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允价值的优缺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8.025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8-00-02
企业对自身资产价值估值不准确可能引起财务危机,导致企业经营陷入困境,而固定资产往往占据企业资产总额的大部分,尤其是一些大型生产加工企业,因此,企业实时准确地判断自身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有着重要意义。但由于企业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都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进行计量的,历史成本的可靠性会随着市场变动而降低,具有很强的不相关性,因此仅从账面价值不能准确估量企业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由此可见,寻找能够实时判断企业固定资产真实价值的方法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大幅提高企业对财务风险的承受能力,加快反应速度。
1 使用历史成本为基础对固定资产进行计量的优缺点分析
1.1 历史成本为基础进行固定资产计量的优点
使用历史成本为基础对固定资产进行计量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在历史成本的计量下,固定资产是按照购置它们时所付出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是按照购置它们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来记录的,这种计量方式以交易时可靠的原始凭证作为依据,且企业在该资产后续计量期内一般不作调整,可防止随意改变会计记录。
1.2 历史成本为基础进行固定资产计量的缺点
使用历史成本为基础计量固定资产也有其局限性,尤其是在物价变动剧烈,通货膨胀严重的时期,固定资产的历史成本的可靠性会大幅下降,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账面价值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实时价值,造成企业财务状况失实。此外,历史成本自身所具有的强不相关性与使用者决策所需的相关性是矛盾的。
2 使用公允价值为基础对固定资产进行计量的优缺点分析
2.1 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固定资产计量的优点
以公允价值为基础对固定资产进行计量更加符合资产的本质定义。公允价值是公开市场上的交易价格,在此计量法下,固定资产的价值按照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交易形成,是站在交易双方的市场角度来衡量市场价值的,侧重于衡量固定资产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所以,公允价值的概念从理论上解决了资产定义中“预期会给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的本质定义。
2.2 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固定资产计量的缺点
公允价值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可靠性问题,公允价值的可靠程度在会计实践中一直受到人们的质疑。对于固定资产的计量而言,尤其是在该固定资产缺乏活跃市场的情况下,主观判断是使用公允价值对固定资产进行计量的主要手段,主观程度强有可能高估或者低估该项资产的实际价值,人为操纵空间较大。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不容置疑的前提是具有活跃市场。同时信息成本较高也是运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的阻力之一,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过程要求财务人员在每个会计期末分析各种影响公允价值的因素,这个过程往往要耗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大幅增加企业的信息成本。
3 通过统计假设检验法比较分析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
由于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计量的,与其公允价值具有一定差异,财务人员需要对这种差异进行分析以确定该差异是否具有显著性,但当企业持有的固定资产种类和数量繁多时,逐一确认各项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程序繁杂,用时过久。所以财务人员可选择合适的统计抽样方法,通过合理抽取样本,应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推断方法,根据样本数据推断整体数据,本文采取的统计推断方法为假设检验法,即先大致认识总体情况,然后对总体提出假设,总体假设的正确性是利用样本资料进行检验的,具体过程分为三步:第一,将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作为两个研究总体,通过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在两个研究总体中抽取样本,利用样本推断总体;第二,使用假设检验方法推断总体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如果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由样本推断整体说明企业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差异不大,二者基本保持一致;第三,如果由样本推断总体的结果表明存在显著差异,则说明企业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差异较大,需要引起管理者注意并进一步探究其原因。
4 实证研究
以一个实例来说明假设检验在固定资产价值判断工作中的应用。某厂固定资产明细表中记录357个固定资产明细账,从这357个固定资产明细账中使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15个固定资产明细账户作为初始样本。这15个固定资产明细账的情况如表1所示。
虽是对同一固定资产的两种数据,在此可将账面价值及公允价值分别作为两个总体(样本)来观察,而两个样本的平均数分别为 =104 453.275 3,=104 048.975 3。
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均来自于同一客观对象,因此两者总体方差必然相等,但因为总体方差未知,故采用t统计量进行检验,运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分析,选取置信区间为0.05,先根据方差方程的Levene检验,sig=0.998>0.05;说明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实际价值的方差是齐性的,再根据均值方程的t检验sig(双侧)=0.996>0.05,可以得出该企业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实际价值在置信区间为0.05的前提下存在显著性差异,需要引起该企业财务人员的注意,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主要参考文献
[1]本书课题组.审计统计抽样的技术与方法[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2]管于华.统计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杨俊龙.贝叶斯方法在实质性测试中的应用研究[J].审计研究,2004(1).
