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航空服务专业现状

航空服务专业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航空服务专业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航空服务专业现状

航空服务专业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航空服务专业;服务意识;培养

中国分类号:X738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民用航空业得到快速的发展壮大。“十一五”期间,民用航空业年均增长保持在14%左右,机队年均增长100-150架,民用航空业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是,民航服务质量与民航旅客日益多样化的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也渐入高发期,旅客与航空公司服务人员之间由于航班晚点、服务需求未得到满足等原因导致的冲突时常见诸报端,民航服务质量成为制约我国民航发展的一个瓶颈。

航空服务专业作为以培养面向航空公司服务和管理一线的航空服务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注重技能培养与训练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业,在民航业大发展的背景下,是当下市场需求大、就业前景好的朝阳专业,但如何更好地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合格专业人才,提升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上更好应对各类服务需求,更长远的为学生打好职业成长基础,成为目前航空服务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从航空服务职业岗位要求看专业教育现状

作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专业,航空服务专业要求首先从业人员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遵纪守法,热爱航空服务工作;其次,要求从业人员要有过硬的业务知识,懂得机上设备操作、紧急情况处置、机上服务技巧等,最后,还要具备正确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服务意识是经过训练后逐渐形成的,不能依靠规则来保持,必须使其成为一种自觉的思想。

目前航空服务专业普遍的培养方式更偏重于理论与技能教学,在当前市场需求旺盛、专业人才紧缺的情况下,有较强专业技能是就业的基础和保证,但仅满足于理论与技能教学而忽视人文关怀与沟通的细节教育,可能会导致学生职业素养不全面,在他们走到工作一线后,容易造成服务僵化,这也是目前出现大量航空公司与旅客由于航班延误、突发状况而导致的矛盾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这说明航空服务专业培养模式已滞后于民航旅客日益多样化的服务需求,专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错位。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如何适应这种市场需求,笔者认为,应该在保持目前正确的培养模式大方向下,注重职业修养、实操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强调特色服务、突出细节教育,增强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各种各样旅客的服务能力。

二、以服务技能教育为基础,实施注重服务细节教育的培养模式

(一)专业技能训练进一步贴近航空服务职业的岗前培训要求。作为高职院校航空服务专业,应当以培养能够适用航空公司需求的空乘服务人员为目标,这就要求在教学上要尽可能的贴近航空公司对航空服务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

首先,要根据航空公司对人才的需求确定教学课程设置。在航空服务专业课程设置上,要紧贴航空公司的人才需求及岗位要求,并且要建立与海南航空等航空公司的交流合作,及时根据市场调整学生的教学计划。使学生实操能力、个人形象、异常和突发事件处理都尽可能符合职业标准要求。在教学安排上要注重本专业与其他专业的职业区别,为后续学习内容的确定以及实训内容的选择提供理论基础。

其次,要以更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弥补教学实训设备的不足。目前我国民航运输业的主力机型为波音737-800,但随着市场的扩大和航空公司运力需求的细化,各大航空公司也逐步引进更为多样化的机型投入市场,如空客系列与ERJ-190等,我国自主研发的C919也将于不久的将来投入运营。各大院校航空服务教学的模拟实训舱主要是仿制波音737-800机型,并不适用于其他机型,但各种机型的模拟舱设备都配备齐全也超出学校的承受能力。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上要通过多媒体图片、视频演示与双师型教师的讲解及课堂演示相结合,弥补教学实训设备的不足。

(二)把航空服务意识的培养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作为一个服务对象层次高的高端服务行业,航空服务对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要求标准很高。在服务行业有个著名的公式“100-1=0”,即在服务工作中,即使前面99个环节使客人满意,但最后一个环节的失误会导致整个服务满意度都归于0。面对当前旅客对服务的期望值提升、服务需求多样化的现状,在教学过程中仅懂得基本礼仪已不能满足需要,必须将航空服务意识更加细化。

首先,注意在基本服务教学的基础上强调特殊旅客的服务。注意教育学生要关注少数旅客的服务需求,如何从细微处提供特殊服务。如面对年长旅客要主动关心是否需要热水;面对孕妇旅客主动提供毛毯垫在腰部并协助系好安全带以防压迫胎儿等。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情景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各类细微服务。

其次,帮助学生树立以需求为导向的服务理念。在教授基本服务礼仪和各航空公司服务标准的同时,更要注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服务理念,例如深圳航空根据旅客乘坐航班过程中长时间不能走动的特点,在航班上推出机上保健操,帮助旅客缓解旅途疲劳等。必须向学生强调避免公式化的服务,使其理解“尽职服务”与“尽心服务”的区别,服务在符合公司规定的前提下,要满足但不限于《空乘服务手册》上的条文要求。

