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水产养殖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水产养殖 水质 污染 解决办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丰富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水产品的供应量较以往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而原有的海洋产业等捕捞产业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水产养殖,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而养殖过程中水体水质对水产养殖产业的影响,也一直困惑着众多养殖者。水产养殖过程中常见的水质问题以及解决方法,笔者归纳了以下几点:
一、DO的降低对鱼类生长的影响以及解决办法
水中DO(即溶解氧)的高低对鱼类的生长繁殖意义深重。在冬季时节,很多养殖者会注意对水体的供氧,然而对于炎热的夏季,供氧却常常被忽略,其实这时同样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夏季气温较高,这样会使水体中的DO降低,而高的气温则会促进水体中藻类以及好氧细菌的生长,它们的过快生长会造成水体中的溶解氧过度下降,其结果会使鱼类不爱进食,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大面积死亡。
对于DO引起的问题较易解决。定期的对池底进行清淤很重要,淤泥中含有大量的好氧细菌,它们的生长会降低水中的DO;其次还应注意放养密度,科学合理的放养密度才能收获较好的收益;科学投饵,一可以减少饵料的浪费,二可防止饵料的沉积,其有机物促进微生物生长消耗氧气;注意培养水体中的绿色植物,用以提高水体中的DO;要定期对水体进行检验,投加水体改良剂,使水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我调控;增加曝气设备,提高水体溶氧量。
二、PH的改变对鱼类生长的影响以及解决办法
鱼类适宜的PH值范围为7.8-8.8,然而由于地域的差异性,外加水体中微生物的氧化分解作用,常常会使水体的PH值偏离此范围。过低PH值的水体呈现酸性,会使鱼类自身的载氧能力降低,产生缺氧症,便出现了养殖过程中常出现的“浮头”,由于耗氧的降低,造成鱼类自身的新陈代谢缓慢,鱼类便出现了“厌食症”,明明很饿,缺吃不下东西;过高PH值的水体呈碱性,这样的水体更加可怕,会使鱼类的腮部遭受严重腐蚀,造成大面积的死亡。此外,PH的改变还会引发水体中硫化氢、胺类的含量的改变,这些都会严重影响鱼类的生长,其直接影响便是经济效益的下降。
如何调节水体的PH,使其有利于鱼类的生长?笔者认为以下几点便足可改善:对于PH较低的水体来说,可通过投加生石灰进行改善。当然,生石灰的投加量也并非越多越好,这里也应该注意一个“度”。经常性的进行水质监测是必须的,并根据检测结果按需投加。在PH值正常的时候也应定期投加生石灰,以达到消毒和调整PH的目的。对于PH较高的水体而言,可用漂白粉进行调节。其过程与生石灰的投加方式相同,此处不再赘述。除此之外,还需经常引入新水,用以降低水体的PH值。
三、亚硝酸盐对鱼类生长的影响以及解决办法
亚硝酸盐是氨转化为硝酸盐的中间产物。正常情况下,硝化细菌等其他微生物会将其转化成硝酸盐,并不影响鱼类的生长。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比如错误的时间使用了消毒剂,将负责硝化的硝化细菌等杀死,亚硝酸盐便会富集。亚硝酸盐的富集,还与其他有关。例如池底淤泥、过生的饵料、鱼类排泄物等的分解均会产生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的增加,会导致鱼类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减少,从而降低了其血液的载氧能力,造成自身的新陈代谢缓慢,从而影响生长。
常见的解决措施有:适时清淤,可有效防止池底的淤泥过厚,过多微生物参与耗氧活动;科学合理地投加饵料,可减少饵料浪费以及过多的饵料促进微生物的分解;适时的引入新水;培养硝化细菌,促进其生长以防止亚硝酸盐的过盛;增加曝气设备,增加水体中的DO,也是防止亚硝酸盐过盛的有效措施。
四、蓝藻等的过度繁殖对鱼类生长的影响以及解决办法
蓝藻是水产养殖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蓝藻的泛滥对水产养殖影响的范例屡见不鲜。其过度的繁殖会造成水中溶解氧的降低,其后引发的一系列并发症前文已尽述,此处不再赘述。如何解决蓝藻问题?首先应对蓝藻的生长繁殖特点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与了解。蓝藻的生长繁殖特点与其他物种相似,包括生长期、高峰期以及衰亡期。每一个阶段都应有不同的处理方式,错误的方法甚至会促进蓝藻的繁殖生长。