关键词:合并理论;母公司论;实体理论;所有权理论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3
编制合并会计报表要以一定的理论为依据。合并理论,实际上是指认识合并会计报表的观点或看问题的角度,即如何看待由母公司与其子公司所组成的企业集团及其内部联系,从而合理地确定合并范围和合并方法。不同的合并理论,代表了对合并报表的服务对象、合并范围、少数股东权益的性质以及合并商誉的确认与计量等关于合并报表根本问题的不同观点。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合并理论主要有母公司理论、实体理论和所有权理论。
一、母公司理论
母公司理论是一种站在母公司股东的角度来看待母公司与其子公司之间控股合并关系的合并理论。根据FASB的解释,母公司理论侧重于母公司股东的利益,认为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是对母公司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修正或延伸,是以子公司的资产和负债代替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股权投资,以子公司的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代替母公司对子公司获得的投资收益。母公司理论的基本内容是:
1.合并报表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母公司的股东,并不考虑少数股东。
2.子公司的净资产采用双重计价方法,其中母公司的股权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少数股东权益则按子公司账面价值计价。
3.少数股东权益在合并报表中列为长期负债。
4.合并报表中所产生的商誉等于母公司投资成本与子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中相当于母公司的份额部分的差额,即仅列示属于母公司部分的商誉。
现以具体例子,说明母公司理论下合并报表的编制。
[引例] 假设甲公司于20X9年1月1日出资22万元取得乙公司80%的股份,甲、乙公司合并前的资产负债表有关资料如下表所示,乙公司资产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不等。
二、实体理论
实体理论是一种站在由母公司及其子公司组成的统一实体的角度来看待母公司与其子公司之间控股合并关系的合并理论,它强调的是集团中的所有企业这一经济主体,并给予所有股东(不论是多数股权还是少数股权股东)以同等重视,实体理论的基本内容是:
1.合并财务报表服务于企业集团各成员企业构成的经济联合体的所有股东。
2.子公司的净资产全部采用购并日市价计价,即子公司中归属于母公司的股权和少数股东权益均按公允价值计量。
3.合并商誉按母公司实际投资成本折算的子公司价值与子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确定,并且全额列示。
4.少数股东权益视为企业集团合并股东权益的一部分,独立地反映于合并报表中的股权部分,而不是作为长期负债列示。
仍以引例为例,在实体理论下,合并报表的具体编制如下:
三、所有权理论
所有权理论是一种着眼于母公司对其子公司所拥有的所有权的合并理论。与母公司理论和实体理论不同的是,它既不强调法定控制,也不强调经济主体,而是强调对经济和财务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的可能性的所有权。在编制报表时,对于子公司的资产和负债,只按母公司所持有股权的份额计入合并资产负债表;对于子公司的收入和费用,也只按母公司持有股权的份额计入合并利润表。简单来讲,所有权理论下的合并即是一种比例合并法。所有权理论的基本内容是:
1.对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负债,只按母公司取得股权时的公允价值计价,少数股东权益不予以列示。
2.合并商誉的列示与母公司理论相同,即为母公司投资成本与子公司净资产公允价值中相当于母公司份额部分的差额。
3.不存在“少数股东权益”项目。
四、对各合并理论的评价
从上述不同合并理论下的企业合并报表的编制来看,三种理论各自都存在一定的优缺点。所有权理论能够有利的解决同时隶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集团的合并报表的编制问题,它主要用于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的合并实务,但是所有权理论人为的分割了子公司的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不符合现实,此外它过分强调对子公司的拥有权,而不是控制权,不符合会计的“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实体理论体现了控制的经济实质,它尊重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不可分割,而且采用统一公允价值计价,克服了母公司理论的双重计价模式,但是实体理论对于商誉的计量上存在前提即假设少数股东也愿意支付相同的价格来购买相应的股权,这种假设往往是不符实际的。母公司理论则是一种较为折中的编制方法,首先在控制权上它采用了实体理论的实质上的“控制”,同时在少数股东权益上有一定的修正,但是母公司理论过于强调母公司股东与少数股东的差别,将少数股东权益视为负债,这不符合负债的定义,此外在合并报表中对子公司的净资产采用“双重计价”的方法,不符合一致性原则和历史成本原则。
五、我国新准则对于合并理论的选择
根据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的内容能看出,我国合并财务报表理论不是单纯地运用某一种合并理论,而是将实体理论和母公司理论相结合,侧重于实体理论。新准则的合并理论基本内容如下:
1.合并范围以控制为基础将全部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
2.净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予以全部确认。
3.少数股东权益按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确认
4.合并商誉仅限于母公司投资成本高于其在子公司可辨认净资产份额的差额部分,不为少数股权确认商誉。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仍以引例为例,在我国新准则下,合并报表编制如下:
