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茶知识和茶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河北省高校公共英语教师文化差异敏感性调查研究
Littlewood指出,教育的第一功能是教授已有的知识,运用到语言教学上,就是向学生传授语法知识,使其在实际的语言阅读和理解过程中省去大量的时间;教育的第二功能是训练学习者的社会能力,使其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胜任自己的社会角色。教育部在2004年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指出:“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这是对大学阶段英语教学提出的要求,其中跨文化交际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语言教学的目的在于掌握语言进行交际。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社会活动或进行交际才是语言教学的真正目的。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内容不仅是教授语言的形式,更应该让学生掌握其语言所在的文化背景知识,为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扫清障碍。
但是,通过对河北省各高校的公共英语教师文化差异敏感性的调查发现,目前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专家和广大一线教师虽然意识到了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国内的英语课堂教学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仍旧受到考试指挥棒的影响,课堂知识讲授主要以教师为中心讲授四、六级涉及的知识如语法知识、词汇量、阅读为主。一般来讲,公共英语课堂教学的学时数量较少,平均每学期60-70学时,课时有限,难以对文化背景知识进行有系统的介绍和教学。另外,教师本身受传统的语言教学的影响,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缺乏跨文化交际知识的讲解,教学方式落后,迫切需要进修机会来提升教师本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所以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模式需要改变。首先教师要更新观念,学习新的教学手段,理清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强化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语言知识教学和文化背景教学的统一。
进行实际有效的文化教学首先要明白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是什么。国家教育部2001年颁发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把文化意识作为一项教学内容,同时也指出文化的内涵与文化教学的意义:“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只有明白了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到底是什么,教师才可能了解文化教学应该怎样教和教什么。
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跨文化素质和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收集和积累有关跨文化的知识和材料,多参加跨文化方面的培训、讲座和交流以强化自身的文化素质,切实意识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其次,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重视课堂上的文化教学。在目前的环境下,教师只有做到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跨文化教学并重,才能使学生既能顺利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又能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语音室、多媒体和网络来收集各种资料获取信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英语课堂中主要把文化背景的讲授放在文章的导入阶段。在此阶段,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讲授文章涉及的主要英语国家的地理位置、地理风光等地理常识;主要英语国家的起源、发展及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历史背景;主要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常识、文化艺术、和风俗习惯等。甚至在语言知识的传授阶段,教师也可以利用机会渗透文化背景知识。如:有很多词汇带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信息。在词汇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借由这些词汇讲授文化背景知识,如:一些涉及西方重大节日的词汇Christmas,Hippie,Nike等;还有一些具有不同文化内涵的词如ambitious,dog和propaganda等。当然还涉及社交文化如:一些禁忌语等社交规范和一些涉及手势、仪态和眼神等的非语言文化。
再次,注重跨文化知识的应用与实践。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文化背景知识后一定要给学生实践的机会,通过应用以加深印象。教师可以组织课堂活动如:小组对话、角色扮演、英语角等形式来向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另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如:通过网络查找和阅读资料、朗读英美报刊杂志等,使学生了解相关文化背景、社会风俗和习惯等,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增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在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承担进行介绍的任务,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因而显得非常枯燥。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资源共享的优势,针对精读课本中实用的内容利用多媒体传达给学生。这样学生可以在观看图像,聆听地道的、原汁原味的声音的同时形象立体地接受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轻松自如地学习英语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以加深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差异性的理解,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曾有语言专家在专著中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我国的许多研究语言方面的专家也一再强调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则是语言的底座和环境”。伴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全球一体化,多媒体、互联网等先进的资讯方式相继出现,西方的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念和等因素大量的涌入,这就要求学习语言不仅仅掌握这门语言,更重要的是增强文化交流的能力。没有文化内涵的语言是空洞和无效的。英语教育必然涉及英语文化教育,所以我们要重视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提高大学公共英语教师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Kramsch,C.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Kachra,B.World English and Culture Wars.Paper presented at the Sir Edward Younde Memorial Fund Lecture.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ong Kong,1998.