蓝藻的生长周期大概为一个月,前十天即为蓝藻生长的生长期,这时蓝藻不易察觉,在阳光下水体的透明度略有降低。这时需控制饵料的投加量,并投加生物药剂,对水体进行改善;在其后的十天里,蓝藻生长进入高峰期,水体表面很快被覆盖,使空气中的氧气很难进入水体。这时需对蓝藻进行打捞,并增开曝气设备对水体进行曝气;最后的十天蓝藻生长进入衰亡期,但此时不可不重视,与其说是衰亡期,更不如说是新老交替期,处理不当会造成蓝藻的二次生长。这时需继续增加曝气设备进行曝气,另外引入新水,并投加生物药剂对水体进行及时改善。
五、重金属污染对鱼类生长的影响以及解决办法
水产养殖中出现重金属污染的事例也逐步多了起来。常见的有Cu、Ph、Zn等的污染。众所周知,重金属的积累,会导致鱼类患病,或者致畸,甚至死亡。这种携带了重金属的鱼类,一旦被人类食用,也会在人体内积累并引发各种病症。特别是对于一些工业比较发达的地区而言,重金属污染尤其应当受到重视。
常用的处理方法有:化学沉淀法、物化吸附法、生物吸附法以及生态修复法。化学沉淀法即向水体中投加氢氧化物或硫化物等使其产生重金属盐去除;物化吸附法即使用多孔性固体对重金属进行吸附;生物吸附法即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的富集来去除重金属;生态修复法即通过人工构建的生态环境去除重金属。
六、水产养殖自身造成的影响以及解决办法
随着水产养殖的进行,无法避免多余的饵料以及粪便等会在池底淤积,其的分解会造成水体N、P等含量的增加,从而使水体富营养化,出现藻类增多,DO减少等众多并发症,其影响同上,不再赘述。为避免水产养殖自身造成的影响,笔者认为需做到以下几点:一、构建全新的生态系统,种植水葫芦等耐污植物来改善水体;二、经常清淤,防止池底的淤泥过厚;增加曝气,增加DO量。
【关键词】水产养殖 问题 对策
近几年来,中国水产养殖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平均每年递增率达到11%,尤其在渔业资源衰竭和捕捞产量下降的情况下,水产养殖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到上个世纪末水产养殖业己经超过了畜牧业,成为粮食经济发展最快的部分。但是,伴随着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产品质量和整体档次偏低、优质鱼生产基地不能严格按照无公害的标准建设、外向型渔业发展较慢等。
一、临沧市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养殖结构不够合理
近几年,临沧市在养殖结构、养殖模式上进行了一些调整和摸索,重点加大了名、特、优新品种的养殖规模,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在品种结构、品质结构和区域结构上还存在着低水平的雷同现象,主体品种不很突出,产品的质量和整体档次还偏低,总体上还处于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过度的阶段。
(二)基地建设不够规范
目前临沧市虽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地方特色的养殖基地,但由于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不完善,不能对水产种苗、饲料、鱼药及水产品质量进行全程监控,由此造成了在基地建设上不能按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的标准进行高起点、模式化操作、未能形成按照“订单”渔业培育基地、产业链条较短的现状,因此基地发展的规模和带动效应较差。
(三)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水产养殖技术是一个涉及到多学科的综合技术;服务对象又是文化素质不一、千家万户的农民,接受新事物、新技术、新成果的能力与他本身的需求愿望相差较大,因此搞好综合配套服务尤显重要。目前临沧市渔业服务体系建设较为薄弱,主要表现在渔业科研、技术推广、渔政管理等部门职责不清、资金投入不足、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网络服务和行业协会不健全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产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养殖病虫害的测报、防治,渔业安全生产及水产品的流通等各个环节的正常运转。
(四)加工企业带动力弱
一是龙头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加工水平较低,劳动力和和竞争力不强,与区域化分布、规模化生产的要求不相适应。二是加工企业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没有水产品龙头企业,与全市水产资源、基地建设不相适应。三是临沧市的几家加工企业目前除新沂市的水产加工企业一枝独秀外,其余的加工企业因受资金、技术、原料、订单等制约,仅作为冷藏、冷冻用,设备利用率低,带动力弱。
(五)经营机制不够完善