一、投资性房地产与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简述
(一)投资性房地产的概念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投资观念的改变,房地产作为国内仅有的几种保值增值的投资品种,越来越受到一些公司的欢迎。但是,在新准则颁布之前的会计处理中,企业投资房地产都被作为固定资产看待,并按其估计的使用年限提取折旧,这种固定资产净值往往不能反映投资性房地产的真实价值,因为数年后房地产的市场价值不仅可能高于其账面净值,而且还经常高出其账面原值数倍甚至数十倍。
投资性房地产指“企业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主要包括: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已出租的建筑物。
(二)公允价值的概念
我国的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所下定义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公允价值应该按以下原则确定: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或负债,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应当用于确定其公允价值;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参考熟悉情况及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中使用的价格或参照实质上相同的其他资产或负债的当前公允价值;不存在活跃市场,且不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等确定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
二、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优缺点
(一)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优点
新准则引入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是我国会计准则的一个飞跃,它对我国的会计准则变更的历史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1、公允价值计量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资产的真正价值,更真实地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以前的会计要素的计量,强调以历史成本为基础进行计量,但是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各种投资品种层出不穷,再以历史成本计价已经不能真正反映公司资产真正价值,投资性房地产的持有目的就是为了增值或者赚取租金,而不是用于出售和其他生产目的,并且取得这些资产的成本通常非常低,后来由于土地、资源的局限性,经济的发展等原因,资产的价格大幅度上涨,此时引入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可以反映其在市场上的真正价值,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更有助于信息使用者更好地做出正确的决策。
2、公允价值计量的引入反映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满足了与国际接轨的需要。由于国际会计计量普遍采用公允价值,如果我们的会计准则仍然采用过去的账面价值的方法,不仅不利于我国会计业与国际接轨,也不利于我国会计业的发展。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公允经济,对公允原则的偏离,必然会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3、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可以增强企业融资能力。由于目前资金紧张,各家企业尤其是房地产公司的资金需求量巨大,目前大部分房地产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均在70%左右,如果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将大大增加企业的净资产,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使被低估的房地产估价更符合其市场价值,无疑将有助于提高企业向银行贷款的信誉,增强其融资能力,同时增加了净资产后,企业通过股权融资的金额也将大大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房地产企业资金紧张的局面。
4、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可以在使企业在增加利润的同时不增加企业的实质性税赋。根据财税(2007)80号的规定,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金融负债以及投资性房地产等,持有期间公允价值的变动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在实际处置或结算时,处置取得的价款扣除其历史成本后的差额应计入处置或结算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后,企业的实际税负并没有增加,这有利于节约公司的资金。
(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缺点
公允价值的应用虽然有很多的优点,但是在我国应用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1、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可能成为调节利润的工具。由于我国相关市场的发展还不成熟,公允价值可能难以达到公允,并有可能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尤其是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的认定,如计算现金流量折算值时,现金流量的估计、折现率的估计甚至折现期的估计等,都需要加上人为的判断——这就在客观上存在操纵利润的可能。
