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标准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农业标准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标准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业标准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农业标准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农业经济 发展 困境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041-01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也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础。造成农民收入增长趋缓,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彼多,有表层的,也有深层的;有阶段性的,也有长期性的;有国家政事方面的,也有农民自身素质方面的。农业经济,又叫劳动经济,即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劳动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人类开发自然资源的能力很低。对于大多数资源来说,短缺问题并不突出。

一、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

1.农业利用外资结构不尽合理

农产品加工项目尤其是初加工项目投资较少、审批较快、易于生产经营、市场广阔且投资回报率较高,所以外商选择投资项目大多以农产品加工项目为主。而荒山、荒地、荒滩和未养殖水面的开发与利用等项目,因所需投资较多、回收期长、风险较大,外商更缺乏投资兴趣。对于农业技术研发、农业生物制品生产、农产品品种改良等高风险、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项目,外资更是很少涉足,因此影响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一定程度上也导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2.农业标准化建设不容乐观

大力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加快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已成为农业经济发展迫在眉睫的问题。据了解,我国现行颁布的2万多项国家标准中,农业方面的标准只占10%左右,严重影响了农产品质量,也为与国际接轨带来极大困难,使农产品失去了国际竞争优势。

3.改善农民的社会保障,落实农民在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上的平等权。现在,农民在享受各种资源方面与城市居民不平等,在失业救济、享受低保等社会保障方面的权利几乎是空白;而教育、医疗、科技文体权利明显地与城市存在差距。要落实农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增加对农村医疗投入的精神,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

4.加大农业公共服务建设,给予更多惠农政策。应依据市场公平原则和农业产业基础产业的地位,和产业波动大,不稳定、脆弱的发展特点,给予农村更多的优惠政策,从国外先进国家的农业政策来看,农业一直受到政府保护,工业补贴农业是一贯做法。国家财政已经有能力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公共物品,大力促进农村交通、通信、电力、灌溉的发展,大力促进农业机械化、信息化、规模化的发展,为农民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发挥其积极性提供保障。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按照中央关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五个要求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塑造一支高素质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民人才队伍。新农村建设涉及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是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为的是农民、靠的是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最根本出路。因此,分析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以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同时对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也有重要的意义。

二、加快农业经济发展对策

1.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畜牧业,扩大畜禽良种补贴规模,推广健康养殖方式,安排专项投入支持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试点;加强动物疫病特别是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突发疫情应急机制,稳定基层兽医队伍;积极发展水产产业,扩大优质水产品养殖,发展远洋渔业,保护渔业资源;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园艺、畜牧、水产等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强农产品对外贸易磋商,提高我国农业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能力。

2.加快改善农业投资环境,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农业投资硬环境。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尤其要加大对相对落后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积极改善基本生产条件,配套完善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设施,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营造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的硬环境。同时,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发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对各类资本投入的引导作用,创造条件吸引外商投资农业领域,实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综合整治各类环境污染,严格控制“三废”排放量与处理。健全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服务设施,为外商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现代农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纪礼陈. 我国现代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 现代农业科技,2010,04:387+394.

农业标准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范文第2篇

(1焦作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河南焦作454002;2南开大学商学院,天津300071)摘要:在当前网络环境下,为解决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信息分散、信息孤岛和信息质量差等问题,文章通过对网络农业信息的采集加工、组织分类和质量管理3 个方面标准化的探讨和研究,对农业信息资源共享困难、信息建设缺乏统一标准和相关从业人员标准化意识薄弱等问题作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提高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做出参考。

关键词 :网络农业信息;农业;信息化;标准化

中图分类号:G350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0169

基金项目: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小麦产业技术体系”(Z2010-01-05)。

第一作者简介:刘骏,男,1990年出生,河南桐柏人,助理农艺师,硕士研究生,从事农业信息化方面研究。通信地址:454002 河南省焦作市人民路999号焦作市农林科学研究院,E-mail:15713910162@163.com。