主要表现在龙头企业与养殖基地、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缓慢,由此制约了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高。其次是农产品流通主体不突出,经营管理水平较低,交易手段落后,仍然停留在收购、运销的初级阶段,开拓市场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第三是投入机制不够健全,投入不足,部分政策落实不到位,制约着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二、发展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具体对策
(一)围绕优质高效,调优产业布局
按照市场对优新水产品多样化的需求,加快品种更新,提高良种覆盖率,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品种养殖,不断推出大批适合市场需求的高档优质水产品,加快形成品种多样化、结构多元化、品质优质化的生产格局。渔业生产以主体品种为依托,本着推动优势水产品和特色水产品向优势产业区集中,努力构建渔业优势区域和优势产业带,进一步扩大稻田养殖、庭院养殖和各种设施养殖如:网箱养鱼、工厂化养鱼等,不断提高养殖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目前,临沧市重点确立了三类主导品种即特色品种鱼、观赏鱼及虾蟹的养殖,通过合理的规划布局,均已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二)突出区域特色,调大产业规模
特色是调整的灵魂,产业的结构调整要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必须找准市场需求与本地资源优势的结合点,大力培育特色产品,实行差别化竞争。同时要注重区域间资源的合理配置,突出发挥比较优势,实行区域化、规模化开发,形成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带和关联产业群,以区域性的特色和规模优势牢牢占领市场,获取更高的农产品比较效益。同时,发挥区位优势,整合生产要素,大力发展技术、知识和资金密集型的高效渔业。要定位于城市居民消费需求和休闲娱乐,立足于生产、生活、生态结合,综合运用现代农业手段、景观农业手段和生态农业手段,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梯次推进,逐步把城郊渔业建设成为绿色水产品的生产基地、现代渔业的示范基地和观光休闲渔业的旅游景区,形成产业结构优、经济效益高、区域布局合理的现代都市渔业体系。
(三)立足产业优势,调高创汇水平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农(渔)业的国际化趋势已日益明显,农(水)产品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为此要抓住机遇,主动、及时地研究和调整发展战略,把提高创汇能力作为培育发展水产主导产业的重要环节,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提高渔业外向化水平。要充分发挥产业自身优势,通过实施“三项工程”,确立创汇渔业的重点产品,大力引进淡水鳖鱼、热带观赏鱼等国内外新品种及养殖新技术,加快建设优质水产品出口创汇生产基地,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加大渔业招商引资力度,积极营造良好的外向渔业招商环境,鼓励外商投资兴办渔业企业,加大水产业的综合开发和水产品的深度加工,嫁接改造一批种养项目和加工企业,促进临沧市出口水产品由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向高附加值的深加工制成品转变。
林 杰 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近年来,我国出口生加工养殖水产品被检测出沙门氏菌呈阳性的通报屡屡发生,仅2011-2012年间,出口生加工水产品因沙门氏菌被美国、俄罗斯等国的国外通报就达十多批,约五百多吨,造成产品退货或销毁处理,直接经济损失几千万美元。由于沙门氏菌是重要的食源性污染致病菌,对消费者健康影响极大,而企业一旦被进口国通报,除了经济上的赔偿或惩罚之外,还会造成企业信誉受损、客户流失,间接经济损失更是不可预估。实践表明,产品被沙门氏菌污染的影响因素较复杂,原料鱼验收、加工过程、人员健康和虫害等等环节都可能导致产品被沙门氏菌污染,最终会导致产品携带沙门氏菌。因此,加强对生加工养殖水产品出口中沙门氏菌污染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研究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一、 原料环节沙门氏菌的污染及预防控制
(一)原料验收过程存在的沙门氏菌污染风险和控制
生产企业在接收原料鱼进厂时,原料就有可能已经受到沙门氏菌的污染,这种可能性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导致:一是原料鱼在养殖过程中由于养殖水体污染,大量鱼体携带沙门氏菌;二是原料鱼中存在少数的死鱼或病鱼可能携带沙门氏菌。对于这两种情况,生产企业在原料验收时如果不加防范,就可能将沙门氏菌带入将要加工的产品中。