最后,教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提升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应对能力。当前航班延误、机上矛盾冲突屡见报端,航空服务投诉也连年攀升,航空公司服务人员无法正确处理突发状况是导致这一情况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一名航空服务人员如何妥善应对此类突发事件,是检验其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要让学生懂得换位思考,提升服务的主动性,多想“假如我是旅客,我需要什么样的服务,而我能提供什么帮助”在面对大批旅客滞留时,能否做到除了官方回答“航空管制,请耐心等待”,并且走出柜台为老人打杯热水,为疲惫的旅客提供一张凳子。有了主动服务的意识,危机总能得到化解或合理控制,使一线服务人员成为突况下航空公司与旅客间矛盾的剂,而不是引爆点。

(三)把航空服务细节的养成落实到学生日常管理之中。航空服务专业的学生管理工作也要强调教师的责任心,要在日常管理中有别于一般专业,将航空服务细节落实到日常管理中,将课堂教学的内容根植于学生的日常生活。

首先,按照航空服务要求规范学生日常行为。航空服务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应当穿着制服,注意仪容仪表,避免奇装异服,女生必须按照航空服务标准盘头化妆,男生必须打领带、面容整洁。在校园内活动必须注意行为举止,不能勾肩搭背、懒散躺卧,遇到老师主动鞠躬问好。教师在课堂之外要主动负责,指出学生的不足,随时提醒、督促整改,将从业要求变成学生自觉的日常行为规范。

其次,加强学生纪律管理。强调集体活动禁止喧哗、队形整齐、不随意乱动物品,强调课堂纪律和时间观念,给学生树立规范的管理意识,加入这个专业学习就要一切按照航空服务标准行事,将服务标准和航空公司的从业要求变成学生的自觉行为。

三、航空服务专业服务意识培养的实践体会

(一)对学生的教导应当着眼于长远职业规划。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对于学生的教导必须着眼于长期的职业规划,不应止步于就业,认为就业就万事大吉。专业成才的前提是就业,但关键还在于职业生涯中的自我完善。对于就业面试,掌握基本服务技巧、熟悉机上服务设备操作即可,但作为一名合格航空服务人员必须懂得在长期职业生涯中随着服务需求的提高而不断自我提升,这就需要在思想根源上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应当教育引导学生以长远的眼光看待航空服务专业服务意识的培养,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在今后日常工作中从容应对各类事件。

(二)重视实训教学。理论教学是实训教学的基础,但作为航空服务这一特殊专业,实训教学应当是教学内容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将各种服务理念和服务技巧具体化的过程,这也决定了日后学生在面对旅客时的服务质量。比如,客舱设备实操,仅靠图片、视频演示或者教师细致讲解远远不如学生在模拟舱内老师指导下的亲身实践。再如,客舱内行走,学生如何在客舱内狭窄的过道中既要始终保持优雅的姿态,又要将这种优雅姿态贯穿对旅客的服务过程中,这必须通过实训教学来完成。

航空服务专业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航空货运 国际竞争力 提升途径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三十多年来,我国已跻身世界十大航空大国之列,拥有的国内、国际航线几乎覆盖了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这为我国航空货运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基础支持。而且随着民航事业的发展,航空货运越来越成为民航企业利益的创收经营空间,为人们所关注的程度也越来越高。

面对当前形势,我们可以对相关的现状进行深入挖掘,让其价值性、适用性和科学性与提升航空货运国际竞争力相融合,以找出提升我国航空货运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基本途径。

一、应尽快增加航空货运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降低航空运输的经营成本。

航空货运业的发展是以现代化大型立体仓库和专业化的现代机械设备等硬件设施作为基础的。建立和完善现代化、高科技、一体化、专业化、程序化的硬件设施,是实现当前航空货运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一方面应加快物流设施的建设:主要是现代化的仓储设施、货物处理中心、保税物流设施、商务办公设施、基础服务设施、现代化专业化的机械设备等,实现场内物流设施的合理布局,另一方面应加快完善地勤交通体系,加快建设机场连接市中心及主要工业开发区的快速干道,加快进出机场的道路系统建设,逐步形成以机场为中心,发散式的集、疏系统,提高空港物流聚散的效率和能力。据悉,全国民用运输机场布局规划已获国务院批准。一系列重点项目的成功运行,将会极大地提升我国航空货运的运行硬件条件。同时,我们还得采取措施完善国内油价的定价机制。航空运输企业要通过油料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操作,降低油料的价格波动风险;并采取节油措施,实行低成本运营,比如选择节油型飞机,要求飞行员在飞行过程中充分利用飞行高度、飞行速度、经济航线等技术手段减少耗油,尽可能减少飞机的不必要载重,利用地区油价差异多加低价油,合理确定备份油量,将航油的合理耗损控制在最低范围内,等等。还要尽量保证不空机运行,让每一次飞行都实现价值的最大化利用。