收稿日期:2014-03-03,修回日期:2014-07-28。

0 引言

在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业信息资源已成为农业生产中高质量的生产要素,将农业信息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方面的探索和创新应用于农业实际生产中,可以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将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1]。但是在当前网络环境下,农业信息资源存在着质量较差、利用效率较低等突出问题,文章通过对网络环境下农业信息标准化的探究,以期能够提高网络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农业信息标准化的研究最早是2001年由郭新宇[2]提出,通过对农业信息资源管理和使用的情况,对农业信息标准化的原则和目标进行了探讨,并对农业信息标准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随后,赵苹[3]对中国农业信息标准化的建设进行了研究,通过农业信息标准化基础条件和主要内容的分析,对农业信息标准化过程中的农业数据环境和分类编码建设进行了研究,并对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进行了相关方面的探讨。目前,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魏清凤等[4]将网络环境下的农业信息资源类型重新定义,对农业网络信息资源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网络环境下农业信息的标准化进行了思考。笔者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主要以目前网络农业信息资源中存在的信息资源共享困难、信息建设缺乏统一标准和相关从业人员标准化意识薄弱等问题为切入点,对网络农业信息中的信息采集加工、组织分类和质量管理等标准化过程进行研究,以期提高网络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1 农业信息标准化的意义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农业信息资源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生产资料。农业信息标准化就是在农业信息生产、传递和应用的各环节中,对信息资源进行标准化管理,以便实现信息资源不同流动环节的有效衔接[5]。信息标准化工作可以大大提高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而为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做出贡献。目前,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信息资源数量呈爆发性增长,相比较而言农业信息标准化工作已经滞后,严重影响了农业信息资源的质量及有效利用。

在当前网络环境下,农业信息标准化的作用至关重要。陈晓玲[6]认为,农业信息标准化不但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工程和农业信息政务化的手段,更加深了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的关键。对农业信息资源的描述定义、采集加工及存储应用的过程,就是对农业信息进行标准化规范的过程,经过标准化处理的农业信息资源可以在各农业网站、农业数据库和农业信息平台之间快速准确的自动获取和共享,是提高现代农业信息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2 农业信息标准化的过程

2.1 信息采集加工标准化

农业信息的采集加工是农业信息标准化过程的第一步,为满足农业信息资源流通共享的要求,必须要对数据的类型和格式进行规范,以主流或通用的类型和格式为基准,兼顾网络农业信息的特点。农业元数据方面,在2 种主要元数据标准DC和MARC中,DC由于在描述网络信息资源中结构简单易用、可扩展性和可选择性强等特点,在网络农业信息资源描述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和发展前景[7]。

2.2 信息组织分类标准化

目前,针对网络信息的特点,部分学者对传统文献分类法进行了网络适应性改造。在国外,以传统分类法DDC(杜威十进制分类法)为代表的等级体系分类法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其在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8]。在国内,目前有很多分类法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但以《中图法》为代表的分类法,由于其体系结构完整,以学科分类和逻辑划分为基础,能够全面系统地描述信息资源的全貌和内在关系,以及层级间的纵向联系和类目间的横向联系。《中图法》为代表的分类法由于其强大的学科信息资源组织能力,在当前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浏览检索和主题分类控制等方面有着非常好的应用,加之非常广泛的用户基础,是目前国内其他分类法和搜索引擎所做不到的[9]。

农业信息编码是将分类的结果用一种能够被计算机和人识别的符号体系表示出来的过程。英文字母+阿拉伯数字结合的方式,由于其便于管理员的处理、交换和检索,在农业信息编码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在符号容纳量的设计上,采用一位英文字母,可编码26项,双位阿拉伯数字,可编码90项[10]。

2.3 信息质量管理标准化

无论是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还是信息的权威性和全面性,都可以反映出信息质量的优劣,通常通过标引信息采集来源信息、用户信息资源使用满意度调查以及评审主观感知等方式,对信息质量管理进行评判[11]。目前,许多农业网站存在原创少、转载多的现象,而且信息资源建设人员对信息的加工处理随意性大,很容易造成信息不完整、信息来源混乱、信息时效性差等问题。因此,必须通过信息质量的标准化管理,确保信息的规范完整,为农业信息需求者提供高质量的信息。