因此,出口水产品加工企业在原料验收环节,要建立严格的验收制度。首先要仔细检查原料鱼的供货证明,确保原料鱼来自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备案的养殖场,因为这类养殖场较为规范,鱼体被大量感染沙门氏菌的可能性不大;其次,原料验收时,要及时将所有的病鱼和死鱼剔除,以防由于少数受到沙门氏菌污染鱼混入进厂原料中;第三,以养殖场为单位,原料鱼进厂前抽样检测是否被沙门氏菌污染也是很有必要的,一旦发现有检测结果呈阴性的,就应当及时处理,或拒收该养殖场的整批原料。
(二)养殖过程中沙门氏菌污染的风险和预防控制
养殖过程中如果技术不当,原料鱼可能受到沙门氏菌等致病菌的污染。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内就有关于饲喂未发酵鸡粪引起鱼沙门氏菌感染的报道,有关研究成果也认定,向水体施用发酵或新鲜猪粪等,均可显著增加水体沙门氏菌数、大肠菌群数、罗非鱼肠道沙门氏菌数;国外也有研究报道,养殖水产品中沙门氏菌的带菌量同养殖水的环境有很大关系。水质越好,鱼体携带沙门氏菌的可能性就越低。
因此,出口加工企业,除了要求原料鱼都必须来自经过地方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备案的养殖基地外,还应当对养殖场水质加强日常监管,每个养殖季期间做好对养殖场的水质、饲料和环境的检测和监控,并监督养殖场实施规范的养殖技术,避免沙门氏菌污染原料鱼的情况发生。
二、 加工过程中沙门氏菌的污染及预防控制
(一)合理使用次氯酸钠消毒液对产品接触面进行消毒处理
在加工过程中生加工水产品,如果与产品接触面的卫生控制不当并受到沙门氏菌污染,则极有可能因交叉污染而导致产品受到污染。以罗非鱼片的生加工为例,在加工过程中,存在多道工序,如去鳞、去头、去内脏、开片、修边、速冻、镀冰衣和包装等等工序,在这些加工过程中,一旦与产品直接接触的刀具、台面和人员手部等受到沙门氏菌的污染,就可能将污染带到产品中。
次氯酸钠是一种广泛被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使用的消毒剂。我们在水产品加工厂内进行的次氯酸钠消毒液浓度的实验证明,科学地使用次氯酸钠消毒液处理产品加工的接触面,对沙门氏菌的污染能起到较好的杀菌效果。实验表明,刀具和台面使用150ppm的次氯酸钠溶液1分钟接触消毒,手部使用50ppm的次氯酸钠溶液30秒浸泡消毒,实验重复三次,分别涂抹取样检测沙门氏菌,结果全部呈阴性。因此,在出口加工厂进行正常生产情况下,实施好班前、班中和班后的员工手部、工作台面和工器具的SSOP,刀具等工器具和工作台面,使用150ppm的次氯酸钠消毒液进行至少1分钟的接触处理,员工手部使用50ppm的次氯酸钠消毒液接触至少30秒, 能有效预防加工过程产品接触面对产品的沙门氏菌污染。
(二)改进加工工艺和加工设备降低沙门氏菌污染率
在加工过程中,不同的加工工艺和加工设备对沙门氏菌的交叉污染有着较大的影响,不合理的加工工艺和加工设备,也可能将受污染的产品范围进一步扩大。我们设计了一组对比试验:一组实验用灭菌的生理盐水将沙门氏菌菌悬液稀释到10-4(含沙门氏菌大约20000个/ml),吸取1ml稀释液滴入一条鱼的内脏,然后使用消毒过的刀具在没有流动水冲洗的情况下连续剖杀15条鱼;另一组实验污染过程同上,但剖杀鱼的过程中使用流动水,每杀一条鱼后冲洗洗台面和刀具10秒后再杀下一条鱼,共杀15条鱼。最后检测结果显示:不使用流动水冲洗的剖杀过程,15条鱼的沙门氏菌的污染率平均达80%,而使用流动水冲洗的剖杀过程,15条鱼的沙门氏菌的污染率平均为30%。
因此水产品加工厂,在加工过程中使用流动水的工艺进行鱼体剖杀、去内脏,可以明显降低产品的污染率;同时,在操作设备上,每位员工的操作台前最好配备专用水管,并采用冲洗后的污水可以及时排入排水设施,就可以进一步减小污染产品范围,降低污染率。
(三)次氯酸钠消毒液处理受沙门氏菌污染的半成品
在加工过程的后道工序中,许多出口水产品加工厂都会使用一定浓度的次氯酸钠溶液对产品浸泡消毒,以保证产品的安全性。我们使用不同浓度的次氯酸钠溶液对受沙门氏菌污染的鱼肉进行的实验表明,如果分别使用50ppm、75ppm、100ppm和150ppm的次氯酸钠溶液处理鱼肉,处理时间分为30秒、1分钟和5分钟,处理完后取鱼肉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100ppm和150ppm的次氯酸钠溶液处理鱼肉30秒,鱼肉中的沙门氏菌检测结果全部为阴性;而75ppm的次氯酸钠溶液即使处理鱼肉达5分钟,鱼肉中也依然存在沙门氏菌检测阳性的结果。
因此,水产品加工厂在半成品在进入IQF(单冻机)之前,由于经过前面多道的工序清洗,半成品带菌总数已经降到比较低的一个级别,此时如果用100ppm的次氯酸钠溶液短时间处理30秒,会对可能被沙门氏菌污染的产品有较好的消毒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消毒处理后,应立即使用清水漂洗,以防化学残留。但是如果产品出口到欧盟等国,就不建议使用高浓度的次氯酸钠溶液消毒产品,因为欧盟有明确法规禁止使用高浓度的次氯酸钠溶液处理产品。
三、 其他环节沙门氏菌污染的预防控制
(一)加强对加工人员的健康检查
据近几年的调查报道显示,从事饮食、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沙门氏菌的携带率有逐渐增高趋势,这是一个潜在的污染源。如果加工人员中患有伤寒等一类的传染病,不排除病者携带的沙门氏菌会污染到产品的可能。因此,加工人员的年度健康体检以及每日进车间前的健康监督检查是必不可少预防管理措施。
