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仓储管理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公司;仓储分拣;配送管理;精益化生产;价值流图
中图分类号:F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33-0029-05
一、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精益方法
就仓储配送和配送管理的精益化而言,通过对精益生产的理解和借鉴,在不同的阶段会用到以下几种常用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效率,减少流程中的浪费,并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一)发现真正的价值所在
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实际的工作价值都是由最终的客户决定的。而作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管理者,如果不能把握客户的真实需要,即真正的价值所在,那么一切的服务都是空谈,往往不能提供客户真正需要的服务。而提供客户不需要的服务,本身就是最大的浪费,就更谈不上精益生产了。
发现价值的唯一方法,只能是通过与客户(直接或间接客户)的沟通来实现。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客户真正需要的服务所涵盖的内容,并找出客户不需要的地方,从而避免浪费的行为。另一方面,对于某一业务单元而言,也可以制作规范化的客户需求问卷,从而有针对性的了解客户的实际需求。
调查问卷的方式和方法多种多样,可以用问卷的方式,也可以用客户内部专家讨论的方式,以及第三方调研等,但究其最终目的,仍旧是对客户价值的探究。使用何种方法,应当基于企业实际情况,以及相关项目的规模来选择。
(二)绘制价值流图和鱼骨图,尝试消除所有可以避免的浪费
在精益生产的过程中,绘制价值流图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一方面通过绘制价值流图的过程,企业可以对自身的现状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另一方面,价值流图可以显而易见的发现流程中存在的浪费,从而为后续的精益化过程带来依据。
价值流图可以说是精益生产最常用的模型,一般包含各个流程节点名称、流程平均操作时间、单位时间可完成的操作量等信息,还应当确认各个流程间的等待时间或者产生的浪费,并分析造成等待和浪费的原因。
当然,也可以通过绘制鱼骨图来理清流程中遇到的问题,甚至直接绘制操作流程,也可以直观的看出流程的各个节点之间的关系,以及流动的特征。
(三)根据项目需要改变原有的组织结构
通常第三方物流的人员结构会将管理层、业务人员和操作人员分开,以各自的职能分工,并且通过连续不断的沟通来保证整个流程的顺畅。但问题是,固有的组织结构存在着造成浪费的节点,而要解决这些问题,精益思想给出了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即调整组织结构。一般是通过将流程中所有的相关人员,集中起来就组成项目团队,对业务流程和操作节点进行细致的讨论,从而使流程中的每个员工都知道需要在何时;用什么方法;以及如何准确的完成操作。
不仅如此,还需要将整个业务流程的全过程,转化为一种可视化的环境,让每一个工序的员工都能了解到客户的产品现在处在何种状态之下。这样的做法可能需要调整办公室的位置,制作车间的看板以及可以移动的标签,甚至需要调整和搬运货架的位置,但其实际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各单元之间的沟通变得非常顺畅,交接脱节的问题解决了,等待的时间也就因此减少了。
(四)再造操作流程,使整个企业活动以流动的方式运作
通过改变组织结构,我们主要解决了沟通障碍这个造成浪费的问题。那么,如何使整个流程以流动的方式运作起来呢?前面我们已经绘制了仓储分拣和配送管理的价值流图,那么,接下来就需要对其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再造整个的操作流程。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仓储和配送而言,往往客户的需求是不稳定的,而项目团队的相关人员也不可能只为一个客户服务。这就需要第三方物流企业根据不同客户的特点,组成不同规模的项目团队和不同作业环境,在得到客户指令后迅速的组合起来,以满足客户的需求。这里常用的概念是并行工程,即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采用不同的操作流程和操作环境(货架摆放和堆存要求、是否需要单独的打包设备等)。
使仓储及配送业务流动起来的方式方法如下:
1.将频繁进出库的货物与非常用的货物以一定规律的区域分别存放。
2.将单一项目的货物集中在一个区域中进行,使操作进度可视而且减少货物流转距离。
3.增加“看板”,通过时间表及可移动的标签说明货物流转情况。
4.以托盘为单位签收货物,并列出总明细。
5.计划和规定进仓车辆的到达时间。
(五)按照实际需求安排工作,以拉动的方法带动操作
拉动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生产型的企业,其要求只生产客户需要的产品,多余的生产只会造成浪费。这个道理用在仓储分拣和配送管理上一样适用。因此,按照客户对货物的实际需要来安排操作是精益生产的基础要求。
第三方物流企业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时一天需要进行的分拣和装车工作,需要到深夜才能完成,而有时却恰恰相反,工人们显得无所事事。这与客户需求的急剧变化有关,而精益思想提倡跨出企业范围,通过与客户的沟通,将精益化的运作方式扩展到上游企业,使客户需求的变化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有助于缓解上述的情况。
换一个角度,即使客户需求变化较大,通过流动的生产方式,随着效率的大幅度提高,员工加班的情况也有明显的减少。
