在于师生、生生之间,其目的在于建构意义。这个意义既来源于文本,又来源于读者,它是读者与文本在某一点上的精神相遇,因此,对话同时受着读者与文本的制约。但是文本的规定性,也就是文本的原意是对话的前提,没有文本的规定性,就不能在主体间构成实质性的交流,也就不可能展开有实质意义的对话活动。

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作品虽是以文学作品为主,但仍属于非生命载体。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解读文本时重要的是激活文本,使文本世界呈现于自己的生命意识中。只有这样,文本才能得以活化,意义方能显现。教师和学生激活文本世界的手段是想象。在文本激活的过程中,想象是受文本规约的,如果师生没有很好地发挥想象力,就不可能真正进入文本的世界,即使发表对文本的感受和看法也可能不是基于文本本身的,而极可能是牵强附会和生拉硬套。因此,对文本的想象不是随意的,它是在文本引导下进行的,而且是在文本的范围内进行的。当文本世界被呈现出来时,教师和学生就

不会停留在想象的水平上,他们的理解必然介入,其表现为对文本的情节和内在关系的把握。在这种情况下,蕴含在文本中的意义就会逐渐显现出来。当然,对文本的想象和理解需有情感要素,情感活动与想象、理解是不可分割的。情感是在想象、理解基础上的情感,是一种审美体验。

值得指出的是,小学阅读教学是在教师引领下进行的。只有当阅读的主动性被唤醒后,学生才能进入文本,实现对文本的丰富性、复杂性的深入理解,他们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才能得以形成,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才能得以实现,学生的独特的阅读体验才是有根性的。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任何想象都是对文本的想象,任何想象的结果都是文本提示出的;任何理解都是对文本的理解,任何理解都是文本本身就蕴含着的。阅读者“越是能按照作品的召唤,这种审美体验就越丰富和深入”。所以,阅读教学的对话脱离文本去随意即兴向外拓展延伸,或是置文本的整体于不顾仅抓住只言片语进行无限放大,这都是没有真正地走进文本的表现,也是阅读课堂失控、对话失去真义的原因所在。强调对话、强调主体对文本的建构,不是要削弱文本本身的内涵,或是对文本浅尝辄止、浮光掠影,弱化文本,而刻意追求所谓的课程资源开发,增加所谓的各种体验等。总之,背离文本不是对话的真义,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一个活生生的文本世界。

(三)有效的教学设计是阅读对话实现的保障 小学阅读教材系统最终要达成《俭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前三个学段共同的教学要求,其主要是通过文选来编辑教材体例,包括单元主题、阅读建议(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篇目、练习和活动等形式。

文本正式进入教材后就被进行了限定性的加工,具有了特定要求,成为法定文化,有特定的读者群――教师和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遵循教材文本的要求进行系统学习,不能随心所欲取舍文本,而是要遵循课程标准借助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零星的、分散的和无序的经验有序化、系统化。具体来说,教师要在阅读教学设计中对单元和课时进行系统规划,逐步达成阅读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单元内不同题材的课文,分别确定阅读训练的重点和难点,并明确表述为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整合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阅读训练。一般来说,判断阅读课堂是否有效的根本标志是阅读文本是否真正成为课堂上探寻、分析、切磋的凭借,书面的文字符号是否真实地与学生发生了关联,生成了意义。所以,语文教师应该知道,文本的意义不是直接奉送给学生的,而必须通过必要的教学设计,把文本的结构性体现出来,再在课堂上让学生在教师预设的一个个环节里通过对话,从文本表面的文字符号到知晓文本的来龙去脉,直至洞悉文本的真正意义。这样的阅读教学中有主体的感知、理解、体验、移情等心智活动的积极参与,真正实现了文本潜在意义向主体的转化和生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伊瑟尔沃尔福冈,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M],金元浦,周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143。