开幕式文艺表演是现代奥运会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历届奥运会的举办国都为如何呈现一台精彩纷呈的开幕式文艺表演而绞尽脑汁。正所谓众口难调,开幕式文艺表演既要有所突破,又想夺得全球数十亿观众的喝彩,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纵观近年来的夏季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可以说是各有千秋:1992年,穿着传统古希腊服饰的残疾射箭运动员安东尼奥・雷波罗在巴塞罗那用射箭这样浪漫而又颇具艺术气息的方式点燃了象征着希望的奥运圣火盆;1996年开幕式主题曲《登峰造极》的演唱者格萝利娅・伊斯特梵在亚特兰大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放声歌唱时,是依靠体内因出车祸而植入的两根8英寸钛棒而站立的,开幕式文艺表演者本身这样传奇的经历就是对奥林匹克精神一种很好的诠释;2000年悉尼,天真烂漫的小女孩尼基・韦伯斯特在她的“深海之梦”中,带领着观众们领略澳大利亚的风土人情。
奥林匹克的车轮继续滚滚向前。2004年,作为欧洲海洋文明的发源地,希腊在其首都所举办的雅典奥运会的开幕式上,让我们看到了代表着西方文化的欧洲文明;而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我们看到了代表东方文化的中华5000年文明。这两届奥运会会开幕式的文艺演出正是这两种文化的缩影。通过对其进行深入比较,我们可以看到由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而造成的艺术呈现手法上的差异。
结构风格的比较
1.雅典奥运会:古典文化的经典演绎
作为奥运会的发源地,雅典的任务就是要对从远古的史诗与神话中找到的灵感进行升华。没有这样丰富的“古典”元素的开幕式,无论在内容、结构上多么新颖,都不能满足世界的期待。令人满意的是,希腊人正是通过巧妙地运用最让他们自豪的希腊神话和古代史诗中的神话人物和英雄来演绎文明的启蒙,将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推向了极致。
雅典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以“希腊海洋”命名,共分六幕上演。随着主体育场内的灯光逐渐变暗,第一幕《欢迎奥运回家》的演出开始了。在有节奏的鼓点声中,50名英俊的希腊男子演奏着希腊最传统的民族乐器布祖齐步入主体育场内。大屏幕中站在古希腊奥林匹克竞技场内穿着古典服装和现场穿着现代服装击鼓的打击乐手,相互配合,完美同步,寓意古今的和谐一致。突然,一束彗星状的光从主体育场上空利箭一般射入象征着爱琴海的巨大水潭中,点燃了奥运五环标志,寓意着奥林匹克的降临。《升希腊国旗》中,一位象征着希望和未来的男孩挥舞着希腊国旗,乘坐一艘小船进入场内。希腊国歌《自由颂》响彻全场,希腊国旗在人们的注视下缓缓升起。《寓言》一幕中,代表着智慧和力量的结合的半人半马神首当其冲,依次引出三座雕塑,再现了史诗般的壮丽篇章。第四幕《历史年轮》用10幅画卷再现了从公元前2000年到1832年以来的希腊文明发展的历程。从《荷马史诗》记载的特洛伊战争发起者阿伽门农、希腊神话中创造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天神赫拉克勒斯,到希腊独立战争中的英雄掷铁饼者,表演中的男性都穿着“”的外衣,女人们也都穿着简单的纱衣,象征着最古老和最纯朴的人性。《生命典章》蕴含了生命起源于海洋,人类来自水中的事实。水幕从水中徐徐生气,展现出闪耀的DNA双螺旋结构。正是这个简单的模型创造了我们,又使我们各不相同。最后一幕《橄榄树》随着橄榄树的破土而出,迅速升空,它所象征的和平和自由,所有观众无不为之动容。
古希腊文明在极具象征意味的高科技手段和艺术手法中重现,可以说,雅典的开幕式文艺演出是新古典主义与现念完美结合的佳作。在奥运百年的历史上,历届开幕式都是沿着“文体”式分散的篇章结构加“兵阵”式的团体操模式前进的,而雅典推出的是崭新的以“爱琴海”为鲜明主题线索的“狂欢”式开幕式,这无疑是该届奥运会开幕式最大的亮点。
2.北京奥运会:奥运意境的东方展现
相比雅典的活泼奔放、不拘一格,北京奥运会显示出的是一种庄重典雅、大气磅礴之感。对于全世界来说,中国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度。中国不但有与埃及金字塔同样闻名于世的长城,还有历史悠久的汉字、四大发明、书法、水墨画、戏曲、古典舞蹈,茶道等等。如何将丰富多样的艺术内容集中地呈现给观众,这是一个重要的高难度问题。作为知名导演,张艺谋老师以他令人叹服的才华,带领他的团队解决了这一问题,成功的打造了一台色彩纷呈的视听盛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名为《美丽的奥林匹克》,上篇《灿烂文明》以山水画卷为线索,采用飞天巡天、吟诵论语、古琴演奏、昆曲演唱等形式展现了中国古代的灿烂文明,下篇为《辉煌时代》,有《星光》《自然》《蓝色星球》等章节,主要展现现代中国。最后,高举火炬的“体操王子”李宁腾空飞翔,在体育场上空,如同传说中逐日的夸父般,追随着一幅徐徐展开的呈现圣火全球传递影像的“祥云”长卷向前奔跑,最后通过引线成功点燃主火炬,完美演绎了“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
在整个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过程中,大量团体操的表演被安排穿插其中。诞生于2200年前的世界十大奇迹始皇陵兵马俑呈现了团体操的前身――兵马阵的阅兵式,而开幕式上团体操的运用正是对这一文化遗产的继承。团体操通过有目的的、科学而巧妙并有规律的队形变化,将表演者合理地安排在体育场上,并结合各种个体动作的表演,形成不同寓意的队形,与整个文艺演出的中心思想相呼应。张艺谋导演采用这种“力”与“美”共存的表演形式,充分展现了中国人的想象力,渲染着东方的“集体主义”精神。
“世界给我十六天,我还世界五千年!”这是中国早在2003年申奥时就对世界许下的庄严承诺。在奥林匹克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交汇交融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以灵活多变的手法,将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内容杂糅在一起,用艺术的口吻讲述着中国人民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弘扬,诠释着“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口号,营造出的崇高而神圣的“奥运意境”。
文化呈现的比较
1.“神人合一”与“天人合一”
希腊是一个泛神论的国家,古代奥运会起源于对神灵的祭祀和崇拜,“神人合一,尊崇灵魂”的文化理念在雅典奥运会开幕式文艺演出得到了很好的呈现。水与火贯穿开幕式文艺演出的始终,这是因为希腊人对水和火有着独特的理解。他们认为海洋就是一切,是食物和快乐的源泉,火则代表了灵魂与精神的神圣。因此奥运五环是在象征着爱琴海的水潭中被点燃的。人马合一神话的演绎,雅典娜女神的橄榄树的拔地而起,由天后赫拉的乳汁幻化成的银河系孕育出的生命,这些情景无不折射出希腊文明中“神人合一,尊崇灵魂”的民族文化特征。