另外,浮动工作时间也是一个可行的方法,这也符合无需求不生产的原则,将工作时间平衡的调整至需要大量时间的工作日,有利于处理因季节、商家促销等原因引起的客户需求变化。
二、第三方物流企业常用的精益模型
(一)价值流图
价值流程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80年代,丰田公司的首席工程师Taiichi Ohno与sensei Shigeo Shingo率先运用去除生产浪费的方法来获取竞争优势,他们的主要出发点是提高生产效率,而非提高产品质量。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们认为生产效率的提高将有助于精益制造,从而能够暴露出系统中的深层的浪费问题和质量问题。
而价值流程图绘制的意义如下:
1.有助于我们看到产品流和了解信息流。
2.有助于我们发现浪费。
3.价值流程图是精益生产体系培训的基础。
4.有助于每个人了解现状和未来愿景。
根据第三方物流的操作流程,如下是使用iGrafx软件绘制的仓储分拣和配送管理的价值流图:
通过对价值流图中体现出来的各项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发现流程中的等待、不当操作、不必要的库存等浪费的行为,从而为可行的改进方案,并为后续的流程改造提供直观而且数据化的依据,从而使整个再造流程的过程更具有目的性,还可以预计流程再造后可创造的价值(即消除的浪费)。
可以说价值流图的绘制,为精益化的改造提供了理论的基础,它的使用贯穿了整个仓储和配送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当初步的改造完成后,需要再次制作价值流图,一方面与最初的图表进行比较,检验精益化的收益;另一方面,则是为进一步的强化精益化的生产做出准备,因为精益思想的目标是尽善尽美的,持续的优化必须随着各个要素的变化而变化。
(二)鱼骨图
问题的特性总是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我们需要找出这些因素,并将它们与特性值一起,按相互关联性整理而成的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并标出重要因素的图形就叫特性要因图,又叫因果分析图。
(7)此外,针对礼品和宣传品的部分货物,由于订货批次的原因(若干张宣传页、宣传海报及其支架等),以散包装的形式出现,为分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在一装卸一分拣的快进快出操作下,容易造成外标识丢失,难以确认品名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增加了分拣流程,对于散货产品,在入仓前预先准备了散货纸箱,并根据目的地的不同分别打印并黏贴标识。卸货分拣时,直接将散包装全部卸货,清点后装入预先准备的纸箱,并存放在指定区域,便于后续的操作。
经过上述的一系列组织结构的调整,以及操作流程的再造,精益思想在项目部中生根发芽,开始体现出了其消除浪费、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特点,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收益。在经过数月的改进后,我们又重新绘制了再造流程后的价值流表格,以便对精益化的结果进行判定,并寻找更多需要提高和消除浪费的节点,如下图所示:
(二)针对W客户相关项目的精益化评价
经过为期近一年的结构重组和流程改造,P公司仓储分拣和配送管理的精益化生产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收益。就精益化改造前后的情况对比,可以从下图中得出明显的结论,并且获得W客户2010年度最佳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称号。
显而易见,精益思想为P公司的实际运作带来了显著地提高,并因此获得了客户的认可。P公司相关部门对精益化的操作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并制定了进一步的流程要求和持续提高的目标。
因此,可以认为P公司在仓储配送方面的精益化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这些还远远不够,在将来仍需要不断深化精益思想的作用,并提出更高的改进
目标。
(三)针对W客户相关项目精益化改进目标
尽善尽美是精益思想的最后一步,需要企业不断在生产活动中发现和改进,在瞬息万变的市场面前,随着客户要求的提高,以及市场需求的变更,企业需要提高的地方还很多,同时也需要将精益化向上下游扩展,从而更大幅度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在现有的流程中,仍有相当一部分操作受到各方面的限制,而无法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杜绝更多的浪费。在流程改造中被消灭的只是较为明显的II型浪费,更多的I型浪费,需要企业通过内部结构的调整,硬件设施的替换,以及上下游企业的精益转变来实现。例如下面几个简单的例子:
1.有拆箱再包装的货物,需要使用固定的打包机械,造成搬运操作,如改用手持打包机,就可避免重复的搬运。
2.W客户的礼品和宣传品,在库仍有一定库存,如其供应商也以拉动的方式生产,每次送货至P公司的货物与实际配送所需一致,并确保质量,那么将可以避免无用的库存,直接卸货后分拣,安排配送。
3.现有运单的返回,是通过原件寄回的方式回收,交由客户确认的。如通过手持扫描仪等方式,改为电子回单,将大大提高回单速度并降低单证整理
时间。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不可能一一阐述,但可以从中看出,精益生产的脚步是不断前进的,通过各种方式方法企业可以由此寻求更高的目标。只要企业追求尽善尽美的目标,那么需要发现和改变的流程节点还会有很多。
关键词:医疗设备;仓库管理;财务管理;管理措施
一、医院医疗设备仓库管理中财务管理评价
1 医疗设备购置前的可行性评价
(1)理论论证