3 农业信息标准化面对的问题

3.1 农业信息资源共享困难

目前,农业网络信息的发展需要面对2 个困难:(1)实现从生产到经营的信息资源电子化,(2)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共享[12]。许多地方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各行业各部门只好各自进行组织建设,很多网络信息平台之间难以对不同的信息单元进行检索、交互和共享,不断形成新的信息孤岛,一方面造成可用的有效信息资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造成大量的宝贵信息资源闲置浪费。

3.2 农业信息建设缺乏统一标准

农业信息建设涉及信息的获取识别、信息的加工处理、信息的传递创新以及信息技术的利用[13]。而在这些方面中,各地在信息的描述、定义、采集、加工、表示形式、存储等一系列过程中,缺少统一的标准规范,致使由不同信息源、信息采集方式和表示方式形成的农业信息资源很难具有统一标准,导致农业信息资源可用性差、利用效率低。

3.3 相关从业人员信息标准化意识薄弱

现代农业信息化对相关从业人员的技能和素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当前的人员培养机制仍是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方式,造成相关人员供给与需求的错位[14]。由于缺乏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知识和技能,部分从业人员标准化意识薄弱,在对网络农业信息标准化处理的过程中,对信息的加工处理随意性大,容易造成信息庞杂无序、内容失真,增大可用信息的检索难度。

4 农业信息标准化的建议

4.1 建立网络服务应用标准

针对农业信息资源共享困难,可以在技术方面,通过对网络服务应用标准的规范,为各农业系统信息的共享奠定基础;通过网站设计标准和数据共享交换标准的建立,有利于不同部门网站间的相互交流;通过用户访问标准和数据更新维护标准的建立,有利于用户及时准确获得所需农业信息。这4 个方面标准的建立,可以实现技术层面上跨系统、跨部门的农业信息资源整合,使不同信息系统的农业信息资源实现共享。

4.2 统一网络农业信息标准

对于农业信息资源中存在的信息质量低、可用性差等问题,在信息的描述、定义、采集、加工、表示形式、存储等一系列过程中,对所涉及到的术语标准、信息描述标准、信息组织分类标准、数据编码和数据存储标准等建立相关规范。通过这些标准的建立,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全面性、权威性和实用性等方面能够得到很大提高,为农业信息需求者得到高质量的信息提供保障。

4.3 提高信息建设人员相关要求

提高信息建设人员能力,可以在知识结构、思维能力、学习兴趣、思维方式和人格品质等方面考虑[15]。针对部分信息资源建设人员标准化知识缺乏和标准化意识不强的现状,可以通过开设农业标准化必修课和举办农业标准化知识讲座等方式进行宣传培训,还可以通过对采集后信息的质量进行抽查检查来确保信息的真实可靠。

参考文献

[1] 黄国勤.当前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农学学报,2014,4(1):99-106.

[2] 郭新宇.初析我国农业信息标准化[J].中国标准化,2001(11):8.

[3] 赵苹.我国农业信息的标准化建设[J].管理世界,2002(5):88-94.

[4] 魏清凤,贺立源,苗洁等.农业网络信息资源现状与标准化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8,20(3):13-16.

[5] 曾小红,王强,方佳.国内外农业信息标准化建设研究进展[J].世界农业,2010(9):24-27.

[6] 陈晓玲.关于推进农业信息标准化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6(3):75-77.

[7] Kuang- Hwei Janet Lee – Smeltzer. Finding the needle: controlledvocabularies, resource discovery, and Dublin Core[J]. LibraryCollections, Acquisitions, and Technical Services,2000,24(2):205-215.

[8] 陈青苗.分类法在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中的应用研究[J].情报科学,2000(12):1107-1109.

[9] 王美琴,侯汉清《. 中图法》不能用于网络信息分类组织吗?——兼评袁万坤先生的观点[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6):60-62.

[10] 张峻峰,罗长寿,孙素芬等.网络农业信息标准化问题思考[J].中国农学通报,2011(1):461-465.