二、提高航空货运的科技含量,并实现智能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一体化管理构架。

信息技术网络、航线网络和物流网络是发展航空货运的三大支柱,虽然我国的航空货运企业目前所具备的条件与国外先进的航空货运公司还存在很大差距,但面对全球航空货运业的发展趋势,作为本土的航空公司,无法置身其外,应积极面对,参与到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其中,智能化投资是提高航空货运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航空货运信息系统因其能提高航空运输企业的运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并为顾客提供高效、准时、灵活周到的服务成为航空货运不可缺少的利器。我国几个比较大的航空货运公司,在实现电子商务化管理物流运转后,在作业过程中将运输、装卸、分拣、保管、配送等流程通过计算机和网络辅助完成,对整个作业过程进行监控,通过外部公共网络实现流程和货物跟踪的公开,实现信息共用和无缝交换;外部的商务营销系统则针对物流公司、货运等业务链上相关的企业,了解航空货运的运营模式,通过系统进行订单及过程查询。这样极大地节约了成本和时间,并使利润得以两位数的增长,可见科学化管理的好处。

三、加强国内外合作,建立强强联合,打造优良的内外发展环境。

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跨国公司的快速扩张,要求国际航空企业建立一个全球网络,而通过航空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建立战略联系是开展全球货运服务,应对生产及销售企业的全球战略的必要手段。特别是针对中国当今航空货运的现状,更应积极寻求与国际航空公司的合作。例如国泰航空公司与DHL之间的合作,DHL使用国泰的运力和航班从香港飞往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等地,使得航空公司进入了利润丰厚的快递市场。国内方面,海南航空集团下属的扬子江快运公司,联手UPS,开始做UPS国内物流的分拨商,为其设在浦东机场的转运中心与中国的四个主要城市之间的货运航班提供联运服务,这些都是很好的佐证。我国航空货运的国际竞争力还要利用优势,加强合作,进行多式联运,降低货运成本。现代国际物流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国际多式联运的发展和运作。我国货运企业应利用自身优势,密切与港口、铁路和公路企业及航空企业的货运配合,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提供全程货运服务,共同构成便捷的供应链系统,达到现代物流服务“高效、节能、迅速”的目的。

四、精确定位市场,最佳服务,创造需求,形成品牌效应。

良好的市场体系是收益管理的基础,也是价格体系的支撑。建立全方位的服务体系,根据市场实行最佳的服务,其目的就是让客户根据不同的服务和需要接受我们的价格。改革物流营运体制、利用市场机制、创造有效需求,就是要求航空公司确定的定位和发展战略,细分市场,进行差异竞争,发挥各自优势。在这方面下的工夫,不仅要大,而且要细,切不可盲目开拓。航空货运运营要像弹钢琴一样,在错落有致中将竞争力集合成最美的乐曲。市场要细化分配,服务要优质加全新,需求要在两者的基础上不断产生与发展,从而使物流竞争力永远充满活力与生机。

航空货运在把握这些优势的同时,还要注意品牌的“价值修炼”。品牌是企业被社会认可和接纳的标志,在当今国际物流市场上比较成功的航空货运企业为树立一个良好的品牌,可以说是整合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有效资源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才得以成功的。只有当整个货运公司上上下下都将品牌当成公司发展的头等大事时,航空货运的国际竞争力才能达到最佳水平。

参考文献:

[1]余福茂,肖亮.动态物流联盟系统规划技术研究.航空工业出版社,2005.

[2]张安民.中国航空货运.航空工业出版社,2005.

[3]《物流技术与应用》编辑部.中外物流运作案例集.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4]李家祥.大道相通(从将军到国航董事长的管理之道).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5][新加坡]赫拉克莱厄斯.展翅高飞-新加坡航空公司的经营之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杜学森.律宝发.国际货运实务.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7]史永胜,王霞,耿建华.通用航空运营与管理.航空工业出版社,2007.

航空服务专业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航空专业 双语教学

一、航空服务专业双语教学是提高航空服务质量的必然要求

航空运输以其快速、方便、安全和舒适的特点成为现代交通运输中的重要方式。有研究表明,中国是未来最为有影响力的航空市场。随着国际贸易日益增多,国际交流日渐频繁,我国对航空服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服务要求。国家民用航空局前局长李家祥曾经明确指出,当下国内航空运输慢于国际航空运输,国际航空的旅客运输量的增长幅度急剧上升。提高机场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就需要提高他们的英语应用能力。现在航空公司对空乘人员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外貌条件,也非常重视综合素质。各大航空公司招聘简章对应聘人员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都明确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英语是航空管制语言之一,在航空服务业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弥补航空公司人才缺口,高校的航空服务专业应该实行双语教学,提高学生英语运用能力,满足航空服务业的发展要求。