2、相关资产的公允价值难以取得。在发达的国家的市场上,各种生产要素的市场交易都十分活跃,公允价值比较容易确认,而在我国,产权和生产要素市场不很活跃、中介机构公信度低、市场执法和管理不严、会计人员素质较低等,相关的公允价值均难以取得。
3、公允价值计量易导致价格波动频繁。在历史成本的计量体系下,资产的价值一般是固定不变的,但是公允价值是随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变化的,这样固然能够合理地反映资产的当时价值,但是若该项资产价格总是频繁地变动,必然会导致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的波动性变化,给投资者的感觉是公司财务发展不稳定。
三、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从2007年开始实施新准则以来,存在投资性房地产的有630家上市公司,但是这些公司绝大多数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了成本计量模式。仅有18家上市公司采用公允价值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2007年度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为22.79亿元,占有此类业务18家公司净利润的2.61%,占所有上市公司净利润的0.23%。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公司并没有采用能使上市公司相关投资业务的业绩获得提升的公允价值模式,却更钟情于继续选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这是值得关注的现象。为什么这个与国际接轨的洋模式从引入至今却坐在冷板凳上?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1、管理层处于谨慎性的考虑。虽然财政部在投资性房地产中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价方式,但是可以看出监管层是不鼓励使用公允价值计价的,这样公司管理层也不愿意当“出头鸟”,以避免被监管层一直“盯着”。
2、国内的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难以确定。正如前文所述,国内的评估机制不完善,难以确定一个合理的公允价值。从已经采用公允价值计价的上市公司来看,大部分上市公司其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确定采用的是专业房地产评估机构出具的评估价格,还有几家上市公司选择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关房地产经纪机构的市场调查报告,但是由于评估水平的参差不齐,和评估方法及参数的可选择性太大,导致实际的公允价值并不可靠。所以大部分公司仍然采用的是成本模式计价。
3、对上市公司的业绩波动影响较大。当房地产市场较为繁荣的情况下,房地产的价格不断上涨,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可以给企业带来较多的利润,但是由于房地产行业属于高风险行业,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较大,在房地产市场萧条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价值将会大幅缩水,从而导致企业业绩大幅下滑,这样会使得上市公司的业绩波动较大,因此,企业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持谨慎态度。
4、按照现有的评估模式,投资性房地产的增值金额不会太高。一般对投资性房地产评估,一是采用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而在现在租售比达到300-400倍的情况下,以租金作为未来现金流量折现而计算出来的现值是远远小于市场价值的;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参照市场价值,但是由于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税费相当繁重,包括营业税、土地增值税、所得税、印花税、契税等等,如果按市场价值作为售价扣除相关税费后得到的评估价格往往比实际的市场价格低一半多,增值幅度远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
5、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后续成本较高。如果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那么上市公司需要每年聘请独立的评估师对其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评估,并在年报中详细披露投资性房地产当期账面价值的增减变动情况、公允价值的确认方法及其理由等,这将大大增加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后续成本。
(二)应对策略
尽管采用公允价值存在着众多的困难,但是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与国际接轨的趋势是不会改变的,主要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1、尽快制定和完善公允价值制定的标准。一是发展标准的公开交易市场。对于已经存在活跃、公开的交易市场的,应由国家监管部门或者行业协会明确其中符合公允价值确定标准的市场,其交易价格可以直接使用,从而形成国家、行业的统一、标准的公允价值信息平台,保证公允价值的合理。二是制定和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指南。要提高会计计量的可操作性,就要研究市场体制、市场资产或负债的估价系统,在会计准则中给予明确的有利于具体实务操作的规范要求,由国家各监管部门或者行业协会指定研发机构,制定标准的估值模型系统,集中采集有效的市场数据,及时对模型进行修正,同时简化系统使用者所能调控的要素,尽可能地降低主观因素对估值的影响。三是由政府出面建立市场信息数据库。政府部门应该利用政府资源,结合各种情况,搜集各类市场数据,建立信息库,储存市场信息数据,这样既有利于企业公允价值的确定,也有利于审计人员、相关监管部门考察企业的公允价值是否合理、恰当。