[11] 张会田.我国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标准体系架构[J].情报资料工作,2012(5):78-82.

[12] 王晓丹.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42-44.

[13] 李晓新.信息技术的演进与信息能力的形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5(3):5-8.

农业标准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产品;营销现状;品牌营销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强势品牌,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已成为我省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非常有挑战性和难度的重要课题。随着我国对外的全面开放,国外许多品牌农产品纷纷进人我国参与市场竞争,这给国内农业。尤其是我省农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压力。可以说,农业竞争白热化的时代已经来临。

一、我省农产品的品牌营销现状

1.农产品的生产者品牌意识淡薄。从市场情况来看,我省农产品零售交易主要发生在交易市场,在长期的经营意识中形成“重数量轻质量”的思想存在,加之传统的单个家庭的生产方式的影响,对农产品的生产者来说,缺少“工厂”观念熏陶,品牌意识很淡薄。这种落后的观念不仅影响了农产品的销售,形成“卖难”的局面。而且影响到农产品的外销,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2.消费者在选择农产品时品牌意识淡薄。无论是在自由市场还是超级市场,顾客只注意蔬菜、水果等产品的新鲜度,很少去对品牌有什么特殊的注意,而对一些农产品的再加工、深加工品却表现出强烈的品牌意识。如饮料、烧烤食品、肉类制品、乳制品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大部分消费者认为只有进入工厂经过生产工艺加工后的产品才是真正的“商品”,而在田间地头“生产”的产品就没有那么多的要求。这说明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品牌意识也淡薄。

二、农产品品牌战略选择

1.树立品牌观念。增强品牌意识。树立品牌观念,增强品牌意识是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的先决条件。农产品品牌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政府必须发挥先导作用,政府、企业、农民三位一体联合努力开发。比如绥化寒地黑土品牌系列的打造就是由政府牵头。政府、企业、农民三者相互配合。因此要求政府做到:

一是政府要转变观念,不断学习,增强品牌意识,将农产品品牌战略当做今后农村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二是针对农民品牌意识较为淡薄的问题,加强对农户的引导,帮助广大农民改变陈旧的农业观念,树立农业创品牌是增加收入的重要保障思想。

三要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引导和管理,通过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对农产品品牌给予积极的支持,要使企业充分认识到农业创品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从而自觉地走农业创品牌之路。

2.实现农产品生产和管理的标准化。如何打造农产品品牌,使之成为名牌,并经受住外来农产品的冲击。长久地生存下去呢?归根结底是想办法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来获得竞争力。要提高农产品品质就必须通过制定和实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和各个环节的工艺流程和衡量标准。是生产过程标准化和系统化,符合国家和国际市场标准。发达国家都实现了标准化,其农产品从内在的质量到外观形象,从分级到包装,从生产到管理,都是按严格的标准来进行的,从而使农产品提高了质量,上了档次,创出了品牌。我省要实现农产品生产和管理的标准化,要做到以下几项。

一是强化标准化意识,普及标准化知识,加大宣传和贯彻的力度和广度。

二是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按照WTO协议中关于食品安全和动物卫生健康标准。特别是FAO/WHO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关于食品的标准、国际兽医组织关于动物健康的标准据、国际植物保护联盟关于植物健康以及国际标准化组织等方面的标准。用国际先进标准来改造我们的农业,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是加快我省农业标准化体系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应该有严格的、较高的标准,特别是农产品内在品质、加工性能、分等分级、包装新鲜和安全卫生标准等等。通过组建了质量认证中心以赶上直至超过欧美和日本这样的农业发达国家。

四是加强对农产品的质量监督管理,并能落到实处。农产品质量监督和管理是贯彻农业技术标准不可缺少的手段,能合理地保护生产、供销、使用部门的公平权益、保证农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的正常秩序。

3.依靠科技支持。加大农产品科技含量。在国际市场上各国的农产品的竞争实质上是农业科技的竞争,谁的农业科技水平领先谁的农业就会获得领先权,就具有市场竞争力。我省的玉米和大豆之所以受到如此严重的冲击。很大原因就在于此。因此,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中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我省才能从总体上改变农产品竞争力低下的状况。