[3]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48。

[4]佐藤正夫,教学原理[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315。

小学的阅读教学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 优化设计 有效性

一、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促进初中学生英语阅读有效性的必要性

阅读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历来都受到重视,引用美国作家德尔文在Reading is writing 一文中指出的:“教科书所编写的阅读文章是写作素材的集散地,是语言现象的展示厅,是语法规则的剖析室,是文章体裁的示范本” ;“语篇内容是学生学习语言知识(词汇、语法等)的主要资源,也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各种技能的载体”(Goodman 1967和 Smith 1971提出),可见英语阅读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发展到现在,我们的学生在阅读的道路上走得并不轻松,很多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阅读,怎么样阅读以及阅读的意义,我们很多教师的授课方式依然以讲解词句为主,常态教学缺乏实效,教和学出现茫然被动的无效局面。

语言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动态过程,阅读是阅读者和文本之间的思维碰撞,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阅读使英语阅读成为有效呢?笔者认为:我们要尊重语言学习的客观规律,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端正思想,正确运用阅读策略主动获取信息,提高学生判断、推理或概括信息的能力,从而使英语阅读成为有效。

二、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初中学生英语阅读有效性的的三个策略

(一)优化读前设计,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个人终身学习的立身之本,初中起始阶段的英语阅读教学应该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有效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标要求三至五级读前活动做到:明确目的,熟悉话题,预测内容,激发兴趣,激活相关语言,布置任务。在提倡减负增效的今天要完成这项任务,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在这个阶段帮助学生建立英语阅读的概念,给学生指明阅读的方向。现浅谈教学设计如下: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感知阅读材料,使熟悉话题。引导学生借助单词表和语法项目表自主阅读文本篇章,要求他们养成圈出疑难词句以便向师生提问的良好习惯。以七年级Module unit2为例,一些学生在“city, They’re, friend” 等词处标出 “?”,一些学生标明句子“I’m in Class One with Daming and Lingling.”当中的“with”的含义。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四处走动观察每个学生的阅读状况,及时纠正学生在阅读时发出声音或用笔尖指着文字阅读的不良习惯,对坐着无动于衷基础薄弱的学生给与个别辅导和帮助,让全体学生感受归属感和受到重视的满足,并且安排四人小组交流讨论疑难问题,鼓励小组做好记录和及时举手向笔者提问,笔者做到平易近人,努力营造师生和谐交流氛围。

2.继续布置任务。帮助学生读懂教材设置的各项任务,引导他们利用参考书或其他工具书,以四人一组或相互提问的形式合作完成各项任务,然后采用“next by next”形式对学生个别提问,保证全体学生参与汇报活动,一些学生红着脸向全体师生汇报活动结果,表现了勇敢的精神面貌,这是语言学习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3.总结活动,指明阅读的目的。在学生充分感知阅读材料各项任务之后,要求学生找到相关话题的实际生活原型,使他们置身于真实情景之中,对相同话题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还是以七年级Moudule1 unit 2 为例,笔者要求学生在感知文本之后,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进行自我介绍。

(二)优化读中设计,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技能和方法,促进学生英语有效阅读的可持续性。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笔者大多在“教”上下功夫,对于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做得很少,这样直接导致领悟力弱和语感差的学生对阅读要领不得而知,对有效阅读造成负面影响。根据课标精神:阅读教学特别要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故此,笔者在八年级阶段侧重设计培养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和方法的课堂教学形式,以保证学生有“法”可依,使英语阅读成为有效。

初中阶段英语阅读材料的编排体现由易到难的原则,在起始阶段文本篇章叙事以名词居多,篇幅短小和叙事简单,便于学生提取信息,随着题材的扩大,叙事的复杂,篇幅的增大,学生提取信息的难度也相应增大,故此,笔者在八年级阶段,根据阅读材料特点,设计以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策略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

(三)优化读后设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促进英语阅读的有效输出。

阅读是语言的输入和实践,最终目的为了输出。当今世界正处在世界信息化时代,为培养未来开放交际型人才做好准备,要求教师提供更多让学生展现自己的机会。正如张小燕所说,“Post-reading 阶段是一个围绕阅读材料巩固知识的环节,即让学生通过口头、笔头练习进行知识的内化、迁移,从而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发展思维能力,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为此,笔者在九年级阶段改变以往简单机械的授课方式,经常设计以输出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以学生“阅读后我做得很好“的教学理念为出发点,检验学生阅读的成效。以输出为主的英语阅读教学是建立在教师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现有水平的基础之上,做到激发学生保持阅读的高涨情绪,为师生始终能够分享阅读收获提供舞台。