关键词:水产;养殖;生态问题
中图分类号:S93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732066
1 水产养殖与环境生态问题的现状
许多水产养殖主体对象缺乏对水产养殖业生态问题严重性的充分认识,更缺乏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论指导。目前,我国在水产养殖方面保持了较快的发展趋势。1985年上半年和1997年,中国分别确立了具体的新时期渔业发展计划与方针,并鼓励发展养殖业,把渔业养殖及养护的合理利用,以及渔业资源的保护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从此,渔业产业化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实现了新时期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2010年,水产养殖产量达到3800万t,实现了水产养殖产量约占世界水产养殖总量的50%以上,1988年,渔业养殖产量开始超过捕捞产量。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有关政府部门对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的支持是分不开。
然而,在迅猛发展的状态下,在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的同时,生态问题严重制约和阻碍了我国水产养殖的持续发展,面临着水域环境不断恶化与水产资源破坏严重的各种现象、资源种质质量下降与质量安全隐患增突出等矛盾,给我国水产养殖业的稳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破坏性。例如:水产养殖本身需要清洁水源,但水产养殖的迅速发展,一些近海区水域进行海岸带的旅游、航运以及其它活动产生了不可避免的矛盾,使得生态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这不仅影响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更影响海产品的质量与安全问题。
2 水产养殖业中的必要性
水产养殖是一个庞大的产业,是全球增长最快的食品生产行业之一,水产养殖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不以生态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它与我国的经济命脉以及大范围的人口生存和就业问题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必然联系。中国是传统的渔业产业大国,渔业产量的增长仍依靠于捕捞量,适当的水产养殖操作能够减轻天然捕捞渔业的压力,然而,随着渔业产业的迅速发展,渔业商品交易份额不断加大,海洋捕捞业长期过度捕捞,部分重要鱼类资源产量大大下降的突出问题,直接影响捕捞的经济效益下降,给部分靠渔业资源维持生计的广大渔民带来巨大的生活压力。联合国海洋污染专家组(GESAMP)曾这样认为:人类直接或间接把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如河湾或沿海港口等捕鱼及在内地的各种海洋活动,这一系列的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质,尤其是有机污染物质(如抗生素),导致海洋污染,造成损害海洋使用质量行业开发的重重问题。所以,各地区机关与部门需及时认清水产养殖业在我国渔业发展的重要性,完善并维持水产养殖的可持续稳定发展。以下具体分析各个领域如何充分发挥水产养殖的重要性。
2.1 水产养殖是粮食产量保障体系
水产养殖业在发展过程中有着独特的优势,不存在人口增长及土地问题,在我国发挥重要的替补作用。从长远看,在全球粮食短缺、食品价格上涨的背景下,以及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面临的人口增加和土地、水资源约束的长期矛盾。水产养殖业科学捕捞与开发,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实现自给目标。而且,现代化养殖技术的发展,具有循环利用水资源、减少对天然水域排放污染的特点。面临我国耕地日益减少、粮食供求紧张化的局面,水产养殖在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方面无疑发挥着更为重要的补充替代作用。
2.2 水产养殖生态建设需要节能减排作用的应用