(1)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的支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WTO规则里属于“绿箱政策”,是不受限制的。我们要充分利用WTO规则所允许的政策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以此提高竞争力,应对贸易壁垒等问题。

(2)加强农业科技的研究与开发。明确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和重点领域;建立布局科学、学科结构合理、队伍精干的农业科研与开发体系;改革农业科研体制,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3)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建立健全农技推广应用网络。

(4)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农业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的渗透和扩散,加大农业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我省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通过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和策略,多渠道的增强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同时加大转基因农作物的科学研究工作。

总之,在应对我省农业以及农产品的机遇与挑战问题上,应走品牌营销之路、农业产业化、科技兴农之路。品牌创立的过程实质上包括了农业产业化、科技创新等思想。从实际工作来看。目前已经有很多有远见的农产品经营公司已经在探索并实施自己的农产品品牌营销之路。我们可以相信,黑龙江具有无与伦比环境优势和资源优势,必定能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营销之路。

参考文献:

[1]大江.加入WTO与农业品牌经营[N].经济日报,2001-11-20.

农业标准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范文第4篇

关键词:蔬菜;质量安全;对策

乐都县是青海省的蔬菜大县,年产蔬菜约50万t,占到全省的46%,蔬菜种植成为乐都县的支柱产业,年产值超过4亿元。近几年来,乐都县所在的海东地区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气候条件,设施农业发展迅速,“百里蔬菜长廊”已初步形成规模;同时,随着质量安全监管力度的加大,优质蔬菜总量大幅增加,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市场竞争能力有了提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1 蔬菜质量安全管理现状

近年来,乐都县农业部门以蔬菜质量安全管理为核心,全力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蔬菜质量安全检测、优质蔬菜品牌认证、农业投入品监管和农业龙头企业培育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目前,乐都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初步建立,蔬菜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向正规化、法制化、制度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乐都县农业“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的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的制定、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的建立和农业执法大队的成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了蔬菜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同时,政府投资以及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经合组织的带动作用使得蔬菜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稳步推进。

2 蔬菜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

2.1 蔬菜生产经营方式与蔬菜质量安全要求不适应 目前,绝大多数蔬菜生产仍为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经营模式,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质量安全难以保证,与新形势下的蔬菜质量安全要求难以适应。

2.2 从事蔬菜生产的农村人力资源与蔬菜质量安全要求不适应 农村有知识的青壮年大多进城打工,在农村从事蔬菜生产的多为中老年劳动者,文化水平不高,劳动能力较低,加之农业生产收益低下,造成多数农民不易也不愿接受、运用新的农业生产技术,管理水平较低,不能适应当前蔬菜质量安全要求。

2.3 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给蔬菜质量安全留下隐患 由于农业生产中过量使用农药、化肥等化学投入品,造成土壤、河流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地表水、地下水、土体的污染加重,造成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给蔬菜的质量安全带来了隐患。

2.4 蔬菜质量安全检测能力与蔬菜质量安全要求不适应 由于受经费、人员、检测手段等各方面限制,蔬菜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只开展了蔬菜农药残留检测,由于检测数量、范围有限,因而不能完整反映蔬菜质量安全现状。

2.5 通过认证的农业“三品”产量与蔬菜质量安全要求不适应 乐都县地处河湟谷地,气候温和,生态环境优越,是发展无公害蔬菜的理想之地。2004年,乐都长辣椒、大白菜、韭菜、绿萝卜、马铃薯获得了国家无公害蔬菜食品认证,同时认定了3个无公害蔬菜基地,如今,“乐都紫皮大蒜”和“乐都长辣椒”成为地理标志登记产品。目前,乐都县种植无公害蔬菜733hm2,产量2.1万t,产量占蔬菜总量的25%,但无公害产品认证后产生的效益并不明显,还没有带动更多的生产单位和企业开展蔬菜质量安全认证。在认证产品的监管方面,还缺乏必要的工作经费、人员和监管手段。