二、双语教学是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

航空服务专业是高职院校中的新兴专业,专业历史较短,还有有待完善的地方,缺乏足够的经验和理论体系。在当前的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训中,经常出现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不协调,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达标的现象,不能满足航空公司对人才的需求。具体表现为两点:一是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与课程内容和实际需要不匹配;二是航空服务专业加重的是与英语相关的课程比例,而非英语课程的比例。传统教学中,英语课程设置向英语语言方面倾斜,缺乏航空专业需要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因此,在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中需要侧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使得学生在遇到业务问题时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解决问题。

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存在偏见,认为高职院校的发展前途不好,高职学生都是高考成绩不理想的落榜生,他们对双语教学无法适应。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因为高职院校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不一定弱于普通高校学生,该专业学生的高考总分可能不高,但总是因为英语水平较高才被高职院校录取。航空服务专业在录取学生前都需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语言测试,包括英语口试和笔试。然而一些英语基础不错的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英语水平没有提升反而下降了。究其原因在于,高职院校没有充分重视英语教学,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因此,高职院校的航空服务专业要注重实行双语教学,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双语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途径

虽然不少高职院校意识到双语教学的重要性,但真正付诸实践的院校较少。目前,国内仅有少数院校进行了双语课程试点,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课改时,主动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和对口职业,帮助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职业技能,使其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双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了更多的国际信息,培养了学生全面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双语教学可以营造真实的学习氛围,激起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请经验丰富、专业知识过硬的航空公司工作人员为学生讲解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手段。教师还可以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及条件,在课堂上模拟机场工作情景。学校的标语也可以采用双语,带动全校学生学习英语,营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双语教学对航空服务专业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学生必须克服不会学以致用的问题,将“哑巴英语”转换成熟练的口语,克服语言障碍;否则将会影响专业知识的学习,造成学习压力。学生要想在课堂上用流利的英语进行交流,必须在课余花费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下足够的功夫,打牢英语基础。课堂上的小组讨论以及课后的交流,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他们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精神。高职院校航空服务专业学生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战胜高学历对手,必须展现出专业性和高素质。开展双语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方式。

四、结束语

目前,双语教学在高职院校中的实施力度不大,试点院校也比较少。但航空服务专业的特殊性要求提高本专业学生的英语能力。现在该专业的英语教学不能满足学生提高英语能力和航空公司对人才的需求,实行双语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双语教学是符合现实需要的,也是提升航空服务专业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航空服务专业需要清晰认识到航空公司对人才需求的现状,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和满足公司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译.高职院校航空服务专业开设双语课程的必要性研究[J].科技信息,2012(36):122.

[2]徐菡.高职院校航空服务类课程双语教学模式探索――以“机场地勤服务”为例[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6(01):110-111,120.

航空服务专业现状范文第4篇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供应链模式下的航空物流研究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航空物流是以机场为主体,依托机场航线网络及航空运输优势,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多种运输方式及相关资源,连接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使原材料、产成品及相关信息从起点至终点有效流动的过程。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和资金交换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服务供应链,为用户提供一站式、门到门服务为特征的一体化物流解决方案。与传统航空货运相比,航空物流不仅要完成货物的空中运输,而且还要参与物流运作的伞过程,对物流运作进行总体设计和管理,因此,航空物流更加强调物流功能的整合和合作关系的协调。

航空物流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市场开放程度、经济发达程度和物质交换便利程度的重要标准,它能够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综合成本,有助于加快航空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从而有力地推动内外贸易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物流产业作为现代经济中的一个新兴的服务产业,其作为第三利润源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目前,我国航空物流业正处于传统航空货运向现代物流转变过程中。努力探索我国航空物流管理及运营模式,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竞争的漩涡航空公司的货运业务专注于城市对机场与机场之间的航空货物运输,航空运输因其快捷、安全而获得竞争优势。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推进、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都给航空货运业带来无限的机遇。而另一方面,航空公司间运力投入的急速增加、货运人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和经营规模的扩大、客户对航空货运服务要求越来越苛刻,都导致了航空货运业竞争形势的日趋恶化。

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获取更多利润,航空公司使尽浑身解数,服务制胜、质量制胜、价格制胜等等,各种竞争策略层出不穷。而经过一个接一个回合的竞争,航空公司们不免发现,从来都没有一个可以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竞争策略,航空公司之间的竞争结果是服务质量上去了、市场价格下来了,而利润却不升反降!