总之,在本课中,教师只是引导者,引导学生环绕话题和主题词汇,展示听、说、读、写的能力,表达他们对文本思想和篇章结构的整体理解和细节把握,本课堂设计侧重以整体规划教材任务,注意教学设计的自然衔接和教学内容的融会贯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带有逻辑顺序的教学步骤,吸引学生步步跟上,积极参与从“输入”到“输出”的阅读活动中。整个教学设计突出让全体学生都有参与表达的机会,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一旦学生有突出的表现,笔者鼓励大家一起为成功者表示喝彩鼓掌。输出型课堂教学建立在学生感知阅读材料(七年级阅读教学),并且具备熟练运用阅读策略(八年级阅读教学),有自主或合作学习的能力的基础之上,这是对学生平时在读前和读中能力的一个检测,也是提供实现语用能力机会的真实舞台。

三、结束语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促进初中学生英语阅读的有效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起始阶段我们不用急于传授文本知识和完成教材设置的各项任务,应该放慢教学节奏,保证教师有足够的时间了解全体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认知特点,引导学生积极投入文本阅读的全过程;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挥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熟练运用合适的阅读策略提取、判断、推断和概括信息的能力,保持学生英语阅读的可持续性;当学生具备了一定阅读能力之后,教师要敢于尝试设计以输出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让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为适应终身学习做好积极的准备。

小学的阅读教学计划范文第4篇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为后续教学指明方向,提供参考。但是部分教师制定的阅读教学目标比较笼统,参考原则较为单一,难以真正发挥阅读教学的作用,影响学生参与语文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第二,教学内容不够规范,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教材内容指引学生学习相应的字~知识,以及对课文的理解,内容单调,缺乏趣味性,对于小学生来说只是机械性地被动学习语文知识,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影响他们参与阅读学习的积极性。第三,教学方式有待改进,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特殊组成部分,教师选择和使用的教学方法将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不过不少教师只是纯粹按照教材内容照本宣科,没有积极拓展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影响阅读教学效果。

二、改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1.丰富导入形式,调动学生兴趣

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较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提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可从课程导入方面着手,促使小学生快速进入到学习状态,从课堂开始环节就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针对具体教学内容搜集相关的素材,选择具有趣味性的教学资源,在新课导入环节,灵活运用精华的导入设计,让学生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到语文知识学习中。例如,在进行《哪吒闹海》教学时,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先为学生讲述一个关于哪吒的小故事:陈塘关总兵李靖的夫人怀胎三年零六个月后,生下一个肉球,忽然光芒四射,从中跳出一个男孩,太乙真人为他取名哪吒,并收为徒弟。通过精彩的神话故事进行课程导入,可有效活跃课堂气氛,提升课堂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下开始进行阅读学习。

2.创设阅读情境,构建良好氛围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创设情境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还可构建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师生间的课堂互动和交流,实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小学语文教师在创设阅读情境时,应根据具体的课文内容,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借助视频、图片、音频或其他直观教具等,发挥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创设生动形象的阅读情境,构建一个良好的阅读学习氛围。而且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可自主阅读和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主旨和中心思想。比如,在学习《东方之珠》时,教师可在多媒体教学课件中加入几张香港美景的图片,诸如浪平沙细、阳光和煦的浅水湾;海洋公园;铜锣湾;以及夜景灯光等,让小学生明白作者为何称香港为“东方之珠”。同时,还是能够将教材中的文本内容变成五彩绚丽的图片,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