2.6 蔬菜生产龙头企业和农村经合组织的发展现状与蔬菜质量安全要求不适应 乐都兴农公司、瑞丰公司等农产品企业在提升乐都县蔬菜质量安全水平上所起的带动、推动作用有限。目前从事种植食用蔬菜生产的农村经合组织多数比较松散,没有相应的制度和措施约束,在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投入品使用方面不能满足优质蔬菜生产要求,因而在提升乐都县蔬菜质量安全水平上所起的带动、推动作用十分有限。

3 加强蔬菜质量安全对策

3.1 健全蔬菜质量安全执法体系,加强执法监督 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农药管理条例》等政策法规,严格控制施药次数、施药量、施用浓度、剂型和施药方式,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制定农药在农副产品上最大允许残留标准,加大农药残留监测力度。同时,开展农资经营人员培训,增强农资经营人员保障蔬菜质量安全的意识,组织农资市场执法检查,逐步健立农业投入品的市场准入制度、销售登记制度,规范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对农资经营户实行执法人员入户监管责任制,加大对边远地区农资经营户的巡查力度,严厉打击生产、经营、使用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的行为,特别是要加大力度查处禁用农药以及其它有毒有害投入品的生产、销售、使用。并加大宣传、扶持守法农资经营户的力度,积极引导农民购买合格的农业投入品,从源头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确保蔬菜安全生产。

3.2 加强蔬菜质量安全工作的宣传与培训 提高全社会的蔬菜质量安全意识,是确保蔬菜质量安全的坚强后盾。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蔬菜质量安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增加社会关注度,从而提高全社会的蔬菜质量安全意识,营造良好的蔬菜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氛围。抓好农业普法工作,蔬菜生产者、经营者是蔬菜质量安全问题的第一责任人,要监督他们负起社会责任。要加强宣传报道,及时将各种食品安全事件告诉公众,并把这些事件的来龙去脉、发展过程,乃至危害的程度和危害的可能完全披露给公众。

3.3 用农业标准化生产促生产方式转变 把生产环节作为蔬菜质量安全管理的基础和重点,加强对蔬菜生产者的培训,提高蔬菜生产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指导企业和农户科学用药、合理施肥,提倡和推进清洁生产,使现代农业的标准化生产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引导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严格执行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推行蔬菜生产标准化管理,实行蔬菜无害化生产。大力推广杀虫灯、作物轮作、生物农药的使用和科学合理交替使用化学农药的综合治理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充分发挥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全县生产单位和农户发展安全、优质蔬菜生产,提高全市蔬菜质量安全水平。

3.4 加强蔬菜质量安全检测,建立市场准入制 强化乐都县农产品质检站建设,提升检测手段与检测水平,建立健全较为完整的蔬菜质量安全检测体系。逐步建立蔬菜包装和标识制度,对蔬菜实行分级包装和产地标识,实现蔬菜质量可追溯。通过政府的强制性监管手段,全面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只准许符合国家安全卫生标准的农产品入市交易和销售。同时,拓宽信息传递渠道,向农户传递全国各城市实行市场准入制信息,增强农户和企业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紧迫感。

3.5 加大对优质品牌蔬菜发展的扶持力度 农业、科技、质监、工商等部门要引导、支持蔬菜生产单位和企业在生产、加工、包装、流通等主要环节实行标准化生产。对已获认证的蔬菜生产单位或企业要加强监管,促进其蔬菜生产上台阶;对有条件而没有开展蔬菜品牌认证的单位或企业,要积极引导,大力扶持其开展蔬菜品牌认证,提高乐都县蔬菜市场竞争力和质量安全水平。

总之,蔬菜质量安全包括了蔬菜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管理,需要各个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既要对产前、产中等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和监测体系,特别是加强对国家明文规定的严禁在蔬菜生产上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监督查处力度,同时又应加强相关知识的宣传,比如新的抗病虫害品种、新的种植技术,新的安全农药等等,使生产者、经营者强化质量安全意识。这样,蔬菜质量安全问题才能得到较好的解决,全面提升乐都县蔬菜质量安全水平。