2、建立健全的法律环境,加强证券市场的监管。建立健全的法律环境是保证公允价值会计顺利应用的法律保障。我国会计造假现象的原因之一是企业的会计造假成本远远低于造假收益,使得不少企业敢于铤而走险,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公允价值的使用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会计信息公允性、相关性的同时,也为投机者提供了操纵利润的可能。因此必须加强监管,对实施中的主观差错予以纠正,对公允价值恶意操纵者及获益主体予以认定、惩罚,我们的监管者要不断提升自身管理水平、管理技术,完善管理政策,监控风险。
3、大力发展资产评估行业,完善相关的市场环境。情况下,公允价值的确定离不开评估技术。只有评估业务规范,评估质量提高,评估人员素质高,才能保证公允价值计量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此要大力发展资产评估行业,定期由监管部门核准资质。
4、提高全体会计人员的职业水平。公允价值在实务操作过程中首先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如果会计人员的职业水平薄弱,将无法为准则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而职业水平的参差不齐也将给公允价值带来不同的结果。因此,要不断加强会计人员的知识更新,扩大其知识面,同时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增强会计人员职业责任,从而使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所产生的会计信息更加可靠。
2007年度大部分上市公司没有采用公允价值计价,但到了2008年,已经有金融界和昆百大两家上市公司变更了会计政策采用公允价值计价。希望相关部门、企业能够审时度势,循序渐进,扎扎实实地落实相关基础工作。在完善目前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存在的各种问题后,相信会有更多的上市公司采用公允价值计价。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业会计准则[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011年美国债务危机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延续,还是新一轮经济的探底?这场债务危机让人又回顾起那场引发金融危机根源的讨论,公允价值作为金融资产的一种计量工具,曾一度受到政商两界的质疑。公允价值是经济发展中必然存在的计量属性,是不容置疑的。问题是我们如何使它更有效、更可靠地进行计量,增强人们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信心。本文试就公允价值计量中第三层次估值技术运用中各方法的优缺点及不确定因素进行分析,并为完善我国公允价值计量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背景及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公允价值计量的提出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历史成本已不能满足相关利益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于是公允价值应运而生。
所谓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就是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4\]。根据资产和负债的定义,资产或负债的计价应该选择最能反映资产或负债的“预期经济利益”的计量属性,这就确立了公允价值在资产和负债计价上的理论依据。
一般说来,理性投资者在理想市场中的投资行为完全遵从贝叶斯法则(即支持某项属性的事件发生得愈多,则该属性成立的可能性就愈大),此时的市场价值充分体现了资产的内在价值。理性投资者会搜集任何市场信息,并依据预期效用最大化原则作出判断和决策。在这种以理性投资者为主体的理想市场中,即使价格偏离内在价值,理性投资者也能充分利用套利机制迅速进行纠正,使得市场价格重新成为资产内在价值的反映。投资者的理和理想市场这两个假设大大简化了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使经济问题能用一组完美的数学公式描述。因此,理论上,公允价值计量只有在满足这两个假设条件时,得到的计价才能体现资产的内在价值\[3\]。
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应用探索阶段、全面否定阶段和重新引入阶段。
1998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企业会计准则—投资》和1999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易》对公允价值的计量都有提及和运用。
2001年1月,财政部的八项会计准则以及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中,在有关经济业务的处理规范中回避了公允价值的计量。
2006年2月,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标志着我国重新引入公允价值。2008年11月18日证监会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20号—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信息披露(征求意见稿)》(于2008年12月31日起实施)。在意见稿中,历史成本计量方式仍然是主要的计量属性,但可有限制地应用公允价值。常婵君:对提高我国公允价值估值技术有效性的思考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 第25卷第3期
二、公允价值计量的三个层次及应用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三个层次