为了提升医院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拓展新技术、新业务,近年来我国医院开始投入相当数额的资金购置医疗设备,且购置的医疗设备必须满足技术先进、各项行政指标合格的要求。但并非所有医疗设备都能为医院带来相应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医疗设备购置前必须经过充分的、科学的研究论证,以确保医院投资恰当,避免资金浪费。一则确立设备购置管理制度和约束机制,加强医院设备管理职能;二则据临床实际需求,合理安排购置计划,先由设备技术部门提供参考数据,再按照分工和职责的不同,由临床使用科室、设备管理部门、仓库财务管理人员等分别开展市场调查、资料搜集工作;三则综合分析不同渠道收集来的投资项目技术和经济方面的有关信息,预测设备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情况。
(2)筹措资金
医院购置医疗设备,尤其是需要医院自筹资金购买时,医院须先从自身发展出发,合理安排资金分配和运转状况,即先参考医院发展要求和财务状况,合理安排资金流向。如果要购买大型医疗设备,其资金可由医院自筹,或者依靠政府财政部门拨款,或者分期付款,或者以合作方式引进,或者延期付款,或者贷款引进,或者有偿使用设备商的消耗材料,然后无偿使用设备。鉴于医院医疗设备大多需要金额较多、价值较高,为使之效益最大化,则医院可采取双倍余额递减法即加速折旧法,对医疗设备进行折旧,具体核算公式为:年折旧额=(设备价值一设备已折旧额)×年折旧率,年折旧率=2/折旧年限×100%。
2 医疗设备购置过程的经济效益评价
医疗设备投资属中长期投资,投资前财务评价指标的核算必须有相应的数据和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并得出最优决策项目。评价医疗设备所产生经济效益,主要依赖于净现值、获利指数、投资回收期、内部收益率等几项评价指标,评价方式则表现为对购置设备项目财务投资的可行性研究。比如,在购置医疗设备的净现值大于或等于2、获利指数大于或等于1、静态投资回收期小于或等于经营期的一半、内部收益率大于或等于行业基准收益率或设定折现率时,该医疗设备购置项目即具备财务可行性,可产生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可进行财务投资。
3 医疗设备购置后的效益跟踪评价
效益评价是现代财务管理理论中一项基本职能和工具,为实施有效的财务控制和监管,医院医疗设备效益分析和评价工作也应纳入财务管理范畴。据财务经济管理理论,医院在项目效益评价指标配合下,采取量、本、利等经济核算方法,分析医疗设备库存中所存在问题,找出现有医疗设备的潜力,提高设备利用率和财务管理水平,改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效益评价所涉及的公式有,使用率=(每月实际完成诊治病例÷定额病例数)×100%,利润率=(每月单项设备的总收入一每月单项设备的总支出)÷设备原值,每百元医疗设备所产生医疗收入=单项设备实现收入÷单项设备原值×100%。其中,使用率计算时,定额病例数结合本院实际情况确定;利润率计算时,一旦设备超过折旧年限,利润率公式中分母就必须以设备残值(设备原值的20%)予以计算。
二、医院医疗设备仓库管理中财务管理重点
1 医疗设备运行成本
据现代财务会计管理要求,设备运行成本即设备在运行中产生的各项费用总和,其主要包括:
(1)人员费
医院向医疗设备使用及管理科室人员发放的工资、奖金、津贴、职工福利费用等。
(2)折旧费
《医院财务制度》规定,针对各类设备功能、价格的不同,医院应制定出不同的折旧年限和折旧率,由此计算出每月分摊的折旧费。
(3)维修费
该设备当月实际发生的维修费、购置配件费用以及年保修费用的月平均数。
(4)材料消耗费用
该设备当月实际发生的消耗卫生材料费用和购置各种办公用品费用等支出。
(5)管理费
人均分摊数与总人数相乘结果即管理费。
(6)公务费
办公费、公杂费、邮电费、差旅费都是常见的公务费种类。
2 大型医疗设备实施单向管理
全成本核算是较多大型医院常用的核算方式,比如将大型医疗设备涉及的各项成本和收入均纳入核算内容。同时,对于一些医院以不同科室为核算单位的方法,如CT、CR、DSA核磁共振等大型医疗设备均划归放射科,这种做法既不利于医院成本统一核算,又对医疗设备管理不利,则应予以调整和改正。根据大型医疗设备的自身特点,医院应建立跟踪考核、单机核算制度,即对其实行单机核算和单项管理模式,严格考核各项指标,严格控制各项成本支出,提高设备使用率、收益率和完好率。
三、医院医疗设备仓库管理中财务问题及对策
1 医院医疗设备仓库管理中常见的财务问题
(1)会计实务繁杂
医疗设备仓库管理在成本计算上较为简单,整个过程只须明晰耗品入库记录、耗品出库记录、期末耗品库存,既期末耗品余额量=期初耗品余额量+本期耗品入库量一本期耗品发出量。但医疗设备仓库管理具备较多独特特征,比如入库记录牵涉全国各地多个厂家,出库记录又涉及多个科室和部门,在库耗品种类、规格等也尤为繁多,使得医疗设备财务管理显得十分繁琐,整个操作过程十分庞杂,一时间,医疗设备的使用率、完好率、投资回收周期、效益分析评估论证等一系列管理问题随之产生
(2)会计人员欠缺
社会经济日益进步,现代医学技术进步神速,在医院固定资产中,医疗设备所占比重逐渐增加,如科学引进大型医疗设备。于是,医院开始对医疗设备、医疗器械实施严格管理,比如由专门的财会人员具体实施,医院对此类人员的设置编制方面由医疗器械部门负责、业务方面由财务部门管理。但医疗设备仓库财务管理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好的医疗设备仓库财务管理模式,向医院医疗设备装备规划、立项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医院各个部门进行成本核算得出准确数据。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医院医疗设备仓库管理中财务人员素质普遍不高,专业化的会计人员十分欠缺。
2 加强医疗设备财务管理的有效对策
(1)完善管理制度
据《医院会计制度》相关内容,医院应对医疗设备实行统一的财务管理,编制各项设备管理规章制度,健全设备维修规定及计划。在规章制度范围内,确立设备修购基金提取率。经常或定期清查设备,提高设备利用率和使用效益;对常用设备归口、分级管理,尤其是数量大、种类多、使用地点分散的医疗设备,应将专业管理和群众管理相互结合,划分设备管理权限和责任,将管理落实到具体职能部门或使用科室,建立健全设备安全和有效使用的保证制度。
(2)严格成本核算