如何提高航空公司的竞争力是一个重大课题。本文从分析航空物流与供应链基本理论入手,将二者结合进行分析,探索航空物流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相应的提出供应链模式下的发展对策,最后对通过A航空公司采用供应链模式取得的巨大成效来验证供应链模式的航空物流的正确性。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关于本课题的研究基本上都是涉及到其中的一部分,大致上可以把相关的研究成果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1)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研究航空物流。例如曹学明、王喜富的《中国航空物流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中在分析我国航空物流发展现状、竞争优势基础上,结合最新颁布实施的《民用机场管理条例》,深入探讨了我国航空物流管理与运营模式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我国航空物流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探索民航货运企业转型为现代航空物流企业。随着GDP的逐年飞速增长,我国国民经济中对航空货运的需求迅速增加,我国货运航空业步入了新一轮的上升周期,这对促进我国货运航空企业转化为现代物流企业而言,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然而,从目前情况来看,国内的航空货运企业与国外的现代航空物流企业,如FedEx和UPS相比,在运营模式上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我国航空货运企业向现代航空物流企业的转变。如田蒙的《从传统航空货运到现代航空物流从现代物流理论的发展看中国国有航空货运公司的转型》一文试图在现代物流理论的框架下,对我国民航货运企业转型为现代航空物流企业的重要改进方向给出一个探索性的阐述,并给出相关结论和政策建议。

(3)介绍航空运输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战略方法。此类文章一般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深航空物流的优劣势、机遇和威胁分析,明确发展航空物流的有利和不利因素,进一步提出相应的发展战略。如张红亮的《航空运输企业发展现代物流战略研究》中通过对目前中国航空运输企业所处环境的分析,针对航空物流的现状,阐述了航空运输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了航空运输企业发展的一般模式,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物流发展战略,如服务品牌战略、与第三方物流合作战略、供应链管理战略等。再如范军的《我国航空货运发展形势及策略》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航空货物运输从最初作为航空公司业务的补充已发展成为航空运输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面对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要求和形势全面整合和提升我国航空货运业,从战略的高度发展航空货运已成为当务之急。

(4)对不同国家或中国不同区域的航运市场进行研究。许多学者通过研究不过国家的航空货运市场发展格局将我国航运市场情况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来对我国航空物流的现状还发展趋势进行描述,并提出相应对策。例如尚煜、卢洁在《我国及美欧亚航空货运市场发展格局研究》主要对世界上主要的航空货运市场美国、欧洲和亚洲进行分析,而后探讨了我国航空货运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对我国不同区域的航空市场也有众多学者进行了探讨,例如梁丹婷的《大珠江三角洲航空物流现状分析及其发展对策》一文中从区域的角度对大珠三角地区航空物流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为各机场的发展量身定位,并提出区域航空物流资源整合的措施,促进本区域五大机场之间的分工合作,从而达到共同发展的目标。

三、主要研究内容(大纲)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第2章 基本理论概述

2.1 航空物流基本理论

2.1.1 航空物流的含义

2.1.2 航空物流的特点

2.1.3 航空物流的地位和作用

2.2 供应链基本理论

2.2.1 供应链的含义

2.2.3 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2.2.4 供应链管理的特点

2.3 供应链模式下航空物流浅析

2.3.1 航空物流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2.3.2 航空物流供应链成员

2.3.3 航空物流供应链管理实施

第3章 航空物流现状与问题

3.1 航空物流发展现状

3.2 航空物流存在的问题

3.2.1 硬件设施基础差

3.2.2 竞争力不足

3.2.3 物流资源整合程度低

3.2.4 专业人才不足

第4章 供应链模式下航空物流发展对策

4.1 加快基础设施和物流信息化平台建设

4.2 建立企业联盟,实现航空企业的强强联合

4.3 加强航空物流资源的优化整合

4.4 注重航空物流人才培养

第5章 案例研究

5.1 A航空公司简介及问题分析

5.2 A航空公司供应链解决方案

5.2.1 物流供应链内外部环境分析

5.2.2 供应链方案描述

5.3 A航空公司供应链方案评价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四、论文的进度安排

论文收集资料、完成任务书及开题报告 20XX.3.18-4.07 第3-5周

完成论文初稿(手写) 20XX.4.08-5.05 第6-9周

完成论文二稿 20XX.5.06-5.26 第10-12周

完成论文终稿 20XX.5.27-6.09 第13-14周

指导教师、评阅老师评阅,毕业答辩并汇总成绩。 2周

五、现有条件

1、管理学院计算机机房,目前管理学院计算机机房具有130台计算机,方便了上网查阅资料和整理论文的需要。

2、图书馆,图书馆内的藏书、数字图书及各种电子期刊资料,资料丰富。

六、参考文献

[1]孔繁荣:国际航空物流发展状况及趋势.商品储运与养护,2005(6)

[2]钟波兰,李芙蓉: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航空物流企业资源整合.商业研究,2011(1)

[3]Journal Record Staff Oklahoma City Air Logistics Centers 76th Maintenance Wing receives innovation award.Journal Record.2006(2)

[4]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5]马骏:供应链管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6]镇小红:供应链整合研究综述.中国水运,2007(11)

[7]严建援,瞿春娟:基于合作关系的供应链信息共享模式研究.物流技术,2007(1)