发展水产养殖业,节能减排技术是现代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水产养殖节能减排在整体水生生态系统中可不断吸收二氧化碳和氮、磷等营养物质,减轻水体富营养化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生态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意义。现阶段,各地在水产养殖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广泛的开展。气动水养技术就是其中之一,它在增氧的同时,完成了残饵及粪便的收集,同时又可减少有机物的含量,从而降低化学耗氧量,与传统模式相比,不仅能提高渔业产量,在节水节电和提高综合生产效益也有很大改观。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各种关于水产养殖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与实施,对经济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以及部分水域健康养殖技术集成与水质在线监测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3 水产养殖的独特优势与重要性在于在确保农民持续增收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方面大力支撑
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带动了加工、渔用饲料、销售和苗种繁育、渔药、储运等相关第三产业的发展,大批渔民通过从事水产养殖行业使生活得到改善。同时,水产品也是优质蛋白食物,脂肪含量较低,是人体摄入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必要来源,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方面,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例如,每公斤大黄鱼中蛋白质含量相当于7公斤猪肉中的含量。
3 水产养殖与环境生态问题的解决方案
3.1 建立水产养殖环境智能监控系统
保障现代水产养殖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健全管理的法律的相关规定,该系统是满足水产养殖集约、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需求,是中国农业大学中欧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主持的国家863计划的重大成果,使用智能传感、无线传感、通信、通知处理与智能控制等联网技术开发的高端技术科技,可进行水质环境参数的在线采集、预警信息和远程自动监控,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水产养殖联网系统,养殖户可通过手机、计算机等信息终端,实时掌握养殖水质环境信息,及时获取异常报警信息,实现水产养殖的科学技术应用与管理,最终实现节能降耗、绿色环保,生态平衡的目标。
3.2确立现代水产养殖的发展方向
规划养殖区域,建设现代养殖试范区,改善水产养殖业的生产条件,增强综合生产能力,逐步实现养殖条件和技术装备现代化。大力发展生态型、环保型和节约型综合水关养殖产业。执行国家推行的节约资源、循环利用的标准,推广先进养殖模式,普及标准化养殖技术,提高良种覆盖率,加强水生动物防疫和病害防治,全面加强质量安全监督与管理。建立现代水产养殖科技创新工程,重点围绕良种培育、健康养殖、疫病防控等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和研究,增强科技创新的利用率,通过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成果转化,提高科技贡献率。
3.3 发展多种类型的水产养殖体系
3.3.1 大众型水产品
大众水产养殖产品数量繁多,它主要包括传统养殖的大宗鱼类以及各种虾、蟹、贝、藻类,发展大众化水产养殖产品,对国家提倡的菜篮子工程以及粮食产量体系起到了有利的保障作用,大众型水产品在国民的食物结构问题中占有较大比例,所以,此类型的水产品供给量和需求量都比较大,在水产养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可有利保证大众水产品的稳定生产,对保障粮食总量安全具有重要贡献。
3.3.2 名优海珍型产品
为了满足国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消费需求,我国加大对名优珍品的研发力度,主要以特色海产品和高档海珍产品为主,这类产品主要是某些地方特色和名贵种类,这类产品的最大特点是产量小,消费群体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因市场价格高,存市量少,为生产和养殖者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受到部分群体的青睐,也逐渐成为水产养殖产量的新增长点,在提升产业化水平、提高养殖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4 制定水产养殖行业规范,加强对养殖规模和养殖生产过程的管理
渔业生产的持续发展需要良好的水域环境,但以往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也会给水域环境带来的各种污染压力。因此,需要通过改革水产生产制度和调整养殖方式保护渔业发展环境,推广有效的生态养殖模式和健康养殖技术。
关键词:互联网;水产养殖;应用优势