成本核算是以核算耗费和补偿的具体形式对相关对象实施科学管理的重要方法。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在一定标准指导下,对医疗设备进行计价,以正确计算修购基金,并及时核算设备减增变动详情和实际占用价值。计算医疗设备价值,有利于医院管好、用好设备,提高设备使用率和医院服务质量,还会降低成本、节约开支。一般来讲,设备计价标准主要有原始价值、重量安全价值和净值,原始价值又称历史成本,即单位购入价,其常由包装费、运输费、保险费、装卸费、安装调试费、利息等支出;重量安全价值又称现时重量成本,即在现有生产技术和市场状况下,重新购置相同全新设备所需全部支出;净值又称折余价值,即设备原始价值重量减去设备折合修购基金后的差额。
[关键词]信息资源管理 信息资源目录 元数据仓储
[分类号]TP315
1 引言
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我国金融、电信等行业积累了大量信息资源,如何有效开发利用它们已成为我国当前信息化工作的重点。目前国内企业信息资源的现状有以下特点:①信息资源类型多样。信息资源包含结构化数据,如关系型的数据、早期的网状和层次数据库中的数据;非结构化文本信息,如网页、电子邮件等;还有多媒体类信息资源等。②信息资源环境异构。不同的信息系统使用不同的数据库。有些企业目前仍使用层次数据库管理其核心业务,而其它信息管理系统则是关系型的。即使同是关系型数据库,ORACLE数据库SQL SERVER、DB2之间也都存在差异。③信息资源格式不同。即使同是音频信息,也可能有mp3、wav或者rm格式。
因此,上述信息资源现状决定了已有信息资源普遍存在标准缺乏、冗余严重、数据质量较差等问题,而人们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需求又普遍具有动态性、多样性和专业性等特点,所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一项比较复杂的任务。当前几乎所有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都基本依靠手工整理,并按某种既定标准著录元数据,存在效率低、工作量大、人为遗漏多、信息保密性差等问题。为此,结合当前国内企业信息资源实际情况,并借鉴国内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经验,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元数据仓储与信息资源目录的信息资源管理方法,同时设计了信息资源管理系统。
2 相关研究工作
虽然至今没有公认的定义,但一般认为信息资源是有使用价值的信息。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指不断重组并加工信息资源的内容,并扩展联系、挖掘内核、转换思路,进而产生和运用新的信息,使信息内容本身释放潜能,为用户的各类活动服务。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速度的加快,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但是,国内关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多集中在宏观的战略研究与策略方面,而关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方法却较少,因此,研究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方法很必要。
由于信息资源存在于各个信息孤岛之中,给用户的应用带来了许多不便。为解决信息孤岛问题,美国政府基于信息检索与交换标准Z39.50从1977年起就开始创建了政府信息定位服务体系,用户通过GILS可方便查找和访问政府提供的所有资源、服务和文件,但其仅是基于电子政务的一个分类体系,所以对其他行业用户具体业务需求的灵活性支持不足。
众所周知,元数据为各种数字化信息单元和资源集合提供了规范描述方法和检索工具,也为分布、多种数字化资源构成的信息体系提供了整合工具与纽带,因此,利用元数据管理信息资源是实现其检索、交换、共享、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根据对元数据的不同定义和描述,信息资源元数据主要分为四类。
由于整个信息供应链中都会产生元数据,所以数据仓库设计者日益认识到元数据对数据整合以及信息利用的重要性。随着商业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最终出现了公共仓储元模型,它是OMG组织颁布的元数据管理标准,主要目的是在异构环境下,帮助不同数据仓库工具、平台和元数据知识库进行元数据交换。尽管它有利于元数据管理,但仍未能解决数据冗余以及用户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动态性、专业性和多样性要求。
因此,基于信息资源目录与元数据仓储技术,在一个实际的信息资源开发项目中,笔者提出了一种信息资源管理方法。首先,借鉴图书分类目录管理的方法对信息资源分类,建立用户信息资源目录,该目录构建了科学、合理、实用的用户全局信息体系架构;然后利用元数据仓储和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对信息资源目录的创建、检索、更新以及权限管理。基于该方法,设计了一个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实践证明,该系统可有效支持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3 系统总体结构及工作流程
3.1 系统总体结构
系统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整个系统由5部分组成,下面分别进行详细介绍。