[8]Anming Zhang,Lawrence Leung:Air Cargo Alliance and Competition in Passenger Markets.Transportation Research,2004(40):83-100

[9]白杨:从航空运输走向综合物流.中国民用航空,2008(4)

[10]谢泗薪,郑燕磊:航空物流绿色化发展的战略思维及路径选择. 空运商务,2012(18):32-40

航空服务专业现状范文第5篇

Abstract: Zhengzhou Airport is the first area takes airport economic as the subject approved by the state council. The related person matching of its layout and development industry is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f the matching degree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talent is high, the talent personal value can be given full play, and the "win-win" is achieved. It not, it will hinders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es and tal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personnel situation a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ersonnel matching proces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puts forward the talent matching strategies of Zhengzhou Airport. The strategies are increase policy coordination to improv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alent match consciousness; give play to the role of the market to arouse the enthusiasm of "government-industry-university"; optimize the talent structure to increase the professional, proportion, innovative talents; improve the system mechanism to optimize work and living environment of the talent.

关键词: 航空港;产业发展;人才匹配

Key words: air harbour;industrial development;person matching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4-0036-04

0 引言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随着郑州航空港成为国务院批准的首个以航空港经济为主题的实验区,相应的人才议题提上日程,产业发展人才匹配问题越发突出,把实验区先行优势转变成持续优势,离不开产业和人才的强有力支撑。现有文献鲜有关于产业发展人才匹配问题的研究,文章以郑州航空港产业发展人才匹配为例,通过阐明郑州航空港产业发展人才匹配现状,发现匹配过程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应对策略,以期产业发展和人才匹配更加洽合,促进港区的可持续发展。

1 郑州航空港产业发展人才结构分析及现状

1.1 相关产业人才结构分析

在上海证券交易所“CSRC行业分类”检索框,搜索“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综合”分类下所有上市公司年报数据,为研究需要,将这些上市公司进一步按郑州航空港布局产业分为“航空航天产业”、“电子通信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四个类别,剔除出信息不全的公司,并按总资产排名选取前十位上市公司进行分析,以对港区制定产业/人才发展政策、人才规划及企业战略制定和人才需求分析等有所借鉴。具体结果见表1。

2013年,航空航天产业从业人数有244700人,其中,生产人员26881人,占比11.0%;销售人员10293人,占比4.2%;技术人员14676人,占比6.0%,三者共计占比21.2%。本科从业人数84653人,占比34.6%;本科以上人员7376人,占比3.0%;本科以下人员152671人,占比62.4%。由此可知,航空航天从业人员中,中高端人才比重较低,本科以下人员占比较高。电子通信产业从业人数有28134人,其中,生产人员7942人,占比28.2%;销售人员1811人,占比6.4%;技术人员13948人,占比49.6%。本科从业人数11937人,占比42.4%;本科以上人员2867人,占比10.2%;本科以下人员13330人,占比47.4%。电子通信产业本科及以上人员超过从业人数的一半,技术人员接近从业人数的一半,比重较高,生产人员、销售人员和技术人员之和占据从业人数的绝对比重。高新技术产业从业人数37406人,其中,生产人员19350人,占比51.7%;销售人员2844人,占比7.6%;技术人员10236人,占比27.4%。本科从业人数9233人,占比24.7%;本科以上人员2580人,占比6.9%;本科以下人员25593人,占比68.4%。高新技术产业生产人员占从业人数的一半比重,技术人员占比较低,本科及以上人员比重较低。生物医药产业从业人数67022人,其中,生产人员24632人,占比36.8%;销售人员22568人,占比33.7%;技术人员10333人,占比15.4%。本科从业人数15266人,占比22.8%;本科以上人员2190人,占比3.3%;本科以下人员49566人,占比73.9%。生物医药产业本科及以上人员占比26.1%,占比较低,中高端人才较少。

1.2 郑州航空港产业发展人才现状

选取河南省37所本科院校与航空航天制造业、高新技术行业、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的相关专业布点数、硕/博士点等指标分析郑州航空港相关产业人才现状,见表2。

选取的37所本科院校中,“211”大学1所(郑州大学);河南省教育厅主管大学7所(郑州华信学院、郑州科技学院、黄河科技学院、商丘工学院、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商丘学院);河南省主管大学30所(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选择与航空航天产业相关的专业有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设计与工程,这两个专业只有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一所大学布点,没有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选择与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的专业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等十个专业。其中,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包装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和材料加工工程专业有硕士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有博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有博士后流动站。选择与电子通信产业相关的专业有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等十个专业。其中,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软件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有硕士点;信息与通信工程、软件工程专业有博士点;无博士后流动站。值得注意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布点数为31,占比84%,本科人才供给充分,但是硕士点只有9个,占比24%,无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高级人才缺乏。选择与生物医药产业相关的专业有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生物信息等七个专业。其中,生物工程、生物信息、生态学专业有硕士点;生物信息、生态学有博士点;各专业均无博士后流动站。