有别于希腊,中国更加强调“天人合一”。中国人很早就开始思考和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2500年前,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中所体现的“天人合一”,既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又是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同时还是人本身的和谐统一。可以说,“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和传统文化的精髓,它被思想家钱穆先生看作是“中国文化对人类的最大贡献”。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有很多体现这一理念的中国元素。例如,在《自然》章节,2008名表演者排成太极八卦的阵形,表演太极拳。太极拳强调人身心合一、形神一致、动静有序、刚柔相济,使参与者能够在宁静、冥想中悟道,从而达到与自然的和谐。中国功夫这一古老而又为世人熟知的体育形式正是开幕式文艺表演中表达“天人合一”的最佳选择。
除了“天人合一”,“和为贵”同样也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演出所要呈现的一大主题。“和为贵”由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孔子提出,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象征。为了充分表达孔子“和为贵”的人文理念,张艺谋导演在开幕式的开篇就安排了如下环节:2008名击缶者和饰演孔子三千弟子的演员们先后高声诵读《论语》中的经典语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和“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表达对来自204个国家的奥运健儿和嘉宾的欢迎。在《文字》篇章,伴随着“孔子三千弟子”的诵读,场地中央的活字印刷字盘依照中国汉字的演化过程,先后变换出金文、小篆、楷体这三种字体的“和”字,进一步表达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向往和谐的一贯追求。这也让人们不禁联想起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顾拜旦先生在100多年前发出的深情呼唤:“体育,你就是和平,你就是友谊!”
2.“自由至上”与“和而不同”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本位,自我中心,强调个性的张扬和自由的追寻,雅典奥运会开幕式上重点突出的希腊国旗,本身就是这西方文化的体现。在第二幕《升希腊国旗》环节中,小男孩手执的希腊国旗上相间的淡蓝色和白色的横向条文代表“不自由毋宁死”的信念。其后的《寓言》篇章中,有长着翅膀的爱神厄罗斯的自由飞翔;有一对热恋的男女从岸上落入“爱琴海”中,在海水中打闹嬉戏的浪漫而又惬意的生活;有一个的男子在正方体岩石上无拘无束地行走,象征着人类在很早以前就在他们认为是方形的地球中自由思考。这些体现西方特有的文化的情节设计,结合表演者的精心装扮和投入演出,使希腊人“自我”文化的诉求得到满足和展示。
不同于西方国家对“个性”、“自由”的强调,中国尊奉的是儒家“君子和而不同”的为人处事原则。君子,即品德高尚的人,能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完全认同对方。因此,“中和”、“中庸”成为了东方人独具特色的文化品格。孔子还曾提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治国方略。儒家认为,通过“修”、“齐”来达到“治”、“平”的目的,这样一来才能进一步实现天下大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演出中,《文字》章节所体现的仁爱精神,《礼乐》章节中所展现的和谐盛世,都饱含着“中华文明是一种高度自律的文明”的深层含义。
3.“崇力尚争”与“兼收并蓄”
西方文化追求主体对客体的征服与探索精神,把运动员看成是社会的精英,是向人类生理极限不断提出挑战的英雄。雅典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上,《历史年轮》中希腊神话中的众多英雄人物、崇尚武力的阿伽门农人、摆出各种运动姿态的活体雕塑将行为艺术完美地融入到历史演绎中,透射出西方社会中“竞争、奋斗、征服、索取”文化特质。
再来看我们中国。中国文化向来具有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胸怀。从盛唐时期“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今天改革开放、构建和谐社会都是其具体的体现。在北京奥运开幕式的文艺表演的《丝路》这一章节中,敦煌的舞者在沙漠中舞蹈,同时,围绕在舞者四周的水手用船桨拼出船形的图案,与风浪搏斗,充分展现了汉代的张謇打通丝绸之路,以及明代的郑和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即陶瓷之路的艰辛历程。接下来,一名身着古代服饰的男性演员高举指南针的前身――司南出现在主会场中央。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正是经由这两条极为重要的国际贸易路线传到世界各地,给人类文明以很大的推动。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一文说:“火药,罗盘,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土阶层炸得粉碎,罗盘针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了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创造精神发展的必要的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
张骞出使西域和郑和下西洋施行的是和睦友好、互利双赢的和平交往政策,与近代西方一些国家推行殖民掠夺和对外扩张形成鲜明对照,在中华民族正在日益强大的现今,开幕式借助对这2件史实的再现,旗帜鲜明地向世界表明了我们的姿态:中国的崛起对整个世界的发展不是威胁,而是福音。
关键词: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数字资源整合;信息组织方式
中图分类号:G250.7;G2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6022
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是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中相对分散的数字文化资源,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融合、类聚和重组,使其集成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上,为公众提供“一站式”的信息服务。自20世纪90年代,欧美等发达国家就开始了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整合。近年来,我国的大陆与台湾、香港地区也相继启动了若干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