3.1.1 信息资源目录管理器信息资源目录管理器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其功能主要是管理信息资源目录。信息资源目录主要实现两个不同领域的抽象:一方面从根目录开始,按照大类、小类逐步延伸到元数据(如图2中由左至右的箭头所示),把信息从业务管理逻辑向数据和技术逻辑逐步抽象后映射到元数据;另一方面是反过来,信息资源目录又将元数据向业务管理方向抽象(如图2中由右至左的箭头所示)。通过这种抽象,底层数据就变为业务人员熟悉的知识,从而帮助他们迅速定位所需信息。尽管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比较熟悉业务和管理领域,但他们一般不了解元数据,因此,当业务人员与管理人员想解决一些问题时,找到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比较困难,而目录分类则有效填补了他们与元数据之间的鸿沟。目录管理器一般应具备以下五种功能:①根据信息资源目录,自动生成信息分类树,同时将对应元数据包含在相应子节点中,用户从而通过分类树找到所需信息;②满足不同目录视图的构建,例如,针对各种宏观经济运行数据,有的用户关注货币供应信息,有的用户关注汇率信息,因此,信息资源目录管理器支持设计并生成适合不同用户视角的目录视图;③实现对元数据仓储中元数据的检索,帮助用户发现相关数据的信息(元数据);④显示与被检索的元数据相关字段以及对应数据,支持图形显示功能,⑤对信息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用户使用模式。
除上述功能外,信息资源目录管理器还需要实现用户管理、权限管理等功能。
3.1.2 元数据仓储 根据公共仓储元模型(即关于模型的模型),实现对元数据的存储和管理(包括查询与更新)。当目录管理器提出查询请求时,元数据仓储检索其存储的元数据,并返回结果。
元数据仓储中的元数据是标准化的,能有效支持数据的交换与共享,其主要由以下几部分信息构成:①标识信息。对元数据进行标识,包括标识名、别名等。②类型信息。不同信息资源有不同的类型信息,例如,数据库中的属性,其类型信息包括字段长度、数据类型等;对视频资源,其类型信息包括媒体格式、大小等。③管理信息。管理信息是关于元数据管理、保护和存储的信息,包括密级、生产者、管理者、创建日期、有效时间等信息。④业务信息。通过业务信息字段内容,实现元数据逻辑分类,支持树形结构目录,从而进行高效检索,包括主题、关键词、分类类别等。
信息资源目录按照业务和管理逻辑对信息资源分类,而信息资源元数据也有自己的分类体系,通过对元数据分类便
于制定元数据标准和设计公共仓储元模型、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以支持高效的元数据的管理。在一个实际信息资源管理项目中,通过对某一企业信息资源分析,建立了其信息资源元数据分类体系,如图3所示。
3.1.3 元数据著录 工具人工著录元数据仓储中的元数据,工作量大且易产生错误,所以信息资源管理系统需要自动化的元数据著录工具,其主要完成以下任务:①根据业务需求目标自动抽取结构化数据的元数据,并进行映射与转换以及规范化元数据。②自动生成标识信息显示给用户,并允许用户进行修正。③利用信息资源目录树选择元数据所属节点,确定其业务管理类别,允许用户添加关键字、划分主题等。
3.1.4 数据交换平台 数据交换平台可有效降低数据交换代价,因为基于数据交换平台,m个相互交换数据的系统只需要m个适配器,否则,需要定制m(m-1)/2个双向抽取程序才能实现这些系统相互之间的数据交换。数据交换平台利用用户给定的元数据,通过适配器从对应系统中获得数据并对其进行规范化,然后返回给目标系统(管理分析系统或目录管理器)。 3.1.5 信息资源利用模块 信息资源利用模块主要参考信息资源目录对信息资源重组,并将其应用到新领域,主要完成以下功能:①将满足条件的重要的、高质量的数据导入管理分析系统,利用OLAP、数据挖掘等技术进行分析,辅助进行科学决策,②将满足条件的数据进行集成后导入新的业务系统,提高开发新系统的数据质量,从而缩短开发周期,降低成本;③实现数据的逻辑集中,形成完整的企业信息体系结构和全局信息视图,指导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实施。
3.2 工作流程
借助于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用户可方便管理和利用其拥有的信息资源。针对一项信息查询任务,本文所提出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整个工作流程如图4所示。
3.3 实际项目验证
在一个实际的信息资源分析项目中,笔者利用该方法设计了用户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项目中,首先对该企业21个信息管理系统中的信息资源现状进行分析,同时调研分析各个业务管理部门的需求,建立该企业的信息资源目录体系,该目录体系主要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分为两大类(基础信息资源与非基础信息资源),而两大类在第二层次又涉及五大业务主题,每个业务主题下又有若干子目录,从而使管理和业务人员的信息需求与企业的信息资源有机结合。同时,结合企业信息资源现状,制定其信息资源的元数据标准,并设计元数据仓储模型。基于此方法,该企业实现了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实际应用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方法可以有效管理企业信息资源。
4 结论与展望
关键词:物流业;仓储管理;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物流业的的功能愈加突出,而其中仓储管理作为物流企业发展和管理的重要一环,对物流业的整体运作效率以及运作效益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生产与采购之间、生产与销售之间,以及批发与零售之间等各个结合部,仓储均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对我国整个经济的顺利运行有着重要影响。
一、当前物流发展中仓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仓储管理方式单一落后。当前我国整体的仓储管理方式还较为落后,操作过程中仍以手工为主,记账做账仍沿用旧有的效率低下的人工方式,缺乏使用现代化操作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大部分仓储库设备简单,缺少现代化的仓储库,给仓储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另外,由于管理技术不高,使得仓储库不能及时将出入库信息告知相关单位,往往造成司机排队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取货的不合理现象。