综上可知,与航空航天和精密制造产业相关的专业设置较少,与高新技术、电子通信和与生物医药产业相关的专业设置较多。航空航天产业相关专业各层次人才都很稀缺,难以匹配郑州航空港该产业的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相关专业硕士点有23个,博士点4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人才供给总量充裕,人才层次丰富;电子通信产业相关专业硕士点共计24个,博士点2个,人才供给总量相对充裕,人才层次较丰富;生物医药产业相关专业硕士点共计11个,博士点2个,人才供给人才总量比较少,但人才层次较充分。

2 郑州航空港产业发展人才匹配过程存在问题

2.1 产业、人才政策(规划)“各自为政”

查找关于郑州航空港产业和人才发展的支持政策发现,《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的意见》单列了“产业发展政策”和“人才保障政策”;郑州航空港产业集聚区的优惠政策中,多是引进符合条件企业的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略微提到关于产业人才的政策;另外,港区有分别关于支持航空物流、生物产业等的政策,鲜有比较系统的人才培养、引进等优惠政策(规划)。《河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件的出台,是针对河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的宏观导向,与各产业发展政策(规划)是否匹配有待验证。目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产业发展规划》已经通过专家评审,据于此,急需出台“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人才发展规划”,根据规划发展产业制定所需人才规划,既提高人才规划的实用性,又使得产业发展规划有了人才支撑。

2.2 产业发展招进人才“饥不择食”

产业的发展最终要靠人才的推动,各类产业的不同性质决定了其人才需求的差异,同一产业也有需求不同类型人才的分别,如果盲目招才引智,则会有损产业竞争力,阻碍产业发展。为了支持郑州航空港的建设及发展,各级政府做出了很多努力,如为了帮助富士康招工,政府定下指标,纳入官员绩效考核,一方面成效显著,助富士康这棵“大树”生根壮大,但另一方面致使企业(产业)人才的低端性,并隐含员工就业时的诸多问题(高流动性、创新能力不足等)。因为招进人才时不加选择,难免鱼龙混杂,导致产业未能招进真正的人才,也就没有达到产业发展与人才的匹配,故产业发展的人才匹配问题需要未雨绸缪,需要政府、产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产业规划之初,便制定与之匹配的人才规划,才不会“临时抱佛脚”,为时恨晚。

2.3 产业发展专业人才匮乏

在统计的河南省37所本科院校中,航空航天、高新技术、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产业相关专业设置较少,硕/博士、博士后流动站等高级人才培养明显不足,各院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港区产业发展匹配度不高。2012年,河南省航空、航天及其设备制造业平均从业人员为13618人,占中部地区从业人数的24%。从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这一指标看,航空、航天及其设备制造业为1155人/年,在中部地区占比13%,航空航天专业人才仍较少。另外,航空运输所需的“打板人才”、航空维修等高技能型人才均存在较大缺口,成为制约港区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

2.4 产业人才结构不合理

航空港产业布局伊始便是航空航天、高端制造、现代服务等科技含量高的临空偏好型产业,产业定位高端,更需要掌握高新科技知识、有较强学习应用能力的人才,而现实是港区在招商引资布局各产业方面做得风风火火,成绩斐然,而在“筑巢引凤”吸才引智方面力有不逮,仅仅是只是在相关产业优惠政策中提到少许吸引人才的政策措施,对港区前景等宣传也不够,导致有识之士不是因为感觉距离远就是待遇低等重重顾虑而不愿去港区发展。最终导致产业发展所需人才的结构性短缺,传统服务业(零售、餐饮等)“人才济济”,高端制造、航空航天人才缺乏。在同一产业内部,人才结构也不尽合理,如服务业人才多集中在传统服务业,金融、会展、电子信息等现代服务业人才急缺。

2.5 产业人才体制机制不健全

人才体制机制是关于“引才、用才、留才”等的一系列制度规范,宏观层面既包括政府政策中有关人才引进、培养等的制度,微观层面也包括企业的人才评价机制、薪酬激励机制等。人才体制机制主要依靠对人才进行物质和精神激励来发挥作用。物质激励既是高新技术人才的基本生活保证,又是其价值的市场评价,因此其合理和公平程度直接影响着人才创造活动积极性与能动性的发挥。精神激励主要满足人才更高层级的精神需求。目前,河南省及郑州航空港区尚未建立完善的人才体制机制,如人才引进机制不健全、薪酬激励形式单一等,对人才的制度性安排尚不齐全、完备。