3.制定阅读计划,养成良好习惯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仅靠教材内容远远不足,应引领他们一起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适当补充课文阅读材料,并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此提升阅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小学语文教师在为学生制定阅读计划时,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简单的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学习报等,逐步上升至报纸杂志和文学名著,并培养他们锲而不舍的阅读精神。同时,教师可为小学生制定明确的阅读任务,诸如每月完成两篇课外阅读任务,坚持记录读书笔记,充分利用各种读书平台,包括图书馆、读书角、黑板报、知识窗和互联网等。另外,教师可借助课文为学生推荐课外阅读材料,比如,在学习《揠苗助长》时推荐《中国寓言故事》;在学习《普罗米修斯盗火》时推荐《古希腊神话故事》等;在学习《三顾茅庐》时推荐《三国演义》等。

三、总结

小学的阅读教学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低年级学生;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和发展;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4B-0037-01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活动的难点。在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中进行阅读教学,存在一定难度。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还处在发展阶段,对于文字这类抽象事物叙述方式还不能完全明白和掌握。然而,这个阶段是学生打好语文学习基础的关键期,所以教师要把握好这个教学的良机,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在新课标提出的教学观点中,学生应该成为当今课堂的主体,而不是在传统的课堂上,所有的教学活动围绕教师的讲解。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完成的义务是要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的学习,让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展示。换句话说,有效的阅读教学应该是由教师服务学生。

一、加强师生的交往,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课标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使课堂的环境和氛围维持在一种相对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才能慢慢得到加强。教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统一,一种师生的交往。教学要建立在教师与学生相互沟通、交流的基础上,从而共同创造一种牢固的教学关系,才能得到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教学与学生的能力培养区分开来,在课堂上让两者灵活转换。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在课堂上明确教学任务,将自己的观点有效地传达给学生。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去自主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索问题。让他们学会在实践中进行独立的学习探究,使他们的学习过程变成一种属于他自身的行为模式,从而在学习中获得和成功的喜悦。

例如,我在教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两首》时,一般会让学生在课前去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其写作背景。在正式进行学习时,邀请学生上台和大家对一首古诗进行简要的分析。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课外学习的能力,也让他们的才能有所展示,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结合教学情况,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

正如一句古语所言:凡事预则立。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教师对一堂课的具体设计决定了这堂课的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的效果。“设计”主要体现在教师是否能准确把握该课程的准则、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学习状态。在小学语文教材里,课程标准是针对不同年龄发展和心理阶段的学生制定的,它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方法和情感态度有相应的要求。这个标准是教师在教学以前的一个导航仪。在面向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时,这个导航仪尤为重要,它能保证教师实施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合理、恰当的。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主题,教师要在了解掌握这个主题的基础上,从每一课的具体内容出发,才能避免教学走入误区。另外,学生都是有自主意识的生命体,他们之间既存在差异,也存在共性。所以,教师也要能准确了解不同学生之间的个性和特点,不能因为他们的学习起点,对他们的学习产生偏见。例如,我在教小学三年级上册的《黄石奇观》时,会根据不同阅读水平的学生,给他们布置学习任务。在目标和进度上进行一定的差异化安排。但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心理状态,不能让学生对这种善意的划分产生误解。

三、把握阅读教学的实质,突出有效教学的重点

阅读教学的实质,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点:阅读与领悟的结合;阅读与演说的结合;阅读与写作的结合。阅读与领悟的结合是要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的前提条件。所谓阅读与领悟,是要求学生能自主进行文章的阅读,对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很难将注意力长时间地放在文字上,因此,他们有效阅读的最好方式是朗读,通过朗读,学生能把握文章的意义。通过培养学生有条理、清晰的朗读,还能帮助学生领悟文中的思想和感情。阅读与演说的结合,指得是通过一定的阅读技巧培养,能够将文章表达的思想内容传达给外界,这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对这个阶段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阅读与写作的结合,指得是学生通过一定量的阅读,能从这些文章中提炼出思想内容,从而变成自身的东西。这能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是我们在低年级进行有效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投入一定的时间,花费精力,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达到一种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阅读能力和思维技巧,可以让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教学计划的实施事半功倍。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学准则,需要教师合理地把握和了解,从而为自己节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