公允价值的确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布的157号财务会计准则(2006年)中将公允价值计量按可靠性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使用活跃市场中相同交易物的现时交易价格,即直接利用相同交易的交易价格作为计量项目的公允价值。只要这种现时价格存在,就必须使用第一层次进行计量。第二层次是使用相似交易物的现期价格或间接的可观测的市场数据,来估算出计量项目的公允价值。该方法是选取与计量项目类似项目的交易价格进行适当调整后作为计量项目的公允价值。由于流动性或其他因素的约束,当市场价格不能体现内在价值时,第三层次的计量方法就得以采用。在第三层次,选用适当的计量模型,运用定量分析方法,预测计量项目的公允价值。在此方法中,计量假设和计量模型的确定,实施者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自主采用数据。虽然实施者所采用的模型和选用的数据也反映了自身对市场的判断,但是由此所得到的估价基本上不具有市场约束。
一直以来,会计界普遍认为公允价值的第一层次是可信的,而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的确定均带有一定的主观性。特别是在第三层次,会因为估计人不同而选取的相关模型和数据的不同而使结果相差千里。这时,经济估值方法就成为了公允价值的基础。
(二)公允价值计量中选用恰当的经济估值方法
在第三层次的计量中,一般采用三种经济估值方法:市场价格类比法、收益现值法、重置成本法。在这三种估值方法中,应优先考虑市场价格类比法,其次是收益现值法,最后才是重置成本法。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了解和掌握它们,能保证公允价值运用的有效性。
1.市场价格类比法
在第二层次的计量中,选取的参照物应尽量与计量项目具有同质性。而对处于第三层次的估值技术中市场参照物的选取,并没有严格的限制条件,它强调的是“参考”。在选取参照物时,尽可能多选几个类似项目,将计量项目与选取的参照物进行对比,找出时间因素、地域因素和功能因素等方面的主要差异,估计出差异值,综合计算出计量项目的公允价值。
市场价格类比法所估计的计量项目公允价值能够客观反映资产或负债当前的市场情况和现实价格,计量结果易于被各方面理解和接受。但是,在没有活跃市场的前提下,有时会缺少可对比的数据而难以应用。由于受地区、环境、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因此此方法不适用于专用机器、设备,以及大部分的无形资产。
2.收益现值法
如果说市场价格类比法是以已发生的交易价格作为估计公允价值的基础,那么收益现值法则更注重未来。它是以估计一项资产或负债所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用一定的折现率折现后得到的值,即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运用此种方法,主要解决以下三个因素的估计。
(1)未来现金流量。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应把握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未来现金流量是指资产使用带来的未来现金流量的期望值,是通过预测分析得到的。首先所估计的资产或负债必须具有收益能力,不仅仅是看现在的收益能力,更重要的是预测未来的收益能力。二是未来现金流量必须是由所要确定公允价值的资产或负债直接形成的,如果不是由该资产或负债形成的收益则应分离出来。
关于未来现金流量的构成,目前有几种观点:一是净利润;二是净现金流量;三是利润总额。至于选择哪一种作为未来现金流量,估值人员应根据所估计的资产或负债的类型、特点来决定。在进行具体确定时,情况较复杂,可参考定性和定量预测方法来分析和计算确定。
(2)折现率。确定折现率,首先应明确什么是折现。折现这一概念认为将来的收益或利益低于现在同样的收益或利益。在收益现值法中,折现是把一个特定比率应用于未来现金流量,从而得出当前的价值。折现率的高低和预期收益的大小都带有很大不确定性。确定折现率首先应以市场利率为依据,如果无法从市场获得,则可用替代利率。具体来讲是根据加权资金成本、增量借款利率或其他市场利率作适当调整后确定,同时考虑相关风险,且与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基础相一致。
(3)未来收益年限。未来收益年限是指资产或负债获得未来现金流量的期间,即获得未来现金流量的年限。这需要相关人员根据资产或负债的未来获利情况、损耗情况来确定,也可根据法律、契约和合同的规定确定。
收益现值法若能较准确地估计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率和未来收益年限,则能较真实和准确地反映企业资本化的价值,易于被买卖双方所接受。但上述三个因素的预测难度较大,受较强的主观因素和未来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受一定主观因素的影响。此方法适用于有未来收益的资产或负债的估值。
3.重置成本法
重置成本法是按照当前市场条件重新取得一项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等金额来估计公允价值。重置成本法估计公允价值的公式为:
公允价值=资产重置成本-资产实体性贬值-资产功能性贬值-资产经济性贬值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运用此方法有四个基本要素要确定。一是资产重置成本,即在当前市场条件下重新取得一项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二是实体性贬值,是指资产投入使用后,由于使用磨损和自然力作用等物理性能下降而导致的价值减值,即有形损耗。三是功能性贬值,是由于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使原有资产与社会上现行的普通资产相比技术较落后,性能降低,从而导致价值减值。四是经济性贬值,是由于外部环境因素,如自然的、政治的、政策的因素发生变化,引起市场需求结构变化,而使对被估资产价值减损。
重置成本法能较充分地考虑资产的损耗,评估结果趋于公平合理,有利于单项资产和特定资产的估算;它在不易于计算资产未来收益或难以取得市场参照物条件下可广泛应用。但是,运用重置成本法工作量较大,且以历史资料为依据来确定目前价值,必须充分分析这种假设的可行性,此外,经济性贬值也不易全面而准确估算。
三、充分发挥公允价值估值技术有效性的建议
在上面的三种估值方法中,重置成本法是假设资产的价格由成本决定,而且资产一经使用就会出现减值,这种方法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和通货膨胀等因素对所估计项目的影响。市场价格类比法在应用时虽不直接引用同类参照物的市场价格,但作为参照物的类似资产或负债资料的搜集也并非易事,尤其是交易不频繁的非金融资产或负债,因此会由于参照物与所估计项目的可比性差而使最终结果不尽如人意。收益现值法中若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是准确的,则应用起来较简单,但绝大多数情况下现金流量是不确定的,可能存在不同的概率分布。再者折现率的确定也存在不确定性,不同计量项目由于其特征不同、相关风险不同,则折现率也会不同。