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可以采用不同的信息组织方式,而不同的信息组织方式也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对信息组织方式的研究实质上是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寻求更有效的资源优化重组方法,这也是资源整合项目建设的关键性问题。本文将对我国大陆和台湾、香港地区有代表性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的信息组织方式进行调查,分析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并为进一步提升信息组织质量提出优化建议。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我国大陆和港台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为对象。其中,“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的标志性工程。由于“共享工程”主站与地方分站在资源平台设计中具有相似性,因此本文只将“国家数字文化网”(“共享工程”主站)作为该项目的代表性成果列为本次调查对象。此外,大陆和港台一些文化记忆工程,如“广州记忆”“香港记忆”“台湾记忆”等也体现了资源整合思想,本调查对这些项目的信息组织方式也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见表1)。调查数据主要从项目的官方网站和相关文献中获取。
2.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中的资源组织方式
大陆和港台地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收集了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中能展现我国历史文化特色的数字文化资源,并通过信息的多维导航、关键词检索、可视化信息查找、专题信息门户等4种方式进行资源的融合重组,从而实现异构资源的“一站式”查找。
2.1多维信息导航
2.1.1多维信息导航的应用情况
多维信息导航系统是引导用户浏览、选择和搜寻数字文化资源的信息组织方式。它将我国各个历史时期、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资源组织成一个多层次的信息集合体,从而满足用户多角度地进行文化资源的查找。从国内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中多维导航方式应用现状的调查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普遍采用了多维导航的信息组织方式,在导航方式的选择中主要采用了分类导航、热门资源导航、缩略图导航三种方式,主题导航、标题字顺导航、时间导航、机构和资源类型导航则运用的较少。
(1)分类导航。分类导航在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中应用较为广泛。除了“中国记忆”项目是以缩略图浏览的方式进行信息组织外,其它项目都根据自身资源组织的需要设计了各自网站的分类体系。
“国家数字文化网”的分类导航系统是参考《文化共享工程分类体系》而设立的。《文化共享工程分类体系》设置了三级类目,一级类目由知识讲座、舞台艺术、农业专题片、电影、文化专题片、电视剧、动漫、其它8个大类组成。该分类体系适应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地方特色资源、红色历史资源、多媒体资源、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和“进村入户”专项资源为主的公共文化资源分类需求。
由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和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联合推动的“香港记忆”项目系统收集了香港的博物馆、档案处、新闻传媒公司的历史和文化资料。“香港记忆”项目所收藏的资源以公共数字文化领域中的香港历史和文化遗产资源为主,它将这些资源按照历史与社会、地理与环境、艺术与文化、传播与媒体4个大类进行划分。4个大类下的特藏资源和图片展览资源都以专题名称加以标识。
“广州记忆”由广州市档案局主持建设。它系统收集了能反映和代表岭南历史文化记忆的文本、地图、照片、影像等资料。“广州记忆”项目设计了适应本站资源组织的二级类目体系。一级类目包含城市变迁、重大事件、历史名人、广府文化、名胜古迹、历史典故、影像记忆等7个大类。在一级类目下又设置了二级类目,如名胜古迹大类下又进一步划分为学府书院、宗教建筑、历史文物、古代遗迹、著名景点等5个子类。清晰明了的类目结构和类名让用户能够快速找到感兴趣的广州历史文化资源。
“台湾记忆”项目系统收集了关于台湾历史文化的80余万条图书文献、史料、图像、新闻影音及历史人物数据。“台湾记忆”网站通过分类体系对台湾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有序地梳理和呈现。如“台湾记忆”项目在“日治时期台湾图像写真”和“台北市老照片”两个栏目的资源组织中,为了能够将大量的图片资源进行有效组织,设立了两级分类体系。一级类目由通论、台湾历史、地理山川、人文地理和文化风土、经济产业、名胜古迹与旅游指南、人物文献、其它等8个大类组成。在每个类目下又根据资源划分需要设置了若干个二级类目。如地理山川大类下细分了河川湖泊、山与丘陵、平原和盆地、舆图、动植物、聚落等6个类目。
从以上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的分类导航方式的调查发现,由于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资源建设规模较小,在资源分类目录体系的设计时主要根据本项目的资源收藏范围进行类目划分,并没有参考已有的文献分类法将资源按照学科分类体系进行归类。这些资源整合项目的分类体系虽然体现了较强的实用性,但是在标准化和分类的整体性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2)缩略图导航。缩略图导航是选取能够代表数字对象内容的标志性图片,通过引导用户浏览图片来实现信息查找的资源导航方式。在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平台中,缩略图导航通常以滚动条或静态图片列表的形式出现。
“中国记忆”项目试验网站记录了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它主要以动态缩略图变换和缩略图列表的形式向用户展示已建成的专题资源门户。用户从缩略图中可直观地了解每个专题的主题内容,从而根据个人信息需求进行深层次的信息利用。“香港记忆”项目首页主要以缩略图滚动条和缩略图表格的形式展示了关于香港历史的特藏资源和精选资源。“广州记忆”网站首页的“名胜古迹”、“影像记忆”和“广府文化”栏目也采用滚动条和缩略图列表的形式展示岭南文化历史资源。“台湾记忆”资源平台首页的“特展馆”栏目同样以缩略图变换滚动播出的形式展现其建成的14个专题知识门户,用户点击图片便可进入相应的资源门户了解更详细的信息。
对项目调查可以发现,大陆和港台地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平台普遍应用了缩略图导航方式。缩略图导航方式相较于传统的以文字形式表达的分类导航、主题导航等方式而言具有更加动态和直观的特征。当用户没有明确的资源查找目标时,往往会被缩略图中的内容所吸引,进而以图片为线索查找到相应的数字资源。因此,资源整合项目应对缩略图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使缩略图导航方式在资源查找和发现中发挥更大作用。
(3)热门资源导航。热门资源导航是对一定时期内用户点击率较高或最新的资源进行汇总并推荐给其它用户使用的参考系统。国家数字文化网为了传播人民群众最喜闻乐见的文化资源以及全国各地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广电、教育、科技等部门最优秀的数字文化资源,专门设置了本周推荐、每月一荐、点击榜、新上资源榜、热门标签、精品资源库等热门资源导航栏,为用户在信息资源的选择和查找中提供参考。“广州记忆”项目的热门资源导航并没有在网站首页出现,而是安排在了检索结果页面。当用户完成了相关数字资源的阅读后,需要重新查找其它的数字对象目标,热门资源导航便可向用户推荐目前最受欢迎的数字资源。“广州记忆”项目设置了热点文章、热门视频、热门图片的资源导航,用户可根据不同的资源类型偏好来选择合适的导航方式。