2.仓储管理资源不能优化配置。在仓库的人力、设备以及空间的利用上,往往采用粗放式的模式,并不能通过合理有效的规划,进行整体资源的优化配置,以保证仓储管理的有效开展,以及仓储工作的高效进行。在人力资源的分配上,往往使用定员定岗的方式,难以满足临时性需求,对出现的应急情况常常不能及时处理;且定员定岗还容易造成人力资源的大量浪费。在设备及空间的利用上,因同样不能科学规划,造成了设备添置及使用过程中的浪费;并使得仓库的空间因得不到合理划分,出现闲置现象,浪费了空间资源。
3.专业性管理人才较为匮乏。物流业虽然在近些年取得了很快发展,高校等专业院系所培养的物流方面的专业人才也逐渐增多,但在仓储管理上,相应的专业性人才还较匮乏,一则由于高校培养的人才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虽然很好,但缺乏实践操作能力,无法满足对操作技能要求很高的仓储管理的需求;再则由于仓储管理不仅需要专业技术和专业操作技能,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管理学知识。这种较为复合型的人才的缺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仓储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物流发展中的仓储管理策略分析
1.完善仓储管理方式,提高仓储管理效率。现代物流仓储管理要想跟上时展的步伐,获得持续发展,必须转变旧有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改变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工作方式,积极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资源。首先,应更新仓储设备,采用现代化的设备和技术,利于更加严格和规范地进行仓储管理;同时,应不断增加现代化的仓库数量,保证现代化设备能有“用武之地”。其次,应使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管理软件,通过更加高效科学的管理,促进仓储管理业的发展。再次,应不断优化仓储运作流程,降低运作成本,并通过加快资金流转,促进仓储管理效率的提高。第四,应认真协调好仓储管理与其他物流工作流程的衔接工作,包括运输系统、包装系统、搬运系统等,借助这些系统相互之间的融洽关系,促进仓储管理的成本最低化、效率最大化。最后,应积极借鉴国内外物流企业中先进的仓储管理经验,及时弥补自身发展中的不足,以促进企业能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加快发展,加快提高仓储管理水平。
2.实现仓储管理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的仓储管理必须建立在仓储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上,通过将仓储环节的各种资源合理有序地进行规划,尽量减少管理程序,避免浪费不必要的管理时间。首先,应对仓库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保证人尽其才,将每个人均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同时,对于人员的安排不可出现固化现象,应根据人员的情况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保证在任何时候下仓库人力资源均能合理配置。此外,应安排一定的机动人员,防止紧急情况出现时无人应对。其次,应对仓库的设备和空间进行合理配置和科学规划,避免设备使用中的浪费现象;同时,应通过合理设计,保证仓库空间的有效利用,避免空间闲置,对仓储管理和运作产生负面作用。
3.加快仓储管理专业化人才队伍的建设。为不断提高仓储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应通过多种渠道引进和培养专业性的仓储管理人才。首先,应积极向国内外先进的物流企业引进具有专业管理能力的仓储管理人才,并通过引进的人才不断带动原有的仓储管理人员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其次,应积极为仓储管理人员提供培训机会,借助各种有价值的培训,不断提高仓储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并使他们具备相应的管理知识和能力。另外,应通过健全激励机制,以及淘汰机制等方式,激活用人机制,通过能者上的用人策略,实现仓储管理人才的公平竞争,不断督促仓储管理人员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加快仓储管理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速度,以为仓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起到积极作用。
三、结语
加强物流发展中仓储管理的水平,对于促进物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物流发展的仓储管理中还存在一定问题,应通过完善仓储管理方式,提高仓储管理效率;实现仓储管理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仓储管理专业化人才队伍的建设等方式,不断促进仓储管理业的健康发展。当然,也可通过提供一些仓储增值服务等方式,在不断提升仓储管理企业的服务意识和管理能力,以及市场竞争力的基础上,促进物流发展中整体仓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并最终为物流业的良性发展起到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朝 晖:地方性物流企业仓储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 2009(08).