虽然这三种方法分别有其适用范围,但它们并非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公允价值估值技术方法体系。在有些项目的估计中,可同时考虑这三种方法,将结果比较后得出一个精确的估价结果。为提高公允价值的有效性,不仅要从计量方法上入手,还要从其他方面着手,来增强公众对公允价值的信心。以下几点是作者对提高公允价值估值技术的建议:
(一)健全市场体制,加快市场经济信息化建设
在理和理想市场前提下,公允价值计量才能体现资产的内在价值。理想市场就是一个充分活跃的市场,或者说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信息畅通准确,交易活跃,不存在私人信息,各种资产和负债的市价能很好地反映出自身内在的价值,这种真实的价值完全符合公允价值的定义。所以,有必要建立与健全与之相适应的市场体制,这样研究者就能较容易地从市场上获得公允价值估值技术中所需要的资料;另一方面,加大市场信息网络化建设力度,加强企业电算化和网络化建设,实现企业与市场信息之间的网络并行,加快对公允价值信息的及时收集和处理,为公允价值的全面推广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二)降低估值技术的复杂性,建立适于普及的技术模块
对公允价值的研究,特别是第三层次的估值模型计量,要认真研究现值技术的运用,对公允价值准则的选择和应用要更加客观。降低应用的复杂性,建立一个普及性的技术模型;减少由于不同估值技术而导致的盈余管理波动性,促进不同企业信息的可比性;加强对公允价值估值模型的控制,尤其是使用数据的一致性、及时性和可靠性控制等方面。随着欧美等国对公允价值估值技术的不断改进,会计界一定能不断研究出能够及时跟踪市场的公允价值估值模型,降低估值技术的复杂性,建立适于普及的技术模块。
(三)提高会计人员职业素质,增强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
由于公允价值估值技术中包含不确定因素,带有一定的主观判断特性,因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确认公允价值的过程中,会计人员需要对各类信息进行筛选、判断、分类和计算,还应对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率等进行合理估计。所以,应该加强会计人员的专业培养,熟悉准则规定,提高会计人员职业素质,除知道哪些具体业务要进行公允价值计量外,还要知道从哪里找到参照物,如何计量。会计人员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增强自身对各项经济业务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处理能力。
(四)聘请第三方评估机构解决公允价值可靠性问题
在会计实务中,一个企业常用的增强公众对会计数据信心的做法是借用外部专家的意见。可以考虑把公允价值第二、三层次的计量工作直接外包给权威的独立资产评估机构,这样对公允价值计量中人们担心的可靠性问题,能够给出一个较合理满意的解决方案,增加人们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信心。当然,在外包过程中,国家要加强对这些独立资产评估机构执业资格和业务诚信的管理。公允价值估值业务的外包将是今后的发展趋势,它不仅可以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可信度,而且还可降低企业的风险和开支。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金融衍生工具的大量出现,加大了公允价值的运用。公允价值估值技术必将逐步完善,这样公允价值计量才能在其他方面更好地发挥优势。
[参考文献]
[1] 王亚莉.对我国推行公允价值会计计量问题的探索\[J\].经济研究,2011(14):105
[2] 王赟智.从估值方法选用角度谈完善公允价值会计计量\[J\].财会月刊,2011(17):5758
[关键词]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公允价值 新准则
一、公允价值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该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
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应用公允价值的分析
1. 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给企业盈余管理提供了机会
①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可选择性。 为减少对公允价值的滥用情况,新准则对运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作了严格的条件限制。但实际上,由于这一规定,会使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利用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这一可择性规定来达到人为调节利润、资产等目的。②关联方之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利润操纵一些上市公司与其关联方交易经常利用非货币易来操纵利润由于交易双方的关联关系,使得它们更加具有可操控性。关联方为了能使子公司为其担保或转移资金,利用非货币易转移利润使子公司包装上市或实现再融资,以便达到无偿或低于正常利率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目的;或直接利用非货币易侵占关联子公司的财产。
(2)表内确认损益易造成净利润和现金流相背离
执行新准则后,企业进行资产置换将可能产生利润,如以优质资产换取劣质资产等。如果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可计入当期损益,将会影响企业的当期利润,企业可以通过资产重组提高当期利润,但是此处确认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可能没有现金流作为支撑。在没有现金流入或流出的情况下报告利润或亏损的增减,无疑会加大上市公司分配利润的难度,同时影响投资者决策。