互联网以信息数据的快捷处理等优势得到了广泛应用,而且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生产在很大程度上都依靠于互联网。水产养殖业作为我国农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水产养殖业在现代社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就必须结合时代特点,充分利用先进的手段和方式。因此,互联网的应用成为当前了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最佳手段。
一、互联网在水产养殖业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互联网+水产养殖是时展的要求
水产养殖业作为农业的重要构成部分,依靠互联网则意味着提升该行业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改变过去比较落后的生产方式,这实际上是市场及该行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此外,国家也对水产养殖行业中互联网的应用给予了政策上的支持,例如各省市政府针对区域内的水产养殖业都提出了相关的发展建议及计划,如实施智能农业技术创业计划等。
(二)水产养殖业发展存在不足
数据调查显示,当前我国的水产养殖业发展存在多方面的不足,而互联网由于具有信息数据处理的优势,可以极大程度地减少该行业中存在的不足。首先,该行业在劳动力资源方面存在不足,水产养殖业需要依靠人力资源去进行生产、管理、销售等。但是,由于该行业的工作环境比较艰苦,劳动薪酬相对较低,社会评价不高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从事水产养殖行业的劳动力逐渐减少。另外,水产养殖业的高科技型人才也比较少。由此,这一行业面临着劳动力资源不足的问题,而互联网的应用是通过网络技术实现行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人力资源的不足。其次,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模式及结构仍然比较落后。一直以来我国的水产养殖使用的是传统的养殖方式,虽然传统的水产养殖技术发展较为成熟且操作简便,但其周期长、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比较低,要在发展模式和结构上扩大既有的经济效益难度较大。而在水产养殖中应用互联网能够逐渐转变该行业的发展模式以及调整其结构,互联网与水产养殖业的结合十分必要。除了以上几点不足之外,水产养殖业还存在其他方面的不足,而互联网的优势较多,可以在许多方面弥补其中的不足,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总之,互联网在水产养殖中应用极为重要且非常必要。
二、互联网在水产养殖业中的具体应用
我国水产养殖业要得到发展,要实现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需要结合时展需求,利用先进的手段和方式逐步对其发展模式和结构进行调整。互联网的应用是当前较好的选择,对此各级政府也推出了许多相关支持政策。但是,如何真正利用互联网实现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是当前的重点问题。就此,以下主要结合云南滇池的“互联网+水产养殖”实例,具体分析互联网在水产养殖当中的应用。
(一)云南滇池的“互联网+水产养殖”情况
过去云南滇池水体污染较为严重,水体出现富营养化,含有大量的氮磷等物质,其水产养殖业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鱼虾的种类、生产销售的价格等也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为突破这种现象提高生产效率,政府、相关部门、水产养殖主体及科研人员积极应用互联网做好鱼虾种类、鱼虾分布情况等各方面的监测,并进一步采取措施,从各个环节如鱼虾的繁殖、养殖、市场销售价格等入手。通过利用互联网及各项措施的实施,2015-2016年滇池渔业资源种类共有23种,土著鱼人工繁殖多达50种,滇池渔业资源在市场上仍然走俏。以滇池渔业资源的种类为例,2015年滇池的鲢鳙鱼占比为51%,鲤鱼占比为22%,红鳍原鲌占比19%,另外还有其余20种鱼类也都占有一定比例。以上滇池渔业资源的情况主要得益于水产养殖的水质环境改善和互联网的应用s。
(二)水产养殖业中互联网的应用