【关键词】仓储管理 现状 发展
一、仓储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一)什么是仓储管理。
仓储管理就是对仓库及仓库内的物资所进行的管理,是仓储机构为了充分利用所具有的仓储资源提供高效的仓储服务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过程。具体来说,仓储管理包括仓储资源的获得、仓储商务管理、仓储流程管理、仓储作业管理、保管管理、安全管理多种管理工作及相关的操作。
(二)仓储管理在物流管理和整个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仓储管理在物流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讲,仓储管理在物流管理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从物流的发展史可以看出,物流的研究最初是从解决“牛鞭效应”开始的,即在多环节的流通过程中,由于每个环节对于需求的预测存在误差,因此随着流通环节增加,误差被放大,库存也就越来越偏离实际的最终需求,从而带来保管成本和市场风险的提高。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从研究合理的安全库存开始,到改变流程,建立集中的配送中心,以致到改变生产方式,实行订单生产,将静态的库存管理转变为动态的JIT配送,实现降低库存数量和周期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尽管仓库越来越集中,每个仓库覆盖的服务范围越来越大,仓库吞吐的物品越来越多,操作越来越复杂,但是仓储的周期越来越短,成本不断递减的趋势一直没有改变。从发达国家的统计数据来看,现代物流的发展历史就是库存成本在总物流成本中所占比重逐步降低的历史。
2.仓储管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仓储及其管理对于物流系统的重要意义,我们还可以从供应链的角度来进一步认识。从供应链的角度,物流过程可以看作是由一系列的“供给”和“需求”组成,当供给和需求节奏不一致,也就是两个过程不能够很好的衔接,出现生产的产品不能即时消费或者存在需求却没有产品满足,就需要建立产品的储备,并进行有效地管理,将不能即时消费的产品储存起来以备满足后来的需求。供给和需求之间既存在实物的“流动”,同时也存在实物的“静止”,静止状态既是将实物进行储存(包括仓储),处于静止是为了更好的衔接供给和需求这两个动态的过程。
(1)仓储能对货物进入下一个环节前的质量起到保证作用
在货物仓储环节对产品质量进行检验能够有效的防止伪劣产品流入市场,这样既保护了消费者权益,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生产厂家的信誉。通过仓储来保证产品质量,主要要进行两个环节:一是在货物入库时进行质量检验,看货物是否符合仓储要求,严禁不合格产品混入库场;二是在货物的储存期间内,要尽量使产品不发生物理以及化学变化,尽量减少库存货物的损失。
(2)仓储能够为货物进入市场作好准备
货物作为商品要顺利进入市场满足购买者需要,必须在货物进入市场前就做好准备。仓储能够在货物进入市场前完成整理、包装、质检、分拣等程序,这样就可以缩短后续环节的工作时间,加快货物的流通速度。
(3)仓储是加快商品流通,节约流通费用的重要手段
虽然货物在仓库中进行储存时,是处于静止的状态,会带来时间成本和财务成本的增加,但从整体上而言,仓储不仅不会带来时间的损耗和财务成本的增加,相反它能够帮助加快流通,并且节约运营成本。在前面讲仓储的必要性的时候已经谈到过仓储能够有效的降低运输和生产成本,从而带来总成本的降低。
(4)仓储还是保证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流通)、分配、消费四个环节。物流过程中属于流通领域,而仓储优势物流系统的重要环节,因此,货物的仓储过程不仅是商品流通过程顺利进行的必要保证,也是社会再生产和整个经济活动得以顺利惊醒的保证。
二、我国目前仓储管理的现状与加强和改进仓储管理的对策
(一)我国仓储管理存在的问题。
1.仓库数量大,但布局不够合理。由于各行业各部门为了满足各自的需要,纷纷建立自己的仓库,导致仓库数量众多,他们都在经济集中地区和交通便利的地方建设仓库,以至于仓储布局极不合理,造成了部分地区仓储大量剩余和部分地区仓储能力不足的两极分化局面。
2.仓储技术发展不平衡,很多企业对提高仓库作业自动化、机械化的认识不足。一些大型企业的现代化仓库拥有非常先进的仓储设备,包括各种先进的装卸搬运设备、高层货架仓库等。而很多仓库作业仍旧靠人工操作。这种仓储技术方面发展的不平衡状态,严重地影响着我国仓储行业整体的运作效率。
3.仓储人才缺乏,仓储管理人才更不多。发展仓储行业,既需要掌握一定专业技术的人才,也需要善于操作的运用型人才,更需要仓储管理型人才,而我国目前这几方面的人才都很匮乏。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的物流人才缺口50万,仓储人才尤其是仓储管理型人才缺乏也很严重。
4.仓储管理方面的法制、法规不够健全。我国已经建立的仓储方面的规章制度,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水平的提高,有些已经不适合实际情况。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完整的《仓库法》,仓储管理人员的法制观念不强,仓储内部的依法管理水平也比较低下,所以仓储企业很难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企业的利益。
(二)我国仓储管理的长足发展。
我国仓储业发展势头良好。自20世纪末经济发展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同时带动了仓储业的发展,对仓储业的发展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大型的现代化库房开始出现在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和大中型城市,以满足地区发展对物资流通的现代化需求。
随着外资企业的进入,先进的仓储管理系统和硬件设施也随之建立起来。现代商业体系的建立引导着仓储业向着合理、高效、环保的方向发展。外贸进出口的快速增长也促使中国仓储业与国际物流体系的快速接轨。
到2003年底,中国内地现代化自动库已经超过200座,每年还在快速增加。在仓储业硬件设施得到改善的同时,仓储业的管理水平也 在不断提高。高高校纷纷建立物流专业。为仓储管理现代化提供了人才。各种社会物流培训机构的出现满足了企业发展对物流人员知识更新的要求。