(3)公允价值信息披露较少,不利于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的监管
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有关的下列信息:①换入资产、换出资产的类别;②换入资产成本的确定方式;③换入资产、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以及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④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确认的损益。一些上市公司利用新准则未对商业实质的判断和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的披露作出强制规定,仅披露资产的公允价值及交换中确认的损益,这样不仅难以判断交换的公允性,也会给审计造成困难。
(4)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判断能力。
公允价值计量的优势也正是在于其建立在未来经济利益基础上的决策相关性。但与此同时,要准确计算公允价值,就必须准确计算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其中涉及的因素至少包括预期未来的现金流量、现金流量的时间分布及折现率。无疑,对上述三项因素的确定都需要会计人员大量的主观估计和判断。然而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使公允价值的确定缺少明确的技术标准,缺乏可靠性、真实性。
2.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应用公允价值的优势
新准则《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对于确保中国会计准则顺应会计国际趋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中国经济进一步市场化和国际化等均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新准则中引用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如果要求上市公司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考虑换出、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以及交易是否具有商业实质,这些规定将使得上市公司的资产交易得到更为公允地反映。新准则将极大地提高大股东向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的热情,推动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优化资产结构。实现了公允价值局限性的突破,最重要的是符合我国现实的经济发展环境。
3. 对于我国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应用公允价值的改进建议
(1)对于无法从活跃市场取得报价而需引入估价技术的非货币性资产,对不同类型换入换出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大小和折现率范围做出具体规范。
对非货币性资产,可采用折中的办法,即未来现金流量及折现率不是完全由主观判断决定,也不将折现率固定为某一值,而是根据非货币性资产不同类型对未来现金流量及折现率规定一个范围,允许有一定浮动。由此既可以缩小主观判断的空间,又能因各非货币性资产具体交换业务的不同而有所调整,可提高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的可靠性。
(2)将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商业实质的具体判断依据引入附注中披露,重点披露交易中的关联方关系。
准则的规定过于细致会造成可操作性较差,但过于宽泛则可能造成滥用。所以,笔者认为应对其中的“显著”、“重大”给出具体的数字参考,至少对其商业实质的判断依据引入附注中披露。若某项交换满足条件一,应要求企业在附注中分别对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的风险、时间和金额做简要罗列及对比;若满足条件二,则要求企业简要披露换入资产对换入企业的特定价值(即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与换出资产存在的明显差异及差异产生的原因。
(3)详细规范估值技术并披露交换的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
在没有活跃市场可以参考的情况下,采用估值技术估计公允价值是公允价值计量的难点,也是反对运用公允价值的学者认为其缺乏可靠性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的估值技术还应做出详细规范,并且披露所需要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及折现率以及二者的确定方法和依据,使非货币性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更加准确、公开、透明。
(4)对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确认的损益与其实际产生的现金流进行对比披露
这是针对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确认的损益与实际现金流相关性差这一弊端而提出的,旨在提醒投资者对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产生的无现金流支撑的损益有所警惕,以免高估或低估企业的价值而作出错误决策。
三、结论
新会计准则中使用公允价值是我国会计发展的一大突破,虽然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仍然有许多不足,但全球化的经济发展使得公允价值的应用已经成为趋势,我国应尽快完善市场,从而使得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与准确性逐步提高,将历史成本向公允价值过渡,使其得到更好的应用。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