农业标准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土地流转;思考

农村土地流转指的是在保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和家庭承包制不变的基础上农用地经营权的转移,其实质是除所有权外的其他产权主体的易位。不同产权主体通过产权调整,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农业生产结构,体现农村土地的资产价值,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家庭经营制度之下的小生产、小流通、分散经营等低市场化程度的经营方式已经成为农民的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基础上,发展以标准化、商品化、集约化农业经营模式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同时建立健全与之相配套的机制已成为当务之急。

1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矛盾

1.1主要矛盾

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小规模分散经营与市场化、产业化、集约化经营(以下简称“三化经营”)之间的矛盾。农业“三化经营”是一套完整的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体系,其以市场为向导,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集中地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的土地上获得高额产量,同时配之以一套完整的农产品加工、销售产业链,以实现农业的效率化、效益化经营。

1.2矛盾双方的效用分析

1.2.1小规模分散经营。首先,小规模分散经营造成农产品产量低、商品率低,农户产前生产要素的积累、产中新技术的运用、产后产品的加工销售等没有为之提供有效服务的完整、健全的体系或组织机构,形成“小生产面对大市场”的局面,因而产销脱节,常遭受巨大损失。其次,农产品属于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小,可替代率低。

1.2.2三化经营。只有实行农业市场化、产业化、集约化经营,才能促进农业生产与市场经营的有效对接,使农产品标准化、现代农业技术才能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专业化经营与社会化分工才能得以实现,才可以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并规避价格波动风险,逐渐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农产品产业链,最终实现整个农业生产效率、产出效益质的飞跃。

2新农村建设需要流转土地经营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是对我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以及统筹城乡发展的进一步诠释,其最终目的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农村主要围绕3个重点进行。现代农业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而与城市化同时推进是新农村建设之本。因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在于减少农民,而新农村建设也应该是一个农民逐渐减少、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的过程。要真正缩小城乡差距,最重要、最可持续的就是减少农民,将农村大量劳动力转移出来。因此,强化农民工就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这两方面是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实现联系的。

一是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人多地少导致小农经济与现代农业不相容。按照古典经济学中农业微观经济模型,小农经济因其规模偏小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如经不起风险、不能吸纳机械技术等现代生产要素、无法实行企业化管理等。小规模经营对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一种障碍。

二是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推力形成的基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离不开推力和拉力,其大小决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拉力有赖于农民工就业环境的整治,从事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提高,而各种机械的规模生产导致其价格相对下降,使用成本降低,机械化替代劳动成为必然,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收入更高的城市非农部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影响土地流转的制约因素

3.1农村土地产权虚位是限制土地流转的根本原因:产权清晰是市场机制正常动作的基本保证。然而,当前农村土地产权关系的权能较混乱,主要表现在:一是承包地的产权主体不明确。二是土地的各种权益模糊,没有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属性及土地使用权流转合同的债权属性。三是土地承包权的性质界定是以政策为主,土地权利的规定还没有被完全上升到法律高度。因此,承包土地的各项权能还不能完全受法律保护,权利边界模糊,弹性较大。

3.2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严重滞后: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土地在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和收入的同时,还承担着重要的社会保障职能。农村社会保障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流转,阻碍了农业、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农业现代化进程也相对缓慢。

3.3农村土地市场不完善,监督机制不健全:一是土地流转缺乏中介服务组织,信息服务滞后。二是管理监督薄弱。农户间的土地流转多为口头协议,根本没有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农户与业主间的土地租赁合同多数是双方自行草拟,合同具体条款不具体,权利义务等事项设定不规范。部分草签了书面合同没有报告村社集体经济组织,更没有到主管部门备案,合同监督执行不力。

4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对策和建议

4.1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和管理:通过政策调控对农村土地利用的方向和结构,确保农村的耕地不流失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的监督体系,保证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符合国家的公共利益和不侵害农民的经济利益,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媒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发动工作,大张旗鼓地宣传开展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意义。

4.2法律上进一步明晰土地产权:立法改变土地权的契约性质或债权性质,以具有严格物权法意义的土地使用权取代土地承包权,使农民真正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四权统一的承包经营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