政府管理机构对仓储业的发展起到的引导和规范的作用,所颁布的物流技术标准等对仓储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各种技术标准和管理措施的出台为仓储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为中国物流业业国际接轨提供了保证。
(三)加强和改进我国仓储管理的对策和措施。
物流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物流最基本功能的仓储及其管理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加强和改进仓储管理。
1.加强仓储基础设施建设;
2.加快引入竞争机制,建立统一、公平有序的现代仓储市场体系;
3.加强仓储资源的整合,完善仓储标准化体系;
4.加快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实现仓储信息化管理;
5.引进并培育仓储专业人才,完善培训体系;
6.建立健全仓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
三、仓储管理的发展阶段和未来发展趋势
为了更好地加强和改进仓储管理,以促进我国仓储业的发展,我们还必须对仓储管理的发展阶段和未来趋势给予充分的重视。
(一)仓储管理的发展阶段。
1.人工和机械化的仓储阶段
这阶段物资的输送、仓储、管理、控制主要是依靠人工及辅助机械来实现。物料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传送带、工业输送车、机械手、吊车、堆垛机和升降机来移动和搬运,用货架托盘和可移动货架存储物料,通过人工操作机械存取设备,用限位开关、螺旋机械制动和机械监视器等控制设备来运行。机械化满足了人们对速度、精度、高度、重量、重复存取和搬运等方面的要求,其实时性和直观性是明显优点。
2.自动化仓储阶段
自动化技术对仓储技术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相继研制和采用了自动导引小车(AVG )、自动货架、自动存取机器人、自动识别和自动分拣等系统。到上世纪70年代,旋转体式货架、移动式货架、巷道式堆垛机和其他搬运设备都加入了自动控制行列,但只是各个设备的局部自动化并各自独立应用,被称为“自动化孤岛”。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工作重点转向物资的控制和管理,要求实时、协调和一体化。计算机之间、数据采集点之间、机械设备的控制器之间以及它们与主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可以及时地汇总信息,仓库计算机及时地记录订货和到货时间,显示库存量,计划人员可以方便地作出供货决策,管理人员随时掌握货源及需求。
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仓储技术的重要支柱。到上世纪70年代末,自动化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生产和分配领域。 “自动化孤岛”需要集成化,于是便形成了“集成系统”的概念。在集成化系统中,整个系统的有机协作,使总体效益和生产的应变能力大大超过各部分独立效益的总和。集成化仓库技术作为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中物资存储的中心受到人们的重视,在集成化系统里包括了人、设备和控制系统。
3.智能化仓储阶段
在自动化仓储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实现与其他信息决策系统的集成,朝着智能和模糊控制的方向发展,人工智能推动了仓储技术的发展,即智能化仓储。现在智能化仓储技术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21世纪仓储技术的智能化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上世纪7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研究采用巷道式堆垛机的立体仓库。1980年,由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研制建成的我国第一座自动化立体仓库在北京汽车制造厂投产。从此以后,立体仓库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建成的立体仓库有300座左右,其中全自动的立体仓库有50多座,高度在12米以上的大型立体仓库有8座,这些自动化的仓库主要集中在烟草、医药保健品、食品、通讯和信息、家具制造业、机械制造业等传统优势行业。在此基础上我国对仓库的研究也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但是目前我国还处于自动化仓储的推广和应用阶段。
(二)仓储管理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日益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日新月异,仓储管理将呈现新的发展趋势。其主要表现是:
1.实现“零库存”管理
目前,“零库存”的概念已为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零库存并不是等于不设库存,而是对某一企业或组织来说,把自己库存向上转移给供应商或向下转移给零售商,以实现自己的零库存。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零库存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2.整合化管理
整合化管理就是指把社会的仓储设施,各相关供应商、零售商、制作商、批发商,甚至客户的仓储设施进行整合,以达到企业库存管理的优化。也就是说在供应链管理的框架下,实行仓储管理,把相关仓储管理的作业或设施进行重建。
供应链管理下的仓储管理,能够在动态中达到最优化这一目标,在满足顾客要求的前提下,争取尽最大努力降低库存,从而可以提高供应链的整体效益。
3.计算机化与网络化管理
计算机,它具有高强度记忆功能,能把负责的仓储管理工作进一步简化并大大提高效率;它具有准确计算能力,使人们增强了对它的信赖;它可以对临时变化进行应付,对临时需要进行适时处理。因此,计算机已经成为库存控制信息系统的核心,作为对各项管理业务发出企业指令的指挥中心而起到重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