热门资源导航是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浏览方式中一种补充性的资源导航方式。当用户没有明确的资源查找偏好时,用户就可以根据热门资源导航来查看当前热门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适应了普通社会公众以娱乐消遣为目的的文化需求。
2.1.2多维信息导航应用中的不足
在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平台的信息组织中,多维信息导航不仅能够多维度展示历史文化资源建设成果,同时也能满足用户在没有明确的信息查找目标时进行信息的浏览和漫游,在大陆和港台地区资源整合项目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但是目前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的信息导航系统以分类导航、缩略图和热门资源导航三种导航方式为主,导航维度比较有限,难以满足用户根据资源的主题、时间、地点、语种、资源类型特征进行资源的多途径查找。在分类体系的设计中,“国家数字文化网”“香港记忆”“广州记忆”“台湾记忆”项目都主要根据本项目的资源收藏范围和用户使用习惯来设计分类体系,较少参考目前已有的标准化的分类工具。分类系统虽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但在类目体系的完整性、类名的规范化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待在将来得到进一步完善。
2.2关键词检索
2.2.1关键词检索系统的设计
关键词检索是与多维导航方式优势互补的一种信息组织方式,也是人们进行海量信息筛选的有效方法。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为了满足用户对来自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海量信息资源进行精确查找开发了信息检索系统。
从对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信息检索系统的简单检索与高级检索功能的调查结果(见表3)看出,除了正处于试用阶段的“中国记忆”网站尚未开通关键词检索功能外,其它资源整合平台均提供了简单检索与高级检索两种检索方式。
“国家数字文化网”开发了关键词的简单检索和高级检索功能,其中高级检索功能提供了搜索字段和搜索资源的时间范围两种方式的限定检索。“香港记忆”项目为了提高用户的信息检索效率,将网站藏资源和口述历史两个栏目的类目体系与关键词检索系统相结合,实现了类目指引下的资源快速搜索。“广州记忆”项目的高级检索功能与“香港记忆”相类似,提供了题名、关键字、时间三个字段的限定检索,同时也借助“广州记忆”网站本身的资源分类体系设计了特定资源类别下的关键词检索功能。
与大陆的资源整合项目比较,“台湾记忆”的检索功能设计得更为细致,它提供了简单检索、进阶检索和延伸检索三种检索方式。为了提高检索结果的全面性,“台湾记忆”项目设计了同义词、同音词、近义词等相关检索功能。同义词检索是在同义词库的帮助下实现检索词和其对应的同义词的扩展检索。如输入“AIDS”进行检索,系统除了返回含有“AIDS”字符串的数据外,其它含有如“艾滋病”“爱死病”“后天免疫不全症后群”“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等同义词的数字对象会一并被查询出来。同音查询功能实现了检索词的同音及多音字的合并检索,如在检索含有“蔡”的数字资源时可同时查出含“药”字的数字资源。模糊查询则是将检索词以近似词的方式进行扩展检索。系统将通过相邻与加权的计算,检索出所有可能相关的数据,如当用户检索“电子图书馆”时,相关字段中含有“电子化图书馆”或“计算机化图书馆”等近义词的资源会同时出现在检索结果列表中。“台湾记忆”项目的进阶检索功能则是在简单检索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布尔逻辑组配检索、资源类目限定检索、资源年代限定检索的功能。延伸检索是在实现对“台湾记忆”网站中资源检索的基础上实现资料库和网页资源的延伸查询。
在设计检索结果处理方式(见表4)上,只有“国家数字文化网”和“香港记忆”两个项目开发了检索结果排序功能。在检索结果精炼方面,只有“香港记忆”项目设置了分类、主题、时间、地点、资源类型的筛选功能。其它资源整合项目均不支持对检索结果的再处理。
2.4.2文化专题信息门户应用中的优势与不足
专题信息门户从本质上说是通过对一次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二次开发,将不同文化机构收藏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使用户能够从历史文化“专题信息超市”中获得丰富的专题文化资源。用户在专题信息门户内进行资源查找时所获取的资源质量更好,相关度也更高。但是目前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在建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文化专题的划分较为粗糙,在一些重要的历史文化专题下并未划分子专题,模糊了资源组织中的层级界限。这说明目前资源整合项目的专题信息门户的资源组织和挖掘的深度仍有待提高。
3.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中的信息组织方式优化策略
针对目前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平台的信息组织方式的应用情况,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优化策略,以期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平台的信息组织工作提供参考。
3.1多维导航系统的完善
在目前以传统的信息组织方式为主的网络环境下,多维信息导航系统仍是重要的信息组织方式。在目前我国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中,多维导航系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也存在导航维度不够多样化,分类导航体系建设不够完善的问题。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首先应该不断丰富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内容,扩大可获取的数字资源的规模,为构建层级分明的多维导航系统奠定基础。此外,为了减少分类、主题、时空、语种等导航维度在类目划分中的随意性,应该在受控词表的帮助下建立更加系统性和标准化的数字文化资源导航系统,提高资源导航的质量和用户在资源层级浏览中的信息查找体验。
3.2信息检索功能的拓展