3 郑州航空港产业发展人才匹配策略

3.1 增加政策协调性,提高产业发展人才匹配意识

产业政策主要是为了鼓励或限制产业发展,针对某一个(几个)产业制定的产业发展政策(招商引资、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人才政策是针对人才发展作出的制度安排(奖励政策、住房政策、创业政策等)。产业政策中往往有关于产业发展所需人才的政策措施,而单独的人才政策(规划)多是针对区域或具体人才类型而定,如《国家(河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科技人才规划”、“教育人才规划”等。二者的独立制定或者仅把人才政策在产业政策中一带而过,导致产业发展与所需人才不相匹配,因此,应提高产业发展人才匹配意识,在出台产业政策(规划)的同时,也要相应出台相关的人才政策(规划),并增加产业和人才政策的协调性、针对性,充分发挥政策效果。

3.2 发挥市场作用,调动“官产学”各方面积极性

做到完全的产业人才匹配几乎不可能,因而产业发展人才匹配目标应是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达到产业和人才的最佳匹配。在机制健全的情况下,市场可以发挥重大作用,完善的市场(中介平台等)能够提供及时准确的产业人才供求信息,产业发展环境较好,便吸引人才也能留住人才,自然产业拥有充足的人才资源,各级人才的流入又促使产业布局、结构等进一步优化,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快速发展。因此,在产业发展人才匹配过程中,应使市场发挥应有作用,通过市场调动政府、产业、学校等各方面积极性,政府将精力放在能使市场起较大作用的制度安排上,产业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引起人才资源的“从劣向优”流动,学校通过市场发出的信号便会增减专业设置等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如此形成围绕市场进行产业发展人才匹配的机制,方能达到最佳结果。

3.3 优化人才结构,增加专业性、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比例

专业性人才把自己的才能在某个领域充分发挥,符合“分工高效”之观点,真正的专业性人才应是能够高效完成本职工作的人,而非泛指在某一专业领域工作的人。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可实行“帮扶制”,由“老将”帮带“新兵”,老将经验丰富,言传身教,新兵学以致用,渐成“专才”,如航空打板人才、维修人才的培养。另外可以对这类人才发放资格证书,分设级别,改变对其的传统认识,提高相应待遇,并使其具有一定的晋升空间,鼓励人才前来就业,使专业性人才的比例不断扩大。

目前,只具备某一专业领域的才能已不能满足日益多元化、复杂化的需求,如河南省不乏从事生物医药行业的研发和营销人才,但是真正能满足医药企业要求的研发、营销人员却寥寥无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社会供应的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与医药企业的要求相脱节,医药企业需要的是既有一定的医药相关专业知识,又具有一定的营销技能的复合型营销人才和既懂研发技术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研发人才。因此,无论是生物医药产业还是航空航天产业等其他港区布局的产业,无论是研发类人才还是营销类等其他人才,都急切需要既懂此亦知彼的复合型人才,也即需要增加各产业“全才”的比例。

传统的以要素带动或资源禀赋带动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越来越转向创新驱动发展,使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同样,具体到一个行业发展,创新是其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驱动发展方式无疑是维持其竞争力保障其可持续发展的不二选择,这就预示着产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巨大需求,无疑要提高各产业创新型人才的比例。培养创新型人才主要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就需要建立一定的创新文化和氛围,形成人才成长的创新型环境,另外还要设立相应的创新激励等制度,激发创新源泉的不断迸发,鼓励创新人才的不断涌现。

3.4 完善体制机制,优化人才工作生活环境

人才体制机制主要包括人才引进机制、人才评价机制、薪酬激励机制等,科学合理的人才体制机制能够吸引并且保证人才长期为企业服务,达到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企业绩效的提升之双赢。企业应完善自身人才体制机制建设,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给予人才各方面具有安全感的制度保障,方能增强人才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同时,为各种人才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自由的创新环境,使得人才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进行创新活动不受拘束,一方面提升工作效率和创新绩效,增加企业可持续竞争力,另一方面有益于“能岗匹配”,人才流失率降低,人才对企业认同感增强,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

4 结论

郑州航空港经济区作为国务院批准的首个以航空港经济为主题的实验区,其发展离不开产业和人才的强有力支撑,而人才匹配问题关系着港区产业布局、产业结构、港区的持续发展等,因此,实行恰当的人才匹配策略有助于使人才匹配促进港区的产业发展,将港区的先发优势转变为持续优势。文章分析了郑州航空港产业人才现状及产业发展人才匹配过程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增加政策协调性,提高产业发展人才匹配意识;发挥市场作用,调动“官产学”各方面积极性;优化人才结构,增加专业性、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比例;完善体制机制,优化人才工作生活环境等人才匹配策略,从人才匹配策略角度助力港区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史维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人才战略[D].南宁.广西大学,2003.

[2]张纪.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问题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6).

[3]熊景维.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战略管理[J].云南社会科学,2012(5).

[4]梁兴英,谢丽威.加强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抉择[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3(2).

[5]陈建民.河北省医药产业人才需求预测与培养研究[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