水产养殖涉及多个层面,在养殖过程中需要准确把握鱼虾的生存环境、繁殖情况等,从而保证不出现大量鱼虾死亡或者鱼虾质量不高等问题,从而实现价值和效益高的水产养殖目标。1.网络系统的环境监测上述提到云南滇池过去的水体受到污染,水质富营养化,这对水产养殖业是非常不利的。在处理和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各水产养殖利益主体积极采取的行动就包括利用互联网对滇池水体、土壤等进行监测,并利用配套仪器控制和调节鱼虾养殖的水、土壤等环境。互联网技术和配套的监测仪器(水质分析仪、增氧机等)相互配合,即可获知水温、浊度、pH、COD、BOD等相关参数,再进一步控制和调节鱼虾生存环境。2.鱼虾繁殖中的网络应用云南滇池的“互联网+水产养殖”当中,互联网在鱼虾繁殖中得以应用。水产养殖具有商业性,其产量和质量关系到该行业利益主体是否能获得预期和理想的效益。其中,鱼虾的繁殖与水产养殖的产量紧密相关,针对鱼虾的繁殖,通过网络技术具体可以把控好以下事宜:①把控好鱼虾苗的投放时间、投放量、投喂的饲料等;②监测鱼虾发育和性成熟情况;③监测鱼的繁殖产卵情况。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养殖户可以对鱼虾产量、质量进行初步预判,进而做好应对准备。3.销售和管理环节中的网络应用值得注意的是,在销售和管理环节,云南滇池水产养殖业还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数据信息的处理,扩大销售的渠道和强化行政方面的监管。首先,在销售方面,养殖户通过互联网能够了解到许多相关的渔业信息及市场变化信息,尤其是微商、网商、电商等的出现,使得养殖户可以了解到各地水产品市场的供需情况和交易价格,而养殖户也可以在家中进行水产品的交易。此外,当前一些网络公司也与水产养殖利益主体建立了合作关系,为水产养殖利益主体构建了自己的平台,提高养殖生产、鱼病、鱼药、鱼情等各方面信息传递的有效度。其次,从管理方面来看,水产养殖业利用互联网,一方面可以调整发展管理模式,另一方面可以针对水产养殖中非法行为及现象进行管理。以上互联网在水产养殖管理方面的应用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在发展管理模式上,互联网具有强大的及时性和便捷性,使得养殖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最优化;关于水产养殖中非法行为及现象的管理,主要是指监管部门对水产养殖的相关信息进行更加系统的管理,同时对养殖产品的质量进行把关,对养殖中发生的非法行为如盗捕等进行监管,由此保障养殖户的利益,为其发展保驾护航。
三、互联网在水产养殖业中应用面临和存在的问题
在水产养殖业中应用互联网与过去相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取得较好的效益,但是调查和分析发现,互联网要更加广泛地应用于该行业还存在和面临以下几点问题,一是网络技术应用成本高。水产养殖业的主体之一多为普通的养殖户,而网络技术、相关设备的市场价格比较高,养殖户资金有限,因此互联网要推广应用的难度还比较大。二是互联网应用操作相对复杂。调查发现,水产养殖业主体认为如何操作,各个系统如何对接比较复杂和陌生。因此,使得互联网的应用度不高。三是对互联网在水产养殖业中的应用重视程度不足。当前社会虽已经是网络信息社会,但是养殖户对互联网仍然没有足够的认识,对其关心和关注的程度还远远不够。
四、互联网在水产养殖业中的应用对策
为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利用互联网及相关的网络技术、软件等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而如何使得互联网在该行业中得到有效应用,提出如下几点建议:①水产养殖主体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渔业主管部门可针对国家提出的“互联网+水产养殖”发展思维,采取行动在思想上使得养殖户及相关企业搭上互联网“快车”,并使其充分意识到互联网的应用是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式,能够加快行业发展的步伐;②s由于网络技术应用成本高,而养殖户发展资金有限,为保障“互联网+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该行业经济的发展,政府可尽快制定、出台有关金融、保险、科技等扶持政策。
五、结语
“互联网+”为当前各行业发展提供了契机,一旦利用好互联网,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必然是显著的。因此,水产养殖业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逐步实现“互联网+水产养殖”,使水产养殖业更加良性、更加健康地发展。以上关于互联网在水产养殖中应用的探讨,实际上还有不全面之处,但从该行业的发展趋势看,其前景和市场潜力非常大,因此该行业应当紧抓机会迎刃而上。
作者:杨瑞林 单位: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万学.互联网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J].黑龙江水产,2016(5):9-11.
[2]高月红,陈爱华,吴杨平,等.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实际应用[J].物联网技术,2014(2):72-74.
[4]肖乐,李明爽,李振龙.我国“互联网+水产养殖”发展现状与路径研究[J].渔业现代化,2016(3):7-11,28.
[5]杨宁生,袁永明,孙英泽.物联网技术在我国水产养殖上的应用发展对策[J].中国工程科学,2016(3):5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