在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平台中,信息检索能够满足用户对数字文化资源的全面和快速查找,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资源组织方法。在目前已建成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中,高级检索和检索结果处理功能虽然得到了初步应用,但是检索功能还不够健全。未来资源整合项目除了要完善基本的检索功能外,还应该积极应用新的技术成果。如引入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CBIR)技术来实现对多媒体资源的精确查找:通过跨语言检索技术实现多语种资源的快速查询:或是通过开发嵌入式的浏览器检索软件来提高用户对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平台的使用频度,通过拓展检索系统的功能来提高检索系统资源查找效率和用户适应性。
3.3文化专题知识的深入挖掘
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通过建设文化专题信息门户将专题资源进行了系统地组织。但是目前专题信息门户的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从专题信息门户的资源组织层次上来说,历史文化专题的划分还较为粗糙,应该通过在一些大专题中下设子专题的形式来加深资源组织的层次。此外,专题资源的组织应努力实现从传统的信息组织向专题知识挖掘的方向转变。通过对数字文化信息进行深加工,更好地实现专题知识的抽取和揭示,从而给予用户“所得即所要”的信息资源。
关键词:高校;茶文化课程;文化素养;途径
茶文化,是深刻扎根于我国本土的、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我国传统文化之一,茶文化教学在高校中的开展对于高校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可以起到突出的推动作用。当前,很多高校在意识到茶文化的重要价值后,掀起了高校“茶文化”热潮,先后开设了茶文化教学的相关课程。可以说,在大学课程体系中将茶文化教学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是一种非常积极的尝试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这样的背景下,从理论层面挖掘和弘扬茶文化的精髓,推动茶文化课程的发展建设,进而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高校茶文化课程在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方面的积极作用
大学生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既处于学生时期,又处于学生向社会工作者的过渡时期,在这样的时间段内,大学生群体具有思维活跃、参与感强、求知欲强、对客观事物有一定判断能力但又容易判断失准等特点。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大学生群体的社会阅历不深,尤其表现在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存在欠缺,因此,提升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就成为了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一个重要的方向。我国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集中体现了很多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以茶文化为切入点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进行塑造,不失为一个非常良好的尝试。具体来说,高校茶文化课程的开设,可以在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方面至少可起到这么几方面的作用:一是完善大学生自身知识结构。大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在知识结构方面仍然较为单一,基本以书本知识、理论知识为主,对于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所知甚少,而茶文化课程的开设,可以对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一定的完善,在传统文化方面为大学生注入更多的营养,间接完善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为大学生走入社会做好准备。二是提高大学生在人文方面的思维能力。人文学科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学科,涉及到多个社会领域和科学领域,以茶文化为切入点带领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当代社会的人文内涵,掌握基本的人文价值观念,透过我国茶文化实现传统文化和潮流文化的融会贯通,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非常有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三是增加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我国传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茶文化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我国茶文化在当代被漠视甚至丢弃,很大一部分原因不是传统文化失去了魅力和价值,而是传统文化没有被很好地发扬和传承,以茶文化课程的开设为切入点,向学生传授我国传统茶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其中蕴含的人文智慧、道德情操,可以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茶文化的魅力所在,进而对我国传统茶文化产生热爱之情,并有效增加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高校茶文化课程开设现状与存在的突出问题
基于茶文化的诸多积极意义,高校在茶文化课程的开设方面投入的精力较多,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客观来看,我国高校茶文化教学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对茶文化深刻内涵的传授方式存在缺陷,导致大学生对茶文化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刻、不够全面,甚至无法准确领会茶文化中的基本内涵,这对茶文化的传承、传播不利,也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不利。二是茶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过于陈旧、老套,缺乏具有现代气息的内容载体,在依托历史、偏重茶史的教学方法下,学生对茶文化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茶文化在学生心中的实用性和魅力,这对茶文化在当代的继续发展不利。三是茶文化课程教学过于重视理论教学,而缺乏学生实践环节,在有理论、无实践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茶文化的理解成了“纸上谈兵”,在连泡茶、饮茶、品茶都没有接触过,连茶具、茶服、茶室都没有见识过的情况下,学生对茶文化的理解就很难深入,偏重理论的教学方式也很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四是茶文化课程教学的目标不够明确和细化,虽然一直在强调通过茶文化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的基础文化素养,但这样的目标仅仅是泛泛而谈,并未进行进一步的细化规定,这也间接导致不少茶文化课程教师缺乏授课动力,甚至在授课中存在应付了事的情况。
3高校茶文化课程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途径分析
从理论角度进行分析,茶文化课程的开设,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基于良好文化素养的更加完善的思维方式和判断能力。基于当前高校茶文化课程客观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有必要对高校茶文化课程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途径进行客观分析,以帮助高校通过茶文化教学将茶文化的魅力和茶文化对学生的积极影响效果充分发挥出来。
3.1理论教学和充分的实践教学相结合
众所周知,茶文化虽然体系庞大、内涵丰富,但却是从基本的饮茶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在高校茶文化课程教学中,为向学生充分传授茶文化的内涵,就必须首先让学生亲身体验饮茶活动的魅力,这即是茶文化课程的实践环节,也是茶文化课程教学中基础性的内容。实现茶文化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良好结合,应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通过基础性的茶文化理论讲授,带领学生初窥茶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基础性的茶文化理论讲授应当涉及茶文化的来源与定义、茶之道、茶之善、茶之美等,使学生对茶文化产生求知欲和喜爱感,在奠定了这样的茶文化教学基础和教学基调后,茶文化的深入教学将会更加容易开展,学生对茶文化也更容易由浅入深地深入理解;二是开展茶文化实践活动,包括饮茶和品茶,参观茶艺博物馆,感悟茶艺馆,品味茶艺精神等,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实践能力,带领学生亲身体验茶艺文化的魅力,感悟茶艺精神内涵,体会茶文化内在精髓,逐步形成对茶文化的深刻理解,并最终通过茶文化的学习实现个人文化素养的提升和知识结构的完善。
3.2茶文化教学的层次性和阶段性划分
茶文化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如果向学生全盘传授茶文化内容,相对难以做到,而且耗时耗力,因此需要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和培养目标的不同,对茶文化的教学划分层次性和阶段性。从茶文化教学的层次性来说,对于非茶叶专业的学生,应当重视茶文化基础应用知识的讲授,将茶文化的通俗内容和精髓表现教授给学生,使学生对传统茶文化形成初步的、正确的理解,对于深入的茶文化内容,应当有选择性地决定是否以授课的形式进行教授;而对于茶叶专科的学生,茶文化教学则应当适当深入,不仅要帮助学生充分掌握基础性的茶文化内容,也要帮助学生拓宽对茶文化的理解,以茶文化为工具实现学生人文思考能力的提升,以茶文化授课为切入点塑造学生的人文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基础扎实的、以茶文化为支撑的文化理论体系和文化理论能力。从茶文化教学的阶段性来说,茶文化教学应当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以阶段性、衔接性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一层一层地品味、掌握茶文化的内涵,形成基础牢固的茶文化知识理解和理论能力。
3.3对于茶文化中“真、善、美”的教学主线的把握
我国传统茶文化中,“真、善、美”是茶文化的主线,在高校茶文化课程中,“真、善、美”也是教学的主线。茶文化中“真、善、美”三者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真”所体现的是茶叶之真,指的是茶叶来自自然、清新脱俗的本性、本质,“善”所体现的是茶文化内在的和谐、包容的精神,是我国民族性的象征,“美”所体现的是茶文化中追求美好、热爱美好的精神,对人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启发。在茶文化教学中,把握“真、善、美”的主线,要做到以茶叶发展史实为依据,传达茶文化的精神实质,上升茶文化的内涵和本真,展示茶文化在调节社会生活、人与人的关系乃至国家、民族关系中的积极作用,探索茶文化中蕴含的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美好未来的向往。为帮助学生理解茶文化中蕴含的“真、善、美”,必须通过良好的、富有情感的教学,让茶文化真正以民族精神代表的姿态走进学生的心中,让学生在学习茶文化的过程中,真正领略到我国土生土长的、老祖宗流传下来的茶文化中蕴含的深刻意义和文化魅力,感受茶文化在当代的魅力所在,并以此为契机完善自身的价值观、文化观。
3.4对于茶文化课程授课者能力的较高要求
基于茶文化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以及传授茶文化内涵的较高难度,在高校茶文化课程的开设过程中,必须为其配备教学能力突出并且对茶文化乃至我国传统文化理解深刻的教师。具体来说,高校茶文化课程对于授课教师能力的要求包括:一是必须深刻理解茶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对于茶文化的渊源、定义、发展以及茶文化中蕴含的道德品质、人文精神、时代精神等要有深入的理解,并能以此形成茶文化的完善理论体系;二是茶文化授课教师必须本身是爱茶、敬茶的,这是茶文化课程老师应当具备的文化价值取向,在爱茶、敬茶的基础上,教师才会产生传播茶文化的热情,对于茶文化的教授才会更加一针见血、有理有据;三是茶文化授课教师应当能够做到将茶文化和其他学科的文化知识融会贯通,这将帮助学生在已经掌握的知识的基础上,更加顺畅地理解茶文化内涵、掌握茶文化精髓,提升授课的效率,优化授课的方式;四是茶文化授课教师本身必须具备足够的授课能力和表达、沟通能力,在有限的课时内,要通过良好的、高效的授课,将茶文化内涵有效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形成对茶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
4结语
实践已经充分证明,高校茶文化课程的开设,的的确确可以在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方面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为进一步提升茶文化课程的开设效果,以此实现大学生自身文化底蕴和文化素养的继续提升,必须深入挖掘茶文化的优秀品质内涵,深入探索茶文化课程的开设方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茶文化教学在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方面的积极作用,推动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助力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秒高.平等参与式教学在高校《茶文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广东茶业,2010(1):15-16.
[2]朱海燕,萧力争,刘仲华等.高校茶文化教学现状及茶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探研[J].教育教学论坛,2012(23):154-156.
[3]张玥娟.基于提升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茶文化课程建设研究———以沈阳师范大学为例[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08-110.
江西产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早在东汉时期就有僧侣在庐山采茶的记录。到了唐代,江西茶叶生产、贸易得到空前发展,故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就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描述。茶叶生产、贸易的繁荣必将带来饮茶之风的流行,进而孕育和发展江西茶文化。此后宋元明清时期,江西一直是全国茶叶的重要产区,茶叶生产发展空前辉煌,进一步助推江西茶文化的发展。由此,江西成为中国茶文化兴盛之地。[5]然而,近年来由于江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等多方面原因,导致江西茶文化发展一度出现停滞不前,并迅速落后于周边省份。江西茶文化不仅包括各类物质文化,如:江西各地传统茶文化的历史遗迹,各个历史时期的茶具、茶事摩崖石刻和壁画等;同时也包括各类精神文化,如:江西各地的采茶歌舞、茶诗茶文、饮茶习俗、茶礼等。茶文化旅游是一种以茶文化为载体的休闲旅游形式。发展茶文化旅游必将推动各类物质文化的挖掘和各类精神文化的传承,从而大大推动江西茶文化的发展,提升江西茶文化品牌,实现江西茶文化的复兴。
二、有利于江西和谐社会建设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十年来,江西人民为构建“和谐江西”做了很多努力,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在江西城镇居民休闲时间增加的背景下,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居民由于不能合理利用休闲时间,大多沉浸于打牌、搓麻将等业余活动之中,赌博之风依然盛行。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茶文化讲究的是以茶养心、以茶敬客、以茶行道等内容,因此,发展茶文化旅游必将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协调人际关系、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进而助推和谐社会建设。
三、休闲视角下江西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对策
(一)做好江西茶文化旅游发展规划
近年来,江西省出台了一系列的旅游规划或行动计划,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构想。如《江西省旅游业“十二五”规划》强调把江西打造成“红色摇篮、绿色家园、观光度假休闲旅游胜地”;《江西省居民旅游休闲三年行动计划》鼓励开发教育旅游产品、文化旅游产品、推出“江西人游江西”活动。在此基础上,江西各地纷纷制订了当地旅游业“十二五”规划及相应的实施计划。这些规划或行动计划的出台,不仅迎合了当前休闲服务业发展的需要,也迎合了茶文化旅游发展的需要。然而,茶文化旅游作为一种特色的休闲旅游形式,有其个性化的特色。为更好地满足江西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有必要制定《江西茶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规划应涵盖以下内容:第一,对整个江西茶文化区进行分类,如赣南为客家茶文化区、赣北为绿茶文化区等,突出区域特色,实现区域联运;第二,要区分乡村和城市茶文化:乡村茶文化要突出江西良好的生态环境特色,搞好茶园生态建设标准(如要求茶叶种植生产过程中,少用或不用无机化肥或农药等);由于茶馆是城市居民休闲的主要场所,因此城市茶文化主要应以茶馆为载体,根据市场需求规划江西各地茶馆的数量、建设一批特色或主题鲜明的茶馆,并提出江西茶馆行业服务标准;第三,规划必须坚持以现代生态科学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在旅游活动中始终贯彻资源与环境保护思想及休闲理念。
(二)优化江西茶文化旅游产品
传统的江西茶文化旅游产品是以茶园观光为主,为适应江西旅游行业转型升级和休闲产业发展的需要,必须优化江西茶文化旅游产品。第一,搞好茶文化旅游线路的设计。江西茶文化旅游线路的设计可以在2009年江西省旅游局制订的《江西省旅游精品线路建设规划纲要》的基础上增加茶文化休闲的内涵设计旅游线路:如赣北环鄱阳湖茶乡之韵游、赣南客家茶文化休闲游、赣西北茶生态文化游、赣西南红色茶文化游等。当然在茶文化旅游线路设计上必须要有丰富的内容,不能够单纯以茶为唯一的主题,可以借助江西的其他文化元素进行组合,如江西的宗教文化、革命文化、陶瓷文化、竹文化等。第二,突出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参与性。当前,江西茶文化旅游给多数游客的感受是只能看到江西一些名茶优良的生长环境,但不能系统感觉到江西的茶文化,这就迫切需要突出茶文化旅游产品的体验性。如在乡村茶园,可以多给游客安排一些种植、采摘的活动;在城市茶馆,可以多给游客安排一些泡茶、上台表演、品茶的活动,游客不仅可以“学艺”,还可以经历茶道精神与茶文化的体验过程。第三,增加茶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更多的赋予文化元素,可以使旅游产品保持持久的价值活力,可以丰富江西茶的本土价值和人文意味,可以有效提高茶文化旅游品味。一方面,可以将江西各地原有的茶史资料(茶诗茶文、茶风茶俗等)融入当中,如江西婺源的“文士茶、富士茶、农家茶”、赣南客家擂茶等表演活动都可以融入到当地的旅游产品当中;另一方面,也可以创作一些新的文化元素(如新时期的茶歌茶舞)融入其中。
(三)做好江西茶文化旅游的传播